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霜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 0
霜降和降霜有直接联系吗?

来源:华西都市报

“一叶知霜降”,10月23日迎来霜降节气。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有三候: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背后有什么故事?霜降和降霜,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来听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为的解读。

华西秋雨基本结束

霜降时节,人间草木在秋霜的抚慰下,晕染成漫山遍野的红黄之色,如火似锦,蔚为壮观。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为介绍,“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较冷、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南方地区,尤其在江南、华南,气温起伏愈发明显,华西秋雨基本结束,从此进入了一年当中的少雨期。

总的来说,此时的平均气温还没有达到冬季的标准,既不如夏季潮湿,也不像春季干燥,应该说是一年当中天气较为舒服的时段。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更低气温降至零下七八摄氏度,甚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每当冷空气过后,天空晴朗,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虽然说有点冷,但感觉上还是神清气爽的。

霜降时节农人抓紧收获

霜降的到来表明天气进一步冷起来,这时接近地面的水汽因为气温而结成霜花,而且很容易形成霜冻,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打过的植物,由于霜冻容易使植物的叶片和枝条受到损害,从而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所以农业有不少谚语,比如,霜降拔葱,不拔就空;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等等。顾名思义,到了霜降时节,提醒人们作物到了成熟的时候要抓紧收获,不然就会减产或者降低品质,这也是劳动人民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王立为介绍,霜降时,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古人认为以兽而祭天是一种回报和祈祷,就像人们用新收的谷物来祭天一样,以示回报,并以此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霜降和降霜不是同一概念

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和降霜两个字顺序不同,两者会有直接关系吗?王立为介绍,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而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两者不是同一概念。

“况且在气象学上,其实是没有降霜这个概念的,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之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王立为接着说,霜降节气期间,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大部平均气温普遍很低,土壤冻结,越冬作物停止生长,进入越冬期,这个时候就开始有霜了。而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两到三个节气,也就是离有霜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离霜还远着呢。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霜降:霜露既降,感时念亲

安颜颜

明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此时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如果要为北半球的渐寒之路找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便落在霜降。

霜降在千百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留下色彩鲜明的文化印痕。“霜降杀百草”,那是农人对一年收成的质朴期待。“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那是诗人对因霜降而起的念亲之感的文学概括。而盛行千年之久又最终消亡的旗纛祭祀,则是军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将士们独有神祇表达敬畏的行伍礼仪。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霜降意象,让深秋的凛冽有更深沉的内涵。

作为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农耕文明,其源远流长比得上檀公簋、后母戊鼎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和青铜器一经铸成便万古不易不同,二十四节气的成型之路却十分漫长——不妨将其视为由二十四个成员组成的“天团”,这个组合萌芽于西周时期,其后经历了多轮扩招与裁汰,终于在数百年的岁月中打磨成如今的阵容。成员之间的竞争可想而知地激烈,因此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名单:比如战国时期《管子》记载的“三十节气”,其中“地气发”这一节气至今还能在青海河湟一带寻到残存的风俗印记。

霜降不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但从《礼记·月令》中的“霜始降”、《诗经·七月》中的“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不难发现霜降悠久的“家世渊源”。比起“四立两分两至”,霜降的标识性似乎也不算分明,但进一步观察就能发现,这一节气有着独特的分野: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时间大约在农历九月,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如果要为北半球的渐寒之路找一个起点,那这个起点便落在霜降。

“霜降”是主谓短语。“霜”是名词,“降”是动作,短短两个字,其实包含了丰富的情节。秋季夜晚散热快,温度会降到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这便是霜。大约周秦时期的古人以为霜由天而降,因此将初霜时的节气取名“霜降”,这种看法虽然不甚科学,却无疑更加浪漫。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霜的形成是因为巨大的昼夜温差,因此霜降中的“降”不妨移风易俗地理解为气温骤降。不过古人却用了一个故事来对此进行解释——恰如《淮南子·天文训》所言:“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也就是说,霜降之所以寒冷,是因为主管霜雪的青女于此时出关。不少文人为此对青女颇有微词,如寒山的“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姚鼐的“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杨的枯萎和菊的晚开,都成了青女的罪过。倒是李商隐的《霜月》豁达一些:“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降初到,豺正开始捕获猎物过冬。古人认为“祭天报本也”,喜欢将动物界罗列食物的行为视为祭祀,七十二侯中有獭祭鱼、鹰乃祭鸟,连同豺乃祭兽,分别对应着初春、初秋和深秋时节,也映射着古人对天人合一这一理念的朴素认知。接着,草木继续黄落、万物逐渐凋零,深秋的凛冽之气也一日浓过一日。再后来,蛰虫进入冬眠状态,天地开始岑寂,经历了春耕夏耘和秋收,人们跟随大自然一道休眠敛藏,以迎接下一个春天。

四季轮回是天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霜降在千百年中华文明的浸润下,却在人们心中留下色彩鲜明的文化印痕。“霜降杀百草”,那是农人对一年收成的质朴期待。“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那是诗人对因霜降而起的念亲之感的文学概括。而盛行千年之久又最终消亡的旗纛祭祀,则是军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对将士们独有神祇表达敬畏的行伍礼仪。这三种截然不同的霜降意象,让深秋的凌冽有更深沉的内涵。

农人的草木

对于农人来说,露与霜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田地里的生计。

中原地区谷雨断霜、霜降见霜,这段没有霜出现的时节被称作无霜期。在无霜期,热量资源丰富,大自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霜降的到来也预示着农人们一年劳作进入收尾阶段,可以准备冬休了。这种休憩不止于农人,《礼记·月令》有言:“霜始降,则百工休。”霜降之后百工停止劳作开始休息的做法,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 *** 。

关键的时间节点自然会孕育出众多的农谚。关于霜降的农谚,大多带点说教意味,比如“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霜降霜降,洋芋地里不敢放”“霜降不出菜,冻坏你莫怪”。在云南宣威,旧时还有“霜降卜岁”的习俗以有霜无霜来判断来年的收成,所谓“霜降无霜,碓头没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降霜,用来捣米用的碓头都不会沾上米糠,若是见了霜,来年的米谷则能填满粮仓,这与另一句流传更广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倒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霜降霜降,降了霜则百工休,不降霜又有“碓头没糠”之虞,所以这劳作的休止符还是划上为妙。或许是为了补偿农人们的辛劳,霜降却以另一种方式准备了礼物:经历了霜降考验的农作物,往往口感更为出彩。早在西汉,氾胜之便在其农学著作《氾胜之书》中记载了“芸薹(萝卜)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的现象。农谚里说得更直接:“霜打的蔬菜分外甜。”

其实何止是蔬菜,柑橘、甘蔗等不少水果都是被霜打过之后更为甜美可口,因为这些果蔬启动了“防冻保护模式”,用糖水冰点低来保护自己。比如青菜——青菜本身含有淀粉,淀粉既不甜也不易溶于水。霜打后,青菜里的淀粉会降解,转化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糖分能增加青菜的抗冻性,使其不易被冻坏。北方人钟爱的大白菜、南方人青睐的小油菜、莴笋、白菜薹等都属此类,经霜打后口感更好,而且容易煮软。王景彝《琳斋诗稿》有句:“紫干经霜脆,黄花带雪娇。”民间亦有“梅兰竹菊经霜脆,不及菜薹雪后娇”的民谚,霜打后的果蔬居然能卓然凌驾于花中四君子之上,却不知吵嚷着“无竹令人俗”的苏轼做何感想呢?

放下了锄头,农人们方才有了丰富的时间准备各种仪式活动。作为秋天最后的节气,霜降受到了百姓普遍的重视,各地如祛凶、扫墓等习俗林林总总,祈求的则是殊途同归的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

明清时期,霜降习俗品类丰富且颇有趣味。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村民们会聚集起来,用瓦片垒成一个梵塔,然后点燃堆在塔里面的干柴,柴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大火将瓦片烧至通红时,人们推倒梵塔,然后将芋放置在烧透的瓦片下,称为“打芋煲”,待芋被烤熟后,便将瓦片都丢至村外,即称之为“送芋鬼”。明人将重阳与霜降结合,在深秋时节吃“迎霜麻辣兔”、饮菊花酒;清人还有在霜降期间吃迎霜粽的习俗。当然,霜降的氛围也可以很热烈——在京城、苏州等大都市,霜降后斗鹌鹑赌博则广为流行。将鹌鹑藏于彩色袋中,如果天气过于寒冷,还要外加皮套,笼于袖中,聚而斗阵。好斗的鹌鹑显然奇货可居,正如陆启泓《北京岁华记》描绘富家子弟所说的那样:“霜降后,斗鹌鹑,笼于袖中,若捧珍宝。”当然,对于这些市井顽主来说,霜降背后的耕作之苦就显得过于遥远了。

似乎大自然也了解到了霜降对于寻常百姓的重要,于是通过一封特殊的“函件”提醒人们这一时节的到来,这封“函件”文人们称为霜信,信中的“字句”则是鸿雁南飞的轨迹。元好问《药山道中》诗云:“白雁已衔霜信过,青林闲送雨声来。”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解释写实些,提到北方的白雁“秋深方来,来则降霜。河北谓之霜信”。从劳作需求的角度来年,农人们一定比文人更在意这一暗示,但“碓头没糠”“米谷满仓”之类的俗语,到底是不如霜信一词来得雅致。这其中的不同,也牵引出霜降的另一番风情。

诗家的歌赋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霜降,当然也是诗性的。

霜降的前一个节气是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云:“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季节由秋入冬,阳气由收到藏,露也凝结成了霜,这种浪漫的转化,赋予了霜降与生俱来的文学气质。因此,诗人笔下的深秋,露与霜往往结伴而行:曹丕的《燕歌行》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皆是露霜并用。

古人眼中,露是液态的霜,霜是固态的露,但露是润泽,霜却有了更复杂的意味。《礼》云:“霜露既降”。郑玄为“霜露既降”一句作注道:“感时念亲也。”这种念亲之感一经点破,遂成为后世文人对霜降的普遍感知,乃至于在无霜的季节也不免联想到霜,并由此联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与亲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白《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怕只是“疑是”,也足以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而在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受降城下月如霜”,依然只是“月如霜”,却不由得不使“一夜征人尽望乡”。元稹亦在“咏廿四气诗”的《霜降九月中》里写道:“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游子见霜降而思乡念亲,亦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唯一正途,而参与科举、求取功名,在农耕社会里造就了数量众多的游子。在唐代,经过县、州两级考试合格的士子应在十月集中到京城应试,离京城较远者就必须在秋季八九月间出发,霜便成了游子诗中最常见的歌咏物之一。

游子的霜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的传唱度无需赘言,然而从霜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却多少有些无理。霜是附着在物体表面所形成的水汽凝华,绝不可能漫天飞舞,恰如王充《论衡》所言:“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张继眼中满天的霜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大约只有诗人自己能回答了。

从空间维度来看,霜降能够跨越千里,勾连起游子与故乡亲人的情感联结;而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岁一度的霜降,也令霜成为可以用来计算时间的尺度。如贾岛《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向咸阳。”范成大《赠书记归云山》:“一枕清风四十霜,孤生无处话凄凉。”汤显祖《刘君东下第南归》:“漠漠蒹葭映夕阳,同人秋鬓十三霜。”十霜即是十年,只是“年”一旦成了霜,这悠悠岁月就显得格外漫长了。

行伍的旗纛

如果说霜降在农人眼中标记着劳作的节奏,在诗人眼中渲染着思乡的情怀,那在军人眼中,这个节气则代表着一年一度专属于行伍的浩大典礼。

张怀瓘《文字论》中有一名句:“文也者其道焕焉。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依据这个标准,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两分两至”以太阳运行为参照,当属“天之文”;而霜降与雨水、惊蛰、谷雨、白露、寒露、小雪、大雪八个节气以山川大地为参照,当属“地之文”。而在这八个“地之文”节气中,唯有惊蛰与霜降安排了国家祭祀:旗纛祭祀。

《明会典》中载:“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若出师,则取旗纛以祭;班师则仍置于庙。”所谓旗纛祭祀,是一种军中专祭之礼。《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这里的“祃”即为旗纛祭祀,郑玄在注中解释道:“祃,师祭也,为兵祷。”大约是旗纛祭祀之礼在东汉时期已经式微,因此郑玄紧接着又加了一句“其礼亦亡”。明朝建立后,对历代礼仪多有继扬,旗纛祭祀也由此焕发了新生。

或许是因为以武为国,明代没有采用宋代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旗纛祭祀的兴盛也成为这一时代洪流中一道小小的注脚。明代立国之初,旗纛祭祀极为频繁,洪武三年七月之前每月朔望日均行祭祀旗纛之礼,后方改为每年春秋两次祭祀。

张以宁《翠屏集》中记载了明代旗纛祭祀的发轫:“洪武纪元之四月,公总率大军建牙于广。是月平三山贼,七月平山南龙潭诸寨,十一月开广东卫,岭表咸靖。越明年三月,有旨大都督府即所治后立旗纛庙,有旗有帜,悉庋于中,岁春惊蛰、秋霜降祀以大牢。天下守镇官于总卫各立庙,视京师典礼如之。”

从明代大量的地方志中能够看出,凡有卫所的地方,基本都能看到旗纛庙和旗纛祭祀的记载。如《嘉靖邵武府志》:“旗纛庙,在卫署西,所祀军牙六纛之神,卫所守御官皆得立庙致祭。旧典春祭用惊蛰日,秋祭用霜降日,今惟霜降日。”祭祀的神祇也颇为复杂,有“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神众”等,可以看出明代的旗纛祭祀盛极一时。

随着承平日久,明代各地卫所的旗纛祭祀大约在嘉靖之后开始减少,后逐渐定为每岁霜降日祭祀旗纛诸神一次,依托旗纛祭祀发展而来的节庆活动也依然热闹非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载:“旗纛庙,洪武三年建于都督府后,以祀军牙六纛之神。每岁惊蛰、霜降祭之。八年,都指挥使徐司马改建于普济桥东。诏停春祭,岁霜降。先一日,本司以所制军器绕城迎之,鼓吹殷作,谓之扬兵,至日乃祭。”到了祭祀的正日,诸种技艺纷呈,迎神赛社,热闹异常,“霜降之日,帅府致祭旗纛之神,因而张列军器,以金鼓导之,绕街迎赛。谓之扬兵。旗帜、刀戟、弓矢、斧钺、盔甲之属,种种精明,有飚骑数十,飞辔往来,呈弄解数,如双燕绰水、二鬼争环……”旗纛祭祀,在江南俨然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庙会,也由此沾染上了浓浓的世俗色彩。

明清易代后,旗纛祭祀的礼仪依然得以保留。《康熙建宁府志》载:“故址,本主题曰:‘旗纛庙在行都司后,在宋云榭 *** 牙六纛之神’。岁霜降日行都司官率其属戎服以祭,祭物于本府库支官钱办祭,仪与府社稷同。今祀守备司主之。”每年霜降前夕,各地的校场演武厅的武官们都要身穿铠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当地的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期望能拔除不详之事,以求天下太平。届时,武官们在庙中 *** ,向旗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称之为“打霜降”,此时的百姓则如潮般聚集在周围围观。当然,随着岁月流逝,一定程度的移风易俗不可避免,清代的旗纛祭祀中混杂了满族竖纛而祭的旧俗,而明代旧有的仪式和用乐则渐渐不为人所知了。

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

俗话说:"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过后即立冬,此时“补霜降”应以养阴为基本法则。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等健脾养胃,调补肝肾。

霜降之后天气转冷,所以要注意保暖,早晚要多添衣;饮食方面可以适量进补,同时也要坚持运动。愿大家都拥有一个健康强健的体魄。

节气丨霜降

二十四节气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霜降代表着天气已经转冷,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开始出现霜冻。以下是对霜降节气中天气变化、周围生物变化、环境变化和人们应该注意的事项的详细介绍:


1. 天气变化:
霜降节气期间,天气转寒,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大,早晚时段气温很低,可能会出现霜冻或结冰的现象。同时,雨水减少,晴朗天气增多。

2. 周围生物的变化:
随着气温下降,植物开始逐渐凋零,草木逐渐变黄、落叶纷飞。一些秋季的植物如菊花、海棠等开始凋谢。同时,动物也开始储存食物,为冬季做准备。一些动物开始寻找避寒的地方,如鸟类开始集群,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3. 环境的变化:
霜降节气中,环境开始出现萧瑟的景象,大地一片荒凉。此时,秋天的景象已经不明显,一些夏季的昆虫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冬季的昆虫。同时,霜降也是很多农作物收获的时期,如稻谷、玉米等。

4. 人们应该注意的事项:


(1)添衣保暖:霜降时节气温下降明显,人们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早晚时段更要保暖,避免感冒。
(2)保持水分:霜降时节空气干燥,人们要注意保持水分,多饮水,保持皮肤湿润,避免出现皮肤干燥和喉咙不适。
(3)预防湿邪:霜降虽然天气渐凉,但仍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要注意防湿邪,避免身体受湿气影响。
(4)调整饮食:霜降时节应多吃温暖的食物,如姜、蒜、辣椒等,以增加身体的热量,同时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5)注意安全:随着天气变冷,路面可能会出现结冰现象,出行时要格外注意安全。

总之,霜降节气代表着天气已经转冷,要注意添衣保暖、保持水分、预防湿邪、调整饮食和注意安全等问题。同时,关注环境和周围生物的变化,感受秋季的美丽与收获。

霜降至, *** 俗、3忌讳不能忘!老农:“霜降有2怕”,哪两怕?

霜降是秋季最后的节气,也是24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所谓的“霜降”,也就是天气愈发寒冷,逐步向冬季过渡,露水也将凝结成霜,此时黄河流域清晨基本降下白霜。因此,霜降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快速下降、昼夜温差交叉,此时天气愈发寒冷,北方树叶发黄且脱落。

每年的霜降时间为阳历的10月23-24日,而今年为10月23日12点51分,对应的农历为九月十八,此时的太阳黄经为210°,这个节气的到来,南北气温也开始了快速下滑,平均气温回落到15℃,东北、内蒙、西北大部均温更是在0℃以下。


霜降是小麦种植的最后时刻,农民要趁着这一时间,抓紧将越冬作物种植下去。其实关于霜降的习俗和忌讳有很多,包括“ *** 俗、3忌讳”,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 *** 俗”

1、祭祖

每年的十月一为传统的祭祖节,且它多在霜降节气中。因此每到这一天,人们就会举行祭祖仪式,将冥衣放在坟前,其意思是天冷了,给先祖送上保暖的衣物,也表达对先人的一种思念。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霜降时有“送芋鬼”的习俗,用上瓦片堆积成河内塔,并烧上柴火,等到瓦片烧红后将塔推倒,之后将芋头放在瓦片上,也就是“打芋煲”,再其后就是将瓦片扔在村外,从而寄托着“辟凶迎祥”的愿景。


2、赏菊

菊花作为一种深秋盛开的花,一直可开放到霜降之时,而古代菊花有“长寿吉祥”之意,因此在霜降时不少人也会去野外赏菊。菊花有100多个品种,各有其姿色,而下霜之时更显菊花的傲骨。

因此,古代霜降时不少地方组织菊花会,赏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以表示对其的喜爱和敬重。

3、吃柿子

霜降之时也是柿子成熟之时,此时的柿子不再苦涩,且肉多皮薄,食用口感更为美味甘甜。而此时吃上柿子,可很好地补充糖分、维C等,是不错的御寒食品。同时,在古人看来,柿子寓意着事事顺心。

霜降时有“进补”的说法,除了吃柿子外,人们也会吃上羊肉、鸭肉,以补虚驱寒。


4、登高

霜降之时,天气已经开始变冷,此时大家也会穿上偏厚的衣物,且变得不爱出门。其实此时更适合登高,这样可很好的锻炼身体,也能呼吸清新空气,让心情变得更为愉悦。因此,此时不少人都有霜降登高的习惯。

二、“3忌讳”

1、“忌秋冻”

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意思是春天别急着将棉衣脱下,秋天别着急将厚衣服穿上,适当的冻一冻。不过,到了霜降之时,可就不能再“秋冻”了,此时要做好御寒的准备,毕竟霜降时温差比较大,除了要多穿衣服外,也可食补。


2、“忌秋燥”

因秋天雨水少,天气比较干燥,人的身体也容易“秋燥”,如口干、嘴干、便秘等,让人浑身不是太舒坦。为此,霜降后,大家要做好休息的工作,早睡早起,多吃上蜂蜜、蔬菜、梨子等。

3、“忌秋郁”

霜降之时已是深秋,此时大地开始变得枯黄,树木、花草逐步凋零,庄稼也迎来收获。此时,人也容易触景生情,变得失落、伤感,甚至出现“秋郁”症状。此时,大家吃上高蛋白的东西,并多出去走走,如“登高”就是很好的 *** ,可以让心情更好。


三、“霜降有2怕”

在农耕时代,大家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多年的农耕经验中,老农也总结出了“霜降有2怕”这一农谚,如何理解呢?

1、“怕刮风”

在北方地区,农民最怕霜降的时候刮风,如果这天刮北风,那就表明冷空气较强,接下来将持续南下,所到之处必然会降温,天气会变得十分严寒,一些家畜可能会被冻死。

过去,农民的取暖衣物不多,最怕冷空气早早到来,不然整个冬天会变得十分寒冷。


2、“怕无霜”

霜降之时,北方夜间气温基本跌至0℃以下,因此清晨露水将会变成白霜。但老农最怕的是“霜降”无霜,如果霜降时还不下霜,那就表明来年年景不是太好,如民间有“霜降无霜闹饥荒”的说法。

至于为何这么说,古人认为如果霜降时不下霜,那就说明气温偏高,当年气候异常,冬天可能会迎来暖冬,对小麦、棉花生长不利。

霜降节气的讲究和说法很多,尽管今天来看,不少习俗已不适应,但这些老讲究也是一种时代的烙印,大家咋看呢?

二十四节气中的中华文化 | 霜降:霜花满枝头


霜降:霜花满枝头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冬的交界点。此时,天气渐寒,万物收敛,桂落地,香入土,柿燃枝,阴气始凝。



霜降(中国画)王凯生


一夜寒霜,绿意逐渐隐去。霜降时节,黄河流域出现白霜,枯黄的树叶片片凋落。正如王凯生的中国画作品《霜降》所描绘的:叶子上布满了银色的冰晶,通过抽象提炼的叶子外形,如巨大的雪花铺满画面。背景大面积的留白和前景中树叶丰富的层次形成对比。作品色调清冷,寂寥、寒冷之气跃然纸上。


秋风万里,草木黄落。霜降时节的大地是浓郁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霜的抚慰下,大自然的调色盘里多了几抹耀眼的暖色,漫山遍野的树木变成红黄色,如火似锦。李春海的作品《霜降》用水墨描绘了层林尽染的深秋景色。红褐色和浅青色层层晕染,笔触生动,墨色浓淡相间,秋意扑面而来。



霜降(中国画)李春海


深秋,万物凋零,但又硕果累累。俗语说,“霜打柿子红如火”,霜降正是柿子成熟的时节,因此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霜降时,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焕发生机。插画家木壳人的作品《霜降》中,小女孩拿着长竹竿打柿子,柿子树下的大白鹅张嘴迎接即将掉落的果实,俏皮可爱。画面以暖色调为主,活泼生动的形象施以淡彩,清新自然,一派丰收热闹的景象。


霜降时节不受雪霜的,除了菊花,还有竹。苏东坡曾这样歌颂竹子:“结根岂殊众,修柯独出林。孤高不可恃,岁晚霜风侵。”刘珍清的画作《岁晚霜风侵》,用水墨描绘了玉立霜风中的竹。画面中的竹瘦而劲秀,笔墨精妙,长短疏密,变化相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从白露到寒露,再到霜降,仿佛一幅不断流转的水墨画。露水凝结,草木黄落,冬之始也。



英文版


,时长03:55


Frost Descent, the 18th of the 24 solar terms, marks the transition from autumn to winter. At this time, the weather becomes cold, and all living things are bracing themselves for the arrival of winter.




When frost comes, green leaves begin to turn yellow. During this period of solar term, frost appea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withered leaves fall off from trees. In Wang Kaisheng's Chinese painting Frost Descent, the leaves are covered with silver ice crystals. Leaves, painted with broad sketches, look like a huge snowflake. Layers of leaves are in sharp contrast with large white space in the background. The painting thus has a touch of coldness and loneliness.


The autumn wind turns grass yellow. When frost descends, the land is rich in color. As a line of a Chinese poem describes, “Frost-bitten leaves look redder than spring flowers”. Frost adds to the beautiful autumn landscape, with woods turning red and yellow like fire. Li Chunhai's ink painting Frost Descent presents the fascinating scenery of woods in a burst of colors of red, brown and light cyan in late autumn.




Late autumn is also the season for fruits to ripen. As the saying goes, “Frost-bitten persimmon is as red as fire.” Persimmons hang on the branches, just like *** all lanterns, ready for picking, so Frost Descent is also the time to eat persimmons. In illustrator Mukeren's work Frost Descent, a little girl is knocking persimmons off the tree with a bamboo pole, and a white goose under the tree reaches out its neck to pick the falling fruits. Painted with light and vivid colors, the picture depicts a lively scene of harvest.


Both chrysanthemum and bamboo are free of frost bite, which won the admiration of the famous Song Dynasty poet Su Shi (1037-1101). “Even if the bamboo has no one but itself to rely on, it shows no fear to frost and wind.” An ink painting No Fear of Frost and Wind by Liu Zhenqing depicts with exquisite brushstrokes bamboos standing full of life and vitality in frost and wind.


“Green, green the reed, Dew and frost gleam.”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Yuanchong Xu) From White Dew to Cold Dew, autumn is like an unfolding scroll of ink painting. With the descent of frost, one knows winter is on its way.



文字素材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5日 11版)

出品:光明日报&中国传媒大学

今日霜降!霜降有哪些习俗 霜降吃什么?气温骤降 注意防寒保暖

中国小康网讯 10月24日综合报道 今日(24日)霜降,霜降,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

霜降正值秋冬之交,此时身体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防寒保暖、调整饮食结构之外,许多地方一般习惯吃柿子,南方则流行吃鸭子进补。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二候草木黄落

再五日,树叶都枯黄掉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

三候蜇虫咸俯

再五日“蛰虫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一到霜降,空气中的水汽在夜晚温度降低,地面、树叶表面凝结成霜。这都是大自然在提醒我们,冬天快要到来了。

霜降习俗

登高饮酒赏菊花

霜降来临后,季节已近寒冬。在漫长的时光里,人们形成了一些霜降习俗,希望能够借此祛除凶秽,在之后的生活中顺遂平安。

例如,在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则有“送芋鬼”的习俗。

据称,当地小孩会用瓦片垒梵塔,在塔里点燃柴禾,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举动祛除“不祥”。

霜降刚刚到来时,天气还不甚寒冷,登高望远、饮酒赏菊花仍然流行的雅事。秋菊仍然盛开,国内很多地方此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

从生活角度讲,天气寒冷的时候,则应该适当进补。有俗语称“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足可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所以此时,南方一些地区,会在霜降前后吃鸭子。这是因为鸭肉脂肪较少,几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吃,适宜当做进补饮食。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霜降时吃牛肉。比如,某些地方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等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强健。

说到应时当令的食物,人们多半会在霜降前后吃柿子,认为有“暖胃”的效果。在北京,各式火锅很受青睐,还会吃菊花火锅跟烤肉,这就是人们根据节气特点,对饮食的调整。

霜降吃什么?

柿子

俗语有云:“霜降吃灯柿,不会流鼻涕。”民间认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会感冒流涕。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皮薄、肉多、味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因而就形成霜降时节吃柿子的习俗。

兔肉

老北京在这时候讲究吃迎霜兔、喝菊花酒。不过,这个传统,到今天已经淡化。除了稻香村在霜降时还会出售熏兔肉以外,在其他地方还真有点不太好找。而且每年都是 *** 出售。

鸭广梨

以前老北京还讲究霜降前后吃鸭广梨。《燕京岁时记》书中说这种梨“形如木瓜,色如鸭黄,广者,黄之转音也”。这种梨不如鸭梨脆,越放越软,吃起来是面面的,您爱吃么?

大白菜

在民间有句谚语叫:“霜降砍白菜”。过去,老北京在霜降时还要吃大白菜。

注意防寒保暖

据中国天气网,受冷空气影响,预计北京24~26日气温下降明显,白天更高气温预计在16~14℃左右,夜间更低气温预计在7~2℃左右,其中24日早晨到白天还将有小雨天气,请关注临近预报,注意出行安全。

具体预报:

今天多云到晴,东北到北风3到4级,气温12~24℃;

25日多云到阴,偏北风4级,气温14~20℃;

26日多云到晴,东北转西南风3到4级,气温11~16℃。

相关资料来自中央气象台官网

二十四节气·霜降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10月23日

我们迎来霜降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

也是隶属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气肃而凝,阴冷凝露为霜

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

进入霜降节气后

深秋景象明显

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

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就全国平均而言

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更大的时节

在古人看来

霜降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豺祭兽

霜降日杀兽陈列

古人说是“祭秋金”

这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二候草木黄落

深秋将逝,木叶飘零

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三候蛰虫咸俯

“咸”是皆,“俯”是低头

虫鸟休眠闭藏

准备下一个无霜期

霜降为人们带来最后一抹秋色

枫叶经秋霜洗礼变为橘红

在阳光照射下,层林尽染,如霞似锦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这首古诗描述的就是霜降时深秋的山色美景

霜降已至

大家要及时添衣保暖

同时加强锻炼

用强健的体魄迎接冬日的到来

今日霜降 | 你不知道的养生秘诀

霜降节气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变冷

初霜出现,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这时要重视养生保健

小圈这就给大家介绍这个节气

应该如何吃,怎么养生

霜降如何养生

李国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1

“霜降三防”要做好

一、滋阴润肺防秋燥

秋燥是整个秋天的特点,到了秋天的尾巴霜降时节,我们能感觉到天气更加干燥了,很多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现象。这都是燥邪容易耗伤津液的特点导致的。

滋阴润肺是秋季防燥的主旋律,要防秋燥,饮食上记住八个字“少辛增酸,滋阴润肺”。

同时,少吃生姜、葱、蒜、胡椒、香菜、辣椒等辛辣食物,适当吃点酸,可防止气散,收敛补肺,生津止渴,可防秋燥。比如秋季时令水果有橘子、葡萄、山楂等,多为酸甜之品,但不能多吃,以防伤胃。

霜降节气我们要平补,除了我们熟知的百合、银耳、梨、麦冬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外,我们需要适当多食温润之品,比如板栗、莲子、山药、无花果等等,以补脾胃、润肺肠、防秋燥。

除此之外,在生活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肺气,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这都是帮助我们防秋燥的办法。

二、防寒(增添衣物防寒凉)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适合“秋冻”,而是要防秋寒。

因此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要注意脚部和胃部保暖,特别是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更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三、防郁(调整心情防秋郁)

霜降过后,草木枯黄,落叶缤纷,万物萧瑟,这种肃杀的景色容易让人患得患失,情绪低落,抑郁,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生活中的“林黛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

因此要注意防秋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趁着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调好心情防悲秋。

2

调养脾胃是关键

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只有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足够强,进补的东西才能真正为人体吸收和利用。

中医认为,健脾补肾益肺的山药,还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芡实,健脾补肾的栗子,都是此时节的进补佳品。另外,薏米、红枣、核桃仁、扁豆、黑豆等,也是很不错的食品。

注意:

1、忌油腻

霜降时节胃肠脆弱,油腻、辛辣等饮食都容易增加其负担。

适当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板栗、花生等。栗子熟吃有益于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症状。另外,《药性考》记载,食用花生可“养胃醒脾,滑肠润燥。”

2、忌暴食

寒冷天气容易扰乱脾胃正常运作,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故此时少食多餐,有助预防和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

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时吃饭、用餐时细嚼慢咽;多选择蒸、煮、焖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调 *** ,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推荐:大麦陈皮山楂茶——理气健脾和胃

做法:大麦15g,山楂10g,陈皮5g,加入500ml水,大火煮开3分钟~5分钟,关火静捂,20分钟后饮用。

这款代茶饮推荐给脾胃不太消化的朋友。

大麦消食和胃,促进消化,山楂能消食化积,积食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痰,可以用陈皮来化痰;同时陈皮还有理气的作用,能增强胃肠动力,解决因积食而导致的气滞、肚子胀等问题。

3

霜降时节注意护好这两处

1、肺

霜降过后气温下降较为迅速,天气非常干燥,此时呼吸道等疾病容易发作,要注意润肺。

调养法:

① 常吃润肺果,梨、萝卜、白果

深秋的干燥气候最易伤肺,霜降前后有几种润肺水果可以常吃。如银杏的果实白果,可以拿来做菜吃,白果炒芹菜等(白果需煮透且量不宜多);梨、萝卜也是很好的润肺食物。

②吃点蒸南瓜、南瓜粥

感冒咳嗽,建议吃些南瓜,蒸南瓜、南瓜粥都不错。南瓜富含胡萝卜素,它在人体中会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有保护呼吸道和上呼吸道黏膜的作用。

2、腿

霜降后应注意双腿和关节的保健,预防“老寒腿”,因此需要开始加强保暖。此时穿衣不宜露膝,同时要注意护足。

调养法:每天 *** 双腿外侧

防治老寒腿,不妨经常 *** 大腿外侧。沿着两腿外侧上下按压揉动,按到脚的时候搓搓足底。这样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提升,阳气充足了,气血运行也就有劲了,老寒腿自然会减轻。

4

2个穴位帮你预防、缓解感冒症状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一些人容易着凉后感冒,今天给圈友们分享2个穴位,可以预防和缓解感冒症状。

1、迎香穴

位置:鼻翼旁开0.5寸的位置,也就是鼻唇沟里。

操作 *** :可以用双手食指分别按住迎香穴先顺时针按揉1分钟,再逆时针按揉1分钟,感觉到酸胀感为宜,每天按揉2次。

注意:按揉要适度,更好由轻渐重,可减轻鼻炎所带来的鼻塞、流涕。长期按揉迎香穴,促进鼻周围气血的运行,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过敏性鼻炎的发作。

2、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是此穴。简便取穴,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更高处即是。

操作 *** :我们按压的时候并不是向下按,而是沿着手掌的方向这么轻按。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两种按法酸麻胀痛的感觉。建议每天操作2次~3次,每次1分钟~2分钟。

人体生理活动随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改变,在深秋,燥邪与寒邪易侵犯人体,诱发感冒、鼻炎等疾病,可以通过按揉合谷穴进行预防。

霜降养生吃什么

1

柿子

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更佳食用期,此时柿子个大、皮薄、汁甜,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疗价值。柿子味甘性寒,其甘寒之性,能养肺胃之阴。《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柿子“宜于火燥津枯之体”,对于体质偏热或阴虚的人,可以适量多吃。

注意:柿子不可与螃蟹同食,因为两者都是寒性的,同食令人腹痛泄泻。另外,空腹不能吃柿子,容易得胃结石。脾胃虚寒、痰湿内盛、外感风寒、胸腹痞闷时,都不宜吃柿子,也都是因为柿子性寒的缘故。

小贴士:柿子味甘性寒,鲜柿制成柿饼,就变得平易近人不寒了。它清热的能力不如鲜柿,但润燥的能力还是很强。产后一般不宜吃生冷的鲜柿,但若产后咳嗽、呕逆、心烦(肺胃有热),就可以用柿饼煮水喝。

2

板栗

有性温味甘,能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

熟吃栗子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

推荐:红薯板栗粥

3

花生

花生素有“长生果”的美誉,能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

推荐:香菇花生黑豆汤

4

山药

健脾补肾益肺,是很好的健脾食材,吃法很多,煮粥是一个不错的 *** 。

推荐:山药红枣粥

特别适合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的人。

霜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霜降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第1张图片-

(CCTV生活圈)

标签: 霜降 节气 风俗 特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