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肉的危害,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15 0
1958年全民打麻雀:工人、农民、学生齐上阵,麻雀被活活累死

1958年2月12日,国家发出“除四害”的指示,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估计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懂,老鼠、苍蝇、蚊子,这三种确实该消灭,麻雀犯了啥错?很简单,麻雀吃稻谷,糟蹋老百姓的粮食。以前家里晒粮食,麻雀一来就是一大群,必须经常赶一赶,确实很讨厌。

所以,一说要消灭麻雀,当时老百姓都很支持。再加上报纸、广播、演讲、漫画、标语的宣传,工人、农民、学生,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了。据统计,当时成都、重庆发动百姓达95%以上,从几岁的小娃娃到105岁的老寿星,都参与进来了。


大规模的打麻雀运动,必须先从四川说起。

四川山林多,自然各种鸟类也多。接到消灭麻雀的指示后,四川一马当先制定了标准:所在地区和单位无麻雀窝、无麻雀飞、无麻雀叫;城镇各处全天看到麻雀两只以下者,只能算是“基本无雀”,并不合格。

但是,天上飞的麻雀并不好捉,怎么能保证完全消灭它们呢?弹弓打、陷阱捉、掏鸟窝,这些孩子们常用的 *** ,还远远达不到目标。1958年3月,四川“除四害指挥部”的领导,到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调查工作,一个名叫穆青云的农民提供了经验:“我们每年为了防止麻雀吃秧田的谷种,就要派人守候,吆喝着驱赶麻雀,不让麻雀停下来,麻雀飞累了,就跌下地来!”

指挥部的领导一听,这是个好办法啊!于是,立刻组织当地的群众试一试,看效果怎么样。结果,一大群人吆喝了一整天,麻雀确实不敢落地吃粮食,但都飞到别处去了,只有几只飞累地坠落了下来。

指挥部领导没有放弃,又来到了新繁县,让当地农业合作社社长再试一试这个办法。这次组织的群众非常多,田间地头到处都安排了人,大家一起吆喝,还敲锣、敲盆、敲尿桶、敲竹筒……这下可热闹了,田间的麻雀哪见过这个阵势啊,不管往哪飞都是咣咣咣的声音,连个落脚休息的地方都没有。


就这么,麻雀飞着飞着就累得掉在地上,死伤惨重。

你看,还是要扩大规模,让麻雀不管往哪飞,都逃不出人民群众的吆喝声,活活累死。有了这样成功的经验,四川开始大力推广,继续扩大规模。在成都附近的一个县,广大群众全部动员起来,采取掏、毒、套、打、熏,还有最重要的“疲劳战术”,出动19万人次,连续4天向麻雀发起进攻。当时那个场面啊,街道田地、漫山遍野,不仅插满了旗帜,还摆下了21万个草人,烧起了13万堆烟火,更是制造了数十万的捕鸟陷阱——麻雀是无路可逃,纷纷坠地而亡。

再看邛崃县,直接把麻雀定为“头号敌人”,全县分为1945个“战区”,动员群众约21万人,要求每人消灭麻雀30至50只!1958年3月14日,全县机关关门,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部队停训,于当天清晨7时统一行动,按照分配好的位置开始扑灭麻雀。整个县都沸腾了,枪炮声、锣鼓声、吆喝声,竹竿、扫帚漫天乱舞,麻雀天上飞,人在地下追……一直忙活到深夜,群众实在累得走不动了,才收兵回家。

《郫县志》记载,当时为了打麻雀,郫县花园乡组织了40支鸟枪,分成三个小组奋战。学生也都放假回家,配合工作。院子、田地、河坝,全部分配专人负责,男女老幼轮流看管,到处都是吆喝声和敲锣打鼓的声音——7天时间,花园乡就歼灭麻雀20多万只。


四川首创的“大兵团作战”消灭麻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时就拍摄了新闻纪录片,把四川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国。北京为了做出榜样,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1958年4月19日,凌晨4点左右,数百万群众拿起竹竿彩旗、锣鼓响器,按照计划走向了安排好的战斗岗位。另外,全市有830多个投药区,200多个射击区也埋伏好了神 *** 。

凌晨5点整,随着指挥部一声令下,全市范围内立刻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挥舞、喊声震天……当时,为了无死角的歼灭麻雀,街上、院子里、树上、房上,到处都站满了人,当然还有无数的草人参加了战斗。

麻雀飞过,人人喊打。生活在北京的麻雀,万万想不到还能遇到这种战术,简直是天罗地网,无处可逃。在天坛,30多个神 *** 埋伏起来,一天之内歼灭了966只麻雀;在南苑东铁匠营乡承寿寺生产站的毒饵区,两个小时毒死麻雀400只;宣武区陶然亭一带,2000居民半天消灭麻雀512只……

工人、农民、干部、学生、战士,都积极参加了这次活动,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师生,以及中科院2000多名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也都加入进来,真是毫不夸张的“全民作战”了。根据当时《人民日报》的报道,从4月19日到21日,北京市共歼灭麻雀401160只!报纸上还算了一笔账:每只麻雀每年连吃带糟蹋数斤粮食,这一次的战斗可以节省粮食200多万斤。如果按照每年每对麻雀繁殖15只计算,又可以节省1500多万斤粮食!


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战”。

4月28日,上海全市动员,平均每10平方米就设有一个驱赶麻雀的岗哨,一天时间就“灭麻雀掏鸟蛋”共25万只;天津市不甘落后,从4月6日到21日连续作战,共消灭麻雀385万只;广州仅在5月25日一天内,就消灭麻雀31万只——当天,连广州六榕寺的僧人也敲锣打鼓,参加了围剿麻雀的战斗。

郭沫若当时写了一首《咒麻雀》,流传很广:“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 *** 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麻雀遭了殃,确实有点冤。其实在全民打麻雀的开始阶段,就有科学家提出过反对,毕竟麻雀吃粮食有限,更多的是吃害虫。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就专门举例说明了打麻雀的害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1744年动员全国消灭麻雀,但之后普鲁士发生了大规模虫害,农作物受损严重,不得不从国外运来麻雀。

1958年的这次打麻雀运动,自然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1959年春,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发生了严重的虫害,很多地方大街两侧的树叶都被害虫吃光了。科学家们开始为麻雀喊冤,所以到1960年,麻雀就正式离开“四害”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臭虫了。


笔者80后,出生于皖北农村,自然对麻雀很熟悉。

虽然有过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但我小时候麻雀依然随处可见。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动物保护意识,而且麻雀、青蛙之类的非常多,打麻雀自然也很常见。农村的孩子都知道,家里存的粮食要经常铺开晒晒太阳,这样才能保存更长时间。

遇到大晴天满院子铺的粮食,很快就会招来大群大群的麻雀,你要是不赶走它们,那损失就大了。于是,小孩子就要经常赶麻雀。记得有时候捉麻雀,是用一个筛子或者竹筐,倒扣在地上,边缘用一根小棍撑起来,里面撒一些粮食。小棍上拴着绳子,我们就离得远远地看着,一旦有麻雀进了陷阱,轻轻一拉就把它们盖在里面了。

当然,孩子们还经常用弹弓打麻雀,不过这个考验技术,我小时候水平不太行,怎么也打不准。1958年打麻雀运动的时候,报纸上还专门介绍麻雀的吃法,比如干炸、红烧,或者裹上泥烤了吃。但是,我小时候都不吃麻雀,因为肉太少,还不如青蛙呢。

除此之外,掏鸟窝更常见。那时候农村的男孩子,个个都是爬树小能手,只要看见鸟窝就争先恐后地去掏,现在想想真是不应该。

但是实话实说,至少在我的家乡,那时候田间地头各种动物还非常多。麻雀不用说,到处都是。一到夏天,有水的地方全是青蛙,一到晚上呱呱呱叫个不停。有些大人打着手电筒,一晚上能抓一大桶,但是不管怎么抓,第二年还是到处都有。

小溪和水沟里的鱼虾,也非常多。小时候一放假,几个小伙伴就到附近的小溪边摸鱼抓虾,每次都有收获。当然,蛇、黄鼠狼、刺猬等等动物,也很常见。总之,那时候就觉得各种动物田间地头非常多,不存在“濒危”这种意识。

所以,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意识也不一样。现在很多动物都不能滥捕滥杀,麻雀、青蛙也受到了保护,确实是一件好事情。毕竟,现在很多地方的田间地头,野生动物越来越少了,应该大力保护。

麻雀成群破坏庄稼,用什么办法驱赶更好?

提要:麻雀成群破坏庄稼,用什么办法驱赶更好?

麻雀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鸟类,小时候农村的麻雀很多,经常会出现麻雀破坏粮食的情况,农户对麻雀也是非常的头疼,尤其是现在麻雀已经属于保护动物了,不能够去伤害它,那么应该如何处理麻雀破坏庄稼的情况?

麻雀应该如何治理?

麻雀属于胆子比较大的鸟类,经常能够见到麻雀在人们生活的地方活动,小时候家里面晒得粮食经常会有麻雀跑到家中偷吃,有时候还能够捉住一只小麻雀,那时候母亲总是让把麻雀给放了,母亲说麻雀的脾气比较烈,捉到的麻雀是养不活的,因为它会拒绝吃你喂给它的食物。

麻雀肉的危害,-第1张图片-

麻雀在我国的分布非常的广,很多地方都有麻雀活动,麻雀喜欢成群结队的行动,秋冬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大量麻雀一起活动麻雀虽然比较大胆但是又非常的机警,所以平时是不容易被捕捉的。麻雀的食物主要还是以粮食为主,不过在麻雀的繁殖期和喂养幼麻雀时候会以昆虫为主要的食物。所以在麻雀非常多的时候就会对庄稼的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也是农民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尤其是种植的谷子,非常容易被麻雀偷吃,有时候如果一个月不管的话,谷子就会麻雀偷吃不少。

如何防止麻雀破坏庄稼?

稻草人:这个应该是非常古老的驱鸟办法了,经常能够在田地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稻草人,有些奇形怪状的稻草人猛地一看还会把人给吓到。稻草人驱鸟主要是因为采用了鸟类比较怕人的特点。但是麻雀还是非常聪明的鸟类,稻草人使用的时间一长就会被麻雀给识破发现是假人,然后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了。

彩带、塑料袋驱鸟:在谷子地、高粱地除了能够见到稻草人之外还能够见到五颜六色的彩带、塑料袋,有些还自带反光功能。小时候我家的田地就会将塑料袋用绳子绑在一起挂在田地里吓唬麻雀。不过这样的 *** 的效果也不是非常的长,一般两三周就会没有效果了。

防鸟网:防鸟网一般多会用在谷子地,因为铺设比较麻烦所以使用的人也不是很多,不过相较于前两种 *** ,捕鸟网应该是效果比较好的办法了。但是这种办法的缺点就是容易伤害到麻雀,毕竟麻雀属于保护动物,所以我们在购买拦鸟的网的时候更好是购买那种网眼比较小的网,这样就能尽量避免伤害到麻雀。

驱鸟器:上面提到的几种办法的技术含量都不是很高,接下来这种的技术含量就相对比较高一些了。驱鸟器是一种专门用来吓唬小鸟的设备,其实就是一种专门播放麻雀的天敌的叫声或者人类的声音,从而达到恐吓麻雀的作用。这种设备现在有很多卖的,不过这种 *** 的成本相对要高一些,并且需要有人看管,不然驱鸟器可能会丢失。这种 *** 在一般的农户那里使用的还是比较少的,多是在那种比较大的农场中使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办法之外,驱赶麻雀的办法还有很多,你那里经常使用什么办法驱赶麻雀呢?欢迎留言讨论。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肉吃多了病也来了,因为人本性是吃素的!吃肉,你一定要知道这几

经常吃肉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经常吃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吃肉时应该要注意,尽量将肉煮熟了之后再吃,不宜吃半生不熟的肉类食物,肉类中含有比较多的寄生虫,并且也会含有细菌病毒,所以尽量高温杀菌后再吃,肉吃多了病也来了。

人本性是吃素,然后再到吃肉。

我们的祖宗一开始就是只吃蔬果而不吃肉类。直到后来,才慢慢开始吃肉,先是吃生冷的,再吃煮熟的。所以,我们人的本性是吃素,然后再到吃肉。

吃肉一定要吃熟的。我家养的一只金毛猎犬,我仔细观察发现,狗喜欢吃生食,如果喂它吃生肉,它的野性就会越来越强,如果喂熟食,它的野性就慢慢弱了。人也是一样,必须要脱离野性,才能变得温和,变得和平。

所以,我们要健康,提倡多吃素食,就算吃肉,也得吃熟食。肉吃多了,病也来了!

吃素和吃肉,都不能太过。素食和肉食的比例,至少为6∶1,可惜,很多人却恰恰相反。每天吃多少好?每天摄入水产品40-75克、畜禽肉40-75克,那么肉类一天的量就是80-150克。这些重量都是食物的生重,即烹调前的重量。

按照平均一天100g肉类来衡量,早餐吃肉的人通常比较少,可将这100g肉分配到午餐、晚餐中。一般手掌面大小就相当于50克肉量,也可在厨房购买一台厨房秤,多量几次心里就有概念了。

肉类也有寒热。

肉类其实同植物类食品、药物一样,具有不同的性味。所以,要想达到养生的效果,更好能辨别食物的寒热之性。

往往越善于活动的,温性越大。麻雀、鸽子等飞禽类,善于飞,性质也是偏温偏阳。比如母鸡性温,可补气血,麻雀可壮阳。

而羊肉、牛肉、猪肉中,羊肉为温补,牛比较静,性也没那么温。猪最懒,所以是凉性的,吃多了伤脾胃。

水产品,生活在水里,就会寒凉,所以吃水产品多了会胃部不适,但是蘸生姜汁往往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肉吃多了病也来了,吃太多肉也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应该要多吃蔬菜水果,吃肉类食物一定要煮熟了之后再吃鱿鱼,这类食物中含有细菌病毒,并且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定要经过高温杀菌后才可以吃,不能吃半生不熟的肉类食物。

三种被人类吃到濒危的物种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从吃的角度看,人类是最恐怖的灵长类动物,因为虽然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是杂食性动物,但是像人类这样几乎什么都吃的确实很少,无论是天上飞的、水下游的、地上跑的,只要人类想吃几乎没有吃不到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许多的野生动物被人类吃成了濒危,甚至是灭绝物种。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三种被人吃成濒危物种的动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之一种:黄胸鹀

看到这个名字,有些小伙伴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是听到它的俗称后,你就不这么认为了,黄胸鹀俗称禾花雀,是欧亚大陆上常见的一种小型鸟类(原本)。早在20世纪以前,禾花雀在我国几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但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它先后经历了:近危、易危、濒危,最后到现在的极危,离灭绝只有一步之遥。而且从近危到极危,禾花雀仅用了13年(从04年到17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禾花雀与麻雀同属雀形目,不过禾花雀属于雀形目鹀科,而麻雀属于雀形目文鸟科,从体型上看,禾花雀体长在15厘米左右,跟麻雀有些相似,但比麻雀要大一些,最关键的是禾花雀的胸腹部羽毛均为黄色,因此从外观上看,禾花雀非常的漂亮。正是因为漂亮的外观,曾经的禾花雀被当成一种观赏性鸟类被广泛的捕捉。

当然,捕捉的禾花雀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禾花雀都被吃掉了。在我国禾花雀是一种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到了秋季,它们从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成群地飞向广东沿海地区越冬。正是因为成群和飞往广东沿海地区,让许多禾花雀命丧人口。关于禾花雀被吃,相信广东的小伙伴肯定有所耳闻,因为在整个的20世纪里,广东地区卖禾花雀的几乎是随处可见。

因此,禾花雀(黄胸鹀)是在我国最快从常见动物吃到极危的代表之一。当然禾花雀的大幅度减少,并不只是吃导致的,还有人工捕获当做观赏性鸟类,农药的使用以及栖息地的减少等多方面原因。


第二种:中华穿山甲

现存的穿山甲一共有8种,它们曾经广泛的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大陆上,但是截止到目前,8种穿山甲除了非洲的黑腹长尾和南非穿山甲是易危动物外,剩下的不是濒危就是极危。作为8种穿山甲中唯一一种在我国分布的中华穿山甲,它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唯一一个极危物种。

从外观上看,中华穿山甲身披“铠甲”,从习性上看,它们生性胆小,擅长挖洞,最关键的是它们在遇到危险时,可以蜷缩成一个球,让许多食肉动物“束手无策”。那么,防御如此之强的穿山甲为什么成为了极危动物呢?


原因还是出在上。早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药典中,穿山甲的鳞片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中药材,因此,从古代,人们就已经有捕杀穿山甲的习惯了。一只成年的中华穿山甲体长有90厘米左右,体重有6斤左右,即使拔掉了鳞片,肉也有不少。于是,人们吃穿山甲的习性就开始了。“前面剥皮,后面吃肉,一气呵成,杜绝浪费”,许多人就是这么对待穿山甲的。

即使到了现在,我们去网上搜索一下,铺天盖地的还是“穿山甲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每一斤几百上千元的价格,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商机”,就这样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的疯狂捕杀下,中华穿山甲成了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依然有人非法捕杀穿山甲,到了2014年,中华穿山甲就直接跳过了濒危,成为了极危动物。


第三种:加拉帕戈斯象龟

吃向来不是我国人的专属,在国外动物被吃成濒危或者灭绝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加拉帕戈斯象龟就是其中之一。在距南美大陆1000公里的太平洋上,有几个小岛共同组成了一个群岛,它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由于这些岛屿与世隔绝,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而在整个生态中,更具代表性的物种无疑就是象龟了。


在整个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一共生活着9种12个亚种的象龟,它们都是加拉帕戈斯象龟属下的物种。据记载,在达尔文初登这个群岛时,象龟的数量还有几十万只。但是,随着航海时代的来临,在18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船只来到这里,他们同样也发现了数量众多、体型庞大且笨重的象龟,于是一场灭顶之灾来临了,在整个的18-19世纪中,只要来到群岛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捕杀象龟(据说象龟的肉质鲜美,所以,许多人大量的屠杀象龟作为补给)。正是在疯狂的捕杀下,象龟的数量越来越少,从之前的几十万只,递减到了一万只左右(9种象龟的总数量),甚至一些亚种被屠杀殆尽,比如“孤独的乔治”就是加拉帕戈斯象龟平塔岛亚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它死亡之后,平塔岛亚种灭绝。


被吃灭绝或者濒危物种的背后

以上三种动物只是被人吃濒危动物的冰山一角,而且被人吃灭绝的物种要比濒危的物种更多,这正是应了那句“根本停不下来”。那么,这些悲剧的物种背后又潜藏着一些什么信息呢?

首先,人是一种虚荣心极强的动物,这导致了“食物”在许多人的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果腹的工具,而变成了炫耀的资本。在人类的世界中,好像是吃越稀有的东西,越能够显示自己的身份高贵。正是这种“畸形炫富”的存在,让许多野生动物加入了人类的菜单。而野生动物本身在生态中处于 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它们的数量极其有限,在人类的捕杀下,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越少就越稀有,越稀有的越贵,越贵就越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感”。这是一条病态的虚荣心追求之路,代价就是越来越多的物种消失,并且一些病毒宿主与人类的天然屏障,也被人为地打破,最终,人为了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其次,德国的哲学家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有一句名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就是它所吃的东西)。这句话有些深奥,不过,用在人类吃野生动物上就很好理解了,虽然从现在看,人类吃野生动物,美滋滋,但是人终将会变成被吃的野生动物,也就是消亡。地球上的生物都在地球的生态链中,即使人类也是如此,众多的野生生物共同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链条,如果其中某一个物种想要打破这个平衡的生态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崩塌会越来越严重,最终任何地球生物都不能幸免。因此,人吃野生动物,其实就是在吃“自己”。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人类过多的去干涉或者破坏大自然,其危害,我们的祖先早已经看到了,不然我们的祖先也不会耗费精力和大量的时间去驯化野生动物,我们的祖先驯化野生动物,是选中了哪些繁殖能力最强、危害性最小的动物,目的是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加稳定的肉食来源,从飞禽到走兽,再到鱼类,我们的祖先已经将安全、稳定的食谱给我构画好了。此时的我们非但没有满足,反而将手伸向了野生动物,这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


总结

过去,被人类吃灭绝和濒危的动物实在是太多了,这就是人类贪婪的表现,但是这种贪婪对人类来说,除了能够满足那可怜的虚荣心外,并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价值,反而在人类无度的破坏下,生态会崩塌,人类终将会为“滥吃”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可能就是“人类成功的吃掉了自己”。所以,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本身。

为何麻雀被人类养不活?悔恨可及的触动心灵

回首过去,那些星光点缀的夜晚,我看着窗外那些小小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悔恨与痛苦。麻雀,它们曾经是人类的宠儿,一种与人类如此亲密的生物。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它们,如今我们只能望着它们黯然离去。为何麻雀如此难以存活在人类的怀抱之中?

当我们越过时间的河流,追寻着那段绝望的真相,心灵受到了强烈的触动,我们也终于能回答这个令人痛彻心扉的问题。

麻雀衰落的原因: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改变

城市化进程对麻雀的生存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建设破坏了麻雀的栖息地。许多老旧的建筑物和高楼大厦提供的鸟巢空间逐渐减少,麻雀很难找到适宜的繁殖地点。城市中的人工环境、人为噪音和光污染也对麻雀的生活造成了干扰,使它们难以繁衍生息。

农业现代化对麻雀的食物来源造成了威胁。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大幅度减少了农田中的昆虫数量。麻雀是以昆虫为食的,这些农药对昆虫的生存产生了抑 *** 用,使得麻雀难以找到足够的食物。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也减少了麻雀的采食区域,导致它们的食物资源日渐匮乏。

气候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情况的增加,如干旱、洪涝等。这些极端天气对麻雀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极端的干旱或洪水可能破坏麻雀的巢穴,使它们失去栖息地。同时,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麻雀飞行迁徙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这对麻雀的繁衍生息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了上述因素,麻雀数量下降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电线电塔和通信设施建设失误、食物竞争、非法捕猎等。这些因素加剧了麻雀的生存困境,使其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保护麻雀和其他鸟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要加强城市规划,保留并提供更多的鸟巢和栖息地,减少光污染和噪音干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倡生态农业,增加昆虫的数量,为麻雀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麻雀对生态的重要性:失去它们会带来哪些影响?

麻雀对于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麻雀是杂食性鸟类,它们以种子、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它们喜欢在农田中觅食,吃掉许多昆虫害虫如蚜虫、蚊子等,并控制它们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麻雀的消失将会导致农田中害虫的大量增殖,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损害,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

麻雀对于自然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是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动植物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麻雀在草地上寻找食物时,还会帮助传播一些草本植物的种子。这种传播有助于草地植被的扩散和更新,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麻雀消失,这些植物的种子将无法广泛分散,影响植被的更新和生态的稳定。

麻雀在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食物链中的低层次消费者,麻雀为上层食物链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许多捕食性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以麻雀为食,缺乏麻雀将导致它们的食物链断裂。这将导致上游捕食者的数量减少,最终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麻雀还扮演着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角色。它们以群体生活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麻雀之间会互相协作,共同寻找食物、照顾后代等。这种协作行为有助于麻雀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并在鸟类群体中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使麻雀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并提高整个鸟类群体的生存能力。如果失去麻雀,将打破这种社会结构和生态平衡,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如何拯救濒危的麻雀:让我们反思和行动起来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生活方式对麻雀种群的威胁。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区域的不断扩张,这给麻雀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树木被砍伐,草地被混凝土和钢筋所取代,麻雀栖息地的减少使得它们无处安放。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麻雀的食物链受到污染,进一步威胁了它们的生存。

要拯救濒危的麻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积极的举措。保护麻雀的栖息地。 *** 和民间组织应共同努力,划定和保护麻雀的自然保护区和栖息地。建立城市绿地和公园,种植树木和花卉,为麻雀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对于化学农药的使用,我们需要加强监管和控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公众对麻雀保护的意识。学校、社区和媒体可以组织相关活动和宣传,向大众传递麻雀保护的重要性和 *** 。主题展览、讲座和互动活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麻雀的生态价值和生存困境,进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个人行动也非常关键。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来保护麻雀。比如,我们可以在自家的窗户上安装防鸟撞玻璃,为麻雀提供一个安全的飞行环境。在花园里提供鸟食和鸟水器,鼓励麻雀在我们的周围筑巢和觅食。同时,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和杀虫剂,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

尽管麻雀是我们的邻居、友人,而且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但可悲的是,它们面临着人类的无情。我们对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变、森林砍伐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都使麻雀失去了自己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我们曾经与麻雀共同生活,它们陪伴了我们的一生,然而现在,我们却无法给予它们一个安全的家园。

重建与麻雀的关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人类命运与自然生态的紧密联系时,我们才能从内心深处为我们的行为感到悔恨。

让我们通过行动,为麻雀留下一片友善的家园,并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校稿:叶子

审核:糖糖

30年前随处可见的麻雀,突然就消失了,国人为何对它们赶尽杀绝?

在20-30年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随处可见一种成群的鸟类——麻雀,它们往往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不停叫,而且会成群落在地上觅食,等到人经过的时候,就会突然飞起,警惕性极高。

不过,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麻雀开始变得渐渐少了起来,如今甚至在农村,它们都很少见了,那么,30年前随处可见的麻雀,为何突然就消失了呢?

我国的麻雀都去哪了?

麻雀是一种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的鸟类,除了南北极和高山荒漠地区之外,剩余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可以说,麻雀并不属于濒危物种。

从分布范围来看,之所以过去麻雀给人一种随处可见的印象,是因为麻雀非常喜欢在人类的生活区栖息,房屋的屋檐处、墙壁的破洞处,甚至是大树的树洞里,都是麻雀最理想的栖息地之一。

而且还有很多麻雀为了图方便,还会去霸占燕子的窝巢,这也导致当麻雀非常多的时候,对于家燕来说,也是具有一定影响的。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麻雀都是成群结队的,这种小型的鸟类看起来不显眼,但是它们却异常团结,而且聚在一起,也拥有着很强大的力量,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也会非常勇敢地去驱赶入侵者。

从食物来看,作为杂食性鸟类的一种,麻雀最喜欢吃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和昆虫,说起来,麻雀也是益鸟的一种,因为很多对于庄稼有害的昆虫,都是麻雀最喜欢吃的食物。

然而,人类却并不喜欢麻雀,这是因为麻雀因为大规模聚集在一起,而且都是栖息在人类的生活区之中,这就导致当农作物成熟的时候,麻雀还会成群结队去农田里偷吃谷物,这样一来,也就导致农作物遭到了破坏,所以,对于农民来说,事实上并不喜欢麻雀。

所以,为了保护粮食,在过去,农民们就会对麻雀展开大规模的消灭行动,特别是上世纪中后期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民以食为天,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后来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更是大量灾民吃不上饭,因此,由于麻雀数量太多,它们会偷吃粮食,所以,我国也曾经对麻雀展开集中的消灭行动。

再加上过去人们生活水平有限,很多人家也是一年吃不上一次肉,这就导致也会有一些人,会去专门捉麻雀来吃,所以,一方面是人为进行专项消灭行动,另一方面麻雀也是被作为了肉类来源之一,自然,没过多久,麻雀也就越来越少了。

不过,等到麻雀变得不常见之后,人们却发现,因为麻雀数量太多导致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没有麻雀去偷吃粮食之后,粮食却仍然减产,于是研究者发现,这是因为麻雀消失后,导致危害到粮食的害虫失去了天敌,自然,也就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仍然无法增加了。

所以,后来人们就不再去消灭麻雀了,但是却发现,即使这样,麻雀的数量仍然不多,相较于过去我国有数以亿只来计算的麻雀来说,如今麻雀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那么,为何麻雀变成保护动物,种群仍然没有恢复呢?

一个原因,是因为上世纪中后期,人们大规模消灭麻雀的时候,对于麻雀的种群数量重创太严重了,比方说根据当时的数据,仅1958年3月到11月,全国各地就消灭麻雀19.6亿只,而且这还是不完全统计的情况下。

可想而知,一下子消失了这么多的麻雀,再想让麻雀的种群数量回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规模,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也需要大量的时间。

此外,麻雀的栖息环境、生存环境等也都很关键,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也导致麻雀的栖息地不断减少。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麻雀也很难找到适合的栖身之地,而且对于农村来说,农药的使用,也是导致麻雀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

因此,即使早在2000年的时候,麻雀就成为了国家保护动物,是不允许伤害、偷吃它们的,但是,由于污染问题、人为因素等原因,仍然导致麻雀的种群数量不增反降。

自然,在日常生活中,麻雀也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罕见了,话说,你又多久没看到成群的麻雀了呢?

非洲15亿只麻雀泛滥成灾,群殴大象,吃不完怎么办?

如果是密集恐惧症看到这群密密麻麻的麻雀,估计要疯掉了。到底是怎么回事?非洲为什么会有怎么多的麻雀,而且这群麻雀为什么会和大象起冲突呢?


大象由于体型庞大,在自然界中几乎是没有天敌的,连狮子都不敢随便去招惹它们。毕竟吨位摆在这里,被大象一脚踹到,内伤可能都好不了。但是偏偏还是有动物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而这些“不知死活”的动物就是非洲的红嘴奎利亚雀。在非洲的肯尼亚地区,有动物摄影师拍到了这难得的一幕,成千上万只麻雀同时攻击一头非洲象。


这一幕恰恰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鸟为食亡,在这个场景下,叫做鸟为水亡。非洲的草原雨季和旱季非常的明显,在旱季的时候,水源是非常丰富的。那时候一只大象正在饮水,一群麻雀发现了这处小水坑,为了保护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小水坑,它们对大象群起而攻之。

虽然大象的体型非常庞大,但是面对数量如此众多的红嘴奎利亚雀,却似乎也无计可施。最稀奇的是,为什么非洲竟然会有这么多密密麻麻的麻雀呢?这似乎也太吓人了。


泛滥成灾

红嘴奎利亚雀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鸟类,最长不过13厘米。和我们常见的麻雀一样,这种鸟类最喜欢的也是群体活动。它们的群体是相当庞大的,经常一个种群就有几十万只、甚至上百万只成员。在非洲,这种麻雀约有15亿只,从数量上来看就知道,这种鸟类势必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了。


这种小麻雀是非洲土生土长的小生物,并不是物种入侵,但它们的天敌似乎不够厉害,竟然繁衍出了如此巨大的一群鸟类。虽然说麻雀并不是害虫,但是红嘴奎利亚雀在成年以后会以草籽和农作物为食。如果麻雀数量得到合理控制的话,却是不会对农业产生太大的影响,现在在中国的农村我们很少听到麻雀危害到了农业的生产。


但是在非洲,这种麻雀的泛滥完完全全就是另一个故事了。一只成年的红嘴奎利亚雀一天大概会消耗18克的粮食,那么一亿只麻雀每天就要消耗掉1800吨的粮食。在人都吃不饱饭的非洲,如果要把这种麻雀称为害虫也不为过了。

害虫

很多人一切肆虐非洲的虫灾就是蝗虫,实际上红嘴奎利亚雀是它们的另一个噩梦,当地的人就称它们为“有羽毛的蝗虫”,它们收割粮食和肆虐农田的惨状简直可以和“蝗虫”媲美,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当地人真的过得相当憋屈。


为了治理他们,当地人还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生物方式、化学方式,基本上能想到的都用了,但是效果都不是太好,每隔一段时间控制了下来,但是这些麻雀却很快又卷土重来。即使加上当地居民的捕杀,对麻雀种群数量的影响却也是九牛一毛。实在令人非常头疼。

红嘴奎利亚雀的繁殖能力很强,所以小规模的扑杀对它们没有影响,而且正是因为繁殖水平高,一旦种群基数变大,麻雀的数量就会呈指数型的增长。不仅如此,虽然体型小,但是它们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口优势横行霸道,甚至还能有效避开天敌的攻击。


看到非洲麻雀的故事,突然感觉这也是充满血与泪了。突然能够理解之前的“四害运动”。在粮食稀缺的年代,连人都吃不起饭,再加上这种捣蛋鬼,真的是会让人很愤慨。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非洲麻雀本身并不是害虫,它们和国内的麻雀习性也是很相似的。它们造成危害的原因就在于数量太大了,未来如何合理控制它们的数量也将成为一个很难的问题,既不能让它们灭绝,又不能让它们肆虐,感觉真难。

小结:

非洲有一种堪称蝗虫的麻雀,鸟口众多有10几亿,每天消耗大量的粮食。虽然在非洲人人喊打,但是打不赢。果然在自然界也一样,鸟多力量大。

关注麦克斯韦妖妖灵,带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学动态。

麻雀的寿命很长吗?为什么很少见到它的尸体?

麻雀并不是特指某种鸟,它是27种小型类鸟类的统称,因为它们一般都是体上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大小颜色相似,因此俗称麻雀。

在我们生活中,麻雀很常见,总是叽叽喳喳成群地聚在一起,不过令人好奇的是麻雀数量很多,但却很少见到它的尸体,这是为什么呢?难道麻雀都是“高寿”的鸟吗?到底麻雀能活多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麻雀的寿命

在动物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体型越大,寿命就越大。一般小型鸟类寿命就比较短,比如翠鸟,这种体型小的鸟类大约5~10年,中等体型的鸟类,如鹦鹉,大约为10~20年。大型鹦鹉可长达50~60年左右,而在大型鸟类中鹰形目鸟类的寿命最长了可长达65年左右。

作为体型只有十公分左右的麻雀来说,寿命自然也不会长到哪儿去。麻雀的寿命一般为七年左右。但是由于麻雀不能跟其他动物一样自然死亡,在野生环境的麻雀平均寿命为3~5年。麻雀在有温暖巢穴的庇护和充实的食物,最长寿的一只麻雀活过了10年。

麻雀

麻雀在农村被称为家巧儿,老家贼,小雀儿等等是最常见的鸟。由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力的不够,粮食的紧缺。成群的麻雀去抢食农民的粮食,麻雀被视为偷粮食的罪魁祸首。

人类的粮食量不多,麻雀还来捣乱,长期以往人们就大量地捕杀麻雀。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在打雀运动中不足一年时间,全国消灭掉了19.6亿左右只麻雀。

麻雀虽然危害了庄稼,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那个年代,麻雀的尸体随地可见,当时麻雀生存的更大威胁来自于人们的捕杀。

事实上,麻雀对粮食的危害很少,在大量捕杀麻雀后,粮食的产量不但没有飙升,反而还大大降低了。

不过还好麻雀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够产1~2窝,每次能够产卵六枚左右。生长周期很快,大概半个月左右就可以孵化出小麻雀,就这样麻雀的群体又恢复了起来。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对麻雀有了真正的认识,它们虽然以粮食为食,但是在哺育雏鸟的时候会捕食大量的虫子,这也减少了农作物被害虫的破坏。对农业和林业做了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防止人们再捕杀麻雀,我国将麻雀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再也不是四害之首了。

麻雀是一种适应力非常好的鸟儿,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镇,随处可见它的身影。但是在严酷的自然竞争下,麻雀想要自然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广阔的田野里,麻雀要面对许多的天敌,人类的迫害,寒冷的天气等都是导致麻雀死亡概率高的原因。

现如今我们很少见到麻雀的尸体了,偶尔发现也只是一两只而已。我们之所以看不见麻雀的尸体,主要有几个因素

麻雀跟其他的鸟不一样,它会预感到自己的死亡时间。在即将死亡时期到来时,它们大多会选择待在窝里或是偏僻的地方死去,而在窝里或偏僻的地方死去的麻雀很难被人发现。

麻雀全身棕色的羽毛,形成了天然的保护色。落在枯枝,落叶,土壤上,可以跟大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很难发现。再加上它体型小,即便是死去了,也会被其掩盖,慢慢地被氧化分解。

麻雀的天敌很多。在野外蛇,黄鼬,甚至猛禽等都是以麻雀为食的。麻雀会直接被它们吞到肚子里,以粪便的形式出现,你当然看不到麻雀的尸体了。

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猫也是主要捕杀麻雀之一。不论是家猫或者野猫,都喜欢捕食鸟类,据国外一项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26~55亿只鸟类被猫捕食。

随着现在科技发达,城市植被多为绿化带。而绿化带会经常被修剪,麻雀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筑巢。因此麻雀在城市出现多为觅食,很少有居住的地方。迫不得已,麻雀只能把巢住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所以人类就很更少见到麻雀的尸体了。

最后

虽然麻雀繁殖速度快,但随着工业发展,适合麻雀生存的地方越来越少。再加上自然界中无法预料的灾难和残酷的竞争,导致麻雀数量不断减少。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恐怕连麻雀都见不到,又何来尸体一说呢。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体重接近百斤,为什么没人吃?当地人:吃不过

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生物入侵,不是豺狼虎豹这种凶猛的野兽,而是兔子。

这种看上去乖巧可爱、毫无攻击性的生物,为何差点灭了一个国家?

之一次引进时就初现灾难端倪,因跟风放养兔子开始繁殖泛滥

1788年,当之一只家兔被英国殖民者带到澳大利亚时,它们绝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同类将会成为这片土地的“霸主”。

当时,由于大部分圈养家兔的殖民者都在东岸,中间隔着茂密的丛林,以及各种山脉。

这些天然屏障让兔子们在十几年间小范围地活动着,并没有扩散。

意外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澳大利亚西部海岸引入了家兔。

其中,一些兔子终于还是咬断了自己的笼子,逃了出去造成了骚乱。

据1827年塔斯马尼亚州的一篇报道中描述,兔子数以千计地在庄园里活蹦乱跳。

足以看出当时的兔子的增长速度之快,兔灾已经初现端倪。

但是当时的人们十分自信,他们从家养兔子当中尝到了甜头,不仅可以吃到鲜美的兔肉,还可以穿上兔毛所制的大衣。

在19世纪初期到中期,依然没有停止引进家养兔。

任何事件都需要一个导火索,而兔灾的导火索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绅士:托马斯·奥斯汀。

托马斯在英国时就酷爱狩猎,这种习惯也来到了澳大利亚。

家养兔的狩猎方式对他而言不够 *** ,所以1859年,他专门引进了野兔,同时还有麻雀和鹧鸪。

和之前的家兔不同,托马斯完全是将这些野兔放养。

野兔繁殖得很快,很快便成为了草原上的一道风景。

那时的殖民者都不以为意,他们在澳大利亚赚了一大笔钱,整日沉浸在不同享乐中,尤其是狩猎。

曾有一名爱丁堡公爵,在四个小时内成功射杀了四百多只野兔。

可以想象得到,对当时的澳洲人而言,让兔子繁殖得多,反而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

甚至当地的许多农民,看到托马斯以狩猎为乐,都开始争相模仿起来,放养自己本来圈养的兔子,使得兔子的繁殖速度迅速增加。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澳大利亚人兴奋多久,因为三年后,兔子的情形就让他们不得不取消这种乐趣。

1862年,澳大利亚 *** 将兔子视为了有害物种。

1868年,托马斯发现就算他枪杀了2万只兔子,至少还有1万只兔子残留。

这些兔子中,除了野兔,还有家兔等其他品种。

它们相互杂交,反而提高了物种的生存率,使得繁殖比普通的兔子还要快得多。

于是,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每年枪杀仍有百亿存活,在战争时期提供一定经济效应

1881年,这些兔子霸占了新南威尔士州,作为一个以狭窄山脉为中心的地区,新南威尔士州并没有给予兔子太多的草类资源。

但是兔子并不是只是传统意义上只吃青草,甚至是树皮、草药、灌木叶子都能是它的食物。

所以,山脉对兔子而言,反而是老鼠进了米缸。

兔子的“攻城掠地”,造成了大量植被被破坏,其所到之处全都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因为兔子的存在,以畜牧业著称的澳大利亚遭受重创。

兔子们风卷残云而去,不给饲养的牛、羊等牲畜任何口粮。

这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牲畜繁殖量直接下降60%。

并且随着兔子的蔓延,这种影响开始渐渐扩散。

1886年到1894年,兔子从侵占南部的澳大利亚开始,蔓延到了北领地区。

这些兔子“大军”,以每年100公里的速度蔓延。

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内,不管是有植物地区还是没植物地区,都有着兔子的足迹。

到了1926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兔子居然高达100亿之多。

人们不是没有想办法制止,但始终有两个屏障阻碍着他们的“杀兔之路”。

之一个屏障就是,兔子繁衍得太快了。

其实,当年澳大利亚,每年都能枪杀200万只兔子,但是兔子的基数却仍旧蹭蹭往上涨,简直就是杀不完。

第二个屏障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段时间,澳大利亚也受了世界格局所影响,因经济萧条和战争的原因,出现许多民生问题。

而兔子,反而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一大帮手。

当人们解决掉数百万只兔子之后,它们的皮毛被拿去换钱,它们的血肉被拿来填补饥饿。

澳大利亚的贫困地区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那些泛滥成灾的兔子。

冷冻兔肉等食物的产生,也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甚至能偿还一些债务。

正是如此,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兔子帮助贫困时期的澳大利亚渡过了艰难时刻,也减缓了 *** 的一定压力。

于是在一部分人眼中,他们不懂所谓的“兔灾”能造成何种危害,反而觉得兔子的好处多多,自然不会对其赶尽杀绝。

当然,从综合来看,澳大利亚的整体舆论风向,依然是偏向解决兔灾问题的。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消灭兔灾的方式就一直多种多样,但是始终没有一种能够完全解决,反而酿成了更大的灾祸。

捕杀悬赏建栏毒药无法起作用,病毒杀灭造成更大的生物灾害

最初, *** 的措施十分简单粗暴,就是增加狩猎的数量。

但是如前言所提,不管如何捕杀,始终跟不上兔子繁衍的速度,自然就此作罢。

之后, *** 一度陷入了思维的疲软期,于是决定集思广益,以赏金为诱饵,希望更多人能够帮忙解决兔灾。

1888年前后,澳大利亚 *** 以2.5万英镑的巨大诱惑吸引各界人士。

市民们为了这笔钱纷纷绞尽脑汁,向 *** 提供了不少方案。

可惜的是,一些方案看上去就有些无稽之谈。

于是,悬赏的计划也宣告失败。

在1896年,终于决定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抵抗兔子的“入侵”——建造围栏。

可是兔子所占面积实在太广了,围栏也只能跟着兔子的面积增加其围圈的长度,甚至还因为围栏的长度太长被当时认为是“全世界最长的围栏”。

然而,这边的围栏建好了,兔子便往另一边去;

1902年,1号围栏刚刚竣工,又开始了2号围栏,建了三年刚建好,又马不停蹄地建3号围栏。

更令人感到无助的是,大兴土木后并没有对防兔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反而给人们狩猎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不仅是大型动物会无意间撞到围栏,失控的人驾驶着猎车也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后来,又因为战争影响,导致围栏的材料成本大大缩水,变成了铁丝。

其防护作用锐减,最终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其实,对于很多生物学家来说,野兔泛滥成灾是一个证明他们学术界本领的时候。

也正是如此,很多欧洲的专家专程前来澳大利亚,想要挑战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畜生。

许多专家前前后后使用了四五种病毒,试图让病毒扩散,进而消灭掉这些野兔们。

一开始,他们使用的是鸡瘟等传染病毒,这种病毒确实有了一定效果,但很快就出现了后遗症:

除了兔子之外,其他牲畜也染上了病毒,最后又重创了当地的畜牧业,可谓是得不偿失。

专家吸取了前次教训,决定用专门针对兔子的病毒——传染性粘液瘤,来进行消灭野兔计划。

这次计划很成功,在1950年后,野兔的死亡率高达80%,兔子数量瞬间减少到一亿只以下。

然而,总归是有些强壮的兔子挺了过来,不仅如此还形成了抗体。

有抗体的兔子们又少了同伴的资源掠夺,其繁衍速度又以几何倍数增长。

1990年,兔子的数量重新回到了2亿只。

为了解决掉兔子,1995年,澳大利亚 *** 又引进了兔杯状病毒,试图降低兔子数量。

直到2019年为止,澳大利亚 *** 仍然在为减少兔子数量而努力,而那些方式也依然是老生常谈。

而这些兔子似乎并未受其影响,不仅仍旧繁殖迅速,还因为澳大利亚水草丰美,有些个体重甚至接近百斤,力气小的人都不一定能抱得起。

甚至还有不了解的人打趣道:“也许中国人去到澳大利亚,光靠吃掉他们,就能把整个澳大利亚的兔灾解决。”

这种说法得到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的赞同,他们更好奇的是,为什么没人吃这些肥美的兔子?

一些人去问当地人,当地人只能一脸无奈地说:

“多年来,我们也不是没有吃过兔子,但是兔子的增长速度和我们吃的速度相比,实在是太快了。现在久而久之,很少有人对吃兔肉这件事产生兴趣。”

正如当地人所说,事情并不是单靠数量压制就能解决的,这种极端的生态环境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人类的傲慢。

而这一切,又要将时间线回拨到19世纪。

因为引入野兔,并不只是为了狩猎那么简单。

本质是一场人类的驯服失败记,傲慢使人忘记自然的自我纠正

托马斯·奥斯汀,除了是一名平平无奇的英国绅士,还是驯化协会的会员。

所谓“驯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驯服,而是包含了物种迁移的意思在里面。

换言之,当时的欧洲盛行的一种思想认为,任何物种可以通过人为干涉,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重新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托马斯当时,也是抱着类似的心态,将一些原本是欧洲的物种带到了澳大利亚。

以他为代表的驯化爱好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对自然的轻慢。

曾有一个叫做弗兰克·巴克兰,在他的书中说过:“重新安排自然界的一切,就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再加上,那时候除了兔子,还有其他物种也被引进至澳大利亚,或大或小地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不过都得到了及时遏制,使得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

兔灾的出现,就像是给驯化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驯化者意识到,这些野兔恰好在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中,处于几乎无敌的状态。

驯化者们首先想到的做法,就是用生物对抗生物。

他们通过平衡生态系统的方式,将野兔的天敌引进来。

却未曾想到,这造成了更大的生物入侵的事件。

19世纪70年代,红狐作为野兔的天敌,正式成为了消灭野兔的主要军力。

然而没有过多久,红狐发现,比起野兔,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如地巢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更适合围猎,于是便减少对野兔的追捕。

红狐不仅没有对减少野兔起到关键性作用,更加剧了其他物种灭亡的速度。

和红狐同期成为野兔天敌的,则是猫。

19世纪90年代,猫也成为了消灭野兔的军力,但它和红狐的结局殊途同归,对整个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从这两次不难看出,驯化者所认为的“人为制造新的生态系统”的概念被推翻。

他们写好的一次又一次剧本,都敌不过自然界的自我宏观调控。

野兔的天性,及其所在生态系统的位置,再加上澳大利亚的天然环境,使得野兔成为了整个岛上无法无天的霸主。

到了2021年底,相关报道称,澳大利亚将会有80%的本土国家级濒危动物将会灭绝。

文中预言,2050年将会让澳大利亚的本土物种灭绝达到新的高度。

而过去六十年,澳大利亚已经花费了3900亿澳元(折合人民币1.8万亿元)来应对物种入侵所造成的破坏,然而依旧是杯水车薪。

两个世纪以前的殖民者的傲慢,最终要现代人来偿还。

所谓生物入侵,其实本质上是人类的自食恶果。

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便认为可以取代大自然,成为造物主的存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大自然的反噬告诉了人类不要骄傲自大,维系自然的生态规律才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更佳方式。

如今,澳大利亚仍然面临着生态系统崩坏的严峻挑战。

这些案例,对于我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参考资料:

  1. 光明网.《澳大利亚兔灾的生态史学思考》
  2. 中新网.《因外来物种入侵 澳大利亚本土生物恐面临灭绝威胁》
  3. 肖璐娜,张箭.兔子在澳大利亚的引进和传播.古今农业,2021(01):97-107.

吃肝能补肝≠能治肝病“三高”人群更好少吃

中医有“以形补形”的说法,“吃肝补肝”就是其中一种。那么,如果吃肝脏真的有养肝补肝的作用,肝病患者是否应该多吃呢?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表示,动物肝脏可以补血、补肝、明目,但认为吃肝脏可以治疗肝病却是一个误区。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 多吃肝脏反而加重病情

唐梁介绍,肝脏是动物体内储存养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除了是补血佳品,还具有补肝明目等保健作用,可用于治疗血虚萎黄、夜盲、目赤、浮肿、脚气等病症。

动物肝脏种类繁多,其中补血功力较强的有鸭肝、猪肝以及鸡肝。

《黄帝内经》有云:“肝受血而能视”,也就是说,肝血充足才能有好视力。吃肝养肝,主要用于肝血虚所导致的眼花、夜盲等症状,正所谓“肝开窍于目”。

比如《圣惠方》中就以“猪肝羹”来补肝,治疗远视无力之症;以“乌鸡肝粥”来养肝,以治疗眼睛之症;以“兔肝粥”来明目,以治疗夜盲症。

而从西医营养学的角度来说,吃动物肝脏,有利于给眼睛补充充足的营养,进而改善眼疾。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吃肝是可以养肝的。”唐梁介绍。

然而这并不是说,吃肝脏可以治疗肝病,特别是对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患者。

唐梁表示,很多人会错了意,乱吃肝脏来治疗肝病。实际上,肝病患者,多数都表现为湿热瘀阻,需要清除肝胆湿热,而不是需要吃肝脏来养肝、补肝,“这些疾病依靠多吃肝脏不可能治好,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

不同动物肝脏

功效略不同

唐梁介绍,鸭肝善补肝血、清肝火,适合肝阴血虚者。然而,鸭肝的胆固醇太高,故不宜吃得太多,高胆固醇患者尤其不宜多吃。

猪肝相对于鸭肝而言,胆固醇含量低些,而补肝血、益肝气的功效也比较强。常吃猪肝,有利于养肝护肝明目。唐梁说,根据前人经验,猪肝忌与野鸡肉、麻雀肉和鱼肉一同食用,否则容易生痈疽。

鸡肝性味甘温,有补肝、养血、安胎、止血、暖胃等功效,而且比其他肝脏的补肝效果更强。

唐梁提醒说,不要选择颜色偏黄、瘀紫色或有结节的肝脏。烹饪前,应该将动物肝脏放在自来水里反复冲洗浸泡半小时左右。炒动物肝脏时一定要炒熟,以肝完全变成灰色或褐色、一丝血丝也看不见为宜。有的人不喜欢肝脏的味道,唐梁提供了一个小贴士:将肝脏切片后在牛奶中浸泡数分钟,可以清除异味,烧制后的味道也会更加鲜美。

猪肝别和维C同服

“三高”人群更好少吃

唐梁提醒,动物肝脏营养丰富,同时胆固醇含量颇高,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更好别吃或少吃。

另外,吃猪肝时不能服用酶制剂药类,常见的酶制剂有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多酶片等。

猪肝也不宜和维生素C同食。因为猪肝中的铜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的酸性基因形成沉淀物,影响药效。维生素C易被氧化破坏,尤其是遇到某些微量元素时氧化更为迅速。猪肝中铜元素含量较高,它可与维生素C结合,破坏维生素C的功能,因此,食猪肝不能同时服用维生素C。

推荐食谱:

1.猪肝菠菜粥

材料:猪肝100克,菠菜150克,大米200克,干淀粉、盐、料酒、香油各适量;

做法:将大米洗净后煮成粥;将猪肝处理干净后切片,用干淀粉、料酒、盐拌匀腌制,而后用清水冲洗净;菠菜洗净后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再将猪肝入沸水中烫一下;最后将菠菜、猪肝放入粥中继续煮,调入盐,滴入香油即可。

功效:养肝补血。适于肝血不足、缺铁性贫血者。猪肝与菠菜搭配,补血功效大増,益肝的作用也增大。

2.油菜炒鸭肝

材料:鸭肝150克,油菜200克,料酒、盐、胡椒粉、葱段、姜片各适量;

做法:将鸭肝处理干净,切薄片,再加入葱段、姜片、料酒、盐腌制15分钟左右;油菜洗净,切段,热油锅,倒入鸭肝快炒,待鸭肝变色后加入少量清水,炒熟后加入油菜烧至入味,最后加盐、胡椒粉调味。

功效:清肝火、补肝血,养肝。适于肝血不足、视物模糊、头晕眼花者。(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陈瑶璇)

医学指导/广州市之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唐梁

标签: 麻雀 危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