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由来的传说故事,饺子的由来的传说简短怎么写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51 0
又是吃饺子的日子啦!从东汉到清代,饺子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

今天是大年初五,又是一个饺子当家的日子啦。

我们除了春节期间经常吃饺子,一年到头,特别是北方,饺子登场的机会都很多。



吃了这么多年的饺子,了解一下饺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吧,也就是饺子的前世今生啊。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的历史发展历程:

起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汉末三国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追忆北宋汴京的繁盛,其卷二曾提到市场上有“水晶角儿”“煎角子”,此外,还有“驼峰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明朝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据《酌中志》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比如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在北京至晚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了。

清朝

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现晚上23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

中国文化历史真的都博大精深,都有学问在,吃也能吃得更有文化内涵!

「历史杂谈」聊聊饺子的历史和起源

时逢春节,新年之际,无论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要煮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殊不知,饺子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饺子是如何起源的呢,为何饺子会成为中国人年夜饭的必备食物呢?

话说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先是黄巾军起义,后又群雄并起,董卓独揽朝政,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华夏大地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而后世被尊为“医圣”的神医张仲景,此时正为长沙官员。因为他经常为老百姓看病开药,长沙的百姓都十分爱戴他。那时长沙也爆发了瘟疫,张仲景正要告老还乡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于是张仲景回到家里仔细研究,终于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食物材料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因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煮的汤就叫叫"祛寒娇耳汤"。

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发"祛寒娇耳汤"吃,

每个穷人分到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来张仲景就在这年的冬天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开始在每年的冬至这天都要做一顿"祛寒娇耳汤"吃,因为吃了"娇耳",耳朵就再也不会冻伤了。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娇耳"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那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陕西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到了唐朝时期,饺子的吃法变了,已经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等到了宋朝时期,饺子已经被叫做“角儿”,现在的饺子就是沿用当时的叫法。

等到了清朝时,因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这也成为现在年夜饭吃饺子的习俗。

马上又是新的一年,你们家是如何包饺子的呢?

小年和爱的人一起吃饺子,一篇文章告诉你饺子的由来和小年的传说

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众要过小年,这一天人们祭灶神,大扫除,还要沐浴、理发等,而传统食物中有一样是饺子,那么小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呢?

小年为什么吃饺子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隆重程度跟春节相似,北方人在小年这一天,饭桌上一定会出现主食——饺子。有些人会以为这是对小年节日敬重的表现之一,事实上,这还和我国民间信仰的灶神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吃饺子就是为了给上天述职的灶王爷送行,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张仲景从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

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见此情景,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这副药方,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数百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病人们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这“祛寒娇耳汤”喝下去以后,令人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于是当地受冻的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饺子的由来的传说故事,饺子的由来的传说简短怎么写-第1张图片-

小年来历传说

传说一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传说二

民间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

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


冬至的由来和传说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饺子的由来

名人简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故事正文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

  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

  小故事大道理

  医者仁心、爱民如子的张仲景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后世千百年的尊敬与纪念。好人终将有好报。

  课外小知识

  俗话说,医生难治自己的病。张仲景也是人,不是神。

  有一年,张仲景病了,他自己也知道,生命的灯油就要烧干了。

  长沙来看望他的人说,长沙有一个风水很好的地方,想让张仲景百年之后在那里安身,可南阳的人不干了,双方就争吵起来。

  张仲景说:“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

  在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寿终的那天正好是冬至。

  当送葬的队伍走到当年张仲景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的时候,棺绳忽然断了。

  大家按照张仲景的嘱托,就地打墓、下棺、填坟。

  两地的百姓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大大的,还在坟前为他修了一座庙。

  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今天冬至,很多人不知道饺子起源于河南南阳,开始是中医用来治病

——冯周琴/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东汉时候,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很高,不管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向张老师学习,向张老师致敬!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他虽然很忙,可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患重病,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南阳医圣祠


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遵照他的遗嘱,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众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坟。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便由此而生了。

(冯周琴,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2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获该院神经病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本号值班微信:zyystuandui,欢迎添加好友。

饺子的故事:漂亮饺子,有没有惊艳到你?

饺子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家户户都喜欢吃。每逢大年初一,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饺子了。饺子皮薄馅多、汁水香浓、入口爽滑,可以说是中国更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传统美食,没有之一。

下图是饺子能手纯手工 *** ,有没有惊艳到大家?









欣赏完图后,我再和大家讲讲饺子的由来


关于饺子的由来的故事不止一个,个人比较推崇是张仲景所关于饺子的故事: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冬天时期,天气非常的冷,当时的人们由于贫困穷乏,没有多余的闲钱去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每个贫困穷乏的人都懂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得不成样子。

因为当时张仲景的名声很大,所以有很多人都上门求药,张仲景一想到他们冻僵的样子,即使上门求药的人有很多,张仲景也一一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们的称赞。

后来张仲景 *** 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当时就是用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材煮熟,切碎包在面皮里,再次放到汤里煮,煮熟后捞出再舀一碗汤,放入几个娇耳,每人一份。人们吃完娇耳、喝完驱寒汤后,浑身都很温暖,耳朵气血也流通了。从那以后,吃过的百姓都没有再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发烂。

大家还有什么关于饺子的故事,和漂亮饺子图片?欢迎大家评论分享


中华传统美食“饺子”是怎么来的?你知道“饺子”的故事吗?

俗话说得好,“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那么作为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传统美食,家家户户团圆过节时吃的饺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饺子,最早原名叫做“娇耳”。相传是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大夫,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退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刚刚告老还乡。在回到村里后,由于天气寒冷,他看见村里的许多乡亲们大多都得了伤寒,耳朵也被冻烂了。所谓医者仁心,张仲景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让弟子连夜搭起了医棚,又支上了大锅。在冬至那天,他亲自给这些百姓们看病、熬汤。为了兼顾治病和美味,他把羊肉和药材一起丢进锅里煮,然后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一包,下锅再煮,等做好后连汤带馅儿地分给大家吃,于是就有了“祛寒娇耳汤”。

此汤不仅驱寒,治冻疮,还管饱。吃过的人浑身发热、血液通畅,身体里暖洋洋的,一口气能跑三公里。于是人们从冬至开始,一直吃到除夕夜,不仅有效地抵御了伤寒,也治好了冻烂的耳朵。所以现在才会有那句“喝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因为包出来的形状像人的耳朵,所以叫做“娇耳”。后来人们特意仿照“娇耳”的样子,做了模样差不多的食物,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此来纪念当初张仲景舍药救人的恩情。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饺子和女娲有关的传说,天寒地冻,泥土不易成型。为了固定黄土人脆弱的耳朵,女娲大神就用细线把小人耳朵拴住,另一端放进他们嘴里咬着。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劳,就把面捏成耳朵的形状,里面包着线,用嘴咬着吃。我想《武林外传》里郭芙蓉拿针线缝饺子皮,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这里,我想问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往饺子里放硬币的习惯呢?这个习俗其实是从慈禧那来的,慈禧太后为了图吉利,每回过年吃饺子,都要往里面包上四个小金元宝,金子硌到牙,说明未来一年都有好财运。虽然现在出于卫生考虑,不再往饺子里放硬币,但是放一些花生和糖果也是为了喜庆吧。每次想到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一堆饺子里扒拉那个“吃到等于赚到”的饺子时,它却永远出现在别人碗里。

刚开始的饺子也不叫饺子,汉末三国时期,饺子因为形似月牙,人们叫它“月牙馄饨”。到了南北朝时期,摇身一变,升级成了“馄饨”,和汤一起盛在碗里吃。

后来到了宋代,饺子还不负众望,翻山越岭地传入了蒙古和世界各地,到处可见其娇俏的身姿,也有了个新名字“角儿”。

明清时候,饺子的称呼才慢慢定型。除夕吃饺子就是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着新旧更替,辞旧迎新。

新春佳节,无论贫富,家家都要吃饺子,以图往后一年的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春节吃饺子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头条创造挑战赛#?

#大有学问#?

#美食知识分享#?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农历冬至到了,北方人大都要吃饺子。传说,这一天如果不吃饺子,就会冻掉自己的耳朵。提起吃饺子的风俗,在河南的南阳、邓州一带,广泛流传着医圣张仲景的故事。

张仲景是南阳人,东汉时曾任长沙太守。有一年冬天,他回乡祭祖,走到白河边,看到很多人的耳朵溃烂流脓,再不就是没有耳朵,他找人一问,才知道那些人的耳朵是被冻坏烂掉了。

原来,北方一入冬,天天上冻,河水都会冰透,连屋内的水缸也会被冻成冰坨,甚至被撑破,人们行走在外,若不注意手脚,就会被冻烂,更何况露在外面的耳朵呢!

张仲景一向关心民众疾苦,刚回到家乡,就教人们做药膳吃。具体方子是:把羊肉兑上白广椒、当归、茴香、肉桂等中药,一起下锅煮熟,然后捞出羊肉,加上葱、姜、蒜、萝卜等碎未,撒上油、盐、花椒面,用面片包成疙瘩,煮熟后,连汤带疙瘩趁热一起吃。

张仲景是本地名医,他说的方子人们绝对认可,可大部分乡亲穷得冬季一天只吃两顿稀饭,哪还有钱买药、割羊肉呢!张仲景看到许多人摇头叹气,心里明白大家的意思。

于是,张仲景决定自己舍汤药,给乡亲们治疗冻坏的手脚和耳朵,他带着家人一起干起活来,杀羊的杀羊,擀面的擀面,包疙瘩的包疙瘩,剥羊的,烧水的,破木柴的,各干各的,忙的热火朝天。快煮好时,他就请生冻疮的乡亲来自己家中吃“祛寒娇耳汤”。人们拿上碗筷,吃的直冒热汗,一般吃过三天,冻烂的部位就好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邓州和附近县乡,来吃药膳的人越来越多,连南阳以东的人们都知道。大家叫这种食物为“娇耳”。

后来,张仲景看到远处的人们总往涅阳跑,对患冻疮的老人和儿童很不方便。就在南阳城关东设置了一个舍汤药的场所。这里临近车马大道和船运码头,交通非常方便。张仲景不但在这里施舍祛寒娇耳汤,还为老百姓诊脉治病,轰动了方圆数百里。

张仲景是在冬至那天开始施舍祛寒娇耳汤的,因为“娇耳”与“饺儿”谐音,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在每年冬至这天包饺子吃,这种习俗一直传到现在。

饺子的故事

作者:朔枫

今天是正月初八“八仙节”,照例要吃饺子。

饺子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素有饭中之王之称,“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与交子同音,即旧年与新年相交之时。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包住钱财。千百年来,饺子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多少家庭迎来送往,逢年过节都要吃饺子,真是“举筷入口皆思念,同衬此时意。 莫道离别愁几许,一饺此中揽”,它所蕴含的是一种心灵的寄托,真情的传递,使精典美味成为永恒。有人说“文以载道”我看“食”也可“载道”,在国人的心里,饺子已经不是单纯的美食,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种浓烈的乡愁。

从我记事起,对饺子就情有独钟,也不是单纯说过去我们穷,吃不上几顿饺子,所以对饺子有特殊的感情,而是一年中,饺子的出现往往从冬至开始,辛勤劳作的庄户人,只有此时才开始享受一年中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它寓示着年已将近,一切美味即将拉开帷幕,包括主角饺子。另外,过年吃饺子预示着一家人的幸福团聚,欢乐无穷,伴随着春的脚步,似乎可以嗅到春的气息,即将迈开一年之季最最强有力的步伐。饺子看似简单,但里边很有多学问,首先面要早和,曰醒面,馅要早拌,曰入味儿,调料加的要适中,肉馅儿颗粒大小要恰到好处,煮熟后既不能抱团,又不可太散,亮水要加到肉嫩为更佳状态,加多了,没法儿包,加少了,馅儿干燥,影响口感,更佳状态就是馅儿鲜亮而没水渗出,但煮熟后咬一口,满口汤汁,曰一咬两嘴油。我小时候,农村家庭普遍穷,过年时节只能吃上屈指可数的几顿饺子,记得年后出去找小伙伴儿玩儿,大人们常问你今年过年吃了几顿饺子,孩子们都能记得非常清楚,三顿白面的,二顿黑面的,还有豆面的,如数家珍。那时候,饺子在儿时的心目中是何等的至高无上,何等的记忆尤新。包饺子是一种团队协作之活儿,体现的也是一种团队精神。小时候,老爸在外村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到三十晚上才能回家,老妈事儿又多,光靠她一个人很难按时吃上饺子,因此,我从六七岁就参与包饺子了,最初是做沒有技术含量的揉面计子,后来逐步学会了擀面皮儿,包饺子,再后来就成了一条龙饺子厨师了,我们家兄妹四个,全是做饭能手,每到包饺子的时候,老妈拌好馅儿,和好面就可以做其他家务了,我们兄妹四人一起行动,擀的擀,包的包,很快就完成任务了。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二十来人吃饺子,也是男女同心,共同上阵,欢声笑语中就把美食做好了,同事最多能吃七十多个饺子,临收工还要两个眼睛各填一个,要包这么多的饺子,靠几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说,包饺子就需要团队精神。村里人在年三十包饺子时,要放一枚五分硬币,因为此币比较大,不容易吞下去,家庭成员谁要吃出硬币,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当然这既是一种祝福与寄托,又是一种娱乐,可我们村有那么一家,硬是把所有饺子吃完也没有找着硬币,硬币到哪了?你猜。

过去,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夜幕降临,院内装灯结彩,高高的旺火垒在院中央,约七点左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全家人都换上崭新的衣服,围坐在炕上吃饺子,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真可谓“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这顿饺子叫安神饺子,等到了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这个是接神时辰,每年都不一样),点旺火,响炮,上香火,。安顿好后,再吃饺子,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锅里的饺子中水翻滚,越煮越觉得有滋味,这顿饺子叫接神饺子。然后从初一到初五早上,每天都应该吃饺子,而且是现包现吃。当然,能吃几顿就看自家的实力了。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二月二也要吃饺子,二月二的饺子叫安龙眼,因为二月二有龙抬头之说,吃饺子祈盼天降鸿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饺子是王者,那个年代,村里人看望病人长辈或有名望的人,都要包上50到100个花边饺子,整整齐齐摆在大花盘里,郑重其事地送给这些人,在那个很不富裕的年代,这盘饺子的情分是可想而知了。

过大年,辈辈老人留下了说好话,接口气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老爸给我讲,说古时候有个财主,卖买字号又大又多,长工短工一大片,年三十吃饺子,煮饺子之前,吩咐大掌柜说:煮饺子时,我问你正(挣)了没?你就大声说正(挣)了,结果,在饺子入锅后,水开了,饺子在开水中上下翻滚,被煮的白白胖胖,此时,财主问:正(挣)了没?,此时的大掌柜眼睛正盯着锅里的“大白鹅”呢,垂涎欲滴,早把财主的吩咐忘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大掌柜不加思索,脱囗而出:有我用勺子圪搅的,哪能正(挣)了!财主一听,肺都气炸了,当时就吩咐左右把大掌柜暴打一顿,第二天就把大掌柜给辞退了。还有传说有一个人吃了一顿饺子后,一病不起,经很多郎中看病也不见好转,后来,有一位朗中在询问得病原因后,又让他吃了点饺子,然后喝了一碗饺子汤,结果汤到病除。流传到现在,我们吃完饺子,要喝一碗饺子汤,这就叫原汤化原食。

关于饺子,民间有以下几种传说。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为了帮助穷苦人们治疗冻伤的耳朵,张仲景把羊肉中药等驱寒食材用面皮包成了耳朵的样子,做成了驱寒娇耳汤,后来人们模仿做娇耳的 *** ,做起了食品,而这种食品就是现在的饺子了。后人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百姓就在冬至及以后的寒冷季节吃饺子。

饺子又叫“交子”,据史料记载这名称的来历与我国大年三十夜食饺子的习俗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中最隆重的节日,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夜辞岁的习俗。守夜辞岁的活动在各个地区都有所不同,其中最普遍的一种叫包辞岁吃。它是指在大年三十夜把备好的肉、菜剁成馅,其中的肉和菜谐音为“有财”,因此在剁时往往要弄出大的声响,让左右邻居听见,馅调好后和面擀皮将它包成月牙形的食品,到午夜十二点时下锅煮熟全家共食,这就叫包辞岁。

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习俗中在子时吃的这种带馅食品完全是为了辞旧岁迎新年,因此人们便把它称为“交子”,口耳相传,便得此名。后来用于书写时,因为“交子”为食品的一种,便在前边加上“饣”,于是成为“饺子”。

在古怀川地区,冬至吃饺子与女娲造人有关。传说上古时期的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造的泥人的耳朵经常被冻掉,女娲只好把耳朵重新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后,把余下的线暂时放到泥人嘴里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返回时,一个绝好的主意油然而生。她把线的两端分别拴在泥人的耳朵和嘴里,这样,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在冬至这天,人们怕被冻掉耳朵,也咬着一根线拴住耳朵,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耳朵,慢慢地人们便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

在华北地区,冬至吃饺子与神医扁鹊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的冬季,天特别冷,很多人得了冻疮,耳朵冻烂,疼痛难忍。名医扁鹊用羊肉、辣椒及中草药剁烂为馅,用面皮包起来形状如耳,煮熟后分给大家吃,结果冻疮很快就被治好了。后来人们为了防治冻疮,每到冬至寒冷季节便纷纷包饺子,好吃又治病,一直沿袭至今。

古代吃饺子有好多谚语,如“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好吃不过饺子”,“无饺不过节”等。由此可见,饺子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在我国吃饺子有特色的三个地方,首先就是东北饺子,东北饺子一般都比较大个,饺子馅料的分量也比较足,而且东北饺子的馅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除了正常的猪肉大葱馅之外,还有酸菜肉馅的饺子,让很多游客都垂涎欲滴。而且东北人非常吃饺子就着酒,很多人都在吃饺子的时候都会吃醋,但是东北饺子却是油泼蒜泥配酒。东北过去一过冬至就要储存饺子,就是包好了自然冻起来,要用麻袋装,谁家的冻饺子储备的多,就预示着来年人寿年丰,鸿福昌运。其次就是山东的饺子,山东饺子虽然不如东北饺子出名,但是在胶东湾附近的人却都非常喜欢吃,因为山东有很多人喜欢吃大葱,所以山东的猪肉大葱饺子十分的出名,跟东北饺子不同的是山东饺子的个头略小,但是依旧却是皮薄馅大,而且因为山东的小麦粉十分出名,所以煮出来的饺子皮紧致Q弹,一口咬破里面都是馅料。而且山东靠近海边,所以有很多海鲜味的水饺,各种口味的水饺配上秘制的酱料,让人吃到心满意足。最后就是山西的饺子,很多人吃饺子都喜欢蘸醋,而说到配饺子的醋很多人都能想到山西的老陈醋,不仅味香色陈,而且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所以山西的饺子也是非常的好吃,吃的既是饺子文化又突显了山西的醋文化。陕西的饺子一般是羊肉胡萝卜或者猪肉韭菜馅的,配上炒菜吃起来非常香,而且一般吃饺子都会配两盘凉菜和陈醋解腻,酸汤饺子更是陕西西安的地方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当你车马劳顿,身心疲惫之时,一碗酸汤饺下肚,酸爽开胃,生津止饿, 顿觉神清气爽,回忆无穷。

现代人吃饺子,更有新意,古诗曰“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饺子千变万化,这奥妙就在这饺馅儿上,韮菜馅儿寓意“乆财”,芹菜馅儿寓意“勤财”,白菜馅儿的寓意“百财”,油菜馅儿寓意“有财”等等,总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由水饺延伸出来的美味数不胜数,小小的饺子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情感,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食文化,它是一种向往美好未来的精神积淀,从它诞生之日起,注定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灵魂美食灵。

一一一2022年春节于北京

标签: 饺子 由来 传说 简短 故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