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黑龙江省鸡西市 *** 通报,10月5日,鸡东县兴农镇居民王某某及亲属9人在其家中聚餐,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食物中毒, *** “酸汤子”所用食材已在冰箱里冷冻一年。10月12日,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死亡人数已上升至8人。
“酸汤子”是啥?
酸汤子,又称汤子、馇子,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东部一带,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口感较为细腻爽滑,粗粮 *** 而成。
为啥吃了会中毒?
根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信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酵米面食物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感叹↓
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要注意↓
1。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
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
2。预防蘑菇食物中毒
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同时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3。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
要把扁豆煮熟焖透,破坏其毒素,需水焯至扁豆失去原有的绿色、生硬感和豆腥味;炒扁豆时,应勤翻动,使其均匀受热,煸炒后应加适量水焖至熟透后食用。
4。预防诺如病毒传播
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
5。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
应尽量选择饮用正规商场出售的葡萄酒;自酿葡萄酒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葡萄酒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这些食物也要警惕!
食用自制“酸汤子”致8人死亡 警惕!这些食物可能危及生命→据黑龙江省鸡西市 *** 通报,10月5日,鸡东县兴农镇居民王某某及亲属9人在其家中聚餐,食用自制“酸汤子”引发食物中毒, *** “酸汤子”所用食材已在冰箱里冷冻一年。10月12日,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酸汤子”中毒事件中死亡人数已上升至8人。
“酸汤子”是啥?
酸汤子,又称汤子、馇子,流行于东北地区的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及黑龙江东部一带,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口感较为细腻爽滑,粗粮 *** 而成。
为啥吃了会中毒?
根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最新信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酵米面食物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感叹↓
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要注意↓
1.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
不食用酵米面、酸汤子等发酵面米食品;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
2.预防蘑菇食物中毒
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采购食用菌必须到正规市场;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当尽快催吐,同时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3.预防扁豆(豆角)食物中毒
要把扁豆煮熟焖透,破坏其毒素,需水焯至扁豆失去原有的绿色、生硬感和豆腥味;炒扁豆时,应勤翻动,使其均匀受热,煸炒后应加适量水焖至熟透后食用。
4.预防诺如病毒传播
保持食物和饮用水清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细清洗双手,要及时清洗饮食用具;做到生熟分开;食品要完全煮熟,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清洗。
5.预防自酿葡萄酒中毒
应尽量选择饮用正规商场出售的葡萄酒;自酿葡萄酒应选择酿酒用葡萄,控制好发酵温度,温度越高、浸渍时间越长、果胶酶用量越大,甲醇产生就越多;葡萄酒不宜长时间存放,酿好后应尽快饮用。
这些食物也要警惕!
监制丨陆毅
制片人丨房轶婷
主编丨刘博
策划丨陈璐
编辑 丨吴梦萱
视觉丨黄鲁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警惕!“酸汤子”中毒原因查明,还有这些食物可能危及生命最近两天一则关于食物的新闻频上热搜——“酸汤子中毒事件”。
经过几天的发酵,事情的原委基本搞明白了:一家人吃了在冰箱里冷冻了一年的,一种名叫“酸汤子”的食物,然而由于该食物已经变质,导致全家集体中毒,9人中已有8人去世,剩下的一位目前也在ICU抢救。
这起不幸中,有两个点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一个是“酸汤子”是啥,另一个则是他们究竟是中了什么毒?
图片来自 ***
酸汤子是什么?
“酸汤子”,网上搜一下就能知道,是一种用发酵玉米面做成的面条状的食物,属于满族小吃,所以甚至很多东北的朋友都没听说过它。
有人以为它是一种类似云贵酸汤的东西,有的看网图以为是类似饸饹的食物。其实,都不是。
酸汤子,吃起来有酸酸的香气
简单来说,就是把玉米碴先泡水发酵十天半月,等长了“白醭”,基本就算发酵好了,然后磨成浆,再把水挤出去一部分 *** 成面团,最后经过“家常烹饪技术手段”变成类似面条的东西。
这就是酸汤子。
*** 酸汤子的工具,汤子套
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将面团挤成条状
可以肯定,这是个发酵食品,以发酵淀粉为主,所以会产生一些乙醇、乳酸和乙酸乙酯之类的物质,也因此形成了那种挺受大众欢迎的发酵食品口味——有点酸,有点清香,又带点微微的酒味。但发酵靠的是细菌,这就意味着,酸汤子中会有杂菌甚至有害菌混入的风险。
可能会有哪些有害菌呢?
比如, *** 酸汤子的原料可能本身就感染了黄曲霉,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还有发酵过程中,水面上那层“白醭”,其实是产膜酵母的菌膜。一般不密封发酵的食品都可能会长白醭,比如酱油、面酱。
白醭,就是发酵食物表面的那层白霉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就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看这名字的“后缀”就知道了,它就喜欢在发酵的米面上繁殖,并且会产生两种毒素——毒黄素和米酵菌酸。
是米酵菌酸惹的祸
说了这么多种可能在酸汤子中出现的有害菌及其产生的毒素,那这起事件中的人,究竟中的是哪种毒呢?
刚开始,人们以为当事人是黄曲霉素中毒,因为它被从未加工完的原料上检测出来了。
然而,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患者的症状,并不是以当事人出现的头晕、呕吐、无力为主;再者,黄曲霉毒素在发酵过程中,毒素大部分会迁移至液体中,留在面团中的量比原料中少很多。
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
由此,根据症状和以往的病案例,专家推断这次“酸汤子中毒事件”中,当事人是因为吃了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酸汤子,由于其产生的米酵菌酸而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的原理,是阻止ADP/ATP转运)。
其实,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在土壤里就有,而且越是湿热的环境,越有利于它的繁殖,所以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夏天时因它中毒的人较多。在有食用酵米面习俗的地方和季节, *** 部门都会大力提醒大家,预防酵米面中毒。
因为,对这两种毒素,基本上没有特别好的解毒办法。
网上一搜,相关提醒年年都有
图片来自:人民网
吃以下食物,请严防中毒
既然说到除了酸汤子外,还有一些食物在发酵的时候也容易产生毒黄素和米酵菌酸,那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还有哪些危险食物。
为此,我们查阅了很多有病案记载的病例。
图片来自 ***
一个是云南的“吊浆粑”。
这种食物的是用糯玉米碴泡水发酵,然后用布兜起来沥去水分,再蒸熟打成粑——看着过程就知道,很容易感染椰毒假单胞菌。
*** 吊浆粑
图片来自:163.com
醋糟粉,也叫醋凉粉,是陕西的一种小吃。它是用酿醋发酵后剩余的料渣,也就是醋糟做成的类似凉粉的食物。所以,醋糟也很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感染,陕西凤翔就曾出现过误食变质醋凉粉中毒事件。
醋糟粉
图片来自微博
另一个就是变质的汤圆——有酸味、颜色泛粉的汤圆,大概率也是感染了椰毒假单胞菌的,还有就是潮湿环境下变质的米线。这两种我估计大多数人不会吃,因为感官上就能发现它们变质了,年轻人扔了就好,家里有老人的话,更好还是告诫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特别容易感染椰毒假单胞菌的食物,就是十分常吃的木耳和银耳。如果你遇到那些软不拉唧的,有些发黏的木耳,别吃它。另外,泡发木耳如果时间太长,也有可能感染有害菌,所以,木耳随泡随吃就好。
木耳中毒的事件年年都有,小心为妙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肖雅文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郭亦城
痛心,9人死亡!黑龙江“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去世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据了解,10月5日早上,该家庭成员亲属共12人参加了聚餐,家里长辈9人全部食用了“酸汤子”,3个年轻人因不喜欢这种口味没有食用。当天中午,9位食用了“酸汤子”的长辈陆续出现身体不适,并送往医院治疗抢救。
10月10日,经抢救无效造成7人陆续死亡。12日,中毒事件死亡人数升至8人。19日,最后一名伤者离世。
据了解,“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经当地警方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在此次聚餐食用之前,因为冰箱里无处存放,被放置在了家中阴凉处。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食品处发布的消息,经检测,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新闻多看点
“真凶”米酵菌酸,究竟有多“毒”?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当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更高的细菌毒素之一。点击图片,了解米酵菌酸,学习防食物中毒的 *** 。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央视新闻
一碗酸汤子,9人全部死亡:你经常吃的这几种食物,可能有毒作者 | 关关雎鸠
我想这几天,你一定看到了这个惨痛的新闻。
在黑龙江鸡西,一位47岁的妈妈拿东北特色美食「酸汤子」来招待亲戚。除了3位年轻人,其他9人全部食用了这种自制的面食。
谁曾想,引发食物中毒,8人身亡。
而唯一的幸存者,47岁的李女士,被紧急送往医院。
可惜,99%的肝脏都已经损坏,抢救无效,抱憾离世。
至此,一碗酸汤子,9人全部中招。
估计谁也没想到,一顿其乐融融的聚会,看似平平无奇的面条,竟然成了最后的午餐。
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被毁了。
酸汤子里到底有什么,竟比毒药还厉害?
在东北,酸汤子是极易见到的的一种食物。
街上的小饭馆随意进去,就有卖的,而且大多是自制,它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制成的一种粗面条样状的酵米面食品。
店主说:这是满族特色,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很多人都会做。
照这样看,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食物,不然也不会受欢迎那么多年。
那为什么突然造成那么多人集体中毒死亡?
当我们细究酸汤子的 *** 流程,那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大跳。
从上述 *** 过程中,你能看到两个最重要的步骤:长时间的发酵和浸泡。动辄在水里浸泡或者阴凉处放置数十日。
我们都有一个常识,食物放置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而对于酵米面制品来说,更是如此。
因为它要借助环境中的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可在这个过程里,尤其是夏秋季节,非常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
在此次「酸汤子」中毒事件出事后,一位没有吃酸汤子的年轻人回忆说:
酸汤子是母亲之前做的,因为冰箱放不下。
母亲就把冷冻过的酸汤子从冰箱里拿出来,放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放了几天。
而「椰毒假单胞菌」最适的繁殖温度是 22~30 摄氏度,在冰箱冷藏条件(4℃)时几乎无法繁殖。
所以在比较热的气温下,长时间发酵的产品,一旦被这种细菌污染,这种细菌就可能会快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食品安全隐患。
该菌产生的致命毒素是米酵菌酸。
这也是造成此次「酸汤子」中毒事件的罪魁祸首。
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日常的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都能产生严重损害。
一旦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高达40%-100%。
其实,这次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并非先例。
今年 7 月 28 日,11 位顾客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石头肠粉店」食用河粉后,先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最后 5 人送医院,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经过调查,确认河粉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米酵菌酸中毒。
「酸汤子」中毒事件后,「米酵菌酸」走在了风口浪尖上。
什么食物、什么条件下能米酵菌酸毒素,怎么注意等等,全都成为了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
今天,我们就来统统说个清楚。
1.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醪糟、米酒也是发酵的米面食品,没有事吗?
可有些人会疑问了,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醪糟、米酒等也是发酵的米面食品,可它们为什么不会产生米酵菌酸呢?
这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发酵剂 。
发酵剂有大量的发酵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进去之后,就会立刻形成它的优势菌群。其他的杂菌,尤其是这些致病的微生物就无法繁殖起来。
2.除了酸汤子,还有哪些食物会产生「米酵菌酸」?
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食物。
南方:以酵米面 *** 的汤圆;
以糯米泡制后制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
3.可以在家做发酵米面食物吗?
发酵米面制品,由于存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可能,所以需要整个环境、容器具,原料……都有比较好的微生物控制。
而这些,在家里其实都是无法保证的。
专家建议大家,没有特别必要的话,不要在家做发酵米面制品。
米粉、米线类制品更好当天买,当天吃。
如果不能当天吃,更好放在冰箱里冷藏,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
4.不是说食物越新鲜越好吗?为什么不能吃鲜木耳和银耳。
因为木耳和银耳处理不当,也容易产生米酵菌酸。
我们前面说过,引发米酵菌酸中毒的是一种椰毒假单胞菌。
这种菌的繁殖条件不止需要温度在 22~30度。
水分条件也很重要,在干燥的环境下,很难繁殖。
必须有湿度较大的表面,同时空气的湿度也较大的情况下,才会迅速在食物表面(比如风干过程中的酵米面、新鲜木耳/银耳、生湿米面团等)繁殖。
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市场监管总局一再提醒大家谨慎购买新鲜木耳、银耳,不要购买自采的鲜木耳、鲜银耳。
除此之外,泡发木耳银耳前,要检查其感官病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要食用。
泡发时间不宜过长,隔天泡发的不能食用。
同样的道理,新鲜河粉、肠粉等湿面制品容易出问题,而干制的就不太容易食物中毒。
5.长时间放置容易被细菌污染,那咸菜、酸菜、泡菜这类食品还能吃吗?
答案是,能吃!
因为椰毒假单胞菌要生活「中性和偏碱性」、「低盐」的环境下。
它不耐酸,也不耐盐。
pH 降到 5 以下,那椰毒假单胞菌基本是活不成的。
那除了发酵的米面食品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食品需要注意呢?
没熟的四季豆
四季豆、扁豆含有植物红细胞凝集素,必须使其充分受热。
若食用加热不充分的四季豆、扁豆,会出现腹泻等中毒症状。
发芽的土豆
发芽的土豆含龙葵碱较高。
进食后对胃肠有较强的 *** 性和腐蚀性,而且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
发红的甘蔗
所以如果看到甘蔗内有红色丝状物,说明已霉变。
霉变的甘蔗含有3-硝基丙酸,属于神经毒素,严重可导致呼吸衰竭。
没有熟的西红柿
没有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龙葵素,食用后口腔内有苦涩感。
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生吃危险性更大。
生豆浆
生豆浆中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饮用后容易中毒。
所以豆浆一定要彻底煮熟后饮用。
腐烂的生姜
生姜腐烂后会产生黄樟素,是一种致癌物质。
会诱发食道癌、肝癌等。
黑斑的红薯
有些红薯表皮呈现黑褐色或者黑色斑点,这是因为受了黑斑病菌的污染。
黑斑病菌毒性大,不管是水煮还是火烤,其生物活性都不容易被破坏,更好不要食用。
发霉的瓜子
瓜子、花生、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或者发黑、微苦,说明已经发霉变质。
其中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经常摄入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这次酸汤子中毒事件带来的教训真的是太大了。
不管什么时候,多好吃的东西,安全一定是之一位的。
食物要做好储存,及时清理冰箱,坏了该扔就扔,不能吃千万别吃。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余生很贵,别拿健康当赌注。
“酸汤子”事件9人全部死亡,“元凶”究竟是什么?食用这4种常见食物也要注意作者: 关关雎鸠,自由撰稿者,旅游杂志专栏负责人。部分图片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日前,黑龙江鸡西居民王某及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食用自制“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粗面条样的主食),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引起关注。10月19日中午,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自此,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的9名中毒者全部死亡。
根据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信息披露,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在患者胃液中也检出该物质,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米酵菌酸”是什么?大家又该如何避免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呢?
上海市疾控中心医生张红芝介绍,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谢产物,中毒后病死率极高。“2002至2016年,我国共报告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16起,发病153例,死亡51例,病死率为33.33%,多发病于以面制品为主食的地区。”不过,目前在上海地区还未有过米酵菌酸中毒的报告。
米酵菌酸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米酵菌酸虽然名为“酸”,其实是一种脂肪类物质。20世纪30年代被首次提取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者首次从酵米面中毒样品中分离出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后,患者进食后的2至24小时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重者呈咖啡色样物),轻者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韩婷说,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菌会在食物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如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等。已有报道的引起中毒的食品有吊浆粑、糯米汤圆、玉米面粉、泡发黑木耳、变质鲜银耳。”米酵菌酸耐热性极强,任由煎、炸、煮、炖都不能破坏它的毒性。
专家提醒,虽然上海目前没有相关病例,但市民依旧不能对食物中毒掉以轻心。“在食物选购上,要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认真阅读产品标签,特别是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留意食品性状,注意辨别木耳和银耳的质量。”
此外,如果家庭 *** 风味食品,要注意冷藏储存和及时食用,“一定要保证玉米、高粱、马铃薯及甘薯等原料安全无霉; *** 完成后及时进行后期的晒干或烘干处理;成品贮存要通风、防潮,切不可与土壤直接接触。”
张红芝说,目前,对于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毒素造成的中毒,没有针对性的抗毒素。所以,一旦中毒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马上报告当地卫生部门,组织抢救。凡是吃过同批食物的人员,无论发病与否,一律尽快催吐或洗胃清肠,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和对机体的损伤,保护受损脏器,降低死亡率。
当然,除了“酸汤子”,其他食物中毒近年来也屡见不鲜。韩婷特别指出,以下此类食物的正确饮食也需引起注意:
之一,霉变甘蔗中毒。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可从霉变甘蔗中分离出的产毒真菌为甘蔗节菱孢霉。它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不吃霉变甘蔗是预防霉变甘蔗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甘蔗必须于成熟后收割,收割后注意防冻,防真菌污染繁殖。贮存期不可过长,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严禁变质的霉变甘蔗出售。
第二,发芽马铃薯中毒。发芽马铃薯含有龙葵素,可引起咽部瘙痒、发干、胃部烧灼、恶心、呕吐、腹疼、腹泻、伴头晕、耳鸣、瞳孔散大。
为防止中毒的发生,马铃薯贮存干燥阴凉处,食用前挖去芽眼、削皮,烹调时加醋。
第三,四季豆中毒。食用加热不充分四季豆(扁豆)会出现腹泻等中毒症状,主要是由于四季豆中含有皂素、植物血凝素引起的。为防止中毒的发生,豆角烹调时应煮熟、煮透至失去原有生绿色。
第四,鲜黄花菜中毒。由于鲜黄花菜含有类秋水仙碱,直接食用可以引起,呕吐、腹泻、头晕、头疼、口渴。为防止中毒的发生,鲜黄花菜须先用水浸泡或用开水烫后弃水,炒煮后食用。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黄杨子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黄杨子
避免“酸汤子”中毒发生,秋冬食品安全关注三点!食物中毒如何急救要知道近日发生的“酸汤子”中毒事件,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秋冬季饮食,要注意哪些以避免中毒发生呢?杭小微为大家梳理一下。
10月5日,国内某地发生食物中毒的悲剧事件。居民王某及其亲属9人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制的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引发食物中毒,造成8人死亡。
经调查,该事件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常,我们在夏季,对食物中毒的警惕性会高一些,但现在看来,秋冬季预防食物中毒也不容忽视。
不但要预防那些平时熟知的、未经适当处理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样要预防误食毒蘑菇和大家较陌生的酵米面食品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秋冬季食品安全要点
那么,秋冬季在食品安全环节我们主要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米酵菌酸毒素中毒
之一个划重点的自然就是这次米酵菌酸毒素中毒了。日常有三类食品容易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进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导致食用者中毒。
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发酵糯小米、醋凉粉等;
二是变质银耳、木耳;
三是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对此,预防米酵菌酸中毒的要点在于,在制备发酵面米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不要自行采食鲜银耳;不提倡消费者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由于缺乏栽培知识,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存在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
毒蘑菇中毒
第二个划重点的是毒蘑菇中毒。虽然菇类清香味美、口感独特,并蕴含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古今中外皆视之为山珍。但有毒和无毒的菇类外形相似,非真菌学家不易鉴别,而且很多菇类毒素都是耐热的,烹煮或装罐都不能去除毒性。
因此,每年误食菇类而中毒的事例屡见不鲜。更狡猾的是类似毒伞肽类毒素引起的中毒食用后会在人体内潜伏6至48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症状,往往让大家失去警惕或者延误就诊。有些菇类毒素则会引致与醉酒类似的症状,出现错觉和幻觉,甚至抽搐;有的则会引致肾脏或肌肉受损。
需重点强调的是,预防菇类中毒的唯一 *** 是不要随便采食野菇。
部分蔬果含天然毒素
秋冬季第三个要小心的是,在新鲜蔬果收获的季节,吸收营养的同时要防范部分蔬果含有的天然毒素。
常见含有天然毒素的蔬果
豆类(例如四季豆):豆类多含有一种名为植物血球凝集素的天然毒素。吃了含有这种毒素的豆(一些未经烹煮或没有煮熟的豆) ,可于短时间(一至三小时)内出现中毒现象,患者常有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应对的 *** 不难,只要记得把豆浸透,并以沸水高温沉底烹煮即可。
马铃薯:马铃薯含有甙生物碱的天然毒素,虽然分量一般较低,但当出现绿色、发芽、损坏腐烂等情况时,毒素可能含量大大增加而导致食用后中毒。中毒症状可包括口腔灼热感、严重胃痛、恶心及呕吐等。即便是煎炒煮炸也不能破坏毒素。因此对坏掉的马铃薯我们只能敬而远之。
木薯:指木薯类植物的可食用根部。它含有天然毒素氰甙,其中又以苦木薯较甜木薯含量为高。当烹饪不当时,毒素可转化为氰化氢而导致食物中毒。症状出现较急,包括喉道收窄、恶心、呕吐、头痛等。
种子和果核:指苹果、杏、梨、李子、梅、樱桃、桃等的种子和果核。这些水果的果肉不含毒素,但果核和种子则含有氰甙。人们咀嚼这些水果的鲜果核和种子时,内含的氰甙会变成有毒的氰化氢。幼童最容易受影响,只要吞下数颗种子∕果核,便可能会中毒。
黄花菜:黄花菜的根部和花含有秋水仙碱。食用未经清水浸透和彻底煮熟的鲜黄花菜可能会中毒。中毒的症状包括肠胃不适,例如腹痛、呕吐和腹泻。不过,黄花菜内的秋水仙碱在烹煮和处理过程中会受到破坏,因此,经食品厂加工处理过的黄花菜及干的黄花菜是无毒的。
银杏(白果):银杏含有白果二酚及白果酸等有机毒素,主要影响神经系统。银杏中毒的人通常在进食1至12小时后便会出现呕吐、烦躁、持续或阵挛性抽搐等典型症状。未成熟及未经煮熟的银杏毒性更强,煮熟后毒性减低。
为预防因进食含有天然毒素的蔬果而中毒,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从有资质、有信誉的食品商店或摊位购买食物。
二、切勿购买绿色或正在发芽的马铃薯。
三、一般须煮熟后才食用的蔬果,切勿未经烹煮或没有煮熟便进食。
发生食物中毒,有几种急救措施,了解一下:
资料/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人民网、中国新闻社
版式/沈如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杭州发布
“酸汤子”中毒事件9人无一幸免!国家卫健委提醒:这类面食不要吃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一名伤者,经多日救治无效,不幸去世。至此,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
此前接受治疗的最后一名伤者李女士
该家庭成员亲属10月5日参加聚餐,其中9人食用了“酸汤子”,引发食物中毒。
经当地警方调查得知,该“酸汤子”食材为该家庭成员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在此次聚餐食用之前,因为冰箱里无处存放,被放置在了家中阴凉处。
“酸汤子”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经检测,在此次“酸汤子”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详情戳→鸡西“酸汤子”中毒已致8人死亡!“凶手”并非黄曲霉素)
国家卫健委紧急提醒:这类面食更好别吃!
10月19日晚,国家卫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提示:慎吃长时间发酵的酵米面类食品。
夏秋季节 *** 发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能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 *** 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最容易致病。
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虽然通过挑选新鲜无霉变原料,勤换水能够减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机会,但为保证生命安全,更好的预防措施是不 *** 、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
编辑:付慧敏
中国日报(ID:chinadailywx)综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央视新闻、红星新闻
因发酵引起9人死亡的酸汤子事件,那发酵过度的面团还能吃吗?发酵引起的毒素风波,面包也不能吃了么?
近期小编被一则新闻吓到了,黑龙江一场12人的家庭聚餐,其中9人食用了酸汤子,截至10月19日,9名酸汤子中毒者全部死亡。
在此之前,小编从来没听说过“酸汤子”。不禁思考,如果食物本身有毒,理应不会登上人们的餐桌,更不会成为当地的传统食物,那么到底是什么东西让“酸汤子”变成“毒汤子”呢?烘焙中的面包同样是需要发酵的食物,也存在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面团种类,那...会对人体有害么?
什么是酸汤子?
酸汤子是我国满族人民常吃的一款传统食物,是以玉米为原料,把玉米打磨成碎末,然后浸泡一周以上,发酵成了酸汤子面。
食用前用水把酸汤子面揉成面团,再放进沸水中烫数十秒后捞出,趁热继续揉匀成熟化的面团。运用工具把熟化的面团挤成面条状,放进开水中煮至熟透,捞出调味即可食用。在操作正确、干净卫生的前提下,酸汤子是无毒可食用的,且有着独特的酸爽风味。
图源 *** | 侵删
为什么吃酸汤子会中毒?
然而如果酸汤子 *** 环境卫生不佳,或杀菌不彻底,就容易受到污染,尤其是椰毒假单胞菌。
椰毒假单胞菌会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米酵菌酸会影响人体的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引起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伤,症状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中毒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昏迷、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而死。更严峻的是,椰毒假单胞菌中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中毒病例死亡率高达50%。
而在广东时有发生的米粉/河粉中毒,也正是因为米粉/河粉因长时间被放置于潮湿、炎热的环境里,受到了椰毒假单胞菌的污染。
图源:新京报 | 侵删
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而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
● 谷类发酵制品(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等);
● 薯类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 变质木耳、银耳。
*参考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酸的面团有毒吗?
酸汤子是由玉米发酵而来,要慎吃。我们常吃常做的面包也是发酵而来,那发酸的面团还能吃吗?会中毒吗?
在小编的知识库里,发酸的面团大致分为两种:
● 发酵过度/发酵温度过高的面团,
● 黑麦酸种面团。
/ 发酵过度的面团 /
这里的发酵过度,指的是正常范围的过度。例如一般情况下,面团发酵1小时会到体积2倍大,那突然发了约2-3个小时,面团体积会从一开始的变大,变成容易塌陷,这样就是上面所说的面团发酵过度。带酵母的面团,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乳酸菌、乙酸菌,当发酵的时间过长,面团里乳酸和乙酸就会越来越多,整个面团就会散发出酸爽的味道。
乳酸和乙酸(食醋)是常见的有机酸,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在冷藏发酵约20小时,面团出现轻微酸味还不至于腐败的情况下,面团是可食用的。但是如果发酵了30小时甚至40小时,面团的味道会变得很刺鼻、出水,建议不要使用。
发过头的面团怎么吃?
复习文章:啊啊啊!面团又发过头了,还能用吗?
/ 黑麦酸种面团 /
▲酸种面包
我们都知道,小麦粉能在搅拌的时候形成面筋网,包裹住发酵产生的气体,而形成蓬松有弹性的成品口感。
而这一原理在黑麦身上完全行不通,黑麦所含的面筋蛋白比小麦低得多,无法通过揉制搅拌形成面筋,只能依靠淀粉本身形成的网状结构来营造有限的蓬松感。而更不巧的是,黑麦中含有更加耐热淀粉酶,即使高温烘烤也无法阻止它们去破坏淀粉构成的网状结构,这让本来就不柔软的面包更加雪上加霜。
人们为了改善黑麦面包硬邦邦的口感,尝试往里面加入酸酵种,使发酵过程产生更多酸性物质,以此来抑制淀粉酶的活性,阻止它们去破坏淀粉的网状结构,让面包质感尽量松软。因此黑麦面包吃起来酸酸的,不是变质,而是因为加入了酸酵种。
不藏私温馨提示
不藏私提醒大家注意食品安全:
① 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自制酵米面类食品,就算觉得有经验,也要慎重再慎重。
② 需要泡发的食物不能浸泡太久,勤换水和尽量放在冰箱中泡发,注意操作环境卫生,降低食物被污染的风险。
③ 生湿面制品做好后尽快食用,如果食物发生变质,扔掉不要吃,不要过度担心浪费,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和健康更珍贵。
④ 如果在炎热季节的常温发酵很久(例如忘记了,面团放了超过了8小时以上)或冷藏存放了很久的面团/发酵种(没有定期规律喂养),因为你无法确认存放环境(空气质量、湿度和温度等)是否安全,面团有没有滋生其他有害的杂菌或变质(长霉点、出水等现象),建议不要食用了。
以上是小编们的个人见解,欢迎大家留言你对这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看法。
- 往期回顾 -
“罪魁祸首”不是黄曲霉毒素!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新调查→10月5日,黑龙江鸡西一家庭成员聚餐,9人食用酸汤子(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主食)后出现食物中毒。记者从家属处获悉,在牡丹江红旗医院救治的62岁李女士11日晚上不幸去世。这起中毒事故死亡人数升至8人。目前,9人中只剩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李红艳女士还在抢救中。
10月12日晚,黑龙江省卫健委旗下微信公众号“龙江卫生健康”发文表示,该事件初步定性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致死原因并非此前报道的黄曲霉毒素超标。
玉米面及患者胃液中同时检出米酵菌酸
根据黑龙江省卫健委发布的最新信息,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中心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否定了此前酸汤子致使多人中毒的疑似物质黄曲霉素。
据介绍,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简称。该菌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耐热性极强,即使用100℃的开水煮沸或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对人体的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均能产生严重损害。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中毒在黑龙江省时有发生,食品因天气炎热、潮湿,贮存不当而变质。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银耳及其他变质淀粉类(糯米、小米、高粱和马铃薯粉等)制品。
我国近几年发生的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以酵米面 *** 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等为主,南方多以酵米面 *** 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河粉等食品为主,这些食品的 ***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肝肿大、呕血、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
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
近几年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很少发生,但在依然保持传统饮食习惯的地区,由发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还时有发生,目前对米酵菌酸尚无特效解毒药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达40%一100%。
为此,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处提醒,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要注意以下几点: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龙江卫生健康、龙视新闻在线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