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血能治疗什么病,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13 0
堪称上古神兽的活化石 鲎(hou),为什么成了濒危动物?


鲎(hou),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历史比人类出现的历史还要早得多,比已经灭绝的恐龙还要古老,它由4亿5千万年前的寒武纪三叶虫进化而来。


可是,跨越数亿年的进化而保持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活化石一一鲎,为什么现在成了濒危动物?


【一】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捕食鲎的习惯,鲎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肴,可是人们却不知道鲎自身是带有毒性的,肝 肾功能不全者及过敏体质者食用鲎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类对鲎的捕食还算不上灭顶之灾。



【二】鲎体内地球上唯一的蓝色血液对于人类来说异常珍贵,其血液中富含铜而显淡蓝色,把鲎血液中有一种物质提取出来 *** 成一种试剂一一称为鲎试剂,能够简单高效又非常准确的对药物和医疗用品进行检测。


在生物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疾病和病毒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因素,要战胜各种病毒和疾病需要研发很多药物和做无数的科研实验,而鲎试剂的需求量就很大,而鲎血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唯一的 不可替代的材料。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过鲎的恩惠,弓以说鲎是人类的救星。


人类因此捕捉了大量鲎,采用抽取部分血液再放生的方式,以期求得既能满足使用之需又不至于把鲎捕尽杀绝的平衡。被抽取部分血液的鲎很大部分会死亡,存活下来的也会在交配 捕食 繁殖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三】长成一个成年的鲎需要十五年的时间,它们每一次从产卵到顺利活下来会经历很多危险,真正能够顺利活下来的比例很少很少,加上鲎生活繁殖环境被严重破坏缘故,鲎就越来越少,成了濒危动物。


无数事实证明,人类与动物共存亡。2019年,中国鲎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明确列为濒危物种。2021年,中国鲎被列入二级保护动物。


愿我们共同努力,请您以宽宏大量之心给生而自由的鲎以自己的空间, 善待动物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它活了4亿年,靠蓝色血液救死扶伤,却被人类逼入绝境

来源:人民日报

说到蓝色血液,让人很容易想起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蓝血外星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上的蓝血居民——鲎(hou,第四声),却处境尴尬。

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活体取血,原因是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

只要你打过针或享受过现代医疗,都必须感谢这种蓝血生物的牺牲。


只是因为索取无度,才20余年中国沿海的鲎已从遍布海滩到几乎绝迹。

而对这种相貌诡异的海中“丑八怪”,人们竟都能开发出各种食谱,使其陷入生存困境。

鲎,虽又马蹄蟹,但却与螃蟹关系不大,是一种节肢动物。

它的祖先出现在天地混沌的古生代泥盘纪。

那时,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主,原始鱼类也才刚诞生。


2008年发现的鲎化石,距今4.45亿年

而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其他动物灭绝的灭绝、进化的进化。

只有鲎阅近了地球劫难,还几乎保持着几亿年前的原始样貌。

因此,有科学家则称它们为“演化呆滞的类群”,也就是我们说的“活化石”。


不过除了年代久远、骨骼精奇外,鲎的蓝色血液才是更大卖点。

也正是这种奇特而诡异的血液,才让鲎的种族有能力傲视其他动物存活四亿年。

常见的血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绝大多数血液是靠铁基血红蛋白将氧运输至全身。

铁和氧结合时,就呈现出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红。

但在鲎身上,铁却被换成了铜,而铜氧化的颜色正是蓝绿色。

所以相对于“血红蛋白”,鲎的呼吸蛋白则被形象地称为“血蓝蛋白”。


鲎的血细胞

不过,鲎血最神奇的地方并不在于颜色,而是其独一无二的抗菌能力。

鲎最喜欢呆的地方之一正是海边。

但我们知道海边又是一个极其肮脏的地方,一克海底沉积物中大约就含有10亿个细菌。

而且鲎却不像人类一样拥有层层屏障,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敞开的格局。


鲎体内存在着较大的血腔,里面四通八达的,可以允许血液与组织的直接接触。

所以细菌只要在鲎壳的某条缝中钻入,它就能轻松地在鲎的体内畅通无阻地遨游。

此外,鲎属于节肢动物,也不曾拥有可以对抗感染的白细胞。

不过,为了不让自身被细菌吞噬,鲎的血液也演化出了有别于人类的保护机制。


白细胞吞噬

虽然没有白细胞,但原始的鲎血中却拥有一种神奇的阿米巴样细胞(具有流动性)。

当与细菌接触时,阿米巴样细胞并不会像白细胞那样将细菌吞噬,反而是立即萎缩破裂。

这样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便会使血液局部凝固,从而能将有害的细菌包住,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只是蓝色血液使鲎躲过细菌的侵袭,但也召来了人类的捕捉。

可谓“成亦蓝血,败亦蓝血”。

1956年,Fred Bang在研究鲎的血液循环时,就发现一只鲎的古怪死状。

那只大面积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鲎,几乎所有血液都凝结成了胶体状。


Fred Bang

经过多次试验,Bang最终发现原来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激活了鲎血阿米巴样细胞中的一种酶,致使血液凝固。

而利用鲎血的这种生物特异性,他也开发出了一种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LAL,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鲎阿米巴样细胞裂解物)。

注: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外毒素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内毒素则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产物,只有当细胞死亡后才表现出其毒性。


这种试剂不但反应迅速且灵敏度极高,能揪出细菌存在的蛛丝马迹。

哪怕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只有万亿分之一,这种鲎血提取物都能发挥作用,使澄清的溶液变成凝胶状。

若样品没有受到细菌污染,血液凝固现象则不会发生,可判定为无菌。


其实细菌一直在威胁着人类医疗系统的安全。

任何东西只要进入到人体,就必须要求无菌,如外科植入物、注射或其他治疗过程等。

这里指的无菌不但指没有活菌,而且还要求无热原(内毒素正是热原更大的一类)。

否则病患就极易产生热原反应,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则致死。

然而细菌又无处不在的,所以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不作细菌检测就应用于人体,将会有无数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等。


家兔热原检测

在鲎试剂被发明之前,检测细菌毒素的“家兔法”是既昂贵又笨拙。

首先是将样品注射到兔子的体内,之后再要求工作人员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兔子的体温变化。

兔子对内毒素虽比较敏感,但也要至少3个小时,才能判定样品存在细菌内毒素。

但如今,我们只需要将鲎试剂加入被测材料,反转几次就能从有无凝固看出结果。


所以鲎试剂一经推出,便迅速替代了低效的家兔检测法,并成为了一个大产业。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针剂药品、生物制品、血浆制品、抗癌药物等的内毒素检测。

此外,在临床上鲎试剂也适用脑膜炎、霍乱、鼠疫、百日咳等由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疾病的快速诊断,有利于争取治疗时间。

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这种蓝血生物的恩惠。


鲎的活体取血现场

因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鲎的血液也成世界上最珍贵的血液之一。

1升左右的鲎血液价值就可高达15000美元,不逊于黄金。

而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带进实验室“献血”,为人类医学做贡献。

首先,工作人员会把鲎的腹部和尾部弯折固定。

之后鲎的心包会被钢针刺入,并取出总血量30%左右的血液。

这个采血过程大约需要一至三天,待鲎恢复正常后再放归大海。


虽然不算杀鸡取卵,但不同的数据显示,有10%~30%的鲎会在采血过后死亡。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 每年仍有超过5万只鲎会在“献血”中死去。

此外,在采血后鲎也会活力大减、行动缓慢。

与其他未经采血的同伴相比,进过实验的鲎也变得对潮汐不敏感,交配概率下降、产卵量锐减。


不过幸好,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并非无动于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历时十余载,世界上之一个非鲎血测试盒终于在2003年面世。

虽然在商业推广的道路上还步履难行,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入到此行列中。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鲎的“强制献血”活动也会慢慢绝迹。

但就算制药企业已不再需要鲎的蓝色血液,他们就能逃离悲惨的命运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至少从过去到现在,鲎一直都没有得到过人类的优待。

早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人们就曾用“鲎肥”给土地增肥。

数以百万计的鲎被捕捉起来,碾碎成肥料,有的则成了猪饲料。

后来,渔民也发现用鲎作饵可以捕捉海螺。

因此从90年代,它们再一次遭了殃,捕获量再次走高。


鲎肥

而在中国,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栖息地的劣化消失,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得中国鲎族群陷入大量衰退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鲎试剂初引进我国,鲎试剂厂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的需求也导致大量中国鲎被捕获。

然而在采血不规范、保护力度不足的大环境下,大量鲎最终走向死亡。


它活了4亿年,靠蓝色血液救死扶伤,却被人类逼入绝境

此外,大多数鲎被取完血后,也被“物尽其用”地榨干了剩余价值。

它们不会被放归海洋,反而是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又或是作食材出售。

长期的跟踪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90%。

在海边长大的朋友应该更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鲎的价格都已经不知翻了多少番。

从过去的廉价到没人想吃的海产,一下子变成了名贵的“山珍海味”。

但事实上,鲎真的不算什么人间美食。

它本身肉就少,且肉质偏硬偏柴,鲜味不足之余又腥味极重。

看到有人形容“食后几天连排出的尿液都腥臊不已”。

若不经过各种复杂的加工调料,如制成潮汕鲎粿,一般人都难以入口。

而用美食家蔡澜的原话,就是“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


鲎粿的 *** ,鲎的米珠需经过烹调炒熟,鲎肉经腌制,日晒,才能做成鲎酱,这些鲎酱才是 *** 鲎粿的主要材料

此外,鲎肉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

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而外形与中国鲎极为相似的圆尾鲎更是不能食用,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分分钟让贪吃者命丧黄泉。


A为圆尾鲎,E为中国鲎

只是物以稀为贵,由于资源变得稀缺,中国鲎反而病态地在饮食市场受欢迎了起来。

其实不要光想着吃,鲎本身的价值可能远超人类想象。

除了造福万民的鲎试剂外,早在上个世纪一项关于鲎的研究就曾获得诺奖。


鲎的复眼上有许多小眼

鲎有四眼,其复眼更由800-1000个相对独立的小眼组成。

而鲎复眼里的神经细胞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所以一直都是视网膜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著名生理学家哈特兰(Hartline,Haldan Keffer)就是通过鲎眼,发现了“侧抑制”现象:

当光照面积由一个小眼向附近一个小眼扩大时,前一小眼所发出的电脉冲

强度非但不增加反而减弱。

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小眼受光照 *** 时,它周围的小眼反而受到了抑制。


“侧抑制”错觉图,AB处颜色其实相同


“侧抑制”错觉图,图中为静态图,只有白点

有了这种侧抑制,眼睛就可以增强影像的边缘反差、略去细节突出轮廓,使主观视野更清晰。

基于此发现,哈特兰也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这种“侧抑制”原理,也为当代仿生学提供了灵感,被应用到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成像清晰度和灵敏度。


鲎能熬过几亿年的地球风霜,必然有两把刷子。

我们暂且不提过河拆桥的可能,人类能否将其研究透彻,把价值真正“榨干”还是未知数。

而一味将一个物种的价值框死在“吃”上,也未免太没远见了。

(来源: *** E科技故事微信公号)

南澳渔民称为“有学问的鱼” 据说它的血液每升可值十万元!


鲎,上半部分是“学”,下半部分是“鱼”,你知道它叫什么?它来自哪里?它是什么?难道,它会是一条很有学问的鱼么?

没错,它确实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智慧,从4.5亿年前的远古时代繁衍至今,成为我们今天可见的活化石,它叫做。南澳渔民称“有学问的鱼”。

鲎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海床上,交配时游上浅水滩。捕鲎人趁此机会,涉水捕捉。


鲎善候风

中国的古籍中对鲎早有记载,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四库全书》中均有涉及。“鲎善候风,故其音如似”。


铠甲勇士

鲎,身形似马蹄,身负铠甲,尾巴好像一把长剑。在分类学上,鲎属于节肢动物门、螯肢亚门。蝎子、蜘蛛、螨虫都是这个亚门的,虽然鲎也叫“马蹄蟹”(horseshoe crab),但蟹是甲壳亚门的,和鲎没有关系。

实际上,鲎在如今没有近亲,因为它的近亲早已灭绝了。在现存生物中,鲎自成一派,独占肢口纲、剑尾目,这个目下仅有4个物种:美洲鲎、中国鲎、巨鲎、圆尾鲎。目前,中国确定有分布的只有中国鲎和圆尾鲎,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乘鲎鼋鼉

鲎为雌雄异体,繁衍不易。中国鲎的生长周期很长,有资料说繁殖期为十三年。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对鲎的繁衍有描述:“雌常负雄,虽风涛终不解,故号鱼媚,失雄则不能独活,渔者取之必取双,故吴都赋云乘鲎鼋鼉()”。沿海居民因此把鲎称为“海底鸳鸯”、“夫妻鱼”,来赞誉它们的爱情。



蓝血宝鲎

鲎的血液由于有血青素,是蓝色的,其中的血细胞99%是由变形细胞组成。鲎的血液中变形细胞溶解物经过无菌冷冻干燥能够制成鲎试剂,能够准确、快速地定性或定量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细菌内毒素和(1,3)-β-葡聚糖激,判断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


用鲎血检验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的试验,在医学界称为“鲎试验”。鲎试验的灵敏度甚高.能检测出1毫微克/毫升甚至1微微克/毫升的内毒素,而且检验速度快,只需15分钟。今天,由鲎血制成的干品“鲎试剂”;很快就被用到了如脑膜炎、霍乱、鼠疫、百日咳等由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同时,在药品检验、食品卫生、环境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但是,鲎长到成年需漫长的8年,杀鲎取血不仅满足不了需求而且会使鲎资源枯竭。每只雌鲎可产卵8万粒,可采血50毫升。其血液遇氧变蓝。经提纯、冷却、干燥后呈粉末状。中国南海人工养鲎,活体抽血制成鲎试剂的产品也投入市场。据说“鲎血”有举世无双的药用价值,一升可卖10万元。

来源丨整理 ***

高中生物:血液都是红色的吗?

提到血液,你的之一反应是不是也只有红色?那是因为咱们平时见到的血大多是红色的,其实不同动物的血液也有不同的颜色,下面一张图大家感受一下先:

动物的血液都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的颜色是由存在于血浆或血细胞中的血色蛋白所决定的。不同的血色蛋白由于所含化学元素各异,造成不同颜色的血液。

1 红色

血液呈红色是因为血液中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所有脊椎动物 (包括人类 )和一些无脊动物血液中所含的色素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血红素为卟啉和二价铁的络合物,是相当于血红蛋白的色素部分的物质。血红蛋白呈红色,因此血液也是红色的。

血红蛋白有的存在于红细胞中,有的则存在于血浆中。在所有脊椎动物 (包括人类 )及若干无脊椎动物,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在无脊椎动物中具有红细胞的,只限于部分海产动物,如螠虫、光裸星虫、绿纽虫、海豆芽、扫帚虫、魁蛤和海棒槌等。涉及到各门的动物约有100种。由于红色的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所以含红细胞的血液看上去呈现红色。在氧分压高的地方,由于形成的氧合血红蛋白多,所以血液呈鲜红色;而在氧分压低的地方,由于含氧合血红蛋白少,血液则呈暗红色。因此,脊椎动物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所占的比例就决定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颜色。

但是,血红蛋白并不都存在于血细胞中,像蚯蚓,它的血红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其作用主要也是运输氧气。蚯蚓的血色非常美丽,呈玫瑰红色(或说紫罗兰色(violet)。

2 蓝色

血液呈蓝色是因为血液中有血蓝蛋白。血蓝蛋白亦称为血蓝素,是存在于许多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中的呼吸色素蛋白质,含有铜。直接溶解在这些动物的血淋巴里,不含在血细胞中,在生理上起着运输氧的作用。血蓝蛋白与氧结合时呈青蓝色,而在放出氧的状态下是无色的。蜗牛、无齿蚌、河蚌、乌贼、日本沼虾、对虾和毛蟹等动物的血淋巴中均含有血蓝蛋白。

另外,节肢动物门肢口纲中惟一存留下来的,产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常见种——中国鲎(hòu),因其血液中含有 0. 28%的铜离子,故呈蓝色。更特殊的是,此种血液一旦与细菌接触便很快凝固,杀死细菌,因此由鲎血制成的试剂被用到了脑膜炎、百日咳等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同时应用鲎血制剂能快速、准确地检验出食品等是否已经被细菌污染。所以鲎的血极其珍贵也极其昂贵。

“被献血”的鲎会得到一些苹果汁和动物饼干以助恢复。

3 绿色

血液呈绿色是因为血液中有血绿蛋白。血绿蛋白是以血绿素为辅基的色素蛋白之一。在透过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各种无脊椎动物中的绿 *** 素就是该物质。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每一原子铁与一分子氧相结合,但与氧的结合力远比血红蛋白低,也能与一氧化碳形成化合物。如某些环节动物血液中含血绿蛋白,因而它们的血液呈绿色。如毛槊虫、血管虫等。

4 橙色

在海鞘类中,发现有含钒的血钒蛋白。像这种含有钒色原的血细胞称为钒细胞。含有三氧化二钒的血液为绿色,含四氧化二钒的蓝色,含五氧化二钒的为橙色。

5 无色

含血锰蛋白或不含任何血色蛋白的血液呈无色。血锰蛋白即江珧球蛋白,存在于瓣鳃纲热带产裂江珧属江珧的血液中,含有0. 35%锰元素。该蛋白质为无色,但在空气中与氧结合可变为褐色。

在有血液存在的动物中,并非所有的血液中都有血色蛋白。如软体动物中圆田螺的血液内不含任何血色蛋白,因此是无色的,氧气的运输由血浆中的血清蛋白来完成。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动物的血液由血淋巴和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液中无血色蛋白,不能携带氧,只能运输营养物质、激素及代谢废物等。

6 昆虫血液的颜色

昆虫的血液其实是一个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内部介质,所以又称血淋巴,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因呼吸作用在气管中进行,故昆虫的血液无呼吸色素。昆虫的血液也常有各种颜色,常见的有黄色、橙红色、蓝绿色和绿色等,它们血液中所含的色素物质使得其血液呈现出特定的颜色,如大天蚕蛾中有α-胡萝卜素、核黄素和黄素-核苷酸;家蚕中的黄酮、荧光素和叶酸;菜粉蝶的幼虫血液的绿色是因为黄色蛋白(其辅基为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和一种蓝色蛋白(其辅基为胆绿素)共同存在的结果。在散居型飞蝗绿色血液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一种绿色蝽的绿色血液是由于一种β-胡萝卜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近似花青素存在的结果。昆虫血液中的这些色素一般认为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另外,昆虫血液的颜色有的还与性别有关,如菜粉蝶的幼虫、蛹和成虫的血液,雌的为绿色,雄的则为黄色或无色。

7 会变色的血液

海底岩石上的扇鳃虫,血色多变,一会儿红,一会儿绿,是多色血。

一般来说,动物血液呈现什么颜色,要看血液中生色物质所吸收的光是哪些可见光,如果吸收的某种或某些可见光,则显示出的颜色就是这些颜色的互补色,或者说对哪种光不吸收或吸收的较少则显示出该种颜色,这和叶绿素对绿色光几乎不吸收而使其呈现绿色是一样的道理。

近几年,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制造了乳白色的人造血并应用临床。这种白色血是氟(F)、碳(C) 的乳化剂。它具有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氧结合的能力大于真血两倍多,输血不受血型限制,又能大批量生产。但这种乳白色的血不含白细胞、血小板、抗体等。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真血。

参考文献:

张明峰.动物血液的颜色(生物学通报2002)

董明宏.有关血液知识的一些疑问的解答(生物学教学2013)

张惠珍.血液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人人健康)

图片由“MissLiu生物小饭桌”提供和 *** 搜索,表示感谢。

编辑:小呆呆

鲎#中华鲎科普视频

鲎是一种生物,它的嘴巴长在腹部正中,它的脚和腿都长在腹部周围。鲎的腹内没有任何内脏,只有一条很短的肠子。张汉逸详细介绍了鲎的形状和烹调鲎酱的 *** 。鲎初生时小如豆粒,逐渐长成酒盏大小,三四个月后才有钵盂大小。它的甲壳分前后两截,由筋膜连接在一起,可以伸缩自如。鲎的前半部分像半个竖切的大葫芦,两边缺口处呈月牙形,有三行竖条纹,六根直刺两个肺泡和两颗眼珠。雌鲎到秋后产卵时,眼睛就会格外明亮,很难被捉到。

鲎身的后半部分像坚硬厚实的巨蟹,中间有一道竖条纹和三根刺,壳两旁各有八根尖刺,每刺旁又长出六根小刺,因而活动自如。它的三棱状尾巴既坚硬又锐利,布满了小刺,与躯干一样长摇动起来,可以自卫。

它的脚藏在下腹部,左右各六只似脚非脚,像蟹钳一样分叉成两尖,最后两只大脚却有着人手一样的五指,非常奇特。鲎的嘴巴位于腹部中间,长满了细小的针刺,四周围绕着它的腿脚,甲壳后半部分有薄膜覆盖着软肉,各有五片。像虾子的脚背,是用来游水的。它的体内只有一条很短的肠子,没有胃和其他内脏,背部呈黑绿色,下腹部和腿脚呈黑紫色。

雌鲎满肚都是幼卵,幼卵的样子就像微微泛黄的小绿豆,鲎的脂肪为沉香色,血液为蓝色。剪鲎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先把肠子取出不能弄破,然后再一截一截地切割开来。如果把鲎的肠子剪破了,就会有恶臭的排泄物滴出来,使鲎难以被食用。雌鲎和雄鲎在水中相互倚靠在陆地上相互追逐。雌鲎身体较大雄鲎较小,渔民必须先捉住雌鲎,这样雄鲎就会留下来;如果先捉住雄鲎,雌鲎就会逃走。鱼贩常将雌鲎和雄正一在竹笼里一起出售。温州、台州、福建、广东等地都有鲎,夏末最多,将鲎肉和幼卵腌制起来,再用酒浸泡味道非常鲜美。将鲎血注水,蒸煮可以凝结成蛋糕状。

鲎脚尖的白肉非常鲜嫩,尾巴里的精细白肉,拌辣椒和醋生吃,比生鱼片还要美味,但吃后不能喝茶。没吃过它的人经常因为它丑恶的样子而吓得不敢动筷子,吃惯了它的人却非常喜欢吃。有人对鲎过敏食用后会引发哮喘或腹泻,但如果鲎肉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后再吃就不会有不良反应。腌制鲎的汤汁还可以治疗心痛病,腌鲎肉也可以治疗痔疮杀死体内的寄生虫。

我把这些一一记述下来,并撰写了一篇《鲎赋》放在后文。动物、植物、飞禽、水兽,遍布世界、充满宇宙,而海洋之中,则有一种介类,它的名字叫作鲎。

它身形畏缩、肩膀圆润,上身像半只葫芦,翅膀并列、尾巴摇摆, *** 则像一个头盔。鲎的背上虽有两只眼睛,却分辨不出眼眶和眼珠。它的腹下虽有许多腿脚,却弯腰曲背。它像玳瑁一样在汪洋大海中漫游,又像河豚一样在泥沼中爬行。它像蟛蜞一样靠着蝤蛑,在泥潭中穿梭。小鲎只有杯子大小,大鲎可以装满盘子。它们在月光下沐浴,吸收露水,繁殖后代,雌雄共处。它们互相依偎,像蛩蛩和兽,像鱼虾和水母。它们在陆地上磨出老茧,在水中嬉戏,喷出泡沫。它们在泥潭中戴着冠冕,但也善于奔跑。它们在风浪中穿着铠甲,但并不吼叫,似乎没有铁胆刚肠。它们的性质符合周易离卦,内阴外阳,外形像毕宿星。既然遵循自然规律,应该和美好的伴侣相配。为什么雌性强壮,雄性温顺?为什么大小颠倒?如果雄鲎被抓,雌鲎会头也不回地离开,而雄鲎会原地等待,从不逃跑。逃跑的雌性失去了罗敷的贞操,留守的雄性会重复尾生的丑态。师承老子,抱雄守雌,与世无争。偷窥鲎蛋,就像夏天的满月,思念怀孕的雌鲎,就像秋天的潮水。气势磅礴,就像要追逐中原的鹿。翻江倒海,目标是钓起神螯。悲伤的是,他们的夙愿没有实现,他们遭遇了飞来的横祸。他们的子孙很多,但他们最终埋下了祸患。他们后悔贪图快乐,最终无处可逃。于是,他们被捆绑起来,装进袋子里,成为市场上的好货,宴席上的佳肴。为了卖得高价,人们拿起宝刀,劈开雌雄伴侣,让鬼哭神号。雄鲎流着苌弘的碧血,雌鲎被刮取受孕的脂膏。剥开尾巴,没有皮肤,只有晶莹雪白的嫩肉。效仿商纣,斩断长腿,美味胜过霜降的肥蟹。切开后,发现幼鲎密密麻麻,像珠玉一样互相串联。肌肉断层历历可数,最后刮取肠膜油脂。如果烹调 *** 不对,会大喊不止。规范烹调后,再搭配清香的美玉和芳香的野菜。鲎肉酱封存在罐中,碎肉堆成山丘。作为冬季的储粮和夜宵,易牙擦净屠刀,问道:“您尝过人肉,鲎肉又如何呢?”我放下筷子,起身回答:“肉太少,配料太多。”

笑看风云5亿载 · 默默奉献半世纪——记鲎和鲎试剂细菌内毒素检测

,没错,我们这次是讲鲎(h-òu),不是h-ōu,更不是鳖(biē)。

硬的壳,尖尖的尾,四只眼,似蟹而非蟹,如同马蹄,人称“马蹄蟹”。拉丁名Limulidae,英文名Horseshoe Crab,别名夫妻鱼。

【“马蹄蟹”牌扫地机器人】


早的鲎化石发现于奥陶纪(5.05~4.38亿年前),到志留纪时(4亿多年前)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的更新,繁盛一时的三叶虫逐渐衰退,板足鲎类开始兴起,这就是现代鲎的祖先。4亿年后,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几乎只是玩了一把“穿越”。现代鲎没有近亲,与蜘蛛、蝎子同门,仅有4个物种:美洲鲎、中国鲎、巨鲎、圆尾鲎。


图1. 志留纪板足鲎复原图和现代鲎分类学地位 <1> 【点击看大图】

我国,关于鲎的记载由来已久。

山海經註:鱟魚形如惠文冠,靑黑色,十二足,長五六尺,似蟹,雌常負雄,漁子取之,必得其雙。子如麻子,南人爲醬。』

“鲎”名有啥来源?

说在南方一些方言中,鲎和“学”字同音,所以应该是“学”表音,“鱼”表意。这样说来,鲎还是“一种有学问的鱼”了。的确,笑看风云5亿年,这种生物的存在的确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

亿年间,地球上因为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变化,一共经历过5次生物大灭绝(6500万年前白垩纪~4.4亿年前奥陶纪晚期,行星撞击和全球气温变化,导致约70%~90%的生物毁灭),而鲎以它坚强的意志力、无与伦比的适应能力,保全了自己,活到现在,且容颜未改,纯属奇迹!

图2. 鲎化石及化石复原图及现代鲎血液系统<2>-左:2021年重庆秀山,恐鲎生态复原图,距今4.3亿年<3>;中:2007年云南罗平,罗平鲎,距今2.4亿年<4>;右:鲎血液循环系统【点击看大图】

于奇迹发生的原因,大致如下:身上长有坚硬的“盔甲”,可以防身;自然界中鲎也没什么天敌,具有毒性一般不被人食用;繁殖能力很强,一次产卵200粒以上;三种栖息地(沙滩,低潮位泥质滩涂,海域)依次渡过,避免大鲎和小鲎争抢食物地盘,分散了竞争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鲎抗菌能力。万物都终将止于细菌,但鲎利用身体机能抵抗细菌,自然能够存活和保全。


跟人类一样,也需要氧气,但运载氧气的是含铜离子的血蓝蛋白,因此鲎血呈现出淡蓝色,“蓝血生物”就此得名。

血最神奇的地方并不在于颜色,而是其独一无二的抗菌能力。鲎最喜欢呆的海边是一个极其肮脏的地方,但鲎却不像人类一样拥有层层防疫屏障。其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敞开的格局,所以细菌只要在鲎壳的某条缝中钻入,它就能轻松地在鲎的体内畅通无阻地遨游。鲎也没有可以对抗感染的白细胞,为了不让自身被细菌吞噬,鲎的血液也演化出了有别于人类的保护机制:一种流动性阿米巴样细胞,与细菌接触时不会像白细胞那样将细菌吞噬,反而是立即萎缩破裂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便会使血液局部凝固,形成血栓包住有害的细菌,阻断疾病的传播。庞博士(Frederic Bang)在1956年研究鲎的血液循环时,和助手小杰(Jack Levin)发现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导致的凝血机理<5>,并开发出了一种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LAL,Limulus Amebocyte Lysate,鲎阿米巴样细胞裂解物)。

图3.内毒素检测原理发现 【点击看大图】

医学上,鲎的珍贵蓝色血液价值极大,但是这个价值在20世纪中庞博士的重大发现之后才被利用。此后几十年中,鲎试剂被广泛用于内毒素检测,并逐步被收载于药典。

图4. 鲎试剂内毒素检测发展史 【点击看大图】

2003年,Jeak Ling Ding等酵母重组表达C因子<6>,Lonza公司得到了该生产工艺的授权,并商业化了产品PyroGene重组C因子内毒素检测试剂盒,用于鲎试剂内毒素检测 *** 的有力补充。


毒素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也是肠外药品中最常见和最危险的热原之一,通常指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LPS)成分。LPS进入人体血液后,会导致内毒素毒性效应,包括发热、腹泻、呕吐,以及致命的内毒素休克。

制药行业,特别是注射用药,对细菌内毒素进行可靠和有效的检测是重要环节。标记为无热原或无菌的注射或植入产品必须进行内毒素检测放行。许多原材料检查也必须进行内毒素检测方能用于GMP生产,以达到设计标准的质量要求。

据鲎血来源不同,一般分为LAL(美洲鲎试剂)/TAL(东方鲎鲎试剂),鲎试剂检测法是一种可靠、灵敏、特异性强的内毒素检测 *** ,也是监管机构主要的推荐 *** ,应用广泛。微量的内毒素也能触发这种免疫反应,通过一个复杂的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形成血栓(凝胶),从而对样品中是否存在内毒素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据鲎试验反应原理,目前行业内已经建立了四种主要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 :凝胶法、比浊法、显色法和rFC法,并在非肠道药物和注射器械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放行质控检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浊法、显色法和rFC法是定量 *** ,凝胶法为定性或者半定量 *** 。鲎试剂检测级联反应和具体 *** 原理如下图。我们在后期文章里面会仔细讲解和分析每一种内毒素检测 *** ,在此不做太多展开。

图5. 内毒素检测原理及 *** 【点击看大图】


Lonza(龙沙)内毒素产品于1970年代面世,半个世纪以来,为全球客户提供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内毒素检测软件、全自动内毒素检测仪器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符合FDA 21 CFR part 11和欧盟EU GMP 附录11法规要求,以服务于各类细胞制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质控部门,可植入医疗设备和透析样品质控以及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其服务对象覆盖70%的制药100强企业,已用于国外大量药物的放行上市,满足出口型制药企业的规模化热源测定需求。

品包括:LAL血液来源的用于定量检测的动态显色法鲎试剂试剂盒,动态浊度法鲎试剂试剂盒,终点显色法鲎试剂试剂盒,凝胶法鲎试剂试剂盒以及不依赖于鲎试剂的重组C因子检测试剂盒,美洲鲎鲎试剂可以实现产品的稳定供应。

【点击看大图】


  • 行业金标准
  • 国际认可,双报优势(中欧、中美)
  • 不同检测 *** 及产品可选(4种 *** )
  • 检测解决方案(试剂盒、仪器、软件、耗材)
  • 可自动化(浊度法、显色法、rFC *** )
  • 长时间使用经验积累和口碑基础
  • 仪器软件兼容性广,适合大多数用户

下一期,我们来重点看看内毒素到底是个啥吧。欢迎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鲎,这个星球上的神奇物种!

<2>Krisfalusi-Gannon et al. The Role of Horseshoe Crabs in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and Recent Trends Impacting Species Sustainability.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18, 5, 185.

<3>我国科学家发现4.3亿年前的“海蝎子”,新华网 2021.10.04

<4>罗平生物群.成都地质调查研究所.

<5>Bang FB. A bacterial disease of Limulus polyphemus. Bull Johns Hopkins Hosp. 1956 May;98(5):325-51.

<6>Ding,Jeak Ling, Ho,Bow(2003-11-11). Assays for endotoxin. ScholarBank@NUS Repository.

潮汕鲎粿里的那只鲎,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史前动物

刺哥今天终于要跟大家聊一聊潮汕美食了,吃货们是不是已经等久了。

没错,看到标题的吃货们都已经知道,我们要聊的美食就是潮汕传统小吃——鲎粿




首先我们得先来说说这个“”字。它的普通话读音是“Hou”,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史前生物,年纪比恐龙还要老,2008年发现的体宽25毫米的Lunataspis aurora在4.45亿年前就爬在马尼托巴湖底了。这使它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鲎。

看到这里是不是难以置信,自己竟然吃过比恐龙还久远的生物!




从今天对于动物的审美来看,鲎的外表确实有点史前动物的味道,甚至连古人韩愈都不待见他。

据说,在韩愈被贬来潮州的之一餐,吃的便是用鲎、蚝、蒲鱼、章鱼、江瑶柱等组成的海鲜大餐。

然而韩愈并没有因此而食指大动,反倒在一首题目叫《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的诗中诉苦说“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意思说鲎鱼的形状像秦朝惠文王的帽冠,它们的眼睛长在硬壳上,雌鲎鱼经常背负着雄鲎鱼游走。


长这个模样,韩愈可能觉得自己遇上外来生物了。其实也难怪,即使在2005年,新华网山东频道就曾转发《青岛早报》一篇文章,题目叫《青岛发现不明“怪物” 活像葫芦瓢无人识》,这“不明怪物”指的,便是长相奇特的鲎鱼。

如果鲎只是长相奇怪那也就罢了,但更为神奇的是,由于鲎的血含有铜离子,鲎的血竟然是蓝色的!这让刺哥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卫斯理小说《蓝血人》。


被抽取的蓝色血液




然而,鲎可要比蓝血人伟大得多,因为在鲎的身体中有被称为变形细胞的特殊细胞攻击病原体,把它们密封在黏胶物理屏障中,可以阻止疾病传播。

科学家便是通过鲎的这一特性 *** 出了“鲎试剂”,它能迅速检验出病毒。如果没有鲎血的这个特性,过去四十年里数千甚至数百万人将可能死于不卫生注射。

看到这里,你现在终于知道你吃的不仅仅是一块“活化石”,而且还是如此伟大的生物了吧。

美女与鲎




刺哥说了这么多都还没说到美食的点上,吃货们估计已经不耐烦了,那我们赶紧来讲讲鲎是如何成为潮汕小吃,并发展为如今著名的潮汕美食的。

据说,鲎粿出自潮阳棉城,因为棉城是旧时的潮阳县城,境内有达濠海门等著名渔港,而这些渔港盛产鲎鱼,所以给当地人 *** 鲎粿带来了可能性。




鲎粿的传统做法是将磨成浆的冷糜(稀饭)、薯粉、新鲜鲎卵和鲎肉制成的鲎汁搅匀后注入桃形粿模,蒸熟后脱模即成。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火候,一定不能用猛火炸酥,只需浸于文火温油中热透,捞起后再淋上酱料。


咬上一口刚出锅的鲎粿,是米浆松软粘牙的口感,香浓的米浆味隐约中夹杂着一丝鲎鱼的腥味,随之而来的是猪肉、虾仁、咸蛋黄等肉馅儿的轮番冲击,再加上浓厚的特制酱料的调动,顿时舌尖上的味蕾如同正跳得火热的桑巴舞者,说白了——

这美味,停不下来!


刺哥作为惠来人,吃鲎粿最常见的 *** 便是加甜酱油或者辣椒酱。刺哥平时吃鲎粿,经常是去老市场往西门头的那条街上,那里除了鲎粿,还有其他形形 *** 的惠来小吃。

不知广大的刺友们还知道哪里有卖鲎粿的地方,希望能发挥下你们的神通广大,留言共享。

虽说如今的鲎粿已经成为每位潮汕游子心中的思乡美食,但是在当时只是贫苦人家的果腹之物,他们由于吃不到海上鲜,用鲎酱带来一点腥味,聊以慰藉。


鲎子烧烤看起来也很美味




其实除了鲎粿这种吃法,潮汕人也有食用鲎子(鲎卵)的习惯。有人说,潮人对待鲎子,就像西方人对待鱼子酱一样,都认为是天下至极的美味。但是香港美食家蔡澜却认为“鲎子带腥味,嗜之者称好,但怎么样也不能靠近鱼子酱和乌鱼子那种美味。”

真可谓,众口难调。


虽然我们如此喜爱鲎粿,但我们如今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鲎鱼资源已经日渐稀少,如今很多鲎粿店已经弃用鲎酱而改用鲜虾,我们想吃到真正的鲎粿也许会越来越难,甚至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可能得从我们的文章中去了解这种曾经的潮汕美食了。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鲎粿确实已经成为我们几代潮汕人的美食记忆之一,而鲎鱼,甚至已经成为潮菜的象征。


正如《潮菜天下》的作者张新民在开篇所说:“如果有那么一天自己开了菜馆,我会将一个鲎壳或一只鲎鱼标本挂放在店里最显眼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潮菜虽然博大精深,菜品繁多,却唯有鲎鱼才能当之无愧地成为潮菜的象征。”


来源:刺扑


它活了4亿年,靠蓝色血液救死扶伤,却被人类一朝逼入绝境

说到蓝色血液,让人很容易想起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蓝血外星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上的蓝血居民——(hou,第四声),却处境尴尬。

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活体取血,原因是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

只要你打过针或享受过现代医疗,都必须感谢这种蓝血生物的牺牲。

只是因为索取无度,才20余年中国沿海的鲎已从遍布海滩到几乎绝迹。

而对这种相貌诡异的海中“丑八怪”,人们竟都能开发出各种食谱,使其陷入生存困境。

怀疑鲎是盗墓笔记中尸蟞的原型

鲎,虽又马蹄蟹,但却与螃蟹关系不大,是一种节肢动物。

它的祖先出现在天地混沌的古生代泥盘纪。

那时,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主,原始鱼类也才刚诞生。

2008年发现的鲎化石,距今4.45亿年

而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其他动物灭绝的灭绝、进化的进化。

只有鲎阅近了地球劫难,还几乎保持着几亿年前的原始样貌。

因此,有科学家则称它们为“演化呆滞的类群”,也就是我们说的“活化石”

不过除了年代久远、骨骼精奇外,鲎的蓝色血液才是更大卖点

也正是这种奇特而诡异的血液,才让鲎的种族有能力傲视其他动物存活四亿年。

常见的血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绝大多数血液是靠铁基血红蛋白将氧运输至全身。

铁和氧结合时,就呈现出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红。

但在鲎身上,铁却被换成了铜,而铜氧化的颜色正是蓝绿色。

所以相对于“血红蛋白”,鲎的呼吸蛋白则被形象地称为“血蓝蛋白”

鲎的血细胞

不过,鲎血最神奇的地方并不在于颜色,而是其独一无二的抗菌能力。

鲎最喜欢呆的地方之一正是海边。

但我们知道海边又是一个极其肮脏的地方,一克海底沉积物中大约就含有10亿个细菌。

鲎血能治疗什么病,-第1张图片-

而且鲎却不像人类一样拥有层层屏障,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敞开的格局。

鲎体内存在着较大的血腔,里面四通八达的,可以允许血液与组织的直接接触。

所以细菌只要在鲎壳的某条缝中钻入,它就能轻松地在鲎的体内畅通无阻地遨游。

此外,鲎属于节肢动物,也不曾拥有可以对抗感染的白细胞。

不过,为了不让自身被细菌吞噬,鲎的血液也演化出了有别于人类的保护机制。

白细胞吞噬

虽然没有白细胞,但原始的鲎血中却拥有一种神奇的阿米巴样细胞(具有流动性)。

当与细菌接触时,阿米巴样细胞并不会像白细胞那样将细菌吞噬,反而是立即萎缩破裂。

这样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便会使血液局部凝固,从而能将有害的细菌包住,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只是蓝色血液使鲎躲过细菌的侵袭,但也召来了人类的捕捉。

可谓“成亦蓝血,败亦蓝血”。

1956年,Fred Bang在研究鲎的血液循环时,就发现一只鲎的古怪死状。

那只大面积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鲎,几乎所有血液都凝结成了胶体状。

Fred Bang

经过多次试验,Bang最终发现原来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激活了鲎血阿米巴样细胞中的一种酶,致使血液凝固。

而利用鲎血的这种生物特异性,他也开发出了一种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LAL,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鲎阿米巴样细胞裂解物)。

*注: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外毒素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内毒素则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产物,只有当细胞死亡后才表现出其毒性。

这种试剂不但反应迅速且灵敏度极高,能揪出细菌存在的蛛丝马迹。

哪怕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只有万亿分之一,这种鲎血提取物都能发挥作用,使澄清的溶液变成凝胶状。

若样品没有受到细菌污染,血液凝固现象则不会发生,可判定为无菌。

其实细菌一直在威胁着人类医疗系统的安全。

任何东西只要进入到人体,就必须要求无菌,如外科植入物、注射或其他治疗过程等。

这里指的无菌不但指没有活菌,而且还要求无热原(内毒素正是热原更大的一类)。

否则病患就极易产生热原反应,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则致死。

然而细菌又无处不在的,所以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不作细菌检测就应用于人体,将会有无数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等。

家兔热原检测

在鲎试剂被发明之前,检测细菌毒素的“家兔法”是既昂贵又笨拙

首先是将样品注射到兔子的体内,之后再要求工作人员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兔子的体温变化。

兔子对内毒素虽比较敏感,但也要至少3个小时,才能判定样品存在细菌内毒素。

但如今,我们只需要将鲎试剂加入被测材料,反转几次就能从有无凝固看出结果。

所以鲎试剂一经推出,便迅速替代了低效的家兔检测法,并成为了一个大产业。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针剂药品、生物制品、血浆制品、抗癌药物等的内毒素检测。

此外,在临床上鲎试剂也适用脑膜炎、霍乱、鼠疫、百日咳等由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疾病的快速诊断,有利于争取治疗时间。

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这种蓝血生物的恩惠。

鲎的活体取血现场

因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鲎的血液也成世界上最珍贵的血液之一。

1升左右的鲎血液价值就可高达15000美元,不逊于黄金。

而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带进实验室“献血”,为人类医学做贡献。

首先,工作人员会把鲎的腹部和尾部弯折固定。

之后鲎的心包会被钢针刺入,并取出总血量30%左右的血液。

这个采血过程大约需要一至三天,待鲎恢复正常后再放归大海。

虽然不算杀鸡取卵,但不同的数据显示,有10%~30%的鲎会在采血过后死亡。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每年仍有超过5万只鲎会在“献血”中死去。

此外,在采血后鲎也会活力大减、行动缓慢。

与其他未经采血的同伴相比,进过实验的鲎也变得对潮汐不敏感,交配概率下降、产卵量锐减。

不过幸好,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并非无动于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历时十余载,世界上之一个非鲎血测试盒终于在2003年面世。

虽然在商业推广的道路上还步履难行,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入到此行列中。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鲎的“强制献血”活动也会慢慢绝迹。

但就算制药企业已不再需要鲎的蓝色血液,他们就能逃离悲惨的命运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至少从过去到现在,鲎一直都没有得到过人类的优待。

早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人们就曾用“鲎肥”给土地增肥。

数以百万计的鲎被捕捉起来,碾碎成肥料,有的则成了猪饲料。

后来,渔民也发现用鲎作饵可以捕捉海螺。

因此从90年代,它们再一次遭了殃,捕获量再次走高。

鲎肥

而在中国,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栖息地的劣化消失,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得中国鲎族群陷入大量衰退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鲎试剂初引进我国,鲎试剂厂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的需求也导致大量中国鲎被捕获。

然而在采血不规范、保护力度不足的大环境下,大量鲎最终走向死亡。

此外,大多数鲎被取完血后,也被“物尽其用”地榨干了剩余价值。

它们不会被放归海洋,反而是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又或是作食材出售。

长期的跟踪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90%。

在海边长大的朋友应该更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鲎的价格都已经不知翻了多少番。

从过去的廉价到没人想吃的海产,一下子变成了名贵的“山珍海味”。

但事实上,鲎真的不算什么人间美食。

它本身肉就少,且肉质偏硬偏柴,鲜味不足之余又腥味极重。

看到有人形容“食后几天连排出的尿液都腥臊不已”。

若不经过各种复杂的加工调料,如制成潮汕鲎粿,一般人都难以入口。

而用美食家蔡澜的原话,就是“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

鲎粿的 *** ,鲎的米珠需经过烹调炒熟,鲎肉经腌制,日晒,才能做成鲎酱,这些鲎酱才是 *** 鲎粿的主要材料

此外,鲎肉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

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而外形与中国鲎极为相似的圆尾鲎更是不能食用,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分分钟让贪吃者命丧黄泉。

A为圆尾鲎,E为中国鲎

只是物以稀为贵,由于资源变得稀缺,中国鲎反而病态地在饮食市场受欢迎了起来。

其实不要光想着吃,鲎本身的价值可能远超人类想象。

除了造福万民的鲎试剂外,早在上个世纪一项关于鲎的研究就曾获得诺奖。

鲎的复眼上有许多小眼

鲎有四眼,其复眼更由800-1000个相对独立的小眼组成。

而鲎复眼里的神经细胞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所以一直都是视网膜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著名生理学家哈特兰(Hartline,Haldan Keffer)就是通过鲎眼,发现了“侧抑制”现象

当光照面积由一个小眼向附近一个小眼扩大时,前一小眼所发出的电脉冲

强度非但不增加反而减弱。

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小眼受光照 *** 时,它周围的小眼反而受到了抑制。

“侧抑制”错觉图,AB处颜色其实相同

“侧抑制”错觉图,图中为静态图,只有白点

有了这种侧抑制,眼睛就可以增强影像的边缘反差、略去细节突出轮廓,使主观视野更清晰。

基于此发现,哈特兰也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这种“侧抑制”原理,也为当代仿生学提供了灵感,被应用到电视雷达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成像清晰度和灵敏度。

鲎能熬过几亿年的地球风霜,必然有两把刷子。

我们暂且不提过河拆桥的可能,人类能否将其研究透彻,把价值真正“榨干”还是未知数。

而一味将一个物种的价值框死在“吃”上,也未免太没远见了。

*参考资料

The History of Limulus and Endotoxin.NC State University

The Blood Harvest.The Atlantic.2014.02.26

同样是鲎,为什么中国鲎濒危了?.物种日历

陈章波,范航清,廖永岩,邱广龙,谢蕙莲,林吴颖.面临生存困境困境的动物活化石——鲎.科学.2015.05

鲎保护加强,制药业怎么办

导读


中国鲎急需保护,但鲎血是一种重要试剂的关键原料,新冠疫苗加剧了需求,而替代方案尚未成熟



存活了近5亿年的鲎将在中国得到更严格的保护,但中国制药行业或将因此面临难题。

在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下,中国鲎的数量近30年来急剧减少,保护刻不容缓。然而,以鲎血为原料的鲎试剂是众多生物医药产品必需的质检试剂,其供应直接关系到药品安全。

鲎形似马蹄,有长尾。英文中鲎俗称“马蹄蟹”(Horseshoe Crab),而在闽南地区则有“海怪”的别名。清代《海错图》中有对鲎的记载,以“无鳞称鱼,有壳非蟹”描述其独特的外形。

鲎最早出现于近5亿年前的奥陶纪,早于鱼类和恐龙。其形态至今没有太大变化,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由于含有铜离子,鲎的血液和一些虾蟹一样,遇氧气后呈蓝色。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Fred Bang等人在死亡的鲎体内观察到凝血,并经过研究证实,鲎血中含有的特殊变形细胞可在遇到内毒素的情况下产生凝固物。

找到便宜的罕见病药之后 <2021-04-17>

一颗又一颗,许凯(化名)和家人徒手掰碎了1000盒氢化可的松片,把粉末装进垃圾袋中,再分批次扔进小区垃圾桶,然后将药品包装盒当废品卖掉。这是她 *** 药物第八年,进到了一批假药。

许凯8岁的女儿患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氢化可的松是该病的治疗药物之一,多数情况还要配合氟氢可的松服用。

AI开始制药 <2021-01-19>

新冠肆虐,世界翘首盼望特效药,制药界开足马力。但寻找新冠解药的赛道中,却出现了前所未见的选手。

2020年11月19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巴瑞替尼(Baricitinib)与瑞德西韦联用疗法紧急使用授权(EUA),用于治疗需使用吸氧、有创呼吸机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确诊或疑似患者。巴瑞替尼是Janus激酶家族中JAK1和JAK2的一种抑制剂,最早于2017年在欧洲获批后,就在超过70个国家上市,用于治疗中度和重度类风湿关节炎。其最初由美国公司Incyte研发,礼来公司后获授权推广。其2019年全球销售额4.26亿美元。

原研药对仿制药:保护谁?如何保护? <2020-09-28>

“仿制药在原研药专利期内获批上市,官司怎么打?”这一困扰制药界多时的问题很快将有答案。

9月11日,国家药监局公布《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的关键措施,在于通过在仿制药评审阶段设置一个缓冲期限,供原研药企业提出异议并暂缓评审,使大多数专利纠纷在仿制药上市前得到解决,实现既保护原研药的利益,也有利于仿制药供给的目标。而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读的《专利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下称《二审稿》)中,也提出了与《征求意见稿》类似的构想。


<

它活了4亿年,靠蓝色血液救死扶伤,却被人类逼入绝境

说到蓝色血液,让人很容易想起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蓝血外星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地球上的蓝血居民——鲎(hou,第四声),却处境尴尬。

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活体取血,原因是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

只要你打过针或享受过现代医疗,都必须感谢这种蓝血生物的牺牲。

只是因为索取无度,才20余年中国沿海的鲎已从遍布海滩到几乎绝迹。

而对这种相貌诡异的海中“丑八怪”,人们竟都能开发出各种食谱,使其陷入生存困境。

鲎,虽又马蹄蟹,但却与螃蟹关系不大,是一种节肢动物。

它的祖先出现在天地混沌的古生代泥盘纪。

那时,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主,原始鱼类也才刚诞生。

2008年发现的鲎化石,距今4.45亿年

而随着时间齿轮的转动,其他动物灭绝的灭绝、进化的进化。

只有鲎阅近了地球劫难,还几乎保持着几亿年前的原始样貌。

因此,有科学家则称它们为“演化呆滞的类群”,也就是我们说的“活化石”。

不过除了年代久远、骨骼精奇外,鲎的蓝色血液才是更大卖点。

也正是这种奇特而诡异的血液,才让鲎的种族有能力傲视其他动物存活四亿年。

常见的血液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绝大多数血液是靠铁基血红蛋白将氧运输至全身。

铁和氧结合时,就呈现出了我们肉眼可见的红。

但在鲎身上,铁却被换成了铜,而铜氧化的颜色正是蓝绿色。

所以相对于“血红蛋白”,鲎的呼吸蛋白则被形象地称为“血蓝蛋白”。

鲎的血细胞

不过,鲎血最神奇的地方并不在于颜色,而是其独一无二的抗菌能力。

鲎最喜欢呆的地方之一正是海边。

但我们知道海边又是一个极其肮脏的地方,一克海底沉积物中大约就含有10亿个细菌。

而且鲎却不像人类一样拥有层层屏障,它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敞开的格局。

鲎体内存在着较大的血腔,里面四通八达的,可以允许血液与组织的直接接触。

所以细菌只要在鲎壳的某条缝中钻入,它就能轻松地在鲎的体内畅通无阻地遨游。

此外,鲎属于节肢动物,也不曾拥有可以对抗感染的白细胞。

不过,为了不让自身被细菌吞噬,鲎的血液也演化出了有别于人类的保护机制。

白细胞吞噬

虽然没有白细胞,但原始的鲎血中却拥有一种神奇的阿米巴样细胞(具有流动性)。

当与细菌接触时,阿米巴样细胞并不会像白细胞那样将细菌吞噬,反而是立即萎缩破裂。

这样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便会使血液局部凝固,从而能将有害的细菌包住,阻断了疾病的传播。

只是蓝色血液使鲎躲过细菌的侵袭,但也召来了人类的捕捉。

可谓“成亦蓝血,败亦蓝血”。

1956年,Fred Bang在研究鲎的血液循环时,就发现一只鲎的古怪死状。

那只大面积感染了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鲎,几乎所有血液都凝结成了胶体状。

Fred Bang

经过多次试验,Bang最终发现原来是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激活了鲎血阿米巴样细胞中的一种酶,致使血液凝固。

而利用鲎血的这种生物特异性,他也开发出了一种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LAL,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鲎阿米巴样细胞裂解物)。

注:细菌毒素可分为两类,分为外毒素(Exotoxin)和内毒素(Endotoxin)。外毒素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部分为革兰氏阴性菌。而内毒素则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产物,只有当细胞死亡后才表现出其毒性。

这种试剂不但反应迅速且灵敏度极高,能揪出细菌存在的蛛丝马迹。

哪怕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浓度只有万亿分之一,这种鲎血提取物都能发挥作用,使澄清的溶液变成凝胶状。

若样品没有受到细菌污染,血液凝固现象则不会发生,可判定为无菌。

其实细菌一直在威胁着人类医疗系统的安全。

任何东西只要进入到人体,就必须要求无菌,如外科植入物、注射或其他治疗过程等。

这里指的无菌不但指没有活菌,而且还要求无热原(内毒素正是热原更大的一类)。

否则病患就极易产生热原反应,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肤色灰白、休克、严重则致死。

然而细菌又无处不在的,所以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不作细菌检测就应用于人体,将会有无数人死于不卫生的注射等。

家兔热原检测

在鲎试剂被发明之前,检测细菌毒素的“家兔法”是既昂贵又笨拙。

首先是将样品注射到兔子的体内,之后再要求工作人员每隔30分钟检查一次兔子的体温变化。

兔子对内毒素虽比较敏感,但也要至少3个小时,才能判定样品存在细菌内毒素。

但如今,我们只需要将鲎试剂加入被测材料,反转几次就能从有无凝固看出结果。

所以鲎试剂一经推出,便迅速替代了低效的家兔检测法,并成为了一个大产业。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针剂药品、生物制品、血浆制品、抗癌药物等的内毒素检测。

此外,在临床上鲎试剂也适用脑膜炎、霍乱、鼠疫、百日咳等由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疾病的快速诊断,有利于争取治疗时间。

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受过这种蓝血生物的恩惠。

鲎的活体取血现场

因其独一无二的医学价值,鲎的血液也成世界上最珍贵的血液之一。

1升左右的鲎血液价值就可高达15000美元,不逊于黄金。

而每年都会有50万只鲎被带进实验室“献血”,为人类医学做贡献。

首先,工作人员会把鲎的腹部和尾部弯折固定。

之后鲎的心包会被钢针刺入,并取出总血量30%左右的血液。

这个采血过程大约需要一至三天,待鲎恢复正常后再放归大海。

虽然不算杀鸡取卵,但不同的数据显示,有10%~30%的鲎会在采血过后死亡。

所以这也就意味着, 每年仍有超过5万只鲎会在“献血”中死去。

此外,在采血后鲎也会活力大减、行动缓慢。

与其他未经采血的同伴相比,进过实验的鲎也变得对潮汐不敏感,交配概率下降、产卵量锐减。

不过幸好,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并非无动于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历时十余载,世界上之一个非鲎血测试盒终于在2003年面世。

虽然在商业推广的道路上还步履难行,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入到此行列中。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鲎的“强制献血”活动也会慢慢绝迹。

但就算制药企业已不再需要鲎的蓝色血液,他们就能逃离悲惨的命运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至少从过去到现在,鲎一直都没有得到过人类的优待。

早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人们就曾用“鲎肥”给土地增肥。

数以百万计的鲎被捕捉起来,碾碎成肥料,有的则成了猪饲料。

后来,渔民也发现用鲎作饵可以捕捉海螺。

因此从90年代,它们再一次遭了殃,捕获量再次走高。

鲎肥

而在中国,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栖息地的劣化消失,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得中国鲎族群陷入大量衰退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鲎试剂初引进我国,鲎试剂厂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的需求也导致大量中国鲎被捕获。

然而在采血不规范、保护力度不足的大环境下,大量鲎最终走向死亡。

此外,大多数鲎被取完血后,也被“物尽其用”地榨干了剩余价值。

它们不会被放归海洋,反而是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又或是作食材出售。

长期的跟踪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90%。

在海边长大的朋友应该更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鲎的价格都已经不知翻了多少番。

从过去的廉价到没人想吃的海产,一下子变成了名贵的“山珍海味”。

但事实上,鲎真的不算什么人间美食。

它本身肉就少,且肉质偏硬偏柴,鲜味不足之余又腥味极重。

看到有人形容“食后几天连排出的尿液都腥臊不已”。

若不经过各种复杂的加工调料,如制成潮汕鲎粿,一般人都难以入口。

而用美食家蔡澜的原话,就是“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

鲎粿的 *** ,鲎的米珠需经过烹调炒熟,鲎肉经腌制,日晒,才能做成鲎酱,这些鲎酱才是 *** 鲎粿的主要材料

此外,鲎肉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

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而外形与中国鲎极为相似的圆尾鲎更是不能食用,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分分钟让贪吃者命丧黄泉。

A为圆尾鲎,E为中国鲎

只是物以稀为贵,由于资源变得稀缺,中国鲎反而病态地在饮食市场受欢迎了起来。

其实不要光想着吃,鲎本身的价值可能远超人类想象。

除了造福万民的鲎试剂外,早在上个世纪一项关于鲎的研究就曾获得诺奖。

鲎的复眼上有许多小眼

鲎有四眼,其复眼更由800-1000个相对独立的小眼组成。

而鲎复眼里的神经细胞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所以一直都是视网膜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著名生理学家哈特兰(Hartline,Haldan Keffer)就是通过鲎眼,发现了“侧抑制”现象:

当光照面积由一个小眼向附近一个小眼扩大时,前一小眼所发出的电脉冲

强度非但不增加反而减弱。

换句话说就是,当一个小眼受光照 *** 时,它周围的小眼反而受到了抑制。

“侧抑制”错觉图,AB处颜色其实相同

“侧抑制”错觉图,图中为静态图,只有白点

有了这种侧抑制,眼睛就可以增强影像的边缘反差、略去细节突出轮廓,使主观视野更清晰。

基于此发现,哈特兰也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这种“侧抑制”原理,也为当代仿生学提供了灵感,被应用到电视和雷达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成像清晰度和灵敏度。

鲎能熬过几亿年的地球风霜,必然有两把刷子。

我们暂且不提过河拆桥的可能,人类能否将其研究透彻,把价值真正“榨干”还是未知数。

而一味将一个物种的价值框死在“吃”上,也未免太没远见了。

(来源: *** E科技故事微信公号)

标签: 治疗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