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好处,饮食养生食谱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7 0
养生包含了未病先防、已病促愈、病后复原的思想

第三章 养生重在养心

第三章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包含了未病先防、已病促愈、病后复原的思想。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往古之人居禽兽间,运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保健活动。相传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淮南子·修务训》),其后彭祖寿考之士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庄子·刻意》)。可见在周代之前,已有食养、药补、行气、导引之术风行。春秋战国之际,学术界出现了万舸竞流、百家争鸣的局面。《周易》论阴阳,老子道论,管子的精气学说,孔子的自我调摄,荀子的“治气养心”理论,子华子强调运动的主张,《吕氏春秋》汇聚诸家,《黄帝内经》总其大成,均为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汉晋以后,医、道双峰突起,释、儒自成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养生的学术内涵。道家宗老庄,自嵇康、张湛、葛洪、陶弘景以来,均注重养神炼气,并配合导引、服饵。医家遵岐黄,自越人、张机、华佗、孙思邈以降,皆提倡清静调神,及调摄饮食、起居、精神、情志,并配合行气、导引、 *** 、药补。释家养生术于汉明帝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始有流行。安世高译上座部禅法,宣扬调息、止观的坐禅 *** 。支谶译《道行般若经》介绍心色皆空的理论。其后有达摩《楞加经》、智顗《摩诃止观》、慧能《六祖坛经》等,均主张清静养性。儒家宗孔孟,强调日常生活的调理,并与道德修养和社会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特点。各家之中尚有众多流派,皆殊途同归。

《黄帝内经》中养生是非常重要、备受推崇的行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强调要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按照养生之道来做好养生实践,使身体常处于健康状态,不要“病已成而后药之”,免受疾病之苦。《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君主,是对更高统治者的称谓,把心称为君主,突出了心高于一切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养生重在养心。

之一节 养心重在调神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顾护这颗心的目的是让神舍而不去。不仅要顾护好心这个舍,更要照顾好心舍中的这个神,养心就是养神。

古今养生家特别强调养神的重要性。《灵枢·九针十二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之说。《淮南子》一书更是明确提出养神为养生之本,其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胃,闲嗜欲,养生之末也。”三国时期著名的养生家嵇康亦在其《养生论》中指出了“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以神养形的著名观点。《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更是具体说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开宗明义地将摄养精神的养生之道置于首位,不仅说明了养神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还提出了养神的总原则。

1.清静寡欲

《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的清净主张,在养生方面确有指导意义。《内经》则接受了这一观点,并采取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恬淡意为安静淡泊。养神的重要 *** 在于静养。因为神属阳,易于耗散而外越,静以养神可保精神内守。《素问·痹论》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养神之道,首贵清静。

《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可见,思想清静,能使人体正气充盛,抗邪于外。《淮南子·原道训》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是故圣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俯仰。”表明人们的精气神需要静养,面对任何事都应该波澜不惊,心如止水。不能保持心神的宁静,时常躁动不安,则易耗损心力,易于衰老。《淮南子·精神训》云:“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刘河间也强调:“心乱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欲使思想清静,关键要做到少私寡欲。私心、嗜欲出于心,私心太重,嗜欲不止就会扰动心神,破坏神气的清静。若能“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候妄”“去妒忌”,“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太上老君养生诀》)。《嵇中散集》卷四《答难养生论》亦有文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淮南子》提出了“闭四关”“止五遁”的节欲 *** 。“闭四关”即是节制目、耳、口、心的嗜欲,可使精气不外泄。“五遁”指木、水、土、金、火五个方面的物质享受。养生要做到节制声色五味,远离奇珍异物等,使心志平易,血气平和。做到“闭四关”“止五遁”,则可与“道论”。孙思邈提出的“人之寿夭,在于樽节”。所谓“樽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做了具体的说明,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被称为养生长寿的十二少樽节法。

欲望减少了,内心自然清净安宁,心常清静则神安。心态常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身心自然处于平衡、平和的状态,生理机能得到充分的恢复,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修德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心神时时处于躁动状态及无休止的嗜欲当中。生活中许多人心难静、气难顺、神难凝,事事、时时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否能做到神凝气定,与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心理调控有关,这关系到人的道德心性修养,这时就需要接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德修身思想。

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精心构建了其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相结合的模式。用“礼”和“仁”规范人们的行为,抑制人们各种贪婪欲望、偏 *** 绪、不良习性。《论语·颜渊》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礼论》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通过修德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曰“仁者寿”(《论语·雍也》)。汉代儒者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孟子说:“仁,人心者。”指出仁的本质,并在《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养生思想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所养之“气”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变化,是人生境界的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信念的加强。孟子意识到了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指出了一个人的认知对生命的颐养和质量的必要性。孟子在养生的同时引入了价值观念,在强调珍惜生命的同时更注重人的精神追求,这不仅对提高人生境界意义重大,而且对养生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

《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告诫人们不要让喜怒忧悲的情绪扰乱了人的平和中正的本性,提出用诗来节制人们的忿怒,用乐来消除人们的烦恼,用礼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保持行为恭敬,内心静定,只要能够如此去做,就可以使平正的本性恢复,并保持稳定,最终得以涵养心性。晋代养生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中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认为德行修养比神仙方术这些具体修行 *** 在养生方面地位还要重要,是得以长寿的根本条件。唐代兼摄道、儒、释三家的名医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同样认为如果没有德行修养,哪怕服用当时认为最为珍贵的灵丹妙药也不可能求得长寿。

因此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重在养德。《大学》云:“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心正则气正,气正则精固,精固则身安,身安则长寿。”应把养德视为养心之本。道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只有内修德性,做仁爱之人,才能保持人体内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正如孔子在《中庸》中所说:“大德必得其寿。”

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除了客观看待生命现象,还要在社会生活中从人生价值方面认识生命的意义,养生才具备价值与可操作性。所以将医学与人文相结合,才是完整的养生体系。身体是人生存的基础,为立业之本,是创造价值的前提,生命的存在与身体的强健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首要条件。因此养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单单把追求长寿看作养生的最终目的,而是争取使生命更高尚、更丰富、更有价值。把健康放在壮阔的生命价值背景下去看待,这使得健康有了更为积极、更加高尚的价值。《论语·里仁》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养生并不是生命哲学的终极意义,其生命哲学的终极意义就是闻道,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超越现实层面的生活。

中医养生学滥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关注人的生命质量为核心,更加追求精神价值,从而提高认识境界。道家追求修心炼性,儒家追求正心修身,释家追求明心见性,法门不同,却殊途同归,均是通过修养心神以达到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的生命境界。生命是实现理想的载体,养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而人生价值在于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又对人、对社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傅景华老师在《中华医道与人类健康》的讲座中谈道:“中华医道以济世利生为目的,以医道医德为纲纪。只有实现道德纲纪,才能引领医疗卫生之一切领域。而且,由此引入社会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实现道德纲纪,就会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不以利益为目的,不以金钱为万能,放弃掠夺,放弃贪欲,放弃狭隘的利益之争……以道德为纲,可以实现人类永久的和谐、协调、自信……实现人类的健康幸福,包括社会之和谐、家庭之和谐以及个人生命之和谐。以道德为纲纪,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根本之所在。正如人们所说的‘顶层设计’一样,离开道德纲纪,不可能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灾难,包括生态、环境、能源、健康、病毒、疾病……就病毒而言,如果病毒不断变异,我们人类怎么能够通过研究疫苗、研究所谓杀病毒的药物来跟上病毒的变异。除此之外,一切竞争、战争、冲突以及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人类以道德为纲,就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今天的炎黄子孙要向华夏圣贤寻求智慧,从医入道,道以医显,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德,打开东方复兴的大门,开创人类崭新的和谐文明,一切从“心”开始。

第二节 养心疗法

具体的养心的 *** 多种多样,谨述其主要几种如下:

一、精神、情志调摄法

精神调摄主要是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心态平和。有大爱之心,才能有平和的心态。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提高自身的正气。《内经》强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乐易者常寿长“(《荀子》),“心小则易伤以忧”(《灵枢·本脏》)。事实证明,悲观、沉重、忧郁和焦虑,足以为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高血压、溃疡病、血管硬化、神经衰弱、偏头痛、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以及各种癌症等,均与这些不良的精神因素有关。乐观豁达、精神振奋乃是保健益寿的良方。

生活中,更好的状态是什么?就是全神贯注地专注在你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不论是学习、工作、思考,还是娱乐。《寿世青编·养心说》云:“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之法也。”保持觉知于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来了,则应;去了,则收;欢喜了,则沉浸其中;悲伤了,则允许悲伤。想太多,就是精神内耗的更大表现。

中医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些情志对五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常生理状态下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 *** 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内伤脏腑,外伤气血。”(《素问·举痛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素问·痹论》)。这些均说明情志活动不加以调节和控制,均可会破坏机体的稳定和平衡,扰乱脏腑正常的气机运动,从而诱发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剧烈的竞争,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此时调心宁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注意调节情志,避免过度。

另外,精神活动也应该随着四时的变化加以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静;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就是适应四时阴阳的特点,使精神情志随之活泼向上、宣达愉快、恬静收敛、藏而不泄。每日精神调摄亦遵此法,清晨舒展活跃,白日情绪饱满,傍晚安神悦志,睡前静心敛思。

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与心态不仅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影响人的社会活动,积极稳定的心境,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心态,与人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凡事从大处着眼,就能站得高,看得远,不因一时一事的挫折而烦恼不休,就会有增强人体抵抗疾病和抗疲劳的能力,使人健康长寿。另外在身体患有疾病时也会采取较积极的态度面对,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即使患了病也较易治愈,容易康复。

二、 *** 疗法

*** 的关键在于静,静以养心。 *** 之静,既指形体的安静和呼吸的平和有序,也指精神的淡泊冲和,内心思想的安定、平静。《医钞类编》云:“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抑郁衰老。”凝神敛思是保持清静的主要 *** 。《庄子》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段精辟的论述,实则就是在 *** 中的真实感受,也是长生之道。

*** 的意义不仅仅是疗疾养生,它还可促进学习、增强记忆、开悟增智。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云:“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师。静则生慧,动则生昏。”理学大师朱熹对学生说:“用半日 *** ,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明代王阳明说:“昔吾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 *** ,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王维、李白及宋朝文学家陆游、苏东坡、欧阳修早年受佛、道影响很深,都习修打坐,写了不少玄理禅趣的妙诗和令人难忘的绝句,而其中不少篇章就是在 *** 中悟出的。如李白在学道打坐后写道:“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却断出没。”“灭除错疑尽,领略人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陆游在《好事近词》中写道:“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夜半忽惊奇事,看鲸波暾日。”

著名中医临床大家张锡纯极力推荐 *** 法,其在《论卫生 *** 法》中说:“今之讲卫生者,多尚 *** 之功。” *** 之功“诚为卫生之要着”。同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中医养生学家、哲学学者蒋维乔著有《因是子 *** 养生法》,将 *** 法推广于世,从理论至 *** 详细而生动。现代国医大师邓铁涛每天醒来后之一件事,就是 ***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和马里兰州大学哈里博士经五年研究后认为:“冥思 *** 对影响视力、血压、认识功能的激素水平提高大有好处,另可治疗许多不治之症和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病。”荷兰科学家研究表明,打坐沉思者比其他人得病的可能性低50%,在感染威胁生命的重病方面低87%。另外,科学家发现, *** 时大脑中出现的大量α波,可很明显地促进激素分泌,从而使血管扩张和血液畅通,会使人体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三磷腺苷明显增高,会大大增加人体的免疫功能。科学家还发现,长期冥想打坐,可增加前额叶脑皮层和右前脑皮层的厚度,而这些区域是控制人注意力和感知能力的地方。许多科学家、作家、发明家等的前额叶脑皮层都厚,而且他们的脑电波大部分时间都处于α波频率,这说明坐禅确实能使大脑敏捷并容易产生灵感。地球物理学家测定得知,空间电离层与地球共振的休曼波是8~14赫兹,而这个频率与人体打坐入静时的脑电波基本相近,故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下打坐会发生天人共鸣,体悟人生大道、宇宙真谛。

那么,我们在 *** 时具体要怎么做呢?首先 *** 时要远离嘈杂的场所,尽量找一个环境清静、通风良好的房间,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在入坐之前,将项链、手表、眼镜等物摘下,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并需注意保暖。 *** 可在床上或椅子上进行,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打坐的姿势,可分坐椅式、盘坐式,更好不用睡式以免出现昏沉入睡的现象。一般用盘坐的姿势,单盘、双盘和散盘都可,手随意放到腿上,以自然、舒适为宜。 *** 时臀部后半部,要求垫高一些,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这样,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 *** 时做到头平正、眼微闭、唇暗合、舌舔上腭、气沉丹田、全身放松、排除杂念、沉淀思绪,即凝神。这里放松是最关键的。明代高攀龙在《 *** 说》中云:“ *** 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此平常二字不可容易看过。” *** 中容易出现昏沉、打瞌睡或散乱、走神的情况。因此 *** 前需避免饱食、饥饿或食用过于辛辣 *** 性食物;避免参与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如看惊险电视电影,与人激烈辩论或争吵等;避免过于身心疲倦。疲劳时更好休息睡眠,消除疲劳再 *** 。各家都有一些帮助入静的一些 *** ,如数吸、默念(佛家默念“阿弥陀佛”“唵嘛呢叭咪吽”等)、观想(观想大海、天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还有意守(排除杂念,运意执守丹田,意守中丹田、下丹田)等。

杨定一《 *** 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从物理、生物、神经生理学等研究成果来看 *** ,书中说道:“ *** 只是一种工具,能帮你放下心灵自出生以来囤积至今的废物和残渣,并有效地滤净你深邃的心海,直到心灵澄净,让领悟和快乐的光辉可以透进来。”

三、导引吐纳法

中国古代最为盛行的养生 *** 就是导引吐纳,现今将之称为“气功”。导引吐纳法着重于调神、调息、调身,从而调整、协调和改善心身机能状态,可治疗和预防心身疾病。导引一词,首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可见,庄子说的导引包含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与“熊经鸟申”两部分,前者是吐纳行气,后者是用熊经、鸟申两个术式来泛喻导引。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说的“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指的就是这两层意思。所以导引术以肢体运动为主,而辅以吐纳行气。《抱朴子内篇·微旨》曰:“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矣,明吐纳之道者,谓之行气,足以延寿矣。”可见古人对导引和呼吸吐纳的重视。

中医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葛洪《抱朴子》云:“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吐纳者,呼吸也。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对心肺功能有直接的改善作用。吐纳使呼吸归根,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气,保住先天元气,气足则百病可治,亦可长寿,至简至易,常年坚持,则可终身受益。

1.吐纳法

吐纳法流派各异,杂而多端,本文简述道教吐纳法。

吐纳时须择空气清新之地,山林、公园、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更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练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气是也。所以微闭者,太睁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迷入睡,皆对养气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气,用意咽入下丹田(约脐下二指许),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鼓起,呼时小腹微收,叫作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叫作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

2.六字诀

六字诀是针对脏腑病机的一种配合发声的呼吸吐纳 *** 。六字诀与五脏相应,五脏分属五行,六字的发音部位与五行相应,是五种类型发音的代表,分别调理相应脏腑。六字诀治病见效快、效果好,养生保健功效显著,所以自古不仅为中医所推崇,并在道家、佛家、武术界广为流传。

六字诀较为完整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著名道士、医药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及隋代京黑先生所撰的《神仙食炁金匮妙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风,又以去痛;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劳极)。”唐代大医孙思邈的《孙真人卫生歌》云:“春嘘明目本扶肝,夏呵心火可自闭,秋咽定收金肺润,冬吹肺肾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明太医院医官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以六字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吸气而自采天地之清气补气。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百病不生,延年益寿。”可见六字诀力量之强,治病养生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六字诀在明代以前是没有动作配合的,其功法是单纯的呼吸吐纳。到了明代以后,才有呼吸与动作相配合的文字资料。如明代胡文焕的《类修要诀》中的“祛病延年六字法”:“肝若嘘时目睁睛,肺知呬气手双擎,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

六字诀功效神奇,但功法并不神秘。六字诀的练法有很多种,而最简单的练法是不拘形式,无论行立坐卧,只要长长地吸气,然后按照口型缓缓地呼气吐字,注意鼻吸口呼,即可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用于健身,每个字按相生顺序(嘘、呵、呼、呬、吹、嘻)吐纳六遍左右;用于治病,对应字加练十几遍,或单练相应字即可。

效果更好而又极其简单的练法是站功。先两脚与肩同宽,微屈膝站立,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再稍屈膝下蹲,屈肘,两手在腹前如抱球状,两掌心对着肚脐。然后深吸气,吸气后闭气一会儿(暂停呼吸,以不感憋气为宜),而后按照口型缓缓地呼气吐字。吐气尽再深吸气,闭气,呼气吐字。练完一个字后站起身,以两腿微屈站立为宜,两手收至腹部,两手相叠轻按肚脐,缓缓地吸气、呼气。吸气时提肛缩阴,意想气入丹田,呼气时不吐字,全身放松即可。也可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全身放松。如此稍事休息后再练下一字,注意吐嘘字时要双目圆睁,吐完字后再两眼微闭,练其他字时要始终微闭双眼。练功过程中口中会生津液,这可是养生保健的良药,将其吮至舌根,咽入丹田。全部练完后再如上稍事休息,而后左右两方向轻揉肚脐各六圈,再以脚尖为中心左右转动两脚各六圈,睁开双眼,收功即可。

六字诀中“呵”字与心相应。《遵生八笺·修养心脏法》言:“当以四月五月弦朔清旦,面南端坐,叩齿九通,漱玉泉三次,静思注想,吸离宫赤气入口,三吞之,闭气三十息,以补呵气之损。”《遵生八笺·六气治心法》又言:“治心脏用呵,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呵之,皆调气如上,勿令自耳闻之。若有心病,大呵三遍。呵时,以手交叉,乘起顶上为之,去心家劳热,一切烦闷,疾愈即止,过度即损。亦须以呼字吸旺气以补之。”

3.导引

导引的具体 *** 有很多,《诸病源候论》中载有导引治病法260多种。现代比较流行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导引的 ***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具体养心的导引法可参考以下两法。明·高濂《遵生八笺·心脏导引法》云:“可正坐,两手作拳,用力左右互筑,各五六度。又以一手向上拓空,如擎石米之重,左右更手行之。又以两手交叉,以脚踏手中,各五六度,闭气为之。去心胸风邪诸疾,行之良久,闭目,三咽津,叩齿三通而止。”东晋·许逊《灵剑子》言:“补心脏坐功之法有二:一势,正坐斜身,用力偏敌如排山势,极力为之,能去腰脊风冷,宣通五脏六腑,散脚气,补心益气。左右以此一势行之。二势,以一手按髀,一手向上,极力如托石,闭气行之,左右同行。去两胁间风毒,治心脏,通和血脉。”

导引法的动作过程中,调身、调息、调神“三调合一”非常重要。调息就是指呼吸吐纳,是调身和调心的纽带。练习过程中,呼吸与动作协调统一,一般向上的动作配合吸气,向下的动作配合呼气,动作停顿的时候适当闭气,逐步达到“匀细柔长”的呼吸状态。

四、五行音乐疗法

音乐与药物一样对人体疾病有治疗作用。《史记·乐书》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云:“和声入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钟摦矣,王心弗堪,其能久乎。”这里明确指出音乐的强弱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生理上的反应。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会使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组织细胞发生共振,进而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生命体征。目前研究认为,音乐疗法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音乐对人体的同频共振效应以及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效应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理论来自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中的五音按照土、金、木、火、水分别对应为宫、商、角、徵、羽。《黄帝内经》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指出五音与五脏是相互对应的,其具体关系为“角为木音通于肝,徵为火音通于心,宫为土音通于脾,商为金音通于肺,羽为水音通于肾”。五行音乐疗法不仅可以单纯应用于治疗,还可与药物、针灸等其他治疗 *** 相结合。五行音乐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佳及经济负担轻等优势。

1.五行音乐配属关系

(1)宫调与宫调式乐曲:宫调,为长夏音,以宫音(1,Do)为主音,属土,主化,通于脾,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具有养脾健胃、补肺利肾、泻心火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升降紊乱,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消瘦乏力、神衰失眠等症。特点: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对神经系统、精神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

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脾胃系统作用比较明显,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滋补气血,旺盛食欲,同时能够安定情绪,稳定神经系统。宫音匹配土型人,即阴阳平和之人。其为人态度和顺可亲,忠厚朴实,端庄持重,观察事物逻辑分明,易听取别人的意见,乐于助人,但性情略为保守。其性情温厚,阴阳调和,一般不容易罹患疾病,可以多听典雅温厚的宫调乐,使身心更为健康。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阳春》等。

(2)商调与商调式乐曲:商调,为秋音,以商音(2,Re)为主音,属金,主收,通于肺,能促进全身气机的内收,调节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具有养阴保肺、补肾利肝、泻脾胃虚火之功效。适用于肺气虚衰,气血耗散,自汗盗汗、咳嗽气喘、心烦易怒、头晕目眩、悲伤不能自控等症。特点: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可调节呼吸系统功能,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听商调音乐,可以增强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商调入肺,可以加强呼吸系统的机能,改善卫气不足的状况。商调匹配金型人,又称少阳之人。金型人意志坚定,性格开朗,独立意识强,判断是非能力及组织能力、自制能力颇强,有自以为是的倾向。金型人阳气较盛,音乐养生应该以调和阴阳为主,发散阳气,适合听柔和的羽、角调式的音乐。代表曲目有《慨古吟》《长清》《鹤鸣九皋》《白雪》《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

(3)角调与角调式乐曲:角调,为春音,以角音(3,Mi)为主音,属木,主生,通于肝,能促进体内气机的上升、宣发和展放,具有疏肝解郁、养阳保肝、补心利脾、泻肾火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胁胀胸闷、食欲不振、 *** 低下、月经不调、心情郁闷、精神不快、烦躁易怒等症。特点: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主要调节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角调式乐曲悠扬,生机勃勃,象征春天万木皆绿。角音入肝,对诸如胁肋疼痛、胸闷、脘腹不适等肝郁不舒的诸种症状作用尤佳。角调式乐曲与木型人匹配,属少阴之人。其性格多愁善感,对人生比较悲观,认识事物的能力强,钻研学问,具有才华。木型人大多优柔寡断,沉默寡言,有时让人难以亲近。由于木型人阴气偏重,阳气不足,建议配合用徵调乐或宫调乐来调节阴阳。角调式乐曲有《列子御风》《庄周梦蝶》《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春风得意》《江南好》。

(4)徵调与徵调式乐曲:徵调,为夏音,以徵音(5,So)为主音,属火,主长,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上升。具有养阳助心、补脾利肺、泻肝火的作用。可防治心脾两虚、内脏下垂、神疲力衰、神思恍惚、胸闷气短、情绪低落、形寒肢冷等病证。特点: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主要调节循环系统,对神经系统与精神系统疾病也有调节作用。

徵调式风格欢快,轻松活泼,像火一样升腾,具有炎上的特性。徵调入心,对心血管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血脉瘀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徵调式乐曲匹配火型人,属太阳之人。其性格开朗,乐观,反应敏捷,积极主动,志向远大,即使失败也不后退。但容易急躁冲动,自制力不强,甚至控制不了自己。火型人阳气过多,阴气不足,应配合羽调式音乐,调和阴阳,避免阳气过盛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和情绪失控。代表曲目有《山居吟》《文王操》《樵歌》《渔歌》《步步高》《狂欢》《 *** 进行曲》《卡门序曲》等。

(5)羽调与羽调式音乐:羽调,为冬音,以羽音(6,La)为主音,属水,主藏,通于肾,能促进全身气机的潜降。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泻肺火的作用。适用于虚火上炎,心烦意乱、头痛失眠、夜寐多梦、腰酸腿软、 *** 低下、阳痿早泄、小便不利等症。特点: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主要对泌尿与生殖系统有调节作用。

羽调式乐曲清幽柔和,哀婉,如水之微澜,羽声入肾,故可以增强肾的功能,滋补肾精,有益于阴虚火旺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耳鸣、失眠、多梦等。羽调式乐曲亦有益智健脑的作用。羽调匹配水型人,为太阴之人,其性格内向,喜怒不露于表,不喜欢引人注目,心思缜密,谨慎精明,认识事物细致深刻,学问颇好,但含而不露。水型人阴气太重,医家主张,应该用水乐泄其阴气,再以火乐振奋其阳气,从而获得阴阳平衡。代表曲目有《乌夜啼》《稚朝飞》《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等。

2.辨证施乐

(1)相应:《礼记·乐礼》云:“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徵动心,羽动肾。”不同调式的乐曲可以调节与其相应的脏腑,五音与五脏相通。角属木音,具有生长、升发之意,可疏泄肝胆,促进人体气机的升发条畅;徵属火音,具有发热、向上之意,可助养心气,促进气机的上升;宫属土音,具有生化、承载之意,可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促进全身气机的稳定;商属金音,具有沉降、收敛之意,可调节肺的肃降功能,促进气机的内收;羽属水音,具有滋润、下行之意,可助养肾气,促进气机的下降。通过五音来调五脏,可使人体气机调匀,达到阴阳平和状态。

(2)相生:根据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按照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当一脏为虚证时,选择其母脏相对应的乐曲,达到相生的目的。如肝血亏虚者,选择羽调乐曲以达水生木;心气虚者,选择角调乐曲以达木生火;脾胃虚弱者,选择徵调乐曲,以达火生土;肺气亏虚者,选择宫调乐曲,以达土生金;肾气亏虚者,选择商调乐曲,以达金生水。

(3)相胜: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采用与患者情绪相反的乐曲改变其情志,即以情胜情法。《素问·五行大论》言:“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如情志为怒者,选择商调乐曲以克制怒;情志为喜者,选择羽调乐曲以克制喜;情志为思者,选择角调乐曲以克制思;情志为悲(忧)者,选择徵调乐曲以克悲(忧);情志为恐者,选择宫调乐曲以克制恐。

(4)因时制宜:中医学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特点,养生治病均以此为原则。因此,在施乐时按照自然对人体的影响规律即天人相应规律进行,则可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不同季节选用与五行属性相符合的音调。如春时木气旺盛,用角音;夏时火盛,用徵音;长夏属脾,用宫音;秋天金气旺盛,用商音;冬季水盛,用羽音等。一日中亦应注意音乐治疗的时间性。如7∶00~11∶00这个时间段,太阳在逐渐升起,人受大自然的影响,阳气升发,此时施以角调的曲子,可促使阳气升发。而11∶00~15∶00时,太阳当空照,气温明显增高,阳气隆盛,心火在这个时段比较旺盛,这是疗心的更佳时间,此时施徵调的曲子,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膳食疗法

膳食疗法最主要的不是补充营养,而是调和饮食。食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作用于人体,会产生不同的效应。不从微观的、个别的、静止的成分出发,而从宏观的、整体的、动态的形、色、气、味等性能出发,利用这种不同方式的特性来调和阴阳气血等偏颇,从而达到保健和医疗的目的,这是中国养生学在饮食理论方面的重要特点。

中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饮食的选择要全面配合、因人制宜、五味调和、寒热相宜,并要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节。食物的烹调宜熟、软、素、淡。进食须按时有序、注意节制、情绪安宁、专心致志。并宜温暖,忌生冷;宜细缓,忌粗速。食后须摩腹、散步,并忌过劳和恼怒。如《勿药元诠》云:“怒后勿食,食后勿怒。”病人的饮食须按照病情的寒热虚实来选择。把饮食用于治疗疾病也称作“饮食疗法”。此外,还须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禁忌。

在养心方面,《素问》云:“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可见偏嗜咸味易伤及心脏,导致血脉瘀阻,故饮食应清淡少盐。常见的养心食物包括莲子、桂圆、大枣、核桃、大米、小米、燕麦等。中医有以形补形、以色补色之主张。如西红柿、猪心就是补心养心之佳品。西红柿不仅色红,其结构与心脏也有相似之处。猪心具有安神定惊、养心益气、止汗补血等功效。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谓,猪心“平,无毒,主惊邪、忧患、虚悸、气逆,妇人产后中风,聚血气惊恐。”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云:“心补心,主虚汗惊悸,多梦惊忡。”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云:“治恍惚惊悸、癫痫忧恚诸症,皆取其引入心经,以形补形,而药得祛病以外出也。”现将古今本草、方书、食疗著作中的养心药膳选介几款如下:

1.酸枣粥(《饮膳正要》)

原料:酸枣仁10克,粳米60克。

制法:用水煎酸枣仁,取汁,与米合煮成粥。或将枣仁研细末入粥亦可。

用法:每日1次,晚餐服用。

功效:枣仁安神镇静,粳米健脾益气,合用可治虚烦不眠。

主治:虚劳,心烦不得睡卧。

2.猪心粥(《食疗粥谱》)

原料:猪心1个,粳米100克,白萝卜100克,精盐、猪油、味精各少许。

制法:猪心、萝卜洗净切小丁,用猪油炒散。合粳米、精盐加开水煮粥,调入味精即可。

用法:每日1次,小儿可分几天食用。

功效:补心定惊。

主治:惊邪忧恚,虚悸气逆,产后中风,小儿惊痫。

3.豆豉酱猪心(《食医心镜》)

原料:猪心1个,淡豆豉30克,精盐、酱油、面酱、黄酒各适量。

制法:猪心洗净,加豆豉、盐、面酱、黄酒及水,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炖烂并收汁。拣出猪心,用刀切薄片。

用法:每日1次,单食、佐餐皆可。

功效:补心安神。

主治:心血亏虚之心悸、产后惊悸抽风等症。

4.参归心子(《证治要诀》)

原料:猪心1个,党参、当归各50克,酱油少许。

制法:猪心带血以竹刀剖开,纳入党参、当归,加水煮熟。去药切片,蘸酱油食之。汤饮服或另作烹菜之用。

用法:每日1次,连食数日。

功效:补益心气,收敛心血。

主治:心虚自汗,失眠梦惊。

5.胡椒炖猪心(《本草纲目》)

原料:猪心1个,每岁入胡椒1粒,盐、米酒各适量。

制法:猪心、胡椒、盐加米酒炖至猪心烂熟,切片供食。用法:每日1次,可连续食用。

功效:滋补心气,温阳通络。

主治:阳虚闭阻型心绞痛。

6.琥珀心(《常见病证的辨证与食疗》)

原料:猪心1个,琥珀粉、党参粉各5克,精盐少许。

制法:将猪心剖破,洗净心腔内的血液,纳入琥珀粉和党参粉,放入炖盅内,隔水炖至猪心烂熟。取出猪心,弃去药渣后切片,重新放入炖盅内,加少许盐调味。

用法:吃心喝汤,隔日1次,连食数日。功效:补心益脾。

主治:心脾虚型心脏病。

7.柏子仁炖猪心(《饮食疗法》)

原料:猪心1个,柏子仁75克,酱油少许。

饮食养生的好处,饮食养生食谱-第1张图片-

制法:猪心带血剖开,纳入柏子仁,置炖盅内,加水,隔水炖至猪心烂熟。

用法:弃去柏子仁,猪心切片,蘸少许酱油吃。3日1次。

功效:养心、安神、补血、润肠。

主治:心悸失眠,老人体弱及产后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

【中医养生】中医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之道是一套以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保养身体健康的 *** ,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调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之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养生: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滋养身体预防疾病。中医饮食养生强调均衡营养食物搭配口味适中,避免过度偏食或暴饮暴食,建议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寒凉食物。

·起居养生:中医认为作息规律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合理的起居安排能够促进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中医起居养生提倡早睡早起顺应四时,此外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医认为情志因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

中医情志养生主张心态平和、乐观积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在面对压力烦恼时要学会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中医治疗 *** :中医养生还包括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治疗 *** ,这些 *** 能够通过 *** 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等方式,起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根据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可以选择合适的中医治疗 *** 进行调理。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之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和中医治疗 *** 达到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的原则进行判断: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 ***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中医养生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源于古代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但古代中医的“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养生原则,保持身体健康。

为什么要养生

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和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养生的好处:

1. 养生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患病的风险,特别是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

2. 养生可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力量,增加精力和注意力,使人更加活力充沛。

3. 养生可以调节生物钟,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失眠和疲劳的问题。

4. 养生可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5. 养生可以通过放松身心、调整情绪和学习应对压力的 *** ,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6. 养生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醒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综上所述,养生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力和精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消化和代谢、减轻压力和焦虑,以及增强养生意识。

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作用,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老年人养生保健#老年人养生保健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它不仅有利于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对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养生保健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习惯,老年人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此外,养生保健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机会。

其次,养生保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养生保健可以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养生保健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交场合,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其社交能力,从而使其感到更加充实和快乐。

最后,老年人养生保健的意义和作用还体现在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上。养生保健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照顾自己,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同时,养生保健还可以促进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老年人养生保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合理的养生保健措施,老年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和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老年人养生保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照顾。

你知道养生对我们的身体到底有没有好处吗?

养生知识的普及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流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变得尤为重要。养生知识的普及可以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促进健康与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养生知识的普及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并为其普及提供一些实用的 *** 。

1. 提高健康意识

养生知识的普及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避免慢性疾病和促进心理健康的 *** 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照顾自己。当人们了解到生活方式选择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时,他们更有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2. 预防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是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通过普及养生知识,人们可以了解到预防这些疾病的 *** ,包括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避免有害习惯。这有助于减少医疗费用,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3. 促进心理健康

除了身体健康,养生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了解如何管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 *** 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负担,并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4. 建立健康社区

养生知识的普及可以建立健康的社区。人们可以通过分享健康信息、经验和资源来相互支持。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团结的社会,减少社会不平等和健康差距。

5. 降低医疗费用

懂得如何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的人通常需要较少的医疗服务和药物。这可以降低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养生知识的普及有助于降低医疗保健系统的负担,使资源更好地分配。

6. 提高生活质量

最终,养生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加能量、改善睡眠、提高体力和增强免疫系统。这些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追求目标和实现幸福。

普通人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习惯来维护和改善健康。以下是一些简单而有效的 *** ,帮助普通人养生:

1. 健康饮食:

  • 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全麦谷物、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和鱼类)以及蛋白质来源(如鸡肉、鱼、豆类)。
  • 控制食用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减少盐的使用。
  • 保持适度的饮水量,饮用足够的水。

2. 适度的运动:

  • 至少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 包括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和骨骼。

3. 充足的睡眠:

  •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关键时期,成年人通常需要7-9小时的睡眠。
  • 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表,确保睡眠质量。

4. 压力管理:

  • 学会应对压力,采用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 维护平衡的生活,不要过度工作。

5. 戒烟和限制酒精:

  • 戒烟是维护健康的重要一步,避免被动吸烟。
  • 如果饮酒,限制酒精的摄入量。

6. 健康检查和预防:

  •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检、眼科检查、牙科检查等。
  • 接受建议的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

7. 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 经常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预防传染病,如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病人。

8. 社交互动:

  • 保持社交联系,与朋友和家人交往,分享快乐和忧虑。
  • 社交互动有助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9. 健康心态:

  • 保持积极的心态,培养乐观和感恩的心态。
  • 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如果有情感或心理健康问题。

10. 避免不健康的习惯: - 避免滥用药物或毒品,不滥用处方药物。 - 避免过度消费 *** 和能量饮料。

总的来说,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维护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养生不是一劳永逸的目标,而是一个持续的生活方式。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积极的态度,普通人可以增加生命质量,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并更好地享受生活。如果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建议。

美味养生之旅:健康食物与养生智慧

欢迎来到《美味养生之旅》!我是你的视频博主,今天带你探寻一场养生美食的奇妙之旅。让我们一起品尝美食的同时,了解每种食物的养生功效和注意事项。


之一站:农家乐采摘体验

我们身处在一片青翠的农家乐,新鲜有机的蔬菜在阳光下闪耀。我们首先尝试采摘绿叶蔬菜,如菠菜、空心菜和生菜。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益于增强免疫力和促进消化。对于生菜,建议在食用前要仔细清洗,确保食材的卫生安全。至于寒凉体质的人群,应该在膳食搭配上更多地考虑适宜的食材,而不仅仅是限制生菜的摄入。


蔬菜

第二站:水果乐园

接下来,我们来到水果乐园,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草莓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美容和改善便秘。西瓜是夏日的清凉水果,但吃多了可能导致肚子胀气,要适量食用哦。


西瓜

第三站:中医养生餐厅

现在我们来到中医养生餐厅,品尝传统的药膳和汤品。党参鸡汤对于疲劳虚弱的人群具有补气养血的效果。然而,体寒的人和感冒患者要避免食用。山药炖排骨对肠胃虚弱和脾胃不和的人很有益处,但脾胃湿寒者要慎用。


党参鸡汤

第四站:特色小吃摊

最后,我们来到特色小吃摊,品尝地道美食。凉拌木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对于排毒和润肠通便都有帮助。然而,脾胃虚寒和痰湿体质的人要避免多食。糖藕是另一款美味,但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和减肥者要适量享用。


凉拌木耳

在我们的美味养生之旅中,尝试这些健康食物,但请注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养生饮食方面,更好根据个人情况来做适量的调整。如果有特定的健康问题或疑虑,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养生顾问,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喜欢这个视频吗?别忘了点赞和订阅,我们会持续为你带来更多美味养生的精彩内容。和我一起,用美食宠爱自己,开启健康幸福的生活之旅吧!


#美食养生 #健康食物 #养生智慧 #美味之旅 #养生美食

【健康】秋季养生需要注意饮食

秋季养生需要注意饮食。秋季天气干燥,容易导致身体缺水,因此秋季饮食应注重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中医认为,秋季的主气是燥气,称为秋燥。由于燥邪伤人,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因此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那么,秋季饮食应该如何调理呢?

秋季饮食应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为主要原则。古代著名的营养饮食专著《饮膳正要》中提到:“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多食用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秋季饮食应少吃辛味食品,如葱、姜、蒜、辣椒等,多食用酸味食品,如广柑、山楂、新鲜蔬菜等。因为肺主辛味,肝主酸味,为了防止肺气过盛,伤害肝脾功能,应避免食用辛味食品。

经常食用粥可以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晨起食粥可以起到养胃生津的作用。例如,可以食用百合、莲子粥、生地汁粥、麻仁栗子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根据秋季的特点,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和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例如,可以服用西洋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胖大海等中药。原则上,应选择滋润而不发散的药物。对于平时体质阴虚的人来说,秋季更应注意养阴。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成药。

【中医养生】饮食养生有哪些讲究?

饮食养生是依据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重饮食宜忌、合理搭配食材,以增强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 *** 。饮食是人体获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持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障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汉书·郦食其传》中曾有“民以食为天”的名言,充分说明了饮食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古代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饮食养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机体健康、延缓衰老。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因此,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食物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具体来说,还有很多讲究。首先,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神,统称为“三宝”。身体营养充足则精气充足,精神状态也会更加健康。《寿亲养老新书》中曾提到:“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自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其次,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例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

饮食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食物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具体来说,还有很多讲究。首先,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神,统称为“三宝”。身体营养充足则精气充足,精神状态也会更加健康。《寿亲养老新书》中曾提到:“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自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其次,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例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

饮食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食物能为人体提供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具体来说,还有很多讲究。首先,人体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神,统称为“三宝”。身体营养充足则精气充足,精神状态也会更加健康。《寿亲养老新书》中曾提到:“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自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其次,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例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饮食养生不仅能保证机体健康,还能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和维生素,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可以补充营养,预防坏血病等,都是通过食物的特殊作用来预防疾病的例子。此外,某些食物还有直接用于某些疾病预防的特殊作用。例如,利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绿豆汤预防中暑、葱白生美预防伤风感冒等,这些都是通过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为什么要吃饭和各种各样的食物#养生知识

大家好,我是王老师,一名健康管理师。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营养素的知识。今天早上我去外面跑步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提醒大家运动后要记得及时补充营养。那么,什么是营养素呢?在讲营养素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需要吃饭和吃不同的食物。

我们吃饭和吃不同的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感,更重要的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得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包括皮肤更新、头发和指甲生长、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

回到主题,什么是营养素呢?其实,营养素就是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物质,用于满足身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的物质。比如水也是一种营养素,而肉类中的蛋白质也是人体必需的。总的来说,营养素可以分为七大类,包括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现在,国内一些权威的专家已经开始认可植物营养素的重要性。大蒜中的蒜素属于植物营养素,也属于营养素的范畴。总的来说,七大类营养素包括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希望这些信息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健康管理师王老师,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我的视频,我会为大家详细讲解关于营养素的知识。

黄斌孝先生是中国营养学会的营养健康顾问,他曾经是一个体重178斤的大胖子,通过三个月的科学减重成功减掉了40斤。

世上更好的养生,就三个字

#暑期创作大赛#世上更好的养生,就三个字:平衡、运动和笑。养生不仅仅是追求身体的健康,更是追求心灵的安宁和幸福。而平衡、运动和笑,是实现真正健康生活的关键。

首先,平衡是养生的基石。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而平衡就是在这些困扰中保持稳定和调和。身体的平衡体现在饮食和作息的合理安排上,不要偏食偏睡,并且适量摄入各种营养素,保证身体的健康运转。同时,心理平衡同样至关重要,需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通过调节心态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只有平衡好自身的身心状态,才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波折。

其次,运动是养生的必备。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促进新陈代谢,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无论是有氧运动还是力量训练,都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素质和自身免疫力。此外,运动还能减轻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运动,包括散步、跑步、游泳等,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最后,笑是幸福生活的秘诀。笑可以释放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同时也能够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研究表明,笑可以提升免疫力,降低心脏病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喜剧或者与朋友聚会,增加自己的欢笑次数。与此同时,笑容也会传递给他人,传递温暖和幸福,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世上更好的养生就三个字:平衡、运动和笑。只有在平衡的态度下,进行适当的运动并保持愉快的心情,我们才能拥有健康和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坚持这三个字,享受养生的益处,将健康和幸福带给自己和身边的人。

标签: 养生 饮食 食谱 好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