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关注吉尔德,想必有所得!
近日,抖音上一安徽女子在吃海螺时吃到一颗珠子,这个事件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众人感叹她的运气属实好到爆棚,确实,吃到海螺珠真的是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抖音上事件报道截图
但我相信很多小伙伴有这样的疑问,海螺中也能产生珍珠么?这种珍珠和市场中常见的珍珠有什么区别呢?别急别急,今天就跟随吉哥的脚步,一起去看看那些特殊的珍珠。
01
砗磲珠
这里说的砗磲珠并不是直接用砗磲贝壳加工出来的珠子,而是在砗磲体内形成的特殊珍珠。
砗磲珍珠又被称为又称大蛤珠,特殊之处在它有别于传统珍珠,不具有珍珠层,通常表现为瓷状光泽或者丝绢光泽,在少量优质的砗磲珍珠上能够观察到特殊的“火焰纹”结构。
砗磲珍珠(图源Bonhams)
重达14磅多,直径近10英寸的“老子”珍珠,就是1934年在菲律宾巴拉旺海湾中捕捞的砗磲珍珠。
“老子”珍珠(图源 *** )
砗磲珍珠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晶体和有机基质,颜色通常为白色、微黄至淡黄色,另外砗磲巨大的体型优势为生长大型珍珠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所以砗磲珍珠通常个体巨大,有几千克甚至几十千克。
02
海螺珍珠
海螺珍珠也被称为“孔克”珠或“皇后”珍珠,产自女王凤凰螺(Queen conch),这种海螺仅生活在加勒比海一带,据说每一千到两千个女王凤凰螺中才会发现一颗海螺珠。
加勒比海域的女王凤凰螺和天然孔克珠(图源 *** )
海螺珠和砗磲珠一样,都拥有独特的火焰纹,同时也都不具有珍珠质层,与砗磲珠不同的是,海螺珠的应用历史和范围会更广泛一些,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海螺珠逐渐被运用到珠宝设计作品中。
现如今一些如Harry Winston,Tiffany & Co.等国际珠宝品牌都在陆续推出以孔克珠为主的高级珠宝首饰,同时它也是拍卖场中令人心动的一抹亮色。
Catier孔克珠手链,Harry Winston孔克珠耳环,Mikimoto孔克珠胸针,Tiffany & Co.孔克珠吊坠 (图源 *** )
海螺珠一般是浅粉色到深粉色,常见的还有橙粉色、棕粉色、黄色和红色,其中粉色和橙粉色是更受欢迎的颜色。
而对于其中特殊的并广受好评的颜色,人们也赋予了它很多美丽的名字,其中更受欢迎的是Flamingo Pink(火烈鸟粉),Cherry Blossom Pink(樱花粉)和Salmon Pink (三文鱼粉)。
Flamingo Pink(火烈鸟粉)孔克珠
Flamingo Pink(火烈鸟粉)孔克珠
三文鱼粉(Salmon pink)孔克珠
2021年GUILD宝石实验室通过大量调研和分析提出了“GUILD实验室孔克珠分级标准”,从珍珠的大小、形状、颜色、火焰纹和表面钙点的多少来对孔克珠进行品质评价分级。在选购时,有权威的证书指导,能够帮助消费者更快速放心去选购心仪的产品。
1-6克拉不同大小的孔克珠
03
美乐珠
美乐珍珠也是一种没有珍珠层的珍珠,产自于一种美乐海螺中,美乐海螺属于涡螺科腹族纲家族,是具有黄色或黄黑相间斑点的椰子涡螺(又称为木瓜螺),是产于缅甸、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及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单壳软体动物。
美乐螺(图源 *** )
美乐螺的外形很像椰子,因此也被称为“椰子螺”,所以美乐珠也曾被称为“椰子珍珠”,它们多为圆形,具有如陶瓷般的光泽,表面常见云状或火焰状的纹路。颜色多见黄色,橘黄色、橘红色,米黄色等。
美乐珠(图源 *** )
同样的,天然美乐珍珠的产量极少,而且目前并没有任何成功养殖的报道,据说几千个美乐海螺中也难收获一颗珍珠,更别说是优质的具有火焰纹结构的美乐珠.
2003年6月,在香港宝汉拍卖会上,一颗100.4克拉的美乐珠以27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克拉成交价26892美元,创下单颗珍珠成交单价的世界记录。
美乐珠(图源 *** )
04
鲍鱼珍珠
没想到吧,极品美味的鲍鱼中也会有珍珠产生,鲍鱼常见,但鲍鱼珠却非常稀有珍贵,全世界大约有90-100种鲍鱼,但只有8个种类能采到鲍鱼珠,发现率仅有二十五万分之一。除了数量稀少之外,鲍鱼珠的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苛刻,很难获得。
鲍鱼珠(图源 *** )
鲍鱼珍珠的颜色多与鲍鱼壳内的颜色接近,表面可呈现出几种甚至七彩的干涉色,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壳角蛋白等。表面常见一些凹坑、斑点,内部多呈现出同心环状结构。
三颗独特的鲍鱼珍珠与一颗典型的12毫米金色南海有核养殖珍珠(图源GIA)
光学特征表现为珍珠光泽,通常呈现青铜般甚至镜面般的光泽,颜色艳丽且丰富,能够呈现蓝色、绿色、紫罗兰色、玫瑰色、银色等多种颜色。这是由于鲍鱼珠具有鲜艳的晕彩效应,从而使得它在不同的角度下颜色也在不断变化。
05
结语
从不同的软体动物和腹足类动物中产出的天然珍珠(包括珍珠质的和非珍珠质的)。照片:Michael Krzemnicki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形形 *** 的珍珠,而且它们的颜色也是各有不同,在这里小编和大家简单科普一下珍珠的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珍珠的颜色与母贝的类型有关,不同的珍珠母贝分泌不同颜色的“天然色素”。
比如,南洋金珠的母贝是金唇贝,它边缘的部分是金色的,因此能够产出金色的珍珠;
黑珍珠的母贝是黑蝶贝,它的颜色是灰色-黑色,而且晕彩很强,因此能产生很多的色彩变化;
淡水珍珠的母贝是三角帆蚌,能够产生粉色到紫色的“类胡萝卜素”,从而令淡水珍珠致色。
不同种类的珍珠和母贝:左图南洋金珠和金唇贝,中图大溪地珍珠和黑蝶贝,右图淡水珍珠和三角帆蚌
偶然形成的天然珍珠,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但是因为无止境的捕捞,很多自然界野生贝类、海螺等都在逐年减少,我们在欣赏这份美丽的同时,也要守护这份美丽。
关于珍珠,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想法,欢迎留言互动哟~
椰子螺、鹦鹉螺、万宝螺……这些与众不同的螺你认识吗?退潮后的滩涂上,翻开一块石头,底下十有八九躲着几只海螺;街边的夜宵摊上,呼朋唤友喝点小酒,嘬几口螺肉是标配。是趣味,也是滋味。在海南,几乎没有人会错过“螺”这种生物带来的惊喜。
尽管并不起眼,甚至总被笼统地归在“鱼虾蟹贝”四字里,螺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家族,不仅身影遍及世界各地的海洋、陆地,成员更是千姿百态。即便只聚焦琼岛这一方天地,螺之丰富性已然令人惊叹。
海口火车头万人海鲜广场销售的红口螺。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01
身披盔甲,四海为家
爬得慢吞吞,浑身软趴趴,面对大多数生物的进攻,它们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在自然界中,大部分软体动物处于食物链底层。
既然“打不过”,那“躲”还不行吗?正是深谙“活着才是硬道理”,大多数软体动物从一开始便采取自保策略,将核心器官和柔软躯体包裹在石灰质外壳下,宛如身披坚硬盔甲,也因此被称为贝类。
不同贝类的外壳造型各异,譬如掘足纲的壳形像细长的管子,双壳纲拥有两瓣对称的贝壳,腹足纲的软体和外壳则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壳形呈螺旋卷曲状,于是其又多了个“螺”的通称。
作为软体动物中最繁盛的一支,螺家族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早寒武世,这些软趴趴的小家伙便已慢悠悠地爬行在海底。到了石炭纪,随着气候变得温暖湿润,陆地面积不断增加,大量螺类“攻城略地”,它们一步步爬进蕨类丛林,踏入江河湖泊,成为软体动物中唯一征服了陆地的类群。也就是说,所有的陆生贝类均来自腹足纲。
大海、河流、小溪、水塘,不同生境中,螺赖以生存的本领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湖泊、河流、池塘及稻田里的田螺,靠鳃呼吸;陆生的螺譬如蜗牛,呼吸器官有点像人的肺;与前两者相比,海螺更大的特征是外壳更厚实、更坚硬,因为它们要经受潮水的拍打、礁石的撞击,以及捕食者的撕咬。
海螺壳到底有多硬?有好事者往里面倒过铜水,也试过用液压机进行粉碎,结果螺壳都未完全败下阵来。难怪过去数亿年间,一只只看似弱小的螺,始终能在强者如云的海洋世界占得一席之地。
02
四大名螺,各具风采
海边礁石,渔网缝隙或渔船底部,都是海螺安家的地方。它们原本就“人丁兴旺”,加之四海为家、随遇而安,以至于在沿海地区,海螺是最为常见的海产品。
琼岛四面环海,所产海螺自然也多。哪怕不出海,只是在退潮时到滩头浅海转上一圈,也能收获颇丰。
长年与海打交道的渔民,更是随口就能叫出十几种海螺的名称,比如披着一身豹纹、小巧玲珑的香螺,像牛眼般黑亮的牛眼螺,圆锥状的白面螺……
食客们从不同海螺中咂摸出不同鲜味,也有一些海螺凭颜值轻易俘获人心。
万宝螺。
前端有些翘,像撅起的小嘴,深浅不一的白色和橙红色纵横交错,常栖于珊瑚礁周围的万宝螺,是鬘螺科中更具观赏性的一类。再加上这种螺数量稀少、生命力极强,不少人将其视为健康、长寿的象征,万宝螺的收藏热由此而起。
万宝螺的“近亲”唐冠螺,同样颜值颇高。这种螺的壳面散发着金属光泽,其内唇扩张如帽缘,因像唐代冠帽而得名。尽管看起来有些柔弱,唐冠螺却是货真价实的肉食动物,会趁着夜色从砂砾中爬出来,捕食行动缓慢的海胆等棘皮动物。
唐冠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与螺塔低矮的唐冠螺相反,凤尾螺的螺塔又高又尖,花纹十分绚烂,像极了孔雀尾翼。只是过尖则易折,凤尾螺的螺顶常缺损,但人们发现这样一来,它反倒能吹出悠扬浑厚的号角声。于是,凤尾螺被古人视作神物,供奉于寺院和庙庵中,并多了个“法螺”的别称。
法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螺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腹足纲贝类,但也有例外,比如鹦鹉螺,一种同样具有螺旋形外壳、形似鹦鹉嘴的头足纲贝类,也被归到了螺的名下。
别看如今的鹦鹉螺体长不过20厘米,5亿多年前,它们的祖先可是凭借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在远古海洋中扮演着顶级掠食者的角色。历经沧海变迁,大部分鹦鹉螺族群陆续灭绝,唯有一些小型卷壳鹦鹉螺逃过劫难,它们也被视为海洋“活化石”。
尽管失去了昔日的霸主地位,如今的鹦鹉螺依旧名声响当当,与万宝螺、唐冠螺、法螺并称世界四大名螺。四大名螺数量较为稀少,却不约而同地将海南周边海域作为重要栖息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南周边海域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螺中的唐冠螺、法螺、鹦鹉螺均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随意采售和食用。
鹦鹉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03
琼岛特有,与众不同
全世界有记载的螺约9万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在海南,海螺的种类和数量同样在螺家族中占大头,而往陆地上去,陆生螺、淡水螺的故事同样不容错过。
形似钉螺,头大尾小,一动不动地趴在石壁上。在俄贤岭一带的群山间,人们经常会与一种叫“烟管螺”的小家伙不期而遇。乍一看,它们像极了爬山人吃后丢掉的螺壳,但事实上,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俄贤岭“原住民”。
烟管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洞穴陆生螺类。外表平平无奇的它,若非得挑出个独特之处,倒也不是没有:绝大多数的螺,从壳顶往下看,螺旋方向是向右,而烟管螺科的螺,却几乎都是向左。
烟管螺为何螺旋方向不一样尚不得而知,它们选择安家在俄贤岭一带的原因倒是显而易见——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为包括烟管螺在内的各种陆生螺提供了充足的钙源,随处可见的岩石缝隙则为它们提供了隐蔽场所。若是近距离观察,或许还会在 *** 的岩层间,找到某个远古螺类的残骸。
再将目光投向海南其他地方,丰富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种类的螺提供了生存和演化的舞台。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海南陆生螺、淡水螺的大型种类较多,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为主, 热带种类占优势。
椰子螺。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值得一提的是,螺类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气温、土地、水质的细微变化,都会让螺的种群、颜色等发生改变。而海南岛在为各种螺类提供多种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对螺类向周围地区的扩散起到了生态隔离作用。这意味着,不少螺类会在海南岛演化成其他地方见不到的特有亚种,并具备继续分化成独立物种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德牛还记得,他曾到广东、海南多地进行科考,共采集到60种(含亚种)陆生贝类,其中有36种(含亚种)在国内仅见于海南岛,有20种(含亚种)为海南岛土著种。
这一组数据,足见海南螺的与众不同。
转自: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记者:李梦瑶
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图片 | 来自浪漫之都大连的海之美,各种各样的贝壳,你见过吗贝壳品种多样,颜色丰富,几乎所有的贝壳内面都有细腻柔和的光泽。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绝对是不可替代的饰品,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货币使用。汉字里很多跟钱和挣钱有关活动的字都带有“贝”形旁,比如“贵”、“贱”、“赚”、“贪”、“赠”。
即使到了今天各种材料和加工工艺,使我们可以获得更漂亮、更完美的饰品,仍然阻止不了我们对于贝壳的喜爱。
在海滨城市大连,有着丰富的贝壳资源,那里是我国贝雕艺术的发源地。大连的贝雕艺人们根据不同贝壳的形状、色彩,运用传统雕刻手法和国画构图形式,创造了数不清的贝壳艺术作品,获得国内外无数荣誉。如今大连贝雕经常作为国礼,在外事活动中展现踪影。
我在2013年曾到大连贝雕厂参观,被美奂绝伦的贝雕作品深深震撼。大型的贝雕往往要十几个师傅合作,数十天乃至数月才能完成,价格不菲。不过一些小型的作品,比如贝壳画、贝壳饰品价格不高。如果你到大连旅游,不妨去大连贝壳博物馆选购几件心仪的贝壳挂画、摆件、饰品,值得你拥有。
大连贝壳博物馆
进入夏天以后,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人们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每年从立夏一开始,都是街头烧烤最红火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邀上三五好友,找个烧烤摊吃点烧烤,再来上几瓶清凉解腻的啤酒。
烧烤的菜品现在是越来越多,但是更受欢迎的除了牛羊肉串以外,还有各种的小海鲜,其中烤生蚝和烤扇贝就是烧烤摊上点击率颇高的烧烤单品,甚至有商家专卖这两种烧烤的。
扇贝自古以来就是“海八珍”中的上品,尤其是扇贝贝柱的干制品,也被称作“干贝”或“瑶柱”,这都是高档宴席上才能上桌的食材。
扇贝的营养价值极高,野生的早就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现在市场上售卖的扇贝基本都是养殖的,这也让扇贝成了人人消费得起的海鲜。
扇贝的品种有很多,我们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这4种,也就是虾贻贝、栉孔贝、港湾贝和日月贝,虽然都是扇贝,但是这4种扇贝的价格和味道差距却是很大,弄懂以后出去点餐时就不会吃亏。
1、虾贻贝
虾贻贝是现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更大个的扇贝,这种扇贝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繁育成功的,其中大连的獐子岛所产的虾贻贝品质更佳。
虾贻贝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出售,普遍个头在巴掌大小,高档一些的酒席上,蒜蓉粉丝蒸扇贝都是以其为主料,这种扇贝的肉质鲜甜,春季和冬季时还会有膏和黄。
蒜蓉粉丝蒸虾贻贝
虾贻贝在饭店里一般都是论只售卖,大连地区的海鲜酒楼里,单只虾贻贝的售价基本都要超过20元以上,这也是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扇贝品种中价格更高的。
2、栉孔贝
栉孔贝是沿海地区非常常见的扇贝品种,也是原产于中国的扇贝品种,这种扇贝的贝壳上有不规则的栉孔,个头不是很大,至今在北方沿海地区也会遇到野生的栉孔贝。
栉孔贝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一般夏初和冬季上市的栉孔贝最肥美,栉孔贝的口感略带韧劲,吃起来鲜味也比较足,这种扇贝可以烹制很多美味的菜肴,很多以扇贝为主料的经典老菜所用的主料基本都是栉孔贝。
黄瓜拌栉孔贝
栉孔贝现在的产量也很大,因此市场上的售价也不高,大多数时间都是在10元以下一斤,这种扇贝一般一斤可以称不到10个。
3、日月贝
日月贝的长相跟虾贻贝有些类似,就是个头要比虾贻贝小很多,这种扇贝因为一面贝壳是白色,另一面是褐色因此被称作“日月贝”。
日月贝最肥美的季节就是春末夏初时节,这个时候正是日月贝繁殖的时候,因此这个季节的日月贝公的带膏,母的都带黄,不过这种扇贝的鲜味要略差一些。
日月贝炒鸡蛋
日月贝的市场售价并不高,价格比栉孔贝要略高一些,一般售价在10元左右一斤,这种扇贝也是夏季烧烤摊上常用的扇贝品种,一般烧烤摊上能卖到几元一只,不过懂行的人还是喜欢自己买回家烹制。
4、港湾贝
港湾贝是更便宜的海鲜品种之一,这种扇贝的壳呈红色,个头没有太大的,一般都是秋冬季上市,售价跟便宜的海虹差不多,最贵更好的也不会超过5元一斤,便宜的一般也就2元多点一斤。
港湾贝的鲜味比较差,一般都是做深加工,把贝柱或贝肉挖出来售卖,有些不良商家会用冷冻的港湾贝肉放到贝壳里做成蒜蓉粉丝烤扇贝或蒸扇贝,其实也很容易分辨,就是冷冻的港湾贝经过加热后会缩水严重,并且这种扇贝的内脏会比较大。
港湾贝一般都是大家趁着便宜买来尝鲜的,也有专门冷冻一些贝肉用来包饺子或炒菜吃的,贝柱的售价一般一斤在25元左右,市面上销售大多数冷冻贝柱都是用的港湾贝。
滑溜扇贝丁
以上这4种扇贝基本上就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扇贝品种,其中虾贻贝和栉孔贝的味道更好,港湾贝的品质是最差的,不过不论吃哪种扇贝,购买时都要选择鲜活的,否则很容易吃坏肚子。
羞涩的高雅女神蛤,不可描述的象拔蚌我们去海鲜市场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一种长的很奇怪的贝类,又粗又长,像大象的鼻子,有时候还会喷出水来,这是什么东西呢?
差不多就是这么喷的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象拔蚌。
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海螂目、潜泥蛤科、女神蛤属。又叫高雅女神蛤。
它的正式名称叫太平洋潜泥蛤(学名:Panopea abrupta),名字里的Panopea潘诺佩雅,是希腊神话里海洋古神柔涅斯和多丽斯的五十个女儿之一。
这个海中小仙女由于害羞没能和自己的四十九个姐妹一起服侍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错过了和四十九个姐姐一样为大力神生育后代的机会。
大力神
从象拔蚌的习性来看,这个名起的还是很贴切的, 象拔蚌(方便起见,文中通用这个最常见的名字)平常生活在海底的泥沙里,很少显露它的真身,确实是非常害羞呢。
生活习性
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单细胞藻类为食,也吃从上层飘落下来的食物碎屑和沉积物,吃饭的时候只有进出水管会露出洞口,身体的其它部分都是深藏不露的。
正在吃饭的象拔蚌
象拔蚌只有在幼贝的时候才会在水里游来游去,一旦钻到泥沙里有了自己的洞穴,就不会从里面再出来了。
象拔蚌前4年生长较快,1年的贝壳长5-6厘米,重36-40克;2年的贝壳长8-10厘米,重200-250克,这时候的幼贝游泳和钻沙的能力很强,会积极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完全潜入沙中。
3年的贝壳长10-12厘米,重400-500克;4年的贝壳长12-15厘米,重500-800克。贝壳长度超过15厘米的象拔蚌基本就失去游泳的能力,不会再挪窝了。
潜入和稳定的过程
更大的象拔蚌贝壳可以长到20多厘米,体重将近4公斤,水管可以伸到1.3米长,是更大的埋栖贝类。
由于成年贝把自己隐藏得很好,所以象拔蚌寿命很长,有记载最长寿的个体活到了一百岁。
象拔蚌雌雄异体,但因为它们不能移动,所以卵的受精是在体外进行的。雌贝每次产出上千万粒卵,雄贝排出 *** 。卵受精后约20天长成幼虫,30天左右下沉,70天左右长成壳长5毫米左右的幼贝。经过4年左右的生长,象拔蚌发育成熟,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分布与现状
象拔蚌的主要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沿海的浅海中。原来当地的居民不知道如何食用这种奇怪的贝类,但随着东亚诸国对象拔蚌需求的加大,野生象拔蚌的捕捞也开始越来越普遍。
如果没有水枪就只能挖开了
象拔蚌的捕捞比较麻烦,要用高压水枪把蚌周围的泥沙冲开才能把蚌捉上来,而且由于成贝没有钻沙和移动的能力,一旦捞上来就不可能再放回去了。
象拔蚌捕捞上来要用皮筋捆绑,按大小分级然后再出售。
但是野生的数量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食客的需求,所以从98年起我国开始在滩涂上养殖象拔蚌。
每个管里都有象拔蚌
这种养殖方式产量还不错,但对潮间带的生态环境破坏很大,许多原生的动植物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包括滩涂生态系统的支柱:红树林和我们之前看过的三亿年前的小朋友,弹涂鱼两三事。
红树林和弹涂鱼
如何在美食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我们还要继续探索。
最后是"能好怎"环节。
象拔蚌主要可以吃的部分就是粗大的虹吸管,肉质爽脆,富有弹性。可以烫一下去掉外皮直接刺身或做寿司。
也可以白灼
或是浓汤
油爆或者煲粥
不必加很多佐料,吃鲜美的原味就可以了。
结语
象拔蚌是一种有趣的生物,我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
象拔蚌好吃,但是享用也要有度,不要因为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破坏了环境,灭绝了物种。
谢谢您的观赏
来源:
《象拔蚌人工育苗技术》
《可持续渔业的典范:加拿大象拔蚌渔业管理》
百科
秋天到,海鲜俏!N种海/河鲜辨识及烹调小技巧,让你一篇吃个透往年,桌儿的秋天都是被大闸蟹开启的,
但是今年,桌儿去了趟海边,
决定这个秋天,
要把大海吃个够!
Hello,everyone, 欢迎来到“海鲜季”!
秋风四起后,鱼肥蟹美、虾壮贝鲜,很多肥美的海鲜、河鲜都进入了更佳赏味季节,告别了夏天的瓜果,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新的美味季节!
吃海(河)鲜就是要赶个“新鲜”,错过就得再等一年,所以抓紧啊,桌儿今天就赶紧把这篇写出来,方便大家按图索骥,好好吃一场!
吃蟹呀 / 鲜香肥美,色香味俱全
秋风起,蟹脚痒,此时不吃蟹更待何时?
“九雌十雄”,九月里雌蟹抱卵,蟹黄饱满,宜食雌蟹;
十月里雌蟹已经产卵,雄蟹到了性腺发育更好的时候,黄白鲜肥,此时宜食雄蟹。
九月中下旬阳澄湖大闸蟹进入捕捞期,蟹肉肥美、蟹黄鲜香。
而吃大闸蟹,已经成了我们欢迎秋天的仪式。
大闸蟹不需要复杂的做法,只要下锅闷蒸至橙红色、装入盘中,简单地沾点姜末醋汁就能立马享用。煮的时候记得蟹盖朝上,免得蟹黄流出浪费了~
这种传统吃法能够将螃蟹原味更大地保留。
打开蟹盖,金黄的蟹油便顺着蟹肉流下,整个秋天不吃上3-5次哪里能过瘾。
除了大闸蟹,梭子蟹也必须榜上有名。
每年9-11月,舟山渔场的三疣梭子蟹进入更佳赏味期,价格实惠。
和大闸蟹比起来“亲民”了很多,也更日常。
早起去菜市场挑来最新鲜的梭子蟹,回来后不论蒸着吃、炒着吃,亦或是香炸、红烧,都是美味。
咬一口,满腔细嫩鲜甜,实乃不可多得的人间饕餮。
吃贝呀 / 口感嫩滑,“内在”丰富
口感嫩滑,Q弹紧实
民间素有“无鲍难言鲜”的说法,鲍鱼鲜而不腻,嚼起来肥厚劲道。
这个季节最值得尝试的还属辽宁大连皱纹盘鲍。大连沿海岛屿众多、鱼饵丰富,非常适合鲍鱼繁衍生息。
这里的皱纹盘鲍常年以藻类为食,个个体大肥美,是我国所产的鲍类中体积更大的品种。
尝上一口,那滋味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比起鲍鱼的雍容华贵,扇贝离寻常百姓家更近一些,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也更高。
只要简单地加上粉丝、蒜蓉、料酒、砂糖等调味料往锅里一蒸,就已经能让人馋得直吞口水。
扇贝能轻松带动其他食材的美味,除了粉丝蒸扇贝之外,木耳炒扇贝、扇贝蒸蛋、芝士焗扇贝……再普通的食材只要有了扇贝,顿时就能变得富丽堂皇。
大家如果想吃到口感鲜美的扇贝,去山东威海准没错。
“威海扇贝”营养丰富、肉质非常细嫩,贝柱肥大,越嚼越有味,一口气吃两打没有问题。
说到贝壳类海鲜,自然不能漏了生蚝。
扇贝也叫海洋的牛奶,因其丰腴肥美的肉质和嫩若羊脂的口感,拥有大批粉丝。
中国生蚝以广东汕尾晨洲为最,温和的气候条件和丰沛的雨水、光照,使得那里的生蚝更为饱满细腻、硕大肥美,好吃到舍不得拿它去烧烤。
这里的生蚝不拿来生吃才真是暴殄珍物,晨洲生蚝没有半点腥涩味,呲溜一口下去,味道层次分明,伴有淡淡的奶香,嚼劲十足,又回味悠长。
那感觉,简直就是来自海洋的法式深吻。减肥什么的,在如此美味前就都成了浮云。
吃虾呀 / 口感饱满,越是寻常越是可贵
虾是最常上桌的海鲜,可以算是吃不腻的美味。
曾经的“皮皮虾我们走”让皮皮虾一夜成名,其实它早就在街头巷尾的宵夜排档里混得风生水起。
外表干燥酥脆、里面 *** 细软,椒盐入味后更加丰富、有层次。
刚入口壳上的椒盐喷香迅速侵占口腔,一咀嚼,软嫩的虾肉混着咸香四溢,分不清咸和鲜谁更占上风,就是两个字“好吃”。
吃皮皮虾一定要去山东青岛,那里的皮皮虾到了秋天个头大且肥美。
听闻只要跟着当地老大爷学几招,自己也能亲手钓到皮皮虾呢!
野生斑节虾也是秋季不容错过的一道生鲜美味。
它被称为深海虾王,相较市面上常见的基围虾、大头虾,它的体形更大,一般用来做天妇罗或是刺身。
中国福建海域的野生斑节虾最为人称道,到了秋季这里的斑节虾又大又肥,油炸、红烧、白灼、干煎都盖不住它的嫩、鲜、甜。
野生斑节虾虾壳又硬又厚,是用来炸虾天妇罗的上等原料。
因为虾壳够硬,所以油炸后外面的金色炸物容易分开,壳里的虾肉也更容易剥离。
吃鱼呀 / 丰润香腴,香喷喷的鱼肉很诱人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鲈鱼自古就有“鲜味一绝”的美誉。
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被钟爱鲈鱼,被它的鲜美所征服。
秋末冬初,正是福建省的桐江鲈鱼热闹上市的时候。
此时的桐江鲈鱼肉质清香,没有腥味,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也最丰富。
不需要过多佐料来“勾”,最多只要放葱花,生抽,花生油三种,多放一种,都会盖掉一分鲜味。
这时候,什么“大菜”都比不过这一盘清蒸鲈鱼更吸引人。
对了,桌儿之前还写过蒸鲈鱼的做法,你可以戳这里看呀:
舟山的小眼睛雷达网带鱼在秋末冬初同样进入鱼汛期,它口感细腻,为各地的美食爱好者所称道。
你一定会有人好奇,为什么它叫“小眼睛雷达网带鱼”?
因为雷达网是一种酷似雷达的鱼网,舟山渔民用专门它来捕捞带鱼,舟山渔场捕捞上来的带鱼眼睛比普通的要小,“舟山小眼睛雷达网带鱼”的命名也就由此得来。
舟山小眼睛雷达网带鱼肉厚刺少,切段清蒸后稍微浇一点料酒,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鲜嫩紧实的鱼肉,还没有什么腥味。
它还是为数不多适合用来过油的鱼类,用油炸透、捞出来之后加入酱油八角红烧入味,吃起来外焦里嫩,整个小区的人都能闻到香味。
桌儿小时候家里就经常吃到这道菜,都已经成了童年的味道了呢。
吃参呀 / 质嫩爽口,秋冬食用滋补养生
秋季还有一味海鲜不得不提,那就是海参。
山东半岛的刺参,到了秋天肉厚饱满、营养价值更高。
加入大葱爆炒,再淋上独特的酱汁后,味道立即华丽变身。爽口的葱段和香浓的酱汁和,把海参原本内敛的“鲜味”带动到了极点,嚼起来韧性十足、回味悠长。
海参入菜宜浓烈、也宜清淡,当它和小米一起煲粥,就变成了秋季进补的佳品。海参小米粥能百分百保留海参的原汁原味,这种做法清淡养生,更利于营养吸收。金黄的小米醇香甘甜,加上海参淡淡的鲜味,两者相得益彰。
美味佳肴需要等待赏味时机,海鲜河鲜,是秋天的馈赠。
认真吃海鲜,是我们吃货热爱生活的美好态度。
一握桌儿的手,美味跟你走!
关注我,浏览历史文章,获取200道超用心实用菜谱~
每日详细美食教程、全国美食趣闻等着你~
V(^-^)V
首先说明一点,标题中所说的“常见”,其实就是指我见过。连我一个客居青岛的外地老巴子都见过,说它“常见”似乎也不算冤枉。OK,闲言碎语不多讲,这就开始了。
脉红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1、脉红螺/Rapana venosa,又名红皱岩螺(这倒霉名字,距离“阎罗”不远)。能长到很大,壳色黄褐,壳口较大,内面杏红色,所以有些地方较它“红里子”。该种个大肉厚,可白灼可爆炒(螺片),在青岛颇受欢迎,但在大连等地就不怎么受人待见。
卡民氏峨螺,摄于埠西海鲜市场
2、卡民氏峨螺/Neptunea cumingii,也叫香螺,但不是青岛语境中的“香螺”。个头堪与脉红螺相比,但螺壳狭长,壳口较小,内面白色,可与脉红螺相区分。该种在是大连银心目中的No.1,但在青岛却恰好相反,少有人爱吃,饭店也基本不收。两地在海螺的问题上尖锐对立,百思不得其解。
扁玉螺,摄于青岛湛山前海
3、扁玉螺/Neverita didyma,青岛呼为“香螺”。该种螺壳呈半球形,螺塔低矮,壳顶几乎没有什么凸起,非常对得起“扁”字,真的很扁。或白灼或酱爆均可,我个人认为肉质偏硬,不是特别喜欢。
广大扁玉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4、广大扁玉螺/Neverita reiniana,和扁玉螺相似,同样是近半球形的螺壳,唯螺塔较高,壳顶尖锐,螺壳颜色呈棕红色。在日常语境中,该种一般也被包括在“香螺”之内,不细看还真以为和扁玉螺是同一个东西。
微黄扁玉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5、微黄镰玉螺/Polinices fortunei,和以上两种玉螺相比,壳顶最为尖锐,颜色也有明显差异,外观和淡水的田螺很接近。该种并没有被囊括在“香螺”之内,但俗名到底叫啥我也没搞清楚,听说在三种玉螺中更好吃,不过也较为少见。
泥螺,摄于家乐福超市
6、泥螺/Bullacta exarata,就是上面那一堆黏糊糊滑溜溜像鼻涕一样的东西,身体不能完全缩入壳内,无厣。该种广布于南北沿海,栖息于内湾潮间带泥沙滩上,青岛也是有的,俗称“迷板”或“泥马”。江浙一带,尤其是宁波,当地人尤为钟爱泥螺,但此物在青岛只能算小众食品,爱吃的不多。
短滨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7、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俗称香波螺,常在潮间带礁石上密集扎堆。虽然个头不大,但据说非常鲜美,闲着没事儿吃着玩还是可以的,白灼就行。
朝鲜花冠小月螺,图片来源于 ***
8、朝鲜花冠小月螺/Lunella correensis,螺壳近球形,螺口有个鼓起来的石灰质的“厣”。北部沿岸岩相潮间带优势种类,青岛潮间带常见。肉小,有时有点发苦,挺好吃的,可以吃着玩。 ?另有近缘种粒花冠小月螺,青岛本地不产,但市场上偶尔可见到,螺壳有瘤状结节,略。
锈凹螺,摄于埠西海鲜市场
9、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俗名“偏腚波螺”,贝壳呈圆锥形,略似马蹄,壳质坚厚,壳顶稍尖。栖息于潮间带下区至5米水深的礁石上或岩石间,以足附着生活。可短距离移动。个头不太大,也就是吃着玩罢了。
疣荔枝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10、疣荔枝螺/Reishia clavigera,螺壳呈纺锤形,壳质坚厚,因多疣状突起而得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黄海、渤海数量较多。白灼或涮着吃,稍有辣味,故俗称“辣螺”或“辣波螺”。很多人就喜欢它的辣味,也有人完全不爱。
纵肋织纹螺,摄于团岛农贸市场
11、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即青岛的“海瓜子”,螺壳呈圆锥形,就像一枚瓜子。每一螺层上通常生有1~2条粗大的纵肿脉,故名。通常炒着吃,要炒到螺肉半露才好,口感脆嫩,味道极鲜,配合青啤最是消暑佳品。
滩栖螺
12、滩栖螺,很有可能是纵带滩栖螺/Batillaria zonalis,但不确定。生活于潮间带泥沙滩,通常煮熟后凉拌或辣炒,肉不多,也不好弄出来,外观有点脏兮兮的,我是没兴趣和耐心吃这玩意儿。
棒锥螺
13、锥螺,可能是棒锥螺/Turritella terebra,多数来自于外地,俗称“吸波螺”,民间亦误称其为“钉螺”。一般也是煮熟后凉拌,敲掉或拗断其尾部,从螺口处“吸食”,可食性并不强,不过咂摸一下鲜味儿罢了。价格非常便宜,以至于连我这样的穷人都因自重身份而不好意思买......
方斑东风螺,图片来自于 ***
14、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亦称花螺、海猪螺,贝壳呈长卵形,壳表光滑,壳皮下面为黄白色,具有长方形的紫褐或红褐色斑块。多产于南方海域,养殖量很大,青岛市面上偶尔可见,活体也有。据说肉味鲜美,东南亚一带最喜欢这类小螺。
深沟东风螺,摄于利群超市
15、深沟东风螺/Babylonia spirata,螺壳大部分褐色,看上去不如方斑东风螺清爽。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国海域没有。一般以辣味小凉菜的面目出现在超市食品柜中,我买过几次,口感味道都还不错,适合下酒。
皱纹盘鲍,摄于小港
以上就是青岛市面上最常见的海螺类,请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哦,还漏了一个重量级大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即贵为海八珍之一的鲍鱼。虽然鲍鱼也属于螺类,但人们一般并不以螺视之,很自觉地就高看一眼。就用它来结尾吧。Over。
看看这几种不同材质的贝币 不得不夸赞古人的智慧贝币:从名字我们很好分辨出它们的形状应该就是和贝壳一样。那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种不一样的贝币:
之一、【珧贝】
珧 古代指蚌、蛤的甲壳,用作刀、弓等上的装饰物。这种贝币比较常见
第二、【骨贝】
骨贝币是仿海中贝形而刻,状如贝壳,正面中间刻一条缝,缝边刻为贝齿形。常见贝币价格在几十至上百元,美品价格更高。
第三、【石贝】
这类贝币的价格要高于天然“海贝”,其中“陶贝币”与“骨贝币”的价格相差不大,在100-150元左右。骨贝是用兽骨加工而成的贝币,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因与铜器长期接触,很多骨贝币多绿色。石贝币价格比骨贝币要高,普通石贝币价格在200-300元,如果是松石、玉石、玛瑙材质的价格比普通石贝币要高很多。
第四、【玉贝币】
玉贝在古代都是帝王及贵族使用的,普通老百姓是无法拥有的。根据考古发现,小型的玉贝是普通贵族拥有,大型的要到士大夫级别才能拥有,超过20 可只有帝王才能拥有。普
通玉贝币价格在小百至中百元,美品的玉贝币价格要小千至中千元。
第五、【铜贝】
铜贝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商周时期贝币的种类有海贝、石贝、骨贝、铜贝和包金铜贝。考古发现主要有无文铜贝、保德铜贝、包金铜贝、蚁鼻钱等几种。
第六、【包金贝币】
鎏金铜贝、包金铜贝、金贝、银贝等,其价值远在铜贝之上,在古代多为王侯贵族用,类似于明清时期的“宫钱”。这类“贝币”的价格都要千元起步,好品价格在大几千元甚至突破万元!
第七、【天然海贝】
天然海贝的品种也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多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
第八、【楚贝】
楚贝的铭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将其解释为“圣桼”(降率),也有人认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体字。“咒”字多解释为“贝”、“哭”、“贝化”,钱文的含义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贝的种类很多,大型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经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最为常见的货币叫“齿贝”或“货贝”。除了天然贝币外,当时还出现了一些石贝、骨贝、陶贝、蚌贝、铜贝等人工仿制贝,如骨贝以兽骨刻制,较扁平,上下两端较锐,呈版状的枣核形;铜贝面呈凸起,有的模铸一道贝齿,底内凹,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它们除了作装饰品外,还被视为避邪品或护身物。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行使货币的职能。
600斤的贝壳之王,10年前还能随便吃,现在买它的壳都牢底坐穿?有一种巨型贝壳,肉质肥厚鲜美,壳能做成顶级工艺品,10年前可以随便在海里捕捞,如今就算买它死掉的壳,也要面临“牢底坐穿”的刑罚。
它便是海洋之中更大的双壳贝类,贝壳之王砗磲。更大的砗磲能够长到1米以上,重量更是可达600斤!
这种贝壳的“身价”为何变得那么快呢?作为有价值又濒危的动物,难道不能人工繁殖出来买卖吗?
日本可以随意吃,中国卖壳“牢底坐穿”?
我国珠海香洲的袁某百无聊赖之际打开手机,无意之间看到贴吧内有人在售卖一种稀奇的贝壳。这种贝壳形状特殊在市面上很少见,内壳洁白又光润,白皙如玉十分漂亮。
袁某没有其他爱好,平常就喜爱收藏一些稀罕玩意儿,一看到这贝壳眼睛都发亮了。他仔细看了看贝壳的图片,确定这就是砗磲,于是找到发照片的人详聊,想要购买收藏。
最后,袁某跟店家谈好价格之后,付款3200元买回了珍稀的砗磲壳。获得了砗磲壳之后,袁某兴致就上来了,于是在 *** 上四处搜寻,最终在其他软件上也买到了不少贝壳。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购买38个砗磲壳,更大的一个长72厘米,宽45厘米。买回来后,他又把不少壳挂在 *** 上售卖。此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不仅没有从中赚到钱,反而等来了警察。
砗磲,属于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不管是捕猎还是售卖制品都是违法的。
最终,袁某涉及非法收购、出售保护野生动物制品,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罚金3万,另需赔偿15万元破坏生态环境损失费,共计罚款18万元!
袁某落网后按照法院宣判要求,在新闻媒体上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的罪行。不少网友看到之后,不由得觉得奇怪,砗磲这种生物在日本可以随便吃,为何在中国被罚得这么重?
在日本,砗磲可以被随意捕捞食用。日本人将捕捉上来的新鲜砗磲放在案板上,用又长又尖的刀将贝柱斩断,用力一掰开就能看到 *** 的贝壳肉。将贝壳肉进行简单处理后,切片就能享受原生态刺身美食。
除去内脏,其他的部分皆可食用。那精美的大贝壳洗干净之后,就能当做盛放贝壳肉的“餐具”,下面铺上青菜打底,将切好的肉铺放在上面,一道原生态的美食就完成了。
除了日本之外,韩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也可以随意食用。为何我国要把砗磲列为保护动物,禁止食用呢?
贝壳之王砗磲,处于灭绝边缘
砗磲属于双壳纲软体海洋生物,其中几个品种的巨型砗磲更大可以长到1米多长,达到300千克以上的重量,是海洋之中当之无愧的“贝壳之王”。
巨型的两个大贝壳合拢在一块,贝壳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三角形形状,壳顶弯曲微微隆起。壳质地厚重,看起来十分粗糙,外面还龙骑放射肋,有鳞片或棘。边缘如齿,呈现出波浪形状,内壳质地却如玉一般洁白而光润。
虽然它的外壳看起来有些平平无奇,甚至算不得好看。但一旦张开贝壳,就能看到绚丽夺目的外套膜,孔雀蓝、粉红、棕红等多种色彩呈现,还带有不同颜色的花纹。
砗磲最喜欢足丝附着在珊瑚礁上生活,它们的生存模式更是别具一格。
张开贝壳之后又大量的虫黄藻附着在贝壳内,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砗磲提供营养。贝壳外套膜边缘带有玻璃体结构聚合光线,为虫黄藻聚光繁殖,两者互利共赢,实现共生。
除了与虫黄藻共生之外,它们也可以等待着海水将食物带到自己的嘴边。如此轻易就能获得食物,也是它们体型巨大的原因之一。
砗磲属于热带品种,在印度洋、太平洋以及中国的台湾、南海各礁皆有分布。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藏高原也是它们的特殊产地。
科学家推测,可能是板块运动,导致砗磲变成了高原的山料。
虽然砗磲只是贝壳类的一种,但是它们却具有多重价值,成为了人类争先恐后捕捞的“战利品”。
首先,砗磲作为贝壳生物的一种,由于其体型巨大,最基础的便是食用价值。它们的外套膜上有很多虫黄藻,气味腥臭,不太适宜食用。
但是,身体闭壳肌以及足块肉质肥大,鳞砗磲肉肉质脆而鲜嫩,营养丰富,成为了干贝、鲜食的更佳品。
由于,砗磲的贝壳质地厚,内壳如玉。我国自古代以来就把砗磲、珍珠、玛瑙等物品并列齐名,砗磲产量稀少,更是成为了“佛教七宝之首”,在佛教之中更是有较高地位,贝壳车成珠子,当做佛珠供奉。
古代时期,官员官帽上的珠子也是用砗磲的贝壳制成,被赋予了帝王文化、君子文化,具有诸多含义。
除此之外,砗磲的贝壳与珍珠一般还具备药用价值,亦具备保健作用。
到现在,砗磲制成的饰品、雕刻品更是价格不菲。1934年菲律宾发现的一只长砗磲贝壳,打开后发现了一颗极大的珍珠,珍珠被拍卖到了400多万美金,现依旧存在美国旧金山银行的保险库内。
砗磲珍珠
2014年3月,海南一拍卖会上的“富贵吉祥”贝壳工艺,更是拍卖到了22.8万的价格。可谓是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活体砗磲因为具备观赏价值,一只品质优良的活体,也可以卖到上千元价值。
除此之外,砗磲作为海洋之中的一员,对生态具备举重或轻的价值,是海洋之中的环境监察员。
砗磲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应珊瑚礁生态看见,若是它们的数量锐减,也就意味着当地的珊瑚生态遭遇了破坏。而贝壳之中的碳、锶同位素分析也可以计算出近年的降水、水质等数据。
正是因为砗磲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具备文化、艺术价值、科研价值,成功地被人类给盯上了。我国南海地区曾广泛分布,可只经过了短短30年的时间就被人类捕捞殆尽,几近灭绝。
21世纪,海南岛周边砗磲资源量不容乐观,三亚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砗磲密度极低,平均下来每平方米只有0.009 个,临高和文昌等部分海域砗磲已经绝迹!
如今,我国的砗磲已经几近灭绝,国家不得不将它们划分为保护动物,以此来打击非法捕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017年,我国海南地区正式划分保护区,禁止开采、售卖、运输砗磲以及其制品。
海南禁售砗磲后,将市场砗磲全部下架
人工养殖砗磲可行吗?
为了保证砗磲不灭绝,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人工养殖。这种生活在海洋之中的生物,人工养殖能成功吗?
经过多年研究,国际上虽然实现了人工繁育,但是幼虫植入虫黄藻遇到了瓶颈,国内也没有成功繁殖出幼贝。
中国科研团队耗费了2年时间,终于在2016年获得了之一破稚贝,2018年时期在海南省设立了砗磲养殖繁殖试点。
2018年,我国养殖点繁育了番红砗磲、无鳞砗磲、鳞砗磲共计66.65万只,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算是可喜可贺。
除了我国之外,国际上也有不少国家已经培育繁殖砗磲多年,就以澳大利亚为例,他们早在1983年就启动了培育养殖计划,如今已经具备了先进的培育技术,并且拥有完整的养殖技术体系。
截止于2008年,全世界已经有22个多国家开展了砗磲的养殖增殖工作。或许有一天,砗磲在中国也不再是濒危动物,能够成为养殖户可以随意养殖的生物,届时砗磲也不会成为人类所追捧的高价值艺术品了吧!
不过,砗磲的人工繁殖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家更要遵守国家法律,不要随意地买卖、非法猎捕野生动物。
虾夷贝?贻贝?到底应该怎么归类参考资料:
<1> 砗磲的价值及发展现状研究_张奕璪
<2> 西沙群岛海域砗磲资源的调查_吴程宏
来源:12360服务订阅号
虾夷贝?贻贝?
到底应该怎么归类
前言
海鲜一直都是人们爱吃的美食,除了各种鱼、虾、蟹之外,各类贝壳类软体动物如牡蛎、扇贝、贻贝、文蛤等营养丰富、吃法多样,也是百姓餐桌上以及各类餐馆常见的食材。
除国产之外,国外的各种贝类也深受喜爱,如自日本进口的“虾夷贝”,自新西兰进口的“青口贝”等。其中又以“冻虾夷贝”进口量更大。
在进口申报时,品名通常为“冻虾夷贝”或者“冻虾夷扇贝”,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称呼为“夏夷贝”的。那么“虾夷贝”到底是啥贝呢?和“贻贝”是一回事吗?特别是在向海关申报时应准确归入哪个税则号列呢?
part 1商品知识
“虾夷贝”的准确名称应为“虾夷盘扇贝”,拉丁文学名为Patinopecten yessoensis,是扇贝科盘扇贝属的一种动物。贝壳大,成体一般壳高超过100mm。右壳较左壳凸,并且大于左壳。两壳颜色不等;左壳色深,多呈浅褐色或灰褐色,幼小者红褐色;右壳色淡,常呈灰白色或显淡红色。两壳表皆有明显的放射肋。国外一般分布在千岛群岛和鄂霍次克海以南,以及日本海。
贻贝,学名为Mytilus e *** s,贻贝科贻贝属动物。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国外主要分布于新西兰,国内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cm,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我们日常常见的青口贝就是一种贻贝。
part 2商品归类
“虾夷贝”和“贻贝”虽读音相同,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贝类,分别属于扇贝科和贻贝科,外观上也比较好区分,在海关归类中,应该分别归入不同的税则号列项下。其中“贻贝”在2022版进出口《税则》中未再细分具体的属种,根据不同保存状态,归入03073项下,在日常申报实践中,一般不易出错。而“虾夷贝”虽名为“夷贝”,实际属于扇贝科,需根据不同的属种区分归入不同的税则号列。在2022版进出口《税则》中,扇贝及其他扇贝科的软体动物涉及以下税则号列:
其中根据货物不同的保存状态(“活、鲜或冷的”“冻的”“其他”)归入不同的二级子目项下,这点比较容易区分,如何选择正确的本国子目则比较难以区分。以进口量更大的“冷冻虾夷贝”为例,在日常申报实际中,03072210和03072290均有申报,两者最惠国税率分别为10%和7%,如果不能正确归类,给海关监管以及税收征管都会带来不利影响,企业也会面临通关延误、被后续稽查甚至处罚的风险。
其中03072210为冻的扇贝(扇贝属、栉孔扇贝属、巨扇贝属),对应的英文为Scallops (Pecten spp., Chlamys spp., Placopecten spp.)。根据前文已知,“虾夷贝”实际应为扇贝,但不属于“扇贝属”,而属于“扇贝科盘扇贝属”,所以“冻虾夷贝”应为扇贝科项下的其他扇贝属,应归入03072290项下。
part 3海关提示
进口贝壳类水产品的归类看似较为简单,实则在没有完全了解商品属种的情况下,部分税号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容易造成错误归类,进而影响海关监管、税款征收。
广大进出口企业在货物申报前如果对商品的具体归类没有把握,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预裁定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提前向海关申请预裁定的方式确定税号,有效避免通关风险。
部分图片源自 ***
供稿单位:天津海关、海关总署税收征管局(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