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的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1 0
张志和最经典的一首《渔歌子》,短短27字,令人向往


文|丁十二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故很多人都以为词这一文学体裁是起源于宋朝,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达到顶峰。故今人多谓之“宋词”。

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词家代表不甚枚举,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北宋的苏东坡、欧阳修、秦观,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吴文英等。在唐代就已有名家,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历史上之一首《浣溪沙》出自唐代诗人韩偓,最早的《如梦令》出自后唐庄宗李存勖。以及今天我们要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也是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本来是民间的渔歌。被张志和用于词的创作,遂为词牌名。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抄袭”,但与张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的拼音-第1张图片-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张志和三岁诵诗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渔樵为乐。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名地点,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诗人选取“白鹭”这一象征“自由、闲适”的意象,来烘托渔父内心的悠闲自在。白鹭以水中鱼虾为食,故同时暗示此地乃是人杰地灵,鱼米之乡。正好适合隐居生活。

“桃花流水鳜鱼肥”从季节时令特点出发,极言江南水乡的美好生活。每年暮春,桃花开得正艳,天气暖和,雨水丰沛,追逐着水里飘落的花瓣,一条条肥美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此句与戴叔伦的《兰溪棹歌》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前面明丽秀朗的湖光山色,这就是渔父生活的环境,宛若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前面两句字,诗人都在极力渲染渔父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生活环境。到了后面三句,就该我们的主人翁渔父出场来,他在干嘛?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垂钓,是那么的悠闲自在,宛如得道散仙一般。

纵观整首词,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渔翁在细雨蒙蒙中垂钓忘归,好不惬意自在。这既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生活意趣和生活追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坛绝响。

文末附苏东坡“抄袭”之词,而这或许也是苏东坡败得最惨的一次。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疫情之下,好好读书

图片/ ***

桃花流水鳜鱼肥

仲春后,食物的丰盛渐渐多起来。到了清明,吃螺蛳。有“清明螺,赛过鹅”之说。清明后,刀鱼已不能食,骨瘦如柴,姿色尽失。再后,就是如期而至的“鲥鱼”。

仲春时节,鳜鱼最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唐张志和的《渔歌子》。据说张志和留世的诗篇唯有这首更具名气。同样出名的是诗词中的鳜鱼。

我学徒时,见的最多的就是“鳜鱼”。菜谱上曾经写的是“红烧贵鱼”。徒工们对“贵鱼”都分外珍视。不像对待草鱼、胖头鱼那样粗手粗脚。后来我当经理了,有一次帮客人点菜,客人看到“红烧贵鱼”,小声问我,这鱼很贵吗。当年鳜鱼确实是名贵鱼。在北京饭庄子,和鳎目鱼一个层次。

春天是鳜鱼最鲜美的时候。鳜鱼肉嫩而且没有乱刺,在所有没刺的鱼类中,鳜鱼又是最鲜嫩的。鳜鱼肉更大的特点是厚实紧密。切鱼丝一般都用鳜鱼。做松鼠鱼也有用大黄鱼的,大黄鱼也是蒜瓣儿肉。把黄鱼切出花刀,鱼肉特别容易断碎,不如鳜鱼好。还有做鱼片儿也是用鳜鱼。

山东名菜糟熘鱼片,用的就是鳜鱼。有几个印象深刻的鳜鱼菜:一次是在扬中吃蒋开河的“秧草黄烧鳜鱼”;一次在江西景德镇“河沿酒家”吃“暴腌黄烧鳜鱼”。景德镇暴腌的黄烧鳜鱼,我认为之一,鳜鱼提前用盐、花椒、黄酒暴腌后,肉质不但紧密,更有弹性,吃起来很带劲。黄烧一定用菜籽油,烧出来的鱼,鱼汁黄黄的,有贵气样子。宋嫂鱼羹估计也是用鳜鱼做的。鳜鱼是水中凶悍的鱼,它是以活鱼虾螺为食饵。吃鱼的鱼,都好吃。

片鱼片切鱼丝还有一鱼,用黑鱼。但黑鱼吃腐食,据说吃黑鱼,易复发旧疾。所以这么多年,我对黑鱼无啥好感。但我对黑色最崇拜,比如黑白摄影,比如中国的水墨。大家都管陈晓卿叫“黑叔叔”,陈晓卿不黑,人很阳光,像他的牙,明眸皓齿,笑起来很亲切。

过去,春天吃刀鱼,夏天吃鳝鱼、鲥鱼、秋天吃大黄鱼。鳜鱼排不上名贵的名单。不出名,再皮实点,就能少祸多福。

#美食###我眼中的春天#

明炉醋椒鳜鱼


香糟汁鳜花鱼



松鼠鳜鱼


香糟膏脂鲥鱼



钓友中的诗词高手: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诗歌原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浙江金华人,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张志和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其代表著作有《玄真子》集。

【作品赏析】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有五首,这首词是其之一首。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然、羡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 ***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古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张志和的一首词,他是唐肃宗时的待诏翰林。后来隐居江湖之间。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原来一共有五首,另外四首被这首的光芒所掩盖,张志和也是因为这首短短的词而得以传名后世。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大江两岸桃花盛开,绯红一片,春水初涨,江水泱泱,水中鳜鱼肥大,味道鲜美,一位渔夫头上戴着青色的箬笠,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虽然有点斜风细雨,也不用回家,仍然在江上乐然垂钓。

这首词是一幅极美的水墨画,有着各种色彩,有白色的鹭,红色的桃花,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还有流动的江水,垂钓的渔夫,一切的景与人都笼罩在斜风细雨中,给人一种朦胧感,整首词清新质朴,平直易懂。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让人从大自然中寻得心灵的慰籍。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68《渔歌子》

藤爸带你背古诗,妙招提升记忆力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何记忆?

词名: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成为词牌名。此词写的是江南渔人捕鱼场景。

作者:张志和

张志和,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诗词:

之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此词浅白,几乎不用翻译,但韵味悠长。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白鹭:水鸟。

山前飞鸟,之一句视野开阔。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故称桃花汛或桃花水。张旭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杜甫说“轻薄桃花逐流水”。

鳜(guì)鱼:味道鲜美,江浙名菜。有清蒸鳜鱼、醋熘鳜鱼、松鼠鳜鱼,安徽也有臭鳜鱼。

之一句山前鸟飞,第二句流水鱼肥,下面就要写捕鱼之人了。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ruò)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蓑(suō)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身披蓑衣斗笠,因为斜风细雨。斜风细雨,不是狂风暴雨,更加增添了江南悠闲的氛围。

全词除了之一句的飞,和最后一句的归,没有动词,只是名词和形容词,却表达出无穷韵味。后世有很多类似的模仿,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山前飞白鹭,桃红流水鱼,青笠绿蓑衣,风雨不须归……一幅意境优美的江南烟雨图。


”飞花令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首先,还是介绍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据说,他3岁就能读书,6岁会做文章。他曾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受过不少折磨,始终不得志。后来干脆隐居江湖。但他写的《渔歌子》这首词,可了不得,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下面就讲讲有关的故事。

之一个故事:颜真卿与张志和。

颜真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大书法家,是所谓颜、柳、欧、赵书法“四大家”之一。但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官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年月里,他立了大功。就是这个颜真卿却非常欣赏张志和。有资料记载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第二年到任。张志和听说后“驾舟往谒”,那是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面对如此美景,张志和、颜真卿与另外3个朋友即兴作词唱和。之一个作词并唱和的便是张志和,他共作了5首词(我们要讲的是其中的之一首)。接着颜真卿等4人也各作5首唱和,共得25首。他们互相赞赏,非常高兴。张志和更是激动不已,随即他弄来白色的丝绸,不仅把25首词全部抄录下来,而且给每一首词配上画图;所绘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都合乎词中所写的内容,曲尽其妙。据说,不一会就制成5本。由此可见,张志和是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的奇才。

第二个故事:“渔歌子”与张志和。

大多数专家认为“渔歌子”这一词牌是源于张志和;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却说是大概源自民间渔歌。于是,有人把唐代写“渔歌子”词的作品一一列出,结果没有一首是写于张志和之前的。所以,现代学者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写道:“他(张志和)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呀!

第三个故事:中国皇帝、日本天皇与张志和。

唐玄宗与唐肃宗(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欣赏张志和,他原名是龟龄,志和之名是唐肃宗所赐。此后,唐宪宗(唐代第12位皇帝李纯)在位期间,曾画像求访张志和的《渔歌子》,已不可得。直到唐穆宗(唐代第13位皇帝李恒)年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但,该词的唱法已不得而知。此后不久,《渔父词》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他竟然模仿张志和的《渔父词》也写了5首,题为《杂言渔歌》。嵯峨天皇和唐宪宗、唐穆宗是同时代人。那时的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就如此看重《渔歌子》,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张志和在词坛上的地位。而李德裕能够寻找到张志和的《渔父词》,又能抄录下来传播于国内外,也值得大赞。

第四个故事:苏东坡与张志和。

苏东坡对张志和的《渔父词》非常赞赏。他曾高兴地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一些词语,改为《浣溪沙》,自歌自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还在词前写了序:“玄真子《渔父词》(指之一首词,略)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今以《浣溪沙》歌之。”后来,他还改写为一首《鹧鸪天》。

上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张志和的《渔歌子》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原因了。

其次,解释这首词中的几个词语。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不须:不必。

最后,欣赏这首词。

这首词非常好,但又非常不好讲。为什么?一是因为写得太好了,二是因为讲这首词的作品也太多了。而我却不想鹦鹉学舌,可又无独树一帜之才能,在如此尴尬的情形下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岂不是自讨苦吃!但是,当我想到“见仁见智”这个词语时,就释然了。即使如此,也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窥测《渔歌子》的匠心所在,只想逐句讲讲我对这首词的一些感受。

1.“西塞山前白鹭飞”。看到“白鹭”,我想到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着想到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郭沫若写到了白鹭的站立:“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也写到了它的飞翔:“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我想,杜甫写白鹭“上青天”,是不是表现诗人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郭沫若既写白鹭的“站立”与它的“低飞”,是不是也在暗示他的独立人格与低调的人生姿态?那么,张志和写“白鹭”写“飞”,除了形容鱼米之乡的勃勃生机外,是不是也在隐喻自己离开官场后,那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呢?

2.“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桃花流水”,就是指桃花水。每年二三月间,北方有的地方冰雪还未化尽,而江南已是桃花盛开、溪满河溢的时候了。于是,鱼群便会逆水而上,也来享受这初春的大好风光。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兰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句子,好像是专为张志和这句词作注解似的。不过,与戴叔伦不同的是,他不写鲤鱼,而是写鳜鱼。一个“肥”字,不仅使读者观赏到鳜鱼那胖乎乎的样子及其美人似的游姿,还使读者感受到鳜鱼强大的诱惑力,足以使人馋涎欲滴。

3.“青箬笠,绿蓑衣”。这是说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可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人当然是作者。我说:恐怕不一定。理由如下:一般说来,戴箬笠、穿蓑衣的是渔父,作者可能就是写渔父垂钓或在水中捕鱼的情景;但,也可能是作者同他好友们一起,像渔父一样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水中划船捕鱼,或者就在岸边垂钓的活动。如果说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恐怕不妥。因为,如前所说,我们所讲的只是作者所写5首《渔歌子》的之一首,更何况当时还有颜真卿等人的唱和之作呢。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作者与他的好友们,是不是还可能拜渔父为师,虚心学习水中冲浪捕鱼,以及在岸边专注垂钓的技艺呢!这是多么有趣而又惬意的生活呀!

4.“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这句,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中的“斜风”与“细雨”,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仅是二者互衬的,而是与前面所写的“山”“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白”“飞”“肥”“青”“绿”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的物与景、动与静、远与近、高与低、色与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渔翁烟波垂钓图,奏出一组山水共鸣交响乐。

这首《渔歌子》全篇只有“不须归”3个字是直接抒情,其余都是通过写景隐喻作者思想感情的。所以,如果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是点睛之笔,那“不须归”就是眼睛中那颗圆润而又闪着异样光彩的眸子!

我查找到一些资料,得知鳜鱼这种鱼主要是捕食小鱼,春天时节肉就肥了,而晚上与早晨正是它们觅食的时间。所以,“不须归”3个字,是不是有意告诉读者,作者与他的好友决定,今天晚上就不回去了。

再大胆猜测一下,这里的“归”字,作者也许另有寄托;是不是暗中寄托他此生将徜徉于山水之间,长期过隐逸生活,不再回到官场之中的心情呢?须知,作者是辞官出来的,如果他想回去,那是容易的。比如,他的挚友颜真卿就是大官,而且皇上也不会拒绝他回来。皇上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名,听他使唤。可他却给二人取名: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还把二人配成夫妇;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烟波钓徒”。

这样看来,我对“不须归”中的“归”字的猜测,恐怕也有点道理。

对张志和的这首传世之作,我的体会只能如此了。我不能用“江郎才尽”形容自己,倒是觉得用“黔驴技穷”这个词更好一些。剩下的就请我的学生与友朋研究与评论了。

苏轼一首写江上渔者的宋词很精美,其实是在前人词中加了15个字

在古代诗人和词人的眼中,在江上打鱼的渔夫生活状态是他们最为羡慕的。因为他们总觉得渔夫的生活是最为从容豁达的生活。他们生活在美景当中,本身也构成的美景中的一部分;而且他们没有太多世俗的牵绊,拥有的是天地无限美景,是天地无限自由。


所以在很多诗人或者词人的诗作当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这一场景的描绘。苏轼也是如此。按照一般人的想象,苏轼本就代表着一种阔达的生活姿态,对于江上的渔者,他不必太过于关注,但是苏轼不但写出了这样主题的作品,而且还是其中最经典的作品。

且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题目是《浣溪沙·渔父》,是苏轼非常精美的一首词作。公元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赶赴汝州上任。在路途当中,苏轼看到了渔夫生活的实际状况,心生感慨,写出了这样一首精彩的诗词。


在苏轼看来,渔夫的生活是非常惬意的。周围一片都是美丽的景色,天上的白鹭正在飞翔。而且现在桃花流水最为温暖的季节,鳜鱼也最为鲜美。虽然天空中飘着蒙蒙的细雨,但是渔夫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斗笠,根本不惧风雨。乐而忘归的渔夫生活是此时的苏轼最为向往的,因为他最近一段时间的经历非常糟糕。


所以在这首宋词当中,苏时倾注了他对于世俗外生活的所有美好想象。因为倾注了这样的想象,所以他的诗词更显得华美,更让人觉得精美。他自己对于这首词也是很为得意,认为这是最为美不胜收的作品。

但这样的一首宋词,不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了十几个字而已,我们之前都学过张志和的经典唐词《渔歌子》。且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的这首词作品题目是《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我们之前曾经学过,也已经非常熟悉。再拿这首词和苏轼的那首词相比较,我们就能够发现苏轼的那首宋词完全是在这首词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不过是添加了15个字而已。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心理和精神世界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两首词的关系当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张志和的词作也是咏叹渔夫的生活,到了苏轼这里更是如此。他们都把各自的人生经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现实生活中渔夫的生活境界完美融为了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对潇洒生活的憧憬。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荔枝精选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钓鱼爱好者#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

青箬笠,绿蓑衣,

xié fēng xì yǔ bú xū guī 。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作品赏析:

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 END -


有趣、有料-

微信公众号:荔枝诗词

传播知识,带你微笑:)

搜索关注“荔枝诗词”微信公众号,更多诗词有趣内容等你来


陆羽颜真卿挚友,醉酒溺毙的钓徒----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

——唐代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漂浮着鲜艳的桃花,肥美的鳜鱼(同桂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者简介】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少年得志,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务。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给他们取名“渔童”和“樵青”,他带着两人告别亲朋好友,游黄山、绩溪等地。然后复游吴楚山水,最后来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宝应元年(762年),张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渔隐第二年。结识在苕溪隐居的茶圣陆羽和在与西塞山毗邻的杼山隐居的诗僧皎然等,开始撰写《玄真子》着作,这也是他被称为玄真子的由来。唐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驾舟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诗五首,这首诗便是其中之一。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因醉酒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年仅四十二岁。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全诗用语活泼,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就能吟诵。张志和还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这首诗化成山水画。此诗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着甚众而且还流传到海外,为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面对苍岩、白鹭、盛开的桃花、清澈的流水等美景,又有青色的斗笠、绿色的簑衣、黄褐色的鳜鱼相伴,确实是斜风细雨也不必要着急回去的。

关注我,更多好诗分享

每天一首古诗词:《渔歌子》这样的生活其实不是也挺好呀?

#风船计划2.0#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约730一约810)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入和诗人。作品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

注释

①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为白色。②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即斗笠。③装衣;用茅草或棕丝编成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④归:回。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而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乐而忘归。

赏析

首句“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次句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风景,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描写了渔夫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

标签: 箬笠 鳜鱼 蓑衣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