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菜是人造的吗,龙须菜是人工还是自然生长的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1 0
好吃到想哭的龙须菜,我以前竟然以为它是人造的!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dd0000c1da86mg83lc0okjngcg","duration":209.903,"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14612621,"thumb":{"web_uri":"tos-cn-p-0000/e110e8107d574bf0b95b431c0cc9255d","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209.903,"file_size":14703974,"w":854,"h":480},"normal":{"duration":209.903,"file_size":11706640,"w":640,"h":360},"ultra":{"duration":209.903,"file_size":14703973,"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cfbf5296b507d3884824110378471d0d","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亩产800公斤,1斤6元,可连收10年,农民能信这样的种植项目吗?


大家好,相信大部分的农民朋友并不是真正喜欢在外漂泊打工,只是迫于生活,谁还不想在农村在自己家门口创业工作呢,可是干什么才好确实是值得人们考虑的事情,有不少项目的推广人把自己的创业项目说的天花烂坠,农民要是信吧万一被骗了怎么办,要是不信似乎要被宣传的人说的心动,难以抉择。


............................................................................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推广人说的,种植芦笋回收价一斤六元,一亩产量可达到800公斤并且能连续收十年,一年种植了十年收益,到底可不可信呢

要判断它的真实性我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之一是要了解芦笋的基本资料以及生长习性

芦笋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蔬菜,无论是酷热还是严寒,芦笋都能耐得住,当然产量并不是都一样高,在高温或者温度过于寒冷的时候芦笋的产量会低一点,但是并不影响质量。所以无论是在北方种还是在南方种,芦笋都能存活下来。但是南方的产量会更高。用种子培育出来的芦笋可以连续生长十年,所以不用担心芦笋的存活率问题。芦笋一年可以冒出新茎两三次,要注意芦笋并不是每一年都有很高的产量,而是从第四年开始是高产时期


第二是要算一下种植芦笋的成本。

芦笋种子一亩地的成本大约350元,化肥等肥料大约350元,这是之一年,从第二年开始化肥的成本要增多,因为芦笋生长需要更多的养分,一般生长十年后就开始慢慢淘汰了。还有一部分是地和人工,要是使用自己的土地和人力,这一部分成本就可以先不做计算,若是租地扣大棚进行规模化的种植,那至少按照四五千计算


第三要考虑芦笋的市场行情

按照每亩800公斤以上的高产量计算,每斤六元,一亩地的收入是9600元,管理的好亩产量会更高,有经验的种植户说种植芦笋比种植其它作物效益高出好几倍,卖给收购商,各大饭店等等,不愁没销路

此草被称为“妇女之友”,能帮女性解决一些问题,如今却不好找了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支持!

农村到处是各种野草,其中有些野草可是宝藏植物,认识的人当宝,不认识的人就把它当杂草清理掉了。

今天要介绍的一种野草,以前在农村地区很常见,也不被人重视,如今却不好找了。

农村老人给这种野草,取了一个清新脱俗的名字——妇女之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这种草对女人非常友好,也有的地方称其为“通经草”,它的学名叫益母草。

女人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痛,为此比较烦恼,农村有经验的老人就会告诉你,采一些益母草晒干煮水喝,对身体有好处,还会减少疼痛感。

那么这种“妇女之友”草长什么样?下面就和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下。

益母草是一味重要的草药,在妇科疾病方面的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使用历史也很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有记载。

诗经中有诗句说“中谷有蓷”,这里的“蓷”就是益母草。

中医典籍《神农本草经》中也有益母草的描述,称其”茺蔚,又名益明、大札,因其功能宜于妇人,而得名。

益母草在民间使用有2000多年了,也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一位善良孝顺的姑娘,婚后怀孕,在家里织布。这时突然家里闯入了一只受伤的麋鹿,这时姑娘感觉这是一只被猎人追捕的麋鹿,所以心善的她把麋鹿藏了起来。

没过多久果然猎人追上来了,但姑娘说没有见过麋鹿,猎人失望而走,因此救了麋鹿一命。

之后姑娘怀孕的胎儿日期已满,开始临盆,但不幸难产,接生婆试了很多 *** 都不管用,就在万分紧急的时候,之前救过那只麋鹿出现了,嘴里叼着一棵野草,双眼含着泪水,在床边直叫。

众人明白了麋鹿的意思,取下野草煮水给姑娘喝下去,结果不一会婴儿顺利产下,众人为了感谢这只麋鹿和野草,给它取名“益母草”,意为对母亲有益的草,从而广为流传。

上面讲的当然只是远古传说,而事实上现代医学证明,益母草确实对妇女非常友好,很多妇科类的草药里益母草都是主角。

益母草别称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通经草等。

益母草有消水肿,活血祛瘀,女性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淤血腹痛,产后血晕,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等有作用,能有效的调整女性朋友的经期紊乱,改善痛经带来的不舒服的症状。

益母草还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所以一般女性在产后医生会让女性服用益母草来调理身体的。妇女坐月子也可用益母草洗澡,对身体有好处。

农村里母猪产仔后,老兽医也会吩咐主家,给猪喂食益母草,减少母猪疾病。

益母草辨识度较高,农村朋友基本都认识,有白色、紫色两种花序,花朵漂亮,叶子细长,有分叉,互生,长在杂草里比较显眼。

益母草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喜欢生长在一些菜地、荒地小路边,以前农村特别常见,如今也不好找了。

由于现在市场上益母草需求量大,价格也不便宜,很多地方当成经济作物,实现人工种植。

益母草除了药用价值高,它还是可食用的野菜,农村里有一道出名的野菜——龙须菜,就是用益母草的嫩叶、嫩苗烹饪而成。

龙须菜清炒、炒肉、猪肝、鸡蛋、猪血都是有名的美容养颜菜,女性朋友可尝试下。

你的家乡有益母草吗?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用法?欢迎留言!

家里种植两株佛手瓜苗够全家吃一年,一亩收益达1万元

在市面上,有很多的蔬菜,但是没有一种蔬菜敢称只要两棵就够全家一年吃的,今天要说的这种蔬菜就敢说,每年种植一到两棵就够全家人一年吃了,这种蔬菜就是佛手瓜苗,有很多人称它为龙须菜。以前吃的话,龙须菜大都是野生的,但现在吃的,大部分都是人工种植出来的,这种蔬菜的种植非常简单,但是种几株就够一年吃这是真的么?下面让我们来慢慢解答。

佛手瓜幼苗是一种喜温的植物,在夏天长的特别快,而且夏天这种蔬菜买的是非常快的,经济收益很客观,一斤大约10块钱。佛手瓜苗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对心脏有良好的保养作用,它可以增强人体对高血压等心脏病患者的抵抗力。它的体内含有大量的锌元素,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吃。口感虽然没有野生的好,但是依旧很好吃。


佛手瓜苗的藤长10米,每个枝条上都有分叉,一般可以生出2-3个树枝,所以产量完全不用担心,一亩产量5000斤是 绰绰有余的,批量销售的话,每斤的价格能超过2元,所以对于种植户来说,佛手瓜苗的种植是非常简单的。

佛手瓜苗作为一种蔬菜,也经常被用到园林的绿化中,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绿化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净化空气。如果有种植的想法,对于它的生长周期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它的生长周为一年,要选择比较肥沃的土地才能达到高产,吃了它的分枝后,要经常施肥,以便达到它需要的营养。佛手瓜苗每周就可以收获一次,长到30厘米的时候就需要收获。所以说它每年种植一到两棵就够全家人吃了。

内容采集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什么蔬菜农药残留少?这些知识,您得抽空去看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白菜收获季节了,随着寒冬的逐渐深入,大白菜以其叶肥根旺,易煮不费燃料为优势,跻身于秋冬季营养养生蔬菜之首,成为了城市乡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

然而,随着 *** 平台信息的快速传播,什么所有蔬菜都是用农药直接灌洒而成的,什么所有蔬菜都是有大量的农药残留的,什么所有的蔬菜,如果没有农药的保护是很难成长并成熟的,什么所有的蔬菜都是用着大量超标农药进行喷洒的等等的流言满天飞,说得让人人心惶惶。不可否认,现代化蔬菜种植,不仅仅是蔬菜,其它的农作物种植,都必须得用农药进行除害管理,因为,现在的害虫破坏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思维,不用农药,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只不过是,用农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值内罢了。

那么,什么蔬菜农药残留少?众所周知,长期食用残留农药的蔬菜对人体的健康损害极大,为了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在购买时应该尽量选择一些农药残留少的蔬菜,同时也应当学习一些蔬菜农残辨别知识,以便在今后的蔬菜采购中,少走些弯路,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保护好家人。

今天呢,小哥就抽出点时间来,和大家一起说说,如何从蔬菜的表面上来识别农药残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茎类蔬菜农药残留少?

答案:是的

  一般来说,叶菜要比根茎类菜的农药残留多,因为它们的叶片柔软、水分多,虫子爱吃;而食用部分生长在泥土中的蔬菜,一般也不施用农药,如藕、马铃薯、芋头、大头菜、红薯等,因为根茎类菜生长在泥土中的,残留的农药会被泥土所吸收分解,产生其它对泥土有益的养分。

  抗病能力强的蔬菜农药残留少?

答案:是的

因为,抗病能力强的蔬菜农户用药的频次不多, *** 性气味比较大,害虫也不太喜欢,相应的农药残留也少,如生菜、苋菜、芹菜、蕃茄、韭菜、葱、蒜苗、豆角、瓜类、辣椒等蔬菜的抗病能力相对比较强,因此,农民们对这些蔬菜所施加的农药则相对比较少。

  冬春的叶菜农药残留少?

答案:是的

  冬季和春秋季的叶菜类很安全,相对气温不高,很多的害虫处在冬眠期,因为虫子少,几乎不打农药。不过夏季吃菜就要小心了,因为这时候不仅虫子多,而且温室大棚菜几乎都已经收完,菜市场里卖的,绝大多数都是露地菜,农药残留比较多。

  野菜农药残留少?

答案:是的

  野菜营养丰富,生长于自然环境中,基本不受人为污染,也未被人类驯服,它自身有很强的免疫力,同时,在遭到害虫餐食时,它有自我修复能力,害虫留下的毒素等,会被它自身分解完成。在市场上较常见到的品种有:蕨菜、荠菜、马兰菜、马齿苋、扫帚苗、龙须菜等。这些野菜在自然界中按季节生长,无须人工护养,因而,也不可能有什么农药危害。不过,现在市场上,苋菜、荠菜几乎都是人工种的。苋菜用农药较少,荠菜易生蚜虫,用农药较多。

  大棚蔬菜农药残留少?

答案:是的

  因为,大棚里可以用防毒网等物理 *** 防治害虫,因此打的农药比较少再加之,大棚内温度由人为的直接干预,和室外相比,温差很大,很多害虫无法适应大棚内的温度,就无法生存下去。与大棚菜相对的,是露地菜,看上去好像更天然,但防治病虫害的难度更大,害虫更容易成活,且害虫对农药的抵抗力会更强,所以,用的农药会比大棚菜多。

其他农药残留少的蔬菜有哪些?

  有特殊刺鼻气味的蔬菜,农残会很少,比如:蒿子秆、茼蒿、香菜等本身有一种很浓的香辛味,是天然的驱虫剂。虫子少,这些菜自然不用打农药了。

  大白菜一般在秋季种,只在苗期用一些防治蚜虫、小菜蛾的杀虫剂,距离上市时间,也就是大家吃到菜的时间比较远,农药残留较少。洋白菜、生菜也是如此。

  虫眼多的蔬菜农残就少?

答案:错误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买菜时,往往爱挑有虫眼儿的蔬菜,认为这种菜“没农药”。实际上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小哥在这里提示广大消费者:虫眼儿多的、形状颜色异常的、施肥量大的蔬菜不能买,这样的蔬菜,往往农药喷洒得更多,害虫太多,为了杀死害虫,农户们不得不加大农药剂量。虽然说,通过蔬菜自身净化,空气分解等等,但是,由于剂量太多,往往都还没有净化和分解完就被送到了贩卖市场。

  因为,在众多蔬菜中,有的蔬菜易受害虫“青睐”,比如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花菜等;而有的菜虫子则不大喜欢吃,如茼蒿、生菜、芹菜、胡萝卜、洋葱、大蒜、韭菜、大葱、香菜等。

  “多虫蔬菜”由于害虫多,不得不经常喷药防治,可能形成农药残留;而“少虫蔬菜”的情况则相反。因此为了避免过多摄入农药,平时应尽可能挑选“少虫蔬菜”。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常识大家也得掌握:西红柿长“包”是激素过量,形状、颜色正常的蔬菜,一般是常规 *** 栽培,未用激素等化学品处理过,而异常蔬菜则可能用激素处理过。如有的青菜绿得发黑,那是化肥过量的反应;西红柿顶部长着桃子似的突起物,绿豆芽光溜溜的不长根须,都是激素过量的标志。

  在这里呢,为了家人的健康小哥提醒消费者,购买蔬菜产品要到正规的集贸市场或大型超市,那里的蔬菜一般都经农药残留检测合格后才上市,而流动摊贩的蔬菜大多没经过抽检,不能保证蔬菜质量。当然,如果您的经济情况允许,更好是直接前往有机农场现场采摘,或者选择有机农场配送。

身体健康,从吃好蔬菜开始,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抗疫情病魔,从购买好蔬菜开始,照顾好家人健康,从照顾好家人的胃开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在日常蔬菜采购中能够掌握一些知识,关于蔬菜农残,您还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交流!

大型海藻规模栽培:增加海洋碳汇、解决近海环境问题丨服务碳中和目标

本文即将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3期“专题: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


杨宇峰1,2* 罗洪添1,2 王 庆1,2 贺志理2,3 龙爱民4

1 暨南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广州区域低碳经济重点研究基地

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3 中山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大型海藻栽培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望在海洋产业碳中和中起到“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


要实现?2060?年前中国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部分产业必须先期达到碳中和。然而,不同行业实现碳中和的产业目标和技术措施不尽相同。大型海藻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发展低碳经济、海洋碳汇渔业、实现碳中和及解决区域海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望在海洋产业碳中和中起到“排头兵”和“领头羊”的作用。

1

大型海藻资源

大型海藻资源包括天然海藻和人工栽培大型海藻。全球主要栽培大型海藻约有?100?种,其中海带、江蓠、裙带菜、紫菜、麒麟菜的产量约占大型海藻栽培总产量的?98%。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三国产量超过了世界大型海藻产量的?90%。我国大型海藻栽培产量和面积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产量达到?1.7×107?t(鲜重),已记录的大型海藻种类超过?1?200?种。

2017?年,全球大型海藻年产量(鲜重)为?3.181×107 t,但与陆地植物?16×1011 t?的生物量比较,大型海藻产量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包括大型海藻在内的“蓝碳”植物,其碳封存量是陆地植物的?10?倍。

大型海藻栽培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有助于全球碳、氧和养分循环,进而防治富营养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海洋初级生产者对全球碳的固定作用占?50%?以上,碳储存高达?71%,大型海藻是海洋初级生产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球生物碳储存的很大比重,从而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有效手段。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在减缓全球升温和降低大气?CO2?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

大型海藻碳汇功能

CO2?是全球气温升高主要贡献者。据统计,全球?CO2?排放量大约每年?30 Gt,且每年上升?6?万吨,这导致全球碳循环不平衡及?CO2?在大气中累积。预计?2100?年大气?CO2?浓度数值是目前大气?CO2?浓度的?2.5?倍。伴随着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全球变暖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剧。因此,如何减缓全球变暖速度,以及降低大气?CO2?浓度,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大型海藻碳汇作用及蓝碳战略

海洋在减缓全球升温和降低大气?CO2?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海洋碳储量约为?3.8×1013 t,比大气多?50?倍,地球上超过一半(55%)生物碳或绿色碳捕获由海洋生物完成,这些海洋生物包括大型海藻、红树林、盐沼植物、细菌和浮游植物。大型海藻资源丰富,规模栽培大型海藻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碳汇可计量、栽培可控性强等优势,在近海可形成产业化的蓝碳,是海洋碳汇值得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碳中和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研发可再生能源、增加温室气体吸收、节能减排等“负排放技术”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大力减少?CO2?排放并增加?CO2?吸收。2010?年,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储碳机制理论引领了碳中和与负排放领域研究。

近?10?年来,“中国蓝碳计划”得到大力推进。该计划中大型海藻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1. 可有效增加海洋固碳能力,增加海洋负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2. 可防治近海富营养化、海洋酸化、有害藻华等环境问题。大型海藻为大气?CO2?主要捕获载体,规模栽培的大型海藻在生长过程中能高效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海洋碳汇。收获的大型海藻还可生产琼胶和作为鱼、鲍等经济动物饵料。部分大型海藻凋落物形成碎屑或被微型生物分解后形成溶解有机碳(DOC)输出至附近海域,起到积极的碳汇作用。

在大型海藻碳汇过程中,生物泵(BP)和微型生物碳泵均发挥了重要功能。目前,我国大型海藻栽培海域面积仅占我国近海海域面积的?0.3%,大型海藻栽培规模还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型海藻栽培还可通过发展贝藻、鲍藻、鱼藻复合养殖提高经济动物养殖海域的固碳增汇能力。大型海藻规模栽培不仅能直接驱动养殖海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具有重要的碳中和与负排放作用。

大型海藻碳汇过程和生态修复机理主要包括:

1.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碳(C)、氮(N)、磷(P),降低海水?N、P?和大气?CO2?浓度,增加海洋碳汇和水体溶氧;提高?pH?值,防治海洋酸化;高效吸收?N、P,防治海域富营养化。因此,大型海藻规模栽培能有效改善水质和沉积环境,具有良好的生境修复效应。

2. 通过改善水体和沉积环境,提高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孵化率;部分微生物和浮游生物附着在大型海藻体表,互利共生;微生物参与大型海藻生态过程多个环节,是栽培区大型海藻碳汇和?N、P?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协助者”。

3. 大型海藻规模栽培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抑制有害藻华的同时,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图?1)

图1 栽培区大型海藻碳汇过程和生态修复机理


大型海藻固碳能力及效益

大型海藻固碳潜力预测显示,全球陆架区大型海藻固碳潜力每年可达?0.7 Gt,约占全球海洋年均净固碳总量的?35%。权伟等对我国海藻碳汇研究表明,1999—2012?年我国近海大规模栽培的大型海藻年均固碳量分别为:海带?26.45×104 t、裙带菜?3.23×104 t、紫菜?2.24×104 t、江蓠?2.01×104 t、其他?7.93×104 t,合计?41.85×104 t。上述时段内,大型海藻栽培年均产生生态价值?609?亿元;其中,固定?CO2?生态价值年均为?4.29?亿元,释放氧气生态价值年均为?6.34?亿元,吸收?N、P?元素生态价值年均为?598?亿元,占总价值比例超过?98%。2014?年,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亚太地区栽培大型海藻的国家减排?2.87×106 t CO2,碳市场价值?2880?万美元。

3

解决近海海洋环境问题的潜力

大型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海水?CO2,增加海洋碳汇,促进并加速大气?CO2?向海水扩散,在增加海洋碳汇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作用。收获的大型海藻用作医药、化工、食品及动物饲料、农业肥料等原料。此外,大型海藻在解决海洋酸化、低氧、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海洋酸化和低氧

进入到大气中的?CO2?经过漫长的时期最终会与海洋达到平衡。模拟研究发现,若将?1?095 mol?的?CO2?加到大气中,1?000?年后大气?CO2?将会降低至?15 mol,海洋中增加的无机碳(985 mol)大部分以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等无机碳形态存在。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排放成了大气?CO2?的主要来源,大气?CO2?浓度一直稳步上升,近几十年已达到?0.04%。200?多年间,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CO2?中大约?1/3?被海洋吸收,从而导致海洋环境产生巨大变化。

到?21?世纪末,CO2?排放将使海洋表层平均?pH?值从?8.2?降低到?7.8。日益严重的海洋酸化现象正成为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据预测,海洋对?CO2?持续吸收将导致未来几个世纪海洋的?pH?值下降幅度超过过去?3?亿年,将对海洋生物产生重大影响。海洋溶解氧(DO)含量将在?100?年内下降?1%—7%,并将在?1?00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进一步下降。低氧区?CO2?更易被海水吸收,这无疑将加剧海洋酸化。增加海区大型海藻栽培面积和产量能提高海水?pH?值和?DO,有效防止海洋酸化,遏制近海低氧。据估算,2015?年全球大型海藻栽培至少向海水中净释放了2.42×106 t O2,提高了栽培海域及其邻近区域?DO,减轻低氧区不利影响,在相当程度上能遏制低氧区扩大。

海水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

人类生产活动加剧所产生的大量?N、P?被输送到海洋;N、P?等营养盐在海水中的过度增加,不仅是营养盐绝对数量上的升高,而且也导致其结构和比例变化,并引发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增多、低氧区形成、藻华爆发等过程。大型海藻具有良好的营养盐吸收能力,其规模栽培能缓解近海富营养化。据估算,2015?年中国栽培的大型海藻去除海域中?7.56×104 t N?和0.96×104 t P,封存?5.40×105 t C,吸收?1.98×106 t CO2,释放?1.44×106 t O2。1 hm2?大型海藻栽培可去除?17.8 hm2 海域的?N?和?126.7 hm2 海域的?P,以此推断,增加?17?倍或?1.5?倍大型海藻栽培面积就可?100%?去除中国沿海输入的?N?或?P,能有效解决近海富营养化问题。

有害藻华频发在全球灾害性的影响急剧扩展,其频繁发生是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与退化的警示,且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发现大型海藻龙须菜和浮游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可通过?N、P?营养竞争和他感作用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大型海藻栽培能抑制浮游植物生长,不仅因为大型海藻在与浮游植物营养竞争中的优势,还因其对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研究表明龙须菜对锥状斯氏藻、海洋原甲藻、杜氏盐藻具有很强的抑 *** 用。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是防治有害藻华发生的生态环保模式。

中国海水养殖产量多年位居世界之一,经济鱼、贝的比例多年占?90%?左右。以经济鱼、贝类养殖为主的海水养殖模式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诸如养殖水域生境退化、富营养化严重、有害藻华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研究表明以龙须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通过规模栽培及与鱼、贝复合养殖,可有效修复养殖环境、优化养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养护经济动物等渔业资源,可实现海水养殖的绿色生产(图?2)

图2 基于大型海藻规模栽培的海水养殖绿色生产理论


4

龙须菜产业链的跨越式发展为大型海藻规模栽培提供了成功范例

2000?年以前,我国近海尚未开展大型海藻龙须菜人工栽培。龙须菜规模栽培始于汕头南澳。南澳龙须菜栽培面积从?2000?年的?1?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多亩,产量从?2000?年?0.3 t?增长到?2018?年?46700 t(干重)。到?2018?年,全国以龙须菜为主要栽培种类的江蓠栽培面积超过?14?万亩,总产量超过?3×105 t(干重),栽培产量居全国大型海藻栽培总产量的第二位(海带位居之一)。在?20?年内就实现了如此之大的历史性跨越,是我国大型海藻规模栽培从无到有的成功范例。

目前,龙须菜栽培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栽培推广与产品研制的产业链。龙须菜栽培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本文以汕头南澳海域龙须菜栽培为例,对南澳?2017—2018?年龙须菜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

龙须菜栽培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汕头市统计年鉴,2017?年和?2018?年南澳龙须菜产量(干重)分别为?47?983 t?和?46?700 t;按平均销售价格?7?000?元/t(干重)计算,2017?年和?2018?年龙须菜销售额分别为?3.36?亿元和?3.27?亿元,总价值为?6.63?亿元。

龙须菜高值化应用经济效益


1

琼胶生产效益

2017—2018?年,汕头市澄海区琼胶厂利用龙须菜等江蓠属大型海藻为原料,生产琼胶产品,2?年新增产值?9476?万元。大型海藻作为琼胶生产原料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

大型海藻规模栽培与鲍生态养殖经济效益

2017—2018?年,汕头南澳海域开展了大型海藻龙须菜、脆江蓠与鲍生态养殖。大型海藻与鲍混养,能有效改善鲍养殖区的生态环境,收获的大型海藻又可作为鲍的饲料。据不完全统计,南澳海域养殖鲍产量?100 t?以上;按平均销售价格?12?万元/t?计算,每年鲍养殖的经济效益为?1?200?万元以上。大型海藻-鲍生态养殖海区水质良好,该生态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龙须菜环境效益分析

依据汕头市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与价值评估 *** ,对南澳海域?2017—2018?年龙须菜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

1

固碳制氧价值

2017?年南澳海域龙须菜栽培固碳制氧的总价值为?4?523.49?万元,2018?年固碳制氧的总价值为?4402.53?万元,2017—2018?年固碳制氧总价值为?8926.02?万元。

2

生物栖息地价值

2017—2018?年南澳龙须菜年平均栽培面积为?1500?公顷。2017—2018?年南澳龙须菜生物栖息地总价值为?638.4?万元。

3

水质净化价值

2017?年龙须菜水质净化价值为?362.25?万元,2018?年龙须菜水质净化价值为?352.45?万元,2017—2018?年南澳龙须菜栽培水质净化总价值为?714.7?万元。

社会效益分析

龙须菜规模栽培可为当地增加就业岗位。2017—2018?年,每年从事大型海藻产业人员大约为?1000—2000?人;与大型海藻有关的交通、旅游、销售等相关人员?1000—2000人。通过龙须菜栽培,人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普遍提升,促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龙须菜栽培的社会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我国龙须菜规模栽培在短短?20?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以龙须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栽培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大型海藻栽培产业值得在沿海大力推广。


5

对策与建议

开展大型海藻规模栽培示范和推广,实施养殖海域综合负排放工程

以往的碳增汇主要靠陆地植树造林。由于农田稀缺和未来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矛盾不断凸显,单靠陆地植被增汇已无法满足我国碳中和需求。我国拥有世界上更大的海水养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近海仅在约?0.3%?的海域面积开展了大型海藻栽培,大型海藻栽培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型海藻与鱼、贝类单位价格相比,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影响了渔民发展大规模栽培大型海藻的积极性。

由于大型海藻在海洋碳汇及解决近海环境问题方面的重要生态作用,可采用国家生态补偿措施,由国家补偿渔民部分资金,以进一步提高大型海藻栽培规模。利用大型海藻在增加海洋碳汇、防治富营养化、低氧、酸化和有害藻华爆发方面的生态功能,发展大型海藻与鱼、贝等经济动物复合养殖,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低碳绿色海水养殖模式。基于大型海藻栽培的海水养殖模式会增强海水增养殖的“负碳”效果。

提高大型海藻综合利用效率,实施大型海藻陆海统筹生态农业工程

陆源营养盐大量输入近海,导致近海环境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在富营养化海区,规模栽培大型海藻,收获后的大型海藻可饲养牛、羊、猪,发展大型海藻生态农业。

澳大利亚科学家与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用大型海藻(Asparagopsis sp.)饲养肉牛,肉牛食用?0.1%?和?0.2%(有机质含量)大型海藻后,能降低奶牛?40%?和?98%?的甲烷气体排放,实现肉牛养殖业碳中和。

目前,我国大型海藻的规模栽培主要局限于?20米?以浅海域,栽培模式比较单一。根据大型海藻生态习性,可考虑在滩头及陆基池塘、海岛发展大型海藻栽培产业,以充分发挥大型海藻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和支持大型海藻栽培业发展,扩增海洋碳汇,为解决全球海洋环境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因此,探索陆海统筹大型海藻增汇和资源养护与综合利用新模式,有益于海洋环境与农业经济,是海洋经济的新业态,可支撑海-陆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利用大型海藻规模栽培开展陆海统筹减排增汇,这是一项成本低、效益高的碳中和有效途径。

实施产业链生态补偿制度,保障大型海藻产业可持续发展

以海带、紫菜、龙须菜为代表的大型海藻,在我国已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工厂化育苗、海上规模栽培、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收获、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尽管大型海藻综合效益良好,但在大型海藻产业链中还有些技术壁垒有待攻克。

例如,我国大型海藻采收和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少数大型海藻产品(如琼胶)生产工序还存在排污不达标等难题。

国家应加强政策引领和技术改造,加大对海藻生产相关设备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或通过产业链前期大型海藻碳汇购买服务,落实大型海藻产业链定量化生态补偿。此外,还应通过构建“专家+当地 *** +渔业乡土人才”服务模式,常态化为渔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打通大型海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大型海藻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碳中和。

系统研究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完善大型海藻生态价值评估体系

应借鉴林业碳汇核算理论与 *** ,在已有的元素测定法、光合反应方程式法中做出科学判断,构建藻类碳汇核算理论体系,形成大型海藻碳汇核算标准;同时,综合评估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服务功能。大型海藻除具有重要的海洋碳汇功能外,还对解决海洋酸化、低氧、富营养化、有害藻华防控等海洋环境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此外,大型海藻还具有水质和底栖环境改善、生物资源养护等生态功能。通过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深入研究,为大型海藻栽培生态价值核算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和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大型海藻生态价值指数等信息发布制度,为 *** 和企业开展生态补偿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涉海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支撑沿海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比陆地碳汇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海洋碳汇的研究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海洋碳汇监测体系尚未形成。针对这一现状,应系统开展海洋碳汇核查技术体系研究,解析碳汇构成、溯源碳汇成因,链接无机碳与有机碳库、生命与地球化学过程;查明主要碳汇生物族谱,按照碳汇效应分级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海洋碳汇核查理论、监测指标和评估 *** 。

中国碳市场是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市场,但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仍是空白。因此,需要组织与海洋领域相关的海洋科学、生物学、渔业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地质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家联合攻关,开展交叉研究,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 *** 学研究,建立海洋碳指纹、碳足迹、碳标识相应的 *** 与技术、CO2?地质封存、计量步骤与操作规范、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低碳经济原理和技术,推广基于陆海统筹的藻、贝、鱼和陆地畜禽复合养殖系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低碳生态的海陆复合养殖新模式,保障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

不同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不同,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有很大差异。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节能减排技术,从而促进人类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基于大型海藻在?CO2?捕获过程的高效性及在经济和碳汇中的重要作用,韩国学者?Ik Kyo Chung?联合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学者组建了“亚洲藻类碳汇 *** ”(Asian Network for using Algae as a CO2 sink);通过藻类碳汇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增加大型海藻栽培面积和新品种,提升了海洋碳汇潜力,为解决全球和区域性碳减排问题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典范。


6

结 论

发展大型海藻碳汇,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减少?CO2?等温室气体、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值得全球沿海国家协作并推广应用。大型海藻规模栽培在增加海洋碳汇、环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推广基于大型海藻规模栽培的海洋负排放模式,是我国近海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


杨宇峰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环境和水生生物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基金?10?多项。在大型海藻生物修复与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取得了较系统的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4?次。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2?部。

“湖阳记忆”之五十八:湖阳人为什么把“龙须菜”叫“汗丝”


五十八、湖阳人为什么把“龙须菜”叫“汗(hòu

厚)丝”

邢少山

我们湖阳人把出汗的汗(hàn憨)读成汗(hòu厚)。我们家乡把石臼湖一种叫“龙须菜”的野菜叫“汗(hòu厚)丝”。这种叫法有些特殊,但非常生动形象,让我慢慢说来。

龙 须 菜,也是一种形象的叫法,因为它长得像龙的胡须,又黄、又粗、又长。实际上它是属于百合科直立草本植物,石臼湖的藻泽地带是它更好的生长环境,这里有肥沃的淤泥,有充足的水份与阳光,温度也很适宜,它可站到泥里1米多深,根细长,分枝有时有极狭的翅。叶状枝窄条形,镰刀状,基部近锐三棱形,上部扁平,鳞片状叶近披针形,5-6月开花,8-9月结果。我们一般到秋冬季,石臼湖快干了去掏汗丝。汗丝因为长长烂泥里,扣住它的头,慢慢地把它整棵从泥里拔出。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到湖里去掏汗丝。掏出来的汗丝黄澄澄、软绵绵,大把大把的的确像龙须。

汗丝掏回家,首先把沾着的泥洗净,再用清灰或粗糠出劲揉,把表层的黄色揉掉。这时汗丝像纤纤玉手,洁白、细嫩、柔软,用盐醃制,出水,把龙须菜放入到锅里继续煮约两分钟即可放盐、胡椒粉、芝麻油,再用油爆炒,其肉质微香蹦脆,味道鲜美。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缺乏龙须菜好像是天降之物,在湖里疯长、特别多,人们肚子填不饱,就到湖里来挖去充饥,救过不少人的性命,后来还引得四乡八邻的人都来挖。

前几年回老家,听说国家非常重视,到湖阳来研究怎样生态开发,据说来的人是中国科学院的,老百姓说还有个女的外国人,金丝头发,他们说龙须菜是“蔬菜之王”,叫“软黄金”,中国十大名菜之一,含有丰富的组织蛋白、核酸、谷胱甘肽、氨酸以及卫生素钾、钙、锌、硒、锰等多种元素,吃了能治疗心血管病,特别对防治癌症有疗效,他们在湖阳蹲了十几天,来专门研究这个。据说,现在可以人工培植了。现在,龙须菜就身价百倍了,湖阳人现在把汗丝当珍品来卖。

湖阳人卖龙须菜仍然叫卖“汗丝”,有人追根究底,怎么把“龙须菜”叫“汗丝”,今天我来告诉您。通常下雨时人们有“雨丝”之说。汗丝,因长得细长,呈黄色,湖阳人用出“汗”(且黄汗)来形容它,生动形象贴切。汗丝,又叫龙须菜,是便于一般人了解,形象虽像,但内涵始终未揭示出来,叫“汗丝”,仿“雨丝”而名之,使之动化了,且含涩嘴的意味,触及内涵。为此,我感到人民群众语言的生动活泼,这应该是湖阳人长期与之打交道的总结与体验。所这种龙须菜在湖阳叫“汗丝”了。我有七绝诗一首道:“汗丝又叫龙须菜,长在湖中土里埋。抜出长丝黄灿灿,如汗似雨把名改。”

它是不折不扣的高端食材,市场上一斤10元,却被农户称为“鸡肋”


说起来高端食材,我们都能想到松露啊,鱼子酱什么的,这些食材之所以比较昂贵,主要就是因为其得来不易,不过相比于这些比较稀有的食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出镜率比较高的高端食材就是芦笋了,我们见到的芦笋都是绿色的,一般的食用方式就是在橄榄油里面煎一下,然后作为牛排的配菜来吃。


这种芦笋在市场上一般来说,都是十元左右一斤,因为芦笋是实心的,水分含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一斤也没有几个,要是多吃点,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但是在芦笋中,这种绿色的芦笋其实是不太值钱的,比较值钱的是夜晚收获的芦笋,白 *** 嫩的,吃起来清脆香甜,这种芦笋的价格会更高一些。


有人曾经做过计算,芦笋种植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营生,首先,芦笋的种植是一年种,多年收,也就是说只要种植成功,之后的很多年就不用辛苦种植了,而且芦笋的价格近几年还是走高的,尤其是白色的芦笋,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和品相都是很好的,种植一亩地的芦笋,一年的收益可达到6万元左右。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但是在种植户眼中,种植芦笋是一个鸡肋产业,很多种植户都不愿意种植,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之一点就是,芦笋的种植是比较辛苦的,只要种植芦笋,一整年就没有一个时间休息,芦笋这种作物,需要贴身照顾,而且在芦笋种植的后期,才是最考验耐心的和经验的,芦笋的成熟基本上都是在凌晨三点到四点,所以种植户在那段时间必须天天守候,要不然芦笋颜色变绿,价格就会大打折扣了。


第二点原因就是,种植芦笋的投入实在是太大,首先我们要明白种植芦笋的之一年,种植户是没有什么收益的,但是这一年都需要勤勤恳恳的照顾芦笋,只有这样第二年才有收益,而且在收获芦笋的时候,必须要雇人来一起干活,这又是一项很大的开销,但是如果自己一个人收获,不仅自己累得要死,而且芦笋的品相也会不好。

?

第三就是,芦笋虽然是一个价格昂贵的高端食材,可是芦笋的产量小的可怜,有的种植户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刨去人工水电,自己也赚不了多少钱,可是要说一分钱也没有赚,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农民都觉得,种植芦笋是一种鸡肋产业。不过在我看来,不管种植什么作物,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适合自己,大家说是不是啊。

种一次可以收10年,20元一斤的懒人菜,农民却很少种植

现在已到了三月下旬,春分的节气来临,农民又要忙着春耕的一些事情。近年来,很多农民认为种植水稻作物的产量比较低,一亩地的收成最多也只有上千斤,而且收购价格不高,让中间商来家里收购,一亩地的收入只有1千多元,除去人工成本和各种费用,大概只有600~700元的纯收入,只有农民发展大规模种植才能赚得到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成本来投资。为了能够增加收入,很多的农民由传统的种植农作物改为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有大蒜、萝卜、马铃薯等,这些蔬菜没有什么特色,市场里很常见,每亩地的收入最多可以达到2000元左右,但是又会衍生出滞销的问题,收获以后还要解决销售的问题。

从去年的农产品行情来看,总体来说不太可观,很多农民已经有点动摇,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没有评估好风险就盲目扩张,导致成熟的经济作物滞销,不得以低价格批发出去。其实有一些农产品的行情是比较稳定的,比如像我们当地的冬笋就卖出了40元一斤的价格,到了年底的时候,价格还会上涨,有很多的农民通过去山上采挖一些野生的冬笋拿到市场上去买,也能赚一些钱补贴家用,但野生的冬笋越来越少,能挖到的数量很少。冬笋的口感很好,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但野生的冬笋产量不高,这也导致了它的价格水涨船高。

有一些农民看到了这个商机,开始尝试人工种植芦笋。其实芦笋也是属于笋类的一个品种,可以说是一种懒人菜,种植一次后,10年的时间不用管,只要长出来就可以去采挖,而且一亩地的产量可以达到三千斤。虽然它的价格不及野生的冬笋,但市场上的售价也达到了20元左右,也算得上是一种贵族蔬菜,一亩地每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可能有很多人对芦笋还不是很了解,没有吃过,它能吃的只是幼苗,在土壤下面的是白色,长出来以后就变成绿色。在市场中白笋是上等品,价格更高,因此有一些农民在种植的时候,会去买遮阳棚来遮光,避免阳光照射,长出白色的芦笋就更有竞争力。芦笋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最初是在地中海的一些国家种植,两千年前的罗马人就把吃不完的新鲜芦笋 *** 成干货,又形了别具特色的一种美食。100多年前芦笋就已传播到中国,但当时并没有大规模种植,到了80年代的时候,才有少数农民开始种植,它比较适合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生长,气候比较适宜,种植规模也逐渐扩大,大棚种植的技术也比较成熟,才会有芦笋上市销售。

种植芦笋不需要很大的成本,普通的农民都可以接受,栽种一次后,10年的时间不需要再引种种植,而且管理也比较简单,容易成活,得到了很多农民朋友的支持。它的营养高,清脆爽口,价格比起普通的蔬菜高出很多,这几年出口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如果农民种植,根本就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大家对芦笋种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它叫芦笋,种1株能收10年,1年采收4茬,亩利润超7000元却少人种

前言

导读:它叫芦笋,种1株能收10年,1年采收4茬,亩利润超7000元却少人种

笋,在我国十分的常见,也是许多人喜欢吃的一种野菜了。

在春天的时候有春笋,冬天了有冬笋,而在夏秋季节还有晒干的笋干售卖。因为竹子生命力很强,种植以后能活数十年,所以只要种植竹子,基本上年年都有吃不完的笋。

特别是冬天的冬笋,向来价格就不便宜。遇到冬笋的小年,价格更是飙升到比牛羊肉还要贵,但因为它很鲜美,依然不少人会疯狂购买。

那大家伙可有听说过芦笋呢?这可是西方的十大名菜之一,并且还被称之为“蔬菜之王”,是深受西方国家人喜爱的一种蔬菜。那为何在国内却少有人种植呢?

芦笋是不是笋?

虽然芦笋的名字也有一个笋字,但是它却并不是笋。

因为芦笋这个名字只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叫法,它的学名叫石刁柏。这是一种舶来品,它的故乡在遥远的地中海一带。

芦笋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竹子则是禾本科竹亚科的多年生植物,因此可以这样说,芦笋和我国所见到的冬笋、春笋等笋类都是毫不相干的。

而之所以有芦笋这个大名,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很像笋,而茎干又非常像芦苇的茎,因此古人就根据它的这些特性,给它取名芦笋。

芦笋和竹笋一样,也是多年生的一种植物,一般管理得当可以活15年以上。它的茎干直立,长得也很高大,可以长到2米以上。而花期是在5-6月份,果期是在秋季的10月份前后。

种植芦笋的经济效益如何?

在国内,芦笋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名气稍微逐渐提升了,但是在市面上依然不多见。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人不认识它了。只因芦笋源自欧洲,国内种植芦笋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才传入我国的。

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芦笋却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它可是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十大名菜”之一的,并且还被称之为“蔬菜之王”,只因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富含了大量的维生素B、维生素A以及叶酸、硒、铁、锰、锌等微量元素,还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

同时芦笋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像硒的含量就要高于绝大多数的蔬菜,其含量可以和海鱼、海虾等海鲜媲美。再加上它的口感很不错,可以和很多的菜肴搭配,所以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而在我国芦笋也才最近十几年才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在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有白芦笋和绿芦笋,其实严格来说,白芦笋只是还没有见光的绿芦笋,当它从土里长出来以后,不久就会因为进行了光合作用就变成了绿芦笋了。所以虽然白芦笋的价格偏高一些,但是这两种芦笋的营养成分是差不多的,甚至口感方面也是没多大的区别。

龙须菜是人造的吗,龙须菜是人工还是自然生长的-第1张图片-

国内芦笋的种植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和河北等省份。其实芦笋的种植是比较简单的,它既能露天种植,也能大棚种植。这种作物食用的是它地下长出来的嫩茎,就和竹笋是差不多的。

它如果在露天种植,一般一年至少能采两茬,而如果是大棚种植芦笋一年可采四茬。并且芦笋又是多年生的植物,种一株可以连续采收10年以上,管理得当15年也不是问题的。

我和一个种植芦笋的农户交谈得知,芦笋的种植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他家去年种植了5.5亩的大棚芦笋,纯利润就有4.7万元以上。这还是直接卖给收购商的价格,如果自己拿到集市去卖,价格会更贵。

我也从市场上了解得知,目前绿芦笋平均是10元左右一斤,这样算下来一亩地的亩产值可以达到一万元左右。关键是就之一年需要购买种苗,以后每年只要施肥、除草和打药就可以了。

为何很少人种植芦笋?

亩产值可以达到一万元以上,为何在国内却很少有人种植芦笋呢?其实从目前市场上芦笋很少出现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因为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吃它,更准确的说是对它接受度不高。如果大家都喜欢吃,估计种植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芦笋虽然营养价值很高,还被称为“蔬菜之王”,但是它毕竟是西方的十大名菜,不是我国的十大名菜。很多人对芦笋吃不习惯,因为芦笋一般都是和西餐搭配着吃,是用来做配菜的,这一点有点不符合国内的饮食习性。市场的需求量不大,是许多人不愿意种植的原因,因为他们自己都不喜欢吃,种出来了又买给谁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缺乏种植技术。许多人吃都没有吃过芦笋,对它们了解也不多,更别说种植芦笋了。正是因为缺乏种植技术,也缺乏销售的渠道,即便是有人知道它能卖钱,也不敢轻易尝试。

种植芦笋虽然简单,但是却比较辛苦的,和我国传统的蔬菜种植不同,它要起垄栽培,垄高差不多要一米以上,这样也是为了采挖芦笋,挖出来以后还要立马用泥巴填补上。芦笋的采挖是很有讲究的,要想卖个好价钱,就要在它没有出头的时候就挖出来,并且还要每隔几天采挖一次,如果种植的规模大,那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

同时芦笋还有一个特点,它的生长很快,一般温度越高,长得就越快。并且它还具有不耐存储,容易腐烂的特点。挖出来如果短时间卖不掉,那么很快就会失去水分,然后长老了,吃起来口感不清脆,并且甚至还会发苦。

结束语

当然了,芦笋对生长土壤比较挑剔也是一个原因,它适宜生长在沙质土壤,并且要土壤疏松、透气性好的才最适合土壤的生长,如果是黏土或者比较容易积水的低洼地带,都不适合芦笋的生长种植。

如果大家喜欢吃芦笋,在挑选的时候也有讲究的,一般选择长度不超过30CM,粗细介于小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因为长得太长的、太粗的,下部分的就已经木质化了,吃起来影响口感。当然了也要看它的颜色,一般嫩绿的芦笋比较新鲜,而深绿色的芦笋就已经采收时间较长了。

各位朋友们,你们喜欢吃芦笋吗?在你们当地多少钱一斤呢?欢迎留言!



标签: 龙须菜 人造 人工 生长 自然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