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感恩有你�?/span>
👇
界面新闻记�?| 林子�?/p>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为什么杭州和北京被认为是“美食荒漠”?2022�?月,在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的美食散文集《寻味东西》出版中文版时,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在对扶霞的采访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p>
“浙江发布”官方微博近日发布了一则新闻,杭州市商务局召开“推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宣传工作专题会议”,表示将制定杭帮菜菜系标准。带上了#杭州悬赏100万出点子摆脱美食荒漠#的标签,对“杭州是美食荒漠”的坊间说法既有调侃,又有某种盖棺定论的味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这个“美食天堂”既是扶霞美食写作的起点,也是她的《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译者何雨珈的故乡�?/p>
《寻味东西》出版一年后,何雨珈受邀来到上海参加扶霞作品分享会,一同出席分享会的还有何雨珈的老乡、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肖一之。界面文化记者在分享会上再次向两位“站在中国美食鄙视链顶端的四川人”提出了这个问题�?/p>
何雨珈想到,她曾与扶霞聊到中国人调侃英国是“暗黑料理之国”,“仰望星空派”(Stargazy pie)成了著名 *** 梗。扶霞惊讶地说,这道菜确实存在,但英国人几乎不吃。正如中国人对英国料理的刻板印象所反映的,在何雨珈看来,互联网上的讨论非常容易被标签化,个体的经验也因此很容易被集体化,“大家可能觉得杭州或者北京是美食荒漠,那只是因为没有时间和心情去找。对于有心的人来说,无论是美食、文化还是任何其他东西,哪里都不是荒漠。�?/p>
肖一之则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美食荒漠是指那些无法获得新鲜、营养食物的地方,比如美国的城市贫民窟。美剧《火线》中的一个情节令他印象深刻:贫民窟的孩子被带到高级餐厅去吃饭,这些长期吃罐头蔬菜的孩子对食物味道和用餐礼仪都毫无知觉。“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讨论‘美食荒漠’和如何获得高质量的食物,它是一个社会分配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标签问题。�?/p>
作为一个对食物充满热情的四川人,何雨珈在翻译过程中与扶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正在翻译扶霞的新书,中译本预计年底面市,扶霞也有望回到中国与读者见面�?/p>
图文并茂沾满油点的笔记,扶霞�?00多本
何雨珈提醒我们,《鱼翅与花椒》和《寻味东西》主旨轻松愉快,这常让读者忘记美食考据也是扶霞的本职工作。她说,扶霞“深情又温柔地爱着这些东西”,但她本身也是一位认真的美食研究者�?/p>
在她看来,扶霞或许不是更优秀的美食作家,也不是最一流的食物史学者,但她兼具了两者的优点,既是一个“大吃货”,对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世界有着深沉的爱,又能够沉下心去研究食物的历史。在外国人书写中国美食的领域,扶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何雨珈提到,《鱼翅与花椒�?018年推出中文版,但英文版十几年前就问世了,“这本书在各地得到的公认评价是,她以一书之力扭转了外国人对中餐的看法。�?/p>
何雨珈与扶霞之一次在成都见面,她以为要尽地主之谊款待对方时,被扶霞约到了一家从未听过的小馆子,做的是传统正宗的川菜。扶霞用带着伦敦腔的四川话与老板谈笑风生,何雨珈也因是“扶霞的朋友”而升级贵客。她这才意识到,扶霞真的是成都美食的行家,得到了成都餐饮界人士的喜爱与尊重,没人拒绝这个好奇心旺盛到近乎无礼的英国女人钻进厨房问东问西�?/p>
扶霞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随地掏出来做记录,这个笔记本让何雨珈“大为震撼”——文字之外还有图,包括菜肴图解和厨师速写,笔记本上都是油点子,可以想见她多少次在餐桌和厨房用油腻腻的双手掏出它。据扶霞说,这样的笔记她记了300多本�?/p>
何雨珈被扶霞描述中国美食的文字深深打动:川菜中有一道“莲花白”,扶霞将它译为“Lotus White”,称这道蔬菜料理有世界上更优美的名字;她把“点心”理解为“点中人心”;地道虾饺的十几个褶子,在她眼中就像会心微笑�?/p>
在美食中完成文化和人情的连接
扶霞写过一道自贡菜“桥头三嫩”,菜谱是从一位坏脾气的大厨那里学来的,在书中,除了介绍菜谱,扶霞还详细记录了那位厨师如何从凶巴巴的样子到耐心教她这道菜的过程。何雨珈带着书探访那家餐馆,看到了书中记录的场景。“对于我来说,翻译到对文字已经有丰富想象之后,再到实地看到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这是非常神奇的再翻译的过程。�?/p>
何雨珈不敢走进厨房叨扰大厨,但收银台边的女孩还记得书封上的这个外国人。女孩很开心扶霞在书中记录了这段往事,何雨珈说,“我们都在美食中完成了文化和人情的连接。�?/p>
后来翻译《寻味东西》的过程给当时活动受限的她带来了不少慰藉。她最喜欢的一篇是《古味古香》,记录了扶霞受邀前往土耳其,根据公元前八世纪的国王墓葬出土文物还原当时的宴席料理。考古学家在青铜器中发现了食物与饮料残留,根据残留物的浓烈黄色推断其中含有藏红花。扶霞一边思索着如何制定一份符合史实的菜单,一边好奇古墓中的食物遗迹味道如何。在考古现场举办的复古盛宴隆重且成功,快结束时,考古学家悄悄把她拉到一边,两人品尝了从一个文物罐中提取出来的残留物。扶霞如此记录她当时的心情:
“麦戈文和我,伴着落日坐在那座凉亭下,已经饱餐了一顿烤羊肉锅、无花果和鹰嘴豆泥,还有蜂蜜酒醇香的滋润,我们几乎就是在与铁器时代弗里吉亚国王的吊唁者们共享一顿盛宴。我们吃的东西比基督教和中华文明还要古老。藏红花那迷人如歌的香味仍然对我们放声高唱,如纯金一般,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依旧熠熠生辉。�?/p>
“她把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带给了不自由的我,”何雨珈说,她在翻译时不禁留下泪来,并激动地把未经润色修改的译文发给了陈晓卿。“陈老师读了以后跟我说,我们非常想要到月光下跳一支舞。就是这个感觉,它(扶霞的写作)已经超脱了食物。�?/p>
优选好�?|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鱼翅与花�?/strong>ISBN13: 9780393332889
Author: Fuchsia Dunlop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strong>——汪曾祺,《做饭�?/p>
4�?日零时整,武汉正式解除了对离汉离鄂通道长达76天的管控,鸣笛的火车和奔驰的汽车都在迫不及待地催促着武汉这座被按下暂停键的城市重新启动起来。据美团外卖数据显示�?strong>4�?日当天七点半至八点半之间,全武汉市一共卖出了近千份豆皮外卖,8日整个上午卖出了近万份的热干面, 资料图片. 武汉热干面与豆皮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这本书的中文译名�?strong>《鱼翅与花椒�?/strong>,作者Fuchsia Dunlop中文译名扶霞·邓洛�?/strong>,是一位英国作家与中国菜厨师,尤其擅长四川菜的 *** 。这�?strong>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是扶霞对自己与中国菜之间�?0年故事的回忆。扶霞的生活与工作,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strong>"aventurous" 资料图片. 和美食家Adam Liaw一起品尝重庆火锅的扶霞 扶霞出生于英国牛津,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她的三个伯父,一个是哲学家,一个在大学里教授古典文学,一个则是设计师�?/strong>她周边同龄人的父母也大都是牛津大学毕业的,他们都以学术研究为自己的理想前程。也许是受喜欢做菜的母亲影响,小时候的她兴趣便与周边人迥然不同,即喜欢做菜�?strong>她从11岁开始就想成为一名厨师,还因此被老师所嘲笑�?/strong>虽然最喜欢的事情是做菜,但是十八岁的时候她还是考取了剑桥大学的Magdalene College学习英语文学�?strong>在剑桥的时候她读了很多作品,其中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对她后来的美食写作影响较大,让她懂得应该将文字中多余、复杂的东西去掉而使得文字干净、自然�?/strong> 从剑桥毕业后,扶霞成为英国BBC Monitoring Unit亚太新闻报道的助理编辑,因为工作的缘故,她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在1992年秋天,她背着背包之一次来到中国旅行,依次游历了香港、广州、桂林以及北京等地方�?strong>那个时候的扶霞对中国菜还不甚了解,以致初次见到皮蛋时将其称为“the eyeballs of some nightmarish monster”感到全身发麻,她鼓足了勇气才敢尝试这一陌生的食物�?/strong>这次中国行带给扶霞的中国印象是颠覆她原有想象�?strong>"disorganized"
1993年,她再次来到中国旅行,当她结束在 *** 的行程返回英国时在成都做了停留�?strong>这是她之一次来到成都也是她和川菜缘分的开始�?/strong>在成都做停留期间,扶霞拜访了一位在英国牛津结识的中国朋友,朋友带她之一次品尝了川菜“鱼香茄子�?/strong>�?strong>“麻婆豆腐�?/strong>以及茉莉花茶。这一切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产生到成都生活的念头�?#34;At that moment, I thought, I want to come back and live here."因为成都留给她的食物记忆,当她第二年申请到英国文化协会的奖学金时,她选择了到四川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p>
资料图片. 在成都街巷寻访美食的扶霞 在成都留学期间,她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烧制川菜,同时走街串巷寻访美食�?strong>成都的一切让她意识到自小的兴趣“做菜”才是她真正愿意去学习和了解的东西�?/strong>当扶霞到达距离伦敦万里之外的成都之后,她几乎和过去的自己完全切断了联系。于是她不再压制自己的厨师梦想,对此扶霞�?strong>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资料图片. 在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的扶霞
到成都留学让扶霞和中国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圆了她的美食梦想,但她对中国菜的关注并未局限在川菜�?strong>她曾先后�?003年到湖南研究湘菜�?007年到扬州研究淮扬菜,完成了多部广受欢迎的美食作品,并参演了Parts Unknown、The F Word以及中国纪录片《风味人间》等电视节目�?/strong>至今扶霞对中国烹饪和饮食文化已经有了超过二十年的研究和探索,她不仅成为了西方广受欢迎的美食作家,同时也不余遗力地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菜�?/p>
资料图片. 在湖南农村做麻婆豆腐的扶�?/p>
虽然她的之一本书Sichuan Cookery曾经�?家出版社拒绝,但作为一名美食作家的扶霞仍旧是成功的。目�?strong>她所写的美食作品已四次获得有“美食界奥斯卡”之称的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strong>而这背后是她对梦想的坚守和为之付出的努力�?strong>�?994年开始,她便随身携带着笔记本,记下她品尝到的每一道新菜品,至今她已经记下了超�?30本的笔记本。同时她又十分乐于和厨师、美食爱好者交流。例如在成都的时候她不仅结识了众多川菜名师求教烹饪技艺,还经常和出租车司机、小吃摊主中的美食爱好者交流厨艺,记录他们烹制拿手菜品的细节�?/strong>除了对中国烹饪有亲身的实践,扶霞对于中国文化也倾注了真挚的热爱�?strong>她尤其喜欢阅读企鹅版的英译《红楼梦》、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也沉迷于芝加哥大学教授芮效卫所翻译的《金瓶梅》�?/strong>�?strong>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不管是较为浅近�?strong>《随园食单》、《山家清供�?/strong>还是颇为古奥�?strong>《庄子》、《吕氏春秋�?/strong>等古代作品,她都能加以引用借以阐述自己对中国烹饪在历史层面的认识�?/p>资料图片. 扶霞的美食笔�?/p>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一书在08年先后由企鹅旗下的Ebury Press和W. W. Norton Company出版英文版,并在1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了中文版,书的副标题为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strong>这本书和扶霞以往偏食谱的美食作品不同�?strong>是一本侧重于文学的关于中国菜的回忆录。她回忆的之一部分是她最为亲近熟悉的成都记忆,第二部分则是她到甘肃、湖南、福建、扬州等地探寻美食的经历�?/strong>她当初写作此书时未曾料想到此书会在中国翻译出版,她写书的目的是想让西方人更了解和欣赏中国美食�?strong>但是18年此书的中文版出版后在国内备受关注,多次加印,总印量达到了5万册�?/strong>
图书评论
“扶霞是我的好友�?strong>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最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她有着深厚的新闻专业主义写作功底,又谙熟中国烹饪的精髓�?/strong>读过很多外国人写的中国食物的书籍�?strong>无疑这本(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是最鲜活有趣也是最精准的�?/strong>更重要的是,透过风味表象的记述,读者可以深度了解中�?.....带着好奇心,扶霞在东方的食物丛林探险,对纷繁的风味从陌生到甘之若饴的旅程,让她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中国�?strong>她笔下生动有趣又不乏精准的记述,也让我们这些本土研究饮食的人受益良多�?/strong>”——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p>
“这�?strong>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呢,就是回忆她怎么样爱上中国菜,怎么样学中国菜,甚至到了最后能够学会做川菜跟湖南菜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呢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我觉得我们很能够从这一位英国女孩、英国女人的笔下看到西方人怎么看中国菜�?strong>换一个眼光我们反而更能够看到自己的菜色的特点�?/strong>”——梁文道,《开卷八分钟�?/p>延伸阅读-扶霞的美食写�?/strong>
The Food of Sichuan
ISBN13: 9781324004837
Author: Fuchsia Dunlop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简�?/strong>
这是扶霞关于川菜�?strong>之一本食谱类美食作品Sichuan Cookery的修订本,相比于初版写作时,扶霞在川菜上已经多积累了�?0年的经验。她用了两年的时间几乎重新修订了书中的所有菜谱,增添�?0多道菜,并重新试做了所有菜谱�?/strong>通过图文的方式,她详细地向读者讲解如何烹制川菜。为了帮助读者全面地了解四川与川菜,除了菜谱图片外,她还増加了许多反映四川风土人情的照片�?strong>此书还获得了《 *** 》的"Holiday Books 2019-Cooking"、《卫报》的“Best Cookbooks and Food Writing of 2019”以及《康德纳斯旅行者》的"Best Travel Cookbooks 2019"等荣誉图书称号,另外此书的之一版为扶霞之一次赢得了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
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ISBN13: 9780393062229
Author: Fuchsia Dunlop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简�?/strong>
此书是扶霞的关于湘菜的食谱类美食作品,也是她的第二本书�?strong>在书中她将经典湘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了结合,在介绍某道菜时,她会同时介绍与之有关的传说和故事�?/strong>她认为湘菜是一种革命性的菜肴,能够催人上进。扶霞曾深入湖南乡间进行实地采访,同时参考了中文湘菜饮食著作,因而书中对湘菜介绍较为丰富和全面�?strong>书中的美食图片出自著名美食摄影师Georgia Glynn Smith之手,英国名厨Heston Blumenthal评价此书�?#34;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is not only a tremendously well-researched and informative recipe book, it is also a fascinating read."
Every Grain of Rice
ISBN13: 9780393089042
Author: Fuchsia Dunlop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简�?/strong>
这本书在2013�?strong>为扶霞第四次赢得了James Beard Foundation Award�?/strong>这是一�?strong>介绍中国南方家常菜的食谱类美食作品,扶霞在书中着重介绍的是蔬菜类食谱,仅有小部分涉及鱼肉类食谱,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厨房中的常用调味品和烹饪技艺�?/strong>书中的大部分食谱所需原料极为简单,同时整个烹制过程也易于操作,整本书图文并茂可谓烹制中国菜的极佳参考书。英国名厨Jamie Oliver评价此书�?#34;Delicious and authentic Chinese food made clear, easy and accessible. Brilliant."
参考文�?/p>
<1>今日零时,武汉“解封�? 湖北日报 2020�?4�?8�?
<2>Fuchsia Dunlop.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arch 2, 2020.
<3>Alexis Lai. Sichuan cuisine: More than just spice. CNN.com October 10, 2012.
<4>Dawn Drzal. 'Eating Skillfully'. New York Times July 20, 2008.
<5>Yang Yang. Matter of taste. China Daily November 30, 2018.
<6>程千�? 会做川菜的英国人扶霞:我要当中国美食的“传教士�? 澎湃新闻 2018�?2�?5�?
<7>杨思奇. 厨房是我们最后的避难所 | 专访扶霞·邓洛�? 新京�?2018�?0�?4�?
<8>曾梦�? 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如何通过饮食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好奇心日报 2018�?0�?2�?
<9>张宇�? 扶霞•邓洛普 一个英国作家的中国美食之旅. 南方人物周刊 2018�?0�?4�?
<10>王冬�? 专访美食作者扶霞·邓洛普: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餐. 英中时报 2019�?1�?2�?
《鱼翅和花椒�?/strong>之一次给大家推荐书,这本书适合在闲暇午后,切上一盘桃子,泡上一杯清茶,听着梦中的婚礼,看着这本《鱼翅和花椒》。一听书名,大家可能猜出来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籍,的确,一本融合了跨文化交际,思想观念,译者思想的一本书籍�?/p>
这本书的作者是出生于英国牛津的扶霞·邓洛普,译作家是自由译者何雨珈。这本书不仅可以让你从跨文化角度感受外国人对中国美食的真切感受,而且可以体会到译者咬文嚼字的功底。译者有个习惯,翻译之前,如果作者在世,一定要先结识作者,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保留作者的语言习惯。其次,译者本人为地道的四川人,与本书所描写的内容不谋而合。书里的用语既有四川话的亲切的人间烟火气,又微妙地留有一些外国人说中文的特色,读起来甚至不会让人感觉是译本。可见翻译在本书呈现的精彩与耐读中的功不可没�?/p>
鱼翅和花椒代表了外国人对于中国菜不理解的种种因素。鱼翅的胶质感,口感奇特和特殊的气味,让他们欲罢不能,以及杀戮鲨鱼等对待动物的理念差异也让他们望而却步。花椒的酥麻,更是让外国人觉得无法接受。这两种食物是她在中国吃的两种与众不同东西的代表,对他们的研究和接受,是她真正进入复杂而又微妙的中国菜领域�?/p>
原来,外国人喜欢的中国菜都是依照他们的口味改良的,比如左宗棠鸡,其实就是酸甜味道的鸡柳。如果让外国人品尝地道的中国鸡肉菜,他们是不会欣赏的�?/p>
扶霞在中国一呆就�?5年,在更具中国特色的四川感受了中国菜独有的魅力。中国菜对刀功基础的强调可能和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筷子有关系,因为食物已经被切成大小不一的形状,只需轻轻一夹,便可品尝美味。这和外国餐桌拿刀和叉是完全不同的。以食物为切口,作者慢慢了解到中国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式表达,其中的乐趣,你大可在书中找寻。不断强大的中国逐步在世界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一直以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宣扬我们的中国文化。在我看来,真正的中国文化传递不是单纯的去迎合外国人的喜好去做出改变,而是吸引外国人来探索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如扶霞一样,去感受,去改变,去认同,去喜爱�?/p>
本书以人物故事分享为主基调,以食物为切口,从跨文化角度分析文化差异,你不仅能在本书中体会到川菜的麻辣鲜香,也能直面感受中英文化差异,实为一举两得。鱼翅和花椒,两种可能根本无法在我们的中国人的头脑里去做任何联系的两种物品,一个是高端富贵的代表(大力禁止),一个是平常生活日常的佐料。就是这样两种食材,在不同国家人的眼中便会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世界的美妙�?/p>
封面
打破川菜仅有麻辣滋味的印象,米其林厨师weining大师打造风味细腻的菜单
从香港利苑酒家毕业,再到夺冠米其林,weining大厨用了16年,2017年担任韩国首尔Four Seasons Hotels开业,weining受邀担任主厨,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并于2018年为酒店夺得米其林餐厅,并成为创星厨师长�?/p>
图摄Four Seasons Hotels
《鱼翅与花椒�?/p>
图weining创作 辣子藤椒脆皮鱼翅
现担任乐天酒店中餐总厨,更是不断创新,打破大家对粤菜的认知,以四川菜常用的花椒与粤菜常用的高端鱼翅相结合,在口味上更是不断调试,研制出独一无二的味道。在中餐作品上,weining大厨可以说是个玩味新派粤菜的艺术家,他常说“不管是一道菜 还是一张菜单,只有更好和不断创�?/p>
图weining创作荠菜狮子头伴西班牙火�?/p>
在传统狮子头的基础上好,加入当季的春笋,新鲜的芥菜汁,清鸡汤打底,成菜色如翡翠,清爽鲜嫩,丝毫不腻�?/p>
图摄LOTTEHOTELBUSAN总厨weining
鱼翅与花�?/strong>
这本书太好吃了,太好玩了
年前看了大半,这几天捡起剩下的几十页,内容也是行云流水,毫无间隙�?
来自美国的扶霞以留学生的身份,对中国的饮食描写的生动有趣,同时结合当地文化一顿输出,看的我时不时哈哈大笑,偶尔口水嘶嘶的往外冒,哈哈�?/p>
成都,湖南,扬州,北京,上海,福建,甘肃,香港,原来咱们大中国这么多好吃的,坐井观天的我,今年能否去成都逛吃逛吃呢,好期待呀�?/p>
书的最后,译者的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悠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这么多年我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离不开你这个充满理解和欣赏的伴侣。我洗手做羹汤,虽然是出于对食物的兴趣,全部是为了“俘虏你的胃”,然而看你夹一筷子放进嘴里喜滋滋点头的表情,我心里也会洋溢被鼓励,被欣赏的喜悦。一起去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美食,然而最温馨幸福的,不过是平常日子里每天拿着筷子面对面吃饭谈笑的时刻。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p>
而这也是我理解的人间烟火,最抚慰凡人心�?/p>
推荐 ♥♥�?2023/2/15
#每天一本书#扶霞·邓洛普《花椒与鱼翅》,爱与吃其实差不多爱,就是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饭。和一起品尝美食都感觉很幸福的人一起生活,才不浪费人生滋味。吃看起来随意,却和消费观、性情、经历、健康有着紧密相连。到一个地方要不要尽可能体验地道美食?要不要多走几个地方寻找最棒的调料?有没有试过花几天的时间做一道菜?怎样的节奏认为是好的�?/p>
今天推荐的是扶霞·邓洛普书写的相对严肃的《花椒与鱼翅》。从文革到当代的城市变迁与饮食文化,从经济因素到环保主义,她一一近观追根溯源,把历史发展杂糅其中。相比文学,美术,我们国家绵延无断过的,唯有美食,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中华美味。同时食物之于任何国度、民族、信仰的群体,都可以慰藉人心。无论游山玩水抑或品尝美食,所谓“落后”的原野和传统手艺,相比整齐划一全球化经济的产物,更具吸引力。烟火人间的温度,来源于它的地域自然。毕竟一定是有美味之处,人类才孜孜不倦滴流传下来呀�?/p>
“无论在什么社会,一流的厨艺都远远不止味道这么简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都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p>
“他父亲是当兵的, *** 空军的工程师。中国内战时, *** 战败,他发现自己在历史大潮中站错了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政治背景,他成为被斗争的对象,度过了七年漫长的牢狱生涯,而且在这期间没能和家人见上一面。在这个革命的国度,他的六个儿子也深受牵连…但冯锐在厨房里找到了慰藉。�?/p>
“他还记得“文革”期间听见红卫兵的不同派别之间在街上争斗开枪。十几岁的他已经在拉二胡上显现了罕见的天赋,后来也成为终身的事业。天才二胡少年周钰渴望着往最简陋的汤里加点那美味的粉末。他发誓说,等自己能挣钱了,一定天天吃味精。�?/p>
“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我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p>
“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p>
#春日茶话�?经历了凌晨,深夜,坐地铁碎片时间的拼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了《鱼翅与花椒》这本书。一场“风味人间”的美食盛宴,一次以美食之名为向导的关于“老成都“的探街及不同地方的“旅行”,不知不觉间走进了我的心灵世界�?/p>
世界真奇妙,奇妙之处在于,总有一些出奇的人儿,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世界的美妙,也给孤独的人带来一次“心灵奇旅”,让某些无聊的时间变得有“味道”。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p>
作者扶霞·邓洛普是英国牛津人,先后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994年,她有机会于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p>
那一年,在成都,从陌生到熟悉,作者走出四川大学的留学生楼,满心欢喜与好奇地融入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研究起了成都的美食,在美食间流连忘返,也从中找到了自我。她不仅研究吃,还研究怎么做,研究各种食材。为了学习川菜,她甚至特意花了三个月时间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在成都餐馆的后厨偷学技术�?/p>
读书手账1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等等。品味川菜的辣,总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带着甜甜的体贴。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p>
伴随着“吃学艺术”及探险之旅,新奇的感受不断从心间流露。比如厨艺,作者言:“无论在什么社会,一流的厨艺都远远不止味道这么简单。和所有的艺术一样,这都是一场关于文化的对话,可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探索更丰富的内涵。要是你不懂菜品中展现出来的主题与传统,那就无法完全欣赏其美妙。�?/p>
读书手账2
又比如吃与认知的关系,“我们吃东西,代表了我们做人和自我认知核心的一部分。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让我们免受未知事物的威胁。�?/p>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其中也包含着不同地方的文化,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之旅,正如作者所说:“二十多岁的我相当享受这“十面埋伏”的旅行带来的挑战”。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就一起读起来吧!
读书手账
我是@兰花�?/a>,感谢你阅读我的文章。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和手�?太阳><玫瑰>#手账#,请记得给我点赞�?太阳><�?<玫瑰>!也可以关注或者在留言�?a class="b9db-03ac-35d3-b626 tteditor-forum" data-name="头条" data-uid="" data-id="" data-concern-id="6589294440588773892" rel="noopener noreferrer">#头条# #每周一�? ,一起读书吧�?/p>
鱼翅与花�?| 一个英国文艺女青年的美味历险记(四川)宏立书店,原创文�?:)
一个湿气弥漫的十月早晨,扶霞从四川大学留学生楼的被窝里爬出来,这时锦江的鸬鹚已经结束了捕鱼,看不了鸟工作,扶霞只好冲了澡,穿好衣服,出去找早饭吃�?/span>
四川的雾气很温柔,笼罩之下的一切都变得轻软了,扶霞懒洋洋的经过一排芭蕉树,听着身旁的自行车铃铛叮当响,走过晾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居民楼,听着鸟笼里的鸟叽叽喳喳——相比市集的喧闹,这里真是一片安静的绿洲�?/span>
在大学办公楼后面,有一个小摊,扶霞动动鼻子就能找得到。这里卖的是一种四川小吃——军屯锅魁,面团裹着碎肉和小葱,再撒点花椒,天堂般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校园…�?/span>
初探川菜
引诱扶霞最初来中国的,不是食物�?/span>
虽然现在全世界都为中国着迷,但九十年代初这个国家在西方世界还是个边缘文化�?/span>。生长在牛津,学在剑桥文学系,学了中文的扶霞,让朋友们觉得古怪又好笑。那个时候英国的报刊媒体,更爱刊登中国的“奇食”,什么蝙蝠、蛇、老鼠、熊掌、鱼翅、鸭舌、鸡爪、狗肉火锅、炖鹿鞭等等。而面对这些充满了诽谤意味的成见,中国人整体上保持了惊人的沉默�?/span>
扶霞说可能是因为中国人觉得“啥都吃”是件小事,她不知道的是,一是确有其事无从辩解,二是中国太大了,每个城市的饮食文化都有不同,更何况南北东西的差异,英国的媒体真是片面了~
起初为了研究民族历史来到中国后,扶霞发现这个国家是如此生机勃勃,又如此杂乱无�?/span>,一切都是如此不可抗拒。她对中国饮食着了迷。四川人的热情和随性也让她印象深刻,在扶霞眼里�?/span>四川人和沉默内敛的北方人相比,就像意大利人和英国人的区别�?/span>
有一天,扶霞应邀和一个重庆朋友一家一起吃饭,当他们围在江边的一口大锅坐下来后,扶霞对一口大锅里规模庞大的辣椒阵营感到难以置信,一顿饭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span>她辣的要精神错乱了,嘴巴火烧火燎,浑身大汗淋漓,汗毛直竖,又像要被热气熔化,分不清痛苦还是愉�?/span>�?/span>
经过这么一番火热的洗礼,她决定,自己以后万万不能在重庆定居。相比之下,成都就温柔多了。这里的生活像一个甜蜜懒散的美梦,菜里的辣椒没有那么“暴力”,只是要唤醒和 *** 味觉,让它去感知别的丰富滋味�?/span>成都的川菜,完全没有外国人成见中的原始和粗野,它一点一点挑逗着你,曲径通幽,去往极乐之旅�?/span>
担担�?/h1>
“二两海味面,一两担担面”扶霞向有点脸臭的谢老板点好自己要的饭,转头坐在了摇摇晃晃的长凳子上,身边就是川流不息的自行车�?/span>
一边看着谢老板躺回竹椅和熟客聊天,一边看着年轻的伙计准确地抓起一两或二两面,扔进锅里煮,把辣子和各种调料倒进小小的一碗担担面里,再往碗大一点的海味面里加盐和胡椒,看着其貌不扬,但毫无疑问,这家是成都更好吃的担担面,每一根面条都会裹上酱油、红油、芝麻酱和花椒混合起来的调料,效果实在石破天�?/span>
担担面是土生土长的成都街头小吃,名字来源于挑着扁担的传统街头货郎。成都的老人们还记得那些卖面人的吆喝,各家的仆人听到他们吆喝,就从那些老旧的木房子中跑出来,给主人买面�?�?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成都小吃的黄金岁月,货郎们的生死存亡全看小吃的手艺�?/span>
有一对夫妻,挑着厨具漫步在大街小巷,专门卖一种凉菜:白卤牛杂切片,拌上芹菜、花生米、芝麻,加点卤水、红油和花椒面儿,就成了现在著名的”夫妻肺片“。老人回忆起小时候的街头小吃,总是两眼泪汪汪�?/span>
在这个超现实主义味道的成都,扶霞也在不断升级着自己魔幻和疯狂的留学生活,她们的口味变得越来越大胆了�?/span>
做饭先杀�?/h1>
扶霞眼看着鱼老板在浴盆边把鱼狠狠摔了一下,然后刮鱼鳞,鳞片像碎玻璃一样四散开来,但鱼还是活的……再看那边卖黄鳝的摊子,总是在一片血泊之中。还没从这血腥残酷的一幕回过神来,扶霞就被带进餐厅,面前摆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兔肉�?/span>
(以下内容可能会引起不适)
这还不算什么,扶霞还听到了一些让她怀疑真实性的吃法,比如活杀鳖,活鳖在锅里煮,它会从特制的锅盖上伸出头来,水越来越热,鳖也越来越渴,拿料酒去喂它,这样肉一边煮一边会变得更香;还有铁板活烧鹅掌,“三吱”,夹起刚出生的活老鼠一吱,将其蘸酱汁二吱,咬下老鼠头三吱,还有那全世界臭名昭著的活吃猴脑…�?/span>
这些中国烹饪界耸人听闻的残酷可能只是都市传说,但日常的小残酷也足以让西方人叹为观止,比如 *** 虾(类似活虾现蒸),活鸡拔毛。时间一天天过去,扶霞自己的手上也不可避免的沾满了菜场的鲜血,你必须坚持让小贩当着你的面宰杀,割喉放血,这样才知道都是新鲜的�?/span>
�?/span>在英国,死亡的腥臭和残酷就像秘而不宣的罪恶,所有肉食都是在干净明亮的超市购�?/span>,动物们经历悲凉痛苦又短暂得一生后惨遭杀害,这样的情景没人看得到�?/span>
从中国的传统来说,厨师的确是地位比较低的职业,按儒家的讲法,君子要有细致灵敏的味觉,对事物也要很讲究,但真正在烟火中忙碌的厨师职业,却属于那些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大众。可以从儒学名家孟子的语录中找到中国人轻视厨师的根源。孟子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有根本区别的,他的名言:“君子远庖厨。�?/span>
扶霞在四川结识的一个好朋友冯锐,就是一名厨子,父亲意外入狱后,虽然身上总带着一股怨气,但他是个好厨子,他不但成了这个英国姑娘的“川菜之一师”,也在无意中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当他在厨房找到了乐趣,就找到了自由,也释放了创造力,给形形 *** 的食客们带来了饮食慰藉�?/span>对于中国数不清的历史人物来说,食物带来的愉悦成为了他们人生与事业受挫时的一处避难所。所以这是一份值得尊敬的职业�?/span>
野人才吃沙拉
英国女孩在中国也有烦恼,因为中国人总是认为西餐很简单。当她拿出外交礼仪的架势去迎合中国人对内脏和软骨的喜好,却没有一个中国人肯用同样的礼仪回敬她�?/span>
扶霞为自己的中文老师准备传统的英国晚餐,光是思考菜式就花了不少功夫,更别说又贵又难以买到合适的食材,没有烤箱等配套的烹饪器具。当费了一大番功夫做好的晚餐,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他们不懂为什么只有三四个菜,而且用土豆当主食�?/span>
九十年代的成都,西餐还是个遥远和陌生的概念。整个成都只�?~3家酒店供应西餐。虽然吃中餐是种享受,但从小到大的饮食习惯还是让外国人甚是想念,比如巧克力和奶酪。许多人英国人对奶酪的执念就好比北方人对饺子,南方人对年糕的那份习惯�?/span>
好笑又讽刺的是,英国人觉得中国人几乎还未文明开化,吃的很杂,蛇肉狗肉鞭菜啊,而中国人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回应这种羞�?/span>,中国人觉得外国人食物太粗犷、简单,半生不熟,在遥远的过去,吃沙拉这种东西的人,显然是精神出了问题。这不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吗?这种对异域饮食文化不约而同的“鄙视”还真的是有趣的一致�?/span>
这时的扶霞,在中国仍被中国人以蔑视和嫉妒并存的“双视镜”来看待,还或多或少的受到 *** 战争这类历史阴影的影响。中国人看待外国人一个个高大精壮,营养过剩,生活放纵,不讲道德。另一方面,中国人觉得这些“老外”们有钱又自由,天天吃馆子,背包漫游全国。扶霞最感到无奈的是,中国人无法忍受英国简单又无味的饭食�?/span>
不过2007年后,人们多了不少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周围的人也开始观察和学习正宗的西餐。扶霞和同学沃尔克也开始学习川式烹饪。在学习�?6道经典川菜后,他们每天骑车回川大,用铁饭盒装满烹饪课上努力颠勺得来的果实,拿回去给垂涎三尺的留学生朋友们品评鉴赏�?/span>
刃上神功
从 *** 甘肃青海旅行回来的扶霞,觉得就这么结束中国的学习生活还差点火候,于是报名了一个三个月的厨师培训班。之一堂课,还没到早上9点,老师开始传授“火爆腰花”的技艺。老师在黑板上画了长长的流程图,讲解了各个步骤和各种烹饪术语�?/span>
一开始周围的中国同学不太敢和扶霞讲话,像躲怪物一样躲她。扶霞叫他们名字的时候,还会引起阵阵窃笑。有一位农村的女同学,只要面对面就会尴尬的羞红了脸。唯一不把她当外人的是一位王女士,为了国外读博的老公特意修炼厨艺陪读的。有个男同学,因为对美食气味相投,也难得的成了扶霞要好的同学�?/span>
烹饪学校的师父也害怕徒弟学走所有秘诀,成为自己对手,所以就有了“留一手”这个传�?/span>。才华横溢的大厨也会故意误导徒弟,传授不完整的菜谱,给出错误的示范,或者私藏重要的调料食材。因此,传说中国最伟大的美食菜谱就是这样失传的。美食家和现代大厨们一想到这些在历史长河中失传的瑰宝,都会叹息连连�?/span>
刀工,和火候、味道一样重要。中国使用的是筷子,因此菜品一定要软嫩,可以用筷子分开,不然就切成可以入口的大小。课间休息的时候,走廊上的年轻小伙子都带着能杀人的锋利菜刀,满不在乎地悬在手上,扶霞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从心惊胆战练到习以为常,再到学会欣赏不同的菜刀�?/span>
中国的瓜果雕刻把刀工艺术带入了另一个境�?/span>。雕刻结果不是食用,而是欣赏。所�?/span>真正的中餐大厨,不仅是个厨师,还是个雕刻�?/span>。当然,使用菜刀时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就会因精神涣散而受伤。但是到了后来,切菜对于这个英国姑娘,已经变成了一种冥想,她也明白了为何道家圣人庄子会用一个厨子和一把刀来解释生活的艺术——《庖丁解牛》�?/span>
味之�?/h1>
扭开煤气旋钮,开火,放油,油热放猪肉迅速翻炒,炒到肉丝分离变白,接着把肉丝拨到一边,将泡椒末加入锅底的油里继续炒,锅里呈现出深浓的橙色,继续倒入姜蒜翻炒,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再加入配菜翻炒。最后,把提前准备好的糖、酱油醋,水豆粉酱料加入,勾芡收汁。数秒后,菜炒好了,发出柔软的光泽,色香味俱全。围观的同学对扶霞的成功很失望,开始围攻批评另一位失败的同学的刀光剑影�?/span>
烹饪学校有规定,每节课炒出来的菜不能吃,要包起来摆在校门口,卖给住在附近的人。这些人就和买彩票一样,今天饭桌上是美味佳肴,明天可能就咸的难以下咽�?/span>
扶霞小时候,梦想着有一天能住在乡下的农庄,什么都亲手来做。自己种菜、自己养鸡、自己烤面包,自己做果酱�?/span>在四川烹饪学校做的菜接近了她多年的夙愿,每道菜都是从最原始的形态开始,没有捷径,无法偷�?/span>。在这个原始纯粹的烹饪世界,只有一件事让她惶恐,就是味精�?/span>
英国人是不可能使用味精的。味精之所以美味,在于其中的谷氨酸,一种旨味。其实大自然中有很多动物和蔬菜也含有这种味道。为何西方人排斥人造美味味精,中国人却敞开怀抱呢?可能是因为欧洲的厨师通常认为科学是天敌,偏好自然,而中国人则欢迎科学、倡导科学�?/span>
作为英国人,英国姑娘扶霞对味精还是选择不。加了味精的菜让她口渴。在她看来,味精就像厨师的毒品,白色粉末带来富有冲击力的愉悦美味。但有句话说得好:“珍惜生命,远离毒品。�?/span>
就这么时间慢慢过去了,经常坐在绿树浓荫的小巷子中安静的茶馆里,喝茶磕着瓜子,沉浸在牌九和闲聊的舒适氛围中,抬头一看,巨大的摩天大楼不知什么时候从木屋顶上冒出来,投下来影影绰绰。于是好�?/span>忽然间,之前的千篇一律的呆板和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几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span>。外国人扶霞也会被这种活力的乐观鼓动着,改变着,像一条蛇一样在蜕皮�?/span>
在吃这件事上,她向来以大胆著称,绝对不是那种在餐桌上看见蜗牛或者腰子就吓晕过去的女孩。但�?992年之一次来到中国,她便遭遇了“滑铁卢”,而让她退避三舍的仅仅是在香港餐馆平平无奇的开胃小吃——皮蛋�?/span>
“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我夹起一块放在嘴里,那股恶臭立刻让我无比恶心,根本无法下咽。�?/span>
尽管吃皮蛋的体验不佳,不�?992年的首次中国之行,对扶霞·邓洛普来说,是一次眼界大开的发现之旅,眼前的国家生机勃勃,所见识到的一切,特别是美食,令她沉醉着迷。回到伦敦后,她开始在夜校学习普通话,甚至开始尝试料理中餐。这便是她探索中餐的开始�?/span>
1994年,扶霞申请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四川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留学之旅。初到成都的几周,她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不过成都天然的安逸闲适的环境以及让扶霞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开始用开放的心态拥抱自己身处的迷人城市,也由此开启了一段令人垂涎欲滴的冒险�?/span>
90年代的成都可以称得上是美食者的天堂,仿佛只消动动鼻子,就能循着香气就能找到一餐美味。而且几乎所有四川人都喜欢聊做饭和吃饭。食物作为纽带将扶霞和热情随性的四川人连接起来。她不止一次地被当地人邀请一起吃饭,口味也变得越来越大胆,慢慢地卸下对食物的禁忌,甚至尝试了猪脑花和兔脑壳,一下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此后每逢周六,都要吃上一顿炒兔脑壳�?/span>
扶霞对美食的热爱,在当时的川大一带是出了名的。她带着笔记本软磨硬泡地走进好几个餐馆的厨房学习观摩,又经常跟街上和菜市场的小摊贩聊天。她全情投入四川的饮食烹饪文化,笔记本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谱,但是她还不想止步于此�?/span>
一年的留学生涯结束之后,扶霞进入著名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该校之一个外国常规学员,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厨师培训课程。她在烹饪学校做的每一道菜,都是从最原始的形态开始。下厨装备也都很初级、很简陋�?/span>而这些恰好也满足了她从小到大一直怀抱着的夙愿:所有的一切都亲自动手,回归到烹饪的原始纯粹,不走捷径,不妄图偷懒�?/span>这段经历也成了她一生中最为美妙的一段时光�?/span>
�?/span>《鱼翅与花椒�?/span>中,扶霞以生动、细腻、幽默的笔触记录下了她在中国的游历见闻,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一路上她在美食和厨艺上收获满满。她的文字充满了对中餐真情实感的渴求,但绝不盲目崇拜和谄媚,并且自有其细致精准的观察,她说,鲁菜大气宏伟淮扬菜娴雅精妙,湘菜莽撞直接又毫无妥协的余地,粤菜讲究极致新鲜,调味相当温柔,只需一点点盐、糖、酒和姜来烘托食物的本味,川菜则充满巧思,即便最普通的食材也能勾兑出惊艳味蕾的味道,可谓“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span>�?/span>
当然,美食并不仅仅停留在味道层面,还承载着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除了美妙的味觉共振,她还客观地谈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和冲突。比如说,中国饮食追求的软韧、爽脆、嚼劲、滑溜的口感。而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汇,则会让西方人产生不愉悦的感觉,联想起身体的排泄物、用过的手帕、屠宰场、压扁的爬虫,或者摘生菜时手上沾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鼻涕虫�?/span>
再比如味精的使用,大多数西方人都觉得味精这种人造添加剂,只有垃圾食品和毫无营养的外卖才会使用,在英国人的厨房是不太可能找到味精的。而中国味精无处不在,平常人家、顶级大厨,就连全国数一数二的烹饪学校都会拿味精来调味�?/span>
在探索美食的过程中,扶霞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在成都她常骑车经过的一片老木楼毫无预兆地就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全新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个全新又陌生的城市狂奔似的跑向未来,让人措手不及。她说,她的初衷是想记录生机勃勃的成都,没承想却同时书写了老成都的“墓志铭”�?/span>
和中国的联系贯穿了扶霞的整个成年人生,她爱中国的美食和文化,《鱼翅与花椒》这本书是对她学习中国菜真诚又坦率的记录,她坦诚地谈论着她在中国的种种经历和观察,她自己难以理解的事以及思考�?/span>之前一直以为是一本单纯的美食书,现在读过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是大错特错,甚至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怎么不早点读到呢�?/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