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一艘渔船在宁波石浦以东海域发现一头死亡很久的巨鲸,重量估计在数十吨,漂浮在海面上,通身正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意味着“鲸爆”概率正在增加,要知道“鲸爆”堪称是世界上最可恶的“生化武器”,真的是血风腥雨,臭不可闻。
这是一头成年抹香鲸,抹香鲸虽然并不是更大的鲸鱼品种,但是抹香鲸的更大体长可以达到18米,更大体重达到50吨,比陆地上更大的动物大象还要大得多,抹香鲸分布范围很广泛,高纬度地区和赤道都可以看到它。
死亡巨鲸现身宁波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两个疑问,作为海洋中的巨无霸,几乎没有天敌,是怎么死的呢?此前宁波市象山县曾搁浅了一头抹香鲸,数十名救援人员救助了大半天才将抹香鲸推向深水区,现在,死亡巨鲸是之前救助抹香鲸吗?
是此前救援的抹香鲸吗?
4月19日,一头数十吨的抹香鲸搁浅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海域海滩,天气很热,于是一场求援行动就此展开,在大型拖船到来前,救援人员靠泼水为鲸鱼保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抹香鲸推回到大海中。
而在4月28日9点07分左右,一艘渔船在宁波石浦以东N29°17.648、E122°11.218的海域中发现了一头死亡的抹香鲸,那么,它是此前救援的抹香鲸吗?这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有余下三个理由。
一,它们都是抹香鲸,二,从个头上看,死亡抹香鲸跟此前搁浅在象山海滩非常接近,三,时间和地点都非常吻合,4月19日,推回石浦海域的抹香鲸已经奄奄一息了,4月28日,石浦以东海域就发现它死了。
看来,4月19日,数十名救援人员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救来救去,抹香鲸还是最终死去了,这真的很遗憾。
抹香鲸的死亡之谜
这么大的海洋动物是怎么死的呢,是被天敌猎杀,是生病了,还是自然老死的呢?抹香鲸虽然是海洋的巨无霸,但实际上是有天敌的,臭名远扬的虎鲸就是它更大的天敌,虎鲸有多次猎杀鲸鱼的纪录。
虎鲸,别名逆戟鲸,是哺乳纲、海豚科中体型更大的物种,头部呈圆锥状,保留着海豚科最典型的特征,虎鲸一般长5-7米,重达4-6吨,根据纪录显示,雌性更大体长达7.70 米,雄性更大体长达9米。
虎鲸虽在个头上远不及抹香鲸,但是虎鲸群体呈高度社会化的,有着最为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发出62种不同的声音,他们时常使用肢体动作和声音进行交流捕猎技巧,于是,好学的虎鲸成为了海洋最善于攻击猎物的动物。
企鹅、海豚、海豹、鲸类,甚至是大白鲨都曾成为过虎鲸的猎物,所以,抹香鲸也是虎鲸的猎物之一,为了猎杀比它们身体大好多倍的鲸鱼,虎鲸会群体攻击,互相配合,将鲸鱼围在中间,慢慢消耗鲸鱼体力。
但是现身宁波死亡抹香鲸身体上并没有明显的咬伤,以此推测,很可能并非虎鲸所致,那是生病了吗?极有可能,4月19日生病搁浅可能是导致抹香鲸生命的主要原因,这也是科学家们最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鲸鱼搁浅海滩事件已经不是一两次,甚至是多达数十头鲸鱼一同搁浅,原因出在哪里呢?鲸鱼视力一直不是太好,是依靠次声波来导航和捕食猎物,此前就有科学家怀疑可能它们的次声波系统出了问题,错把陆地当成了海洋,于是不断冲岸。
抹香鲸的死亡原因还有一种可能,自然老死,任何一种动物都会死亡,包括人类,动物不可能永生,那么,抹香鲸也是一样的,抹香鲸寿命很长,甚至超过人类寿命,寿命最长可达100余年,但终有一死。
从死亡抹香鲸的体积上看去,这无疑是一头成年鲸鱼,所以,自然老死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总结
这头抹香鲸的死亡原因有二种可能,一是生病导致了它在4月19日搁浅海滩,最终造成了死亡,二是自然老死,生老病死,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无法避免的,总之,这么大的一头抹香鲸死亡让人遗憾。有趣有料的科学内容请关注唯一的微信公众号:有趣探索
鲸鱼潜入海底上千米都没事,钢铁打造的潜艇,却容易被海水压扁?生命的起源是海洋。海底深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人类为探究深海的秘密,从未停止过脚步。但是目前,我们对海洋的认识还停留在海洋中上层的5%左右,对95%的深海区域却知之甚少。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目前人造潜艇无法承受深海的高压。于是科学家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可以在深海生存的鲸鱼身上,试图从鲸鱼的身上找到潜入深海的秘密。
鲸鱼为何能潜入深海?
由于水中的压强与水深成正比,水深每增加10.3米,压强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单位,所以潜水是对人体极大的挑战。喜欢游泳的朋友们肯定深有感触,在深水区游泳时,很容易出现胸闷头晕的症状,这就是压强的作用。
鲸鱼之所以可以抵挡水中的高压,潜入上千米的深海,与它的身体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鲸鱼虽然跟鱼类一样都有流线型的身体结构,但它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常年生活在深海区,需要定时游到海面换气,所以鲸鱼的肺经常需要储存大量氧气。鲸鱼的上浮和下潜靠的是改变肺中空气的浮力,肺中空气越多,浮力越大,鲸鱼便会上浮;反之,空气少,浮力小,鲸鱼就会下潜。
除此之外,鲸鱼可以安然无恙地待在深海区不被高压压扁,靠的也是肺。鲸鱼的肺可以通过改变其中的气体体积来改变身体内的压强,从而达到内外压强平衡。鲸鱼在潜入深海的过程中,肺会随着下潜深度而逐渐缩小,致使体内压强增大,与外界保持一致,从深海上浮则相反。但是鲸鱼也不能无限下潜,它的肺不能无限缩小,当到达某一限度时,就不再缩小了,鲸鱼体内的压强也就不再增大了。这时如果继续下潜,鲸鱼也逃不了被高压压扁的命运。
除了结构特殊的肺以外,鲸鱼还有很厚的身体表皮,肌肉很有弹力,可以帮助鲸鱼抵挡住深水的压力。外界压强变大时,鲸鱼的内部器官还可以分泌出半透明的包覆层,帮助保护其内部器官。
鲸鱼深潜的能力是漫长的进化的结果,不同种类的鲸鱼可下潜的深度也不同。小型齿鲸的下潜深度在100-300米之间,长须鲸可以下潜至300-500米,下潜最深的是抹香鲸,可以下潜至1000-2000米的深海中,因此抹香鲸也被称为哺乳动物中的“潜水冠军”。
潜艇为何难以潜入深海?
想要对海洋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就必须要到海底下去,去瞧一瞧海洋深处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于是,早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理论,到了17世纪20年代,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成功制造出历史上之一艘,能够潜入水下并在水下行进的“船”。这一发明开辟了人类探索海洋的新道路,后因战争催生,科技进步,潜艇迅速发展,到了1879年,之一艘现代化潜艇诞生。现代化潜艇正是根据鲸鱼的结构特点制造出来的。鲸鱼可以利用肺中的空气在水中的浮力使自己上浮下潜,而潜艇的上方设有压载水舱,往压载水舱里注水,潜艇的重量变大,潜艇就下潜;将压载水舱里的水排出,使其中充满空气,潜艇变轻,潜艇就上浮。
“奋斗者”号为何能下潜上万米?
既然要维持内外压力的平衡,那可以通过人为地将潜艇内部的压力加大来平衡深海中的高水压吗?答案是不能。潜艇内部的压强必须与陆地上的压强保持一致,这不仅仅是考虑到人类在里面的生存问题,而且很多内部设备也只有在标准大气压下才能正常运转,所以想要提高潜艇的下潜深度,只能靠坚硬的外壳抵抗来自深海的压强,保护潜艇不被压扁。
想要提高潜艇的下潜深度,更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抵抗深海带来的高压。从目前的潜艇结构来看,要想抵抗高压,必须制造出更坚硬的材料来作为潜艇的外壳。从理论上分析,借鉴鲸鱼肺的运作机理,在深海区提高潜艇内部的压强实现内外压强统一也可提高下潜深度,但前提要解决潜艇内设备在高压下的运作问题。除此之外,深潜带来的难题还有海下通讯困难、海水导致潜艇灵活性降低、海下作业困难等等。
“奋斗者”号为何能下潜上万米?
2020年11月10日,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突破一万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我国载人潜水器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发展迅速,短短五十年时间,我国载人深潜领域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科学家独创的新型钛合金材料,采用电子束焊接技术,给“奋斗者”号穿上了“铠甲”,让“奋斗者”号更加坚固,潜水器的整体耐压水平大大提高。
深海中地形复杂,海水会大大干扰深潜器的灵活度和操作性能,一旦操作不当便容易发生“触礁”危险。针对这一难题,科研人员设计出“神经 *** 优化算法”,给“奋斗者”号加了个“大脑”,使其拥有在复杂的海底拥有巡航、定点航行、悬停定位等功能,躲避危险。科学家们还给“奋斗者”号安装了一只灵活的“手”,大大提高了“奋斗者”号在深海作业的精准性和可操控性。除此之外,“奋斗者”号还有持久作业、高效作业能力,可连接水面的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等优势,这都表明了“奋斗者”号在万米级所拥有的综合性技术实力。
“奋斗者”号完成海试,意味着我们率先拥有了领先的深渊科考作业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是鲸鱼成就了如今潜艇技术的辉煌。虽然目前潜艇的发展在逐步走向成熟,取得诸多傲人的成绩,但在结构和航行上,仍不如海洋生物那般精巧高明,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精妙与神奇,所以,人类在飞速发展之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而潜艇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在海洋生物身上继续探索。
展在逐步走向成熟,取得诸多傲人的成绩,但在结构和航行上,仍不如海洋生物那般精巧高明,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感慨大自然的精妙与神奇,所以,人类在飞速发展之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而潜艇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在海洋生物身上继续探索。
史前深海中,拥有哪些巨兽呢?谁又是真正的“远古海洋霸主”?大海,神秘而广阔。庞大的海洋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据科学家们研究认为,海洋生物量足足达到了地球总生物量的百分之八十。那么在海洋的历史当中,哪种生物才称得上是“海洋霸主”呢?
如果说是现代,大多数朋友都会有着自己的看法。有的人会认为是大白鲨,毕竟大白鲨是现代更大的海洋掠食者之一,凶猛异常;有的人会认为是抹香鲸,因为抹香鲸是现存更大的齿鲸,当之无愧的深海之王;更多的人会认为虎鲸才是真正的大海之王,因为虎鲸不但凶猛,还属于一种群居动物。成群出击的虎鲸,甚至敢于攻击地球上更大的动物蓝鲸,大白鲨碰见了虎鲸群也只能逃跑。
那么,如果回到远古海洋,谁才是真正的霸主?
远古时期的海洋,水中含氧量远远高于现代,这也导致当时的生物体型变大。虽说更大的生物并没有蓝鲸这么大,但是平均体型却远远大于现在的生物。在那个时代的许多顶级掠食者,都是怪物一般的存在。
虽然我们并不能亲眼看到这些庞然大物彼此竞争,但是通过现有的化石资料等,还是可以管中窥豹,推测出谁才是真正的远古海洋之王。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几种恐怖的海中怪兽,它们分别是巨齿鲨、梅尔维尔鲸以及长野鲸。这几种生物出自于同样的时代,都是那个时代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彼此之间必然有竞争关系。
首先来说巨齿鲨,它是三大掠食者中唯一的鱼类。巨齿鲨生活在距今2800万年到150万年之前的远古海洋,是有史以来更大的掠食者之一。巨齿鲨的身体极为强壮,咬合力惊人,平均体长可达16米,预估更大体长可达21米,体重可达90吨,是真正的顶级掠食者。
巨齿鲨的体型远远大于现代鲨鱼,但是并没有网上很多巨齿鲨吹所说有40-50米长。由于鲨鱼是软骨鱼,很难留下骨骼化石,因此至今只发现了一块手掌大小的牙齿化石,和几块脊椎化石。所以,巨齿鲨的大小,是根据牙齿大小同比例放大而推算出来的。
由于庞大的体型和惊人的咬合力,巨齿鲨在当时的海洋中并没有天敌,只存在竞争对手。由于其他的鱼类太小,不足以饱腹,只有大型鲸鱼才能够让巨齿鲨吃饱肚子。
不过后来由于冰河期逐渐到来,全球气候变冷,影响了生物链,造成了鲸鱼种类数量的减少,巨齿鲨缺乏足够的食物,最后逐渐灭绝。
刚才说巨齿鲨没有天敌,只有竞争对手,而这个竞争对手,就是同时期强大的齿鲸——梅尔维尔鲸。
梅尔维尔鲸,又名梅氏利维坦鲸,是一种生活在1300万年前远古海洋中的大型肉食性鲸鱼,在南美洲发现的化石,得以让我们了解了这种超级掠食者。
根据2008年发现的化石,人们推测这条梅尔维尔鲸,身长可达17米,体型与现代的抹香鲸类似,但是牙齿远大于抹香鲸。2013年新出土的牙齿化石表明,可能还有更大体型的梅尔维尔鲸存在。
虽然梅尔维尔鲸体型相比巨齿鲨偏小一些,但是鲸鱼有着属于自己的种族优势。据科学家们推测,梅尔维尔鲸在当时的海洋中占据着现代海洋虎鲸一般的地位。齿鲸类多是群居生活,一头独自的梅尔维尔鲸想必不是成年巨齿鲨的对手,但是一群梅尔维尔鲸就不是一条巨齿鲨能对付的了。参考现代大白鲨碰见虎鲸,虽然梅尔维尔鲸不会主动挑衅不是巨齿鲨,但巨齿鲨必然不会轻易招惹梅尔维尔鲸群。
中新世的海洋中除了巨齿鲨和梅尔维尔鲸,还有一种顶级掠食者,那就是长野鲸。
长野鲸也被称为咀嚼型巨头鲸,咬合力与大白鲨接近。长野鲸也是群居齿鲸类,据科学家们推测,是浅海区的捕食者。目前长野鲸的化石资料很少,出土的一具化石全长7米,头骨长度约为1.5米。虽然是凶猛的掠食者,但是体型与巨齿鲨已经梅尔维尔鲸相比相去甚远,远远不是这两大巨头的对手。纵使碰到了独来独往的巨齿鲨,想必长野鲸群也是只有四散逃命的下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些大家伙的资料都是推测而来,因此有着很大的争议。
关于远古海洋霸主,朋友们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哦!
猫咪小鸟会打呵欠,鲸鱼会打呵欠吗?鼻孔堵住能用嘴呼吸吗?提个问题:鲸鱼会打呵欠吗?你看见过鲸鱼通过头顶的呼吸孔喷水换气,那你有没有见过鲸鱼打呵欠?
当你累了困了的时候,会打个呵欠,伸个懒腰。动物们也会,小猫大猫,河马黑猩猩,包括鸟儿都会张开大嘴巴打呵欠。只要是用肺呼吸的动物,当鼻孔里的进气量不够大的时候,就会张嘴呼吸,多补充一些氧气。但是,同样用肺呼吸的鲸鱼,却不会打呵欠。
鲸鱼只能用鼻子呼吸,不能像你一样,用嘴巴呼吸。你的鼻腔连接着气管,通向肺叶。另外你的鼻腔和口腔在咽喉处是相通的,嘴巴里吸进的空气能进到气管里,如果你在吃饭时讲话大笑的动作过大,食物一不小心走错路了,会进入到气管里,引发剧烈的咳嗽。反过来也一样,你鼻孔里的鼻涕不会自己消失,它在不知不觉间会咽下进到你的胃里,实际上,你擤出来的鼻涕远远没有你吃进肚子里的鼻涕多。
以上这些尴尬的情况都不会出现在鲸鱼身上,他的口腔和鼻腔各走各的路,互不连通。鲸鱼的咽喉处有一个栓塞,堵住了空气从口腔进入气管的通道。空气只能通过鼻腔进入肺叶,食物通过口腔进入胃袋,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完全隔离分开。呼吸和消化系统分开的好处是,鲸鱼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会被呛到,他也不会吃到自己的鼻涕。而最重要的是,用肺呼吸的鲸鱼呆在海洋里不会呛到水,不会发生海水进入肺部,被淹死的情况。
鱼儿有鱼鳃,通过鱼鳃能够排出身体里的二氧化碳,吸收海水里的氧气。但是以前在陆地上生活,后来才进入海洋的鲸鱼,没有鱼鳃,只有一个肺。鲸鱼潜入海底时全靠憋气,把肺里存储的空气用完后,再浮到海面上去换一口气。在逐渐适应海洋生活的进化路上,鲸鱼的肺活量越来越大,潜水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另外,鲸鱼原来长在脑袋前面的鼻孔慢慢进化到脑门顶上,让他换气时更方便。除了鼻腔的位置有变化之外,鲸鱼鼻孔开口处多了一组肌肉,能够开关鼻孔。当他呼吸时打开鼻孔,潜水时就关闭了鼻孔。潜水时关闭鼻孔有2个好处,1个是防止海水从鼻腔灌进肺部,第2个是防止小鱼小虾游进鼻孔,堵塞鼻子。
当鲸鱼浮出海面换气时,鼻孔外面残留的水分会被高速呼出的气流冲到空中,形成一股水汽,看上去就像鲸鱼在喷水。世界上所有的鲸鱼,包括海豚在内,换气时都会喷出水汽。我们还能根据水柱的高度,形状和角度来区分鲸鱼的类型。
须鲸和齿鲸的水柱很容易区分,他们有2点不同,之一点是须鲸的体型比齿鲸的体型要大,喷出的水柱也更高。第二点是须鲸有2个鼻孔,喷出2道水柱,而齿鲸只有1个鼻孔,喷出1道水柱。
须鲸喷出的水柱也各有各的特点,更高的水柱,能有10米高,这是世界上更大的巨兽蓝鲸喷出的水柱。灰鲸的鼻孔分别向左右两边倾斜,他喷出的水柱是V型的。座头鲸喷出的水柱不高,但是很宽,是一大片水雾。
在齿鲸中,白鲸游泳速度比较慢,肺活量也小,他喷出的水柱很低,离远了就看不见了。抹香鲸的鼻孔没有长在头顶正上方,而是偏向左边,他喷出的水柱朝着左边倾斜。海豚很活泼,经常跳出水面,他在空中换气时,你看不见他喷出的水柱。
还有一个问题,鲸鱼潜入海洋后,关闭了鼻孔,那他怎么闻到味道呢?答案是鲸鱼很可能闻不见味道了,他的嗅觉器官一直在退化,特别是齿鲸,比如海豚的大脑里已经没有嗅球和嗅觉神经了,他失去了嗅觉。不过,鲸鱼的舌头很灵敏,他们能通过舌头感知到水流里的味道。寻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鲸鱼的舌头弥补了鼻子的缺失。
同样生活在海洋里,哺乳动物鲸鱼的鼻孔跟鲨鱼,金枪鱼这些鱼类的鼻孔,用处完全不同。鲸鱼的鼻孔连通身体内部,专门用来呼吸。而鱼儿的鼻孔跟身体内部不连通,只用来闻味道。鱼儿的脸颊左右两边各有一对鼻孔,总共有4个鼻孔。他的鼻腔是一个U型通道,水流从前鼻孔流入,从后鼻孔流出。当水流流过鼻腔底部的嗅觉感受器时,鱼儿就能收集到水中的气味分子,感知气味。
鲸鱼的鼻孔只用来换气,不会闻味道。而鱼儿的鼻孔只用来闻味道,不会换气。说到这里,培根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来问问你,陆地上用肺呼吸的动物,他们的鼻孔是不是既能换气,又能闻味道,有没有特殊的例子呢?请在评论里写下你的答案。
鲸鱼和鱼没有亲戚关系为何这么像?它的祖先上了岸为何又回到水里鲸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更大的动物,它活着的时候是水中霸主,就连死的时候也是轰动海底的大事,所谓“一鲸落万物生”,鲸落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海底动物。在海里鲸就是传奇般的存在,正当海里的小鱼们把鲸鱼当成自己的偶像,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像鲸这么伟大的鱼时,鲸却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悠悠地说道,或许你们永远也成为不了我,因为现在的我根本不是鱼,我的进化路线你们根本模仿不来……
鲸的进化史
现在小学生都知道鲸是哺乳动物:它用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浮出水面呼吸;它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它是胎生的,还用母乳喂养。
但其实以前的人类并不知道鲸不是鱼,直到18世纪人们发现它是用肺呼吸的,才慢慢改变看法,之后进化论的学者围绕着鲸的祖先是什么动物争论不休,达尔文在《进化论》中说有可能是熊,最后因为被大家嘲笑不得不在再版的时候删掉了这段话,因为一直没有找到中间形态的化石,这个话题始终没有最终结论。
后来,人类掌握了基因检测技术,对比之后发现河马才是鲸的近亲,并且随着发掘的化石越来越多,人们逐渐确认了鲸是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并还原了鲸的进化路线: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所有的陆生生物和两栖类生物,都是从鱼进化来的。
当地球诞生、变化又稳定之后,地球的形态就是一个大水球,到处都是汪洋的大海,最早的生命就诞生在海里。
后来几次地壳运动以后,更多的大陆露出水面,陆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植物。这个时候一只不安分而又伟大的鱼表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随着之一只鱼爬上陆地并进化出肺和四肢,它也就变成了所有陆生生物和两栖类动物的祖先,包括人类也是它的后代。
不安分的鱼
哪条鱼这么不安分?害我要上学、打工、养娃……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这条鱼开枝散叶,陆地生物空前的繁荣,其中就有一种叫巴基鲸(因为化石发现于巴基斯坦而得名)的动物。
推测长相
它尾巴细长、四肢瘦长,生活在接近水的环境中,它长得有点像狼,它还学会了游泳,而且游泳的姿势跟狗很像,也是人类常用的狗爬式:
大约距今5000万年前,由于大陆漂移导致的气温不断升高,气候走向极度干旱,动植物大量死亡,陆地上的生物开始面临生存危机,由于水里食物更加的丰富。巴基鲸待在水里的时间越来越长,慢慢的它的尾部肌肉变得更强壮,前肢也慢慢地萎缩,它变成了游走鲸,游泳的样子变成了这个样子:
或许是因为感受到了祖先的召唤,或许是海里的生活看起来更加安全而且富足,它们越来越喜欢在水里生存,并且已经完全适应了水里的生活,它们的尾巴变得更强壮、扁平,骨盆带变得更加灵活,这个时候它们变成了雷明顿鲸,几乎只在海里捕食,在岸上睡觉。
再后来,到新世纪中期和晚期,它们慢慢进化成了龙王鲸,
它们的鼻子从脸部慢慢移到头顶,它的四肢完全退化成了鳍,
呼吸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只需每2个小时呼吸一次,至此,鲸永远定居海洋,但是时隔多年再回到海洋的它早已不再是一只鱼了。鲸回到水中后又演化出了80多个种类比如蓝鲸、虎鲸等,其中体型最小智商更高的就是海豚了。
鲸不是鱼为何长得跟鱼一模一样
既然鲸并不是鱼,而且它的身体构造其实也跟鱼差这么远,那为什么它的外表却跟鱼一模一样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进化学上的一个概念:趋同进化。趋同进化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
鲸和鱼类已经进化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但是因为同样生活在水中,因此进化出了很多同样的外貌特点:流线型身体,体表光滑无毛,头部和躯干直接相连,没有颈部。
鲸
鲨鱼
其实除了鲸和鱼,动物界还有很多趋同现象,比如鼩鼱和老鼠。它们完全没有亲缘关系,鼩鼱比老鼠要高级的多,鼩鼱属于食虫目,而食虫目是最古老的有胎盘的真兽类哺乳动物,最晚在白垩纪就已经出现,是所有胎盘的哺乳动物的祖先。但因为相同的生态位和生存环境,它们进化的非常像,鼩鼱也经常死于替老鼠背锅。
鼩鼱
又比如黄鳝和蛇,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黄鳝是硬骨鱼纲,黄鳝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钻进洞里,寻找食物,躲避敌害,它硬是把鱼鳍退化掉了,把自己变成了一条“蛇”。
黄鳝
蛇
总结:
鲸的演化史确实是一个特例,它从海里走向陆地,却又在机缘巧合下回到了海里,而且回到海里的它仿佛开挂了一样,奇迹般地进化成了地球上更大的动物,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鲸的演化跟人类一样非常的成功。
连续两天,深圳大鹏出现鲸鱼,它是什么品种?为什么会来到深圳?要问在哪能看到鲸鱼,大家的之一反应都是南极北极,那里的观鲸已经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观看打卡。
但是要说中国哪里能看到鲸鱼,想来想去,问来问去,答案只有一个地方,就是被称为中国最美海岛的北海涠洲岛。而且在这里一年也只有有限的时间内有机会看到而已。
可是这两天,深圳居然也有鲸鱼出没,这是什么情况?
深圳大鹏新区有鲸鱼出没
昨天下午,当地渔政接到消息,说在土洋社区近海的地方看到了鲸鱼,这让渔政很是意外。鲸鱼这种海洋中的巨大生物,一般都是在深海活动,很少出现在中国近海,出现在深圳,有记载的这是第二次。上一次还是在4年前,一头抹香鲸在大鹏湾海域被渔网困住,虽然各部门积极救援,但是依然没能救回,十分遗憾。这次收到疑似鲸鱼的消息,渔政立刻带着记者赶到现场查看。
有人拍到了这头不明生物捕食的画面,只见很多海鸟盘旋在海面上,旋涡中心有只巨大的生物在其中游动,露出尖尖的嘴巴大口吞食鱼群。这些海鸟也是被鱼群吸引过来的,企图从中捡漏,饱餐一顿。
虽然渔政和记者赶到现场时,这只不明生物已经离开,但是好在围观群众遇事不慌,看到奇特现象先掏手机拍了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来确实有类似鲸鱼的生物在此地活动。
没想到今天天一早,它再次出现了。环保志愿者一早出海,刚巧碰到了它在此觅食,只是每次都是匆匆露面,吃上一口就走,连续四次。可能是这里的鱼群不够大,只够它一口吃的。
这是哪种鲸鱼
鲸鱼是一种稀罕的动物,近海人民都很难看到,我们内陆人更是只从电视上了解到。但是鲸鱼也有很多种,来到这深圳湾的是只什么鲸呢?是和上次一样的抹香鲸?还是凶名赫赫的虎鲸?又或者是巨大的蓝鲸?
博物杂志主编·鉴定 *** 热门生物代表人物·藏狐主任
根据 *** 上鉴定热门生物的一般 *** ,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素材里生物的动作、习性特征,以及出现的地点进行筛选、定种,我们这么来判断。
首先地点确认,是深圳大鹏湾海域,中国的近海海。那么中国近海可能出现哪些鲸鱼呢?
在中国领海范围,鲸鱼种类其实还是相当丰富的。迄今为止在我国海域发现的已经达到9科、26属、38种。
须鲸类:座头鲸、长须鲸 、蓝鲸、塞鲸、灰鲸、布氏鲸、小须鲸、北太平洋露脊鲸。
齿鲸类:抹香鲸、小抹香鲸、侏抹香鲸、虎鲸、伪虎鲸、侏虎鲸、布氏中喙鲸、银杏齿中喙鲸、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中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真海豚、瓶鼻海豚、长吻飞旋原海豚、热带点斑原海豚、条纹原海豚、弗氏海豚、糙齿海豚、中华白海豚、印度驼海豚、里氏海豚、太平洋斑纹海豚、印太江豚、东亚江豚、长江江豚、白鱀豚。
如何做个排除法?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鲸鱼,给鲸鱼装上了gps,用来看看它们平时都在干啥。而现在的研究表明,鲸鱼并不是只呆在南北极。它们会定期前往热带水域,让冷水 *** 皮肤新陈代谢,退去死皮和寄生物。
而这个过程大约时间为1-2个月,期间除非换气一般也不会露头,所以我们国家的海域观察到鲸鱼的机会就非常少,这个季节出现在近海还露头更是非常反常,而唯独一种鲸,常年会生活在16.3℃的温暖水域中,这就是布氏鲸。
布氏鲸通常能长到12米长,一般背部是蓝黑色的,腹面白色或淡黄色,它们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在涠洲岛海域觅食和交配。平时低调的它们在这个时候十分高调,在水面上旋转跳跃,驱赶鱼群,张开大嘴在水面上旋转,将聚集起来的鱼群一网打尽。将鱼虾尽数吞下后,它们又会通过背后的气孔将海水喷出。涠洲岛因为布氏鲸的出现而成了热门打卡点,每年3-4月都会有大量游客慕名前来观鲸。
再通过网友拍摄的捕食画面与布氏鲸进行对比,相似度很高,只不过深圳湾出现的这一头体型较小,应该不是成年个体。
为什么会来到深圳?
深圳湾距离广西北海不过几百公里,对于鲸鱼来说并不算远,它可以出现在北海,就也有可能来到东海。
有位名为王丕烈的学者,毕生都在研究鲸鱼,后来他将50余年对中国鲸类研究的总结写成一本书,名为《中国鲸类》。书中记载,粤东海域及香港海域曾经也是布氏鲸出没的海域,并且深圳湾本来也是布氏鲸的栖息地和觅食地,所以布氏鲸再次回归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深圳出现布氏鲸,是个非常好的消息,上一个出现布氏鲸的涠洲岛已经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强烈推荐的打卡好地方,能在深圳看到这种神奇的生灵,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了。
这只小鲸鱼可能是追逐鱼群而来,这说明深圳湾的生态好转,鱼群增多了。小家伙也可能是从族群中掉队,毕竟它们通常三五一群出现,它家长辈应该也就在附近不远处。
网友们也非常开心,纷纷赞誉深圳的环境保护效果显著。
但是还是提醒大家,不要前去围观,因为鲸鱼的胆子很小,遇到了请通知渔政,及时避让。如果开船追逐非常容易吓坏它们,布氏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涠洲岛每年因为布氏鲸的出现都会有不小的骚动,很多私人渔船私自收钱带游客出海,追逐拍摄布氏鲸,当地不得不设立了严格的观鲸制度来约束这种行为。
鲸鱼虽然名字里有鱼,但它却是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如果我们一直靠近它,追逐它,会让它感到不安,不敢回到水面来换气,这对它的健康非常不利。
今年以来,老虎下山,大象南迁,各种珍贵的野生动物频频出现,我们都很好的处理好了其中的矛盾,既照顾到了当地居民,也很好的保护了这些稀有的生灵。全世界都看到了我们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所作所为,国外网友也纷纷为我们点赞,这就是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吧。
希望深圳的这头鲸鱼能够定居下来,买房买车,生儿育女,开枝散叶,这样我们就又有一个新的地方可以看到鲸鱼啦。
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宁波象山石浦海域搁浅#的消息备受关注。收到线索后,当地渔政和渔民迅速组织救援。
图源:央视新闻
经过长达20多个小时的接力救援,20日5时30分左右在渔政船的牵引和护航下,鲸鱼抵达目的海域,成功回归大海。
图源:人民日报
此次我们能够成功救助搁浅的抹香鲸,不但对保护海洋生态意义重大,对今后搁浅鲸的救助,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那么问题来了,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营救搁浅鲸鱼要面临哪些困难?鲸鱼在陆地死亡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就为大家解答。
抹香鲸是什么动物?
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在齿鲸类中体型更大。鲸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分类却很简单。有胡子没牙齿的称须鲸,有11种。有牙齿没胡子的叫齿鲸,多达70多种。全球共计有80多种鲸类,其中在我国水域生存的有30多种,多数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淡水。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抹香鲸头部巨大,可占身体的1/3,与其大头相比,下颌显得较小,仅下颌有牙齿,主要美食是乌贼。和其他鲸一样,把抹香鲸称之为鱼,并不确切,应该说鲸是水栖的哺乳动物。它们只是在进化中体型越来越似鱼,但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这些生理特征和陆生的哺乳动物太相似了,以至于有些科学家研究指出,古老的鲸可能曾经是一种两栖动物。
抹香鲸是珍贵的鲸鱼种类,之所以说它珍贵,除了其能独一无二地在体内可分泌出龙涎香之外,它们的语言也有特别之处。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曾谈到“人类能学会与鲸鱼说话吗?”说的是人们对抹香鲸语言的研究。他们认为抹香鲸是地球上现存声音最响亮的动物之一,而它们的交流语言可能会成为一种成熟的语言。
抹香鲸为什么会搁浅?
抹香鲸聪明,潜水能力极强。在哺乳动物中,它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那么就有人问了:“这样的潜水冠军还会搁浅?”
经现场工作人员测量,鲸鱼体长约19米,体重约70吨,尾部、头部等都有明显擦伤。浙江海洋大学的赵盛龙教授分析鲸鱼在近浅海搁浅很有可能是因为本身受了伤,或者生命即将走向终点,身体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在远海生存。
其实,关于鲸搁浅和鲸 *** 的报道全球每年都有,而且就是抹香鲸。2017年3月在广东大亚湾也出现一次,发现时鲸已死亡,体内还有一头小鲸。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关于鲸鱼的自杀之谜,一些科学家也进行了推测,这些推测也不无道理,比如:鲸搁浅可能与海岸地形气象条件有关;鲸群受到意外的 *** ,导致仓惶登陆搁浅;当近岸美食太多,它们嘴馋贪吃,退潮后被搁浅;有些鲸特别有集体主义精神,众鲸们跟着领导一起游泳、美餐,遇到危险也一起逃跑;还有从鲸的祖先特性说起,认为曾经作为两栖动物的鲸,习惯在水里遇到危险时逃上陆地,寻找安全之处躲避风险等。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鲸的搁浅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受损有关,因为鲸不是靠眼睛来辨别方向,而是靠天生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目前比较有证据的一是噪音影响,二是耳内寄生虫惹祸,三是环境污染。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海洋环境恶化,水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扰乱了鲸鱼的感觉,造成搁浅。当然,以上推测鲸鱼搁浅的原因还有待研究人员的探索。
鲸鱼陆地死亡会出现鲸爆?
任何生物死亡后,体内的细菌都会进行大量繁殖,产生的气体造成尸体膨胀,鲸鱼也不例外。当它死亡后,其体内,特别是内脏聚集的大量细菌就开始分解,一些容易爆炸的气体,如甲烷、氨气等慢慢在体内累积。
一般鲸爆都是在鲸鱼死后,尸体膨胀,工作人员在搬动尸体或以人工方式给它泄气时操作不当出现的。鲸鱼的皮肤和脂肪非常强韧,在陆地死亡后要有一定的时间才会爆炸。也正如此,鲸鱼一爆炸就会出现“惊天动地”的场面。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那么鲸鱼在海里死亡,它就不会爆炸了吗?
据科学观测数据表明,鲸鱼若是在海里死去,尸体一般都可以比较完整地沉入海底,除非遇到鲨鱼群。通常鲸鱼在海里死亡不会很快被撕裂的,只是会有一些小型的食腐动物,慢慢地吃了腐肉。据说一条鲸鱼从死亡到完全消失,整个过程耗时长达30年甚至更久。这期间,鲸鱼尸体在海底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它们的死亡和活着一样有意义。
鲸鱼搁浅的营救难度有多大?
一、潮水问题。鲸鱼身体太大、太重,搁浅后没有了海水的浮力,内脏和骨骼无法支撑体重,最后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衰竭窒息。等待涨潮的时间是很危险的,虽然工作人员会不断地往鲸鱼身上泼海水,但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贸然把它们拖拽回海中,会让它们内脏破裂,骨折和脱臼,对其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二、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科学家对个别搁浅鲸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它们之所以离水上岸,有些是因为生病,有些是因为受伤,身体虚弱无力驾驭风浪,随波逐流被海水推上海岸。
三、阳光和温度的变化。搁浅的抹香鲸经历长时间搁浅挣扎,离开了水,皮肤在阳光的暴晒下,温度显然比水里高,皮肤的脱水、干裂、感染和剥落往往变成了搁浅鲸鱼的致命伤。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四、缺乏应急救援装置。很多时候,救援人员虽然及时赶到,但现场缺乏应急救援装置,单纯靠人力救援需要的时间太长,即便我们片刻不离守护在搁浅的鲸鱼身边,也无济于事。
总之,搁浅鲸鱼的救助是非常复杂和困难。采用专业的救援方式,科学地去救搁浅的鲸鱼很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海洋的各种生物生活和习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我们希望每头鲸鱼都能在干净、宁静的大海中自由遨游,就要携手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别让这些可爱而顽强的生命再忍受痛苦,在海洋中哭泣!
在美国捕鲸业如火如荼的十九世纪,鲸鱼都被制成了哪些产品?引言
我们都知道,19世纪,人们乘着帆船出发,冒着生命危险在公海上捕鲸。尽管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和其他故事使捕鲸故事不朽,但如今的人们普遍不喜欢捕鲸者和捕鲸业。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有关于捕鲸业的历史。
在那个年代,有着无数船只从新英格兰的港口出发,漫游到太平洋以猎捕特定种类的鲸鱼。冒险主义可能是一些捕鲸船的动力,但是对于拥有捕鲸船的船长以及愿意为航行提供资金的投资者而言,捕鲸行为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
▲十九世纪捕鲸场面油画
将巨大的鲸鱼尸体切碎并煮沸,可以制成诸如润滑高级机械工具所需的精细油之类的产品。在塑料发明之前的那个时代,除鲸鱼的油脂之外,甚至鲸鱼的骨头也被人类用于制造各种消费品。简而言之,鲸鱼在那个时代被视为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与我们现在从地下抽出的木材、矿物或石油一样。
用途广泛的鲸油
鲸油是鲸鱼加工业的主要产品,它被广泛用于制革工业,也用于回火浴(炼钢用)和用作机器润滑剂等。氢化处理之后,鲸油可作食用和制造肥皂、蜡烛等的原料,亦可不经处理而直接用于燃烧以提供照明。通常而言,鲸鱼被捕捞杀死后,会被迅速拖到捕鲸船的甲板上,进行剥皮和切割鲸脂(鲸鱼皮下的厚厚绝缘脂肪)。切割完毕后,船员们便会将鲸鱼脂切成小块,然后扔进捕鲸船上架立的大桶里煮沸,从而炼制鲸油。
▲印象派画作《在扬马延岛鲸油工厂》
对于从鲸脂中提取的鲸油,船员们会用工具提取并盛放在大桶中,然后运回捕鲸船的母港(例如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这是十九世纪中期最繁忙的美国捕鲸港)。这些鲸油经过进一步处理和分装之后,将会从这些捕鲸港口出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出售和运输,并且会参与到多种行业的生产之中。除了上述用途外,鲸油还曾被用于制造油漆和清漆,同时也曾用于制造纺织品和绳索的一些工艺过程中。
至关重要的鲸蜡
鲸蜡,是一种提取于抹香鲸头部的特殊鲸油,在当时具有无可替代的珍贵价值。这种油在常温下呈蜡状,通常用于 *** 蜡烛。实际上,由鲸蜡制成的蜡烛被认为是世界上更好的,可产生明亮而又无烟的明火。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采取蒸馏手段得到了液体状态的鲸蜡,作为燃灯的燃油。在那个时代,相对廉价易得的鲸蜡,是无数西方家庭唯一的照明选择,美国的重要捕鲸城市——即上文提到的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因此也被称为“点燃世界的城市”。
▲位于新贝德福德的鲸鱼博物馆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在出任美国第二任总统之前,曾是美国驻英国大使,他在日记中曾记录了他与英国时任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进行的一番关于鲸蜡的对话。亚当斯热衷于促进新英格兰捕鲸业的发展,他还曾试图说服英国进口美国捕鲸者出售的鲸蜡,英国可以用这些鲸蜡来为路灯加油。可惜英国人对于鲸蜡并不感兴趣。
▲约翰·亚当斯画像
亚当斯在日记中写道,他对皮特说:“抹香鲸的脂肪,燃烧的火焰是自然界中任何已知物质中最清晰最美丽的,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您貌似更喜欢黑暗的街道以及随之而来的抢劫、盗窃和谋杀案,而不是像接收汇款一样接收我们国家出产的鲸蜡。”
尽管约翰·亚当斯在十八世纪后期提出的这项销售建议以失败告终,但美国捕鲸业却在十九世纪初至中期得到了蓬勃发展,鲸蜡便是捕鲸事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人们发现,鲸蜡经过精炼,可以成为精密机械的理想润滑剂。事实上,美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大规模高速发展,显然离不开各类机床的良好运行,而在本质上,这又是通过精炼鲸蜡而得到的润滑剂而实现的。
鲸须和鲸骨
在十九世纪,大量产品中都使用了各种鲸鱼的骨头和牙齿,其中有许多都是普通家庭所需要的日常工具,因此又有人评价说鲸鱼生产了“十九世纪时的塑料”。从历史现实而已,最常用的鲸鱼的“骨头”不是普通的鲸骨,而是鲸须。所谓鲸须,并非是指鲸的胡须,而是指生长在须鲸类(如蓝鲸、长须鲸、大须鲸等)口部的一种由表皮形成的巨大角质薄片。鲸须柔韧不易折断,呈梳状,须鲸类用以滤取水中的小虾小鱼等为食。鲸须柔韧且灵活的这一特点,为其被人类大规模利用埋下伏笔,以至于最后无特殊说明时,“鲸骨”一词在美国反倒是指鲸须。
▲被冲上海滩的鲸须
鲸骨和鲸须,最常见的用途是用于制造紧身胸衣,十九世纪美国女性通常会穿这种紧身胸衣来压缩腰围。当时一个经典的紧身胸衣广告便曾自豪地宣称:“仅使用真正的鲸骨。”此外,鲸骨也被用来做衬衣领子、马车鞭子和儿童玩具,它非凡的灵活性甚至使它成为早期打字机的弹簧。从这个角度而言,将鲸骨与塑料相比是恰当的。试想一下,今天人们使用的普通塑料制品,与之类似的东西假如出现在十九世纪,那么很有可能是由鲸骨和鲸须制成的。
由于须鲸没有牙齿,鲸牙通常采自齿鲸类鲸鱼的口腔之中,它们也拥有一定价值。比如抹香鲸的鲸齿,由于质地及色泽上佳,因此常用于制造国际象棋、钢琴琴键或拐杖手柄等产品,以实现对于传统象牙的替代。
▲抹香鲸
通常来说,以鲸牙制成的雕刻作品,是当时人们对于鲸牙的最普遍印象。不过这些雕刻的鲸牙,通常是船员们为了消磨捕鲸航行的时间而 *** 的,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这些物品相对稀少,随着时间推移更是变得愈发罕见,这就类似于为何十九世纪时普通的手抄本在当下会成为珍贵收藏品的原因所在。
奇迹出现!抹香鲸回家了!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这件事很少有人知道参考资料:
《利维坦:美国捕鲸史》
《约翰·亚当斯日记和自传》
本文专家:刘雅丹,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研究员,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宁波象山石浦海域搁浅#的消息备受关注。收到线索后,当地渔政和渔民迅速组织救援。
图源:央视新闻
经过长达20多个小时的接力救援,20日5时30分左右在渔政船的牵引和护航下,鲸鱼抵达目的海域,成功回归大海。
图源:人民日报
此次我们能够成功救助搁浅的抹香鲸,不但对保护海洋生态意义重大,对今后搁浅鲸的救助,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那么问题来了,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营救搁浅鲸鱼要面临哪些困难?鲸鱼在陆地死亡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就为大家解答。
抹香鲸是什么动物?
抹香鲸,学名Physeter macrocephalus,体长可达18米,体重超过50吨,在齿鲸类中体型更大。鲸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分类却很简单。有胡子没牙齿的称须鲸,有11种。有牙齿没胡子的叫齿鲸,多达70多种。全球共计有80多种鲸类,其中在我国水域生存的有30多种,多数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淡水。
抹香鲸头部巨大,可占身体的1/3,与其大头相比,下颌显得较小,仅下颌有牙齿,主要美食是乌贼。和其他鲸一样,把抹香鲸称之为鱼,并不确切,应该说鲸是水栖的哺乳动物。它们只是在进化中体型越来越似鱼,但用肺呼吸、胎生、哺乳等这些生理特征和陆生的哺乳动物太相似了,以至于有些科学家研究指出,古老的鲸可能曾经是一种两栖动物。
抹香鲸是珍贵的鲸鱼种类,之所以说它珍贵,除了其能独一无二地在体内可分泌出龙涎香之外,它们的语言也有特别之处。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曾谈到“人类能学会与鲸鱼说话吗?”说的是人们对抹香鲸语言的研究。他们认为抹香鲸是地球上现存声音最响亮的动物之一,而它们的交流语言可能会成为一种成熟的语言。
抹香鲸为什么会搁浅?
抹香鲸聪明,潜水能力极强。在哺乳动物中,它潜水最深,潜水时间最长。那么就有人问了:“这样的潜水冠军还会搁浅?”
经现场工作人员测量,鲸鱼体长约19米,体重约70吨,尾部、头部等都有明显擦伤。浙江海洋大学的赵盛龙教授分析鲸鱼在近浅海搁浅很有可能是因为本身受了伤,或者生命即将走向终点,身体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在远海生存。
其实,关于鲸搁浅和鲸 *** 的报道全球每年都有,而且就是抹香鲸。2017年3月在广东大亚湾也出现一次,发现时鲸已死亡,体内还有一头小鲸。
关于鲸鱼的自杀之谜,一些科学家也进行了推测,这些推测也不无道理,比如:鲸搁浅可能与海岸地形气象条件有关;鲸群受到意外的 *** ,导致仓惶登陆搁浅;当近岸美食太多,它们嘴馋贪吃,退潮后被搁浅;有些鲸特别有集体主义精神,众鲸们跟着领导一起游泳、美餐,遇到危险也一起逃跑;还有从鲸的祖先特性说起,认为曾经作为两栖动物的鲸,习惯在水里遇到危险时逃上陆地,寻找安全之处躲避风险等。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鲸的搁浅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受损有关,因为鲸不是靠眼睛来辨别方向,而是靠天生的高灵敏度的回声测距本领。目前比较有证据的一是噪音影响,二是耳内寄生虫惹祸,三是环境污染。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海洋环境恶化,水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扰乱了鲸鱼的感觉,造成搁浅。当然,以上推测鲸鱼搁浅的原因还有待研究人员的探索。
鲸鱼陆地死亡会出现鲸爆?
任何生物死亡后,体内的细菌都会进行大量繁殖,产生的气体造成尸体膨胀,鲸鱼也不例外。当它死亡后,其体内,特别是内脏聚集的大量细菌就开始分解,一些容易爆炸的气体,如甲烷、氨气等慢慢在体内累积。
一般鲸爆都是在鲸鱼死后,尸体膨胀,工作人员在搬动尸体或以人工方式给它泄气时操作不当出现的。鲸鱼的皮肤和脂肪非常强韧,在陆地死亡后要有一定的时间才会爆炸。也正如此,鲸鱼一爆炸就有出现“惊天动地”的场面。
那么鲸鱼在海里死亡,它就不会爆炸了吗?
据科学观测数据表明,鲸鱼若是在海里死去,尸体一般都可以比较完整的沉入海底,除非遇到鲨鱼群。通常鲸鱼在海里死亡不会很快被撕裂的,只是会有一些小型的食腐动物,慢慢地吃了腐肉。据说一条鲸鱼从死亡到完全消失,整个过程耗时长达30年甚至更久。这期间,鲸鱼尸体在海底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它们的死亡和活着一样有意义。
鲸鱼搁浅的营救难度有多大?
一、潮水问题。鲸鱼身体太大、太重,搁浅后没有了海水的浮力,内脏和骨骼无法支撑体重,最后就会因为无法呼吸衰竭窒息。等待涨潮的时间是很危险的,虽然工作人员会不断地往鲸鱼身上泼海水,但往往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贸然把它们拖拽回海中,会让它们内脏破裂,骨折和脱臼,对其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二、未能得到及时治疗。科学家对个别搁浅鲸进行解剖分析,发现它们之所以离水上岸,有些是因为生病,有些是因为受伤,身体虚弱无力驾驭风浪,随逐流被海水推上海岸。
三、阳光和温度变化。搁浅的抹香鲸经历长时间搁浅挣扎,离开了水,皮肤在阳光的暴晒下,温度显然比水里高,皮肤的脱水、干裂、感染和剥落往往变成了搁浅鲸鱼的致命伤。
四、缺乏应急救援装置。很多时候,救援人员虽然及时赶到,但现场缺乏应急救援装置,单纯靠人力救援需要时间太长,即便我们片刻不离守护在搁浅的鲸鱼身边,也无济于事。
总之,搁浅鲸鱼的救助是非常复杂和困难。采用专业的救援方式,科学地去救搁浅的鲸鱼很重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条件下,海洋的各种生物生活和习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我们希望每头鲸鱼都能在干净、宁静的大海中自由遨游,就要携手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别让这些可爱而顽强生命再忍受痛苦,在海洋中哭泣!
(科普中国)
我国南海首次发现鲸落!为什么说"一鲸落 万物生"?最近,“鲸落”上了热搜。
中科院“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的海底,拍摄到一具3米长的鲸鱼尸体。
这具尸体可以至少养活1万个生物体,它们吃在这里,住在这里,形成繁荣庞大的生物群落,可以延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是鲸落,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就长这样:
*** 上的相关新闻也有很多:
微博上的相关话题关注度也非常高:
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鲸落”这么长时间才在我国南海首次发现?它真的很罕见吗?有没有别的鱼类的“落”存在?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鲸落是如何形成的?
鲸落这种独特的生命奇观的形成,主要在这两方面:
其一,深海中见不到光,海底生物无法完成光合作用,因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深海比任何地方都需要其他的能量来源。
其二,鲸鱼由于体型巨大,沉入海底后就是巨大的原始能量来源,以此可以支撑其他生物类群的生存。比如,多毛类或甲壳类生物能在鲸鱼的尸体或者骨骼中生存,以残余的鲸尸为食物。
即便是鲸鱼的肉身被吃光,一些蠕虫可以啃食骨头,大量的厌氧细菌可以分解鲸骨里的脂类产生硫化氢,这便是硫化作用。
深海中的硫化作用相当于地面的光合作用。对人类而言硫化氢有毒,可是对深海中的一些细菌来说则是难得的美味佳肴,这些以硫化氢为食的细菌又成了海蜗牛等生物的衣食父母,而海蜗牛又是一些食肉类或者甲壳类的食物,随着能量的流动,食物链得以延续。
为什么鲸落如此“稀有”?
科学家们证实,在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种、10000多个生物体是依赖鲸落而生存的。如果说能量是海地生物群落发展壮大的“资金”,那么为海底生物群落提供之一桶金的便是“鲸落”。
既然鲸落存在感这么强,那为什么在今年才在我国南海之一次发现呢?
注意,前文一直都在说,鲸落是在见不到光的深海中存在,所以在相对较浅的海域中不容易出现。还有,由于受到深海探测技术的限制,人类之前对海底的探索非常有限。
那么具体全世界的深海中有多少鲸落存在?这个我们没有找到具体的资料。但是,鲸鱼只有在深海中自然死亡才有可能形成鲸落。随着人类大量捕杀鲸鱼,海底的鲸落越来越少,这对海底生态群落影响极大。
搁浅死亡的鲸鱼尸体也是无法成为鲸落的
海中的其他动物尸体能否成为“类鲸落”?
既然鲸鱼体型巨大,死后尸体能变成鲸落,那么大鲨鱼死了之后是不是也能出现类似的情况呢?
事实上,大海中不仅仅是鲸鱼,其他海洋动物的尸体都能够分解被利用,无论大小。只不过它们的体型都比不过鲸鱼,不能一下子带来那么多的能量,存在感就下降了很多。
深海中我们一般是看不到的,而在我们比较容易看到的地方,也有类似鲸落的系统。森林中的枯倒木其实就是陆地上的“鲸落”。
陆地上的“鲸落”:枯死的倒木
森林尤其是那些原始森林中会存在一些枯死倒下的树木,它们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独特的生态功能。
具体来说,森林中的枯倒木和海底的鲸落发挥着类似的功能:
之一,都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和平台。鲸落是维持海底生物群落的能量源泉,而森林中的落木对维持森林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倒木的分解还孕育了很多微生物、大型真菌以及一些土壤动物, 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
随着倒木的腐朽,其内部组织就像海绵,能保存自身内部体积50%以上的水分,为种子发芽和生长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条件。而且植被调查发现分布有倒木的地方可以见到更多的植物种类。
此外,倒木还能为林栖动物比如西伯利亚花鼠提供洞穴住所。
第二,鲸落和倒木都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在海底生态系统中鲸落的尸体被分解后,其物质元素和能量进入其他动物体内,得以流动。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倒木贮藏着大量的养分物质,在林地上具有与长效化肥类似的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十分有利于维持森林较高的生产力。
乍一看鲸落很浪漫,枯死的倒木很腐朽,事实上二者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自然界中,一个生命的逝去,却可以为其他生命的存活提供机会和平台。大自然的神奇,经常是我们想象不到的。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