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山荸荠,野生山葡萄图片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2 0
有一种优良荸荠,叫双莲荸荠,是水果是蔬菜也是中药,你知道吗?

“果”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指树上结的果实。《说文》:“果,木实也”。现在,人们把树上结出的人可食用的果实,称为水果。

而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才是一种真正的“水果”,它的名字叫双莲荸荠,一种长在浅水中的“水果”。

野生山荸荠,野生山葡萄图片-第1张图片-


艳红的双莲荸荠。

荸荠,俗称马蹄、乌芋、凫茨、地栗、黑三棱,而湖北当阳人,则称这种水下果实为“皮球”, 吃双莲荸荠,外地人听来,会认为是吃“双莲皮球”。


双莲荸荠有长长的聚生芽。

荸荠,属莎草科荸荠植物,多年生浅水性草本植物。可有谁知道,中国更好的荸荠,出至湖北当阳市王店镇的双莲呢?所以,双莲荸荠,也差不多成了优质荸荠的代名词。

(一) “水下雪梨”双莲荸荠,一种能治病的中药

荸荠,自古有“水下雪梨”之美誉。

普通荸荠,皮色紫黑色、肉体洁白如雪、入口味甜,多汁无渣,清脆爽口。《本草纲目》载:“荸荠,味甘、微寒,滑、无毒”。


双莲荸荠外观。

现代科学检测表明:荸荠中含有钙、锌、铁、磷的含量丰富,其中磷的含量是根茎蔬菜中更高的。磷,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理机能,对牙齿、骨骼的发育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促进人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

此外,英国科学家在对荸荠的研究中,还发现了一种抗菌成分——荸荠英。这种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 *** 用。



普通荸荠(左)与双莲荸荠(右)。

荸荠还有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功能,在麻疹、流行性脑膜炎较易发生的春季,荸荠是很好的防病食品。

荸荠是寒性食物,可泻火生津,利尿通便、化湿祛痰、消食除胀,又可补充营养,发烧病人最宜食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学博士庄乾竹称,对于刚发烧的病人来说,荸荠有辅助其退烧的功效。


(二)寺庙僧人种植留下种子,香客当善果名播远方

在当阳市王店镇的双莲,古时有一座寺庙,叫双莲寺。这里,有着密集的水塘稻田和湿地,这些塘堰的浅水处,自然生长着野生的荸荠,而双莲寺的僧人,却把荸荠当着一种善果,在寺庙边的水田中种植。荸荠种植,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双莲寺庙的僧人种植荸荠,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


双莲寺的僧人,不仅是古时候双莲一带的“知识分子”,也是能够治病疗伤的中草药医生,他们把荸荠既当着美食,也当着中药,有头痛脑热者,食之即愈。

双莲寺院附近的百姓,也跟着寺庙种植荸荠,荸荠收获季节,农民把它当菜当水果,滋养一家老少。农家的零星种植和寺庙的大面积种植,使荸荠在双莲一带扎根繁育,绵延不绝。


双莲寺,过去香火很旺,南来北往的大批香客,在求佛之后,都会带回些善果(荸荠)回家,双莲荸荠也由此远行四方,声名远扬。

据当地的老农回忆:双莲荸荠,最早种植在双莲寺庙东南面的两畈水田里,逐步发展到双莲集镇以东的双莲村和白河村。


成熟的双莲荸荠。

时间推移到1982年,农村实现分田到户,此后,经济作物,成为农民的田间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增收,王店镇因势利导,对荸荠开始大面积提纯复壮,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极大地提高了双莲荸荠的总体品质和产量,荸荠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的较高水平。


农民在田间挖荸荠。

2000年开始,王店镇开始着手双莲荸荠的品牌创建,荸荠种植进入了规模化、健康化、现代化发展轨道,种植面积发展到4200多亩。

在销售市场上,双莲荸荠也一路畅销。市面上,好多荸荠并不是产于双莲,而商贩却把它们当双莲荸荠卖,只有这样,才会有个好的价钱。所以,实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就显得很重要了。


挖荸荠的专门工具。

为加强品牌保护,2014年,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向国家申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专家评审,于当年获得国家农业部审定批准。

(三)“黑皮变红”、“肚子鼓脐”特点成谜

据王店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建文介绍:双莲荸荠每年农历冬月成熟,于大寒前后源源上市,是城乡居民新春佳节喜爱的佳品。双莲荸荠与一般普通荸荠相比,有许多共同点,但也有它的独特之处,其水份、全糖、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份的含量远远高出普通荸荠和杂交荸荠。


成长期的荸荠苗。

据技术部门对双莲荸荠营养成份的检测数据表明:水份占85.8%,比普通荸荠高10.8%,可食部分82.5%,大于普通荸荠1%,每10克双莲荸荠单位的全钙、锌、铁的含量为0.03 7、3.71、10.6毫克,分别高出普通荸荠0.01、2.5 6、l.31毫克,而脂肪只0.14毫克,低于普通荸荠0.18毫克。


成熟期的荸荠苗。

从以上数据看出,双莲荸荠所含营养成份要优于普通荸荠,主要表现在水份多,可食部分大,蛋白质高,脂肪低,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高。尤其是钙、锌、铁的含量丰富,这对补充人体对钙质,增强体能,提高智力有极大好处。


普通荸荠(左)与双莲荸荠(右)。

双莲荸荠,与普通荸荠比较,还有着特殊的外观和品质。双莲荸荠,实为一种野生草荸荠,当地人称为土荸荠,个头较小,其外形椭圆,皮薄呈红褐色;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芽,比一般普通荸荠要长一些,芽长约2—4cm;而普通荸荠聚生芽只有1cm左右。双莲荸荠下端脐部较平或凸出;味甜肉质脆嫩,细嚼无渣,单个重20克左右。


普通荸荠(左)与双莲荸荠(右)。

黑色荸荠在双莲呈红褐色,荸荠脐部较平或凸出(别地荸荠脐部凹陷),一直是一个没有弄清楚的谜。正是这种特性,也成为顾客辨别真假双莲荸荠的主要依据。

(四)自然生态、科学种植,是双莲荸荠的“双桨”

王店镇双莲,位于湖北当阳市的西南边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水源充盈,全年无霜期达265天,很适宜荸荠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土壤酸碱度适中,土质各种元素的含量有利于培植出优质荸荠。


普通荸荠(左)与双莲荸荠(右)。

“果小、色红、无渣、味甜”,这是双莲荸荠的四大优点, 这些优点的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科学种植有很大关系。


双莲荸荠大小。

双莲一带的山水,是典型的丘陵岗地特征,平均海拔高度为300米。区域内溪流遍布山脚及田间,其上游为远近闻名的东风渠,溪流多而水质清洁无污。其区域内水利设施完善,有效灌溉面积达100%。


农技干部田间检查。

荸荠田多居于山间及林间,错落有致,远离城区闹市及工业区,自然隔离条件好,产地环境无污染源。

双莲荸荠生产区域,土壤质地为土层深厚而肥沃的黄泥、青钢泥和紫潮泥,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6.4,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每公斤21.5克,水解氮每公斤117.1毫克,有效磷每公斤18.1毫克,速效钾每公斤116.8毫克。


农技干部田间检查。

农民习惯施用充分腐熟的牛、猪栏粪及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田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理化性状好。

为提升荸荠品质,王店镇科技人员选育出优质品种,优质品种的种植率达100%。在种植区,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彻底改变了乱施肥、施错肥的不良局面。


农民收获的双莲荸荠。

推广荸荠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确保双莲荸荠成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

2010年开始,双莲荸荠种植区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由镇 *** 统一牵头,镇农业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和全程技术服务和收购,各村委会负责协调安排,具体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优惠价格、统一订单收购)。


游客拍摄荸荠景观。

“双莲荸荠”味道甜美,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销量也不错,但较低的产量和较高的采挖成本,使得“双莲荸荠”发展面积难以扩大。

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双莲荸荠”种植效益,把“双莲荸荠”再推一步呢?王店镇农业中心推行“荸荠配西瓜”措施,起到轰动效应。


丰收的双莲荸荠。

有人称“荸荠配西瓜,那不是神话,而是神奇!”采取这种 *** ,农民亩产西瓜4000公斤以上,产值7000元以上;亩产荸荠1500公斤以上,产值10000元以上,两两相加亩产值接近2万元。

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打时间差,利用两种作物不同的生育期,合理安排茬口,3--7月种植西瓜,7--12月种植荸荠,提高复种指数。


连片种植的双莲荸荠。

二是打地理差,实现水旱轮作,减轻连作障碍,减少病虫感染风险,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打市场差,改农贸市场销售为电商平台销售,降低销售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售价格。


农民清理田间,准备收获荸荠。

“三套马车”的并驾齐驱,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带出良好社会效益,2017年“双莲荸荠--西瓜”模式,被当阳市科技局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双莲荸荠”种植规模由过去的2000多亩,扩大到4000亩,产值3600万元,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刘洪进、余文畅/图文

荸荠、慈姑、肚脐和海中的扁玉螺,带你了解这里面的知识

最早知道“荸荠”一词,是读汪曾祺的《受戒》:“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更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我小时候吃过藕粉和菱角,却没有见过荸荠,汪老笔下的荸荠带着江南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很是神往。

前段时间翻植物志,正好翻到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莎草科荸荠属,荸荠为此属标志物种,系多年生水生草本,叶状茎丛生,直立,管状,浓绿色,有节,看上去像葱,故温州话称荸荠为“荸荠葱”。潮汕地区一带称为“钱葱”,叶状茎跟葱很相似,荸荠像个圆的铜钱,所以讨了这么一个口彩。

荸荠

荸荠的叶状茎

匍匐茎向地下抽生,细长,先端膨大为球茎,球茎扁圆形,表面平滑,有环节3-5圈,老熟后呈深栗色或枣红色,周作人《关于荸荠》一文中说:“荸荠自然更好是生吃,嫩的皮色黑中带红,漆器中有一种名叫荸荠红的颜色,正比得恰好,这种荸荠吃起来顶好,说它怎么甜并不见得,但自有特殊的质朴新鲜的味道,与浓厚的珍果是别一路的。”现在南京、杭州等地还给深赤褐色叫作“荸荠色”,老式家具多用此色,显得典雅厚重。

荸荠

荸荠扁圆的外形恰似奔马之蹄,故南方也常常称之为“马蹄”。它和蒲草一样长于水中,四川、重庆人又称它为“蒲丘”。又因其不仅形状像栗子,就连性味、成分、功用等都与栗子相似,所以又称为“地栗”。它那竖着的几瓣尖芽,如鸟喙般噘起,尽显其活泼、俏皮的形态,周作人在一首小诗里形容新年时女孩子的可爱模样,“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小孩子与荸荠的样貌一起活泼起来了。

周作人诗,丰子恺画

削去薄薄的外皮,荸荠的肉质却是洁白细嫩,江南人称“荸荠白”。当年迷倒郁达夫的杭州美女王映霞,就有“荸荠白”的雅号,当可想见其人肌肤之 *** 。

荸荠食药两宜,果蔬两吃,入药有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之功,用于治疗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口腔炎、高血压、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肺热咳嗽等。其质嫩多汁,可生津止渴,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荸荠作水果,可以生吃,那种淡淡的脆甜,那种甜丝丝的清香,如江南水乡的风景,显得很有韵致。

风干荸荠

吃不完的可筐悬于风檐间,以待其干,做成风干荸荠,皮皱易剥,味更甘美(用黄县话说就是“困一困”,风干栗子也是这样的)。鲁迅先生就特别喜欢吃风干荸荠,萧红在回忆文章里写到:“墙上拉着一条绳子或者是铁丝,就在那上边系了小提盒、铁丝笼之类。风干荸荠就盛在铁丝笼,扯着的那铁丝几乎被压断了在弯弯着。一推开藏书室的窗子,窗子外边还挂着一筐风干荸荠。‘吃吧,多得很,风干的,格外甜。’许先生说。”或许是因为果肉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的缘故吧,生吃时嚼到最后,总有干干的一点残渣含在嘴里,须慢慢地咽下去。荸荠还可以煮熟吃。煮熟的荸荠虽形色不变,原本难削的皮却变得很容易剥去,其肉也不再是雪白,而是像蜜渍了一样润黄,有些粉糯,塞在嘴里甘甜挂齿,毫无一点渣滓。

荸荠炒虾仁

荸荠栗子饭

荸荠还可作菜,荸荠炒肉片、荸荠炒虾仁、荸荠炒鸡丁、荸荠炒冬笋,都是江南应时的菜品。用荸荠代替藕,做成的炸荸荠夹,口感更脆嫩,味道更清淡。

马蹄排骨汤

炖排骨时也可加入荸荠,汤里会有淡淡的一点甜香。

狮子头

扬州狮子头好吃,秘诀就是软肉里掺了荸荠丁,绵软肥厚的肉糜,与清脆甜香的荸荠相遇,中和了油腻,又滋长了肉香。糖水马蹄、糖渍马蹄作为餐后甜点,高端大气上档次。

甘蔗马蹄茅根水

马蹄银耳汤

竹蔗茅根马蹄水

荸荠和甘蔗同煮,就是广东人用作甜汤的甘蔗马蹄水,清火生津。荸荠单独煮水,广东人称为马蹄水,是广东糖水的一种。

马蹄糕。其色茶黄、晶莹,外表依附着一层蜜糖

荸荠也可制成粉,用马蹄粉拌和糖水上锅蒸制,做成马蹄糕,颤巍巍半透明的样子,还带一点琥珀色,软、滑、韧,带着一股荸荠特有的香甜。

踏花归去马蹄香

削皮的荸荠堆在小碟上,淋一勺稠粘的糖桂花,可作餐后水果,也可作茶点,有妙人名之曰“踏花归去马蹄香”。雪白的马蹄肉,金黄的糖桂花,菜看着养眼,名字起得也好,这才是真正的意境菜,不是生凑硬努出来的,为了这句诗,怎么也得来一盘吧?

荸荠古称“凫茈(fúcí)”,《尔雅》:“芍,凫茈。”郭璞注:“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黑色,可食。”《本草纲目·果部》“乌芋”条:“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论为凫茨,又讹为荸荠,盖切韵凫、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凫”就是野鸭子,李时珍认为“荸荠”即由“凫茈”音讹而来(今人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认为,从“凫”到“荸”的音变,可能受到江淮官话的影响),又说“凫茈生浅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茎直上,无枝叶,状如龙须。肥田栽者,粗近葱蒲,高二三尺。其根白蒻,秋后结颗,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种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吴人以沃田种之,三月下种,霜后苗枯,冬春掘收为果,生食、煮食皆良。”从其描述情况看,确为荸荠无疑。古人因为缺乏科学的分类学知识,往往只根据外形和颜色起名,很容易造成混乱。

慈姑(茨菰)


荸荠慈姑

历史上乌芋时而指荸荠,时而指同属单子叶植物的泽泻科的茨菰(李时珍改为“慈姑”,认为“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作茨菰者,非矣”),时而将二者混在一起。汪曾祺在《咸菜茨菰汤》一文中写道:“我小时候对茨菰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菰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

荸荠和茨菰都是生于水中,样子都有点像芋头,还都长有尖嘴,所以不但古人常将它们弄混,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搞不清二者的分别。民国齐如山在《华北的农村》一书中指明辨析要点:“荸荠与茨菰更不同,茨菰形圆而尖如桃,色白,不能生吃,煮熟如芋,且稍带苦味;荸荠形圆而扁,有如人之肚脐,故肚脐亦名荸脐。”而且这段文字还引出了“荸荠”一词的另一个来源,即肚脐。这种说法从历史文献中也能找到蛛丝马迹,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十八“乌芋”条:“今人谓之葧脐,皮厚色黑肉硬白者谓之猪葧脐,皮薄色泽淡紫肉软者谓之羊葧脐。”“猪葧脐”即平脐荸荠,肉质较粗,渣多,淀粉含量高,较耐贮藏,适合煮着吃,也可以做马蹄粉,有的地方称为“旱蹄”;“羊葧脐”即凹脐荸荠,水分充足,肉质呈半透明状,味甜,渣少,适合生食,有的地方称为“水蹄”。而成书晚于《本草纲目》二十年的梅膺祚所作《字汇》(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印行),则在“荠”字条下特别提示:“今人以此字作葧脐,字误。”也就是说,明代“荸荠”的“荠”规范写法还是写作“脐”的,但民间已经有人写作“荠”了,所以字书说是错误的。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葧脐”条载:“葧脐,《尔雅》‘芍’‘凫茨’,即此,诸家多误以为乌芋。宋《图经》所述形状,正是今葧脐。”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芍”条:“今人谓之葧脐,即凫茈之转语。”可见清代“荸荠”也写作“葧脐”。从宋到清,几百年的时间里荸荠的“荠”一直写作“脐”,且“荠”读jì,只有在荸荠一词中才读qí,读音与中古反切不合,读的其实是“脐”字的音。这说明因为荸荠是植物,为符合汉字造字规律,才用草字头的“荠”代替了肉月旁的“脐”。可能在古人看来,荸荠的匍匐茎像脐带一样连着膨大的球茎,球茎看起来也形似鼓凸的肚脐,故“荸荠”一词确是由肚脐变化而来的。

在古代,肚脐称为“脖脐”,《玉篇·肉部》:“脖胦,胅脐也。”《集韵·没韵》:“脖胦,齐也。”“齐”即脐,“胅”就是凸的意思,《山海经·海外南经》:“其为人结胸。”郭璞注:“臆前胅出如人结喉也。”“结胸”就是鸡胸,胸部像喉结一样凸出。故“脖脐”指的是脐突,即突起的肚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五“京瓦伎艺”条列举“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提到“张臻妙、温奴哥、真个强、没勃脐、小掉刀”等擅长“筋骨上索杂手伎”。“没勃脐”应是艺人的绰号,“勃脐”就是“脖脐”,《广韵》:“脖,蒲没切,音勃。胦脐。”二者发音相同,又都是“孛”表声兼表义,从“孛”取义的字都有兴、盛之义,表现为向上,故两者可以互换,这也从侧面说明,“脖”“勃”的单字意义在词语里并不重要,只是表示突起的状态,所以直到清代“脐”字没变,而“脖”字已换了几换。《本草衍义》把荸荠写作“葧脐”(“葧”亦是蒲没切),也只是给“勃”加上草字头,代表指的是植物而已。到了元代,“脖”字有了分化,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之一折:“恰便于似饿狼般撞入肥羊圈,乞儿般闹了悲田院。吃的来眼又睁,撑的来气又喘,都是些猪脖脐狗 *** 乔亲眷,都坐满一圆圈。”“猪脖脐”即猪肚脐。元关汉卿《单刀会》:“青龙偃月刀,九九八十一斤,脖子裹着一下,那里寻黄文来?”这里“脖”指的是头与躯干连接部分,在此之前,这一部位是用“项”或“颈”来表示的,如西汉的“强项令”董宣,就是以不向权贵低头而得名的。再如引颈就戮,意为伸着脖子从容就义。此外,长颈鹿就是长脖鹿,口语中说的“脖颈(gěng)儿”,“脖”与“颈”是同义联合,有人写作“脖梗儿”,是错的。既然将荸荠称为“脖脐”“勃脐”,为了加以区分,除了将荸荠写作“葧脐”,在称人的肚脐时,会加上“肚”字,称为“肚脖脐”“肚勃脐”,叫着叫着就省成了“肚脐”,由“脖脐”到“肚脖脐”再到“肚脐”,很多方言都经历过这种变化。而“脖脐”“勃脐”改为“荸荠”后,读音也发生了变化,读为bíqi。

但方言的发展并不均衡,有些方言仍保留古称,据《山东省志·方言志》,山东方言中肚脐分别写作“部脐”和“髀脐”,济南以及胶南、诸城、沂水、潍坊、临朐、寿光、宁津、章丘、博山、泰安、新泰等地叫“部脐”,牟平、烟台、荣成、莱州、青岛、利津、无棣等地则叫“髀脐”,也有写作“闭脐”的。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芍,凫茈。生下田,苗似龙须而细,根如指头,黑色可食。《说文》:‘芍,凫茈也。’《齐民要术》引樊光曰:‘泽草,可食也。’《后汉书》云:‘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注引《续汉书》作‘符訾’,同声假借字也。《本草衍义》作‘葧脐’,今呼‘蒲荠’,亦呼‘必齐’,并语声之转也。”称“脖”“勃”为“部”,其实很简单,很多地方的人都称马勃为“马布”。称“脖”“勃”为“髀”或“闭”,原因则有点复杂,以黄县话为例,黄县话没有“bo”音,一般读作“be”,轻声变韵,一般情况下,“e”读作“u”,“老婆”“秧歌”“马勃”都是这样读的,但也有例外情况,“e”读作“i”,如“邻舍”“割舍”“即墨”均作如是读。所以黄县话读“脖脐”“勃脐”之“脖”“勃”为bí,读如鼻。黄县话更为复杂的地方,是“脐”字并不读qí,而是读,读如秋、抽。经过查找资料,淮北人读荸荠为“荸丘”,“荠”或“脐”读如丘(四川、重庆人读为“蒲丘”,其首字发音不同,“荠”则同样读作丘),但在黄县话里,qiu发两种音,一种是秋,一种是丘、球、囚,黄县话“肚脐”读如鼻秋,又称“肚脖脐”“脖脐眼儿”。淮北为江淮官话区,黄县话的读音与江淮官话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玉螺科的扁玉螺,喜生浅海细沙区,背腹扁而宽,脐孔大而深,看上去有点像人的肚脐,所以潮汕地区称之为“肚脐螺”,也有的地方称为“海脐子”,黄县话叫作“海脖脐”,

扁玉螺

大的可以用高压锅压烂了蘸蒜泥吃,软糯鲜香,小的多是酱炒着吃,在不会造成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直称“脖脐”,比如:给我来一盘酱脖脐;从海里摸上来嘞脖脐直接咬开生吃,艮揪揪嘞,比黄蛤要好吃嘞多。

补记:上文所引元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里有一句戏词,“都是些猪脖脐狗 *** 乔亲眷”,应是当时的俗语。这让我想到黄县话在形容一个人长得歪瓜裂枣时,会说“长嘞个猪鼻儿狗奶儿样儿”,我一直奇怪,猪鼻子怎么会与狗 *** 联系在一起。汉语一些词语的构成,讲究对称,在用到人体部位入词时,多采用相邻近的部位,起到复沓的效果,如贼眉鼠眼、鬼头鬼脑、唇亡齿寒、唇枪舌剑、鬼模头蛤蟆眼、眍瞜鼻儿凹瞜眼等。猪鼻子与狗 *** 风马牛不相及,用在这里有点突兀,黄县话里的这句俗语当是由“猪脖脐狗 *** ”化用而来,猪脖脐和狗 *** 都在下垂的腹部,位置比较接近,放在一起就合理多了。“猪脖脐”黄县话读如“猪鼻秋”,后因合音或是读讹了,就读作“猪鼻儿”。


部分图片引自 *** ,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种“崩大碗”,生长在山坡下,叶片像“马蹄”,比铜钱草值钱

在农村有许多野生的植物,有些植物的价值就比较高了,像野菊花、蒲公英、金钱草、车前草、半边莲、黄柏、岩黄连、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等植物就有一些价值了,经过专业的处理后,会变得比较值钱,花友们要是在农村的山上、河边、或者农地里看到这几种植物,那就珍惜吧。我觉得车前草还有观赏价值,它有着比较宽大的叶片,这些叶片看起来比较奇特,若是将车前草种植到花盆里,那也会很好看。

其实有价值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下面的1种崩大碗价值就比较高了,它在农村里就有不少,其实大多数的崩大碗生长在山坡下,植株的叶片看起来就像是“马蹄”,我觉得非常奇特,其实这种植物比铜钱草还值钱,花友们若是在野外看到崩大碗,那也要珍惜它。崩大碗看起来和铜钱草差不多,植株的叶片非常多,不过叶片非常小,崩大碗的繁殖速度也比较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植物吧。

此种“崩大碗”,生长在山坡下,叶片像“马蹄”,比铜钱草值钱!

积雪草

崩大碗的大名就叫积雪草,小时候我就经常去采挖积雪草,我觉得它的观赏价值很高,我通常将积雪草种植到花盆里,然后放在有光线的地方养护,比如放在窗台和阳台上养护,经过60天的养护,积雪草就长得很旺盛了,积雪草还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植株的茎看起来细长,这样的茎看起来和铜钱草的茎也差不多,积雪草有着圆形、肾形或马蹄形的叶片,植株还有可能开花,花丝短于花瓣,与花柱等长。那积雪草都在哪个时间段开出花朵呢?其实花果期一般会在4-10月。

积雪草的价值

也有花友很想了解积雪草的价值,其实它有药用价值,这点和七叶莲、岩黄连、节节草等植物一样,经过处理后可以制成药材,所以才说积雪草珍贵,还值钱。积雪草的长势会很好,生长在野外的时候也容易繁殖一大片出来,花友们若是在海拔200-1900米的地方看到积雪草,不要去踩踏。

生长环境

其实积雪草是一种分布范围很广的植物,主要分布在陕西、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广西、海南、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喜欢在水沟边生长,不过在山坡下的小溪边也有不少。

这种积雪草,也就是崩大碗,你见过吗?

农田里的“七种野味”,很少有人全吃过,那你又吃过几种呢?

野生马蹄:也叫野生荸荠,这个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和种植的荸荠不同的是这个的个头很小,大约只有小拇指大小了,不过味道比自己种植的荸荠要甜很多,但是因为农田里的除草药的过度使用,这种野生的荸荠已经基本绝迹了。

土狗崽:也叫蝼蛄,每年春天犁田耙田那会,田里到处都是土狗崽跑来跑去,田埂上就是它的家,田埂经常被它钻一些小洞出来。土狗崽的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且特别好吃,油炸一下,金黄金黄,一口下去,嘎嘣脆,回味无穷,小时候经常吃。

秧鸡蛋:秧鸡是一种鸟类,喜欢把窝做在稻田的秧里面,因此而得名,通常农民会在割稻子的时候会发现他的窝,窝里面就会有几颗秧鸡蛋,秧鸡蛋和鹌鹑蛋差不多大小,味道比鸡蛋还好吃一些。但是现在基本上找不到了。

泥鳅:这个相信基本都吃过,他一般生长在农田的泥巴里面,一般割完稻子之后到插秧之前都是可以用锄头挖得到的,虽然插过秧的田里也有,但是没人傻到会去已经种了庄稼的农田里去挖泥鳅吧。

河虾:以前在农村的小溪里也很常见,只要用自己做的网就能抓到,河虾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河中野味。一般都是直接爆炒油炸,下着酒吃,一口一个很是香脆。不过现在河虾也很少了,而且价格高。

河蚌:要说乡村河里垂垂磨灭的野味,当然少不了河蚌,小溪里的河蚌以前大多是没啥人吃的,因为很腥,都是捡来喂鸭子吃,如果想自己吃那就先一定要加黄酒去腥,这样烧出来的河蚌味道才好。

螃蟹:农村小溪石头下都会藏着很多螃蟹,大家可能都认识,但是种类很多,我们那边主要是河里的这种小河蟹,小时候随便一抓就一箩筐,油炸一下香脆可口。现在由于河道污染,很难在小溪里抓到螃蟹了。

常被认成杂草,古代却是“救荒粮”,味道不输板栗,4元1斤别错过

#秋日生活打卡季#

在9月份,很多的农作物就陆续成熟了。特别是在南方,不光是在山上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就连在稻田、水塘里面也会种一些农作物,比较常见的有莲藕、茭白、荸荠等。


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比较冷门的水生蔬菜,它在很多地方常被人误认成了杂草而铲除了,但是在古代却是很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甚至还成为了朝廷贡品,也是农民常吃的一种“救荒粮”,吃起来味道丝毫不输板栗,你们吃过吗?一起来了解下吧!

这种长得像杂草的植物叫“茨菇”

小时候经常帮父母去地里干活,在当时还没有什么除草剂,像稻田里面的杂草就基本是人工来铲除。

当时就常见到一种叶子像剪刀的植物,而它就常被我们当成了杂草铲除了,殊不知它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还是我国特有的蔬菜之一——茨菇。

估计不少的小伙伴们都和我一样,当时都不知道它能吃。茨菇这种植物,如今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沦为了野生植物,只因为现在很少人吃它了,但是在以前它却是很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

茨菇这种植物原产自我国的南方,它是泽泻科慈姑属的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植物,自然是多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比如水塘、水田、水沟和沼泽地里等。

这种植物长得也还是很有特点的,它的茎直立,枝端膨大成球茎;叶具长柄,戟形,看起来就像是一把大剪刀,因此在有些地方也叫它“剪刀草”。

另外它所开的花基本都是白色的,内轮花花瓣状,基部常有紫斑。而到了秋冬季的时候,如果把它挖出来,就会看到根部有多个像哨子一样的球茎。有耐心的话数一下,基本都是12个。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得名茨菇的。这个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慈姑,一根发生十二子,如慈姑乳诸子,故以名。

长得像杂草,在过去却是“救荒粮”,味道不输板栗

别看这种植物长得像杂草,而在很多地方也确实是把它当杂草铲除了,但实际上它的价值很高,在以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的粮食作物。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以前我国就开始把它当成经济作物来广泛种植了,其中在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记述了慈姑的药用价值、生长习惯及食用。

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

而《齐民要术》更是记载了慈姑的详细栽种 *** 。而到了宋代的时候,茨菇还被列为了主要物产之一。

而在过去茨菇如此的受重视,也在于它确实价值不低。茨菇在过去不只是当蔬菜食用,而且还当粮食来吃。这是因为茨菇的球状块茎富含淀粉,味道吃起来也和板栗、芋头差不多,因此在以前也叫它“地栗”或“水芋”等。


这种东西在以前的吃法也很多样,既能直接把它煮熟了、烤熟了吃,也可以把它用来煮菜吃,可炒也可烩,尤其是慈姑烧肉更是别具风味,成为了很多地方的特色菜。

据说清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他最青睐的御膳之一便是慈姑烧肉。在我国的历史上,茨菇也确实多次成为了朝廷贡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过去饥荒年常吃的一种“救荒粮”。在以前很多农民纷纷种植它,可不光是因为当时的粮食产量低,更主要的一点是在于这种作物的生命力强,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像我国南方以前很多地方就常遇到洪涝灾害,这样会导致各种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但是茨菇却不受影响,一样也能丰收。

再加上这种作物的淀粉含量高,也具有耐存储的特点。尤其是它的成熟是在秋冬季,而这个时候本来可吃的野菜、野果也很少。而茨菇挖出来以后,常温下也能存储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过去就成为了饥荒年代救荒的理想的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茨菇不仅可以吃,而且营养丰富,多吃对身体也没什么害处。同时它还是能入药的,它主要有凉血止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等作用,在《千金要方》中载,慈姑亦善下石淋。而在《岭南采药录》中则载了,慈姑以盐渍之,可治疗癫狗咬伤。

在我的家乡这边,如今已经有人售卖茨菇了。而它的价格也不贵,一斤也才4块钱,还是非常划算的。你们吃过吗?如果遇到了可不要错过了!

中药材马蹄蕨

?

马蹄蕨

拼音Mǎ Tí Jué

别名马蹄树、观音座莲、地莲花

来源蕨类莲座蕨科莲座蕨属植物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以带叶柄的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去杂质晒干。

性味淡,凉。

功能主治去瘀止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蛇咬伤,疔疮,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服或1钱研末吞服或磨酒服;外用适量,鲜根茎捣烂敷或干根茎磨汁涂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马蹄蕨

拼音Mǎ Tí Jué

别名牛蹄劳(《中国植物志》),马蹄树、地莲花(《湖南药物志》),马蹄香、马蹄附子(《广西药植名录》)。

出处《陆川本草》

来源为莲座蕨科植物福建莲座蕨根状茎。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圆柱状的粗根。2回羽状复叶;叶柄粗壮,多汁肉质,长约50厘米;叶片宽卵形,长与阔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对,互生,狭长圆形,长50~60厘米,宽14~18厘米;小羽片平展,上部的稍斜上,中部小羽片披针形,长7~9厘米,宽1~1.7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几圆形,顶部向上微弯,下部小羽片较短,顶生小羽片和侧生的同形,有柄,叶缘全部具有浅三角形锯齿;叶革质,两面光滑,叶脉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叶轴腹部具纵沟,向顶端具狭翅。孢子囊群棕色,长圆形,长约1毫米,距叶缘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个孢子囊组成。

生境分部生林下、溪边。分布福建、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陆川本草》:"苦,寒。"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解毒。治风热咳嗽,痄腮,痈肿疮毒,蛇咬伤,功能性子宫出血。

①《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②《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③旷西药植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心烦不安:马蹄蕨水煎,冲朱砂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蛇咬伤:马蹄蕨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③治疔:马蹄蕨捣烂敷。

④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马蹄蕨研末,用温开水冲服一钱,一日三次。

⑤治创伤出血:马蹄蕨研末,撒患处,包扎。(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溪边或阴湿的酸性土壤或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苦;寒;凉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祛瘀止血;镇痛安神。主痄腮;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外伤出血;崩漏;乳痈;风湿痹痛;产后腹痛;心烦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研末,每次3g,每日9g;或磨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磨汁涂;或研末撒敷。

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清凉败毒。治疮痈,疖肿。

2.《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

3.《广西药植名录》:治风湿骨疼,热咳,腮腺炎。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河里这种小野菜,80年代一捞一大筐,配辣椒炒好吃忘不了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菜园里的蔬菜被烈日晒得枯萎,但水中长出的蔬菜依然生机勃勃。在此期间,正是各类水产蔬菜大量抢占市场的季节。莲藕、芡实、莲子米卖得很好,新藕也上市了。这些清脆爽口的水产蔬菜很受欢迎,即使有点贵,也有很多人买。我还记得我小时候吃过一种水莴苣。现在好像很少见了。有水的地方都能生长,味道非常鲜美。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野菜,夏天不用花钱就可以露天吃。这种小野菜过去被称为“菱角雾”。在我们江汉平原,植物的茎或藤统称为“菱角”。菱角雾其实就是菱角藤。说起菱角,大部分人,尤其是南方人,基本都吃过。在江南水乡,荸荠是“八鲜”之一。

夏末秋初,新鲜采摘的菱角被称为水灵。很多人都爱吃荸荠,但是吃过荸荠的人不一定吃过荸荠藤。小时候,八十年代,荸荠藤是一种非常美味的水生野菜,夏天必吃。荸荠藤是连接叶子和根的部分。它长得又细又长。现在人工种植的荸荠不同于野生荸荠。我们以前吃的荸荠藤都是野生荸荠藤。野生荸荠不多,但藤条长得很好,很适合打捞和烹调。打捞菱角藤很容易。家里有工具的人,可以用绳子把铁钩往上面扔,很容易就挂了很多菱角叶和藤蔓。如果没有工具,也可以用竹竿。慢慢地把菱角叶拉过来,然后到岸边把它们捞起来。这东西虽然是个大篮子,但能要的只有一根藤条,多出来的叶根也拿不走,人家会当场扔回河里。至于能不能活下来,我们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小时候,我每年都去钓菱角藤,见的不多。荸荠藤刚采摘的时候,颜色比较深,藤条上还沾着一些青苔和杂质。它必须仔细清洗几次。荸荠藤每次洗完手都是黑的。真的很好吃。将其洗净,加水煮沸,挤干,剁碎,与蒜、米、小米、胡椒一起炒。它清新芬芳。它是如此美味,你无法忘记它。一碗蔬菜可以有两碗米饭。

自从长大出国留学以后,再也没吃过菱角藤。这种野菜似乎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吃菱角藤的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人都爱吃。可以说是江南水乡的特产。虽然现在种植荸荠的人很多,但是种植的品种都是用来形成荸荠的,它的藤蔓是不能和野生荸荠相提并论的。过去,野生水域的水质干净,生长在较大的湖泊和河流中的野生菱角基本不用担心污染物,但现在不同了,水质不如以前,河流更好。没有人敢吃正在生长的野菱角。菱角藤虽然在其他地方吃不到,但在它的产地还是可以看到的,还有人在菜市场上卖。每年只在夏天吃。因为处理菱角藤需要很多时间,所以当地的菜市场并不便宜。这么好的野菜,夏天吃藤,秋天吃水果,自然又好吃。小伙伴们,你们吃过荸荠菜吗?欢迎留言交流!

全球新纪录物种!安徽黄山发现“黄山马蹄鳖”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近些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一些物种的种群因适应不了当前环境,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是消失。但是,在我们自然界中,却出来大量的新物种,比如五台山出现“华顶卷耳”等新物种。

近日,在安徽黄山休宁县发现全球新物种!根据水产站正高级工程师,泉水鱼专家组成员,选派专技人员林衍峰及其团队经过近5年的驯养繁殖研究,确定并命名了黄山马蹄鳖, 为全球首次记录该物种。

黄山马蹄鳖到底是一个什么物种?

“黄山马蹄鳖”实际上就是安徽黄山本地人口中的“长不大”的鳖,因外形长得像马蹄,故被称为“马蹄鳖”。

该物种早在近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且还被记载于《休宁志》。马蹄鳖常生活在水底的淤泥上,腹部白净,浑身上限的肉非常地多,且堆积隆起。

马蹄鳖在民间的称呼十分多,比如因常常出现在浅滩活动,躲避在细沙之中,被称之为沙地鳖、滩皮鳖;呼吸的时候时常激起特殊的水波,又被称之为水花鳖。

“清炖马蹄鳖”作为一道徽菜,曾经作为贡品献给明皇帝朱元璋。黄山的“马蹄鳖”曾经也是野外非常常见的物种,但是近些年人们的大量捕杀导致马蹄鳖的数量锐减。

直到2017年,林衍峰及其团队在休宁县率水河溪口镇段水域,收集到5只野生马蹄鳖,立即开展驯养繁殖,经过五年的研究发现,该物种的形态特征比较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定它们为新纪录物种。

“黄山马蹄鳖”作为新记录物种被发现,科研团队发现,该物种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首先是水质环境,栖息环境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好“黄山马蹄鳖”物种的繁衍,对本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全新记录物种和新物种的区别是什么呢?新物种是指本次调查发现并命名的物种;新纪录物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新发现有分布的物种。

野生动物应该如何保护?

近些年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呢?实际上保护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禁止人类活动和自然保护。

“限制人类活动”是野生动物保护中最重要的,近些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野生动物被人类毁灭性地捕杀,导致种群数量锐减。

所以,人类活动的限制包含捕杀,食用等全面禁止,禁止非法人员进入管制区域,通过这样的方式,限制食物链最顶端的破坏,可以更大程度实现种群数量扩张。

“自然保护”也是野生动物保护重要的环节,自然保护包含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其中环境污染是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关键,比如因环境污染导致水质破坏,直接的影响就是物种的消失;而环境破坏,是人类近些年的活动,大量的滥砍滥伐导致动物种群的栖息地被破坏。

因此,在野生动物的保护中,自然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做法是建立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以及保护区范围外,禁止建造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的企业,可以有效地保护本地的生态环境。

总结,野生动物保护就是为了修复人类对自然界造成了这些恶劣的破坏,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本地生态平衡,人类只有在生态平衡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生活。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人类。

农田一杂草,以前农民挖不绝,现在想吃靠买,10元一斤成蔬菜水果

农田一杂草,以前农民挖不绝,现在想吃靠买,10元一斤成蔬菜水果

农田杂草,曾经农民挖不绝,满眼“嫌弃”,如今一斤10元靠种植

民以食为天

吃,是我们永远都会关注的话题!

但网友对于吃的概念,已经对吃发生了变化,以前谈吃,是指粮食;现在谈到吃,则更多是指味道好吃,营养好,因此,对于田间植物的看法,也有一些些许的变化。

30年前,我们农村很多地方还在为温饱而发愁,而田间的杂草也正劲,种一季稻谷,犁田(平整田间)算一次除草,随后进行插秧,2月左右进行之一次除草,尔后还得进行除草操作,不然野草比秧苗长得更好,一般要进行3次以上地毯式除草,全部人工完成,工作量相当大,特别是其中一种野草,让农民伤透了心。

这种农田杂草,茎很多,像萝卜缨子那样长,地下也有一个类似于萝卜的圆圆的东西,但是比较小,不到大拇指大。

萝卜好拔,一拔一个坑,轻而易举,然而这种田间野草不这么简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不定连它的茎都没有拔掉,或者好不容易拔掉了,却发现只拔断或者拔出了它的苗,而地下那个“珠子”一样的东西,还留在里面,这种顽强的野草,人称“荸荠”。

荸荠: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匍匐状根茎,细而长,有块根,圆球形,一般小于拇指,杆比较多,类似于灯芯草,喜欢丛生,杆直立,圆柱形,颜色绿色或者灰绿色,比较光滑,无毛,叶子退化,只能看到光杆直立。

荸荠草能够长到60厘米或者更高,也就是不铲除它,不挖它,它长得比稻谷还猛,那农民的秧苗就长不好了,稻谷就会减产,其后果就是农民没有大米可以做饭,在以前,没有大米白面,一家人可是要饿肚子的。

民以食为天,饿肚子的事情,绝不可以再现,感谢勤劳的农民朋友们!

因此,农民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证自己家里米缸不断粮,所以以前的农民勤勤恳恳的劳动,每年在犁田的时候,都会认真铲除野草,秧苗定型以后,也会进行必要的除草和施放农家肥。到了夏天,农民在酷热的环境下,依然得勤勤恳恳地给秧苗除草,特别是荸荠,一定得认真仔细的挖,当然,我小时候也会给大人打下手,他们负责消灭荸荠草,而我负责消灭荸荠块根!

消灭荸荠块根,成了我的专属任务!

荸荠是草,没错,需要消灭,也没错,由于我们农村孩子小时候营养不是特别好,所以力气也不是特别大,荸荠草我们是拔不出来的!

大人在拔出荸荠草以后,就扔给我们,我们负责找到荸荠,并消灭它,将它收集起来或者直接洗干净,洗去泥沙,就可以吃了,没有小刀,牙齿是更好的剥皮工具,没有零食的吃的农村小孩特别喜欢吃这种原生态的,现挖现摘的荸荠!当然,大人渴了、累了的时候,也会啃上几颗的。

荸荠以前是农民在农田里挖不绝的野草,看到它就满眼“嫌弃”,它也是农村小孩解馋的零食,在稻谷收割以后,农田里水干了的时候,农村小孩还会提着小锄头去采挖呢!

如今!除草剂代替了勤劳的农民的大量工作!

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农民变懒!

除草剂还杀灭了很多的野草,野生荸荠,现在在农田里面基本找不到了,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山间美味,它成了水果!也成了蔬菜!但它!消失在了农田里,也间接抹去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每次下乡,看到农田总想瞧瞧那些荸荠草,可惜田里只有秧苗、稻谷!连种田的农民,想吃也只能靠买了!

如今,荸荠已经摇身一变,身价倍增,10元一斤成蔬菜、水果,但野生的荸荠却十分稀少了,只能通过规模化种植供应市场,虽然能花钱买到市场上的荸荠,可花钱买不到童年时吃荸荠的快乐,也买不到童年时吃的荸荠的味道!

优质盆景素材推荐:硕大鲜艳的马缨花

优质盆景素材推荐:硕大鲜艳的马缨花


花木君


过去人们对植物的命名很随意,大多依据形态特征、习性功效、环境产地等对植物进行命名,不少具有趣味性,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命名,并且疆域辽阔,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因此经常会出现“同名异株”“同株异名”的现象,经常对喜爱植物花卉的爱好者产生困扰。




合欢花

马缨花就是“同名异株”的现象,在生活中有两种植物都叫马缨花,一种是合欢花,一种是马缨杜鹃。二者不同科属,区别差异很大,然而都是非常美的景观绿化植物。



从 *** 盆景角度来看,合欢花属于落叶乔木,属于浅根性植物,萌芽力不强,不耐修剪,很难在盆栽中控制树势,强修剪易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因此,比较优美造型并且全树开花结果的合欢盆栽比较少见, *** 成盆景更是不易。



然而马缨杜鹃,却是 *** 盆景的优美素材之一,由于马缨杜鹃分布区域较窄,以前人们对马缨杜鹃的了解不多,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随着人们对花卉盆景的热度高涨,马缨杜鹃逐渐为人所知,获得很多盆友的青睐,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



马缨杜鹃(学名:Rhododendrondelavayi Franch.),又名马缨花、马鼻缨、密筒花、红山茶,属于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7米;树皮淡灰褐色,薄片状剥落;;幼枝粗壮,被白色绒毛,后变为无毛;顶生冬芽卵圆形,淡绿色;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上面深绿至淡绿色,下面有白色至灰色或淡褐色;顶生伞形花序,圆形,紧密,有花10-20朵;花冠钟形,长3-5厘米,直径3-4厘米,肉质,深红色,裂片5,近于圆形;蒴果长圆柱形,黑褐色;花期5月,果期12月。



马缨杜鹃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西部和 *** 东南部。生于海拔1700-2600米的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缅甸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马缨杜鹃树皮灰褐斑驳,沧桑嶙峋,株型虬曲苍健,枝条粗壮,叶片深绿青翠,四季常青,花朵硕大,花色鲜艳,是杜鹃属中开花较大的品种,比较适合 *** 盆景观赏,缺点是枝条较脆弱,外皮脱落,不太适合攀扎,必须在嫩枝时期就进行整形诱导,造型多以直干式、斜干式、丛林式、卧干式、临水式盆景造型。



马缨杜鹃原产于高海拔地区,喜欢温暖凉爽湿润的环境,不耐高温不耐干燥,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0℃,喜欢光照然而不耐夏季强光照射,相对其他盆景素材,比较娇贵。



【采桩】马缨杜鹃盆景的桩材,大多源自田野采掘,一般在春季进行。由于海拔较高,搬运困难,大多根系较差,成活率较低,因此建议挑选中小型桩材,保留较多须根,带原土球下山,提高成活率。另外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肆意破坏植被,不破坏野生资源,采挖后回填。



【栽培土壤】马缨花适宜疏松透气的偏弱酸性土壤,因此在配制土壤基质的时候,要用腐叶土和沙土混合作为栽培基质,有条件更好用赤玉土、泥炭土和山土混合作为基质,从笔者的栽培经验来看,用颗粒土栽培成活率很高,当然用本地的山土更好。



【温湿度养护】马缨杜鹃日常管理比较娇贵,即不耐高温又不耐干燥,喜欢温暖的阳光又怕暴晒,因此建议放置在从朝东方的位置,这样,既可以有早上阳光滋润,又可以避免夏天南方和西方的日光暴晒。湿度一般保持在60%即可正常生长,马缨杜鹃成活后服盆性较强,可以适当耐干燥。



【浇水】马缨杜鹃喜欢湿润,不耐积水,因此浇水“见干见湿”,浇则浇透,平常可以对叶片经常喷水,制造小环境湿度。夏季遮荫,增加浇水频率,冬季温度降低减少浇水次数。笔者在北方养护,用赤玉土和仙土栽培,位置东阳台,一般浇水频率为,春秋每三天一次,夏季每两天一次,三伏天每天一次,早上浇水,冬季每礼拜浇水一次,叶片喷雾每天一次,长势良好,开花繁茂。



【施肥】马缨杜鹃喜肥,可在春秋季用矾肥水和磷酸二氢钾交替施肥,每礼拜一次,薄肥勤施。夏季三伏天停止施肥,冬天不施肥。第三年翻盆时在土壤之中拌入骨粉、饼渣、马蹄片作为基肥。



【修剪】马缨杜鹃抽梢一般在春秋二季,以春梢为主。3-5月开花,比较耐修剪。为了整形,促进分枝,一般在清明节花期过后进行大修剪,所发新梢,当年均能形成花蕾,过晚则影响开花。进入冬季,可以适当剪去枯枝、徒长枝、病虫枝及部分交叉枝,要注意有的上面有花苞,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保留修剪,使得开花繁茂。



【繁殖】马缨杜鹃的繁殖多采用扦插繁殖,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壮的半木质化的新枝10厘米,保留顶叶2-3片作插穗,用吲哚丁酸或生根粉等溶液浸蘸处理,然后插在蛭石插床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阴并经常喷雾保湿,一般一个月就可以生根,不过成活率一般。



【病虫害】马缨杜鹃病虫害较少,除了因为湿度过高造成叶斑病外,很少有病虫害,可以用甲基托布津进行防治。



马缨杜鹃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远远望去,非常壮观,盆景造型,以自然造型为依托,适当变化,趣味盎然,春季开花时节,美不胜收,非常适合家庭栽培观赏。



以上就是笔者的一点经验和心得,难免有失误之处,敬请诸位花友盆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部分图片源自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8-11-6易花得木


标签: 野生 荸荠 葡萄 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