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是什么类化合物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6 0
干香菇比别的菌类好?看完你就明白了

干香菇的益处

干香菇同其他菌类比起来有什么一些特别的地方吗?

干香菇里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成分,这在其他食物当中是没有的,这就是维生素D。

我们身体中的维生素D是皮肤通过晒太阳来获取的,那么干香菇里的维生素D是怎么来的呢?

香菇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麦角固醇,当麦角固醇在太阳下暴晒的时候,紫外线将香菇中的麦角固醇转化成了维生素D。因此干香菇中才有这种维生素,并且没有经过暴晒的新鲜香菇是不存在这种营养物质的。

干香菇有助于我们吸收维生素D以此能够起到补钙的效果,在吃干香菇的时候需要泡发,这里面有什么讲究吗?

正确的泡法就是温水不要超过30度,即25度到30度,即偏凉一些的温水。

拿温水去泡是最恰如其分的,如果用太热的水泡太长时间,它会把香菇里的香菇多糖、嘌呤这些物质都泡到水里面去。

所以泡香菇更好的办法就是先拿水将他洗刷一下,水不要太多,再把表面清洗干净,刷干净后放在水里。

同时还可以把泡香菇的水也用上,比如放在菜里和馅儿。因为香菇里面很多味道好的物质还有部分营养物质都会跑到这个水里,所以这个水很有利用价值。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用这个药防治小麦赤霉病,一遍就可病害彻底控制

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小麦生长中后期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化学防治是控制赤霉病发生和蔓延最有效的 *** ,面对琳琅满目的农药品种,哪个药剂才是防治赤霉病的特效药剂呢?经过多年试验表明,戊唑醇才是防治赤霉病更优秀的药剂。

认识戊唑醇

戊唑醇是1986年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一种三唑类杀菌剂,1995年在我国登记销售。商品名“立克秀”。由于戊唑醇具有杀菌谱广,内吸传导性好,持效期长,混配性好,价格便宜,无抗药性等特点,已经推出,很快成为市场上销量更大的杀菌剂品种之一,是三唑类杀菌剂中更优秀的杀菌剂之一。广泛用于多种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

作用机理

戊唑醇与其它三唑类杀菌剂一样,是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通过抑制真菌体内的甾醇脱甲基合成,使病菌无法形成细胞膜,从而达到杀菌效果。戊唑醇除了表现出三唑类杀菌剂的典型特征外,还间接地对甾醇混合物的组成产生了影响,与传统三唑类杀菌剂相比,戊唑醇的活性谱扩大的原因机理正在于此,因而杀菌谱更宽。

主要特点

(1)杀菌谱广:戊唑醇可有效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菌属引起的多种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小麦全蚀病、香蕉叶斑病、大豆锈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葡萄灰霉病、西瓜蔓枯病、西瓜炭疽病等多种病害。

麦角甾醇,麦角甾醇是什么类化合物-第1张图片-

(2)治病彻底:戊唑醇由于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对植株内外的病菌都有很好的杀灭效果,对多种病害都有预防、保护、治疗和铲除效果。

(3)持效期长:戊唑醇喷施后能快速进入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长时间的存在,达到持续杀灭病菌的作用,持效期可达20~30天,有效减少喷药次数。

(4)混配性好:戊唑醇能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吡虫啉等多种杀虫杀菌剂复配使用,不但扩大了防治范围,还有效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

(5)使用灵活:戊唑醇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可被作物的根茎叶吸收,并在体内进行传导,因此不但可以喷雾使用,还可用于土壤处理、拌种等。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性病害,高湿是引起发病和蔓延最主要的原因,当气温超过12℃以上时,在降雨或大雾天气,造成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当病菌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在很短的时间内,病菌就会经花丝侵染小穗引起发病,因此一旦遭遇阴雨大雾天气必须及时喷药防治,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使用 ***

(1)单剂使用: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可用43%戊唑醇悬浮剂12~15毫升/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赤霉病的危害和蔓延。

(2)复配剂使用: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可用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35毫升/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赤霉病的危害和蔓延。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妇科名家都爱用的一味“崩漏圣药”

为何妇科名家喜爱“崩漏圣药”桑叶

桑叶,性寒苦甘,入肝、肺二经,擅长于祛风清热,故后世本草书中多归类于清凉解表类,临床上亦多用于风热表证,我临床上亦常用于红眼病,嗓子痛,风热咳嗽等,诸如在桑菊饮,桑杏汤中作为主药。有时也用于盗汗、脱发二证。但是用于最多的还是妇科里的崩漏证,即西医称为的“宫血”之类。

实践证明治疗此证桑叶有独到之功,一旦加入治崩漏之方中,如虎添翼,力挽狂澜,使崩漏之证迅速痊愈,此非虚言。关于桑叶治崩漏,本应好好写一篇文章论之,不意发现董汉良名老中医一篇佳作,颇合我意,论述翔实,就此借来以飨读者。

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张景岳亦云,“血本 *** ,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故热邪内盛,灼伤冲任必至崩漏。桑叶清热、平肝、祛风,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来看,用以治疗崩漏颇合病机。桑叶虽亦祛风清热为主功,但亦有滋阴平肝、凉血止血之次功。

《本草经疏》曰:“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重庆堂随笔》认为,“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用于肝热者尤为要药”,故《本草从新》记载有“滋燥、凉血、止血”之功,所以,尤其明后清季医家多有论述和记录,足供我们临床参考和应用。

如《济阴纲目》引方氏曰:“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清其源,末补血以还其旧,若只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只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子之阳无以立,故本末勿遗,前后不紊,方可言治也。”

从治崩的三步法程看,桑叶不但能止血塞其流,亦可清热凉血以澄其源,且能润燥补血以复其旧,故自始至终均可配伍运用以疗崩漏。

自明之后清代医家颇为重视,记载较详细的为《傅青主女科》,在年老血崩篇中所立加减当归补血汤,方中当归(酒洗) 30克,黄芪(生用)30克,三七根末10克,桑叶14片,水煎服。并曰:“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夫补血汤乃气血二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以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此方虽黄芪、当归为补气养血之剂,其性甘温益气,另佐以桑叶甘苦性寒之品,即一以滋阴养血,以制归芪之甘温,二助三七活血凉血以止血,起到相得益彰之效。

在血海太热血崩篇中清海丸,药有14味,炼蜜为丸,其中方内桑叶500克,此方“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

前后两方,加减当归补血汤,即温热方中用桑叶之范例,清海丸,即寒凉方中用桑叶之典型。桑叶虽本性寒凉,但配伍得宜,均能起到止血塞流、清热澄源、滋阴复旧的作用,故从傅氏的经验,凡治血崩,均可配伍运用。

自傳氏之后,近代妇科医家屡有报道,并载人妇科专著中,《裘笑梅妇科经验选》(1982年浙江科技版)一书中,有自创经验方治疗中气下陷的崩漏;方曰:固气补血汤,用参、术、苓、甘、归、地、萸肉、三七外,亦加桑叶一味。细看此方实脱胎于傅氏加减当归补血汤,并举了多例治崩漏验案。同时在书中还特别强调“止血药可选用:鲜地黄、牡丹皮、桑叶”。

《何子淮女科经验集》(1982年浙江科技版)一书中,在崩漏篇中说,“经来崩下,宜清源遏流,药用桑叶、炒白芍、荷叶、桑叶……”在其所列血崩案中指出,“年近五十,岁在更年,女子七七天癸竭,肝肾亏,水涸火炎,血海为之沸腾,而致妄行崩下。方用桑叶、牡丹皮、甘菊、槐米、竹茹等清肝凉血、宁静血海,以抑沸腾之势”。本案即仿《傅青主女科》中加减当归补血汤与清海丸之意;从“年近五十”系老年血崩之证,傅氏立有加减当归补血汤;从血海有热,傅氏创制清海丸,故论述病机和立方遗药均宗傅氏,故方中重用桑叶15克,前后两诊均不弃桑叶,调治4个周期而愈。

《陈氏妇科秘要》(家传本见《医林荟萃》11辑,浙江中医学会编),关于“崩漏”自拟方育明潜阳固冲汤中,亦用桑叶止血以疗崩。

关于桑叶治疗崩漏,据《医林荟萃》第四辑(内部印行本,由浙江中医学会编)中“钱氏女科学术经验简介”一文中介绍,可谓另是最早的记载和运用。

绍兴钱氏女科为浙江世传女科之一,钱氏自南宋以来,代有名家,其“调经善用风药”。桑叶善于祛风清热,故治月经不调,除用桑叶外,还用藁本、白芷、防风之类,对于历代妇科医家惯用风药荆芥,有所发展和创新。钱氏崩漏方即突出了桑叶的作用,并常配甘菊以治崩漏,钱氏云:“血崩之因多为喜怒劳役伤肝,导致血热沸奔,顺肝经下行,暴则为崩,缓则为漏,斯证平肝清热凉血之品当首选,故谓桑叶、甘菊为治崩漏之功臣。”因此,溯其源者为钱氏,创其用者为傅氏,验证于临床者为今世各家之实践。

桑叶疗崩漏,根据近代药理研究,如日本村尾静夫证明,桑叶及蚕体内含有麦角甾醇;我国杨思福测定每百克干桑叶中含维生素B1 460微克,鲜品含有140微克。其他尚含有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这些有效成分可能直接起着其止血治崩漏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崩漏证无论虚实寒热均可配伍运用,这方面傅青主已作了示范的说明。所以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适当配伍桑叶可以收到增强治疗崩漏的作用。桑叶是一种较理想的治崩漏首选药物,可供妇科医家临床参考。

关于用风药调经以治崩漏的经验,历代妇科专著惯用炒荆芥随证加入,但荆芥毕竟是辛温发散之品,虽有祛风之功,但远不如桑叶祛风清热,凉血止血拍合病机,但桑叶、荆芥,一寒一热,作为妇科风药调经,随证施治,可补荆芥之不逮。因此,笔者认为,凡虚寒性崩漏,可考虑炒荆芥为主药,血热性崩漏可选用桑叶为主药,但两药亦可配伍运用,尤其桑叶,在崩漏证中均可应用。

荆芥疗崩漏一般需炒炭入药,似有炭药止血的作用,但桑叶疗崩漏无需炒用,故可避炭药固涩凝血之弊,桑叶止血而畅流,用之而无弊端,诚可谓疗崩漏之良品也。《琐琐药话》附:古道瘦马治崩漏验方:黄芪30g、当归30g、生地30g、霜桑叶30g、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加生地榆60g、生贯众60g、白头翁60g、桑白皮30g、益母草120g。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和龟板30g ,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史上最全面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总结

临床工作中,我们时常面对形形 *** 的抗真菌药物,也因为选择太多,而往往存在困惑。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从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抗真菌活性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抗真菌药物总结!(拉到文末有福利哦!)

真菌细胞结构

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有核孔复合物,胞浆中有细胞骨架微丝及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细胞壁主要物质为碳水化合物,包括一些晶状物质,如 α-葡聚糖、几丁质、β-(1,3) 葡聚糖联合的 N-乙酰糖胺聚合物。其它如甘露聚糖等。

(几丁质:真菌荧光染色的主要成分;甘露聚糖-GM 实验主要用于曲霉的血清学检测)。

细胞膜

包括磷脂、麦角固醇、葡聚糖合成酶等。

主要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唑类和多烯类抗真菌药物通过影响麦角固醇起到抗真菌作用

1. 唑类作用机制

唑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氟立康唑、泊沙康唑。

麦角固醇是很多真菌的细胞膜甾醇的主要成分。通过抑制 14α-固醇去甲基酶(羊毛甾醇去甲基酶),这是一种真菌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 P450, CYP)依赖酶,唑类药物使细胞膜的麦角固醇不能正常合成,损伤真菌细胞膜,导致真菌死亡。

14α-去甲基酶位点与唑类药物的结构主要影响了药物与靶酶的亲和性,对一些真菌种类,唑类可产生交叉耐药。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延长的非极性侧链加强了与 14α-去甲基酶的结合,所以抗菌谱也更宽。伏立康唑是氟康唑的衍生物,但其结构上有一个 α-0-methyl group,所以可以抗曲霉和其他丝状真菌。

三唑类药物耐药主要由于 14α-去甲基酶上与唑类结合位点的改变(azole binding pocket of 14α-demethylase),氟康唑耐药与 MDR1 外排泵的过表达外有关,外排泵 CDR1 及 CDR2 可使唑类交叉耐药。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的天然耐药与药物和 14α-去甲基酶的结合受损有关,而新的唑类加强了这种结合。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通常是外排泵过表达的结果,因此,经常产生唑类的交叉耐药。

2. 特比萘芬作用机制

与唑类相似,特比萘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来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特比萘芬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甲床中,而血药浓度相对较低,一般用于甲癣和皮肤真菌病。

3. 两性霉素 B 作用机制

AMB 直接和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复合体,并形成孔道,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两性霉素 B 对麦角固醇丰富的细胞膜以及胆固醇丰富的细胞膜(哺乳动物及人)均有影响,所以可造成毒副作用,比如在肾脏富集,造成肾损伤。两性霉素 B 也可以使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导致输注过程的发热,寒颤。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制剂可减少肾脏分布,毒副作用减轻。AMB 临床耐药罕见,固醇类的替代以及产生中和酶来耐受氧损伤是 AMB 天然耐药及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

4. 棘白菌素作用机制

棘白菌素作用于真菌细胞壁,通过抑制 β-(1,3)-d-葡聚糖合成酶来抑制细胞壁主要结构之一的 β-(1,3)-d-葡聚糖的合成发挥作用。细胞壁中 β-1,3-d-葡聚糖合成过程及酶的表达主要决定了棘白菌素的抗真菌谱。棘白菌素对念珠菌属及曲霉菌属有较好活性。耐药罕见,「热点」地带 FKS1 及 FKS2 突变导致的 β-(1,3)-d-葡聚糖合成酶的主要催化亚基改变可导致棘白菌素作用降低,MICs 升高以及治疗失败。

5. 氟胞嘧啶

氟胞嘧啶经胞嘧啶透酶进入真菌细胞,经胞嘧啶脱氨酶代谢为氟尿嘧啶,代替尿嘧啶导致真菌 RNA 的错误编码。然而,肠道菌群也可以把 5-氟胞嘧啶转变为 5-氟尿嘧啶,导致恶心、呕吐、腹泻以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而胞嘧啶透酶、胞嘧啶脱氨酶突变容易发生,所以氟胞嘧啶一般仅用于联合治疗。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小结图

药物的抗真菌活性比较

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物作用广泛,了解了系统性抗真菌药物总结,可以更好地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用药。

推荐一个防治果树病害的特效药

葡萄白腐病、苹果褐斑病、梨黑星病等病害是果树上的主要病害,防治困难,危害严重,防治不及时,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特效药剂---戊菌唑,供大家参考。

戊菌唑是一种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其活性为戊唑醇的5倍,苯醚甲环唑的4倍,氟硅唑的2倍,持效期可达15天,对作物的抑 *** 用较小。

一、作用机理

戊菌唑为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

二、主要特点

戊菌唑是一种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由于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因此可迅速地被植物吸收,并在内部传导;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活性。

三、防治对象

对葡萄白腐病特效,对叶斑病、黑星病、炭疽病、白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四、适用范围

适用用于南瓜、葡萄、苹果、梨、仁果、香蕉、观赏植物和蔬菜等作物。

五、使用 ***

1、单剂使用

防治葡萄白腐病,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可用10%戊菌唑乳油2500倍液喷雾,持效期可达15天。

防治苹果黑星病、梨黑星病,用24%戊菌唑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1次,一般连喷2~3次,效果突出。

防治桃树褐斑病,在发病初期,用24%戊菌唑悬浮剂3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效优异。

2、复配药剂

为提高防效,延缓抗病性,可与多种杀菌剂复配使用,常见复配制剂有:

30%吡唑嘧菌酯·戊菌唑(12%戊菌唑+18%吡唑嘧菌酯)水乳剂700倍液,防治葡萄白腐病特效。

30%甲硫·戊菌唑(5%戊菌唑+25%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防治苹果褐斑病效果较好。

推荐一个白粉病、锈病、黑星病专用药,安全又高效

氟菌唑是日本曹达公司开发的一种咪唑类高效低毒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效果,广泛用于防治麦类、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白粉病、锈病,对稻瘟病也有一定的防效。

商品名称:特富灵、君斗士、三氟咪唑等。

化学名称:(E)-1-(1-((4-氯-2-(三氟甲基)苯基)亚氨)-2-丙氧乙基)-1H-咪唑。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结晶,无味。m.p.63.5℃,蒸气压1.4×10-6Pa (25℃)。25℃时溶解度为:二甲苯639g/L,氯仿2.22kg/L,丙酮1.44kg/L,乙腈1.03kg/L,己烷17g/L,水中溶解度为12.5mg/L。

毒性:雄性大鼠急性经口 LD50>715mg/kg,雌性为695mg/kg;雄性小鼠急性经口 LD50560mg/kg,雌性为510mg/kg;雄性大鼠腹腔注射 LD50895mg/kg,雌性为710mg/kg;雄性小鼠腹腔注射 LD50710mg/kg,雌性为530mg/kg;大鼠、小鼠皮下注射 LD50>5000mg/kg;大、小鼠急性经皮 LD50>5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 LC50>3.2mg/L。对兔皮肤无 *** 作用,对眼睛黏膜有轻度 *** 。大鼠慢性饲喂试验无作用剂量为3.7mg/kg饲料。动物试验未见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鲤鱼 LC501.26mg/L (48h),鹌鹑急性经口 LD502467mg/kg,对蜜蜂安全。

主要剂型:30%、35%、40%可湿性粉剂

作用机理:氟菌唑为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在细胞色素b与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以破坏能量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作用特点:氟菌唑为麦角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具有预防、治疗、铲除效果,内吸作用传导性好,抗雨水冲刷,可防多种作物病定害。

适用作物:主要用于水稻、麦类、蔬菜、果树 等作物。

防治对象:对白粉病特效、同时可兼治黑星病、锈病。

使用技术

1、防治苹果星病、白粉病,可以使用30%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喷雾。

2、防治麦类白粉病、黑穗病、条斑病,可以采用每100公斤种子使用30%可湿性粉剂1500克拌种,或用每亩使用30%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进行喷雾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安全间隔7是一周左右。

3、防治黄瓜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的时候进行均匀喷药,每亩用30%可湿性粉剂33.3-40克/亩。

4、防治黄瓜黑星病、番茄叶霉病,在发病初期,亩用30%可湿性粉剂35~40克,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隔10天再喷1次。

5、防治多种果树白粉病、桃黑星病、褐 腐病和灰星病、撄桃灰星病,在发病初期,用 30%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间隔 7~10天,共喷3~4次。

6、防治水稻恶苗病、胡麻叶枯病,用 30%可湿性粉剂20~30倍液浸种10分钟,或 用200~300倍液浸种1~2天。

这个新药防治赤霉病比多菌灵高20倍,比戊唑醇高5倍

小麦赤霉病由于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已经成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小麦生长中后期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由于多年使用,病菌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戊唑醇也由于近今年大面积的使用,也开始产生了抗药性。今天在给大家推荐一个防治赤霉病的新药,这个新药就是丙硫菌唑。其杀菌活性比多菌灵高20倍,比戊唑醇高5倍。


简介

丙硫菌唑是由德国拜耳公司1995年开发的一种三唑硫酮类杀菌剂,2004年上市,随后陆续在欧洲各国和南美取得登记,在中国的专利于2015年 11 月 8日到期,为甾醇脱甲基化(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具有很好的内吸作用,优异的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对小麦、水稻、大豆、棉花、油菜、花生、甜菜和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如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锈病、颖枯病、叶斑病、网斑病、菌核病、基腐病、等都有优异防效,尤其对小麦赤霉病特效,而且还能有效抑制赤霉病产生的毒素,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成为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剂。

主要特点

(1)杀菌谱广:丙硫菌唑可有效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锈病、颖枯病、叶斑病、网斑病、菌核病、基腐病、云纹病、白绢病、立枯病、猝倒病、镰刀菌根腐病、蔓枯病等几十种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赤霉病特效,而且还能有效抑制赤霉病产生的毒素,在我国赤霉病的防治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活性高:丙硫菌唑活性极高,在很低的浓度下,对病菌都有很好的抑 *** 用,据试验,丙硫菌唑用于防治赤霉病其活性比多菌灵高20倍,比戊唑醇高5倍以上。

(3)内吸传导性好:丙硫菌唑与三唑类杀菌剂一样,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使用后能快速被根茎叶吸收,并在体内进行向上和向下传输,将各个部位的病菌杀死。

(4)治病彻底:丙硫菌唑对病害具有预防、治疗和铲除作用,有效防止病菌的侵入和将已经侵入的病菌彻底杀灭,防治效果更好,持效期更长。

(5)混配性好:丙硫菌唑能与戊唑醇、多菌灵、肟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异菌脲、嘧菌酯、氟嘧菌酯、精甲霜灵、多菌灵、咯菌腈、呋虫胺、噻虫嗪、苯并烯氟菌唑、啶酰菌胺等多种杀虫杀菌剂复配,不仅扩大了防治范围,延缓了病菌的抗药性,还提高了防效。

(6)无抗药性:丙硫菌唑不是三唑类杀菌剂,与目前市场上主推的戊唑醇、氟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传统药剂无交互抗性,是替代传统药剂的首选药剂。

使用 ***

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用30%丙硫菌唑可分散由悬浮剂40~50毫升,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叶片和麦穗,即可有效防止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持效期可达15天以上。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睢阳农科服务圈”进行咨询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这个药可治38种病害,对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

咪鲜胺是由德国先灵农业化学公司开发的咪唑类高效、广谱、低毒型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目前国内咪鲜胺登记的产品已经超过 300 个,范围覆盖 18个作物和 38 种病菌。咪鲜胺是我国登记最广泛,最全面的杀菌剂品种之一。

商品名称:施保克、扑霉灵、丙灭菌、使百克等。

化学名称: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咪唑-1-甲酰胺。

理化性质:原药为浅棕色固体,有芳香味,熔点:46.5-49.3℃蒸汽压:(20℃)0.48mpa<p>溶解度(25℃):不溶于水,二氯甲烷、甲苯中>600g/L。</p><p>稳定性:在日光下降解,在正常贮存条件下稳定,在强酸、强碱条件下不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乙醇、二甲苯等溶剂。

毒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1600mg/kg (1200mg/kg)、小鼠2400mg/kg (860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 (200mg/kg),兔>3000mg/kg。雄、雌大鼠急性吸入LC502.4mg/L (4h),对皮肤有轻度 *** ,对眼无 *** 。大鼠90天饲喂试验最小影响剂量为每天6mg/kg,狗无作用剂量为每天2.5mg/kg,小鼠无作用剂量为每天6mg/kg。大鼠慢性毒性试验无作用剂量为每天1.3mg/kg,小鼠为每天7.5mg/kg。在试验条件下未发现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动物繁殖试验未见异常。雄野鸭急性经口LD50 >3132mg/kg,虹鳟鱼LC50为1mg/L (96h)。

主要剂型:25%、30%、40%、45%水乳剂,45%微乳剂,25%乳油。

适用作物:适用作物为水稻、小麦、油菜、大豆、向日葵、甜菜、大蒜、黄瓜、西瓜、辣椒、苹果树、柑橘、葡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烟草、观赏玫瑰等。

防治对象:咪鲜胺适用作物非常广泛,对许多真菌性病害特别是水果采后病害(防腐保鲜)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瓜果蔬菜炭疽病、叶斑病。还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柑橘炭疽病、蒂腐病、青霉病、绿霉病,花生叶斑病,香蕉炭疽病、叶斑病,芒果炭疽病,水稻恶苗病、稻瘟病,辣椒、茄子、甜瓜、番茄等蔬菜炭疽病,草莓炭疽病,油菜菌核病、叶斑病,蘑菇褐斑病,苹果炭疽病,梨黑星病等。

作用机理:通过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从而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破坏而起作用,在植物体内有一定的内吸传导作用。

主要特点:本品是一种咪唑类杀菌剂。对于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病害防效极佳。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在植物体内具有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对蔬菜上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作用。也可以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混用,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使用技术

1、防治油菜菌核病,每亩用25%乳油40-55毫升 加水30-50公斤喷雾。

2、防治葡萄炭疽病,用25%乳油1000-1200倍液喷雾。

3、防治黄瓜炭疽病,.每亩用25 %乳油50-100毫升 兑水40-5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一次。

炭疽病

4、防治水稻恶苗病,用25%乳油2毫升加水5-7公斤浸种子5千克,浸1-2天。

稻瘟病

5、防治水稻稻瘟病,每亩用25%乳油40-60毫升,在水稻破肚将出穗时喷药。防治穗颈瘟,用 25%乳油1 000-1200倍液喷雾,隔7天喷一次,共喷2-3次。防治水稻立枯病,用25%乳油2 000-4 000倍液浸种,浸3-5天。

6、防治柑橘青霉病、绿霉病,用25%乳油500-1000倍液,采果后进行防腐保鲜处理。其 *** 是:洗果实表面后,在常温下浸果1分钟,捞起晾干即可。

苹果炭疽病

7、防治苹果炭疽病,每亩用25%乳油50-100毫 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洗果实表面后,在常温药液下浸果1 分钟,捞起晾干即可。

8、 防治甜菜褐斑病,在甜菜叶上出现褐斑时,用25%咪鲜胺水乳剂80毫升,加水25升喷一次,隔10天再喷一次,共喷2-3次。

川宁生物:大力发展麦角甾醇等新产品

川宁生物:大力发展麦角甾醇等新产品

中证网讯(记者 倪铭)12月15日,川宁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网上路演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举行。川宁生物总经理邓旭衡在投资者互动环节表示,公司将借助自身在生物发酵、化学提取、酶化反应、节能环保领域的自主研发技术优势;将保健品原料、生物农药、高附加值天然产物、高端化妆品原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品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建设完备高效的研发体系;以抗生素中间体为基石产品,大力发展包括麦角甾醇、红没药醇、多杀菌素、辅酶Q10、光甘草定等新产品,并与国内外合成生物学领域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着力发挥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实践联动作用,通过品类扩展形成产品集群的方式,增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及盈利质量,提升抗风险能力。

一年吃一次的野草,营养价值比农田蔬菜好,错过的人也不用可惜

农村植物非常多,唯有一种最原始的野草让人深受喜爱,即可当蔬菜食用营养好,全株药用价值也高,平常也是观赏性的美景。

一年四季,凤尾蕨野草保持着无花无果的形态,只有春天短暂的发芽期,然后慢慢成长绿叶植株。在农民眼中世世代代都把它的嫩芽当蔬菜,成长起来的植株当药材,不管怎么疯狂地采摘,也不会破坏它的生态平衡,只因它是孢子植物。孢子是植物自然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功能的细胞,依靠细胞发展新的个体。生活史中,孢子体发达、占优势,但孢子体和配子体都独立生活,都是自养。它的存在,是大自然最为神秘与神奇的回馈。

凤尾蕨全株成分:麦角甾醇、胆碱、鞣质、甙类等独有物质。采摘全株均可做药材使用,具有降血压、驱虫、防癌等作用,对头晕失眠、高血压、慢性腰酸背痛、关节炎、慢性。肾炎、肺病诸症也有较好疗效,故称“长寿菜”。历史医学长远考究认为,凤尾蕨本是寒性植物,自然是味甘入脾胃肠三经,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痰、降气滑肠、健胃功效。

农田蔬菜是人民日常食用品种与量最多,但是营养物质方面却比上凤尾蕨,其中的糖Vc、胡萝卜素含量都比普通蔬菜高得多。嫩叶采摘可食,人们称为“蕨菜”,蕨菜本身质感肥嫩,色泽翠绿,入口清爽滑口,喜欢吃的人不计其数。

每年开春后,不同地区环境温度和湿度生长时间各不一致,都是以采嫩叶未展开上梢处。最常见吃法开水烫后做菜,清脆鲜嫩、香味独异,被称其山珍野味中的“山珍之王”,也被日本人名誉为“雪果三珍”。由于蕨菜生长过快,鲜食不过来,晒成干菜或腌菜,还可制成罐头蔬菜,味道都是各有各的特色。

中国有着丰富的凤尾蕨资源,品种繁多,它们虽然没有鲜艳耀眼的花朵与果实吸引人,然而它们多姿多彩的叶形和翠绿色彩,使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植物中也不失为一种异样的美。凤尾蕨所含特殊高级淀粉,早已被收录在保健食品行列之中,历来广为人们当野生蔬菜采食。蕨的淀粉在民间常制粉做糕点、蕨粉丝、饴糖,也可酿酒。可见蕨菜是真正的野生绿色无公害、无污染,营养丰富,味道香醇。

不管是春天上山采摘食用,还是平常盆栽观赏,凤尾蕨早已深入人们心中,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你们的看法!

本作品由用心看农村原创,热爱生活,喜欢农村平凡的日子,守住心中这份安静,人生知足常乐!

标签: 麦角 甾醇 化合物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