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业经济作物,大豆是根系发达的作物,根部长有根瘤菌也能直接吸收一部分土地养分,需要土壤松散、透气性好、富含有机物的土质。因此,在选择地块时,要以质量上好,土地松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其次,合理的施肥也是关键,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和大豆需肥规律进行施肥,并掌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第三,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肥地宜稀,瘦地宜密;大粒品种宜稀,小粒品种宜密。在播种时,需要注意播种深度和行距,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照资源。
在田间管理方面:之一,及时浇水,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需要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如果发现土壤干燥,需要及时补水,以保持土壤湿润。浇水时要注意水量和浇水时间,避免过量浇水或不足浇水。第二,防治病虫害。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蚜虫、卷叶虫、锈病、霜霉病等,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适当的药剂和浓度,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和乱用。第三,及时除草,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杂草会与大豆竞争养分和光照,需要及时清除。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但需要注意使用 *** 和使用量,避免对大豆造成伤害。
最后,在大豆成熟后,需要进行收获和储存。大豆成熟后,豆荚变黄、叶片枯黄时即可收获。收获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植株和豆荚,保持豆荚完整和品质优良。收获后的大豆需要进行晾晒和储存。储存时要注意温度和湿度控制,避免发霉和变质。
总之,大豆种植丰收需要掌握好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储存等环节的技巧和经验。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和科学 *** 的使用,以提高产量和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多措施确保稳产增收!近期,关于我国大豆种植情况的消息不断传来,600多万亩大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是得益于 *** 和农民共同努力,通过采取一系列多措施确保了大豆的稳产增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措施助力了这场丰收。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效率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科技创新被广泛应用,为农民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气象数据分析,科学测算土地适宜性,帮助农民选择更佳播种时间和品种,从而更大化产量。同时,引入智能化农机装备,提高农事操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
推广优质种子,提高品质和产量
为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 *** 积极推广优质种子的使用。这些种子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力广、产量高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此外, *** 还组织培训班和示范田,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 *** ,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种子的优势,提高产量和品质。
加强农资供应,保障生产需求
为了确保大豆生产的顺利进行, *** 加大了农资供应力度。在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关键环节, *** 组织农资供应商积极供货,并且采取价格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实惠的农资产品。这有效解决了农民农资不足的问题,保障了生产需求,助力丰收。
通过以上多措施的落实,我国大豆种植取得了长足进步。预计今年的丰收水平将超过去年,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我国农产品市场提供了更多的供应。
大豆丰收的好消息,不仅让农民充满了希望,也为我们每个人的餐桌添上了一抹丰盛的色彩。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像这样的丰收喜讯,让农民朋友们继续实现好日子!感谢他们对我们餐桌上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做出的贡献!
以上内容通过 *** 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以及科技创新、推广优质种子和加强农资供应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确保了大豆的稳产增收,为农民带来了更好的收入来源。大豆丰收的好消息,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 *** 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希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类似的丰收喜讯,为我国农产品市场提供更多稳定的供应。让我们一起为农民朋友们的辛勤付出鼓掌,为我们餐桌上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喝彩!
大豆的一生<谢谢>在此感谢英文版原作者及中文版的编译。
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 Merr.),又名菽、黄豆、大豆黄卷,是豆科(Fabaceae)大豆属(Glycine)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大豆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栽培大豆原产于中国。学界普遍认为,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现在种植的大豆是以野生大豆为基础经过改良驯化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关于大豆起源、分布以及栽培技术等资料非常丰富,大豆在中国古代称为“菽”,地理书籍《禹贡》中就有提及“豫州,宜五谷”,而五谷即“稻、麦、菽、稷、黍”,菽就是大豆。在殷卜辞研究中,于省吾、彭邦炯两位学者考证在甲骨文中确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中也多次提到“菽”。从《诗经》对菽的记载来看,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已有3000年左右;在《管子》《周礼》《逸周书》《淮南子》等文献中亦有关于菽的记载;此外,金文、秦汉简犊中关于“菽”“大豆的记载”亦经常见到,如《金文文献集成》《郭店楚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等。
?<撒花>往期回顾(互关互赞,交流分享)
玉米的一生(有图有介绍)
小麦收完后,种植大豆过早或过晚都不行,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小麦收完后,有人种植玉米,有人种植大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玉米比大豆播种时间要早,即便是同一天收完的小麦,不同的地块,后茬播种玉米和大豆时,能相差十天半月,这是为何呢?
以小帮手所在的豫东地区来说,我们村小麦收获完毕后,后茬作物种植玉米居多,小部分地块会种植大豆。
如果是6月1日收获的小麦,6月2日-3日就去播种玉米了,甚至,6月1日上午收获的小麦,下午就去播种玉米了。如果是6月5日收获的小麦,可能到6月6日-7日,就去播种玉米了。
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小麦收获后1-2天内,就会去播种玉米。原因是增加玉米整季的生育期,有利于提高积温,促进玉米籽粒更加饱满,以此实现增产的目的。
小麦收获后,下茬不选择种植玉米,而是种植大豆,那么播种时间就会延后。比如6月1日收获的小麦,大概在6月10日,甚至是6月15日前后才去播种大豆。
关于大豆的播种时间,也流传着不少农谚,比如“夏至种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芒种芝麻夏至豆”、“夏至三天种大豆”等等。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上都是说,夏至节气前后,是种植大豆的适宜期(夏至节气是每年的6月21-22日,刚进入6月下旬)。
不过,农谚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夏至前后播种大豆,一般在河北、山东等地比较适合。小麦收获时间相对较晚,有些地方收完以后,也就到夏至节气前后了。
大豆和玉米由于各自的品种不同,生育期也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下,种植夏播玉米和夏播大豆,以中早熟品种为主。其中,多数夏播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在100-110天左右。而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在90-100天左右居多。
有朋友会问,夏大豆播种时间晚于夏玉米的播种时间,是不是考虑到收获时间,人为延后播种呢?
答案是否定的,大豆晚播于玉米,和这个因素无关。不过,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有些农户地块多,既种植了大豆,又种植了玉米,而自己又在外打工,为了统一收获时间,也不排除这种情况的可能性。
从大豆具体生长特性来分析,大豆如果播种过早,会出现旺长,如不及时控旺,会导致大豆结荚率下降,进而影响产量。
另外,大豆是喜温短日照作物,播种过早的情况下,有效积温会提前达到开花结荚的要求,一旦大豆提前开花,会造成营养的生长量不足,进而降低开花和结荚的数量,造成减产。
还有一点,大豆播种过早时,等到进入开花期时,恰好处于非常高温的时节,在高温干旱的影响下,大豆无法正常授精,会出现不开花或者开花很少的现象。
小帮手记得2020年,我们这里有些农户,就由于提前播种大豆,而当年7-8月份又比较热,导致大豆出现了只开花不结荚的现象,最终亩产只有150斤左右。
再从收获角度来说,玉米成熟以后,可以晚收几天,问题不大,比如有些农户在外打工,家里的玉米成熟了,一时半会回不来,需要晚一周到十天才能请假回来,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大豆成熟以后,就不能晚收了,因为大豆会炸荚,如果不及时收获,豆荚会炸开,里面的豆粒就会落在地面上,一粒一粒去捡也不现实。所以,有些农户会晚种大豆,不让其过早的成熟炸荚。
大豆收获以后,多数农民朋友后茬作物还是会选择种植小麦,如果大豆提前播种,9月中旬就收获了,而小麦播种时间要在10月中旬前后。如果大豆收获后,紧接着就去播种小麦,会导致小麦因播种过早,出现旺长现象,降低自身的抗寒性,无法安全越冬。
另外,病虫害也会增多,给小麦年前的生长带来了挑战。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大豆播种过早,也会影响后茬小麦的生长。如果大豆收完以后,不种植小麦,中间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土壤就要空着了。
看到这,相信大家对于夏播大豆为何要适当晚播,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淮海地区适宜播种时间在6月中旬到下旬之间,适当晚播有利于大豆的正常生长,促进产量的提升。
但是,也不能太晚,建议别晚于7月份,7月后种植大豆,属于过晚的情况,可能到了该收获时,有效积温还不够,导致籽粒不饱满,产量也不能更大化。
问问大家,你们当地都是什么时候夏播大豆呢?
黑龙江大豆种植技术(节选)最近很多河北、河南、山东的朋友私信我,问我俄罗斯大豆种植和国内大豆种植有没有什么区别。
我很认真负责的说,河北、河南、山东的种植经验在俄罗斯必须重新学习。雇佣俄罗斯本地人,农场经营管理经验也需要学习。我节选一段黑龙江大豆种植技术资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 选茬
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要针对大豆的特征全方面的对其作出相应的地域选择。结合以往种植过玉米稻田等农作物的地域,以此作为更佳种植大豆地域。种植过程需要实行三年以上不同农作物的耕种,确保选择地域的土地满足大豆生长的必要条件。
(二)整地
在整地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土壤的深浅,以应对土壤较深的土地进行重点更重,做到深浅交替的整地 *** 。在种植大豆之前, 首先要对土壤进行25至35cm左右的深度翻滚,这种 *** 称作为深松,深松处理主要是为了打破土壤与地面之间的犁地层。随后要对土壤进行深度大约在15至25左右的浮秋平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大块不易分散的土壤。然后再利用翻耙耕地的 *** , 使土壤变得松散。随后,再进行大豆进行处理, 垄长不能少于50m长, 垄长之间的直线误差不能大于5cm, 而垄距差不能大于2 cm, 垄沟到垄台之间的距离最少需要17 cm。还可以使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对土壤进行松散处理,从而保证土地足够肥沃,进而满足种植大豆的优良环境。
旱地则要采取抢墒整地的 *** , 对土壤连续施行翻耙起压作业。其次可以采用引墒播种的 *** , 对干旱地段进行严格控制,且利用高科技机械设备对其播种,可以保证大豆处于更好的播种状态,同时减少了播种的周期。如果土壤本身状态较好但是地表环境较差, 则需先粉再垄干土, 然后对其进行播种, 保证种子的潮湿程度。 接下来提墒供水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提墒供水针对旱情来调整强度变化,满足播种的状态。
三、 选种与处理
(一) 选种子
针对黑龙江省的土壤环境和相应气候, 应当选取能够忍受低温发芽率高的种子, 种子的纯度应达到99%,这样才能保证胚的完整程度为之后的高度产业做铺垫。
(二) 处理
首先要对种子惊醒除瘪与去病粒的处理,完成对种子初步的选取之后, 需要将种子在太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在消灭细菌的同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也降低了发虫的几率。此外,光合作用应当选择地势较平地域, 保证通风顺畅, 阳光充足,隔一段时间要对种子进行相应的翻滚, 避免阳光太强烧坏种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撒上农药,避免发生虫害。
四、 科学有效施肥
(一) 施有机肥
在大豆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养料来培育,而大豆应适量施加有机肥。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的营养更加丰富, 肥料的效力也比较长。施加有机肥可以使土壤增强蓄水与保墒能力, 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的结构, 还可以满足大豆发育后期对养分的大力需求。除此之外, 可以适度的施加腐熟有机肥, 可以溶解一些不易分解的养肥, 进一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土壤的肥力。
(二) 配施化肥
化肥虽然营养成分高, 施肥的效果明显,能够促进大豆的生产速率。但是如果化肥的使用不科学的话,会使播种的种子出现死亡的现象。因此可见, 化肥应该遵循科学施肥规则进行合理使用,与其他的肥料搭配使用, 这样才能产生更高效的成果。如果对大豆施加化肥,应控制施肥周期, 最理想的施肥周期为三个周期,施肥总量需严格控制在55%到60%、20%到%25、25%到30%。此外,还应对肥料的量严格的把控,氮肥的总量应该高于磷肥的总量, 钾肥的总量应低于磷肥的总量。在大豆的生产过程中, 除了有机肥与化肥的施用总量外, 还需将氮肥与磷肥相结合,从而促进大豆更快更好的发育。如果氮肥使用含量超标的话, 会出现倒伏和花荚脱落等现象,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施肥效果。
五、 防治病害
在大豆生产的过程中,合理的对病害虫害做出针对性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高效的提高大豆的生產效率。经研究表明, 有两种病害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这两种病害分别是根腐病和大豆灰斑病。目前通过审定的种子, 灰斑病发生的概率可以几乎没有。在进行防治时, 可以选择浓度为50%的多菌灵和一定量的种子进行拌种,一次来保证大豆的良好发育。
总而言之,黑龙江省作为大豆重要生产基地,只有通过高效的 *** 增加的大豆产量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才能使黑龙江大豆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成果。
"九月种黄豆,黄金一年收"看这句农谚说的啥意思?农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中,“九月种黄豆,黄金一年收”是一句蕴含着深刻农业知识和丰富生活哲理的农谚。
这句农谚主要表达的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黄豆是一种生长期相对较短的作物,适合在九月份进行种植。黄豆种植的时间一旦确定,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措施,如施肥、浇水、除草等,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黄豆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大量的氮元素,能够有效改良土地肥力,同时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
据此,这句农谚的意思是,在九月份种植黄豆,能够带来一年的丰收和经济利益。黄豆的种植不仅能够改良土地肥力,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于农村地区的生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九月种黄豆,黄金一年收”这句农谚蕴含着深刻的农业知识和丰富的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在生产实践中要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气候条件来科学种植,才能够实现更好的收成和经济效益。同时,这也启示我们要重视和保护土地资源,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惊喜!野生大豆在这里疯长近日,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紫金镇垭子口村一处山坡上,发现成片成片的野生大豆(当地叫野黄豆)。野生大豆作为我国的二级保护植物,具有极为稀缺的育种资源。
然而,由于早期国家重视不够,被美国生生地欺负教训一回。2000年,美国种子公司孟山宣称,发现了大豆的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DNA序列,将这种DNA序列的野生大豆和栽培的大豆培育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及其高产的新品种,而供他们研究的大豆,就是从我国上海采集的野生品种。为了保留对这种全新品种的专属权,孟山都公司向全球101个国家申请专利。未来所有携带这份“标记基因”的大豆,无论是野大豆还是栽培大豆,以及连转基因植物都不允许使用该基因序列,给我国大豆产业带来致命打击。因为它意味着未来我国农民不能再继续种植与之相关的大豆,更不能储存大豆种子。想要种植大豆,要么向美方缴纳专利费用,要么花费天价从美方购买种子。
没办法,我们只能咬掉牙齿望肚里吞,要么高价购买种子,要么自己从头做起。国内专家在积极发掘寻找优质的野生大豆种群,把野生大豆当做种质资源收藏起来,进行优良的种质研究培育。
如果能够利用好这片野生大豆种群,或许我国每年被迫进口上亿吨大豆的局面会被改变,有望成功摆脱美方的大豆桎梏,实现本土大豆自给自足。
本文阐述了大豆选种、 选地以及田间管理、 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 希望能够为北方大豆种植户提供参考。
1 种子的选择与处理
1.1 种子的选择。种子选择是大豆优质高产的前提。种子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抗逆性强、品质好、抗病虫害能力突出、生育期长短与当地气候环境吻合的优良大豆品种,如辽豆9 号、鲁豆1 及北豆52 等品种均较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1.2 种子处理。种植前要对大豆种子进行科学精细的处理:①将有病虫害、纯度差的种子筛除,留下饱满优良的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出芽率;②晒种:将挑选好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晾晒,晾晒中要薄铺勤翻,以防暴晒导致种子破裂或感染病菌;③拌种:拌种可采用根瘤菌拌种法、钼酸铵拌种法或药剂拌种法,拌种可有效提高发芽率,促进大豆植株的生长和增强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避免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
2 播前选地与整地
2.1 选地。选地是实现大豆绿色优质高产的基础,要依据地形地势、土壤肥力、轮作状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大豆生长,且不重茬、不迎茬、2 年没种过大豆的优质地块。
2.2 整地。整地是北方大豆绿色优质种植中必不可少的技术环节,通过整地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大豆成活率,改善与提升大豆生长环境。对于地势较低、水分充足的地块,要采取深松整地法,促使土壤疏松,同时进行除杂草、灭病虫卵作业;对于水分含量较低地块,进行深度耕地、耙茬深松,以避免种植地出现大的土块,影响出苗。
3 足墒早播培育壮苗
播种期的确定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是大豆种植中重要的技术环节。由于北方土壤温度低,早种植会影响大豆的出苗率,播种过晚又会产生植株徒长、豆苗不壮的问题,所以播期选择极其重要,要依据当地温度、土壤墒情来确定,做到足墒早播。通常情况下以地温在8 ℃~12 ℃、土壤含水量20%~25%状态时播种更佳。在更佳的播种期可以选择大豆垄三播种法和窄行密植法进行大豆的播种。一般遵循“肥稀薄密”的原则合理确定种植密度,同时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株型收敛分枝少的早熟品种宜密。在大豆生长的过程中,培育壮苗非常关键,要及时根除杂草,通过间苗、定苗确定合理的种植间隔,培育壮苗,为大豆的健康生长打下基础。
4 科学的田间管理
4.1 松土除草,防止倒伏。大豆种植过程中松土除草、防止倒伏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当田间出现杂草时要及时清除,以确保大豆植株的养分与水分供给。定期疏松土壤是保障大豆苗齐、苗壮,确保大豆品质与产量的重要手段。大豆生长进入中后期时,需合理管理大豆植株,防止植株倒伏影响大豆产量。
4.2 科学施肥,合理灌溉。要保障大豆植株的安全绿色与高产优质,科学施肥是最关键因素。在施肥中要选择绿色有机肥料,同时大豆种植要长期实现安全绿色、优质高产就必须结合土地耕翻大量施入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可采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 *** ,为大豆的安全绿色、优质高产提供充足的肥力,促进大豆生长。通常情况下结合整地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30 t,施用化肥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据测土结果确定施肥种类、方式与数量,以保证大豆品质与产量。合理灌溉也是大豆增产提质的主要因素,要根据当地气候、地势特点以及大豆不同生长期的需水规律合理灌溉,遇连续干旱天气要适当增加灌水量,对于低洼地块如果出现积水,为防止出现落花、落荚、倒伏等问题,要及时进行排水。
5 病虫害防治
大豆种植中病虫害防治要从预防入手,从大豆选种、选地开始做好预防。选种强抗病性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控制水分,合理降低土壤湿度,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病虫害出现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 *** 对大豆病虫害进行综合控制。
因地制宜选种、选地,科学的田间管理在大豆种植中至关重要,同时要做好科学施肥与合理灌溉,运用综合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豆种植的优质高产,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大豆产品。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大豆在中国汉朝后的历史变迁及其动因探究文/良才
编辑/良才
前言
中国大豆从野生到人工,从“主粮”到“副粮”,从“以输出为主”到“依赖于进口”,是在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上,大豆与中国农业发展相契合的产物。
在这段时间里,大豆的变化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要,维持了我国粮食系统的稳定性,还促进了大豆产业链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的豆文化。
大豆是一种来自中国的古代粮食作物,种植时间长达数千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不仅有大量的大豆种植,还有大量的大豆供应,大豆也被引进到了其他的地方。
大豆是中国的“农业四大发明”,在中国的食物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国及全球的农作物种植体系、农业经济及食品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豆的由来及演变
在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和改造中,人类的文化不断地得到了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对自然界进行了大量的耕种、捕鱼和狩猎。大豆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基因,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原料资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
(1)春秋之前:由野至养
种植的黄豆是从野生黄豆逐步演化而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收集、驯养,更先成功地培育出了人工种植的大黄豆,这对于中国及整个世界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把大豆叫做“菽”,它的名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从发掘上看,随着传统发掘技术与近代浮选技术的运用,更多的史前大豆类出土的实物材料陆续出土。通过遗址的发掘,我们发现中国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都发现了一些早于战国时代的半人工种植或人工种植的黄豆,并且经过了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演化过程,到了商、周之后,黄豆的种植种类已经趋于完善。
(2)汉朝之后:从“主”到“辅”的转变
战国时期“五谷” 之一的大豆快速上升到主食地 位,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农作物和粮食来 源。秦汉时期大豆仍然是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两汉以来,随着中国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北方旱地的精细耕作技术与南部的稻田技术先后走向了成熟,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大豆品种选育、抗旱保墒、轮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也从黄河地区扩大到了几乎遍布整个国家。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主粮体系中,大豆的位置却在不断地下滑,粟、麦、稻等作物相继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大豆也渐渐从人类的主食选择中淡出,朝着副食加工 *** 的方向发展。
从春秋到秦汉,就有了将黄豆加工成副食物的历史。据考证,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首先研制出了这种“新型”的豆腐。在中国最古老的农业典籍《齐民要术》中,对豆豉和豆酱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记录。说明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对豆豉和豆酱的生产过程有了一些了解,并且已经有了一些豆豉和豆酱的生产工艺。
(3)近代以来大豆的进出口
一八四零年 *** 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陷入了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从而使中国步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阶段。到了明、清两代,黄豆不但在中国广泛栽培,在同时还开始外销。1908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全球之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出口到了苏联、英国、美国、荷兰等地, *** 的黄豆饼,出口到了日本。
与此同时,远在海洋另一边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建国后,从1949到1953年,中美两国之间出现了一次在总量上的相互引领,1954年之后,美国在总量上全面超越了中国,从而取代了中国,成为了全球之一大豆出口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美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种植,随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种植面积超过中国,中国的种植面积下降至全球第四。
在中国对大豆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从原来的“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进入21世纪,尽管我国大豆每年都有超过千万吨的生产,但是与我国对大豆的需要相比,我国大豆的进口却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大豆历史变迁的动因分析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大豆种植和应用历史并非一路顺风,在中国从野生到种植,从主食到副食,从出口到依赖进口,可谓是跌宕起伏。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状况等积极的要素,共同形成一道天衣无缝的网圈,在中国黄豆的发展史上,掀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浪花。
(1)大豆成为主食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首先,将适宜种植的大豆和人类的生活史联系起来。大豆为短日照植物,喜温,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不过于严寒或高温,恶劣、贫瘠的生长环境中都可以种植。
从春秋到秦汉,我国人口密度更高的区域就是黄河中、下游。黄河流域的气候、光照、土壤、水源等农业生态条件,都能适应豆类作物的种植,给豆类作物的发展带来了便利。
其次,将大豆单产与对产粮稳定的要求相结合。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采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得农业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这一时期,由于大豆有了持续稳定的产量,所以,在这一时期,大豆才会成为普通百姓的主要粮食。从产量上来说,在那个年代,豌豆相对于其它作物来说,已经属于比较高产的作物了。在高产方面,因为黄豆在贫瘠的土壤上也能生长,而且抗寒抗旱,所以在饥荒时期,黄豆的产量一直都很好,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中国,黄豆的这种品质更是弥足珍贵。
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豆的高而稳定的生产,也使得它成为了主要的粮食。
最后,大豆的消费模式与当前的处理技术相结合。如今,大豆的食用 *** 多种多样,除了炒、煮、煎等烹饪 *** 以外,还可以加工成豆腐、豆奶、豆皮等多种豆制品。而从春秋到秦朝,大豆还没有这样被加工成食物。那时的炊具有火炉、石炉、陶炉、铜炉,烹调 *** 有烤、煮、蒸三种。由于受烹饪加工技术条件的限制,大豆的烹饪 *** 也是以蒸食为主体,经过水煮的大豆能够有效地除去原有的豆腥味,更加适合人们食用。
(2)为什么大豆主要粮食的地位会降低
从春秋到秦汉,大豆一直是我国人民最主要的食物,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农耕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导致了它自然而然地就失去了主要食物的位置。因此,从主要食物向辅助食物转变,应该被视为中国食物系统本身对其进行了内在的更优组合,也是中国食物系统全面发展的体现。而以大豆为主的粮食生产体系并未因此而彻底从农田中撤出或从农田中消失,反而在农田中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重。
在连种制发展之后,又出现了轮作、间作、套作、混作等多种耕种模式。古人认为,大豆是适合轮作和间作的,并可以参与间、混、套作等多种耕种模式。
所以,尽管不再大规模地将大豆当作主要粮食作物,但它仍然被当作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来种植,并在中国的农田耕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推动了我国农田的发展,推广了在民众中黄豆文化的形象。
(3)由输出转输入的缘由
如今,中国从世界之一大豆出口国变成了世界之一大豆进口国,这种改变不能被单纯地解读为对大豆子的需求和年产量的增长或下降,而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国国内对大豆子多元价值的均衡与释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从功能上削弱了大豆的食用功能,凸显了大豆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作物为主的耕种比重降低,以食物为主的加工比重增加等。自西汉以来,大豆就不再是主要的粮食,到了唐朝,它又被列为“杂稼”,到了明朝,随着美洲大豆的引入,它从此退出主要粮食的队伍。
与之相适应的是,大豆的经济属性得到了提升,它不仅可以制成豆豉、豆腐等种类丰富的豆类食品,而且因为其含有较高的植物蛋白质和油分,在榨油之后,无论是豆饼还是豆油,都可以被利用起来。清朝以来,大豆及其产品的大量加工与出口,也让大豆作物的经济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
其次是由于中国在国内的产量与出口量都在不断下降。在明清两代,不仅大豆遍及整个国家,更于清代开启了大豆的对外交易。自此之后,中国便成为世界上大豆的重要生产国与输出国,而大豆的原产地与销路,又以东北为更大。但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由于欧洲进口市场的萎缩,以及美国大豆产量的增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逐渐减弱。
最后,国际上的大豆生产性资金的积累和大豆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不再是全球更大的大豆输出国,美国等豆农的兴起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20世纪之交,美国人认识到了大豆的生产和加工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和加工,从而使其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美国的农业是以大农场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资金密集型农业,其经营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式。在发现了大豆的多种经济特性之后,美国的农业资金开始涌入大豆的种植领域,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等多种方式,美国的大豆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大豆历史变迁对我国的影响
大豆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经历了从野生到种植、从主要粮食作物到辅助粮食作物、从出口到进口等多个过程,这是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工艺之间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为选择的产物。
这个历史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对人口,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产生了作用。
首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健康饮食的需要。众所周知道,主要粮食只能使人吃饱,而要维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选择各种食品中进行营养素的补充,使之达到均衡。黄豆因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素而被称为“豆中之王”。
食用豆类及豆类产品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饮食习俗,随着大豆由主要食物转变为主要食物,为数千年来中国人提供了高品质的植物蛋白质及油脂。在人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大豆不仅仅是用来吃的,它还可以被加工成豆腐、豆浆、豆酱、豆芽等各种豆制品。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异黄酮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更糖尿病患者、更年期妇女、素食人群等人群的理想食物。在人类对健康的生活与膳食要求不断提升的今天,大豆与其产品仍将是更具营养价值的食物。
其次,确保全国食品系统的稳定性。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几千年来,它发展出一套精细耕耘的农耕制度,用自己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后代。这也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民族的食品安全不仅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生存,而且还关乎着一个民族的稳定和发展。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食品体系中,大豆的起起落落维持着全国食品体系的稳定。到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的国情下,“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被提出。于是,单产相对较低的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而产量更高产的玉米、水稻等作物面积增加,从而确保了国家建设时期的主要粮食供应可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作物是一种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因此,维持粮食的稳定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稳定的根本,也是第二、三产业平稳发展的基石。
但是,由于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我国在国际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对美洲大豆严重依赖于进口来满足内需的实际状况。为了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应该防止一些关键的战略资源因为过度依靠外来输入,而被别人所控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各个历史阶段,以特定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状况为依据,来制订并执行粮食安全的发展策略。
最后伴随着大豆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地发现了大豆具有更多的使用 *** 和经济属性,在对传统大豆制品进行加工 *** 和食用的同时,也不断地有新型大豆制品涌现出来,并将其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从大豆压榨后得到的豆油和豆粉可以被广泛地用作人类的食用油和动物饲料,还可以被用来做传统的工业原材料,经过处理后的油脂可以被用来 *** 肥皂、油漆等产品,此外,大豆油还可以被用来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材料,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中国的大豆消费模式和结构的改变,已经不仅仅是农业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一种原材料,它还涉及到了油脂加工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工业制造业、新能源工业等多个领域。并逐步形成了以大豆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等众多环节构成的大豆经济产业链,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结尾
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大豆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种植的过程也是中华农耕文化发展的一段重要历程。大豆在中国食品体系中的演变历程,是不断适应当下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变化的过程,以使其更好地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
这需要我们在回顾和探讨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大豆对于我国食品安全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国际贸易与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大豆已被赋予了多种功能,并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思明:丝绸之路农业交流对世界农业文明发展的影响
[2]张居中、程至杰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植物考古研究的新进展
[3]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5]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隐藏在豆子中的人类文明进化史当你品尝一颗颗豆子时,是否思考过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人类忠实的食物伙伴,在上万年的栽培历史中,不起眼的小豆子经历了怎样的身份变迁?……在译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豆子的历史》一书中,食品历史研究专家肯·阿尔巴拉剥开一枚枚豆荚,揭示隐藏在豆科植物平凡外表下的文化内涵。从新月沃地到安第斯山脉,从完美的肉类替代品到饱受争议的转基因实验对象,书中详细梳理蚕豆、豌豆、菜豆、羽扇豆、大豆等十余种豆子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既有对古代豆类饮食的细致探寻,也有对现代豆类应用的科学解读。
说起植物,相信不少人脑海中想到的可能是家中婀娜多姿的盆栽,也可能是路边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亦或是餐桌上令人食欲大振的美味佳肴……但你是否想到过,这些看似平常无比的植物,也曾在人类历史上划上了浓重的一笔,甚至改变了历史的方向。比如柑橘、香蕉、荔枝、水稻、马铃薯、金鸡纳、埃塞木瓣树、香荚兰等。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近些年在文学方面,有关植物与人类的书籍层出不穷,甚至以单一食物为主题的历史研究也是风起云涌,像茶叶、水稻、玉米、糖、橄榄、花生、香蕉、土豆等,都有相关书籍出版。
作为美国太平洋大学历史教授和食品研究专家,肯·阿尔巴拉从事食品研究多年,并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饮食权利》《早期现代欧洲的食物》《1250—1650年的欧洲烹饪》《宴会: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宫廷用餐》等著作,参与编辑《世界食品文化百科全书》。在肯·阿尔巴拉看来,豆类是最有价值的食物来源之一。他认为,过去的人们都知道豆子是多么美味,但不知何故,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事实。豆子从来都不是人们事后才想到的配料或配菜;它们过去处于饮食的中心,未来也值得再次拥有这样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本《豆子的历史》。
新书共有包括《兵豆:新月沃地》《羽扇豆:欧洲和安第斯山脉》《蚕豆:欧洲》《豌豆、鹰嘴豆和木豆》《绿豆和豇豆属:印度》《豇豆:非洲的“灵魂料理》《菜豆:墨西哥和世界》等在内的12个章节内容。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中,我们将跟随豆子的步伐,窥探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豆类间的爱恨情仇。
▲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作为人类无比忠实的食物伙伴,千百年来,豆类植物在人类文明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有着平凡的外表,却以非凡的能量,生长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不断拓宽人类食谱的边界。蚕豆、豌豆、大豆、花生……每一颗豆子里,都隐藏着人类的文明变迁;豆芽、豆腐、味噌、烘豆……每一种文明中,都孕育了特有的食豆文化。在《大豆:中国、日本和世界》章节中,作者首先对大豆的起源地做了一番考据:“它们有时被称为‘奇迹豆’或‘灰姑娘豆’,是众所周知的‘白色流浪儿’——大豆奇迹般地成了地球上种植最广泛的豆子,既是食品工业和基因产业的宠儿,也是所有植物中使用转基因技术最广泛的一种。但是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它已经进行了几千年,可以追溯到大豆的之一次发酵、加工成豆浆和豆腐、被制成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时,尽管这些食物与谦逊的豆子几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我们中很少有人熟悉大豆本身,理由很简单:它的口感并不好,有一点苦味和令人不愉快的豆腥味。因此,大豆几乎总是被加工成其他东西。用淡盐水煮过的绿色毛豆可能是人们接触到的唯一一种带完整豆荚的大豆食品。这种毛豆是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品种培育出来的,味道温和,可在未成熟时食用。Glycine Max是大豆的拉丁学名,它是另一种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的后代。令人困惑的是,大豆属中也包括亚属,分离出一组表亲——野生澳大利亚亚属。有趣的是,大豆最早种植在中国北方的东北部地区,根据最新的DNA证据,大豆种植最早可能发生在大约 3000年前的中国长江流域一带或北方。这使得它在古代豆类中出现得相对较晚,却有着极其悠久的血统。在其他地方驯化的过程中,大豆的种子变大了,植株长得更高更结实,豆荚则能够使种子保存完好而不破碎。前者对人类有用,后者对植物在野外繁殖有用。”
▲梁家先/图(轩视界)
我们常说“多吃五谷杂粮,补充膳食纤维”,那什么是“五谷杂粮”呢?在典籍中查找“五谷”,主要有两种常见的说法:一种是稻、麦、黍、稷、菽;另一种是麻、麦、黍、稷、菽。两种说法虽然有些许差别,但菽始终在“五谷”中。而这里的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在书中,肯·阿尔巴拉对中国的“五谷”也有自己的解读:“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豆被认为是‘五谷’之一,据说还包括黄米、小米、小麦和大米。传说神农氏在他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曾经介绍过这些作物,时间在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间,比大豆的实际驯化时间还要早。农业的发展也被认为是由神农氏开始的,他曾经遍尝数千种植物来发现它们的治疗功效,直到最后一种植物杀死了他,这是一种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神农氏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后人将大豆的起源归因于他们文明活动的神话创始人,以突显它在中国饮食中的核心地位。虽然考古证据最终可能将大豆驯化的起源推后,但目前确定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 1100年。”
在历史演进中,大豆和其他食物一起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和烹饪的中心,而中国文化和烹饪的发展,也在偶然间伴随着大豆许多神奇的转变。肯·阿尔巴拉在书中写道:“与其他驯化豆类的古代文明不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稳定且统一的帝国。自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以来, *** 官员组织灌溉工程,保存税收记录,推广使用铁器,同时也促进了大豆的种植。最重要的是,宫廷和它所采用的烹饪 *** 并没有脱离普通民众。与印度不同,中国的官僚为国家机构提供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性。他们在宫廷里学习烹饪,并把这些新的烹饪方式带到贵族的身边。而贵族有足够的财富和仆人来维持大厨房的运转并永久雇用专业的厨师。这就保证了烹饪技术将会传播到皇宫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任何复杂的烹饪发展中,家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对长辈的尊敬至关重要。这就保证了食谱将在家庭中从老一辈到年轻一辈代代相传,传统和厨房技术将在几个世纪内保持完整。孝道、服从长辈和崇拜祖先,可能在中国烹饪传统的长期稳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再加上中国拥有丰富的本土食材,也不存在太多的食物禁忌,人们几乎可以吃任何东西,因此中国能发展出世界上最复杂、最精致的菜系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肯·阿尔巴拉考证,汉朝通过出版书籍、官方推广、灌溉工程和新作物开发等方式,有意识地促进农业创新,葡萄和苜蓿的引进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公元前 1世纪时氾胜之的农业专著《氾胜之书》中描述了小麦和小米的复种,以及如何灌溉稻田,轮作豆类作物作为绿肥从而固定土壤中的氮。从技术上来说,这也是火药、指南针、高温制瓷和铁锅的发展时期,而最早的发酵豆制品的出现也并非巧合。通过发酵来储存食物与种植和烹饪食物一样重要。氾胜之还指出,大豆是作为一种保险作物来种植的,因为当小米等谷物歉收时,只有大豆能够存活下来。但在未经加工的状态下,大豆被认为是一种适合农村大众的天然食物。据《汉书》记载,每当饥荒发生时,人们只能依靠大豆和其他谷物为生。”
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大豆在汉朝的重要性,更具体地说,考古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尸体(即辛追夫人),她死于公元前168年,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根据留在她胃里的残余物分析,她的最后一顿饭中包括甜瓜子。在她的身后还埋葬着一大堆食物,供她来世“享用”,包括大米、小麦、黄米、小米、大豆。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水果、根茎类蔬菜、肉、鱼和家禽,令人惊讶的是还有如何烹饪它们的说明,以及必要的调味料清单,其中包括全发酵的大豆(豉)和一种发酵后制成的大豆酱,可能类似今天仍在使用的一种发酵黑豆豉。在汉代的教科书中也出现了“豉”这个字,证明了它的普及。
▲陈俊汐/图(轩视界)
说到大豆,必然离不开豆腐。对发明豆腐这段历史,《豆子的历史》也有记载:“豆腐相传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的杰作,他生活于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22年。刘安好炼丹,从某种意义上看,他是之一个学会让豆浆凝固的人。事实上,在他现存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到豆腐,直到许多世纪以后的宋朝初年,才有资料提到了刘安与豆腐的关系。更有可能的是,这项发明是个意外。起初,豆腐以豆浆的形式存在,这种液体仅仅是在水中粉碎的大豆。人们往里面加入未精炼的海盐,导致液体凝结,也许最开始这么做只是一项保存实验。然后,固体和液体分离,就像 *** 奶酪一样,最终被压成固体块。石膏( *** 钙)或盐卤(在日本,主要是氯化镁和其他从海盐中提炼出来的矿物质)是今天的首选凝固剂。还有人推测,豆腐的 *** 可能是从蒙古人甚至是印度人那里学来的,因为当时这两种文明已经知道如何将牛奶凝结成各种类似奶酪状的产品。”
有趣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酱油,最早也是在汉朝出现的。“‘酱’这个词最早开始使用是在公元前3世纪,仅仅是指那些腌制和发酵的产品。《论语》中甚至明确指出,某些形态的酱适合给特定的食物调味,从而使味道协调一致。继发酵过的肉和鱼之后,大豆最终采用了同样的加工方式,并加入大米上生长的霉菌(如米曲霉)。这些都是公元前1世纪时,汉朝人史游在《急就篇》里提到的,但对 *** 豆豉或豆酱的过程描述直到公元535年才出现。基本上,蒸熟的大豆会与由米酒(含酵母)制成的粉末状发酵剂、黄色霉菌和盐混合在一起发酵,所得到的酱料随后会在更复杂的菜肴中被用作调味料。酱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因为当时出现了关于酱汁的记载,尽管可能指的是从任何发酵产品中提取的东西,也许是鱼露,甚至是罗马鱼酱油。值得注意的是,对酱油的之一个特定的描述只能追溯到16世纪,此后不久欧洲人就已经开始进口酱油,而‘酱油’这个词直到17世纪才开始普遍使用。”
总之,《豆子的历史》可谓是一本优秀的抒情故事书,几乎每一段都充满了不同寻常的曲折和惊喜。肯·阿尔巴拉用生动的文笔为豆类立传。无论是传统药材,还是饥荒中的救世主,豆类都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另附有10张精美全彩插图,展现豆类植物的缤纷世界。(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