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凶猛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多名专家们均提出:“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拒绝吃‘野味’”。但坊间也出现另类声音:“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是武断的”。那么对于吃“野味”,公众到底持何种态度呢?
为此,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联合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公众开展了“群众对吃‘野味’的认知与行为”大型公益调查。截至2020年2月17日,共收集到2841份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后,群众对拒吃“野味”的认知素养明显提升。这一方面表现在疫情发生后,群众拒食“野味”的态度更加坚决。从疫情发生前后对比来看,群众拒食“野味”比例提高了9.65个百分点。
在不同性别人群分析中,疫情前后女性拒食“野味”的比例均在九成以上,分别为92.26%和99.19%;而男性群体拒食“野味”的态度变化较大,由疫情前的79.07%上升到疫情后的93.08%,提高了14.01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表现在疫情发生后,94.82%的群众认为吃“野味”会引发传染性疾病,其中女性(97.11%)高于男性(91.17%)。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提醒,许多野生动物自身携带病毒。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条件恶劣,很容易产生新型的细菌病毒,同时经其他动物的中间传播,也很容易传给人类,给我们带来各种传染病。
同时,吃“野味”无法“大补”,还容易吃出病来。一些野生动物的肌体、腺体、血液含有剧毒成分,如未能处理好而被吃进人体里,其所含的有毒成分对人体有相当大的危害。
此外,“野味”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就算是一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与其他家禽相比,“野味”在进入到餐桌前缺少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进食“野味”丝毫没有安全性可言。
为更好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我们身体健康,使大家生活更加和谐美丽,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面向社会发出“拒食野生动物倡议行动书”。倡议科学健康饮食,拒食野生动物;禁止一切非法猎捕活动;拒绝购买、贩卖、转运、加工等野生动物交易行为;不虐待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发现受伤、死亡野生动物不拾捡,及时报告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发现出售、购买、运输、携带、寄递、网上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撰文】张大川
【来源】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
【作者】 张大川
【来源】 健康情报局南方号
光明时评:关于吃野味,看看这位英国学者的观察作者:钱镇
辞旧迎新之际,病毒肆虐。一场烈性传染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截止到1月29日18时,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因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已达132人。
疫情与非典类似,不仅传播快,范围广,危害大(自2002年末至2003年8月16日10时,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中国内地死亡349人),发生的原因也雷同,都与吃野生动物有关。大过年的,人们都想吃好的,吃点特别的,野味市场想必也比平时红火许多。武汉一家挂着海鲜招牌、同时经营野味的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成了疫情的主要发源地,即便不是唯一的发源地。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吃出来的人祸。
人类演化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轻易猎奇,不招事惹事,本可以过得很好。可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人很为自己的饮食文化自豪,这是有理由的。好多外国人喜欢中餐,称:“中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餐饮,理由是它可以带来很多闻所未闻多样性食物”。有位英国的奇女子,叫扶霞·邓洛普,对中国饮食进行了深度体验和深入研究,让更多外国人认识了中餐。了解到中国国内的中餐比他们在唐人街吃到的丰富多了,精彩多了。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中餐存在的问题,读她的书,能给人不少启发、警示。
扶霞生在牛津、读在剑桥,本科学英国文学,硕士做中国研究。1994年,扶霞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名义拿到了英国 *** 的奖学金,在四川大学访学一年。她一下子迷上了那里的美食,拾回了当年的厨师梦。她想尽办法找到名吃,尝试适应中国的各种饮食。她还特意拜师学艺,成为四川高等烹饪学校的首位西方厨师。如今,扶霞简直成了中餐在西方社会的代言人。从2001年到2016年,扶霞写了六本关于中餐的书。
扶霞的书,有一本被译成了中文,名字叫《鱼翅与花椒》,这本书集中表达她对中餐的态度。书中介绍说,现在中国菜已经超过印度菜,成为全英国更爱的“民族”菜。要知道,印度可既是文明古国,又是英国的老牌殖民地。不过,扶霞在书中也谈到,英国人对中国菜有因未知产生的强烈恐惧,英国销量更大的报纸《每日邮报》称中国菜是“全世界更具有欺骗性的,会吃蝙蝠、蛇、蛇、猴子、熊掌、燕窝、鱼翅、鸭舌和鸡爪”。扶霞要为中餐正名。她把自己的中国之族,变成了美食发现之旅,收获了太多的“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书中把中国菜的精妙之处赞扬得比较到位,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中餐中丑陋的一面,话说得不重,但意味深长。
扶霞在成都,到处打探好吃的名店,她还特意跑到湖南,体验湘菜;造访广东,了解粤菜;取道扬州,品尝淮扬风味。由此摸到中国各大菜系的特点。她评价说:北方的北京菜与鲁菜气势宏伟,有贵胄之气,食材包括昂贵的山珍海味;东方的饮食(她把扬州菜和杭州菜并到一起)娴雅精妙。有文人有之风,菜品或是芬芳的甜品,或是浓油赤酱的炖菜,食材有绍兴酒浸的醉虾,新鲜的水产等;南方的广东菜讲究极致新鲜,食材几乎还活蹦乱跳。调味相当温柔,尽可能减少人为的介入,她在这里捎上一句:这里的人也很爱野味。
作者偏爱川菜,把它称作辣妹子,胆大貌美,如同涂着烈焰红唇,伶牙俐齿,还有万千精巧心肠。川菜的伟大之处是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创造奇迹。扶霞把川菜特色与当地气候相勾连,分析说,成都气候湿热,盆地潮湿的空气将川妹子的皮肤养得吹弹可破,青春永驻,但也动摇了整个身体的平衡。所以要吃干辣的热性食物,中和有些调皮的气候,用辛辣开胃。作者还从川菜中体会出成都人慢悠悠的生活风格,声称:成都的食物透着温暖和慵懒。
扶霞并没有一味对中餐唱赞歌。事实上,她敏锐地发现并忠实地纪录了一些食客丑陋的一面,包括:
1. 餐桌上的浪费。“就连在偏僻的城镇,我也目睹了十分夸张的铺张浪费,感觉是中世纪道德剧里的场景”。享受美食的确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好生活中并包括许多内容,有的甚至更重要,过分地关注吃,而且吃得浪费,这的确是个问题。
2. 屠宰的粗暴。“小贩把鸡头往后一拉,拿刀子割喉放血......他坐在凳子上开始拔毛的时候,鸡还在抽搐”。屠宰动物时,应该尽量别导致太多的痛苦,有点悲悯心,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3. 吃客的残忍。书中讲了吃 *** 虾的经历。服务员在桌上放个简易燃气炉,一锅热水,盖上铁网和玻璃锅盖。水烧开了,扔进活大虾,盖上锅盖。透过玻璃锅盖,可以看到对虾在蒸 *** ,在不断上升的蒸汽中扭动翻滚,煮好之后蘸酱油吃。作者说对这道菜没什么胃口,同时描绘说,同桌的中国朋友充满热情看着这痛苦的表演,表现得很愉快兴奋。人类的愉快难道可以堂而皇之地建立其他生灵的痛苦之上?
4. 食材的无忌。作者提到吃野生动物的习惯,注意到,“有钱的客人想吃熊掌,只要提前几天打个招呼,一般都能吃到”。当年爆发SARS,不吃野生动物的声音唱响一时,可是好景不长,风头过后,不少人照吃不误。华南市场不就是公开出售野生动物作为食材吗?
扶霞的观察与叙述,的确切中要害。
上述陋习,是与重视人间伦理的传统文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相悖的,更不用说佛家众生平等的主张了。人类社会能走到今天,优秀文明得以延续,不正是因为存有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吗?
经历这场劫难,我们得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反思如何更友善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对待其他生灵,让自己不仅富起来,强起来,还要文明起来,高雅起来。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者)
“野味”科普亟待加强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都亟待加强。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其次,广泛的科普宣传不可少。同时,相关辟谣也要及时。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
新冠肺炎病毒又一次将“野味”一词推上热门,“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
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然而,究竟哪些动物才算野味?一些人表示分不清。笔者专门与亲朋好友就此话题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笼里养的画眉,缸中养的乌龟、蟒蛇,度假村里供人围观的羊驼、鸵鸟、孔雀,超市水缸里待售的龙虾,客栈民宿里号称味道纯正的野猪、野兔等,究竟算不算野生动物?大家看法迥异。有媒体报道称,个别地方的市场监管人员在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工作中,将人们日常食用的禽类、海产品之类也列为查处整治对象,引发经营者与消费者不满。
可见,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亟待加强。
推进“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目前,关于滥食野味的危害众所周知,相应的宣传内容不少,但对于野生动物的定义、分类与深入细致的辨识,以及如何科学保护野生动物之类的资料,尚不多见。为此,建议科普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顺应形势需要,尽快编写出版相关科普读物,帮助大众掌握正确科普“姿势”。
其次,广泛的科普宣传不可少。为了引导人们远离野味诱惑,百度日前发起“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倡议与行动,用户在百度搜索“野味”或野生动物关键词,搜索结果首页置顶位置会出现“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一批名称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并在全国4.8万个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地点的信息详情中,增设“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提醒。无独有偶,果壳、小辅科普、童游列车等微信公号和APP也在运用自己的平台努力科普。在信息化时代,开展“野味科普”,一方面线下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科技信息机构及大V们集体线上发力。
再次,相关辟谣要及时。竭力扫清易于为人们所忽略的宣传与认知误区,是从根上解决问题的 *** 之一。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公开出版的科普读物,其内容陈旧落后,编辑出版时把关不严,导致出现关于野味的知识谬误。再有就是一些涉及野生动物的“偏方”,实际上来源不明,毫无科学根据,且极不靠谱,如若按图索骥,很可能不治病反倒致病。 *** 上,不少无良公号为博人眼球冲点击量,常常自创“偏方”,谣言讲得像模像样。所以,对于此类宣传与认知误区,需要旗帜鲜明地予以纠偏,以此帮助人们转变思想观念。
最后,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
梁婧 经济日报
补壹刀:强烈呼吁:禁绝野味市场,管住我们的嘴执笔/李小飞刀
武汉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这个神秘的病毒来自哪里,通过什么渠道传播等等,还不为人所知。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和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脱不了干系。
钟南山院士表示,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比如竹鼠、獾等。
又是野生动物?!
17年前,突然袭击中国的SARS冠状病毒,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人类。
鼠疫就不用说了,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甚至包括艾滋病,大多致命传染病的源头都是野生动物。
人类为吃野味,已经付出了无比惨痛的代价,对中国人的教训尤其深刻。我们还需要遭受什么样的惩罚,才能管住自己的嘴?
我们强烈呼吁,坚决取缔所有的“野味”市场,我们呼吁,所有人都自觉 *** 吃野味,既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为了全人类的公共安全,还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多元生态。
实际上,我国对野生动物交易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根据《刑法》第341条: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相关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审批文件。
但为什么屡禁不止?
微博科普领域大V、生物学博士“飞雪”告诉刀哥,虽然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但却屡禁不止,原因是很多交易打着海鲜市场、农场品市场的名号在地下“偷着卖”,还有一些地区对此监管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从根本上说,是一些人带着所谓的“传统”思维,认为吃野味“好”、“补”、“天然”,或者与朋友吃起来“有面子”、“阔气”,从而催生出消费野生动物的市场。
今天,互联网上流传一张武汉海鲜市场内名为“大众畜牧野味”店的菜单,上面显示,有活狗狸獾、活猪狸獾、活竹鼠、竹鼠肉、活果子狸、果子狸肉等野生动物在售,可活杀现宰,速冻冰鲜,送货上门。刀哥拨打了菜单上留下的 *** ,接听状态一直是“正在通话中”。
此前有媒体记者曾在疫情发生后对该市场进行暗访,见到不少商家仍在贩卖野生动物,现杀的野鸡和兔子随意摆放。这家市场里还能买到活的蛇、鳄鱼、娃娃鱼、狗、羊、蛇,以及宰杀好的野兔、刺猬等,不知是真野味,还是养殖的。
“飞雪”告诉刀哥,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主要是为了食用。此类非法交易涉及到野生动物的捕捉、运输、储存以及交易、屠宰、处理,这一过程增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几率。而野生动物原来所处的环境、是否接触过其他携带病毒动物以及是否携带有致病病原等,人们一概不知。当野生动物在与人发生密切接触以后,很有可能将原本携带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传染到人身上。
此外,野生动物交易通常在地下进行,交易场所卫生状况一般很糟糕,谈不上检验检疫,更增加了病原扩散的风险,这就是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给公共安全带来的危害。
野味好吃吗?其实,绝大部分野味都不好吃:膻、腥、甚至臭,肉糙且硬。广东省林业局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广州市半数以上的人吃过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原因,45.4%的人认为可以补充“营养”,37%是出于好奇,12%人是为了显富。补充营养完全是错误认知,野生动物即使有营养价值,其与其携带病毒的风险相比不值一提。
网上有估算说,中国地下野味市场规模已达上百亿,这或许是非法野味市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经济损失动辄就数千亿,生命的代价更是无法衡量。
在这里,我们再次强烈呼吁:
一、坚决禁止受保护野生动物的捕猎和交易;
二、坚决打击地下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屠宰行为;
三、取缔所谓“野味”市场、“野味”餐厅。
对一些资源量大、可以上市销售的野生动物,可在当地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督许可下,在一般市场销售;
四、加大对具有驯养价值的野生动物的驯养研究,使其产业化、规模化,减少乃至消除对野外种群的捕捉。
再次强烈呼吁,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先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再吃来路不明的“野味”,不要再让致命病毒有可乘之机。也拜托各位,将此文转发给更多人。
责编:杨阳
“野味”亟需科普新冠病毒又一次将“野味”一词推上热门,“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的口号也又一次响起。为什么说“又”?因为17年前的SARS疫情爆发后,“野味”同样遭到口诛笔伐,“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同样成为人们的共识。又一次的伤痛,能否让我们从此真正拒绝野味?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然而,究竟哪些动物才算野味?“傻傻分不清”者大有人在。笔者专门与亲朋好友就此话题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笼里养的画眉,缸中养的乌龟、蟒蛇,度假村供人围观的羊驼、鸵鸟、孔雀,超市水缸里待售的龙虾,客栈民宿里号称味道纯正的野猪、野兔等,究竟算不算野生动物?大家看法迥异。有媒体报道称,个别地方的市场监管者在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当中矫枉过正,将人们日常食用的禽类、海产品之类,列为查处整治对象,引发经营者与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由此可见,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亟待加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进“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目前,关于滥食野味的危害众所周知,相应的宣传内容不少,而对于野生动物的定义、分类与深入细致地辨识,以及如何科学保护野生动物之类的资料,尚不多见。为此,建议科普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顺应形势需要,尽快编写出版相关科普读物,帮助大众掌握正确科普“姿势”。
其次,广泛持久地科普宣传必不可少。为了引导人们远离野味诱惑,百度日前发起“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倡议与行动,用户在百度搜索“野味”或野生动物关键词,搜索结果首页置顶位置会出现“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一批名称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并在全国的4.8万个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地点的信息详情中,增设“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提醒;百度输入法还上线暖心联想词提示,输入“野味”或野生动物相关词,“拒绝野味,保护家人”话语出现在联想词之一位。无独有偶,果壳、小辅科普、童游列车等微信公号和APP也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努力科普。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开展“野味科普”,一方面线下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科技信息机构及大V们集体线上发力,云时代,野味科普云上必不可少。
第三,“野味”要科普,更要及时辟谣。竭力扫清易于为人们所忽略的宣传与认知误区,是从根上解决问题的 *** 之一。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公开出版的科普读物,其内容陈旧落后,编辑出版时把关不严,导致出现关于野味的知识谬误,比如某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就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再有就是一些涉及野生动物的“偏方”,比如,有的地方有“山中好吃果子狸,水里好吃白鳝鱼”的说法,认为果子狸补肾壮阳;湖南等地流传“蝙蝠治哮喘”的偏方,不少人自行捕食蝙蝠等,事实上,很多民间所谓的“偏方”来源不明,毫无科学根据,且及不靠谱,如若按图索骥,很可能不治病反倒致病。且说到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少无良公号为博人眼球冲点击量,常常自创“偏方”,谣言讲的似模似样。所以,对于此类宣传与认知误区,需要旗帜鲜明予以纠偏,以此帮助人们转变思想观念。
最后,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野味”科普亟待加强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都亟待加强。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其次,广泛的科普宣传不可少。同时,相关辟谣也要及时。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
新冠肺炎病毒又一次将“野味”一词推上热门,“拒绝野味”“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
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然而,究竟哪些动物才算野味?一些人表示分不清。笔者专门与亲朋好友就此话题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笼里养的画眉,缸中养的乌龟、蟒蛇,度假村里供人围观的羊驼、鸵鸟、孔雀,超市水缸里待售的龙虾,客栈民宿里号称味道纯正的野猪、野兔等,究竟算不算野生动物?大家看法迥异。有媒体报道称,个别地方的市场监管人员在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工作中,将人们日常食用的禽类、海产品之类也列为查处整治对象,引发经营者与消费者不满。
可见,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亟待加强。
推进“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目前,关于滥食野味的危害众所周知,相应的宣传内容不少,但对于野生动物的定义、分类与深入细致的辨识,以及如何科学保护野生动物之类的资料,尚不多见。为此,建议科普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顺应形势需要,尽快编写出版相关科普读物,帮助大众掌握正确科普“姿势”。
其次,广泛的科普宣传不可少。为了引导人们远离野味诱惑,百度日前发起“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倡议与行动,用户在百度搜索“野味”或野生动物关键词,搜索结果首页置顶位置会出现“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一批名称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并在全国4.8万个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地点的信息详情中,增设“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提醒。无独有偶,果壳、小辅科普、童游列车等微信公号和APP也在运用自己的平台努力科普。在信息化时代,开展“野味科普”,一方面线下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科技信息机构及大V们集体线上发力。
再次,相关辟谣要及时。竭力扫清易于为人们所忽略的宣传与认知误区,是从根上解决问题的 *** 之一。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些公开出版的科普读物,其内容陈旧落后,编辑出版时把关不严,导致出现关于野味的知识谬误。再有就是一些涉及野生动物的“偏方”,实际上来源不明,毫无科学根据,且极不靠谱,如若按图索骥,很可能不治病反倒致病。 *** 上,不少无良公号为博人眼球冲点击量,常常自创“偏方”,谣言讲得像模像样。所以,对于此类宣传与认知误区,需要旗帜鲜明地予以纠偏,以此帮助人们转变思想观念。
最后,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梁婧)
来源:经济日报
400年前,李时珍就把野味的真相告诉了后人,这些野味不能吃作者:百草益寿堂
明代的著名中医、药师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蓟春县的中医世家,他在《本草纲目》中曾将野味分为“鳞、兽、鸟(水禽)、虫”四大类,以此告诫大家勿食野味,以免自己染上疾病,避免瘟疫的传播。
李时珍勿食野味榜单
鳞类
穿山甲
咸酸有寒
甘、涩
慢性腹泻,惊风狂热
石龙子(像蜥蜴)
咸寒
小毒
腹痛、腹泻
蛇肉
微寒
有毒
蛇头至死,蛇胆有毒
能鳖(三足鳖)
大寒
有毒
致命
兽类
野马
辛寒
苦
难消化、生疮、痢疾
熊
味甘平
无毒
有痛疾易上火
豺
酸热
有毒
损精神、消人脂肉
蝙蝠
咸平
-
泻人、致死
黄鼠狼
甘臭温
小毒
发疮
山猪
甘
有毒
伤头伤身
水獭
甘寒
无毒
血热、消男人阳气
野猫
酸
多菌
易染鼠疫
鸟(水禽类)
孔雀
咸凉
小毒
有病吃药的人服药无效
乌鸦
涩臭
-
令人昏忘
野鸿鹅
咸平
小毒
腹胀腹泻
鸳鸯
咸平
小毒
头痛、头晕、终身疾病
凫
甘凉
身体虚弱不可食
鹜
甘
有毒
滑中、发冷痢、脚气不可食
除此之外《本草纲目》中有明确的记载如:“诸鸟有毒”,“凡鸟自死目不闭,自死足不伸,白鸟玄首,玄鸟白首,三足、四距、六指、四翼,异形异色,皆不可食,食之杀人”。
虫类
山蛤蟆
辛寒
有毒
生火、出现狂热
天螺
咸寒
有毒
不可食
蚯蚓
咸寒
小毒
发热起风疹
野蜗牛
咸寒
小毒
肉不可食,食之卷缩抽筋
图片均为百草益寿原创
许多病毒藏身于野味之中,而野生动物自有免疫系统与之抗衡,那是自然赋予它们的能力。古人在吃上都非常小心,而李时珍在400多年前已经警示世人“勿食野味”。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不应该再经历“野味教训”,因为吃野味也是在“吃人”。
拒绝滥杀滥食野生动物
才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12省市已出台“禁野令”,乱吃野味以后怎么罚?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禁野”决定的出台,各地立法“禁野”的进程不断加快。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深圳、珠海、天津、福建、湖北、青海、甘肃、重庆、江西、湖南、山西等12个省市出台或修改地方性法规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北京、广西正就修法征求意见。
各地均明确了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范围,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在内的陆生野生动物被全面禁食,部分地区也将列入保护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纳入禁食范围。针对非法食用等行为,不同地区按动物价值倍数和罚款金额两种方式论罚,部分地区增加信用惩戒措施。
全面“禁野”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备受关注。广东、山西等省份将非食用目的人工繁育管理写入法规。这也意味着,这些省份不会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部分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将可以用于科研、药用等。
【禁食范围】
各地均明确禁食陆生野生动物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记者注意到,大多数地 *** 规与决定规定的禁食范围一致,湖北、青海直接规定全面禁止食用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山西列举了纳入禁食范围的陆生野生动物品类,包括黑鹳、大天鹅、猕猴等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野猪、草兔、原鸽等三有野生动物,以及蝙蝠、田鼠、蝉等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其他陆生野生动物。
此外,湖北、江西明确规定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青海则进一步将本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也纳入禁食范围。北京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中,也拟禁止食用列入相关保护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认为,立法禁食列入保护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是有必要的。他指出,与目前陆生野生动物凸显的诸多问题相比,水生野生动物方面相对少一些,但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看,对所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都刻不容缓。“如果不禁食,放任水生野生动物继续被食用,没有相关的处罚依据,对动物保护极其不利。”
个别地区出台可食“白名单”
与禁食范围相对应,深圳、珠海还明确了哪些动物可以食用。两地规定,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以提供食用为目的饲养的家禽家畜,依照法律、法规未禁止食用的水生动物都可以食用。这意味着,此前争议不断的甲鱼、牛蛙等动物在深圳和珠海也将不禁食。
对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3月4日农业农村部已明确,中华鳖(甲鱼种类)等大部分养殖龟鳖,以及牛蛙、美国青蛙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和农业农村部公告的水产新品种等名录,按照水生物种管理,可养殖食用。
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周海翔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这类明确可养殖利用的物种,更应加强监管,避免形成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灰色地带。“不论是两栖和爬行类,还是鸟类、兽类或者鱼类,但凡开了可繁殖利用的‘口子’,就必须将监管落到实处。”
在马勇看来,出台可食动物白名单不失为一种实用的做法。他解释说,野生动物种类太多,要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哪些动物不能吃有一定难度,也会给普通公众造成困扰。另外有些动物的食用风险存在不确定性,有待更多研究,目前仍无法判定是否可食。“从更大程度保证公共卫生安全角度出发,制定目前成熟的可食用动物名单,是一个比较好的操作方式。”
【处罚标准】
深圳珠海更高可处货值30倍罚款
各地关于禁食野生动物的法规中,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非法食用以及非法生产、经营、交易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等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处罚标准方面,主要分为按动物价值倍数论罚和直接规定具体罚款金额两种方式。
针对非法食用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广东、深圳、珠海的处罚最为严厉,针对“食野味”者更高处动物货值30倍罚款,对组织者要求从重处罚,也因此被称为“最严禁野令”。
其中,广东规定,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2倍以上20倍以下的罚款。深圳和珠海规定处价值或者货值金额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
山西、青海、江西等地则直接规定了罚款金额。例如,山西规定,食用的陆生野生动物价值不足1万元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青海针对非法食用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江西处5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就两种处罚标准,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指出,按野生动价值倍数论罚比较真实客观,针对已售出的动物或制品,惩罚会比较有力度,但如果交易尚未发生,或者针对一些禁止交易或没有市场定价的野生动物及制品,比如象牙等,就会出现罚款数额的难以确定或者针对不同违法行为的罚款差异。
直接规定罚款金额,比较具有可操作性,但一般罚款金额会有更低罚款额和更高罚款额的区间差,如果没有行政处罚的裁量基准,容易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也有可能对行政违法者处罚过度。
他认为,制定处罚标准应当因地制宜,从各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广东作为野生动物市场比较繁荣的地区,价格容易裁定,可以适用按动物价值倍数处罚。但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野生动物无法定价,更适合直接规定罚款数额。另外,各地行政执法能力等,也是制定相关处罚标准的参考因素。”
【人工繁育】
部分省份允许非食用目的人工繁育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纳入禁食范围,现存庞大的的人工繁育产业也将被叫停。
在严格执行禁食决定的同时,广东、山西等省份率先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写入法规。这也意味着,这些省份将不会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部分人工繁育的陆生野生动物将可以用于药用和科研。
广东提出,人工繁育保护野生动物应当有利于物种保护及其科学研究,须具备相适应的固定场所、设施、技术、人员,并符合防疫要求。北京和广西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中也提出了类似规定。
山西还明确,人工繁育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三有动物须申领人工繁育许可证。广西拟规定,人工繁育法律法规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实行分级许可制度,应当依法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首次提出“人工繁育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经评估后可纳入名录,实行与野外种群不同的管理措施。
广西也拟规定,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三有陆生野生动物,经科学论证后,纳入当地制定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名录。对列入名录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可凭人工繁育许可证和专用标识出售和利用,保证可追溯。
非食用目的的商业性人工驯养繁殖是否应该允许存在?马勇认为,允许商业性的利用可能导致管理漏洞再次出现,使得修法初衷大打折扣,应该逐步予以规范,乃至全面取缔。
“允许商业目的的人工繁育,给一些非法利用制造了很大空间,比如一些科研或者药用消化不了剩余的野生动物或制品,可能绕几圈后再被拿去食用,野生动物‘洗白’现象就再次出现了。”马勇说。
在他看来,有需要的科研单位或保护单位可以自己进行人工繁育,或者与有资质的机构合作,但大规模的所谓“非食用目的”人工繁育一定要严格管制。
杨朝霞认为,野生动物是一种不能滥用但可以合理利用的资源,可以通过立法加强人工繁育管理,用于科研、制药、展示等非食用性利用。
“野生动物滥用,既有立法上的原因,也有执法上的原因。在执法层面,重点是要确保不出现管理漏洞,解决执法不力的问题,这就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监管部门的约束和监督,不能指望立法解决一切问题。”杨朝霞解释。
(来源:?新京报)
疫情还未结束,又有人把手伸向“野味”?千万别带着孩子去做这件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人们一直在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尽管围绕病毒的源头众说纷纭,溯源工作亦是难点重重,但这场灾难带给人类的惨痛教训,足以让我们重新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与野生动植物必须保持安全距离。
目前,全国疫情持续积极向好,多地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工作正有序推进。但当我们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后,又有人按耐不住把手伸向了另一种“野味”……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近日,各地的公园里春意浓浓,二月兰初开,荠菜、蒲公英等地被植物也相继萌发,景色宜人。不过,这些美景还没保留许久,却已成了部分游人眼中的美餐。
据北京日报报道,部分游客进入公园后,便拿出准备好的餐刀、铁铲等工具,在林间草地上热火朝天地挖起了野菜,不一会塑料袋就装得满满当当。
除了在公园,街道旁、社区内的绿地上也时常能看到一些“俯身劳作”的身影。
更让人生气的是,还有不少家长专门带着孩子一起参与。显然,以这样的方式“亲近自然”、进行“劳动教育”是不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严重破坏公共环境
虽说滥食植物“野味”的危害,远不及食用蝙蝠、果子狸、穿山甲等野生动物,可这个“野味”同样弊处不少。
二月兰被“掐尖儿”、蒲公英被连根拔起……不少植株还未长大,地面生长的部分就被整根掐下,只留下花根。采挖之后,草地到处坑洞,使原本美丽的景色荡然无存,也让更多前来赏春的游客扫兴而归。
许多“野菜”和农村的野菜不一样,是为保证黄土不露天人工播种的,既可打造野趣景观,还能防风固沙,对于城市绿化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无论是公园、街道两旁、还是社区内的绿地,都属于公共区域,每个遵守社会秩序的公民都应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莫因贪图一时口舌之欲,损害公众的利益。
“野味”里可能 ***
野菜虽然是野生的,却并不是零污染的。
比如,公园里的植被本身不是供食用的,喷洒的农药与农田使用的农药也有所不同。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是专门供人类食用的,所以农药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管理规定的,但是公园里使用的药物就不会考虑对人体的伤害。
而且浇灌这些野菜的是用于绿化的中水。中水是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回收处理而来的,根本达不到饮用标准。
此外,部分野菜也是有毒性的!野菜种类很多,采摘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混淆,比如苦菜和苦荬菜容易混淆;荠菜的幼株和蔊菜、独行菜易混淆;紫花地丁和早开堇菜易混淆……
很多野生植物中含有生物碱、多肽类毒素,这些毒素如果摄入达到一定量,会导致肌痛、心悸、乏力、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昏厥、恶性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图左为毒芹,不可食用
而像蒲公英、乌头碱等一些可以入药的植物,不经过专门的炮制过程,毒素也很难清除。
吃野菜,小心得不偿失
“蒲公英吃起来有点苦,就是因为这个苦味儿,所以才去火。”
“这个菜含钙高,又被叫做‘诸葛菜’,传说是诸葛亮曾经拿来充当军粮的。”
芥菜降脂、白蒿降压、马齿苋降糖、马兰头消炎、蒲公英下火、苦荬菜防癌……许多人追逐时令野菜,除了情怀和尝鲜外,更多的是认为野菜营养价值高。
但从营养角度分析,大多数野菜都有近缘的栽培蔬菜品种,营养和口感也较为类似,其栽培环境比公园、林地等更有健康保证。
有些野菜可能含有易过敏物质,过敏体质的人食用后易引起过敏反应。比如,像野菜中的灰灰菜、苋菜、马齿苋,甚至生活中常吃的油菜、芹菜等,在人体内可分解出感光性物质,有些人对这种感光性物质很敏感,如果吃得过多,将诱发“日光性皮炎”。
此外,野菜内含的草酸、生物碱等物质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不适合抵抗力差的人尤其是婴幼儿食用。若长期吃野菜还会造成营养不良、骨质疏松等,所以一定要适量而止。
俗话说,“病从口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结束,因误食野菜而入院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吸取教训,不能因贪欲而吃大亏。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不要随意去公园、小区绿地等
公共区域挖野菜,
更不要带着孩子去做这样的事!
再说一遍,别吃野味了? 文 观察者网 严珊珊
今天(1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呼吁:“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绝野味市场!”
此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野味,“比如竹鼠、獾这一类”。
这起可能由野生动物引发的新疫情还在蔓延,截至1月21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13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440例,死亡9例。
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会议结束后,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在武汉的两个区,这两个区的病例占到约45%,而该地区的共同点是:有一个比较大的所谓海鲜市场。钟南山院士强调,“实际上并不是海鲜,而是野味,野生动物。从各方面初步流行病学分析,它实际上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这是比较大的可能。它的源头是什么动物,基本上还不清楚。只是从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的话,是来自一个野生动物。可能性比较大,比如说像竹鼠、獾这一类这些。”
另据之一财经报道,去年12月31日记者探访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时,曾有多位商户表示该市场销售野味,比较丰富。一位销售家兔的商户表示,武汉军运会之前市场有卖野味,之后管理严格,就没卖了。
今年1月1日,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实行休市,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开市时间另行通知。1月21日,武汉市宣布继续加大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休市后管控力度,24小时管控市场及其周边出入口。加大农(集)贸市场及各类经营场所排查。
网传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大众畜牧野味”价目表。(图源:新京报)
对此,众多网友在社交媒体自发呼吁大家吸取教训,不要再贪嘴吃“野味”。
SARS的前车之鉴
实际上,17年前,震惊世界的SARS病毒,其病毒起源也被证实为来自野生动物,与家畜家禽和宠物无关。
据新华社2003年报道,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采集了59种动物共1700份动物样品,主要包括与人类有过接触或可能接触的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水生动物和宠物。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SARS病毒或类SARS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部分野生动物体内。
同时,研究结果还确定,家畜家禽和宠物中的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群与SARS病毒的基因组群不同。因此,尽管冠状病毒在家养动物和宠物中有很多种,如猪传染性腹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猫传染性腹膜炎等,但并非SARS的病源。
野味能否交易贩卖?
根据我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经营利用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取得相关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审批文件。此外,暹罗鳄、虎纹蛙等9种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可以凭专用标识出售、购买。
也就是说,从业者首先必须取得相关的售卖资格许可,同时售卖的必须是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物种。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对野生动物经营的监管依然存在很大难度,“被售卖的野生动物来源很难确定,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繁育的,来源只有经营者自己清楚。”该工作人员称,如果有人偷着卖,渠道来源就存疑,有可能存在非法猎捕等违法违规行为。有些商家可能存在没有办理相关经营利用许可证和养殖许可证的违规行为,售卖野生动物是否经过正规的检疫系统检测,是否有相关卫生检疫部门的许可,也无法得知。
野味食材安全堪忧
实际上,“野味文化”的错误观念在于,有人觉得野味“补”且“鲜”。
据《生命时报》2017年报道,一些地区有吃野生动物的陋习,殊不知,这些“野味”几乎都没经过检验检疫,携带大量病菌病毒,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还可能引发疫情。
“野味不等于营养。”郑州大学之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副主任营养师蒋婧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表示,一些人认为野味没有污染,美味滋补。事实上,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来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在营养价值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的含量上相差无几。而且,由于受生长环境影响,野生动物肉质成分中肌肉纤维较为粗糙,口感较差,不易被消化吸收,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差的人食用后还容易腹泻。
“野生动物也并非绿色食品,食用野味很不安全。”蒋婧说,环境污染也影响到了野生动物,其体内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量可以比正常环境中高出数百倍甚至上万倍,人们一旦食用了此类动物,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而一些食用过野味的网友也表示:并不好吃。
目前,已有多省发布官方通告提醒勿食“野味”:
1月20日,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官网刊登《关于春节期间食品消费的提示》提到,不食用“新奇”“野味”食物,不吃不常食用或从未食用过的食物,以及易过敏食物;
1月21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广东省消委会也在联合发的布2020年春节消费提示中呼吁:消费者不要食用野生动物,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病菌;优先选购生鲜上市禽畜肉,不购买活禽自行喂养和宰杀,避免人禽接触带来疾病卫生问题;不食用野生蘑菇,避免毒素中毒;
1月21日,《辽宁日报》披露,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尽量不要食用“新奇”“野味”食物,特别是老年人、幼儿、孕妇及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更需提高警惕。不要采摘、购买、食用有关部门明令禁止、来历不明的食物。
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出呼吁:“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绝野味市场!”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