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关雎(ju)鸠,在河之洲,窈窕(yao tiao)淑女,君子好逑(qiu)。(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的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好男儿的好配偶。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的路上,大雪纷纷满天飞。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人,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骨头的加工称'切’,象牙的加工称'磋’,玉的加工称'琢’,石的加工称'磨’。切、磋、琢、磨,形象地比喻为学习上一丝不苟的精神。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一天不见面,好像隔着三个秋天那么长久。
6、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你那青青的衣服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灵。表示思念情人。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一方指河的对岸。意思是我思念的人离我很远。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巧笑的两个酒窝儿很美,水灵灵的两只眼睛多好看。
9、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十指尖尖像草木初生的叶芽,皮肤白润像脂膏。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人活着如果不重视礼仪,活着有什么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说的人即使说错了也没有罪过,听的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对道德高尚的人要敬仰,对光明正大的模范行为要学习。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高岸变成深谷,深谷变成大土山。比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用以制成加工玉石的研磨工具。意思是做事可以借助于外力。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靡’:没有;'初’:开始;'鲜’:少;'克’:能。意思是事情都有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他人以桃子赠送我,我要以李子回送。比喻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都逃不掉。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阻止人民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学好如登山一样难,而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坏事恶事做得多的人,必定自取灭亡。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辅’指颊骨,'车’指齿床,颊骨与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唇亡即嘴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比喻两者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要想给一个人定罪,哪里愁找不到理由呢?比喻给人定罪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而这种理由都是纯属瞎扯的理由。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得安宁。 -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
推举人才,在外,不避开自己的仇人,在内,不避开自己的亲人。 -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出现危险的可能,想到了就会有准备,准备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
一般人不是圣人贤人,谁能不犯错误?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
懂得委曲就能保全,受得屈枉才能有伸冤之日。 -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聪明。 -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
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 -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
有诚信的话不美丽,美丽的话没有诚信。意思是可信的话不一定好听,好听的话不一定可信。 -
35、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 -
如要取得必须先要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人与人就是这样,要想别人对你好,你就要先对别人好。 -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的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不周密,但最后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
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来威胁他们。 -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
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意思是祸与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
正直的人从表面上看似乎委曲随和,聪明的人从表面看似乎笨拙,善辩的人从表面看似乎嘴笨。 -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建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起始于脚下的之一步。 -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
说话要有诚信,不能言而无信;做事要有结果,不能虎头蛇尾。 -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
既然来了,就要面对现实。 -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
如果早晨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 -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
既然这种情况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
45、不愤不启,不悱(fei)不发。 (论语·述而) -
愤:认真努力;悱:想说而又不知怎么说。意思是: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学生如果不是到了想说而又说不出时,就不要去启发他。 -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
人虽居高位,但聪敏而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问为耻辱。 -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
自己都不喜欢,就不要让别人去喜欢。 -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
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显得坚固。 -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
学习知识不要厌烦,教导别人不怕疲倦。 -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
人没有长远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
5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 (论语·学而篇》-
学习知识时时刻刻琢磨钻研,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
一个做手工活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应该把工具准备好。 -
5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
过去的事不可挽回,未来的事却可以把握。 -
5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
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君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而小人却愁肠百结,怨天尤人,心胸狭窄,猜疑嫉妒。 -
5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
天气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树和柏树依然傲立。 -
5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疑惑而更加危险。 -
5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5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
人在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作为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
5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
人都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样的。 -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 它为乐的人。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子路)
领导者本身正直没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 得通,倘若自己做不好,就是下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6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 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缺点。
64、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礼记·杂记)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治国宽,武王治国严,宽严结合称文武之道,松紧结合称一张一弛。比喻工作 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6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只有实行天下 为公,彻底铲除私有制带来的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阳 光,百姓得到幸福。
6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否则 就容易失败。
6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经过教学, 才感到自己的知识贫乏。
6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杂记)
如果学习当中缺乏学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则知 识就浅薄,见识就狭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
一块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皿,则没有用处;一个人 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则不能成为人才。
7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使老人有人养老送终,壮年有事情可做,发挥其作用 ,幼年能健康成长,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没有亲 属供养的人,也有人扶养。(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幼而无父母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7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经·乾)
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事物相互有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融合在一起。
7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易经·系辞上)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73、物以类聚,人群以分。 (易经·系辞上)
物是按类别聚集在一起的,人是以志趣的不同分成一群一群的。
7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sao )
在追求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 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的上天入地去追求和探索。
7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sao)
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眼泪流下来,我是在哀叹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苦!
7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sao)
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回我也绝不改悔。
7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个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个人清醒。
7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生不得志。
7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
我要扼守正道,毫不动摇,宁可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8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一尺也有不足的时候,一寸也有多余的时候。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各自都有可取之处。
8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楚辞·卜居)
黄钟被砸烂并抛弃在一边不用,而把泥◇◇作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弃之不用,而才德平庸之辈却居于 高位。
8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楚王问)
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人就越少。
8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读书时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完全相信书,不如不要读书,应该加以分析,辨证地去看问题。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生存发展往往在忧患危难之中,萎靡死亡往往在贪图安逸享乐之中。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8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这是一个治国理念,意思是说,人民放在之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8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人要放弃一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一件事情。即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做成大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什么事都做不好的。
8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9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 。
92、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即使自身富贵, 也不做过份的事, 不穷奢极侈, 不为声色所迷;即使自身贫困, 而志决不贫,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做不仁不义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滥用武力。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要有根据,所说的话要有道理。
9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镂刻不停,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镂刻成功。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是一个意思。
9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 。比喻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只要学生努力,会比老师更优秀。
97、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不一步一步地积累小的步伐,就不可能走到千里路程。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 (庄子)
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水一样纯净,这就是君子之交;如果接触过于密切,交往若醴,像酒一样,容易醉人,导致勾心斗角,追逐名利,这就是小人之交。
10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ai)。 (孙子兵法·谋攻)
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101.避其锐气,击其情归。 (孙子兵法·军争)
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凶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地打击。
10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孙子兵法·九地)
指军队未行动前就像没有出嫁的姑娘那样沉静,一行动起来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广泛的学习,详细的询问,慎重的思考,明确的分辨,踏实的行动。
10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
比喻培养人的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的不容易。
105、仓廪(lin)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论积贮疏)
即使仓库里有充足的粮食也不要盛气凌人,懂得讲究礼节;即使吃饱穿暖了,也不要胡作非为,知道荣辱。意思是说物质上富裕了不要忘记精神上的修养。
10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间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
10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空羡慕,是永远得不得鱼的,还不如回去结张网来捕鱼。意思是说人不能只 有言论没有行动。
10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春秋·内篇下)
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结又大又甜果子的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结又小又酸果子的枳树。意思是环境条件对人事物的影响。
10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 (吕氏春秋·尽数)
经常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到侵蚀。
11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蚂蚁啃噬的洞穴,最后也会被摧毁的。叫人不要小看自己的所犯的错误,一点点小错的积累会使你的人生毁于一旦。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 *** 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112、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11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战国策·秦策)
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拾了据为己有,晚上家里的大门不关,没有人去盗窃人家东西。形容治安秩序和社会风气很好。
114、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115、鹬(yu)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
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116、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战国策·齐策)
别人攻打你,你一定能战胜别人。你去攻打别人,也一定能克敌制胜。
1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男性愿意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女性愿意为取悦自己的人去梳妆。
1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这是战国卫人荆轲去刺秦王临别时的两句千古绝唱,意思是: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11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越春秋)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仅仅看见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后患会随之而来。
120、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一段故事,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即沛公)。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12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122、众口铄(shuo)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列传)
意思是众人的责难和非议,可以把坚硬的金属熔化掉;不断的诋毁诽谤积累起来,可以把人的骨头毁灭掉。比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意思是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12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史记·太史公自序)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125、燕雀安知鸿鹄(hu)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那家雀、燕子哪能知道天鹅的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12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意思是说,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来形容善于策划善于指挥的人。
12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史记·报任少卿书)
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鹅毛还轻。
12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 列传)
聪明人想了一千遍也有错误的时候,而愚蠢的人(平凡的人)想一千遍也有正确的时候,意思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始终正确的人和事。
13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汉书·枚乘传)
用绳子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也会断, 水滴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也会被击穿。用来形容长年累月执着的去做一件事情,终究会成功。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汉书·枚乘·上书谏吴王)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13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用来表示对人对物不可要求太高。
13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134、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 (汉书·辛延年·羽林郎)
人生结交有新有旧,不能结交了新的忘记了旧的,无论如何不能逾越这个为人之道,这里的贵贱不是指地位的尊卑和价值的高低,而是'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意思。
135、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136、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后汉书·王霸传)
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生命力强,能够活下来;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最后凋谢。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
13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 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意思是在某处先有所失,可在另一处又有所得。比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13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精诚:诚心诚意。诚心诚意所到达的地方,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他打开。形容对人真诚产生的感动力。
13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盛:大;副:相称,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很难跟名声相符。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14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不可遗忘,共过患难的妻子不要遗 弃。指情谊深厚,不能忘怀。
142、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有志气的人不喝偷来的泉水,贫穷的人也不接受别人丢过来的食物.
143、老骥伏枥(li),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龟虽寿)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14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山不辞土石才这么高,大海不弃细流才这么深。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是个典故:据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中断数次,表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意思。
14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血洒疆场,去赢得胜利!
146、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既然是两兄弟,何必手足相残。
【诸葛亮·出师表】
1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14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4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学习需要有目标,才气需要不停的学习才能累积,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1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15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
15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5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人民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在治理国家中处理好人民的关系最重要。人民以吃饭问题更大,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东西。
15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155、茕茕(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15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15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在东边的篱笆边上采菊花,悠然自得还能看到南边的小山.
15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159、羁(ji)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羁鸟留恋自己原来的树林,原来的家。池中的鱼儿思念自己原来的河流。形容十分想家。
16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16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晚上扛着锄头回家.
16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刑天失败仍挥舞盾斧,刚毅的精神始终存在。 刑天是个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1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精力充沛的年岁不会再重新来过, 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个早晨。意思是人们当风华正茂的时候,应当奋发进取, 珍惜时间,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
16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16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无具体含义,只是描写了一种自然景色。
16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接触了朱砂就变红,接触了砚墨就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67、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从竹管的小孔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68、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天地虽大,都可概括进形象,万物虽多,都可描绘于笔下。
169、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170、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畔长起了春草,园中柳树上鸟儿在歌唱。
17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象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的澎湃。
17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173、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词句中如果发现仍有可以删削的地方,就足见文章还有疏忽之处,如果发现一个字都不能删除,才能知道文章是多么精炼严密。
174、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南朝·江淹·别赋)
让我黯然消魂的事情,也只有离别它了!
17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南朝·萧铎)
要在一年中做的事情(或一天),一开春(或一天亮)就要做好,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17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知了(蝉)叫,树林显得很清静,鸟儿鸣,山显得更幽深。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青青的,地很辽阔,风一吹,草低下去了,看见了牛羊,描写了牛羊在草原上若隐若现的生动情景。
17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北朝民歌·木兰诗)
千万里行军打仗,军务繁忙,跨越了重重关隘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转眼间时光飞逝。
17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18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檄梁文)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无辜被连累而遭受灾祸。
181、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雁群北飞之后,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发生在春花开放以前。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心理。
18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
18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父)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桂鱼又鲜又肥。
184、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新唐书·元行冲传)
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18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
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
186、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海上升腾的云霞带来曙色,江南先发的梅柳已报阳春。
18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188、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就是晚霞,孤鹜是孤独的野鸭子。所以整句意思是:晚霞和孤独的野鸭子在空中一齐飞翔,秋天辽阔的水面与天相接在一起呈现着一种颜色。描写的是滕王阁前的一幅美景。
18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 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19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不知那细丝般柳叶是谁裁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巧匠手中的剪刀裁出来的。
19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悠悠:渺远的样子; 怆然:悲伤凄凉; 涕:眼泪。整句的意思是: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19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快要到家乡的时候,心里感到担忧,害怕家里有什么坏消息,所以不敢问碰见的人。
19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水涌动而升起,景象壮观。
19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望着的是同一轮明月。
19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唐·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思念丈夫像圆满的明月一样纯洁无邪,由于日夜思念,容颜都憔悴了,宛如那团团圆月,在逐渐减其清辉,变成了缺 月了。
19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9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哀伤的曲调,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这两句话表现的是一种悲壮苍凉的离恨别愁。折柳赠别的风俗习惯在唐时最盛,「折杨柳」意味着离别,所以,人们见了杨柳就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198、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村边的绿树长得很茂盛,连接成一片,青山在城郭外斜斜地伸展着。
19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春天不知不觉来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叫声
20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
20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着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20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秦朝的明月与汉朝关城都没有什么变化,战争自秦汉以来一直没有间断过,离家出征到万里之外的人还没有回归家乡。
20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冰心玉壶就是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
20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泛)
远望江水滔滔,似乎要奔流到天地之外;山色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20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透过松树针叶之间的缝隙透射到地上,仿佛碎了的月亮散落在大地。一股清泉在石头上流,仿佛潺潺的流水在抚摸着光洁的石头。
20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唐·王维·山居秋暝)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笑逐而归;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散,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水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20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没有关系,不必绝望,坐下来看看,天上风起云涌,云就是雨,雨就是水。寓意是 :人碰到困难不要失望,坚信办法总是有的。
20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加轻快。
20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无边无际的大漠中,一缕烽火台上的孤烟,直上青天;长长的一条河上,快降落的太阳,显得更大更圆。
2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月亮升起,亮光一显露,惊动了山上在树林里栖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2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再喝完一杯酒吧,向西出了边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2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个人单独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寂寞,每到节假日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21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白·蜀道难)
蜀(今四川一带)道真难行,比登天还要困难!
21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抬头望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家乡的亲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现在都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
2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
216、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21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21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缘。“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
21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因为春风深知离别之苦,不忍看到人间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吹到柳条上让它发青。
220、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
22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
秋风不停的吹,人们一直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2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李白的意思是说,虽然他行单影只,其实他并不觉得寂寞,即使是一个人在喝酒,也还有月亮和影子做伴,并不觉得冷清。三人是指自己、月亮和自己的影子。
22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这两句描写的是如下情景:从白帝到江陵,要穿过七百里三峡。这里山势险峻,林木苍翠,上有云雾缭绕,下有急流险滩。归心似箭的诗人全不在意,只听得两岸山上猿猴的叫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轻快的小船早就掠过峡谷 ,把一道道山峦抛到身后去了。此情此景飘逸潇洒,神采飞扬 !
2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这是李白一首诗的后两句,要知道它的意思和精彩,必须了解汪伦其人其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旅游的消息,于是,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旅游,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再深,也不如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22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这两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气势。
226、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意思是:大鹏鸟总有一天会乘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李白何出此言是有原因的,他去拜见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邕(yong),希望通过李邕引荐找到政治出路,却受到冷遇,愤激之余写下了此诗。诗人以不羁的大鹏鸟自诩。
22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燕山上纷飞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的竹席,它们片片飘撒在轩辕台上。
22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我们都满怀远走高飞的兴致,想腾空飞跃到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月亮。
22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在山中隐居,获唐玄宗下诏入京,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Ji情洋溢的诗,这是诗最后两句。意思是:我仰天大笑,要出门进京了,长期以来朝廷不器重我,本来嘛!我哪里是平凡的人。蓬蒿人即草根族。
23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深刻的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把水切断,可刀是切断不了水的,烦恼仍然象流水一样纠缠得无法摆脱。希望依靠酒来举杯消愁,可酒也是消不了愁的,反而更加在愁境中不能自拔。
2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其自身的意义、价值!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花完了还可以再去奋斗赚取。
23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群峰夹岸,舟行水中,好像山动船不动,两岸青山由远及近,产生推开门就进去的错觉。“相对出”,把静止的山变成了动态的山,它们从远处走来,又从船旁徐徐向后退去。从两岸青山之间远望,长长河流,水连天,天连水,相接处孤帆、红日紧紧相依。
2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叶孤帆,帆影消失后,友人毕竟离去了,望着浩渺的长江,心驰神往,像江水流到天边,追随友人而去。
2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235、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唐·李白·江上吟)
兴致正浓的时候提笔写成的诗文气势恢宏,可以摇撼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作成的诗文精彩得可以傲立在沧海之上。
23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唐·李白·行路难)
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23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238、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唐·李白·北风行)
意思是黄河还可以用土埋上,可恨的是寒冽的北风雨雪却没有办法制止。
23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是李白同情王昌龄被贬官而写的诗。意思是: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夜郎系指隋代的夜郎县(现今湖南辰溪一带),王昌龄被贬到龙标(现今湖南芷江),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故称夜郎西。
24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请朋友问一问长江吧!我们离别的情意同长江相比哪个长?意思是我们的友谊比长江还要长。
241、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南京附近的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隔成两条水道。
24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24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唐·李白·清平调)
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观赏牡丹花,李白奉诏前往写诗助兴,这是其中的两句,意思是:见到云就联想到她(指杨贵妃)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形容杨贵妃美丽华贵。
24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向东流入大海。描写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24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24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潮水涌涨,两岸显得更开阔。风顺了,船帆直悬江面。
24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崔颢·黄鹤楼)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248、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张旭·山中留客)
即使是天气晴朗,没有下雨,你走入深山老林,也不免会沾湿衣服。
24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不要发愁前面的道路上没有知己,看天下有哪个人不认识你啊 !
250、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 歌行)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 ***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诗词中有很多看似熟悉的字,可一张嘴就容易读错,今天,小编为大家说说诗词中那些看似熟悉的字,试一试,看你中招了么?
刬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李清照《点绛唇》
刬【chǎn】,通“铲”,意为削、平。
李白在诗中表示,他希望把君山铲去、削平,让洞庭湖水平铺流去,一望无际。果然是浪漫派的李白。而李清照的这首诗,写少女见人来,慌忙避走,把鞋子都跑掉了,以袜着地,少女的俏皮可见一斑。
氤氲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氤氲【yīn 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槛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槛有两种读音:【jiàn】,【kǎn】。槛【jiàn】是指栏杆的意思,槛【kǎn】是指门槛。两首诗里的槛都是指栏杆,所以这里的“槛”读【jiàn】。
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客至》
醅读【pēi】,意为没滤过的酒。不读第二声!
潋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滟,读音【liàn yàn】,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子。
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桃花流水什么肥呢?正解:【guì】,鳜鱼肥,鳜鱼是一种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
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有多少人把“谙”读成了“音”的,有的话自己也默默地举起个手。谙【ān】,是熟悉的意思。
袅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苏轼《海棠》
“袅”【niǎo】,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簟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簟【diàn】,音电,是竹席。玉簟:光滑如玉的竹席。
縠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宋祁《玉楼春·春景》
縠【hú】,意思是有皱纹的纱。
脉脉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脉有两个读音:【mài】 【mò】。此处读【mò】,意为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舴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一直将“舴艋”读成“蚱蜢”的掩面逃。舴艋读【zé měng】,指形似蚱蜢的小船。在古诗词中经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
葳蕤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
一看这两个字,是不是有点懵?葳蕤读【wēi ruí】,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拚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晏几道《鹧鸪天》
“拚”这个字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拼字。其实,“拚”有三种读音:【pīn】【pàn】【fān】。读【pīn】时,通“拼”。读【fān】时,通“翻”。在这首诗里,读【pàn】,意为舍弃、不顾惜的意思。
菡萏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菡萏【hàn dàn】,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哂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杜甫《戏为》
哂,读【shěn】,有微笑和讥笑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讥笑。
潺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潺湲【chán yuán】,意思是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窅【yǎo】。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戍【shù】,指军队防守。戍边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经常出现。
◎本文转载自“一诗一课”,图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渔歌子
张志和
xīsàishānqiánbáilùfēi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huāliúshuǐguìyúféi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ruòlì lǜsuōyī 青箬笠,绿蓑衣,
xiéfēngxìyǔbùxūguī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730-约810),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融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陈师曾(1876~1923年),名衡恪,号朽道人,乃陈寅恪之兄,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2016年11月,中国美术馆推出了陈师曾诞生140周年美术作品展,其中有幅《桃花鳜鱼》。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桃花鳜鱼》是陈师曾交游成果中的精品力作——鱼体丰赡,背弯如弓,那截带着翠叶的桃枝从鱼口穿出,想必刺痛了鳜鱼,要不然不会鱼眼圆瞪,背鳍怒张。特别是鱼身的细小鳞片,小方格似的,密密麻麻。有画家猜测,那些栩栩如生的鱼鳞不大可能是画上去的,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做豆腐的纱布,蘸了墨汁印上去的。
笔者不懂绘画艺术,但知道,这幅画的落款必是缘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情与画意,前因与后果,丝丝入扣。
张志和(732~774年)乃金华名人,年少聪慧,十六岁游太学,因献策受到肃宗赏识,赐名“志和”。后因事获贬,遂不仕,“扁舟垂纶,游三江,泛五海,自谓烟波钓徒。”(颜真卿语)其间,他潜心道学,著有《玄真子》12卷,《太易》15篇。《全唐诗》收录存诗9首。尽管如此,仅这首《渔歌子》,便足以让他声名远播。
陆抑非《桃花鳜鱼肥》
1921年夏天,日本著名画家小室翠雲(1874~1945年)来北京参加首届中日联合画展,慕名拜访了北平文化圈的知名人物陈师曾,并谈及《渔歌子》。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鳜鱼。陈师曾默记于心,特地差人买来一尾供其观赏,并作《桃花鳜鱼》相赠。
题曰:“小室翠云来京师,谈及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句,而未尝见鳜之形也。乃为购一尾示之,临古画此见赠,因记。时辛酉七月,衡恪。”
画家之间互赠画作,投桃报李,本不足道。但陈师曾以鱼为媒,赠以《桃花鳜鱼》,既有“有客自远方来”的喜悦,也是中日睦邻友好的佐证。今天,我们再次回味这一画坛趣事,心中不免好奇:那尾鳜鱼最终去了哪里?怕是烹成佳肴,被他俩用来下酒了。
鳜鱼是越地清代八大贡品之一。《正字通》说:“鳜鱼……皮厚、肉紧,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鳜豚。”古人好鳜鱼,竟将其美味比作剧毒无比的河豚,恰如其分。不过,鳜鱼无毒,兼有治病疗效。《随息居饮食谱》写道:“鳜鱼味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运饮食,肥健人。”《本草纲目》则记载:“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劳瘵累年,偶食鳜鱼羹,遂愈。”
当然,现代吃货看重的不会是鳜鱼的药用价值。中华大地,只要出产鳜鱼的地方,几乎都有一道传奇名菜。而且,这菜那菜,皆无“刺多的烦恼”,更因蒜瓣状鱼肉粒粒鲜美、颗颗肥厚。
“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诗人梅尧臣吃得斯文、含蓄。“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 *** ,蘸花椒盐吃,极妙!”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吃得生猛、直白。据说,中国驻外使馆 *** 厨师,“松鼠鳜鱼”是必选考题。
“松鼠鳜鱼”是苏菜名馔,外脆里嫩,并非人人会烧,作为考题未尝不可。但要说可口味美,则见仁见智。
松鼠鳜鱼
鳜鱼是“大众情人”,煎、熘、烧、烤、炸、拌、冻、瓤……无一不可,但不管哪种烧法,清蒸、红烧最为家常,腌成“臭食”亦不失特色。
浙江磐安县玉山台地的龙鸟尖乃婺江源头,山高水长。顺流而下,岸阔水清,鱼虾丰美,但鳜鱼(俗称贵鱼、老虎鱼)难得见到,红烧之后上得了农家娶亲嫁女的酒席,是一道硬菜。想来,鳜鱼之“贵”即缘于此。
老话说,千煮豆腐万滚鱼。鳜鱼红烧,无需太多的技巧。记得某个夏日的傍晚,大哥捉来一尾硕大的鳜鱼,妈妈便去屋后菜园采摘佐料,顺手剪上几束韭菜。烧烫铁镬,剜一勺猪油把鳜鱼翻煎几下,丢进紫苏、青椒,倒入一小碗家酿米酒,再用门前蟠溪水熬制。也就半个钟头,缕缕鱼香便弥漫老屋。兄弟几个咽了咽口水,连忙把八仙桌往门堂一抬,摆上那盆红烧鳜鱼,再添几个小菜,就是一顿美美的晚餐。更难忘的是,那年头老家尚无电灯,但有柴扉小院,土碗土烧,还有那满堂柔和的月光……
鳜鱼清蒸,最能体现“真”味,素来便是越地名菜。农家大多蒸具不备,火候难控,敢“蒸”者不多。而在宾馆酒家,清蒸一尾斤把重的鳜鱼,一刻钟就能搞定,配料多为火腿、笋片、香菇、姜丝、绍酒等等。不过,要是少了那张用来覆盖的网油膜,吃口就会发柴。此乃顶级厨师的不传之秘。
臭鳜鱼,徽菜中的明星。金华虽说不产,但大小酒肆常有供应,想来婺州与徽州是近邻的缘故吧。
臭鳜鱼犹如臭豆腐一般,都是“闻着臭吃着香”。每每上桌,嗜食者,吃得欢畅;不爱者,早已捏着鼻子,摆动双手,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这也难怪,鳜鱼是河鲜,小清新,臭鳜鱼却是重口味。小清新忽然变成重口味,也算是雅俗与共了。
牡丹鳜鱼
野生鳜鱼常常栖息在静水的石隙中,对水环境十分敏感。它昼伏夜出,异常凶猛——从幼鱼起,逢鱼必吃,水草、苔藓之类是不啃的。
桃花开,溪水涨,俗称春汛,是江南特有的气象。此时,江鲥未上市,鲫鱼产子已瘦。而鳜鱼则频频闪出石隙,逐水追食鱼虾,一天天地肥美自己……
笔者爱鱼鲜,最是那烟火气里一片悠闲的风情雅韵。“船头一本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陆游句)于是,知鱼懂鱼的张志和们背上钓杆,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来到青山绿水边,放长线钩大鱼,望穿一溪春水。
想想吧,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是因为景色宜人,而是桃花流水熬制的鳜鱼实在味美啊!
诗词中“难以启齿”的20个字,读对10个算你牛!请把这几句诗大声地读出来: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今天,就来盘点那些诗词中令人“难以启齿”的字。
刬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李清照《点绛唇》
刬【chǎn】,通“铲”,意为削、平。
李白在诗中表示,他希望把君山铲去、削平,让洞庭湖水平铺流去,一望无际。果然是浪漫派,服了李白了。
而在李清照的这首诗中,写她初见赵明诚时,慌忙避走,把鞋子都跑掉了,以袜着地,少女的俏皮可见一斑。
氤氲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氤氲【yīn 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槛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槛有两种读音:【jiàn】,【kǎn】。槛【jiàn】是指栏杆的意思,槛【kǎn】是指门槛。
两首诗里的槛都是指栏杆,所以这里的“槛”读【jiàn】。
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客至》
醅读【pēi】,意为没滤过的酒。不读第二声!
潋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正确读音【liàn yàn】,音练艳。
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桃花流水什么肥呢?正解:【guì】,鳜鱼是一种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
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很多人把“衰”读成【shuāi】,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其实,这里应该读【cuī】。
此处的“衰”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
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谙【ān】,是熟悉的意思。
袅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苏轼《海棠》
“袅”【niǎo】,音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这样一说,是不是感觉特别好读。
簟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簟【diàn】,音电,是竹席。玉簟:光滑如玉的竹席。
縠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宋祁《玉楼春·春景》
縠【hú】,音胡。意思是有皱纹的纱。
脉脉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脉有两个读音:【mài】 【mò】。此处读【mò】,意为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舴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一直将“舴艋”读成“蚱蜢”的掩面逃。
舴艋读【zé měng】,音泽猛。指形似蚱蜢的小船。在古诗词中经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
葳蕤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
一看这两个字,有点懵掉。
葳蕤读【wēi ruí】,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
拚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晏几道《鹧鸪天》
“拚”这个字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拼字。
其实,“拚”有三种读音:【pīn】【pàn】【fān】。读【pīn】时,通“拼”。读【fān】时,通“翻”。
在这首诗里,读【pàn】,音盼,意为舍弃,不顾惜的意思。
菡萏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菡萏【hàn dàn】,音汉淡。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哂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杜甫《戏为》
哂,读【shěn】,音沈。有微笑和讥笑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讥笑。
潺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潺湲【chán yuán】,音缠园。意思是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窅【yǎo】。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戍【shù】,音树。指军队防守。戍边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经常出现。
你们读对了几个?留言告诉我们吧~
生僻字大全:
觊觎 jìyú
龃龉 jǔyǔ
囹圄 língyǔ
魍魉 wǎngliǎng
纨绔 wánkù
鳜鱼 guìyú
耄耋 màodié
饕餮 tāotiè
痤疮 cuóchuāng
踟躇 chíchú
倥偬 kǒnɡzǒnɡ 另:倥侗念kōngdòng。
彳亍 chìchù
谄媚 chǎnmèi
女红 nǚgōng 古同“工”
佝偻 gōulóu
龟裂 jūnliè 田地因天旱而裂开许多缝子;皲裂。人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布满裂纹或出现裂口
龟裂 guīliè 微细的裂纹(如砂浆、混凝土、抹灰面上的);颜料、釉或油漆薄膜,由于老化和瓦解而产生的短而浅的裂纹
蓓蕾 bèilěi 遗憾的是在人名中经常被念作péi。
蹀躞 diéxiè
迤逦 yǐlǐ
呷茶 xiāchá 呷作动词,义为小口饮。呷作象声词时念作gā。
狡黠 jiǎoxiá
猥亵 wěixiè
猥狎 wěixiá (怀疑是否有这个词)
委蛇 wēiyí
蟾蜍 chánchú
迷惘 míwǎnɡ
趔趄 lièqie
窥觑 kuīqù
肄业 yìyè
徜徉 chánɡyánɡ 也作倘佯。
叱咤 chìzhà
绸缪 chóumóu
纶巾 guānjīn
咄嗟 duōjiē 霎时 罹难 línàn
龌龊 wòchuò
促狭 cùxiá
皈依 guīyī
旮旯 gālá
戛然 jiárán
参差 cēncī
鳏夫 guānfū
髑髅 dúlóu
皴裂 cūnliè
妊娠 rènshēn
老鸨 lǎobǎo
东莞 dōngguǎn
孑孓 jiéjué
逡巡 qūnxún
趑趄 zīqiè
斡旋 wòxuán
弹劾 tánhé
旌旗 jīngqí
沟壑 gōuhè
交媾 jiāogòu
菁华 jīnghuá
毓婷 yùtíng
拈花 niānhuā
旖旎 yǐnǐ
褴褛 lánlǚ
蒯草 kuǎicǎo
执拗 zhíniù
匍匐 púfú
阿訇 āhōng
** shǔnxī
暴殄 bàotiǎn
拥趸 yōngdǔn
氤氲 yīnyūn
鹄的 gǔdì
整饬 zhěngchì 北京话里常念轻声。
贲临 bìlín 常被人念成pēn
踽踽 jǔjǔ
弑君 shìjūn
舐犊 shìdú
澹台 tántái 复姓
单于 chányú
尉迟 yùchí 复姓。
噱头 juétou或xuétóu 一般取后一种。
劓刑 yìxíng
木讷 mùnè
薄荷 bòhe
徘徊 páihuái
耆宿 qísù
确凿 quèzáo 现在只有一个音。
枣核 zǎohé 念hú时通常后加儿化音。
给予 jǐyǔ
说客 shuìkè
腌臜 āzā
垚(三个土,读音yáo,意:山高,多用於人名。)
犇(三条牛,读音bēn,意:同“奔 ”,急走,跑,紧赶,逃跑等。)
聂(三只耳朵,读音niè)
磊(三块石头,读音lěi,本义:石头多)
猋(三条小狗,读音biāo )
贔(三个宝贝,读音bì )
虫(3个虫重叠,读音chong ) (虫的繁体)
奸(三个女字重叠,读音jian) (奸的繁体)
嘦(上只下要,读音jiào )
囍(两个喜字,每个喜字31口,共六十二口,读音xǐ )
巭(上功下夫,读音bū)
恏(上好下心,读音hào )
孬(上不下好,读音nao)
奣(上天下明,读音wěng)
嫑(上不下要,读音biáo,意:不要 )
驫(三匹马,读音piāo )
嚞(三个吉,读音zhé)
譶(三个言,读音tà )
舙(三条舌头,读音qì )
瞐(三只眼,读音mò )
馫(三只香,读音xīn)
灥(三条泉水,读音xún )
靐(三个响雷,读音bìng)
畾(三个条田,读音léi)
轰(三个车,读音hōng )
皛(三个白,读音xiǎo)
惢(三颗心,读音suǒ )
尛(三个小,读音mó)
麤(三个鹿,读音cū )
龘(三个龙,读音dá ,意古同“龖”,龙腾飞的样子。)
票(三个票,读音piāo,意通“飘”。轻举的样子)
鑫(三个金,读音xīn,意旧时商店字号、人名用字,取其金多兴旺之意)
森(三个木,读音sēn,意稠密
以下没有拼音的字是和右边的字同音,而左边有两个生僻字的表示两个生僻字同意。拼音右边的数字表示这个拼音的声调
生僻字大全与解释
【囙:因】 【叚:假(1) 】 【吅:宣】 【畾:雷】 【瞐(mo):引人注目】 【昍(xuan1):明】
【呇(qi4):明亮的星】 【喦:岩(1)】 【噐:器】 【喌(zhou1):唤鸡声】 【嚚(yin2):暴虐;愚顽】
【嘂(jiao4):高声大呼】 【槑:梅】 【叿(hong2):言语噪杂】
【啙(zi3): 弱;劣; 呰(訾); “疵”;poor】【夃:(gu3)贾;卖(ying2)赢】 【孖:滋】
【孞:信】 【尒:尔】 【尗:菽】 【尛(mo3):微】【尢:(you2)尤;(wang1)尪】 【巛:川】
【帀:匝】 【広:广】 【亼、亽:集】【幷:并】 【廵:巡】 【廸:迪】 【廹:迫】
【廻、廽、囬:回】 【靣:面】 【庁(ting1):平】 【廿(nian4):二十】【卅(sa4):三十】
【弇:掩】 【彑(ji4):猪头】 【彡(shan1):以羽于掩】【彐:雪】 【彧(yu4):文采】
【忒(te1):太】 【忄:心】 【惢:】【戼:卯兔】 【旰(gan4):晚】 【氷:冰】 【氺:水】
【氼:溺】 【灮:光】 【歺:歹】【旕:】【妿:】 【娿:婀】 【鵞:鹅】【擕:携】 【殶:注】
【厷:宏】 【歨:步】 【歰、歮:涩】 【殸:声】 【殹:医】 【譶(ta4):说话快】 【厽:累(lei3)】
【劦:协】 【昘昉(fang3):明】 【曌:照】 【朆(fen1):未曾】 【覅(fiao4):别、不要】
【嫑(biao3):不要】 【甭(beng2):不用】 【嘦(jiao4):只要】 【冇(mao3):没有】
【舙:话】 【怘:(hu4)护;漏;常;安(gu4)固体】 【圕(tuan1):图书馆】【屾(shen1):稳重】
【奡:傲】 【朙:明】 【仝:同】 【劼:慎重;稳固;勤勉】 【誩(jing4):争论】
【臸:(jin4)进;(zhi1)到达】 【祘:算】 【靘(qing4):青黑色】 【燊shen1:旺盛】 【両:两】
【囍:喜】 【喆:哲】 【壨:垒】 【斻:航】【斺:结】 【旣:既】 【毖(bi4):谨慎;操劳】
【毘、毗(pi2):接连;辅助;损坏】 【弼(bi4):辅助】 【毚(chan2):狡猾;贪】 【兲:天】
【炯:囧】 【亝:齐】 【佥(qian2):全】 【叄、叅:参】 【厺:去】 【叀:专】 【厹:蹂】
【叐:拔;跋】 【叒:若】 【圡:土】 【壵:壮】 【囜(nin2):贤】 【爯:称】 【牁:柯】
【猋、骉:飙】 【衟:道】 【衙(ya2):官】 【冄:冉】 【衺:邪】 【覄:覆】 【覇(ba4、po4):霸】
【覌:观】 【覐:觉】 【訄(qiu2):迫】 【贠:员】 【貣:贷】 【貤:迤】 【贳(shi4):租】
【貹:盛】 【砳:乐(yue2)】 【夶:比】 【祘:算】 【炏:炎】 【艸:草】 【畕:疆】 【朤:朗】
【竝:并】 【犇:奔】 【曰(yue1):说】
题目是陈师曾一幅画作的落款。
陈师曾(1876-1923年),名衡恪,号朽道人,乃陈寅恪的三弟,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2016年11月,中国美术馆推出了陈师曾诞生140周年美术作品展,其中就有这幅《桃花鳜鱼》。
鳜鱼扁形、阔腹、尖头,翘口、鳞细,皮果青色,泛着不规则的花黑斑点,颇为入画。当代画家中,如潘天寿、吴茀之、王雪涛、叶尚青、高冠华诸公,皆为画鳜高手。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桃花鳜鱼》是陈师曾交游成果中的精品力作——鱼体丰赡,背弯如弓,那截带着翠叶的桃枝从鱼口穿出,想必刺痛了鳜鱼,要不然不会鱼眼圆瞪,背鳍怒张。特别是鱼身的细小鳞片,小方格似的,密密麻麻。有画家猜测,那些栩栩如生的鱼鳞不大可能是画上去的,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做豆腐的纱布,蘸了墨汁印上去的。
我不懂绘画艺术,但我知道,这幅画的落款笃定缘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情与画意,前因与后果,竟然丝丝阖扣。
张志和(732-774年)乃金华名人,年少聪慧,十六岁游太学,因献策受到肃宗赏识,赐名“志和”。后因事获贬,遂不仕,“扁舟垂纶,游三江,泛五海,自谓烟波钓徒。”(颜真卿)期间,他潜心道学,著有《玄真子》12卷,《太易》15篇。《全唐诗》收录存诗9首。尽管如此,仅这首《渔歌子》,便足以让他声名远播。
1921年夏天,日本著名画家小室翠云(1874-1945年)来北京参加首届中日联合画展,慕名拜访了北平文化圈的知名人物陈师曾,并谈及《渔歌子》。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鳜鱼。陈师曾默记于心,特地差人买来一尾供其观赏,并作《桃花鳜鱼》相赠。题曰:
小室翠云来京师,谈及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句,而未尝见鳜之形也。乃为购一尾示之,临古画此见赠,因记。时辛酉七月,衡恪。
画家之间互赠画作,投桃报李,本不足道。但陈师曾以鱼为媒,赠以《桃花鳜鱼》,既有“有客自远方来”的喜悦,也是中日睦邻友好的佐证。今天,我们再次回味这一画坛趣事,心中不免好奇:那尾鳜鱼最终去了哪里?怕是烹成美味,被他俩用来下酒了。
鳜鱼是越地清代八大贡品之一。《正字通》说:“鳜鱼……皮厚、肉紧,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鳜豚。”古人好鳜鱼,竟将其美味比作剧毒无比的河豚,恰如其分。不过,鳜鱼无毒,兼有治病疗效。《随息居饮食谱》写道:“鳜鱼味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运饮食,肥健人。”《本草纲目》则记载:“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劳瘵累年,偶食鳜鱼羹,遂愈。”
当然,现代吃货看中的不会是鳜鱼的药用价值。中华大地,只要鳜鱼生长的水域,几乎都有一道传奇名菜。而且,这菜那菜,皆无“刺多的烦恼”,更因蒜瓣状鱼肉粒粒鲜美,颗颗肥厚。
“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诗人梅尧臣吃得斯文、含蓄。“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 *** ,蘸花椒盐吃,极妙!”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吃得生猛、直白。据说,中国驻外使馆 *** 厨师,“松鼠鳜鱼”还是必选考题。
“松鼠鳜鱼”是苏菜名馔,外脆里嫩,并非人人会烧,作为考题未尝不可。但要说可口味美,则见仁见智。
鳜鱼是“大众情人”,煎、熘、烧、烤、炸、拌、冻、瓤……无一不可,但不管哪种烧法,清蒸红烧最为家常,腌成“臭食”亦不失特色。
磐安县玉山台地的龙鸟尖乃婺江源头,山高水长。顺流而下,岸阔水清,鱼虾丰美,但鳜鱼(俗称贵鱼、老虎鱼)难得见到,红烧之后上了农家娶亲嫁女的酒席,是一道硬菜。想来,鳜鱼之“贵”即缘于此。
老话说,千煮豆腐万滚鱼。鳜鱼红烧,无需太多的技巧。记得某个夏日的傍晚,大哥捉来一尾硕大的鳜鱼,妈妈便去屋后菜园采摘佐料,顺手剪上几束韭菜。烧烫铁镬,剜一勺猪油把鳜鱼翻煎几下,丢进紫苏、青椒,倒入一小碗家酿米酒,再用门前蟠溪水熬制。也就半个钟头,缕缕鱼香便弥漫老屋。兄弟几个咽了咽口水,连忙把八仙桌往门堂一抬,摆上那盆红烧鳜鱼,再添几个小菜,就是一顿美美的晚餐。更难忘的是,那年月老家尚无电灯,但有柴扉小院,土碗土烧,还有那满堂柔和的月光……
鳜鱼清蒸,最能体现“真”味,素来便是越地名菜。农家大多蒸具不备,火候难控,敢“蒸”者不多。而在宾馆酒家,清蒸一尾斤把重的鳜鱼,一刻钟就能搞定,配料多为火腿、笋片、香菇、姜丝、绍酒等等。不过,要是少了那张用来覆盖的网油膜,吃口就会发柴。此乃等级厨师的不传之秘。
臭鳜鱼,徽菜中的明星,犹如臭豆腐一般,都是“闻着臭吃着香”。每每上桌,嗜食者,吃得欢畅;不爱者,早已捏着鼻子,摆动双手,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这也难怪,鳜鱼是河鲜,小清新,臭鳜鱼却是重口味。小清新忽然变成重口味,也算是雅俗与共了。
野生鳜鱼常常栖息在静水的石隙中,对水环境十分敏感。它昼伏夜出,异常凶猛——从幼鱼起,逢鱼必吃,水草、苔藓之类是不啃的。
桃花开,溪水涨,俗称春汛,是江南特有的气象。此时,江鲥未上市,鲫鱼产子已瘦。而鳜鱼则频频闪出石隙,逐水追食鱼虾,一天天地肥美自己……
我爱鱼鲜,最是那烟火气里,一片悠闲的风情雅韵。“船头一本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陆游)于是,知鱼懂鱼的张志和们背上钓竿,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来到青山绿水边,放长线钩大鱼,望穿一溪春水。
想想吧,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不是因为景色宜人,而是桃花流水熬制的鳜鱼实在味美啊!
荔枝精选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钓鱼爱好者#《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
西塞山前白鹭飞,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
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
青箬笠,绿蓑衣,
xié fēng xì yǔ bú xū guī 。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作品赏析:
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 END -
有趣、有料-
微信公众号:荔枝诗词
传播知识,带你微笑:)
搜索关注“荔枝诗词”微信公众号,更多诗词有趣内容等你来
(张一清 著 / 梁 艳 读)
“桃”左边的“木”表示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右边的“兆”表示字的读音;左右合在一起指的是一种落叶乔木,也指这种树木结的果实。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有《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桃树属于早春时节报春、迎春的树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景致。
而东晋的陶渊明,虽然一生爱菊、种菊、赏菊,常常携酒一壶静观南山美景,然而他心中的理想国却有“桃花源”的美名。
麻姑献寿图 明 张路
春去夏来,每到仲夏时节,美味的桃子就开始成熟。
桃子的滋味曾征服多少老饕挑剔的味蕾,因此才会出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景象。
而且由于传说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结的都是“长生果”,所以桃子也就有了“长寿”的寓意,随之还形成了用“寿桃”祝寿的风尚。
仿古图册 桃源图 清 王翚
按照著者不详的志怪小说《汉武帝内传》以及明代王世贞编著的《宛委余编》等古代文献,据称有幸品尝过西王母蟠桃园仙果的人间幸运儿,一个是周穆王,另一个是汉武帝。
而且据说汉武帝吃过神仙果之后珍藏的果核,到元朝时还留存在皇家内府。
这几枚果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上面还刻有“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字样。
寿桃图 明 唐寅
传说只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功勋卓著的汉武帝刘彻逝世时也只是刚刚到古稀之年。
周穆王姬满倒是长寿,据说撒手人寰的时候已逾期颐之年。
但是,这些传说却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了祝寿的内涵。
虽然汉武帝的桃核最终未见种成桃树,但是鲜桃与李子的美味使得这两种果树遍布人间,而且种植桃李的传统还催生了“桃李遍天下”的育人风尚。
桃花鸳鸯图 南宋 佚名
据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一位官宦子质曾经与晋国的卿大夫赵简子有过一段对话。
对话的大致意思是春季来临时种植桃李,到了秋天就会收获桃李;如果春天种植的是蒺藜,那么,收获季节也只能面对蒺藜了。
这段对话的寓意是授徒和育人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门生们的资质会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因此,“桃李”后来就产生了表示“学生”的含义。
如果每一位辛勤的园丁都能培育出质量上乘的“桃李”,这将是“百年树人”大计的幸事。
粉彩九桃瓶 清
寓意如此美好的桃子,由于其外表的美艳,自古也被附会了某些并不美好的意思。
如果说“桃花运”尚且还含有一丝幸运的成分,那么,“桃花眼”“桃色新闻”等显然就是彻头彻尾的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祸患了。
其实,祸不在桃,而在于美艳的天资如何装点人间,适度则美,过犹不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以为的吟春!其实在点菜春风一过,各种野菜纷纷抬高了身价,荠菜蕨菜马齿苋,苜蓿香椿马兰头,清炒凉拌三月三。要知道在我们伟大的饮食文化里,是没有一种季节不可以吃到嘴里去的。如果是古代的诗人们穿越回来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慨:太寡淡了,春季食鱼正当时。
唐代诗人张志和留传下来的作品不多,《渔歌子》就是其中一首,里面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算是色香味俱全的一句。词牌名《渔歌子》原题叫《渔父》,“渔父”的“父”读音很多人都会读错,应该读第三声,意思是渔翁,捕鱼的老人。古代陆路交通不如水路交通方便,所以外出的人们难免会借船出行,要是没有客船,渔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外庄子最早塑造了一位与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是隐士的象征。所以后来在诗词里留下了不少渔翁的身影。比如柳宗元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郑板桥的“老渔翁,一钓杆,靠山崖,傍水湾”,有些名作据说也是在渔船上完成,比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有渔翁,自然少不了鱼味。古人在饮食上的选择远不如今天丰富,就连西红柿炒鸡蛋这样的家常菜都要等到明朝以后才能吃上。今天我们吃西红柿炒蛋已经升华到很高境界了,很多去过新疆游玩回来的人动不动就要在家炒一份西辣蛋回味一下,其实这就是升级版的加了青辣椒的西红柿炒鸡蛋。古人在食材选择不多,调味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喜欢追求食物的原味。我们一直追求的一种滋味在今天很难用英语来翻译,西方人的思维理解不了这个词。这个滋味我们称之为“鲜”。外人理解不了,我们中国人一拆字就心领神会了,“鱼”“羊”为鲜,这个词可不是一个“delicious”就能表达的。“鱼”为先,“羊”在后。那这“鱼”究竟好在哪里呢?!
张志和说,且看我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天到,鳜鱼肥!这鳜鱼肥美是有原因的。鳜鱼又叫桂花鱼,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食性杂又喜欢吃活食,属于肉食性鱼类,因而味道肥美。看看这鳜鱼生长的环境就知道了,“西塞山”在现在的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以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则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完全的活水大湖。“白鹭”喜欢活食,常栖息于水草丰美的河滩湖泊,有白鹭自然就有鱼虾。鳜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到了春天自然肥美无比。幸运的是我国从南边的桂林到北方的松花江,都出产鳜鱼。
这里说张志和帮我们点了一道春天里的好菜,而不是教我们做一道好菜,那是因为古人在烹饪 *** 上还没有学全呢。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连炒菜的铁锅都是宋代才有,想吃个小炒至少要等到宋太祖宋太宗登基之后才能实现愿望。古人烹鱼,无外乎“蒸”“煮”二法。“蒸鱼”算得上是个不错的保留原有鲜味的好 *** 。今天我们也“蒸”,工序简单,滋味却不凡。
买来鳜鱼剖杀洗净,两面各来上几个花刀,拿葱段、姜片、蒜泥、黄酒、少许盐腌上十分钟。蒸锅中开水煮沸,鳜鱼放入其中,只需要八分钟,一看鱼眼变白即可起锅。但是真正激起鱼鲜的却是后面淋油的一步。炒锅烧热,倒入油烧热,小火下姜丝葱段,等香味被热油激发出来之后,在蒸好的鳜鱼上先淋豉油再淋热油。在滋滋声中,一道清蒸鳜鱼便大功告成了。“清蒸鳜鱼”真的是懒人做法了,虽简单,但也算是一道“硬菜“。
简单不一定不奢华。清代诗人清端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这是描绘清明时节长江刀鱼的佳句。皖江一带自古就有“清明挂刀,端午品鲥”的说法。据说在皖江一带的渔船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种刀鱼的食法,简单到极致,却又奢华到极致。渔家先将刀鱼洗好收拾干净,接着将一条条刀鱼钉在包裹砂锅木桶的外延,煮粥时蒸气上升,刀鱼肉本就细嫩纷纷掉入砂锅之中,鱼鳞也随着热气化为油脂滴入米汤里,一锅别具风味的刀鱼粥就完成了。只需撒一点点盐,搅拌一下,便是至尊美味。再看锅沿上,一个个完整的鱼身骨架都在整齐地悬在上面……
当然了现在真正的刀鱼我们是吃不上了。“湖刀”就成了这个季节里完美的替代品。“湖刀”的更佳吃法是油炸。炸鱼之前一定要洗净腌制,腌制时就要下好盐口,去腥的葱姜料酒不可少。不能直接下锅,一定要裹一层淀粉再炸,淀粉的炸制口感要好于面粉。等锅里的油烧热开中小火,放入鱼段炸制,等到两面金黄就可以起锅了。有人喜欢在起锅后加点椒盐再提提味,也是吃货真传了。
不食三味,不知开春!范仲淹的爱好就与其他人不同,在《江上渔者》中说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这真是鳜鱼肥,刀鱼嫩,鲈鱼美!
春天大地刚醒,人们的胃也才醒。适合来点清淡鲜香的滋味。鲈鱼用来烧汤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来上一条一斤重的肥鲈鱼,配上一点豆腐葱花,烧上一锅鲈鱼豆腐汤,浇灌一下刚刚醒来的胃。鲈鱼洗净腌制一会,入油锅和生姜蒜瓣一起煎制一会,待到爆出香味两面金黄加入开水和一大勺料酒。待到鱼汤沸腾,下入焯好的豆腐块,都说千滚豆腐万滚鱼,多炖一会总是可以带来更多味觉上的享受的。有的人喜欢喝白白的浓稠的鱼汤,如果在鱼汤之上再撒上一些葱花,就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了,调入一点盐,其色正,其味佳!
文人吃货里苏东坡排第二,没人敢说之一,写了《随园食单》的袁枚大概也只能勉强算个前三吧。以往我们都知道东坡居士开创的名菜“东坡肉”,却不知道还有一道“东坡鱼”。
东坡一生爱吃,而且喜欢自己亲自动手烹制。《鱼蛮子》就曾经记录了苏东坡做鲤鱼的步骤。此外东坡还写有《煮鱼法》一文:
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片,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
东坡在黄州时,喜欢吃鱼。以鲜鲫鱼或者鲤鱼剁块片好,冷水下入锅中调入适量的盐,放入配菜。等到半熟时,放入生姜、萝卜汁和少许酒。到鱼快熟的时候,放入橘皮片,不久就可以吃了。这种吃法我们今天叫“水煮鱼”,只是调料和我们今天使用的不一样。
如今在眉山一带的老百姓还称这“水煮鱼”叫“东坡五柳鱼”,又叫“东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