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罗文白蚁鸡枞菌保育仿野生种植基地内的“鸡枞窝”大量出菇了,一窝挨着一窝,多到绊脚,十分壮观!
近年来,雨露乡紧紧围绕南华县以野生菌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思路,做好“小菌子、大产业”文章,引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白蚁—鸡枞菌仿野生种植的创新技术,扶持成立南华县绿耳蚁巢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南华县罗文鸡枞菌保育繁育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发展鸡枞菌种植产业增加罗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种植白蚁鸡枞菌面积达300亩。放眼望去,基地内只有 *** 的土堆和草丛,完全仿照野生鸡枞菌的生长环境,白蚁就是地里的“农民”。
基地负责人黄祥燕说:“鸡枞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味鲜甜脆嫩,清香可口。雨露的气候、海拔土壤、年降雨量等自然条件有利于优质野生鸡枞菌生长,基地培育出来的鸡枞菌外观和口感与野生鸡枞菌无异,甚是可口,鸡枞菌仿生种植技术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罗文村党总支书记李福生表示:“一直以来,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白蚁鸡枞菌种植规模,形成了林—菌、牧草—菌、农—菌、纯菌等多种白蚁—鸡枞菌种植模式,鸡枞菌与各种生态农业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改良种植技术适合本地,武汉珍稀食用菌春季迎丰收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潘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同样是丰收的季节。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多家武汉市生产食用菌的合作社,发现大球盖菇(赤松茸)、羊肚菌等珍稀菌种正迎来丰收。
本地产赤松茸供不应求
在蔡甸区武汉缘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0亩赤松茸正在忙碌的采收中。
据了解,赤松茸头年9月播种,11月下旬就可以进入采收期,一直可以采收到次年4月底,采收期长达半年,亩产可以达到5000斤。
公司负责人倪礼顺介绍,该公司2018年开始转型生产赤松茸等珍稀食用菌,主要看中了这个产业的前景。“我们向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马晓龙博士咨询,到底种哪种菌类技术门槛较低、收入较高,马博士就给我们推荐了赤松茸。”
马晓龙博士指导羊肚菌生产。
“您看这一批赤松茸,长得又粗又短,大小整齐,都是供盒马等高端超市的A级货。”倪礼顺指着正在采收的赤松茸说。虽然刚开始种新品种时有点忐忑,但是马晓龙博士很快送来了《武汉地区大球盖菇早秋栽培技术》规范,栽培原料和配方、菇棚消毒和整地、培养料预湿和堆建、菌期和出菇期管理,这些内容都说得一清二楚。按照规范种,基本每年都能获得丰收。因为公司的赤松茸种得好,还经常有外地的合作社、企业来参观取经。
丰收的大球盖菇正准备发往市场。
赤松茸销路打开,是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倪礼顺带着公司员工,把正在丰收期的赤松茸配送到武汉各个社区,不少武 *** 是之一次吃到这种新品种的蘑菇,并且爱上了它的味道。现在公司的赤松茸主要走电商零售路线,因为销售渠道扩宽,消费市场培育良好,公司自己的货常常供不应求,还收购来自随州、仙桃等地的货。“我们每亩收益在万元以上。这种蘑菇怎么炒都好吃,菌类对人体健康有益,所以我们对市场前景很看好。”倪礼顺自信地说。
控温得当“娇气”羊肚菌长得好
在新洲凤凰镇武汉佳昌隆菌业有限公司,百亩羊肚菌已经进入采收尾声,但负责人晏小辉仍不时掏出手机,查看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羊肚菌这种蘑菇非常娇气,我种了7年才慢慢摸清楚它的脾性。如果管理不好,可能一个小时之内,全部的羊肚菌就会死光,所以真的是一刻都不能大意。”
2016年,晏小辉看中了羊肚菌的高收益,决定开始种植这种珍稀菌类。羊肚菌市场价格高达百元一斤,高价的原因是它不好种,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量低甚至绝收。
武汉的冬天和初春,是羊肚菌的生长期,但这个时间天气偏偏多变,有时候遭遇极端低温天气,有时候又会遭遇突然的升温。
羊肚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是16℃左右,要保持这个恒温非常不容易。“2022年开春正要出菇的时候,武汉下了一场大雪,这让我在去年赔了本。不过今年天气还比较适宜,再加上我用了新的控温 *** ,所以今年蘑菇长得非常好。”晏小辉说。
2022年,晏小辉打了一口井。井水恒温,天气冷可用于增温,天气热可以用于降温。在大棚里又加盖了中棚,两层棚之间安装喷头,高温或者低温时,都可通过喷井水调控温度,同时,水从大棚两侧排出,既保证了温度又不会影响棚内湿度。再加上安装的智能化监控设备,每十分钟就上传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信息,方便随时调整,这样才能保证羊肚菌正常出菇,而且长得好。
今年,新鲜羊肚菌从2月28日开始采收,到目前为止,还有少量的二茬菇,亩产在1300斤—1400斤。“这个产量在武汉来说非常不错了,再加上今年羊肚菌的品质非常好,长得又大又整齐,鲜菇我们卖100元一斤。我又引进了烘干设备,也卖干菇,干菇的价格是880元一斤。”晏小辉介绍,经过多年的摸索,他终于掌握了一套完全适合本地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今年年底会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来年收成更好。
【编辑:邹卓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触手可及的美味:尝试在家种植食用蘑菇!想象一下,在家中享受新鲜美味的食用蘑菇,不再需要奔波于超市,而是能在自己的阳台或花园里亲手种植。是不是有些心动呢?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在家种植食用蘑菇的技巧,让你能够轻松品尝到新鲜的蘑菇美味!
选择适合种植的蘑菇种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食用蘑菇种类。常见的有白蘑菇、香菇、平菇等。这些蘑菇种类生长迅速,适合初学者尝试。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蘑菇的培养基通常是由蘑菇菌丝生长的基质,常见的有木屑、秸秆、玉米秸秆等。你可以购买现成的培养基,也可以尝试自制。确保培养基清洁无菌,以避免杂质影响蘑菇的生长。
种植容器的选择
在种植蘑菇时,你可以选择使用塑料箱、木箱、塑料袋等作为种植容器。容器的选择会影响蘑菇的生长环境和产量,因此要根据不同的蘑菇种类和种植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容器。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蘑菇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一般来说,蘑菇的生长温度在15°C到25°C之间,湿度保持在80%左右。你可以使用喷雾器定期给培养基喷水,保持适宜的湿度。
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蘑菇在生长过程中应避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因此选择一个遮阳的位置进行种植。如果在室外种植,可以选择一个有遮荫的地方。
采摘和保存
当蘑菇生长到合适的大小时,你可以小心地用手将其采摘下来。尽量不要使用尖锐的工具,以免损坏其他正在生长的蘑菇。采摘后,尽快食用,以保持更佳的新鲜口感。
小结
种植食用蘑菇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就能够在家中轻松地培育出美味的蘑菇。选择适合种植的蘑菇种类、合适的培养基、种植容器以及维持适宜的温湿度,都是成功种植的关键。不仅能享受到新鲜美味,还能感受到种植的乐趣。快来尝试一下,在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蘑菇园吧!
用油菜壳栽培草菇,技术简单产量高,15天采收亩收入过万元很久没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打 *** 给我,没有任何寒暄,开口就问:你们那里是不是有很多种油菜的,等油菜收割后我来收油菜壳,你帮我联系一下。
我们这里油菜种植面积的确很大,每年五月收割的时候,就有很多小贩上门来收油菜籽,我没有听清楚,以为他是收油菜籽,问他是不是在做油菜贩子?
同学大声强调:我是收油菜壳,不是收油菜籽,你帮我找卖主就行了。
油菜壳就是油菜脱粒后的果荚壳,好像找不到什么利用价值,脱粒后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农田到处都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只是,他要这油菜壳去干什么呢?
当然有用处啦,我用油菜壳来种草菇的,哎呀,在 *** 里也说不清楚,要不你哪天有时间到我这里来看看。
同学与我相隔40公里,他家是在镇上开百货店的,同学毕业回家后又开了一家酒馆,之前还偶尔去他那聚聚,最近五年没有联系了。但是他说的油菜壳种草菇又激起我的兴趣,决定去拜访。
来到同学家才知道,他已经没在镇上开酒馆了,在乡下租了块地搞种养殖。他指着几个大棚说,这几年主要是搞食用菌种植,种平菇和香菇。平菇香菇马上就要结束了,大棚空置一个月消毒后,正好可以种草菇了。
说起用油菜壳种草菇,同学说这完全是无奈之举。同学种植食用菌,一般是在从秋季9月开始种平菇、香菇,一直到来年春季4月结束,夏季就种草菇,而这些年,种水稻的越来越少,加上机械收割,使得种草菇的原料稻草供应紧张,成本增加。
那年,又到了种草菇的时候,却收不到稻草,没办法,同学就临时用油菜壳试试。没想到这一试还真的成功了,产量居然比稻草还高。
去年,同学一个大棚全都用油菜壳种上了草菇,一个大棚面积一亩,从6月至8月整个种植季下来能产草菇3000斤左右。新鲜草菇能卖到15元一斤,同学这里的批发价是7元。一个大棚纯收入在万元以上。
今年,同学想扩大种植面积,但他们这里是山区,种油菜的不多,油菜壳也有限,想到我们平原地区是油菜种植基地,就打 *** 向我求助。
油菜壳栽培草菇技术
原料选择:选用色泽金黄、无霉变的油菜壳作原料。当年的油菜收割脱粒后,把油菜壳收集起来晒干装好,防止雨淋、霉变,到6月即可投料种植。
原料处理:将油菜壳在太阳下暴晒3天,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消毒灭菌,然后放入5%的石灰水中浸泡5至8小时,用清水冲洗后捞出沥干水分备用。如果不方便用石灰水浸泡,也可以在拌料时加入3%石灰代替。
栽培料配制:油菜壳90%、草木灰5%、麦麸或米糠3%、石膏粉2%,多菌灵50克混合拌匀,加水调节含水量70%。
铺料播种:大棚种草菇一般是用层架,采用三层垄式种植,一层料一层菌种,先在床面铺一层培养料占总量的50%,然后播一层菌种,第2层和第3层培养料分别占30%和20%,中间和表面各播一层菌种,表面菌种多播一些,播完后压紧,覆盖一层细土和旧报纸遮光,最后盖上薄膜。
出菇管理:草菇的生长期比较短,草菇从播种到采收大约只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一般播种4天左右菌丝就能长满,这时就可揭去报纸,增加光照和通风。
5天左右就长出菇蕾,这时揭去薄膜,向菇床四周和空中喷水,加大空气湿度为90%。子实体生长期,要增加喷水的次数,但不能直接喷到子实体上,同样是向空中和菇床周围喷水,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
10天左右就可收获之一茬菇,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床面,去掉残体和死菇,再向床面喷2%石灰液,覆盖薄膜。然后按头茬菇进行管理,一般可收3茬菇,一个种植周期为30天左右。
食用菌排名第三的平菇,如何进行人工栽培?文 | 南芦观史
编辑 | 南芦观史
前言
平菇是一种小巧玲珑、可爱又美味的食材,它有着许多令人愉悦的好处,让人欲罢不能!首先,平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强壮的身体。不仅如此,它还富含纤维素,能够促进肠道蠕动,让我们的消化系统保持畅通无阻。
平菇还含有维生素B和矿物质,如铁、钾和锌,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升身体的抵抗力。而且,平菇的味道鲜美,口感丰满,既嫩又有嚼劲,吃起来真是美味无比!无论是炒、煮、烤还是炖,平菇都能为你的菜肴增添一份独特的风味。
作为世界上十大大规模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平菇也是我国目前栽培最广泛的菇类之一,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7年全国平菇产量达到546.39万吨,位居食用菌第三位,过去平菇主要是以阔叶树的段木栽培为主,但现在已经被代料栽培法所取代。
目前,代料栽培法被广泛采用,因其栽培原料易得、操作简便、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且效益较好而受到青睐,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不同规模的平菇生产,主要产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湖北、甘肃、吉林和四川。
基本生育特性
平菇是一种腐生真菌,以其营腐生生活特性而著名,它可以利用多种不含芳香油类物质的阔叶树木材、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米糠等农林副产物作为栽培原料,平菇的菌丝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35℃,最适温度约为25℃左右。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菌丝可以正常生长,平菇的菌丝生长并不依赖光照,反而光线会抑制菌丝的发育,因此,平菇的生长过程不需要特定的光照条件。
平菇属于好气性真菌,菌丝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因此,保持空气流通对于平菇的生长至关重要,平菇喜欢偏酸的生活环境,其菌丝生长需要在pH值范围为3-7之间,最适pH值约为5.5-6之间,了解平菇的生育特性对于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非常重要,以确保其良好的生长和发育,这些特性包括适宜的温度、适度的水分和空气湿度、良好的氧气供应以及适宜的酸碱度。
对平菇来说,光照就像是它的阳光和美容师,关系密切又重要,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适当的散射光照,光照强度通常在200到1000勒克司之间是最适合平菇的,如果是在黑暗条件下,菌柄会变得细长,菌盖也会变小,形状还可能变得奇奇怪怪,而如果光照太强,特别是那种直射光照,光照强度超过2500勒克司的话,它可是会直接压制子实体的生长!
想要菌体颜色浓郁,光照得足够强,光照强的时候,平菇就会变得颜色深沉,感觉更有质感,可要是光照太弱了,菇体就会变得浅色,像是掉了个色调。另外,子实体的形成对湿度也挑剔得很,如果环境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子实体就会变得懒散,形成困难,甚至容易凋谢夭折。
平菇的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供氧,如果环境空气不流通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超过0.1%),子实体由于供氧不足通常会生长成盖小、柄长的畸形菇,甚至可能无法分化出菌盖,形成高脚菇、菜花菇或珊瑚菇等畸形菇,从而失去了商品价值。
平菇在生育过程中对温度、光照、水分及空气湿度以及空气流通等因素有特定要求,了解并满足这些生育特性,可以帮助农户选择合适的栽培品种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平菇的产量和质量。
优良品种
在平菇的生产过程中,常使用多个栽培品种或菌株,这些品种或菌株包括西德89、平菇99、平菇2026、双抗黑平、津平90、特白1号、亚光1号、唐平26、平菇SD-1、德丰5号、平菇茅仙1号、皖平1号、皖平2号、平菇丰5、平菇SD-2、平菇新831、豫平5号、平菇新科1号、平菇苏引6号、黑平菇王、平优2号、灰美2号、平菇双庆518和辽平8号等。
此外,根据全国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的认定,还有一些品种被归类为特定的平菇品种,其中,杏鲍菇类包括川杏鲍菇2号、杏鲍菇川选1号、中农脆杏和中农美纹,白灵菇类有华杂13号、中农翅鲍、中农1号、Kstrong、中农短翅1号和中农致密1号,佛州侧耳有中蔬10号。
糙皮侧耳有SD-1、SD-2、丰5、亚光1号、特自1号、CCEF89和CCEF99,肺形侧耳有秀珍菇5号和中农秀珍,杂交平菇有P34、平杂19、平杂27、平杂28、HZ4和金地平菇2号等。
SD1平菇的子实体叠生排列成覆瓦状,它的菌盖较大且平展,幼期呈黑褐色,在温度升高的过程中逐渐变浅,成熟时呈深灰色,表面光滑且没有绒毛,菌褶为白色,较密集,呈辐射状排列,菌柄白色,侧生,质地紧密,没有绒毛或鳞片。
SD1平菇的菇形美观,菇体紧实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它的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在8~24℃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在山东、河北、河南、吉林、江苏、山西等地推广栽培是适宜的,更佳的接种季节是从早秋到冬末。
丰5平菇的子实体呈叠生排列,体型较大,菇形整齐圆润,在菌盖幼期,它呈灰褐色,随着温度变化逐渐转变为浅灰色,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2~24℃,在出菇期间,如果温度过高,菌盖会变薄。
此外,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约90%左右,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进行丰5平菇的栽培。其生物学效率可达到150%~200%,在总产量中,一潮菇约占50%左右,二潮菇约占30%,三潮菇占10%~15%,之后的产量占5%~10%,丰5平菇适宜在山东、河北、河南、吉林、江苏、山西等地区,在早秋和初春两个季节进行栽培。
亚光1号平菇的子实体呈大型近喇叭状至扇形,不同部位的出菇形态也有所差异,在菌盖幼期,它呈灰色,随着温度的变化逐渐转变为浅灰色或灰白色,温度较低时颜色较深,温度较高时颜色较浅,亚光1号平菇的菌柄侧生或偏生。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亚光1号平菇的产孢量很少,孢子的释放也较晚,使用棉籽壳作为主要原料进行亚光1号平菇的栽培,其生物学效率可达到180%~250%,在总产量中,一潮菇约占50%~60%,二潮菇约占30%左右,三潮菇占10%~15%,之后的产量占5%~10%,适宜在北京、河北、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区进行亚光1号平菇的栽培。
代料栽培关键技术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熟料塑料袋式栽培 *** ,该 *** 包括原料准备、菌袋生产、发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步骤,在熟料塑料袋式栽培中,首先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并进行火菌处理,然后进行接种。
接种后,需要进行商业化的培养和出菇管理,准备培养菇所需的原料,包括适当配比的培养料,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确保培养环境的卫生和无菌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季节特点,制袋栽培平菇的安排可以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制袋季节可以安排在8月至翌年1月,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品种或菌株进行栽培,以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在四川省,10月至翌年4月主要栽培姬菇、糙皮侧耳和白色平菇,5月至9月主要栽培金顶侧耳和鲍鱼侧耳,成都地区主要栽培姬菇,一般在9月进行制袋接种,然后在10月至翌年3月进行出菇和上市。
在重庆市,9月底至10月初进行制袋接种,然后在11月中旬可以开始出菇和上市,甘肃省的平菇栽培主要集中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春季是主要的栽培季节,每年6月下旬制备母种,7月中旬制备原种,8月中旬制备栽培种,9月中旬至12月进行栽培袋的 *** ,然后在10月中旬至翌年4月进行出菇。
场地建造
在选择平菇栽培的场地时,需要考虑一些要求,场地应该是地面平坦、开阔、干燥,并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周边环境也应该卫生良好,没有化学污染源,并且在5千米范围内没有集市、水泥厂、石灰厂、木材加工厂等扬尘源,在50米范围内不应该有畜禽圈舍、垃圾场、堆肥场和死水池塘等可能滋生病虫源的地方。
此外,更好距离公路主干线200米以上,为了搭建发菌棚,可以选择毛竹或木棒作为骨架,并用草帘、帆布或遮阳网等材料覆盖周围和顶部,形成发菌荫棚。
在进行场地消毒时,需要清理发菌棚内的杂草、石粒等杂物,并使地面平整,在棚内地面撒上生石灰,对于之前栽培过平菇的旧棚,应在新的菌袋进入之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可以每立方米施用37%甲醛溶液17毫升和98%高锰酸钾14克,并闭棚8小时进行气体消毒,还应对金属物品和发菌室(棚)的门窗进行消毒处理,在发菌的过程中,应尽量将发菌环境的温度控制在20~25℃,以促进菌丝生长的均匀整齐。
在发菌期间,保持适当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发菌室(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之间,如果湿度过高,菌袋容易受到多菌感染,此时可以在室(棚)内放置生石灰吸湿以降低空气湿度。
另一方面,如果空气太干燥,空气相对湿度太低,菌袋内的基质水分容易被蒸发,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这时可以适量向地面喷水以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通风也是发菌期间的重要环节,在发菌1周时间后,菌丝已经生长到袋口料面封住的程度,此时应及时揭开码堆上覆盖的塑料薄膜,打开发菌室(棚)的门窗,并进行适当的翻堆通风。
随着菌丝体数量的增多,通风次数和每次通风的时间应逐渐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1%以下,以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当温度高于28℃时,应增加通风量,以防止高温烧袋和杂菌污染,而当温度低于15℃时,应主要进行保温措施,并减少通风,在整个发菌期间,应该遮光培养菌袋,除了进行人为管理作业外,还需要保持培养环境的黑暗或暗光状态(光照强度适宜使人难以读报),门窗和通风口可以用纸板或厚布帘进行遮光,以防止强光直接照射到菌袋上。
采收 ***
在采收平菇时,适当的采收时机是当菌盖充分展开、边缘平伸且连接菌柄处下四周出现白色毛状物,此时孢子尚未散发,在这个时期采收的平菇,菌体蛋白质含量高,纤维素含量低。
菌肉厚实,菌柄柔软,菌盖边缘韧性好,便于运输且破损率低,商品外观质量好,收获单产高,具有较好的生产经济效益,在采收前,可以在棚内适当喷水,但不要过量,这有助于提高采收后的菌体品质,但需注意不要过湿,以免影响菌体质量。
为了增加棚内空气湿度,可使用适量的水喷洒,使菇体表面湿润而具有新鲜感,然而,不要将水直接喷洒在菇体上,以免导致菇体腐烂,当大部分菇体达到采收期时,应将整个丛菇一起采摘,而不是等待小菇长大后再采摘,这样可以保持菇体的均匀品质。
采摘时,一手按住菇柄基部的培养料,另一手轻轻地将整丛菇拧下,并小心地放入竹篮或塑料筐等盛菇容器中,避免强行拔出菇体,以免带起培养料,影响下次出菇。
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 摄影报道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村民加紧种植菌菇。据了解,白沙青松乡林下菌菇产业种植项目基地建设面积7700亩,采取复合生态种养模式,种植红托竹荪等食用菌300亩、种植虎奶菇、虎乳灵芝等药用菌7400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查看赤灵芝的生长情况。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种植的赤灵芝。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种上菌包。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种上菌包。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菌包排列整齐。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种上菌包。
6月14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的一片橡胶林里,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忙碌着种植菌菇。
小蘑菇串起大循环撰文:邱江华 摄影:张茂
海南农林废弃物每年超1000万吨,如何将这些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经过多年探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找到了一条适用于海南农业生产的食用菌生态循环之路。
位于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的“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炎热的天气里,光伏板下面的种植大棚却十分阴凉,数千个蘑菇包正在这里“发育”。
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蘑菇。
工人们将采摘的蘑菇进行烘干处理,剩下的蘑菇包还可用于蚯蚓养殖、有机肥制备等。
“我们将光伏电站和食用菌大棚建设合二为一,上可发电,下可种植,做到空间立体复用,既节省了土地,还能输出清洁能源。”定安龙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经理王辉静介绍。
指着大棚里的蘑菇包,王辉静说,这些蘑菇包的原料是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基地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秀珍菇、猪肚菇等,平均一天生产4万个蘑菇包,相当于日“食”农林废弃物30吨。
在光伏大棚里,工人以交错的方式排放蘑菇包,为其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提高产量。
这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探索出来的。长期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为各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了以食用菌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链条。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趋势。”该科研团队负责人李勤奋认为,如何实现农林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李勤奋表示:“‘吃’,是解决农林废弃物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食用菌作为一种大型真菌,具备高效分解并利用木质纤维素类物质的功能。”
科技人员从菌核中分离纯化菌种。
技术员监测出菇房的环境状态。智能化出菇房包含多种调控设备,为蘑菇生长提供适宜环境。
这些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态循环农业科研团队先后筛选出猪肚菇、秀珍菇等10余个适宜海南栽培的食用菌。
有了合适的菌种,怎么“吃”掉废弃物呢?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徐林小心翼翼地从实验基地里挖出蘑菇,准备从中分离纯化菌种。“我们通过优化接种工艺和基质配方技术等手段,能使菌丝生长期缩短5至10天,降低耗损率,提高了海南食用菌产业生产技术。”徐林说。
菌种在蘑菇包里“发育”约50天后,长出一簇簇蘑菇。
位于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的“农光互补—光伏食用菌”项目基地,农户在光伏板下种虎奶菇。农光互补是光伏发电和农业生产的结合,农业与发电两不误。
虽然原料取自农林废弃物,但通过科技的加持,生产出来的蘑菇品质很好。“供不应求,去年产值约36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王辉静说。
李勤奋认为,以小蘑菇串起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契合海南特色产业需求,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助推农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以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本组图片作者系海南日报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农村科技微课堂】(原创)香菇栽培技术(一)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农村微课堂》。今天我们请来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赵照林老师。赵老师,您好!
赵老师: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上期节目赵老师给大家讲了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那在我们山西种植双孢蘑对栽培和环境有要求吗?
赵老师:农民种植玉米以后,大部分秸秆被就地焚烧,造成环境污染,并带来火灾隐患,这种情况长期困扰基层 *** 。如用作双孢蘑菇栽培,可解决秸秆焚烧的局面。双孢蘑菇栽培的废料又是良好的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样就形成一个由农牧业废弃物到蘑菇栽培再到有机肥的完美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所以双孢蘑菇产业是利国利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值得大量推广发展。
主持人:双孢蘑菇栽培需要哪些条件?
赵老师:不同的栽培模式需要不同的栽培条件。首先要确定栽培模式。各种栽培模式都是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较低成本地满足双孢磨菇生理需求,以达到尽量多的产量与高质量。双孢蘑菇是恒温结实型的中低温菇种,无需光线,这样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它所需的环境,相应的人们创建了多种栽培模式。工厂化栽培模式由于投资巨大,技术要求较高,不适合农民朋友选择,适合山西农民朋友“双孢蘑菇栽培”模式有简易菇房栽培模式、温室大棚栽培模式、U型土窑洞栽培模式和林下栽培模式等。
主持人:今天赵老师给我们讲的是双孢菇栽培的模式,有林下栽培、大棚栽培和U型窑洞栽培。您要根据您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双孢菇的栽培模式。节目的最后,感谢赵老师做客我们的节目,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