黄芪,又称北芪或北蓍,亦作黄耆或黄蓍,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本经》记载:“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
黄芪补气固表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强造血功能。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性腺功能、抗应激、延缓衰老等作用。黄芪还具有强心、调节血压、抗病毒性心肌炎、保肝、抗溃疡等作用。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 *** 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血。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血淋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 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 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上周陪同学去逛广州清平药材市场,看到很多比手臂还长的黄芪,忍不住买了一斤多,结账才发现整整300元。询问老板告知是野生的老黄芪,500元一公斤。看着黄芪中心已有枯朽,呈褐色及空洞状,估计生长年限也不短了,所以还是买了一些回来。
500一公斤的黄芪,剖开可以看到中间呈褐色
一、黄芪的来源及性状
黄芪,原称“黄耆”,据《本草纲目》记载“耆,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可见黄芪在古代医家心目中的地位。
黄芪为多年生豆科植物,以根入药,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四川等地区,现以山西所产者量更大、质更优。药材呈圆柱形,表面淡棕黄色或棕褐色,有不整齐纵皱纹或纵沟,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嚼之味微甜,有一股豆腥味。
黄芪有明显的豆科植物的特征
黄芪一般以3~4年采挖更好,所以正哥所买的500元一公斤的黄芪绝对不是性价比更高的,一般的黄芪几十块钱一公斤的就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作为一名中医师,一来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二来是为了尝试一下和平时用的黄芪有何不同而已。
头部可以看到已经枯朽,部分呈褐色
二、黄芪的功效及主治
作为补药之长,黄芪性味甘,微温,色黄白兼入肺、脾经。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生津养血、托里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既可以用于养生保健,也可以用在多种内外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是应用作为广泛的中药之一。
这是大家平时见到的黄芪的样子
黄为脾胃的本色,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黄芪色黄长于补气,故最能健脾。无论是脾虚导致的头晕心悸、倦怠乏力、纳差、食少便溏,还是脾虚湿困所致的颜面、肢体浮肿,亦或是脾虚气陷所致的倦怠乏力、久泻脱肛、子宫下垂以及便血崩漏,均可使用黄芪。
黄芪黄中带白,白为肺之本色,且肺为气之主,因此黄芪又善于补肺。无论是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还是肺虚不能固表导致的表虚自汗,亦或者是肺热导致的消渴,都可以使用。
黄芪善于补气,补中有通,补中有升,因此能够补而不滞,可以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也可以治疗气血亏虚所致的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正因为黄芪有如此多的功效,因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如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金元时期的张元素认为黄芪“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清代王清任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黄芪用量高达4两(合现在120克),已故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也擅长用大剂量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等疑难杂症。
三、如何使用黄芪养生及保健
黄芪为补气药之长,因此平素气虚,表现为经常疲倦乏力、短气心慌、头晕、纳差腹胀、食少便溏、自汗明显者,可经常使用黄芪保健,最简单的做法是取10~15克黄芪直接泡水喝。也可以用黄芪、莲子、党参、山药之类配合其它食材炖汤食用。
如果是体质气阴两虚,或者气虚夹有虚火的,为了避免使用黄芪上火,可配伍其它药材一起使用。如民国时期医学大家张锡纯常使用黄芪配伍知母,来避免久服黄芪滋生燥热,然而知母味道偏苦,如果是日常保健用,建议配伍少量的西洋参一起用,既可以避免上火,也可以照顾口感。
最后分享一个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黄芪养生粥方:用250克黄芪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煮 15分钟,将水倒出,再加入适量的水,再煮15分钟,将水倒出。再用这些药水加入适量的绿豆、白扁豆、莲子、薏米、大枣、枸杞子,煮成粥食用。具有健脾祛湿、补肾益气的功效,而且非常平和。
古语云:十药九芪。在我国,黄芪入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列为上品。黄芪,又称黄耆。李时珍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王孙者,贵族也,黄耆位尊,故以得名。”由于黄芪独有的药性特质,且“黄”有王者之意,故黄芪也别名为“王孙”。王维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曾写下独具匠心的《山中送别》一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中的“王孙”一说并非指人,就是这味古老中药黄芪的别名。
中医讲究精气神,“气”来自于大自然万物,分为正气和邪气。正气是关乎能否得病的重要内在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足就不容易得病,邪正相争就需要“补正驱邪”。“莫贪附翁金钱草,祛邪黄芪正气汤。”黄芪为补益药,甘温纯阳,其性善动,行于表里内外上下,兼具生发之机,是益气固表的良药,可增强抵抗力。这既是治病救人的病理和药理,也是做人从政的道理。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品质关乎疗效,炮制 *** 不同,主治功能有异,但对于不同的人群,无论贫富,却是一样都可施治的。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云林暇笔》中云:“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这不仅是医家治病之要,也是对药之纯真与否的检验。
同样是黄芪,生晒、盐炒、米制、酒制、盐水炙,炮制 *** 不同,主治功用也有一定区别。所以中医对药材品质要求很是苛求,炮制过程不投机取巧亦不偷工减料。“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为保证中药品质纯正,避免造假,《唐律》规定,“料理拣择不精者,徒一年。未进者各减一等,监当官司各减医一等”;北宋神宗年间成立的“熟药所”,从药材收购、检验、管理到监督中成药的 *** ,都有专人负责。严格的医药律令和监管,对保障药品质量,提高加工技术及安定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药食同源,黄芪不仅是一味名药,还被广泛用于食疗。谪居密州的苏东坡大病初愈,黄芪粥成为病后补虚的支柱,他即兴而作,写下一诗:“孤灯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发欹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写出了黄芪的药效。白居易更是把黄芪当做餐桌上的日常食谱之一,有一首《斋居》诗提到黄芪粥:“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耆数匙粥,赤箭一瓯汤”。可见,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用黄芪作为药食两用之材调养,已是一种时尚。质地温和的黄芪,在“润物细无声”中将一身阳气,绵绵不绝地渗入到人的肌体中,润泽每寸肌肤,安抚五脏六腑,为人们提供着深深的抚慰与透彻的启发。
生于寒凉之地的黄芪,本是“王孙贵族”,乡野之中却依然保持颀长俊美,不卑不亢,不争不抢,集天地之阳气,深扎其根,修得质地温和之身,醇心仁厚之质,经年一跃而成为医家圣药,实属不易。而其甘于奉献,克疾疗愈,千年来对一位位患者的守护,更是令人敬佩。(宁平)
黄芪能补气血,还能抗癌?吃之前先了解清楚,小心吃错了反伤身在老一辈人眼中,黄芪算得上是人参的“平替”。相比于人参大补气血的效果,黄芪也是补气中的“王者”。不仅价格实惠,而且补气血的效果也非常好。在《神农本草经》中,将黄芪列为补气上品。不少人也自己买了黄芪回家泡水喝,希望能因此养生,防病。
黄芪既能补气,还能抗癌,是真的吗?
吃黄芪的人多了,传出的说法也就多了。大家都知道黄芪能够补气,但 *** 上还有传言称,坚持用黄芪泡水喝就能防癌、抗癌,这是真的吗?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黄芪味甘、性微温,能够用于补气血、拖毒排脓,能够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起到温补的效果。尤其是对身体存在虚胖、肉松的体虚人群、中气不足的人、手术后、化疗后的人群改善气虚阴亏等问题,有很好的的作用。但是讲究辩证用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癌症患者确实可以遵医嘱,借助黄芪调理身体,抗癌。
在西医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黄芪中的皂苷、多糖等物质也确实具有抗衰老、抗辐射、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而且经过动物、细胞实验等,也确实发现,黄芪能联合部分癌症药物治疗癌症,起到抗癌的效果。
但是,并没有研究能够证实,人们坚持用黄芪泡水喝就能够起到抗癌的作用。尤其要提醒癌症患者,在确诊癌症后,服用黄芪这一类的中药调理身体,也应该先咨询自己的主治医生,结合个人的体质、身体情况以及用药禁忌再吃不迟,以免因此而诱发更严重的损伤。
“神化”黄芪不可取,吃之前了解3个禁忌
如果你觉得用黄芪泡水喝,或者坚持用黄芪就能包治百病,强身健体,就已经踏入“神化”黄芪的养生误区了。
黄芪虽然能够作为一种养生、补气的中药材,帮助一些人调理身体。但在吃黄芪之前,也有一些禁忌要了解清楚。
禁忌一:黄芪泡水不宜贪多
很多人觉得身体虚,买了不少黄芪回来泡水喝。相比于人参、鹿茸,黄芪也称得上是物美价廉。为此喝起来也是丝毫不克制。但问题就在于黄芪性微温,用量贪多,很可能带来上火、燥热等问题。
禁忌二:天天都喝黄芪水
这一点主要是也是和黄芪的性质有关。温补的黄芪不建议每天都喝,长期喝可能导致身体上火,出现大便干结、五心烦热等情况,要记住“过犹不及”。
禁忌三:泡黄芪不如煮黄芪
用烧开的热水浸泡黄芪,并不能完全释放其中的营养物质,想要真正充分利用黄芪的营养,比较好的 *** 还是煮着喝,或者搭配其他的药材或食材。
3类人不宜吃黄芪养生,吃错反伤身
除了黄芪本身的使用禁忌外,对用黄芪养生的人来说,也有3类人不建议尝试,用错了反而容易伤身。
之一类是血压高的人不宜喝。黄芪水可能导致阳气生发,更容易带来血压升高的情况。如果你坚持喝,反而可能出现头晕、头痛等情况。
第二类是存在湿热、热毒感染等问题的人群,黄芪是温补的食材,可能因此加重口干舌燥的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第三类是孕晚期和月经期的女性,黄芪虽然能补气血,但也可能导致营养过多,带来燥热等问题,影响经血过多,甚至让孩子体重过大。
黄芪养生,配伍什么比较好?
如果你真的需要用黄芪养生,也建议了解清楚它的配伍,也能有针对性的调养身体。
黄芪配山楂:开胃健脾、温补脾胃
平时脾胃比较差,对营养消化吸收不到位的人,可以在黄芪补气的同时搭配山楂,先开胃健脾,然后用黄芪温补脾胃,效果会更好。
黄芪配生姜:寒湿之气重建议尝试
黄芪和生姜都能用于祛湿、驱寒。如果你在秋冬之际身体内堆积了很多的寒湿之气,到了夏天也总是手脚冰凉、怕冷畏寒,不妨试试黄芪加生姜的搭配,或许也能改善气虚、血虚的情况,驱散身体内的寒湿之气。
黄芪是一味补气效果比较好的药材,但并不适用于普通人抗癌防癌,癌症患者服用黄芪也应该遵医嘱,而不是自己随随便便就拿来泡水喝,用的不对也可能给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了解黄芪的服用禁忌,并且判断清楚自己是不是黄芪的禁忌使用人群,也能避免误食黄芪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些黄芪的养生搭配,选对搭档也能让养生事半功倍。
黄芪主“小儿百病”探微(三)参考资料:
1、黄芪和它是绝配!87岁老中医这样吃,补气活血,增强免疫力·北京卫视养生堂·2021-01-26
2、张光奇, 王祖雄. 《脾胃论》补中升阳法则探讨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8):3. 3、著名抗癌中成药,疗效来源于五种“西药成分”·药智网·2022-02-08
4、四种情况不宜喝黄芪·生命时报·2020-09-14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之功。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有“补气之长”之称。黄芪以“黄耆”之名首载于《本经》上品。原文:“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主“小儿百病”,可以治疗辨证为“气虚证候”为主的多种儿科病症。现讨论如下:
21.脾胃虚弱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黄,唇淡甲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肌肉松弛,大便不调,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指纹淡滞。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肌肉松弛,食欲不振。可用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合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黄芪、当归、大枣、砂仁、甘草。加减:纳呆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炒谷芽;口臭、手足心热,积滞化热者加胡黄连、连翘;便秘者,加决明子、火麻仁;腹胀者,加槟榔、木香;反复外感者,合玉屏风散。
22.心脾两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萎黄或苍白,唇淡甲白,发黄稀疏,心悸怔仲,头晕目眩,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脉细弱,指纹淡红。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心悸,夜寐不安,气短懒言,注意力涣散。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加减。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常用药:白术、当归、茯苓、黄芪、龙眼肉、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人参。加减: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白芍;纳呆者,加焦山楂、鸡内金、陈皮;便溏者,去当归或酌情减量,加苍术、薏苡仁;心悸、夜寐不安者,加柏子仁、酸枣仁;脾虚肝旺,肢体震颤者,加白芍、钩藤、磁石;活动后多汗者,加浮小麦、煅牡蛎固涩敛汗。
23.肝肾阴虚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本证面色苍白,毛发枯黄,爪甲色白易脆,耳鸣目涩,盗汗,面色颧红,腰膝酸软,发育迟缓,口舌干燥,肌肤不泽,甚或皮肤瘀斑,吐血衄血,烦躁失眠,四肢震颤,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指纹淡紫。其辨证要点为:面色苍白,爪甲色白质脆,耳鸣目涩,腰膝酸软,烦躁、盗汗,发育迟缓,舌质红干,苔少或光剥。可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滋养肝肾,调补精血。常用药: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加减: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鳖甲、白薇等;久病精血大虚、发育迟缓者,加紫河车、益智仁、黄精;目干眼涩者,加石斛、夜明砂;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太子参;四肢震颤者,加白芍、沙苑子、钩藤。
24. 表虚不固之汗证
本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头部、肩背汗出明显,动则益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患伤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指纹淡。其辨证要点为:自汗为主,动则汗出,易患感冒。可用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合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益气固表敛汗。常用药:黄芪、防风、白术、煅牡蛎、麻黄根、浮小麦。加减:气短乏力、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纳呆者,加焦山楂、麦芽、炒莱菔子。
25.营卫不和之汗证
本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微微汗出、持续性汗出,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其辨证要点为:汗出遍身、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轻微怕风。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调和营卫。常用药: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加减:汗出较多者,加龙骨、麻黄根;卫强者,加生姜、荆芥;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者,加党参、怀山药。
26.气阴亏虚之汗证
本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遍身,汗出较多,神疲乏力,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其辨证要点为:盗汗为主,或兼见自汗,神疲,手足心热,舌质淡红、苔少或剥苔。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常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浮小麦、煅牡蛎、生地黄。加减:面色少华、乏力者,去麦冬,加黄芪、白术、浮小麦;低热、心烦、少寐者,加知母、酸枣仁、柏子仁;汗多不止者,加麻黄根、煅龙骨;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者,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
27.气阴两虚之病毒性心肌炎
本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烦热口渴,自汗盗汗,失眠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其辨证要点为: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烦热口渴,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或结代。可用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当归、生地黄、丹参、酸枣仁、炙甘草。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西洋参;阴虚明显者,加熟地黄、玉竹;心悸不安者,加首乌藤、柏子仁;胸闷明显者,加郁金、枳壳;自汗盗汗者,加浮小麦、麻黄根,大便偏干者,加火麻仁、瓜蒌子。
28.心脾两虚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本证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做事有头无尾,睡眠不熟,记忆力差,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其辨证要点为:神思涣散,记忆力差,多动而不暴躁,神疲乏力,脉细弱。可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合甘草小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养心安神,健脾益气。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当归、淮小麦、木香。加减:思想不集中者,加益智仁、龙骨;睡眠不熟者,加五味子、夜交藤;记忆力差,动作笨拙,苔厚腻者,加半夏、陈皮、石菖蒲。
29.肺脾气虚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本证多汗,睡眠不宁,囟门开大,头发稀疏而见枕秃,面色少华,肌肉松弛,纳呆,大便不调,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虚无力。其辨证要点为:多汗、纳呆、枕秃、易患伤风感冒。可用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加减。健脾补肺,益气固表。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茯苓、麦冬、炙甘草、黄芪、白术。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牡蛎;大便不实者,加山药、白扁豆、莲肉;湿重苔腻者,加苍术、佩兰;睡眠不安、夜惊者,加远志、首乌藤、合欢皮。
30.气阴两伤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本证低热留恋或身热已退,指、趾端蜕皮或脱屑,斑疹消退,倦怠乏力,动辄汗出,手足心发热,咽干口燥,口渴欲饮,或伴心悸,纳少,盗汗,舌红少津,苔少,脉细弱不整,指纹淡。其辨证要点为:身热已退,斑疹消退,指趾端蜕皮,倦怠乏力,咽干口燥自汗盗汗。可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益气养阴,清解余热。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地黄、玄参、玉竹、天花粉、太子参、白术,扁豆。加减:纳呆者,加茯苓、焦山楂、焦六神曲;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大便硬结者,加瓜蒌子、火麻仁;心悸,脉律不整者,加牡丹皮、黄芪、甘草。
黄芪精作为一种纯中药制剂,一般适合什么人喝?5个功效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好的排毒、消肿、利尿等作用,我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黄芪了。现代医学发现,黄芪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多糖等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有着很好的调养作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都会选择服用相应的药品来对身体进行相应的调理。黄芪精作为一种纯中药制剂。
那么,黄芪精适合什么人喝?
黄芪精适用于平时免疫力低下、气血不足或者是有虚汗症状的人群饮用。
饮用黄芪精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补气止汗的作用。其次,身体虚胖,尤其是腹部皮肉松软的人,也是可以服用的。
另外,平时工作容易疲劳的人,也可以用黄芪泡水喝来帮助提神,抗疲劳,强健身体,有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
黄芪精的5大功效!
1、用于补气、增进脾脏功能和改善代谢能力低下。
2、促进蛋白质的代谢。黄芪还能促进血清和肝脏的蛋白质更新,对蛋白质代谢有促进作用。
3、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
4、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衰竭的心脏,强心作用更显著,表现为可使心脏收缩振幅增大,排出血量增多。
5、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及机体的应激能力。
黄芪精口服液与注射液,有什么区别?
黄芪精分为口服液和注射液,相对于注射液而言,口服液的生产工艺比较成熟,安全性较高,其采用经过科学试验摸索出来的深度提取工艺——乙醇渗漏提取法,也是目前更先进的技术,能完整析出黄芪的两大类有效成分群,即多糖和皂苷,使人体吸收更全面,获得的功效更完整。
口服,一次1支,一日2次,早晚服用。口服液:每瓶10ml(相当于黄芪6.7g),每次10ml,一日2次口服。
而目前黄芪注射液相对于口服液而言,效果较快,但注射液是直接进入血液的,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低,但还是有可能会出现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哮喘、咳嗽、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
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针剂注射液每支2ml(相当于黄芪2g),每次2ml,一日2次肌肉注射。
服用时建议在专业医生或专业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该药。
黄芪这样用,补气益脾肾,增强免疫力!每天一杯,适合亚健康人群更多阅读:
伤肾
春季里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邪气,会对我们的肾脏造成伤害,诱发大家害怕的慢性肾脏病的出现,这个容易被忽视的邪气是什么呢?
这个春季里容易被人忽略的伤肾邪气就是风邪,肾主封藏,风邪入侵体内会影响肾藏精的功能,导致体内的精微物质、蛋白“漏出”。
张主任告诉我们,慢性肾病的形成原因是复杂而且综合的,他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四个伤肾的元凶,风邪是其中之一,这四个伤肾元凶出现的先后是有一个顺序的:虚-风-瘀-毒。
风邪伤肾的特点
浮肿:面部浮肿在先
疼痛:腰膝酸痛为主
泡沫:尿中泡沫多
季节:冬春季节以上症状高发或加重
当疾病还在“虚”和“风”的阶段时,病情比较轻浅,经过及时的治疗和调理,患者的病情能得到很好地控制甚至可能逆转和康复;而一旦进入“瘀”和“毒”的阶段则往往代表着已经进入终末阶段,出现了器质性改变如: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甚至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危险的后果。
病例:王阿姨,2019年发现两条腿都有点肿,一按一个坑,休息两天症状没有缓解,还出现了乏力,一到医院检查尿蛋白已经四个加号了,属于肾病综合征,而且尿蛋白持续增高。
针对这个伤肾四部曲,张主任带来了一个他在临床上常用,并且功效卓越的经验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给大家推荐了两个预防风邪保护肾脏的代茶饮:苏防饮和银花青果饮。
加味黄芪赤风汤
- 健脾益肾:黄芪、芡实、金樱子
- 祛风通络:防风、穿山龙
- 活血化瘀:黄芪、防风、赤芍
- 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
专业药方使用,谨遵医嘱。
针对风寒人群
苏防饮
风寒症状:怕冷、低烧、头痛、肌肉或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清稀、舌淡薄白苔
调理 *** :苏叶3克、防风3克,泡水代茶饮。
针对风热人群银花青果饮
风热的症状:鼻塞流浊涕、发热、汗出口渴、咳痰黄稠、咽喉疼痛、舌红苔薄黄、微恶风
调理 *** :金银花3克、藏青果6克、桔梗3克,泡水代茶饮。
张主任指出,慢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看属于本虚标实,这个本虚指的是脾肾亏虚。针对这个情况,张主任在他的临床经验方里大剂量的运用了一味药物,这味药物大剂量使用就具有肺脾肾三补的卓越功效,它就是黄芪。
此外,对于脾肾亏虚的人群,张主任还推荐一款适合日常生活中补益用的代茶饮—黄芪芡实饮。
黄芪芡实饮
【药材】生黄芪20克、芡实6克、玉米须3克、防风3克、生山楂3克
黄芪补益脾肾,芡实健脾益肾、收敛止泻,玉米须利水消肿,防风祛散风邪,生山楂活血化瘀、健脾开胃。适合表现为脾肾亏虚的亚健康人群日常调理。
【用法】煮水代茶饮。
【脾肾亏虚】疲倦乏力、腰脊酸痛、便溏、肢体困重、耳鸣、浮肿、畏寒肢冷等。
作者: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梁宗锁教授团队的彭玉婷。
我国关于中药材的使用由来已久,在西方科学尚未进入中华之时,我们的祖先就已在探索各种草药对人类疾病的治疗作用了。古有神农尝白草,再到名医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中医药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了,其间还不乏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黄芪的传说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黄芪,你知道它的名字从何而来的吗?其实,黄芪本来叫黄耆,二者同音,耆的意思是指60岁以上的老人。相传古时候有位医术高明的老人,一次在山上采药,突闻惊叫之声,老人本就怀着救死扶伤的心,就赶紧跑过去探视,原来是一个孩童跌落悬崖,挂在了半空,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老人凭借多年上山采药的经验,抓住藤蔓,攀爬到孩童身边,试图把小孩托举上去。眼看孩子已经得救,老人却因体力不支坠落悬崖。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将其埋葬立碑纪念。后来,在老人的坟头长出了一株叶子像羽毛一样的植物,发现它的根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因老人面容色黄,就给这株神奇的仙草取名为“黄耆”。后来慢慢流传,就成了今天的黄芪。
黄芪的形态
《中国药典》中规定的药用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 Bge. 的干燥根。春 、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膜荚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50 - 80 cm。茎有细棱,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片下表面被白色长柔毛,椭圆形或长卵圆形,全缘;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花萼钟形,花冠淡黄色,蝶形,荚果半卵圆形,种子5 - 6枚,肾形,黑色;种皮光滑,表面有斑纹。蒙古黄芪株高较膜荚黄芪低矮,小叶较多,种皮表面具显著斑纹。
黄芪的种植
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我国大部分主产区春夏秋三季均宜种植,直接播种或移栽均可,三叶期可进行间苗。苗期尽量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时做好防涝排水准备。黄芪一般2 - 6年采收,经验表明9月后采收黄芪皂苷含量较高。
黄芪的功效
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大农圈】里有躬耕农业的种养大户,也有洞悉市场的企业家;有神通广大的产业经纪人,也有逼格超高的品牌策划人;有研究农业的教授,也有制定政策的官员;还有村官、投资家、电商达人……这个圈子,给你的不只是市场信息,还有一大批有价值的农业朋友。
如需加入,请点击文末【了解更多】。
中医,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凝聚了千年的智慧和汗水。虽然不可否认它有一些局限,但它的理论和经验,依旧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只是近代以来,西医强势侵入国内,中医受到了极大的争议和挑战。许多国人都对中医产生了 *** 心理,胡适也在其中。
但在胡适三十岁时,他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在西医医治无望的情况下,本着无可奈何的心态,他试了一下朋友推荐的中医疗法,结果药到病除。
从此以后,胡适逢人便夸中医的好处。“无事喝黄芪水”成了他的口头禅,因为这个黄芪水救回了他的命。
一、病重之际的希望
受到西方各方面的影响,胡适一直都信奉科学。因此在他看来,“中医之学不是‘赛先生',不足信也”。这个赛先生,就是“五四时期的流行语,意谓“科学”。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中医带来的希望,恐怕胡适的这个想法一直都不会改变。
1920年,原本身体健康的胡适,突然病倒了。多病、多尿并且暴瘦的痛苦,开始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经过医院的检查和判断,他这是患上了糖尿病,属于晚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西医疗法后,医院告知家属,“无法挽救,速备后事”。
此时的胡适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时,一个前来探病的朋友,带来了希望。他奉劝胡适,既然西医无效,不妨试试中医。胡适一开始还有些抗拒,但在走投无路后,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议。
给胡适看病的中医,是当时有名的中医陆仲安,经过他的一番检查,“此事易耳,饮我此药如不愈,唯我是问。”说完这话,他给胡适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以黄芪为主,搭配了山药、黄精和地黄等中药。
二、对中医态度的转变
此时,胡适虽有怀疑,但为了不耽误病情,一五一十地依照陆仲安的吩咐,煎服了此药。不久之后,经过陆仲安的精准治疗,胡适的病情果然开始好转了。
再到西医院复查时,医生们都难以置信。他们也开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还把胡适服用的药方做了研究。
后来,陆仲安的另一位病人也因为中医疗法,恢复了健康。为了答谢陆仲安,他创作了一幅《秋室研经图》,并请求胡适帮他题字。
这幅画的内容,表现的是中医研究经典的场面。原本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用的胡适感慨万千,在画上,他这样写道:
“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学西医的,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陆先生诊看,陆先生用黄芪十两、党参六钱,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陆仲安是一位擅长用黄芪的中医,对它的药用价值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影响下,此后的胡适总是喜欢用黄芪泡水喝,以此养生。
三、中国医药的价值
“先呷几口黄芪水,然后走进教室,讲起课来就会精力倍增。力不从心,甚至疲惫不堪时,喝上黄芪水,就会换一种感觉。”
这是此后几十年,胡适的常态。一时间,名人之间的中医养生,成为一桩美谈。
黄芪最早进入文献记载中,是在中国之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古人还把它叫做黄耆。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解读,“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清代名医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中也推崇过黄芪,认为它是“补气诸药之最。
除了这一黄芪的功效外,中医的经验中,还留下了许多其他中药的宝贵价值。胡适就是一个中医的亲历者,他用亲身体验,改变了以往对中医狭隘看法。并且,他还一度呼吁,“必须使世界医药界了解中国医药的真正价值。”
?
但现实中抱有这种观点的“胡适”,亦还有很多。只有大力发挥中医药的价值,使得它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识,祖先留下的这些智慧和经验才不会被遗弃。而不盲从中医,提取中医经验中的精华,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阳气足,百病消,很多人只知道黄芪泡水具有补气的作用,那我今天教你搭配,补一身阳气,还不上火。
首先呢,可以用生黄芪搭配个巴戟天来温补肾阳。
它俩搭配,一个升阳补气,一个助阳补肾,可以使得阳气更好的充盈全身,如果你肾阳不足,出现了畏寒怕冷,或者是四肢,腰膝发凉,同时呢,伴随有身体没劲儿呀,尿频尿急,或者是腹胀便秘,功能减退等情况,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俩搭配了。
第二个可以用蜜黄芪搭配炒白术,来温脾健脾,燥湿利水。
蜜黄芪呢,是生黄芪通过一定的炮制后而来的,更容易入脾胃经,那如果说你平时肚子和腰很容易凉,用手一摸呀,发现温差挺大,并且呢,不敢吃生冷凉食,稍微吃点呢,就腹痛拉肚子,大便还经常不成形,粘马桶,很不舒服,有的人拉完肚子以后呀,还伴随着虚弱乏力的现象,平时呢,也不想多动弹,身体没有劲儿这个时候呢,就可以参考这个搭配了。
第三个可以用南芪搭配一个生姜;温肺止咳,散寒化痰。
南芪呢,又被称为土黄芪,它相较于北芪来说,对肺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如果你平时呢,比较容易怕冷,或者是嗓子里面经常有痰,痰多咳不完,多是以白痰,稀痰为主,有时候呢,还伴随有急嗽,咳嗽的现象,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这个搭配了。
好了,那关于黄芪搭配,补阳温阳的内容呢,就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