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花,通草花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5 0
清朝皇后头上的通草花,如今只剩2位八旬老人会做,技艺恐要失传

古代很多的服饰文化,一直到现在都还流行。比如汉服。穿汉服、佩戴相关的饰品和首饰,已经深受现在年轻人的喜爱。对于古代的各种饰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有一种,却是很少人能注意到的,它就是通草花。说起通草花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秦始皇时期,使用的原料就是通草。

它能够起到一种观赏的价值,通常在人们互相赠送礼物时出现,在收下以后,通草花会摆在家中观赏。通草花(来自江苏扬州)与绒花(南京绒花,用蚕丝着色后再勾制而成,谐音“荣华”,是皇室贡品。)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草花 *** 的材料,是一种名为通草(通脱木)的植物,将通草的内茎趁湿润的时候取出来,然后截成段,晒干,再切成纸片状。其实就整体而已,它 *** 出的花朵与真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为何这么说呢?在通草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两位老人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可以继承手艺的传承人。他们在扬州486非遗园免费授课,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坚持学习这门手艺。

当来到民国时期,女性的装扮跟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不再束发,也变得越来越具有现代气息。因此,通草花的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现代,1980年通草花已经停产,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认识,随着老一辈人手艺人的离去,现在全国只剩两位八旬老翁钱宏仁、戴春富会做,技艺恐怕要失传。

为何这么说呢?在通草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两位老人就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可以继承手艺的传承人。他们在扬州486非遗园免费授课,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坚持学习这门手艺。

其实,人们如今的生活压力很大,不论做什么,都有着较强的功利性。这也是这门技艺逐渐失传的原因,若想学习 *** 通草花,就必须要问问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份技艺所带来的压力。若想学有所成,如同大师一般做出2~5万美元价格的作品,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


作品,就必须要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毕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

梳篦、簪、簪花、发钗、步摇、华胜,教你如何区分古代女子的头饰

古人很重视头发的修饰。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类型有许多,梳篦、簪、簪花、发钗、步摇、华胜..........发饰发展到后来,基本的应用功能逐渐减弱,装饰美化功能被不断强化,成为古代上至皇家女眷、名媛淑女,下至寻常女子心爱的装饰品。

时尚不仅仅是现代化的我们所追求的,其实古代淑女名媛们也非常讲究时尚,小小的头饰破费心思,美得令人炫目。像我们在古装剧中也经常看到各种美丽发饰,你能够认清楚这些发饰么?

梳篦

在古人众多的发饰中,梳篦估计是最早出现的,而且是先有梳再有篦。没错,梳和篦是不同的,梳的齿部粗而稀,主要用于梳理头发,而篦齿因为细而密,可以很好地剔除头发上的脏东西。

梳篦在古时也几乎是人手必备之物。古今不同的是,古人之所以爱梳,还有一层“礼”的含义在内。相传孔子的一位弟子与群寇搏击而酣时,为束带正冠而身亡。可见古人对仪容的在乎早已超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美的范畴,更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

话说这梳子原本只是理发的工具,没曾想在魏晋时期竟成了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到了唐代,插梳之风更是蔚然成风。起初,人们只在髻前单插一梳,后逐渐增加,常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元稹在《恨妆成》中所言“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即是描绘了当时插梳之风的盛行。

梳篦的插戴 *** 有:斜插法;髻前横插一把梳或篦;髻前后插两把梳,梳齿上下相对。

到了宋代,插梳的风尚尤盛于唐代。据记载,北宋时期,京都妇女头上所戴的白角大梳,长宽皆逾尺,竟到了妨碍人们乘轿走路的地步。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宋时期社会风气的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不管任何一个时代,女子的穿着打扮往往是一个社会经济、文明水平的风向标。

通草花,通草花是什么-第1张图片-

梳篦在古风插画中的应用

在历史的变迁中,梳篦的样子也经历了几多变化。从春秋时期的直竖形、战国时期的马蹄形,再到隋唐五代的梯形、宋代的半月形,梳背的装饰也日益精细富丽。

左:战国时期;右:汉朝

左:元;右:宋

清朝


单股笄称“簪”,古人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长针。中国古代,汉族的结发方式,无论是辫发盘髻,还是束发戴冠,均须以簪钗约束固定。

簪的前身——“笄”,是古代女子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工具。笄也是古代女子成年礼的一种代称,即女子15岁成年则要梳髻贯笄。若已许嫁,则宴宾客举行婚礼。若未婚嫁,则礼毕,再取下发笄,仍恢复原来的发型。

早期的笄,材料多为石、骨、竹等质地,样子比较原始粗糙,但也不失为一种质朴之美。商周时期,笄的头部开始呈现伞形、几何形、飞鸟走兽形、夔龙形等多种样式。

殷商时期骨笄:左:鱼形骨笄;中:竹节骨笄;右:夔龙纹骨笄

秦汉之后,笄才被称为“簪”,样式和工艺也更趋精美,相比之前骨头、石头一些的普通材质,人们开始越来越青睐金、玉、翠羽等 *** 而成的簪。历代发簪千变万化,比较常见的有球体或半球体、花顶形、如意形、耳挖性、飞禽走兽游鱼等等,不一而足。

在形态各异的发簪之中,又以翠羽簪为最为出色。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的一种金银 *** 工艺——点翠。所谓翠羽,即翠鸟之羽。这种工艺就是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清蝴蝶耳挖簪(右);清·鎏金点翠蝴蝶簪(左)

簪花

今天,我们常常看到新娘头上都会插花,比如玫瑰、百合、康乃馨等有着美好寓意的鲜花。其实,这种簪花的习俗古已有之,而且曾一度不分男女。宋太宗时,皇帝会为每年的新晋进士摆喜宴赐花。“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诗人杨万里在诗里所描述就是宫中筵席上的簪花盛景。

簪花兴起于秦朝,在唐宋都颇为流行。尤其在唐代,上至贵妃杨玉环,下到民间乡野的普通女子,都尤爱簪花。每逢春回大地、百花盛开之际,长安仕女都要参加斗花竞赛,戴插以求奇姿异态,多者为花中之魁。

《簪花仕女图》:盛唐时,妇女好高髻,“ 插花著高髻”蔚然成风。唐代女子尤爱簪牡丹、荷花、海棠等花形

不过,遗憾的是,鲜花总难免凋谢的命运,所以后来逐渐被假花替代。钿就是一种用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其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它与簪钗的不同之处在于,钿主要多为装饰,不能用于绾发。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绢花、绒花、通草花、珠花等饰物。

发钗

在古代女子的发饰中,还有一种作用和簪非常相似的饰物,名曰发钗。双股笄为“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簪多用于别、盘发髻,而钗主要用来插戴,起装饰作用。

发钗多成双插于发髻,发簪一般为单数。发钗的安插 *** ,常见有横插法(即两鬓对插)、斜插法和倒插法(即从下往上反插)。而且,一般发髻越高,插的发钗就越多。

发钗两鬓对插

斜插法,即发钗插于发鬓一侧

除了插发之用,发钗还是古代男女离别之时的定情信物——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步摇

步摇,顾名思义,随着女子款款移动而摇曳生姿,着实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这种发饰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底座通常为钗,钗上一般缀有活动的花枝、蝴蝶鸟雀的翅膀、垂珠等。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T型帛画:图中贵妇头上插有一支缀有许多晶莹玉珠的步摇

要说对步摇的钟爱,非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两个时期莫属了。魏晋时期的步摇比较纤细,由弯曲的金银细丝组成花枝状。这样的步摇戴于女子头上,稍有动静,花枝便会震颤不已,配以那个时期特有的博衣广袖,让魏晋女子颇有弱柳扶风、秀骨清相的脱俗风姿。

魏晋南北朝女子高髻插步摇发式(左);金冠花(右)

到了唐代,步摇的使用则更加普遍,而且无论贵族与平民,都可戴之。唐代的步摇多为金玉制成的凤鸟状,鸟雀的口中挂衔着珠串,随着人体的走动,珠串便会摇颤。

张大千·仕女图(左);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图中女子的步摇插于发髻两侧(右)

步摇比较常见的安插 *** :一是插于发髻的前部,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著名T型帛画中的贵妇就是这种安插 *** ;二是插于发髻的侧面,比如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局部》;三是插于发髻的背面;四是从下往上插,即倒插法。

华胜

花胜,一种花形发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被悬崖峭壁阻隔,这个小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下,化屋村不仅脱贫摘了帽,还做强了特色苗绣产业。回乡做苗绣的95后绣娘杨文丽,所在的非遗工坊去年销售火爆,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拓宽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例如,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 *** 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才能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来源:人民日报

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仅剩一位八旬老翁会做,技艺面临失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在唐代诗人李白的笔下,杨贵妃的美貌被定格。而她浑身上下的服饰是如此华丽,将天生丽质的她衬托得超凡脱俗、宛如天仙。

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好奇:贵为皇妃,杨贵妃究竟穿着何种衣服、佩戴何种首饰呢?但因年代久远,我们只能凭借着史书上的记载,加上想象力来推测和拼凑,无从得知真相。

清朝皇后的日常饰物却有迹可循,那就是一种名为“通草花”的头饰。通草花装点了后宫佳丽,如今它的 *** 技艺却面临失传,唯一会做通草花的传承人,也已经是八旬老翁。

通草花的前世今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作为爱俏的年轻姑娘,她们总是不吝于花大力气装扮自己,因此诞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服饰。其中,用于装饰头发的发饰,材质就五花八门:贝壳、珍珠、贵金属、宝石等等。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姑娘都出身高贵,或者家境优越,能够负担得起那么昂贵的饰物。平民女子也有自己的办法:她们用水晶玉石代替珠宝,用鸟类羽毛代替珐琅,以实惠的价格得到类似的效果。

如此种种,催生出中华大地上多姿多彩的饰品世界:扬州有绒花,北京有景泰蓝,福建有点翠和螺钿,广东有缠花……

许多饰品原本只是“贫民窟女孩”的爱物,但因为工艺精细和美轮美奂,也被达官贵人所青睐,变得身价倍增。其中,就包括通草花。

所谓通草,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山野之间的野生小乔木,学名通脱木,属五加科通脱木属。通脱木是我国的本土物种,分布广泛,生命力顽强,无论南北东西都可生长。

从通草到通草花,需经过十几道繁琐复杂的工序。之一步是种植和收获新鲜的通草。夏季通草繁茂,通草花匠人就上山采收通草,趁着它还新鲜、水分没有散失的时候取出其内径,并切成小段在无风处晾干。

第二步是将晾干了的通草芯切成薄片。这时候的通草芯特别脆弱,下刀须十分小心。切片的厚度也有讲究,切不可太薄,太薄容易破损;也不可太厚,太厚也难以塑形。

随后被切成薄片的通草芯,就可以被工匠按照自己的设想剪成合适的花瓣形状,然后缠绕上铁丝。这时候就进入了第四步,也就是用花瓣铁丝绕成想要的花朵形状,然后整形、染色……

经过能工巧匠们巧夺天工的塑造,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通草花就诞生在世人面前了。

昔日皇妃的心头好

尽管通草花取材便利、便宜大碗,但它并不因此而难登大雅之堂。正相反,中国人在佩戴通草花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佩戴通草花的记载,最早见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本草拾遗》。这本正儿八经的医书,却在记述通草花时不经意间写到:“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那时候通草花还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就像现在的人造花束一样,只被用于家中陈设或清供,也有人会用通草花束作为生日礼物送人。

到了北宋,随着市民阶层的出现,人们在生活之余开始注重外在形象,而美丽易得的通草花便取代了贵重的金银首饰,成为街头巷尾更时尚的饰物。

明清时期,通草花继续大行其道,无论少女还是 *** ,都争相购买这种平价又美丽的饰品。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这样描写两位对坐饮酒的妇女:“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地把着两朵通草花。”

通草花如此受人欢迎,是因为它出众的性价比。

这种取材于天然植物纤维的饰物,价格低廉,比起难得的贵金属,简直是中下层女性的福音。而它质地轻薄又坚韧,也让脆弱的丝绢花、绒花和缠花,在它面前黯然失色。

更重要的是,通草花造型多样、栩栩如生、色彩丰富,几可乱真,能够让人以最少的价格,获得最满意的装饰效果。

尽管流行,但明代还远远不是通草花的“高光时刻”。到了清代,一切就大变样了:随着皇室贵族和妃嫔们开始流行佩戴通草花,这“出身寒微”的饰物,一下子身价倍增。

这背后除了审美习惯的变迁,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的贵金属、贵宝石矿藏几近被开掘殆尽,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和金银嵌宝饰品一样美丽而贵重的饰物,来显示皇家的雍容华贵。

因此,各种金银珠宝的替代品便悄然兴起:人们用鎏金代替真金,用翡翠代替和田玉,用珐琅、点翠、琉璃等代替贵宝石,审美上倾向于繁复的人工和精巧的设计,而不再是贵重的材料和首饰的“分量”。

满清贵族崇尚华丽、饱满的审美风格也迥异于喜爱雅致、精细的 *** 审美,他们迫切地需要“大气明艳”的新饰品,迎合这种审美的通草花,自然成为了皇后妃子们的宠儿,登上了“大雅之堂”。

文化遗产几近失传

近代时,通草花却失去了过去在首饰江湖的地位,变得日渐式微。民国时期战乱频仍,人们生活朝不保夕,无暇顾及对美的追求,而能够给予人安全感的贵金属首饰才是当时的宠儿。

加上审美逐渐西化,摩登女性争相追逐烫头、化妆等西式审美,而象征着传统中式审美的通草花,也被一并当做“落后、过时”的象征,被人们所忽视。

新中国成立之后,“阶级斗争”和“促进生产”成了人们生活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审美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事情。女性也不例外,争相抹去性别、弱化性征,以成为追求进步、英姿飒爽的“铁姑娘”为美。

那个时代,穿衣打扮也变成了不合时宜的事情,轻则引人侧目,重则被扣上“小资产阶级习气”的帽子,被另眼相待。通草花也就在饰品世界“退居二线”,被束之高阁,藏在家中作为装饰。

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和他的弟子戴春福二人,曾用自己精湛的技艺,让通草花这门日渐式微的艺术短暂地在新时代大放异彩:他们创作的通草菊花盆景,被用于人民大会堂的装饰,熠熠生辉。

然而,紧接着到来的各种运动,很快就令通草花“零落成泥”:当时的人们将这种带着旧时代烙印的艺术,当成“封建糟粕”,不仅毁掉了许多成品,还摧残了传承其 *** 技艺的艺人们。

许多人被逼无奈,从此改行,通草花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绝境。

改革开放之后,新式的审美和时尚 *** 着人们的神经,即使通草花艺术不再被打压和禁止,但众人的目光也只愿意追逐时兴的饰品。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产的各色发夹、发绳的冲击下,通草花渐渐销声匿迹。

通草花原料的考究、 *** 的繁琐、使用场合的限制,也使得通草花艺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草花必须手工 *** ,而不支持批量化生产,在这个追求效率的工业时代寸步难行。

不过,像当初为人民大会堂 *** 装饰一样,当年的通草花技艺传承人钱宏才、戴春福两位老人,依旧锲而不舍地进行创作。他们 *** 的各种通草花作品,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如今,两位传人中的钱宏才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徒弟戴春福也已经年过八旬。通草花技艺岌岌可危,即将失传。戴春福老人曾想过广收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时下的年轻人考虑到学习 *** 通草花并不“划算”,竟然无人愿意登门拜师学艺。通草花的命运,也许会像早已失传的各种传统手艺一样,默默地走向衰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人肩上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但愿美丽的通草花艺术在新时代的东风下后继有人,蓬勃发展,浴火重生,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翁会做,技艺面临失传

能 *** 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的,只有两位80多岁的老翁。技能面临流失。

什么是通草花?这是一种由红木制成的手工人造花。通草花工艺精湛,可假以真,赏心悦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通草花的 *** 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收集通草的内径,然后当有水分时取出内径,切成小块,在无风的地方干燥。如果有风,就会变形。下一步是将不含水的切成纸片。这时候的草花就非常具有可塑性了,最后的阶段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 了。

通草花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最早的人造花工艺品之一。它始于北宋,盛行于明代,盛于清代。

史书中对通草花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我国五朝十国时期。《本草拾遗》中写道:“通陀木生于山腰,叶似萆麻心中有肉,淡白可爱,女工以之为饰。”

但五朝时期的通草花纯粹是一种工艺品,作为生日礼物赠送或放在家里观赏。

直到北宋时期,通草花才开始流行作为头饰。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四花相似说》中对油桐花有这样的描述:“茶花如油桐花,桃花如蜡花,海棠花如丝花,罂粟花如花”。”。

到了明代,通草花继续流行,人们对它的喜爱不减。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宝龙图判三相》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看见两个女人,她们的脸都红了,腮帮子也红了。之一只手拿着一瓶酒,第二只手拿着酒瓶。”两朵野草花。”



到了清代,通草花更加盛行,人们对它的喜爱达到了顶峰。主要原因是它从一件普通的艺术品一跃成为人们头上的装饰品,风靡一时。

自清朝嘉庆年间起,满清皇宫里的皇后妃嫔、公主头上戴草花成为时尚,这种风气也逐渐蔓延到民间。无论是名门望族的妻婢,还是八大胡同的名妓,还是普通家庭的村姑,都以佩戴草花为荣。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记录了一个关于通草花的有趣故事。据说,山东青州有一个大家族。有一天,一位卖通草花的小贩到这户人家门口收钱。他说有一个长头发的女孩买了通草花。进去了,一直没有出来付钱。

大文学家郭沫若的《反正前后》中也有对通草花的描述:“两侧各殿倒插一朵通草花”。



到了民国时期,通草花作为头饰逐渐衰落,建国后几乎绝迹。因为女人头上戴首饰不合适,所以她开始以铁娘子为美女,以不喜红妆、偏爱武装的英勇五尺枪为美女。

于是通草花又回到了最初,成为室内装饰陈设品。1953年,通草花艺术家钱洪才与其妹夫戴春富将通草花艺术发扬光大,首次创作了通草菊花盆景。他的作品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文革开始后,通草花作为封边糟粕被打入冷宫。

改革开放后,通草花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品种逐渐扩大,达到几十个品种。它不仅在中国流行,在国外也备受追捧。一幅大型杂草作品的出口价格可达2万至5万美元。



1979年,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江苏工艺美术展览馆展出了钱洪才、戴春富设计 *** 的代表作——两个带草的大型紫藤花架,赢得了来宾和观众的广泛好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英国的《 *** 》、《每日镜报》、《卫报》、香港的《大公报》以及多家台湾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1990年,戴春福为 *** 紫光阁精心 *** 了《菊花》、《琼花》、《五针松》等32件大型盆景。

2002年,他们 *** 的《琼花》、《菊花》在首届江苏民间艺术节上展出。一出现就被香港商人看中,并以2.6万元高价收购。



2003年,戴春福的作品远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展,并获得一致好评。

2012年5月,戴春福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然而,铜草花这一艺术瑰宝、独特的民间技艺却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草花为何濒临灭绝?主要原因是工艺过于复杂,操作难度过高。

一朵菊花需要揉、揉、剪、粘上百片花瓣。一朵菊花有数百个花瓣。每个花瓣的形状必须大致相同,并且每个花瓣不得有捏痕。

而且,花的叶子都是用砖上的叶子雕刻出来的,然后用草压上去的。

同时,在 *** 的时候,草的吸水程度的把握也是一个很大的难度,几乎是不可能 *** 出来的。

如果水不够,草很容易被压坏;如果水太多,花瓣会直接被挤压变形。

所以,就算老爷子免费收徒,前来学习的人也少之又少,没有人能坚持下来。有一个90后小女孩,跟他学了快四年了,但也遇到困难退学了。



如今,钱洪才老人去世了,戴春富也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任何一种事物,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坝人,无论是高贵还是庸俗,都有其盛衰的自然规律。有市场价值,自然就有蓬勃发展的机会。没有市场,没有价值,一定会走出颓势。这个价值不是指它的艺术价值,而是指它的经济价值。如果一个有才华的人,通过努力做草花,月收入几万、几十万元,难道没人学习吗?

如果一个人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并且通过努力掌握了这项技能,那么他每天的收入还不如街上卖煎饼的人高。他会选择做通草花吗?



要拯救铜草花,除非 *** 用纳税人的钱来养活一批高薪艺术家,不惜一切代价。否则,灭绝是不可避免的。

江苏扬州通草花,传承350多年的非遗文化,免费收徒却无人愿学

看到这张照片,很多人或许会说:“嗯,很漂亮。只是这样的菊花还是很常见的,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如果我说,这是用天然植物 *** 的一盆仿真花,你可能会惊讶不已。没错,这就是传承了35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扬州通草花”。然而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通草花似乎已经失去了它的市场,全国会此技艺的师傅也只有两个人,传承后继无人,让人感到担扰与惋惜。

扬州,拥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相比于扬州玉器、扬州漆器、扬州刺绣等更为人所知的传统手艺,扬州通草花技艺明显变得那么不起眼,甚至有些垂垂老矣,气若游丝的状态。(拍摄于江苏扬州)

为留存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聪慧的古人用巧手 *** 出了“永生花”扬州通草花,清朝时扬州通草花更成为贡品。此行扬州之行,有幸了解通草花,目睹在大师级传承人手里,从无到有的全过程,感叹古人的知慧。

他叫戴春富,江苏扬州人,目前全国仅有的两位通草花技艺传承人之一。从17岁开始做学徒,从事通草花 *** 已有六十余年。戴大师 *** 的通草花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许多还被国家收藏。

通草,原是一味中药。外圈银白色,纵剖可见有层层隔膜,无臭无味,以色洁白为佳,有通乳、通尿的功效。分布于江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它也是 *** 通草花的唯一材料。

通草花 *** 工序相当繁琐复杂,有漂白、切片、裱草、剪花、捏花瓣、粘瓣、做叶、传杆、塑形、着色、栽盆、装框等多道工序。经过纯手工的模拟自然界中的花卉,那可真是绝活。

从简单的材料,在戴大师手里一点点的开出花来,除了技巧和经验,更多的是耐心。大师说:“ *** 通草花并不难,三年便可出师,但要做到精那就看你的耐心和对这个行当的喜欢。”对于大师而言,他现在做通草花更多的是一种修行。

做一盆通草花少则半月,多则个把月,在塑料制品和机器 *** 当道的今天,纯天然材料纯手工 *** 的艺术品,越来越淡出了人们的审美和欣赏视线,其价值很难被人认可,这或许是没人愿意传承此技艺的主要原因。大师免费收过一些徒弟,但最终都被纯手工的繁琐打败。对于后继无人,戴大师表示很担扰。作者简介:寒残一叶(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

贵州毕节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原名意为“悬崖下的村寨”。因被悬崖峭壁阻隔,这个小山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精准扶贫政策有力推动下,化屋村不仅脱贫摘了帽,还做强了特色苗绣产业。回乡做苗绣的95后绣娘杨文丽,所在的非遗工坊去年销售火爆,带动当地数十名绣娘返乡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非遗行业,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拓宽实现人生价值途径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与自然文化景观和文物等“物质性”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知识、情感和技能、手艺及其活态传承,其精粹总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凸显了“人”的核心地位与重要作用。

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要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久远的文化记忆和历史信息,传承人的实践经验弥足珍贵。例如,安徽泾县的宣纸生产过程包含100多道传统工序,没有多年积累难以掌握诀窍。不少非遗技艺、工序没有文字记录,有赖于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长期实践的耳濡目染。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传承人素养,才能让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

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要注重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近年来,各地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云南大理,当地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开展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在河南师范大学,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坚持了18年,越来越多青年学生被非遗的魅力感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这无疑是一种双赢:青少年收获了更多非遗文化的滋养,非遗传承也有了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非遗要代代守护、薪火相传,又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 *** 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才能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丰富多彩的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走入千家万户,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乾隆送给魏璎珞的通草花是何物?技艺面临失传,全国仅两人会做

前言

在古代中国,曾有一种名为“通草花”的仿真花朵盛行一时,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物换星移,曾经的时尚被新事物取代,这种花朵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风流云散不能掩盖通草花曾经的辉煌。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工艺,而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它的兴衰沉浮,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光影变幻。

一、从发明到鼎盛,再到衰微——通草花的兴衰史

通草花,一种以通草 *** 的假花,见证了中国古代由繁华走向衰微的过程。它承载了中国人智慧与美学,其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五代十国年间,就已经有人尝试用通草 *** 假花装饰,这可说是通草花的雏形。当时的通草花 *** 还不是很精致,通草经过简单处理后就用于插花装饰。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工匠还没有系统研究通草的特性,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 *** 工艺流程。再加上通草花的市场需求有限,大多数工匠也不愿在此花费太多心思。

直到宋朝,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通草花 *** 技艺才逐步成熟并开始流行开来。宋朝时期,头戴鲜花成为一种时尚。在长期军事冲突的环境下,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心理更加强烈。佩戴鲜花成为一种习俗,无论是市井百姓还是朝廷官员,都喜欢在头上佩戴一朵鲜花。“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诗人杨万里如是描写当时盛况。但是真花终将凋谢,如何永远保持花朵的鲜艳?于是,通草花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工匠通过大量实践探索,逐步摸索出通草花的 *** 工艺,从采集通草到加工烘干,再到剪裁捻转上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艺体系。他们发现通草的茎髓柔软洁白,具有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优点。加工后可制成薄如蝉翼的小片,再进行精心的剪裁设计,就可以做出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花朵。通草花因而成为仿真花朵的更佳材料,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宋真宗东封泰山时,曾亲自取下头上的花朵送给陈尧叟戴上,皇室对通草花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通草花不仅色彩亮丽、 *** 考究,而且可以长期保存,成为皇室不可或缺的装饰品。此后,通草花 *** 技艺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开来。从皇宫到民间,通草花成为家家必备的时尚装饰。扬州、杭州、福州等地都成为重要的通草花 *** 和销售中心。

到了清朝,通草花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通草花 *** 工艺已日臻成熟,品种繁多,仿真效果更加逼真。以福州的通草花市场为例,每天天亮时,各地商人就汇聚到安泰河边的花市,与制花匠人讨价还价,挑选心仪的花朵。选择通草花的不仅有寻常百姓,还有许多官员准备用其装点官帽。市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福州的通草花匠人更开发出“福州花”这一独特品种,色泽金黄,极富装饰感。这种通草花因色彩欢快而受到皇室的喜爱,专门用来 *** 皇室妃嫔的头饰和宫廷装潢。此外,通草花技艺还催生了通草画等相关工艺的发展。这一时期,可谓通草花的全盛时代。

但是,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往往掌握在无形之手,通草花的鼎盛也未能永续。近现代以后,随着洋货的大量涌入和时尚审美的改变,通草花逐渐走向衰微。具体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通草花 *** 工艺复杂,完全依靠人工 *** ,产量有限。一朵通草花需要经过十余道繁琐的工序,从采摘、加工到组装涂色,每个环节都需要工匠的耐心与巧思,无法批量生产。其次,大量廉价的洋货涌入中国,冲击了通草花市场。这些仿制花朵从欧美传入,虽然质量参差,但数量巨大,价格低廉。在其冲击下,国产通草花逐渐失去了市场。

再者,通草花的花型较为单一,多为中国传统花卉,难以满足人们崇洋 *** 的新鲜审美趣味。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人开始追捧洋花。面对单调的通草花,消费者不再买账。种种原因导致通草花市场萎缩,传统手艺也随之衰弱。最终,曾经风靡一时的通草花沦为只存在于民俗学著作中的过往记忆。

如今,真正掌握通草花技艺的人,在全国只剩两位80多岁的老人。这门古老的手艺正面临断代的危险。通草花的兴衰,可谓历经盛极、衰微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点滴。它教育我们,传统与创新需要并重,历史的波澜与未来的创造都需要我们用智慧去掌握。

二、通草花,中国古代“假花”之王

通草花之所以在历史上泛为流行,关键在于它破解了鲜花易凋的问题,让人们可以长时间欣赏到花朵之美。其 *** 工艺可谓古代智慧的结晶。

通草是一种多年生蓬草,生长在湿润环境中。它茎髓柔软洁白,加工后可以 *** 成蝉翼般薄且轻盈的小片。这种材料轻薄透亮,可以染上各种颜色,再经过精心的剪裁、捻转、描边,就可以 *** 出栩栩如生的花朵。

*** 通草花需要遵循特定工序,不同的花朵形状和特征决定了 *** 的细节不同。但基本步骤是采摘新鲜的通草,抽取茎髓后晾干、漂白、切片,然后通过剪裁出花朵所需的花瓣、花蕊、花茎等组件,经拼接、捻转、描边、上色,最后布置组装成型,一朵逼真的通草花就此诞生。

工匠们还会利用各种天然植物材料研制特殊的上色液,或 *** 成木型以便批量生产,使通草花的色泽更加鲜艳,花期更长久。 *** 一朵通草花需要全程纯手工操作,工匠的巧思与手艺决定了作品的质量。

与真花相比,通草花的优点显而易见:色泽亮丽、形态各异、花期长久、易于保存。这就如同今人选择高仿真的塑料花盆来装点家宅一般,通草花满足了古人对花朵美感的追求。

宋代文豪苏轼曾赞叹通草花“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可见通草花在当时已达到高度仿真的效果,足以乱真。不仅苏轼,许多历史名人如富察皇后都青睐通草花,用它取代鲜花来装点宫廷。这足以说明通草花在古代的受欢迎程度。

技艺上,通草花也无法用机械批量代替,完全依靠工匠的巧思与功夫。一朵造型各异的通草花,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堪称中国古代“假花”之王。它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经久不凋地享受到花的精美与芬芳。

三、通草花,技艺传承的难题

如今,通草花技艺仅剩两位传承人,面临断代的危险。其衰落的原因显而易见:市场萎缩导致无法以此为生,加上 *** 工艺复杂,导致年轻人不愿耗时学习。

两位老艺人尽管思考各种 *** 传承通草花,但收效甚微。他们试图通过改良通草花品种来提高其市场吸引力,曾研发出“通草菊花”等新品种,并做成花盆景参加展览。但由于通草花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仍难以让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两位老人也在大力寻觅有心向徒,想将通草花技艺悉数传授下去。但至今都难觅到合适人选。多数年轻人学了几天就灰心,因为 *** 通草花需要长时间坐在工作台前进行细致手工操作,普通人难以坚持。曾有90后女孩表达兴趣要拜师学艺,师傅一对一教导数年,但最后还是半途离开,不愿再继续学下去。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不应只是遗憾然后任其消亡。相反,应该从根本上思考如何调动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或许可以考虑将通草花 *** 成精美饰品售卖,或开设体验课程,将其打造成富有创意的新奇文创,而不只是传统手作。如果能够成功进行商业化改造,就可以为传承工作提供持续动力。

当然, *** 也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建立非遗技艺传习基地,给予学习者一定生活补贴;组织展览以提高知名度;开发适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品类等。只有当一门手艺还在大众生活中发挥作用、得到重视时,后人才会有动力去学习它。我们必须为这些非遗争取生存的土壤。

结语

通草花曾风靡一时,其沉沦也印证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道理。我们不能坐视这些传统手艺就此消逝,而要为它们的创新转型提供帮助与支持。

非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缩影,其存在价值远不止文物保护那么简单。只要这些非遗还在发挥作用、得到现代人的喜爱,它就仍然鲜活着,也就值得我们去呵护与弘扬。非遗传承需要科学化路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改造。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明形态。我们要珍视历史,但更要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让我们为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寻找属于当代的生命力与精神,以黄金的心灵去感恩那流淌不息的文明之河。唯有如此,中华民族的血脉才会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七夕乞巧,扬州古巷演绎穿越千年的“别样浪漫”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点茶绘巧、投针验巧、引线乞巧、魁星得巧......8月22日,2023年“浪漫七夕 相约巧市”仁丰里民俗文化节在扬州广陵古城举办。活动通过现场沉浸式还原源自汉代的民俗文化,邀请数十名本土非遗传承人相聚一堂,以刺绣、点茶、盘扣、通草花等元素为依托,呈现扬派传统精致生活典范。当晚,诸多“90后”、“00后”年轻人身穿华丽汉服,听着扬州清曲,跟着民俗逛古城,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沉浸式奇妙游 年轻人直呼“过瘾”

当晚7点,仁丰里民俗文化节鸣锣开幕。当七夕与夜市碰撞,身着汉服的男男女女穿梭于古城老巷中,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

他们或在宋制“婚俗秀”旁驻足观看,感受传统的浪漫;或游逛非遗集市,挑选七夕香囊、同心绳结等文创小物;或围桌而坐,现场学习编绳、锔瓷等非遗巧作;或漫步小秦淮河畔,点放盏盏祈福河灯,古城七夕风情与风韵一一铺陈开来。

“之一次在仁丰里体验沉浸式实景剧本杀,太有意思了。”今年21岁的陈雯说,在观看完古城小剧场的互动轻喜剧《仁丰镖局》演出,她一路走来解锁隐藏关卡,一起互动飙戏,过足了戏瘾。

汶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街道联合一束光公司在七夕佳节特别推出的主题活动之一,结合仁丰里街区的历史人文背景,融入脱口秀、戏曲演绎、古风集市等元素,沉浸感与互动感十足。现场,除剧本杀外,还有七夕斗巧、扬州曲艺演出及“三把刀”体验等活动。

从传统文化“出圈”到年轻消费“破圈”

扬州刺绣素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的美誉。现场,广陵区非遗传承人董洁穿针引线,乞巧祝愿,用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绣出了《锦绣七夕》。在针线飞舞间,缕缕丝线交错横生,一幅幅图案栩栩如生、跃然布上,引得年轻人频频出手求购。

为了抓住年轻人既爱传统文化又爱时尚美学、既看重高颜值又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心理,身穿唐代服饰的“茉莉仙子”,一边串着茉莉手绳,一边唱着《茉莉花》,身后环绕着写有“赠君茉莉·望君莫离”的帷幔,这饱含着七夕浪漫与深情的一幕如从古代画卷中复刻而来。一旁的“荷花仙子”则在油纸伞下,挑着装满含苞待放的荷花筐篮,手中书写着“荷你相约·七夕偕游”的古风书签赠送游客,瞬间俘获大批年轻消费者的芳心。

“感觉集市很有特点,每项活动、每种体验都和七夕主题息息相关,同时还有非遗的守正创新,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体验,忍不住买了好多小玩意回去。”“00后”小李乐着说。

汶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朱毓哲说:“希望以仁丰里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非遗资源,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助推广陵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实现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广宣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韦

编辑: 李鑫津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国仅剩两位八旬老翁会做,技艺面临失传

#新作者扶植计划 第二期# 通草花是我国的一种国粹,被列为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通草花呢?它是一种手工 *** 的假花,材料是通脱木。通草花工艺精湛,可以以假乱真,叫人看了赏心悦目,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通草花的 *** 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把通草的内径采回家,然后趁着有水分的时候把内径取出来,截成一小段一小段,在无风的地方晾干,有风就会变形。下一步就是把没有水分的 切成纸片状,这时候的通草花可塑性非常强,最后阶段就是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 *** 了。

通草花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工 *** 花类最早的工艺之一,始于北宋,光大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史书关于通草花的最早记载,见于我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本草拾遗》中写道:"通脱木,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

但五代时期的通草花纯粹是一种工艺品,是作为生日礼物送人或者摆放在家中观赏的。

只是到了北宋,通草花作为头饰开始渐渐流行开来。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四花相似说》中有通草花的描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

到了明代,通草花继续流行,人们对它的喜爱有增无减。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里有这样的描述:"只见两个妇女,吃得面红颊赤。上手的提着一瓶酒,下手的把着两朵通草花。"

到了清代,通草花更加盛行,人们对它的宠爱达到了顶峰。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从普通艺术品,一跃成为人们头上的饰品,风行一时。

清朝嘉庆年开始,满清皇宫里的皇后嫔妃,公主格格纷纷以头插通草花为时尚,这种风渐渐刮向民间。无论是达官贵人家的夫人丫鬟,还是八大胡同的交际花,抑或是寻常百姓家的村姑,都以戴通草花为荣。

《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记载一则关于通草花的趣事,说是在山东青州有一大户人家,某天有个卖通草花的小贩在这户人家门口讨账,说有个留长发的妹子买了通草花进去了,一直没出来付款。

大文豪郭沫若的《反正前后》也有关于通草花的描述:"两边的鬓上各倒插一朵通草花。"

到了民国时候,通草花作为一种头饰已经日渐衰落,建国后几乎绝迹。因为女人头上戴饰品不合时宜,开始以铁姑娘为美,以飒爽英姿五尺枪,不爱红妆爱武装为美。

所以通草花又回归到一开始,成为室内装饰陈列品。

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和他的内弟戴春富两位艺人,将通草花这种艺术发扬光大,首创了通草菊花盆景,人民大会堂都有他的作品。文革开始后,通草花作为封疆糟粕被打入冷宫。

改革开放后,通草花艺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品种也渐渐拓展,达到了几十种,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在国外也备受追捧。一幅大型的通草花作品出口能卖到两万到五万美元。

1979年,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江苏工艺展览厅展出了钱宏才、戴春富设计 *** 了大作——两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获得了四海宾朋的广泛赞誉。《 *** 》、《每日镜报》和英国《卫报》以及香港《大公报》,还有几家台湾媒体纷纷对此做了专题报道。


1990年,戴春富精心为 *** 紫光阁 *** 了《菊花》、《琼花》和《五针松》等大型盆景32件。

2002年他们 *** 的《琼花》、《菊花》在江苏首届民间艺术节展出,一亮相就被一个香港客商看中,以26000元的高价买走。

2003年戴春富的作品还远涉重洋,到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精品展会上展出,赢得了一致好评。

2012年5月, 戴春富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可是,通草花这个艺术瑰宝,民间绝活,如今却后继无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草花为什么会濒临绝境呢?主要是因为工艺太复杂,操作难度太高。

一朵菊花需捏揉剪粘上百个花瓣一朵菊花的单花瓣就有上百个,每个花瓣都要形状大致相同,每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

而且花的叶子都是在砖头上雕出片片树叶,再用通草进行压制。

同时 *** 的时候,对于通草吸水程度的掌握,也是一大难关,差一点都做不成形。

水分不够的话,通草容易捏碎;水分多的话,花瓣直接就被捏变形了。

所以,即使老人免费收徒,前来学习的人也寥寥无几,而且没有人能坚持下来。有一位90后的小姑娘已经跟着他学了快四年的时间,后来也知难而退了。

如今,钱宏才老人已经去世,戴春富也已经是八旬老人。

但由于技术过于复杂,一直以来,能潜心学习通草花 *** 技术的人少之又少。现在,钱宏才已经去世,而戴春富也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将来,通草花这门技艺究竟还能不能继续传承,没有人知道,面临失传或许已成定局了。

欢迎评论区留言,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关注一下哦!

标签: 通草 什么 花是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