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草局组织相关专家对2019-2020年度央视《秘境之眼》栏目播出的红外照相机视频进行初选,央视《秘境之眼》共播出了全国各地300多期节目,专家从中评选出28个视频影像入围央视《秘境之眼》精彩影像。青川唐家河国家级然保护区黄喉貂的视频影像成功入围。
这段唐家河保护区黄喉貂的视频影像时长是一分20秒,题为:《黄喉貂的另一面》。视频中,一只黄喉貂正在觅食,它身材娇小,身手却异常敏捷。这只黄喉貂在一条小溪处遇到了正在涉水的小麂,它三步并作两步一个冲刺就跑到小麂面前,一口将其咬住,可怜的小麂还没等反应过来,就成了黄喉貂的盘中餐。此时,另一只黄喉貂见状迅速赶来,分享胜利果实。
此次入围的28个视频影像将作为2020“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重要部分之一,5月12日至22日期间在网上对入围精彩影像进行播出和宣传,以公众点赞(点赞量)的方式评选精彩影像,投票至5月20日24点截止。投票结果将在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公布。
新闻辞典:黄喉貂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其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主要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林区,巢穴多建筑于树洞或石洞中。喜晨昏活动,但白天也经常出现。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这种食肉动物的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小麂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16 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物种。
( 陶涛 广元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慧)
保护中华秋沙鸭给力,吉林省又上央视啦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距今已生存一千多万年,被誉为“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全球现有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不足3000只。吉林长白山是中华秋沙鸭的重要聚集地。近年来,吉林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举措,为中华秋沙鸭撑起了“保护伞”。
度身定做人工巢穴,解决“产房紧张”问题
中华秋沙鸭作为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和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对栖息地生境要求极为苛刻,喜欢在水质清澈、巢址丰富、食物充沛且人为活动干扰少的环境栖息繁殖。
从每年3月中旬开始,中华秋沙鸭进入繁殖期,中华秋沙鸭不会筑巢,只能选择天然树洞当做巢穴,而树洞必须要符合中华秋沙鸭的身形,过大或过小都不行,位置又必须在水边。
现成的巢穴不好找,自己又不会筑巢,多种因素叠加,导致中华秋沙鸭的“住房紧张”。近年来,在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工作人员为中华秋沙鸭度身定做了71个仿真人工巢穴,解决鸭妈妈“产房紧张”的问题,目前,这些人工巢穴基本上都住进了中华秋沙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防天敌威胁 树上箍铁皮包塑料布
中华秋沙鸭从孵化到生长,经常会遭遇天敌的威胁。在鸭宝宝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除去鸭妈妈的言传身教外,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也在全程暗中助力,帮助鸭宝宝茁壮成长。
秋沙鸭天敌有青鼬,还有松花蛇。青鼬上树的能力相当强,到顶上以后把母鸭子就给吃掉了,这一窝蛋就寡了。松花蛇上去以后它专门吃蛋,这窝蛋它要给吃了,鸭子今年也就白忙活了。中华秋沙鸭的天敌同样属于保护动物,如何既不伤害秋沙鸭的天敌,又能够保护好秋沙鸭,这成为了保护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将凡是挂上人工巢穴的树木,离地1米高处,都箍上了一圈光滑的薄铁皮,或者是包上塑料布,甚至还安装了防蛇刺网,这是工作人员保护中华秋沙鸭采取的土办法。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措施,可以对黄喉貂、松花蛇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防止食物不足 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
眼下是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的高峰期,中华秋沙鸭幼鸭在破壳后的24小时,就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从巢洞中跳出,进入溪流中生活,这就是中华秋沙鸭的“跳巢”。
随着幼鸭的“跳巢”成功后,鸭宝宝就会跟随鸭妈妈进入附近的河流,河流是中华秋沙鸭的安全地带,也是它们的觅食场所。“下河之后,小鸭子会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进入河流的浅滩,那里有一些小型的幼虫,可以让刚刚出生的中华秋沙鸭进食。等中华秋沙鸭再大一些后,鸭妈妈会教给它们如何捕鱼。”长白山中华秋沙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跟随妈妈100天左右,就可以自己捕鱼生存了。近年来,随着中华秋沙鸭数量的增多,为了防止河流食物不足的情况出现,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向河流中投放小鱼,以保证食物充足。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于洋 图片为视频截图
编辑:熊一黎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近日,在一个月黑风高、寒风凛冽、树影婆娑的夜晚,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蔡家坝的养蜂场,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矫健的身影,东嗅嗅西挠挠,跳跃在邻近几个蜂箱间,似在试探、观望,谋划怎样才能享用到那香甜之蜜。此案的“犯罪嫌疑人”便是唐家河的“丛林杀手”——黄喉貂。
3
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以啮齿动物、鸟、鸟卵、昆虫为主,有时也攻击鹿科动物。除动物性食物外,也采食一些野果、浆果。同时,黄喉貂也会采食蜂蜜,通常将蜂箱掏一个洞,钻进去偷吃蜂蜜,因此,它也获得一个美称“蜜狗”。
视频中,还未待观者反应过来,画面中又出现了一双“火眼金睛”
两只?但当镜头里再次出现另外两处“亮光”时,便可知,这定是次有组织、有计划的“4人团伙作案”,不一会儿,它们用锋利的牙齿、尖锐的趾爪,对蜂箱轮流发起攻击。
蜂箱咯咯作响,经过20多分钟的轮番攻击,最终,善于团队协作的黄喉貂还是未能如愿,不甘心地桃之夭夭。
物种科普
摘录自《唐家河鸟兽物语》
黄喉貂是一种十分美丽的食肉动物,它广泛分布在从黑龙江到海南的森林中,适应性非常强。黄喉貂属于较大的鼬科动物,比黄鼬大很多,体重与家猫接近,但是体型比家猫细长。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有一个明亮的喉部,还有四条矫健的黑色大长腿。一般情况下南方的黄喉貂喉部黄斑要更加明亮和鲜艳。因为毛皮有色差,且不如其他貂类柔软,较少有人会为了获取毛皮猎杀黄喉貂,这也使得黄喉貂躲过一劫,在 IUCN 的评级里面属于低度关注状态。
黄喉貂主要以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食,也会掏食蜂蜜或者吃野果。在野外,黄喉貂很少单独活动,一般会结成 2 只到 4 只的小群。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有很好的分工协作,凭借这种配合,
黄喉貂可以捕获小麂、毛冠鹿之类的有蹄动物,这些有蹄动物的体型可以达黄喉貂的 5 倍以上。在唐家河,工作人员多次记录到黄喉貂合作捕猎小麂,利用河岸、岩石等有利地形,将小麂驱赶到河中,趁其上岸之时发动忽然袭击。黄喉貂的粪便表面比较黑亮,通过内容物分析可以判断黄喉貂吃了哪些食物,却无法判断各食物的比例,因为黄喉貂对不同食物的消化程度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鼬科动物多为夜行或者晨昏动物,但是唐家河的研究发现黄喉貂是典型的日行性动物,夜间活动的情况极少。这与泰国的黄喉貂明显不同,那里的黄喉貂只有一半的活动是处在白天。所以在唐家河看到黄喉貂的时候多数是白天,尤其是午后沿公路或者河道观察。从科研交流中心到水池坪这段路是观察黄喉貂的更佳路线。黄喉貂的领地意识很强,时常会沿固定线路巡视领地,这样的线路主要是领地内的山脊线。在一些有树根、石头突出的地方,黄喉貂会频繁地在此进行气味标记。黄喉貂进行气味标记的方式比较独特,一种方式是用 *** 在标记点前后磨蹭,另一种方式是后肢下蹲迅速地抖动胯部排出液体,在标记完后黄喉貂会扭转头嗅闻几下标记点,然后离去。一般情况下,小群内的每一只个体都会在标记点标记。黄喉貂很爱干净,一般不会在标记点排粪,这与同域分布的猪獾不同,猪獾在同一个标记点既会排尿也会排粪。每年的冬春季节是黄喉貂标记的高峰期,初步推断是为了春季的交配做准备。在夏季,黄喉貂则很少标记。
黄喉貂的攀爬本领很强,但是它们更喜欢在地面活动,它们在地面活动的时候尾
巴高耸,一蹦一跳的十分有趣。黄喉貂会在大树基部或者大石缝中搭建自己的巢穴。
在唐家河,黄喉貂广泛分布在 3100 米以下的森林中,数量较多,是最重要的食肉动物之一,对控制小麂、毛冠鹿的数量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相较于果子狸和黄鼬,黄喉貂更喜欢亲自捕猎,而不喜欢进食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它们没有果子狸和黄鼬那么大胆,警戒心也更强,不太喜欢在保护站和人类建筑物的
附近活动。
(视频由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提供)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 *** 】
秦岭野生保护动物——黄喉貂黄喉貂共有10个亚种,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大小如小狐狸。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栖息环境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000米以下。活动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大面积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但不受林型的影响,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季雨林,台湾、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它的踪迹。
生活习性
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所栖息的环境并无严格的要求。它以食物及隐蔽为主要条件而多活动于森林中。这种食肉动物的性情凶狠,常单独或数只集群捕猎较大的草食动物。黄喉貂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穴居在树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分布范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江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 等地。(来源:宝鸡日报)
河流旁,巨石间,尖锐的嘶鸣在潺潺的流水声中显得十分刺耳。三位“凶手”却似乎并不着急,一只伫立在旁,一只跳跃着消失在了石缝里……
就在叫声消失,一切似乎都结束的时候,一只乌鸦从天而降,观察近20秒,小碎步至猎物旁准备啄一嘴时,凶手再露峥嵘,扑向乌鸦,吓得乌鸦扑腾着翅膀,弹出了一米外。
12月23日,唐家河保护区再次拍摄到黄喉貂猎杀小麂,同时之一次拍摄到黄喉貂进食。
一场意外的“谋杀”
23日10时20分,唐家河旅游公司工作人员蒲贵礼带领着游客在保护区实验区蔡家坝区域的凉水井观看河流中的鱼类,瞥眼之间,三只黄喉貂就在对岸。
黄喉貂猎食(陶剑拍摄)
蒲贵礼一行人起初以为是三只黄喉貂在饮水,然而不远处的水中的动静却告诉他们这个事情不简单,仔细一看,河里居然还有一只小麂,黄喉貂即将对小麂发起进攻。
小麂拼命的在水中挣扎,渴望从水中上岸,一番搏杀后,小麂难敌“三兽”,倒在了岸边河床上,其中一只黄喉貂用锋利的牙齿死死咬住小麂喉咙,另外两只负责周边警戒,伺机而动,小麂当场丧命。
可能是猎物太大,或者是捕猎过程太消耗体力,黄喉貂没有将猎物拖回隐蔽的地方,便开始享用它们的战利品。通常黄喉貂是分开进食,一只进食,另外的则在周围警戒,事实也是如此。
13时20分,最后一只黄喉貂结束进食,纵身一跃,消失在丛林之中。这是继2018年1月23日,保护区通过红外相机在摩天岭区域拍摄到黄喉貂猎杀小麂后第二次拍摄到黄喉貂围猎小麂,但却是之一次拍摄到黄喉貂进食,这为保护区黄喉貂猎食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大嘴乌鸦“疯狂”试探,意欲分享
在上述过程中,唐家河管理处副处长陶剑还拍摄到一只大嘴乌鸦与黄喉貂抢夺食物的视频,这也是保护区首次拍摄到此场景。视频中乌鸦一直在边缘试探,想从猎物中分一杯羹,但黄喉貂怎愿与他人共享?双方便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黄喉貂(赵辉拍摄)
黄喉貂(邓建新拍摄)
足足观察近20秒后,乌鸦小碎步至猎物旁的石头上,正好与进食的黄喉貂处在小麂身体的首尾两端。黄喉貂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变化,可就在乌鸦准备啄一嘴时,黄喉貂猛地扑向了乌鸦,吓得乌鸦扑腾着翅膀,从石头上弹到了一米外的空地上。
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兽,从昆虫到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主要以啮齿动物、鸟、鸟卵、昆虫为主,有时也攻击羔羊及鹿科动物幼崽。除动物性食物外,也采食一些野果、浆果。食物缺乏时也取食动物尸体,偶尔潜入村庄偷吃家禽。
其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体长56-65厘米,尾长38-43厘米,体重约2-3千克;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柔软而细长,呈圆筒状;头较为尖细,略呈三角形;圆耳朵;腿较短,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弯曲而尖利。
黄喉貂身体的毛色比较鲜艳,头及颈背部、身体的后部、四肢及尾巴均为暗棕色至黑色,喉胸部毛色鲜黄,包括腰部呈黄褐色,其上缘还有一条明显的黑线。腹部呈灰褐色,尾巴为黑色,皮毛柔软而紧密。由于它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
另外保护区工作人员马文虎曾拍摄到黄喉貂捕食红腹角雉。此类事件的多次发生证实了黄喉貂丛林顶尖冷血杀手的称号,也反映了保护区生态食物链的完整,保护成效的显著。
黄喉貂捕食红腹角雉(马文虎拍摄)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图片及视频由唐家河保护区提供
编辑 刘宇鹏
听说省政协在开会?秦岭动物们“组团”支持大家吼!
我们是生活在秦岭深处的动物们
这两天我们听说
陕西省政协在开一个很重要的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
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家园,当然要强烈支持!
所以,我们决定组建一个“助威团”
在这之前
先来个自我介绍……
我们的家——秦岭
秦岭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有着“世界级珍奇动、植物的天然庇护所”的美誉!
住在秦岭的野生动物们“种族兴旺”,种类和数量全国领先。 根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的最新统计,秦岭分布有各类脊椎动物848种。其中鱼类123种,两栖类19种,爬行类41种,鸟类521种,兽类144种。
看到没有,这么多的动物
到底谁能入选呢?
我们私下开了个“民主选举大会”
经过几轮角逐
最终出道十一席确定!
ladys and gentleman!
灯光、音乐走起!
C位担当——大熊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大名鼎鼎的它,毫无争议地全票当选!大熊猫是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几乎让所有的两脚兽都拜倒在它的魅力之下。
气氛担当——秦岭金丝猴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秦岭金丝猴又名川金丝猴秦岭亚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四川金丝猴的秦岭种群,是在金丝猴的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它灵动的大眼睛,闪闪的金色绒毛,绝对会吸引全场目光。秦岭金丝猴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上蹿下跳,非常调皮;也喜欢粘着成员,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
沉稳担当——羚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毕竟是开会,沉稳的羚牛往会场上一坐,气氛马上严肃起来了。羚牛并不是牛,它居于牛科羊亚科,分类上近于寒带羚羊,是世界上公认的珍贵动物之一,它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
高冷担当——朱鹮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作为“吉祥之鸟”,所以,“助威团”里必须有它一席!它的性格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很高冷。
长腿担当——黑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评委们给它的评语是——“性情机警,适合外出调研”。黑鹳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端的绿色、紫色或青铜色金属光辉,尤以头、颈部的更为明显。黑鹳的听觉、视觉均很发达,当人还离得很远时就凌空飞起,故人难以接近。同时还是 白俄罗斯的国鸟 。
速度担当——云豹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有着粗短而矫健的四肢,几乎与身体一样长而且很粗的尾巴。头部略圆,口鼻突出,爪子非常大。体色金黄色,并覆盖有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因此称作“云豹”。斑纹周缘近黑色,而中心暗黄色,状如龟背饰纹,故又有“龟纹豹”之称,拥有良好的嗅觉与听觉。
高级担当——林麝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助威团”中的经济领域代表。雄性林麝分泌的麝香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有“软黄金”之称。林麝白天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出来活动。视觉和听觉灵敏,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行走,能登上倾斜的树干,站立于树枝上,还善于跳跃,能从平地跳起2米以上。
颜值担当——红腹锦鸡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它当选的理由就是——颜值太高了!红腹锦鸡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俱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鸟种,性机警,胆怯怕人。
吃货担当——黄喉貂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别看它萌萌的,其实它很凶哦!黄喉貂喜欢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称。耳部短而圆,尾毛不蓬松,体形细长。黄喉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对所栖息的环境并无严格的要求。
机敏担当——大灵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当选理由:喜夜行,生性机警,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昼伏夜出、行动敏捷、听觉灵敏,性狡猾多疑,故称狐狸猫。白天隐藏在灌丛、草丛、树洞、土洞、岩穴中,晨昏开始活动,善于攀登树木,也善于游泳,捕猎时多采用伏击的方式,悄悄地接近猎物,突然冲出捕食。
霸气担当——赤腹鹰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错了错了,这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才是我威武的身姿)
当选理由:小型猛禽,翅膀尖而长,因外形像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头部至背部为蓝灰色,翅膀和尾羽灰褐色,性善隐藏而机警,常躲藏在树叶丛中,有时也栖于空旷处孤立的树枝上,领域性甚强。
怎么样,这些“人”选你满意吗?
还有很多没有入选的动物,尤其是一些濒危的动物们,希望我们能代表它们,向大家传达秦岭动物们的呼声——保护秦岭,人人有责!
我们这么可爱,你们忍心看着我们走向灭绝,从此消失于人类的视线吗?动物们和人类,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我们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拜托了!
如果你们认同我们的观点
请关注陕西省政协的这个会议
大家一起为保护秦岭生态文明出一份力
多多转发,多多点赞哦!
蜀山之王贡嘎雪山, 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山脚下却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在这些树丛中,生活着一种像黄鼠狼一样的动物——黄喉貂,但这家伙可比黄鼠狼要凶狠得多。
黄喉貂的脖子到腰的部位长有一撮小黄毛,十分的张扬,当地人喜欢称它为“黄腰狐狸”;又因为这家伙好吃蜂蜜,见到蜂蜜就忘记爹娘的那种,理所当然被称为“蜜狗”。狗狗这时不开心了:你见过狗狗吃蜂蜜的吗?我们顶多也就喜欢追着蜜蜂玩玩而已嘛。
更爱吃蜂蜜,吃蛇就像吃泥鳅
贡嘎山下的驷马塘有片原始针阔叶混交林,一只公黄喉貂闲着没事,就带着老婆大人出来散散心。它俩一边沐浴阳光,一边闲庭漫步,时不时还不忘标记一下领地。突然,公貂似乎听到了异动,它立马停下脚步,张开两只顺风耳,试图窥听一下哪来的响动。
咦!好像前面有好吃的。恩!闻闻这气味就很香,要是能美美吃一口,那真是胜过活神仙。话说黄喉貂的嘴也不叼,什么鸟兽两爬、无脊椎动物,甚至植物的果实,从不挑剔。
黄喉貂说到做到,这家伙的动作极其敏捷,一下子就爬到了树枝上。只见它在树枝间自由攀爬穿梭,体态轻盈自然,从不拖泥带水,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来去自如。看来,又要有什么动物即将遭到它的毒手了。
千万不要被黄喉貂这一身萌萌的样子迷惑了,它们可是攻击力极强的小猛兽,在野外争强好斗,经常捕食比自己体型大几倍的动物,而它们的身形细长,行动灵敏,能够在猎物不经意之间扑杀上去。
哈,原来是一条横斑锦蛇!黄喉貂不仅不害怕这条凶猛的毒蛇,反而心里在想,好久没有吃到这种蛇了,还怪想念的,这次不能让它跑了。
黄喉貂埋伏树上,涎水直流,小心翼翼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正在找时机下手。
横斑锦蛇终于发现了它,急忙想逃跑,但是为时已晚。黄喉貂纵身一跃过去,一口就把横斑锦蛇咬死。这家伙看起来小巧,但是猎杀时极其凶猛。
不过,它没有立即吃,把蛇丢在树干上,然后舔了舔舌头,抬起头来,朝着母貂的方向大叫了一声,貌似在说:快过来吃美食呀,亲爱的!
母貂在树下早已按奈不住,听到叫声,一跃就上了树,与公貂一起,一个咬住蛇头,一个咬住蛇尾巴,直接从头部大口咬下,就像吃泥鳅一样,连骨头都咬碎吞进去。饱吃了一餐后,懒懒地趴树枝上,好久没有尝到这样的美味了。
就连大自己50倍的大熊猫都敢咬一口
对付蛇,那只是小菜一碟,这家伙还敢对大自己好几倍的毛冠鹿下手。一头毛冠鹿下到溪边来喝水,殊不知,两只狡猾的黄喉貂早早埋伏在溪对岸的一块岩石边。
等毛冠鹿一出现,公黄喉貂迈步上前,将毛冠鹿掀翻在地上,用前爪按住它的身体,用牙齿紧紧锁住毛冠鹿的喉咙,母黄喉貂从后面咬住毛冠鹿的大腿。毛冠鹿奋力挣扎老半天,无奈敌不过黄喉貂。哎!真是白白长了一身膘。
还有人看到,两只黄喉貂追捕一只红腹角雉。红腹角雉也许是受了伤,跑得不快,被后面追来的黄喉貂逮了个正着,你说这红腹角雉倒霉不倒霉呀,本来以为逃脱了老鹰的追击,殊不知又落入貂嘴。
这还不算啥,一只3岁的大熊猫遭到几只黄喉貂围攻,都跑到保护站来求助。黄喉貂是何方怪兽,竟敢对国宝大熊猫下手!你要知道,它可是熊呀!
结语
都说鼬科动物都不是好惹的,还真是。小小的个子,发起狠来还真没有谁敢惹它。
从守护者的望远镜里 看“高原精灵”黑颈鹤的迁徙与繁衍雪灵谷动物实验室/出品
摄影:贡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网
参考资料:科学时报、中国动物志、四川动物、动植物科普、动物学杂志、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封面新闻记者 杨霁月
4月20日,四川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青海西海都市报、云南开屏新闻(春城晚报)、甘肃奔流新闻(兰州晨报)4家主流媒体联合推出的“黑颈鹤之旅 生态美之路——青甘川滇四省联动报道”圆满落下帷幕。其间,4家媒体通过融媒体联动报道的形式,集中展现了黑颈鹤保护的举措和成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黑颈鹤这一国家级珍稀物种。
人鹤共舞,高原精灵的迁徙与繁衍,演绎着一场生态之变,一幅“鹤翔于天、声闻于野”的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云
南
守护念湖20年,张传金“护鹤”情怀从不变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文 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三月春回大地,随着气温回升,又到了越冬候鸟迁飞返程的时候。刚过的越冬季,飞临云南越冬的黑颈鹤总数超过了4000只,种群数量创下历史纪录。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也大规模集中北迁,返回繁殖地。站在湿地里,看着翩翩起飞的鹤群,保护区内46岁的护鹤员张传金依依不舍。
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量的黑颈鹤在空中盘旋鸣叫,它的叫声跟平时不一样,按我们以往的经验,它们又到要离开会泽的时候了……”张传金说。
张传金是一名 *** 员,目前为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管理所巡护保洁组组长、护鹤员。作为土生土长的会泽念湖人,他在黑颈鹤的歌声中长大,正式加入护鹤员队伍已经20年,爱鹤护鹤、守护美丽的念湖,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云南:张传金给黑颈鹤播撒口粮
“数十年如一日,把一份义务变成了一个习惯,从青丝到华发,尽己所能,爱区如家,陪黑颈鹤成长,望黑颈鹤归来。在他身上,展现了一个忠诚朴素的护鹤员对于念湖保护区最真挚的爱与奉献。”张传金的一名同事这样评价道。
云南:黑颈鹤在湿地漫步
正因为有了张传金一样的保洁员、护鹤员,现在的保护区早已建成“无白色垃圾保护区”。巡护栈道上的竹篱笆倒了,张传金会拿上工具把它修好;看到湖面上有白色漂浮物,他就带着护鹤员去打捞干净;黑颈鹤受伤了,就小心翼翼地给它包扎,送去治疗;冬日冰天雪地里,黑颈鹤吃不饱,他就和其他护鹤员踏着雪送口粮……现在张传金带领的31名护鹤员,不管年龄大小,每个人都在保护区内真心守护。
云南:护鹤员观望黑颈鹤
在湿地恢复建设项目中,需要从当地群众手中流转部分土地,张传金充分发挥本地人的优势,不分白天黑夜,一家一家上门做群众工作。每年保护区都会采取只种不收的方式,自种200亩的马铃薯为来年黑颈鹤提供食物,张传金还有一个工作就是带领其他护鹤员为黑颈鹤种“口粮”。为了节约成本,他会提前到当地老百姓家预定下种植的种子和农家肥,在时令季节种下“口粮”,保障黑颈鹤越冬时有充足的食物。
云南:黑颈鹤集群
据悉,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会泽保护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每年来这里过冬的黑颈鹤从1986年首次发现的21只,增长到了现在的1360只,占全世界黑颈鹤种群数量的10%。除此之外,新增一级保护动物紫鹮,二级保护动物紫水鸡、黄喉貂三个物种,多年未见的大白鹭又回来了!苍鹭、斑嘴鸭、骨顶鸡、黑水鸡等候鸟就地繁殖不再迁徙,念湖已然成为鸟类的天堂。
甘
肃
盐池湾的黑颈鹤守护者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通讯员 赵锐 记者 曹勇
4月初的一天,祁连山国家公园酒泉分局党河湿地保护站站长杨巨才披着大衣走出门,遥望湿地的方向,喃喃自语:“春雪日渐消融,我们的‘高原精灵’也快回来了吧!”
甘肃:盐池湾畔观望
2008年,杨巨才之一次来到盐池湾,感受着当地人的热情,领略着秀美的盐池湾风景,心情舒畅了许多,比起城市的喧嚣,杨巨才更憧憬大自然的纯净与悠然。“被当地人称为‘高原精灵’的鸟,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灰白色的体羽和褐黑色的尾羽像是华丽的舞裙,黑色的头部、前颈彰显着它们的高贵,看着就像个骄傲的小公主。它们在这里生活好些年了,是这里的原住民,也是湿地真正的主人。”杨巨才一边在湿地回收起一个个红外相机,调试着一个个监控探头,一边向记者介绍着“高原精灵”。
一道嘹亮的啼声响彻湿地上空,正在湿地巡查的保护站工作人员停下手上的工作,杨巨才迫不及待地拿起望远镜,四处寻找着声音的来源,4个月的期盼终于有了惊喜。60多只黑颈鹤飞来,一路的风尘仆仆似乎也掩盖不了回家的喜悦,黑颈鹤或翱翔于天际,或浮游于湖中,或依偎于巢穴,它们掀起黑白分明的翅膀引吭高歌,为广袤的湿地带来了生气。黑颈鹤在湿地上掀起了一阵求偶风,雄性黑颈鹤在草地上跳着求偶舞蹈,期待获取雌性黑颈鹤的青睐。
杨巨才告诉记者,外来人员观鸟对繁殖期间的黑颈鹤影响很大,甚至会导致黑颈鹤弃巢而去。因此,保护站在入口处设置卡口,禁止外来人员观鸟、拍鸟。保护站工作人员时常穿着厚重的雨裤,不论酷暑严寒,风雨无阻,坚持野外作业,架设红外相机,监测黑颈鹤的一举一动。同时加强湿地保护,严格控制进入湿地的人员,加大巡护检查力度,积极宣传爱鸟护鸟相关科普知识,切实做好草原防火等工作。
甘肃:宣传爱鸟护鸟相关科普知识
为了监测、保护黑颈鹤,杨巨才那原本帅气白皙的脸庞被晒得黝黑,浑身都是被蚊虫叮咬的痕迹,脱下靴子时流出血水……黑颈鹤对杨巨才来说,是他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他对湿地和黑颈鹤的付出,更多的是由衷的热爱和无私的奉献。
正是有杨巨才等管护人员不辞辛苦的野外工作,盐池湾湿地黑颈鹤种群较为健康稳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数量也稳中有升。黑颈鹤种群总数从2013年的86只增加至2022年的208只,今年截至目前,已有60多只黑颈鹤陆续飞抵盐池湾湿地“安家”,后续还将有更多的黑颈鹤抵达这里繁衍后代。
青
海
湿地大省黑颈鹤翔集
西海全媒体记者 祁宗珠
四月的祁连山,冰雪消融,春回大地,黑颈鹤又陆续飞到这里生活。目前,已有10余只黑颈鹤从 *** 迁徙至祁连山国家公园,其余还在越冬地活动。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正式拉开了春季迁徙的大幕。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先后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调查。调查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调查记录到黑颈鹤195只,特别是辖区内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央隆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木里镇是国家公园黑颈鹤繁育的重点分布区。通过近3年的研究调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是黑颈鹤赖以生存的核心栖息地之一。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黑颈鹤。祁宗珠 摄
为进一步掌握黑颈鹤迁徙路线、繁殖策略等生态学信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在2020年至2021年间为38只黑颈鹤佩戴卫星跟踪器。追踪数据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黑颈鹤迁徙历时时间长,最长的历时39天;迁徙距离长,最长可达1500公里,是目前已知的黑颈鹤迁徙中距离最长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是黑颈鹤这一物种基因交流和种群延续的重要场地。
“黑颈鹤!黑颈鹤!”3月21日,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每月一次的黑颈鹤野外监测的日子,当监测人员赶到海晏县甘子河附近时意外发现,2只体型高大的黑颈鹤时而在河口的湿地上散步,时而将细长的喙伸进水中觅食。
“这是今年我们在青海湖畔监测到的之一批黑颈鹤。”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保护科科长孙建青介绍,连续13年的黑颈鹤野外种群监测结果显示,从2010年至2022年,黑颈鹤在青海湖边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保持在80只至140只之间。
近年来,为了保护黑颈鹤等旗舰物种,青海湖鸟岛游 *** 务中心变成生态管护站点,各类旅游经营设施已被拆除,鸟岛、沙岛等景区闭门谢客,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青海湖已成为黑颈鹤等鸟类的家园。
为有效保护黑颈鹤生活的湿地,青海实施最严格的湿地保护政策,颁布实施了《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关于贯彻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等。去年初,青海又将“湿地保护率”纳入林(草)长制考核体系。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掌握我省黑颈鹤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2021年,省林草局委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对青海省范围内的黑颈鹤展开专项调查。调查发现,全省6个自治州104个黑颈鹤分布位点,共观测到黑颈鹤957只,主要分布于我省各大江河湖泊、沼泽湿地的草原、草甸及部分荒漠生态景观内。这是我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对黑颈鹤的生存状况开展大规模的专项调查,对黑颈鹤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青海6个自治州有黑颈鹤分布位点104个,其中,繁殖期103个位点共观测到黑颈鹤377只,越冬迁徙前1个位点共观测到黑颈鹤580只,其中海西州占46.84%,海北州占24.67%。此次调查基于大量的数据调查积累,首次对青海黑颈鹤适宜生境面积和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适宜分布空间分析。分析表明,我省中北部为黑颈鹤高度适宜分布区,东部及西北部为中度适宜区,南部局部区域为低度适宜区,黑颈鹤在青海高原得到有效保护。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大熊猫不是食草动物却为何天天吃竹子,它如何消化竹子里的纤维?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品种,圆滚滚、毛绒绒、憨憨的,非常可爱,那高颜值的外表以及滑稽的动作让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成为了它们的忠实粉丝。
大熊猫可爱美丽的外表总是让我们忽略它的本质:其实它是一只熊。
大熊猫是熊科中的一种动物,属于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大熊猫种,同黑熊、棕熊、北极熊同属一科。
几十年来,对大熊猫的精确分类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它与熊和浣熊都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然而,通过研究大熊猫的遗传密码(DNA),科学家证实了大熊猫是真正的熊,是熊科的一部分。大熊猫与其他熊类在外形、行走和攀爬的方式、颅骨特征以及重要的社会系统和生殖生物学上都很相似。
熊科动物
大熊猫的耳朵,眼罩,口鼻,腿,手臂和肩膀处的毛皮颜色为黑色,其余的地方为白色。这种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能够让它们在森林中脱颖而出,找到彼此进行交配(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只有在交配的时候才聚到一起)。同时,颜色对比鲜明的大色块用来在竹子或树梢上进行伪装,躲避敌手。
黑白的皮毛颜色是一种很好的伪装
成年大熊猫体长约1.2-1.9米,尾巴长10-15厘米,肩部高60-90厘米。雄性的体重可达180公斤。雌性通常比雄性小,体重约在70-125公斤。总体来说,成年大熊猫的平均体重在100-115公斤之间。
大熊猫拥有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但它饮食中99%却都是竹子
熊通常是食肉动物到杂食动物。例如,北极熊只靠肉和脂肪生存,而黑熊或多或少是杂食动物。大约700万年前,古代大熊猫也是杂食性的。到了240万年前,它们变成了食草动物,竹笋、竹茎和竹叶成为了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熊猫拥有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即消化道短而直,没有盲肠),以及肉食动物特有的基因,它们有时也吃鸟类或啮齿动物,但它们99%的饮食都是竹子。
大熊猫的肉食动物肠胃没有消化纤维素的纤维素酶,它们如何消化竹子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大熊猫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归功于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肠道本身并没有这样的微生物,需要从母亲的身体内获得。微生物可以分泌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成小分子的物质,然后在肠道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尽管大熊猫能够消化竹子,但是消化率是比较低的(因为消化道短而直,限制了微生物的消化潜力,竹子没等被微生物充分消化,便到达了消化道的末端,排出体外了),所以能量和蛋白质的吸收率就很低,为了满足机体的能量和蛋白需要,只能多多的吃,效率不够,数量来凑,通过大量的摄入来一点点积累达到身体每天需要的营养量。这样的情况使得大熊猫一整天不停地吃竹子,24小时内有12-15小时都在啃竹子,每天可以消耗多达30公斤的竹叶、竹笋和竹茎。由于这种大量的饮食,大熊猫每天排便可达40多次(真是吃的多,拉的也多)。
大熊猫的前爪、牙齿和下颚都适应了以竹子为食。
大熊猫的两只前爪都有一个“拇指”和五个手指。“拇指”实际上是一块从腕骨长出的籽骨,这个小小的假拇指与其他5指配合,帮助它在吃东西时,能熟练地握住和操纵竹子,几乎和人的拇指一样。而其它熊类没有这样独特进化出来的拇指,它们的前掌只有正常的五指。
大熊猫的前臼齿和臼齿比其它熊的更大更宽,扁平的臼齿用来咬碎和研磨植物纤维。它们也有锋利的犬齿,用来咬碎坚硬的竹竿。
大熊猫的大圆脸是由其强有力的下巴肌肉形成的,这些肌肉从头的顶部连接到下巴,非常强壮,让它们能够很好地磨碎食物,在消化食物时获得尽可能多的营养。
大熊猫为什么以竹子为主要食物?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不同的理论:
一、大熊猫的饮食转换是食物短缺造成的
几百万年前,由于气候的变化,很多动物从地球上灭绝消失,导致大熊猫的食物骤减。由于食物短缺,他们找不到足够的猎物来繁衍生息,于是将饮食向植物转变。而且由于其行动缓慢,不能快速移动,如果留在地面上,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成年大熊猫的天敌有豺和豹,黄喉貂以熊猫幼崽为食),所以它们会经常待在树上吃竹子。
二、科学家发现一种鲜味受体的基因突变与大熊猫的饮食改变相对应
通过化石研究表明,700万年前,古代大熊猫是杂食性的,在200-240万年前变成了食草性的。基因组测序表明,大熊猫的饮食转换可能是从失去唯一的鲜味受体开始的,大约在420万年,由于鲜味受体的基因T1R1发生突变,使得鲜味受体不能发挥作用,感受不到鲜味。味道在告诉我们喜欢吃什么方面很重要,鲜味相当于肉类中的高水平谷氨酸,鲜味受体功能失常,改变了大熊猫的食物选择。
基因突变后,原物质无法正常表达出来
三、也有科学家认为比起其它食物,大熊猫更喜欢竹子
科学家发现,竹子可能会在熊猫的大脑中产生一种奖赏反应。就像人们吃到某种食物,感觉很好吃,就像得到奖励一般。吃喜欢的食物使我们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感觉良好。然后,我们的大脑会记住这种良好的感觉,并鼓励我们在感觉良好的食物出现时多吃点。竹子中的某些物质可能有助于熊猫产生更多的多巴胺,吃竹子会让熊猫的大脑认为,就食物而言,竹子是非常棒的。
虽然这些理论都与大熊猫的饮食改变有关,但是饮食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各种自身以及环境的改变和 *** 都会影响食物的选择。所以大熊猫在几百万年前最初食物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仍是个谜,需要科学家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大熊猫圆滚滚肉又多,为何却很少听说老虎捕食过它?导读:大熊猫圆滚滚肉又多,为何却很少听说老虎捕食过它?
大熊猫和老虎都是非常珍贵的动物,特别是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动物,非常古老,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早在8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我们自然不想这两种动物会相互争斗。但是理论上来说,老虎作为“百兽之王”,体重在200千克以上,大自然里面大多数的动物都不是它的对手,他的食谱很广泛,几乎能够捕食见到的任何动物,所以也可能会包括熊猫在内。
历史上大熊猫与老虎的生活区域是有重合的,在早年间,华南虎遍布中国大部分的森林,后来由于时代的发展,人口剧增,不断开荒垦地、砍伐森林,加剧了人虎冲突,导致老虎、豹子之类被定为害兽,于是掀起了一场“除虎害”的运动,华南虎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遭到了灭顶之灾,随着野外最后一头华南虎消失,如今已经成了野外灭绝的动物了,生活在动物园里面。
其实关于大熊猫有两个错误的认知,一开始是由于它萌萌的代表,加上憨厚老实,所以大家并不觉得它有多危险,是人畜无害的典型代表,实际上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它是一头熊,然后才是熊猫,可以说熊猫具备了熊的战斗力,特别是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另外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近些年由于网上一些小编为了追求流量而故意夸大熊猫的战斗力。
经常拿熊猫吹嘘,说“食铁兽”怎么厉害,怎么与老虎抗衡,实际上熊猫虽然强,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能与虎抗衡的地步,甚至在熊科里面,大熊猫的战斗力也算不得顶尖。在动物界里面,体型往往就代表着实力,大熊猫普遍体重在80-120千克之间,跟花豹的体重相当,更大的也不过180千克左右。东北黑熊平均体重约为106.5千克至142千克,而我们知道,世间是存在很多东北虎捕食黑熊的例子的。
严格来说,大熊猫的战斗力是不能跟老虎比较的,不要被网上的一些流量文误导了。豺、雪豹、黄喉貂等食肉动物,几乎都有能力杀死熊猫幼崽。当然啦,一只成年的熊猫对于大多数捕食者来说都是一个极其强大的敌人,华南虎雄虎体重约150千克,雌虎约120千克,与大熊猫差不多,所以它与熊猫争斗起来,想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大熊猫是一种孤独而温和的动物,通常会避免对抗。
可一旦被激怒的话,它也是会爆发出熊的本性,变得异常凶猛,熊猫的爪子虽然比不上老虎锋利,但是配合肢体力量一爪子下去的话,造成的伤害还是很恐怖的,不过熊猫最厉害的装备还是牙齿,“食铁兽”虽然夸张了一点,但是坚硬的竹子、打筒骨,大熊猫都能咬碎,如果与老虎发生争执,老虎不慎被熊猫咬到四肢的话,被咬到的肢体,基本上就算废掉了。
其实熊猫之所以会生存濒危,更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老虎、豹子等食肉动物的威胁,而是人类的活动,由于砍伐森林,导致熊猫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熊猫最直接的食物来源减少。另外,人们捕猎其他动物也会对熊猫的生存产生一定影响。比如说将鹿、野猪等动物捕杀,就会导致老虎、豹子等猛兽的食物减少,那么它们就会将眼光放到熊猫幼崽的身上,甚至老虎会铤而走险去袭击成年大熊猫。
大熊猫虽然圆滚滚肉有多,捕获它的话,老虎的确能够获得较多的肉吃,但是相对而言,捕杀一头成年熊猫的危险程度要远远比捕杀一头野猪高,而一旦在捕杀熊猫的过程中受伤,对于老虎来说可能会是灭顶之灾,因为受伤之后要面临两种风险,一方面是食物的风险,受伤之后老虎捕猎成功会下降,甚至丧失这个能力;另一方面的风险则来自竞争者,别的老虎可能会趁你虚弱时发动袭击。独居的捕食者都是十分谨慎的,所以老虎很少冒大风险去攻击熊猫。
(喜欢请给个赞,原创作品,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