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更佳适种区之一,独特的气候和立地条件和定西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曾经的“救命薯”“温饱薯”变成如今的“致富薯”“脱贫薯”,见证了定西人民改造山河、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历史进程。定西已成为全国更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也是全国马铃薯产业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主产市(州),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拓展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和支撑经济转型的优势主导产业,引领定西马铃薯产业走向现代化。
抓源头、保品质,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以全国之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区域优势,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形成了规范完善、全国领先的脱毒苗、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全市共有种薯生产企业31家,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以上、原原种12亿粒以上。品种丰富多样,既有陇薯系列、定薯系列、新大坪等本地繁育品种,也有青薯系列、冀张薯系列、大西洋、希森系列等国内外引进品种,脱毒种薯销往内蒙、四川、贵州、河北等10多个省区,出口沙特 *** 、土耳其、埃及、尼加拉瓜等国家。通过财政投资扶持建成了马铃薯脱毒基础苗供应中心,应用推广椰糠栽培、雾培技术等多项马铃薯原原种繁育新技术,从源头上提升马铃薯的品质。2021年,全市建立马铃薯优质种薯扩繁基地102.31万亩,其中原种扩繁基地10.21万亩,一级种扩繁基地92.1万亩;截止9月底,生产原原种8.89亿粒。
抓基地提标准,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坚持打造区域性特色优势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创新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形成了“黑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生产体系,从良种优质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管理规范化等多环节入手,实现过程标准化,质量可控、可追溯。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3%,占全省、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8%、3.06%;标准化种植面积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90%,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全市已形成了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优质菜用型和加工专用薯、南部高寒阴湿区优质菜用型和脱毒种薯、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高淀粉型和优质菜用型三个特色鲜明的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
抓产品延链条,丰富精深加工产品。着力实施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初步培育形成了“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主食—休闲食品”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形成了“吃干榨尽”式循环链条。全市已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6家,加工能力达86万吨,加工制品有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定西马铃薯”、蓝天淀粉、“定西粉条”等加工产品享誉全国,乡草坊的马铃薯汤圆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清吉的马铃薯鲜切面和巨鹏的薯泥多彩饼荣获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主食”,巨鹏的马铃薯多纳圈、薯菠拧巴荣获全国马铃薯主食加工“十大休闲食品”,薯香园的全粉酥性饼干、马铃薯冲调羹,沁园春的土豆麦香挂面,乡草坊的陇中薯香点心荣获全国“100土豆美食”。特别是定西开发的富有定西特色的马铃薯“108将军宴”和“70华诞宴”,以及薯都小康宴、秋果累累、洮河宴、李氏家宴、岷州宫廷宴、贵清宴、禹王庆丰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美宴席,富有地方特色、高中低档搭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全市研发生产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饼干、馕、方便粉丝等主食产品的企业15家生产线42条,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2家,产能已达到14万吨。
抓销售增渠道,完善贮藏营销体系。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聚合引领作用,致力于形成农特产品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建成临洮康家崖、陇西文峰、安定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安定巉口、渭源会川、岷县梅川等6个较大规模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中小型市场50多个,从事马铃薯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521个,家庭农场105个。在 *** 、天猫、京东、善融等大型 *** 零售平台开设的马铃薯及其制品销售网店达到260多家,年 *** 销售已过亿元。以“仓前仓后配套、线上线下融合”为方向,构建“恒温库+贮藏库+窑窖群”的多元化贮藏体系,全市已建成各类贮藏窖(库)95万座,贮藏能力突破365万吨,年鲜薯外销稳定在200万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出口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抓科技增效益,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依托科研院所和企业建成了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变性淀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马铃薯与特色果蔬速冻和精淀粉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变性淀粉工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组建了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马铃薯重点生产加工企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覆盖。全市制定审颁41项企业标准、12项无公害马铃薯甘肃地方标准;形成了47项淀粉、38项变性淀粉共性和特性指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不断健全完善马铃薯全产业链生产标准体系,新制定马铃薯地方标准1项,新修订地方标准2项。
抓质量创品牌,打造地域品牌优势。加快合格证、产地准出证、可追溯标识管理为主的“两证一标识”的推广使用,累计认证马铃薯及其制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55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12个,绿色食品认证4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品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安定区、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安定区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之一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临洮马铃薯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注册马铃薯品牌商标37个,“渭源种薯”等5个产品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临洮“腾胜”牌等5个马铃薯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安定“大江”牌马铃薯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获国际金奖。通过举办会展,经济功能进一步提升,2008年以来成功举办12届由农业农村部和甘肃省 *** 共同主办的“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有效提升了定西马铃薯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来源:甘肃农村广播
电子驾驶证在全国全面推行《大医生来了》你真的了解肺癌吗?
事关元旦春节疫情防控,国家卫健委最新研判
甘肃拟新增1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你都去过吗?
从吃个薯条要靠进口土豆,到自主培育品种出口六国,山东希森集团“二十年磨一剑”——
为中国育出一颗好土豆
■编者按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 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土豆是主粮。“希森”土豆系列品种,是山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打破土豆“洋种子”垄断,出口6个国家。打赢土豆种子翻身仗,这背后是梁希森及其团队的“二十年磨一剑”,更是“育繁推”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今天,我们推出这篇深度报道,以期对各地推进种业振兴有所启示和借鉴。
绿油油的枝蔓铺满薯田,微风吹拂泛起层层绿浪,几朵白色的土豆花点缀其中。
这幅挂在梁希森办公室里的画,记录了“希森6号”土豆的生长情况,枝蔓盖住的土地中,黄色的土豆正在长大。
“希森6号”,是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豆品种。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这个品种一亩地能产9吨,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推广2000万亩。
坐在办公桌前,梁希森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幅画。而这也提醒着他的一个夙愿:以中国土豆种子,为国家再造5个产粮大省。
“可别拿土豆不当干粮!2015年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它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梁希森说,土豆营养均衡全面,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一,因其耐旱耐贫瘠,适应种植范围广,单位面积增产空间大。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22年来,梁希森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土豆新品种,打赢土豆种子翻身仗。从吃个薯条要靠进口土豆到“希森”土豆品种出口多国,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争气——为国育出一粒好种子
6月27日,东营,“希森早熟及耐盐碱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在黄三角盐碱地测产验收,8个新品种示范种植获得丰收。
不久前,德州,希森集团乐陵公司繁育大棚里,之一批“航天马铃薯”也迎来收获。
收获,育种人心中最期待的时刻。
弯下腰拨开薯叶,轻轻一挖营养土,就看到一个个圣女果大小的“航天马铃薯”,希森集团乐陵公司总经理孔海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了起来。
“今年年初,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太空驻留了6个月的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回到乐陵,3月初催芽育苗后移栽到繁育大棚,两个月后收获了微型薯——马铃薯的育种材料。”孔海明说。
马铃薯育种是个复杂的过程。杂交育种首先选择优质的父母本杂交结出浆果,待浆果成熟后,把其中芝麻粒大小的种子,也就是实生籽,清洗出来,之后再繁育微型薯。单这一过程,就要3年。
太空失重与强烈辐射的环境,可以诱发种子变异。孔海明认为,虽然多数是朝坏的方向发展,但2万粒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朝着好的方向变异,就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首次采用航天育种的背后,是马铃薯传统育种培育出好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用梁希森的话说就是“常规的育种办法该用的都用了”。
“马铃薯育种本身就很难,新品种必须超过现有品种的生产表现才能通过审定。”孔海明说,以“希森6号”这个高产品种为对照试验品种的话,很难超过。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给种植户带来效益的好品种,一直是公司的核心追求。只有有好品种支撑,才能向市场推广获得收益,实现育种工作的良性发展。
但这并非易事!育种,首先就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是连赔了十七八年!”梁希森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赔了这么久,也没想到会投这么多钱,眼见着40多亿元投了进去。
2001年梁希森开始马铃薯育种时,很多人也没想到。当时他经营房地产项目正挣着大钱、快钱,咋看上了育种这不好挣的钱?梁希森小学没毕业,字认的都不多,为啥非要搞育种这样有科技含量的事?
这缘起于他的小女儿在洋快餐店吃薯条的故事。得知炸薯条用的都是国外品种土豆时,梁希森顿时吃了一惊:“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今年68岁的梁希森,小时因家境贫寒,10岁就离家四处讨饭。“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是其最为朴素的心愿。对粮食,他有着来自骨子里的渴望。
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面积、总产都居世界之一,单产却落后,仅居世界第93位。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不甘心,他要孕育出中国的土豆好种子。
说干就干,梁希森立马找来几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
“一开始没觉得土豆育种难,越不懂胆子越大。”梁希森说。
一般来说,基因组倍数越高,杂交育种就越难。与玉米、水稻等二倍体作物不同,传统的栽培马铃薯是四倍体作物,就是有四套基因组,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很难实现性状的稳定遗传,因此育种难度大,周期也较长。
“两年多投入了几百万元,没成功。之后就停了大半年,大学生们都走了。”梁希森说。
碰壁后也有收获。梁希森意识到,只靠花钱什么也搞不出来,必须要找专家带着团队才能干出名堂。
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并有1000多份种质资源归属希森集团。这一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有孙慧生教授这个‘领头羊’的带领,有种质资源的基础,育种逐步走上了正轨,一批育种人才也成长了起来。”梁希森说,孔海明、崔长磊都是孙教授的徒弟,现在都是育种的骨干,整个集团搞常规育种的研究人员就有近60人。集团还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育种力量。
崔长磊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室主任,今年开始主要负责大田育种。微型薯种到大田,品种选育才算正式开始。
大田植株多,对地上植株部分之一年不进行评价,而是将收获后的土豆进行筛选,性状优良的下一年接着种下去。这样往往是淘汰的多,留下的少。之后每年加入一些新材料,持续进行筛选,直到产生优质稳定的品系。
“一般来说,马铃薯育种是十万里挑一,种十万株马铃薯才能选育一个理想的品种,时间正常也得十年以上。”崔长磊说,大田育种要求管护手段很精细,温度、水分稍微一变化,种子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育种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不然容易造成标记混乱或材料丢失。
他记得,虽然“希森6号”大田育种前几年表现不错,但混在十几份材料里并不突出。在育种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又种了三四年,产量越来越高。最终历经11年,“希森6号”才从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新品种选育的过程、时间,是钱买不来的。”孔海明说。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以来,希森集团现在已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被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有好种子,才有收益。
“‘希森6号’推向市场后,我们才开始盈利。育种二十多年,最难的时候只能卖房子,我也由富翁变成了‘负翁’。也想过放弃,但资金投进去了,下马是死路一条,往前走还有点希望。”梁希森说,育出好品种就是成绩,这二十多年没白干。
“没有脱毒种薯,有好品种也难高产”
初心——让农户用上优质种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705座温网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是希森集团的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集团90%的种薯在这里繁育。
与小麦等作物不同,目前实际生产中,马铃薯还不能做到直接以种子播种,主要是靠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但如此易受病毒感染,只有进行脱毒,才能恢复其优良特性,实现高产稳产。
“马铃薯产量高不高,关键看脱毒种薯。如果说优良品种是马铃薯的‘芯片’,那么脱毒种薯就是马铃薯的‘电源’,没有它,有好品种也难高产。”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说,内蒙古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病虫害少,种薯感染病毒的几率小。
在马铃薯组培中心无菌接种室内,工作人员将脱毒培养苗茎切断进行扩繁后,再把脱毒苗培育在大棚里,生长出鹌鹑蛋大小的马铃薯原原种,然后原原种播种产生原种,原种种植收获的才是可以销售给种植户的一级种薯。这是希森集团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三级繁育体系。
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国,此前我国马铃薯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与马铃薯种植强国差距较大。“除了品种的原因,脱毒种薯普及率低也是关键原因。”梁希森说,但换个角度看,马铃薯在中国增产空间很大。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这5个马铃薯主产地,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一半,更是可以大有作为,未来有望成为5个新的产粮大省。
一般来说,马铃薯每亩地需要350—400斤种薯,一斤种薯两三元钱,再加上其他成本,平均每亩地的成本就在3000元左右。因此很多种植户不购买脱毒种薯,而是直接将自己种的土豆留到第二年育苗后再种植。马铃薯耐瘠薄,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很多种植户不重视马铃薯的管护,种上就不管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影响。
“以‘希森6号’为代表的良种种薯普及推广,能让老百姓算出账来。市场上‘希森6号’的商品薯每斤售价要高出其他品种0.1-0.15元,种植户每亩至少增收1000元。”梁希森说,要让更多的种植户都能用上优质高产的“希森”种薯。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种植户给希森集团总经理胡柏耿发来消息:“太开心了,种地种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挣过这么多钱。”
“他去年种的‘希森’种薯,每亩产出4吨多,拉到周边集市上卖,2块钱一斤,收益比原来自己留种要高不少。慢慢地,种植户会更愿意用种薯。”胡柏耿说。
为加大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力度,保障市场供给,希森集团总投入的80%左右投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基地:流转7万多亩农田用于原种和种薯的种植,支付承包费用的同时,雇大量农户进行管护。原原种的繁育则是派发订单给农户,公司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日常管护,种子收获后,再由公司收购。
“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种薯繁育地理条件较好,但其间一些突发灾害的影响,给一直往里投钱的希森集团以巨大打击。
2010年秋,商都县希森集团大田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进入收获季节却遭遇连续雨雪天气,气温骤降,10多万亩种薯一半烂在了地里;2012年冬,北京延庆突降暴雪,大片恒温棚被压垮,3000多万株薯苗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
挫折没有压垮育种人。梁希森用卖家产的钱继续投入,在繁育基地整理土地、打井、架电、配备机械设备,改善种植条件……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希森集团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能满足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
“现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与它们PK。”梁希森说,今年“希森6号”既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成长型品种,又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希森”种薯的推广面积,尤其是在5个马铃薯主产省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已累计超过1500万亩,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累计推广种植近1000万亩。
希森集团请专家对5个马铃薯主产省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评估,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改善。如引入大量喷灌设备,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种植基地几十万亩地的缺水问题,针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配套不同的设施和种植技术。南方梅雨季节可能出现晚疫病流行,就提前配备好预防性药物指导种植户及时施用。
希森集团在全国共有190多位经销商,在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3150万亩,同时种薯还出口法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
“把土豆吃法搞透,育种才能更有的放矢”
全链条——独具一格的育种模式
马铃薯曲奇、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麻花、马铃薯全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制品。
与大多数育种企业不同,希森集团在育种、繁育的同时,还主动搞起了加工。
在商都县,希森集团建设了生产线,进行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干片生产,加工出一批马铃薯产品,直销京津冀及乐陵周边县市的上千家超市。
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里面有什么门道?
“育种,不能关起门来搞,要紧跟市场看需求。”梁希森说,“把马铃薯用途开发好,育种才能更有的放矢。”
同其他粮食作物一样,随着产量变动,马铃薯也面临着价格波动较大的现实情况。
希森集团请专家组团到5个马铃薯主产地调研,发现“希森”系列品种在这些地方推广以来,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多的能达到25%以上,相当于每亩增长上千斤的产量。如果“希森”优质种薯普及率大幅提升,“再造5个产粮大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如果5个马铃薯主产省马铃薯种植亩数多了,单产也提高了,集中上市后只靠鲜食消纳不了,种植户卖不上钱,就会造成丰产不丰收。
怎么办?
“只有千方百计搞加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梁希森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6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农业领域,由后端加工增值赋能带动前端品种繁育、种植,是公认比较可行的办法。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李学洋告诉记者:“马铃薯的用途不容小觑。在粮食储备领域,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可以贮存15—20年不变质,更适合作为后备粮食维系粮食供给。很多国家军队吃的压缩饼干、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食物,也都是由马铃薯制成。同时,马铃薯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在高端食品领域大有作为。”
但价格较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马铃薯全粉1吨要1万多元,贵的时候能到1.7万元,是面粉价格的三四倍,添加全粉后的产品价格难免会贵一些,直接影响全粉的推广。
“我把用了10年的全粉生产线卖了,今年打算生产一种全新的主食——生浆馒头。”梁希森说,生浆馒头就是直接将鲜马铃薯清洗去皮后打成生浆,然后跟面粉按照1:1的比例混合 *** 而成。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整个 *** 过程基本不用水。这样的 *** 工艺下,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同步下降了不少。
目前,生浆馒头在乐陵的一条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在商都县的三条生产线也即将投产。
“以前,种植户是把个头大、薯形好的马铃薯卖掉,个头小的就直接丢掉。现在这些个头小的马铃薯可以送到加工厂,增加一部分收益。”梁希森说。
但并不是所有马铃薯都适合做成主食,要看品种。“具有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表皮光滑等特征的品种才适合机械化加工。”孔海明说,市场上的加工需求,也提示希森集团在前端育种时,把适合加工作为品种选育方向。
事实上,这也对育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尝试航天育种的同时,希森集团打算开始进行分子育种,根据市场需求育出更适用品种,同时对原有优质品种进行改良。
以“希森6号”为例,它作为国内少见的加工鲜食兼用的马铃薯品种,个头大,干物质含量达到24%,还原糖0.14%,适合加工成主粮产品。但它并不是完美的,而进一步改良它,单纯依靠传统育种方式很难做到。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和一位专门做马铃薯分子育种的专家沟通,准备把他引进过来。这位专家提出要组一支百人的分子育种团队,人不够就再花力气招。”梁希森说,虽然还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但只要能育出一粒好种子,就值得。“这些年国家对育种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 育种是越来越有信心。”
采访时,这位68岁的育种人,几次静静注视办公室里那幅马铃薯画——绿色枝蔓铺满薯田,白色花朵点缀其间,黄色土豆正在大地里生长。这就像梁希森10岁时的夙愿,正在一步步生长并成为现实。
(大众日报记者 王瑛琪 赵丰 张海峰 娄和军 报道)
2种工艺 *** 的60%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品质对比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研究人员在国内期刊《食品科技》在线发表了题为“2种工艺 *** 的60%紫马铃薯全粉馒头品质对比”的研究文章。在该论文中,研究人员使用上海腾拔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的Universal TA质构仪来测定馒头的硬度、弹性、粘性、咀嚼性和黏聚性。
摘要:为降低马铃薯全粉的添加对馒头加工性能、质构特性和口感的不利影响,从工艺角度提高产品品质,设计了创新的双面团法工艺,通过独立控制小麦和马铃薯组分的发酵条件,有效降低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合质构分析和感官评价,考察并对比双面团法和常规馒头制法 *** 的60%含量紫马铃薯馒头品质关于总加水量、总发酵时间、静置时间等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相比常规馒头制法,双面团法具有最适加水量较低、最适发酵时间较长等工艺特点, *** 的馒头黏度显著降低,抗老化能力强,拥有蓬松而有弹性的口感。该工艺对马铃薯馒头的品质提升具有可行性,并为高含量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粗粮藜麦馒头。
在家做全麦馒头时加上它饱腹营养又美味,馒头蓬松暄软有技巧,今天分享藜麦馒头做法。
·藜麦泡出胚芽,玉米面粉和白面粉比例1:1,放上5克酵母粉、50克纯牛奶,再加入温水用筷子将食材搅拌均匀,揉成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醒发两倍大小。
·醒发好的面团揉成光滑的面团,再揉长条用刀分成,面积揉成圆形,馒头暄软蓬松。
技巧就是馒头不要上锅直接蒸,上锅醒发20分钟再上锅蒸,这样蒸出来馒头蓬松暄软有嚼劲,满满的麦香加上藜麦的清脆,营养又好吃。
赶紧做给你家人吧,拍两桶送一瓶油醋汁。
【美食 *** 】土豆馒头这样做松软好吃{"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58vstrongjc77udjpk1gn50","duration":80.175,"width":1080,"height":540,"file_size":6249672,"thumb":{"web_uri":"tos-cn-p-0000/6434fe3062f446cd9e29c2402601d802","width":72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80.175,"file_size":4252072,"w":72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editor_project_id":null,"md5":"63322472be05feb986fb22fdbc452871","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土豆片夹馍这样做更好吃,不妨一试简单好吃
By 辛静7
用料- 面粉+酵母+ 300g/4g
- 洋葱 一小半
- 小葱 一小把
- 生抽/醋 各1汤匙
- 香油 少量
- 盐+花椒粉 适量
- 辣椒面+芝麻 适量
- 八角/香叶/桂皮 各1个
- 花椒粒/小茴香 适量
- 大土豆 一个
1、酵母发面
2、擀面杖擀成薄饼
3、油锅炸洋葱香菜,小葱,八角,桂皮,茴香,花椒,
4、热油泼辣椒面
5、土豆片过热水一分钟,生菜备用
6、成品
做菜好吃都有技巧,我的每道菜都有小妙招,大家搜索“豆果”可以直接查看我的菜谱!
喜欢这个食谱记得收藏、关注哦!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对这道美食的建议。
湖北恩施:一颗土豆的无尽生机光明日报记者 张 锐 夏 静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曾维明
绿的叶、白的瓣、黄的蕊,春风吹拂,一垄垄的土豆花儿随之摇曳。春游的人们,拿着手机不住地拍照打卡。眼下,165万亩土豆,正散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坡坡坝坝。
“没有马尔科(土豆名),全家要挨饿;如果有米拉(土豆名),全家笑哈哈。”一颗小小的土豆,担当起我国第四大主粮的重任。多年来,湖北恩施矢志于品种研究、品牌塑造、产业链延展,土豆化身“金豆豆”。目前,恩施土豆综合效益超80亿元,带动120多万人增收致富。
佛珠土豆酸鲊肉、罗汉土豆鸭、土豆四喜丸子、土豆锅巴饭……在恩施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山野人家,在蒸、煮、煎、炒、烹、炸、焖的点化下,土豆绝对是饭碗里的主角之一。从域外传入,到行销海内外,土豆与恩施结下了几百年的不解情缘。
300多年前,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土豆,开始在恩施种植。山民们多了一种叫“洋芋”的食物,学名唤作马铃薯。
67年前,毕业于江西农学院的刘介民到恩施天池山试验场,开始了一生的土豆科研,起笔书写“马尔科”土豆的传奇。
40年前,“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成立。一代代育种专家学者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恩施这片硒土大地上。
一颗土豆,穿越四季变换。
在以往的恩施地区,农民往往在一二月种土豆,六七月挖土豆。“现在,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种植土豆。我们在恩施市七里坪的基地上,种植两季。之一季收获后,秋季种第二季,春节能吃上新土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剑华说,鄂马铃薯3号、鄂马铃薯5号、鄂马铃薯10号等中晚熟主推品种,已走向中国西南更广阔的土地。
高剑华介绍,数十年来,2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经过国家审定或者湖北省审定,其中“米拉”一度成为全国种植推广面积更大的品种之一。
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正高职高级农艺师陈家吉告诉记者,恩施利用水培 *** 育苗,一亩地可以育苗350万株,繁育近1000万粒原原种。
得益于品种与育种的赋能,恩施土豆基地规模居湖北省之一位,成为武陵山区更大的马铃薯种繁基地和优质商品薯生产供应基地。
品种突破了,品牌也不能落下。
在高剑华看来,恩施土豆含硒,口感好,具有绿色健康、软糯香绵的特点。
恩施的土豆不土,闯出了“恩施土豆”的鼎鼎大名。201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世界硒都(恩施)马铃薯博览交易会举行,“恩施土豆”世界瞩目。同年,“恩施土豆”,获得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恩施土豆”又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在创意与科技的加持下,昔日火烤、水煮的土豆,早已生出“七十二般变化”,不断给人们的味蕾带来全新体验。
土豆的外观,一口咬下去,竟然是土豆做的面包。土豆 *** 的馒头、蛋糕、土豆烧、土豆派,同样让人垂涎欲滴。恩施本土企业研发出纯天然“土豆酵母液”,更是远销国内外。
如今,恩施土豆,已然化身万千形态,走上全国30多个省区市消费者的餐桌,还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市场。
土豆,不单承载着美味,同样还成就着美景。
以土豆为主导产业的恩施市三岔镇,自2017年以来便举办“土豆花儿开”文化旅游节活动。一颗小土豆,激活农文旅。
“田间赏花、趣味运动会,农事活动体验可好玩了。”连续5年,恩施城区市民王晓朋都参加了三岔镇的土豆花儿节。他说,趣味运动会把饮食、农耕、民俗文化与土豆花儿采风等内容有机融合,网红直播更让土豆花儿香飘“云上”。
从恩施城区至三岔镇沿线的农家乐餐馆,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土豆宴”。土豆饭、土豆菜、土豆休闲食品吸引着广大游客,餐饮效益比以前提升了3~5倍。
百花满园,美美与共。恩施州还涌现出建始官店“高山云土豆节”,恩施梭布垭“云上土豆节”,巴东野三关“恩施硒土豆健康中国行”……大家都围绕土豆的绿色与康养,开辟新天地。
从充饥到美食,再到美景;从一产,到二产,再到三产——在恩施,一颗土豆,焕发无限生机。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2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蹲点故事①丨马铃薯育种是十万里挑一6月27日,东营,“希森早熟及耐盐碱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在黄三角盐碱地组织测产验收,8个新品种示范种植获得丰收。
不久前,德州,希森集团乐陵公司繁育大棚里,之一批“航天马铃薯”也迎来收获。
收获,总是育种人心中期待的时刻。
弯下腰拨开薯叶,轻轻一挖营养土,就看到了一个个圣女果大小的“航天马铃薯”,希森集团乐陵公司总经理孔海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了起来。
“今年年初,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搭在太空驻留了6个月后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3月初催芽育苗后移栽到了繁育大棚,两个月后收获了微型薯,成为马铃薯的育种材料。”孔海明说。
单这一过程,就要3年。杂交育种首先选择优质的父母本杂交结出浆果,待浆果成熟后,把其中芝麻粒大小的种子,也就是实生籽清洗出来,之后再繁育微型薯。
太空失重与强烈辐射的环境,可以诱发种子变异。孔海明认为,虽然多数是朝坏的方向发展,但2万粒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朝着好的方向变异,就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首次采用航天育种的背后,是马铃薯传统育种培育出好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用希森集团董事长梁希森的话说就是“常规育种的办法该用的都用了”。
“马铃薯育种本身就很难,新品种必须超过现有品种的生产表现才能通过审定。”孔海明说,以“希森6号”这个高产品种作为对照试验品种的话,就很难超过,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给种植户带来效益的好品种一直是公司的核心追求,只有有好品种支撑,才能向市场推广获得收益,实现育种工作的良性发展。
但这并非易事!育种,首先就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是连赔了十七八年!”集团董事长梁希森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赔了这么久,也没想到会投这么多钱,眼见着40多亿元投了进去。
2001年梁希森开始马铃薯育种时,很多人也没想到。当时他经营房地产项目正挣着大钱、快钱,咋看上了育种这不好挣的钱?梁希森小学没毕业,字认得都不多,为啥非要搞育种这样有科技含量的事?
这缘起于他的小女儿在洋快餐店,吃薯条的故事。得知炸薯条用的,都是国外品种土豆时,梁希森顿时吃了一惊:“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68岁的梁希森,小时因家境贫寒,10岁就离家四处讨饭。“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是其最为朴素的心愿。对粮食,他有着来自骨子里的渴望。
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面积、总产都居世界之一,单产却落后,仅居世界第93位,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不甘心,他要孕育出中国的土豆好种子。
说干就干,梁希森立马找来几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
“一开始没觉得土豆育种难,越不懂胆子越大。”
一般来说,基因组倍数越高,杂交育种就越难。与小麦、玉米、水稻等二倍体作物不同,传统的栽培马铃薯是四倍体作物,就是有四套基因组,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很难实现性状的稳定遗传,因此育种难度大,周期也较长。
“两年多投入了几百万元,没成功。之后就停了大半年,大学生们都走了。”梁希森说。
碰壁后也有收获。梁希森意识到,只靠花钱什么也搞不出来,必须要找专家带着团队才能干出名堂。
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并有1000多份种质资源归属到希森集团。这一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有孙慧生教授这个‘领头羊’的带领,有种质资源的基础,育种逐步走向了正轨。一批育种人才也在她的培育下成长了起来。”梁希森说,孔海明、崔长磊都是孙教授的徒弟,现在都是育种的骨干,整个集团搞常规育种的研究人员就有近60人。集团还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育种力量。
崔长磊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室主任,今年开始主要负责大田育种。微型薯种到大田,品种选育才算正式开始。
大田植株多,对地上植株部分之一年不进行评价,而是把收获后的土豆进行筛选,性状优良的下一年接着种下去,这样往往是淘汰的多,留下的少。每年加入一些新材料后,持续进行筛选,直到产生优质稳定的品系。
“一般来说,马铃薯育种是十万里挑一,种十万株马铃薯才能选育一个理想的品种,时间正常也得十年以上。”崔长磊说,大田育种要求管护手段很精细,温度、水分稍微一变化,种子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育种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不然容易造成标记混乱或材料丢失。
他记得,“希森6号”在大田育种前几年表现虽然不错,但混在十几份材料里并不突出。随着育种人员的精心照护,又种了三四年,产量越来越高。最终历经11年,才在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记录。
“育种,十年磨一剑。新品种选育的过程、时间是钱买不来的,虽然过程中有时会看不到希望,但只有通过不断的科研投入,才有望取得好结果。”孔海明说。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后,目前希森集团已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开始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有好种子,才有收益。
“‘希森6号’推向市场后,我们才开始盈利。育种二十多年,最难的时候只能卖房子,我也由富翁变成了‘负翁’。也想过放弃,但资金投进去了,下马是死路一条,往前走还有点希望。”梁希森说,育出好品种就是成绩,这二十多年没白干。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瑛琪 赵丰 实习生 于家源 赵雨鑫 报道)
定西马铃薯加工产业兴起倒逼种植生产增速提质新华财经北京5月28日电(分析师 王恒尚)5月28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民 *** 联合编制的新华·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指数在北京正式发布。指数报告显示,近年来,定西马铃薯加工产业兴起,倒逼马铃薯种植生产增速提质。
指数报告显示,定西市已建成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6家,加工制品主要有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总加工能力达81万吨。同时,定西市现有马铃薯主食生产企业15家、生产线42条,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2家,研发并生产马铃薯馒头、面条、糕点、饼干、宽粉等主食产品,产能已达到14万吨。
指数分析认为,近年来,定西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逐步形成鲜食化、主食化、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六化”并进的发展思路,加速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倒逼种植生产增速提质。目前,定西市着力推良种、稳规模、保加工、促产销,已构建起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全环节增收的产业体系,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壮大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
据了解,作为定西马铃薯生产核心区的安定区,2020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9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580元,占到了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安定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更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生产总值比例更高的县区之一。
新华·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指数由定西市安定区人民 *** 与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研发并发布,该指数包括定西种薯、定西商品薯、定西马铃薯全粉、定西马铃薯淀粉、定西马铃薯变性淀粉等马铃薯全产链价格指数,以及产业发展报告,旨在客观反映定西马铃薯及其制品的生产经营状况,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产销对接,为市场从业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易参考基准,为 *** 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专业承担经济信息服务业务的直属机构和中国经济信息服务的开创者,旗下新华指数是国内之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全领域指数服务机构,是指数领域的国家队,通过发挥在专业设计、数据采集、信息传播、资源聚合、平台渠道等方面优势,在资本市场、实体产业、城市发展、品牌建设等领域孵化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指数产品,为经济研究分析、市场价格发现、投资决策参考提供分析工具与市场指针。
蹲点调查|“二十年磨一剑”,为中国育出一颗好土豆
■编者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 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土豆是主粮。“希森”土豆系列品种,是山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累计推广超过3000万亩,打破土豆“洋种子”垄断,出口6个国家。打赢土豆种子翻身仗,这背后是梁希森及其团队的“二十年磨一剑”,更是“育繁推”一体化的创新实践。今天,我们推出这篇深度报道,以期对各地推进种业振兴有所启示和借鉴。
绿油油的枝蔓铺满薯田,微风吹拂泛起层层绿浪,几朵白色的土豆花点缀其中。
这幅挂在梁希森办公室里的画,记录了“希森6号”土豆的生长情况,枝蔓盖住的土地中,黄色的土豆正在长大。
“希森6号”,是山东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培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豆品种。集团董事长梁希森说,这个品种一亩地能产9吨,两度刷新世界单产纪录,推广2000万亩。
坐在办公桌前,梁希森一抬头就能看到这幅画。而这也提醒着他的一个夙愿:以中国土豆种子,为国家再造5个产粮大省。
“可别拿土豆不当干粮!2015年国家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它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梁希森说,土豆营养均衡全面,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一,因其耐旱耐贫瘠,适应种植范围广,单位面积增产空间大。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22年来,梁希森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土豆新品种,打赢土豆种子翻身仗。从吃个薯条要靠进口土豆到“希森”土豆品种出口多国,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争气——为国育出一粒好种子
6月27日,东营,“希森早熟及耐盐碱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项目在黄三角盐碱地测产验收,8个新品种示范种植获得丰收。
不久前,德州,希森集团乐陵公司繁育大棚里,之一批“航天马铃薯”也迎来收获。
收获,育种人心中最期待的时刻。
弯下腰拨开薯叶,轻轻一挖营养土,就看到一个个圣女果大小的“航天马铃薯”,希森集团乐陵公司总经理孔海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了起来。
“今年年初,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在太空驻留了6个月的2万粒马铃薯实生籽回到乐陵,3月初催芽育苗后移栽到繁育大棚,两个月后收获了微型薯——马铃薯的育种材料。”孔海明说。
马铃薯育种是个复杂的过程。杂交育种首先选择优质的父母本杂交结出浆果,待浆果成熟后,把其中芝麻粒大小的种子,也就是实生籽,清洗出来,之后再繁育微型薯。单这一过程,就要3年。
太空失重与强烈辐射的环境,可以诱发种子变异。孔海明认为,虽然多数是朝坏的方向发展,但2万粒种子中只要有一两粒朝着好的方向变异,就可能加速品种选育。
首次采用航天育种的背后,是马铃薯传统育种培育出好品种的难度越来越大,用梁希森的话说就是“常规的育种办法该用的都用了”。
“马铃薯育种本身就很难,新品种必须超过现有品种的生产表现才能通过审定。”孔海明说,以“希森6号”这个高产品种为对照试验品种的话,很难超过。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能给种植户带来效益的好品种,一直是公司的核心追求。只有有好品种支撑,才能向市场推广获得收益,实现育种工作的良性发展。
但这并非易事!育种,首先就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
“我们是连赔了十七八年!”梁希森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赔了这么久,也没想到会投这么多钱,眼见着40多亿元投了进去。
2001年梁希森开始马铃薯育种时,很多人也没想到。当时他经营房地产项目正挣着大钱、快钱,咋看上了育种这不好挣的钱?梁希森小学没毕业,字认的都不多,为啥非要搞育种这样有科技含量的事?
这缘起于他的小女儿在洋快餐店吃薯条的故事。得知炸薯条用的都是国外品种土豆时,梁希森顿时吃了一惊:“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今年68岁的梁希森,小时因家境贫寒,10岁就离家四处讨饭。“等我有钱了,一家发一锅白馒头”是其最为朴素的心愿。对粮食,他有着来自骨子里的渴望。
土豆在我国种植面积8000多万亩,面积、总产都居世界之一,单产却落后,仅居世界第93位。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好品种以及脱毒种薯利用率低。
梁希森不甘心,他要孕育出中国的土豆好种子。
说干就干,梁希森立马找来几名学农业的大学生开始搞育种。
“一开始没觉得土豆育种难,越不懂胆子越大。”梁希森说。
一般来说,基因组倍数越高,杂交育种就越难。与玉米、水稻等二倍体作物不同,传统的栽培马铃薯是四倍体作物,就是有四套基因组,其杂交后代性状分离严重,很难实现性状的稳定遗传,因此育种难度大,周期也较长。
“两年多投入了几百万元,没成功。之后就停了大半年,大学生们都走了。”梁希森说。
碰壁后也有收获。梁希森意识到,只靠花钱什么也搞不出来,必须要找专家带着团队才能干出名堂。
2007年,希森集团收购了专门从事脱毒马铃薯育种的北京中联宏业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及团队加盟,并有1000多份种质资源归属希森集团。这一年,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落户希森集团。
“有孙慧生教授这个‘领头羊’的带领,有种质资源的基础,育种逐步走上了正轨,一批育种人才也成长了起来。”梁希森说,孔海明、崔长磊都是孙教授的徒弟,现在都是育种的骨干,整个集团搞常规育种的研究人员就有近60人。集团还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增强育种力量。
崔长磊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遗传与育种室主任,今年开始主要负责大田育种。微型薯种到大田,品种选育才算正式开始。
大田植株多,对地上植株部分之一年不进行评价,而是将收获后的土豆进行筛选,性状优良的下一年接着种下去。这样往往是淘汰的多,留下的少。之后每年加入一些新材料,持续进行筛选,直到产生优质稳定的品系。
“一般来说,马铃薯育种是十万里挑一,种十万株马铃薯才能选育一个理想的品种,时间正常也得十年以上。”崔长磊说,大田育种要求管护手段很精细,温度、水分稍微一变化,种子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育种人员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不然容易造成标记混乱或材料丢失。
他记得,虽然“希森6号”大田育种前几年表现不错,但混在十几份材料里并不突出。在育种人员的精心照护下,又种了三四年,产量越来越高。最终历经11年,“希森6号”才从3万多粒种子中培育而成,并于2017年、2018年分别以亩产9.38吨、9.58吨的产量,两次刷新世界马铃薯单产纪录。
“新品种选育的过程、时间,是钱买不来的。”孔海明说。
自2011年推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希森3号”以来,希森集团现在已有包括“希森6号”在内的11个马铃薯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农作物品种登记,被大面积推广,同时还储备有一批待登记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系。
有好种子,才有收益。
“‘希森6号’推向市场后,我们才开始盈利。育种二十多年,最难的时候只能卖房子,我也由富翁变成了‘负翁’。也想过放弃,但资金投进去了,下马是死路一条,往前走还有点希望。”梁希森说,育出好品种就是成绩,这二十多年没白干。
“没有脱毒种薯,有好品种也难高产”
初心——让农户用上优质种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705座温网室大棚整齐排列,这里是希森集团的良种繁育基地。
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马铃薯企业,希森集团90%的种薯在这里繁育。
与小麦等作物不同,目前实际生产中,马铃薯还不能做到直接以种子播种,主要是靠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但如此易受病毒感染,只有进行脱毒,才能恢复其优良特性,实现高产稳产。
“马铃薯产量高不高,关键看脱毒种薯。如果说优良品种是马铃薯的‘芯片’,那么脱毒种薯就是马铃薯的‘电源’,没有它,有好品种也难高产。”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组培中心总经理黄兆文说,内蒙古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病虫害少,种薯感染病毒的几率小。
在马铃薯组培中心无菌接种室内,工作人员将脱毒培养苗茎切断进行扩繁后,再把脱毒苗培育在大棚里,生长出鹌鹑蛋大小的马铃薯原原种,然后原原种播种产生原种,原种种植收获的才是可以销售给种植户的一级种薯。这是希森集团马铃薯脱毒种薯的三级繁育体系。
作为马铃薯种植大国,此前我国马铃薯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与马铃薯种植强国差距较大。“除了品种的原因,脱毒种薯普及率低也是关键原因。”梁希森说,但换个角度看,马铃薯在中国增产空间很大。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这5个马铃薯主产地,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在4000万亩左右,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一半,更是可以大有作为,未来有望成为5个新的产粮大省。
一般来说,马铃薯每亩地需要350—400斤种薯,一斤种薯两三元钱,再加上其他成本,平均每亩地的成本就在3000元左右。因此很多种植户不购买脱毒种薯,而是直接将自己种的土豆留到第二年育苗后再种植。马铃薯耐瘠薄,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很多种植户不重视马铃薯的管护,种上就不管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影响。
“以‘希森6号’为代表的良种种薯普及推广,能让老百姓算出账来。市场上‘希森6号’的商品薯每斤售价要高出其他品种0.1-0.15元,种植户每亩至少增收1000元。”梁希森说,要让更多的种植户都能用上优质高产的“希森”种薯。
今年春节期间,一位种植户给希森集团总经理胡柏耿发来消息:“太开心了,种地种了那么多年,从来没挣过这么多钱。”
“他去年种的‘希森’种薯,每亩产出4吨多,拉到周边集市上卖,2块钱一斤,收益比原来自己留种要高不少。慢慢地,种植户会更愿意用种薯。”胡柏耿说。
为加大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力度,保障市场供给,希森集团总投入的80%左右投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基地:流转7万多亩农田用于原种和种薯的种植,支付承包费用的同时,雇大量农户进行管护。原原种的繁育则是派发订单给农户,公司提供种薯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日常管护,种子收获后,再由公司收购。
“事非经过不知难。”虽然种薯繁育地理条件较好,但其间一些突发灾害的影响,给一直往里投钱的希森集团以巨大打击。
2010年秋,商都县希森集团大田种薯繁育基地,马铃薯进入收获季节却遭遇连续雨雪天气,气温骤降,10多万亩种薯一半烂在了地里;2012年冬,北京延庆突降暴雪,大片恒温棚被压垮,3000多万株薯苗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
挫折没有压垮育种人。梁希森用卖家产的钱继续投入,在繁育基地整理土地、打井、架电、配备机械设备,改善种植条件……
目前,商都基地年可繁育脱毒苗1.5亿株,生产脱毒原原种4亿粒,加上山东、北京两个基地,希森集团年可生产原原种8亿粒,能满足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用种需求。
“现在国内市场基本上已由‘洋种子’独大,变成了国产种子与它们PK。”梁希森说,今年“希森6号”既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成长型品种,又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农业主导品种。
“希森”种薯的推广面积,尤其是在5个马铃薯主产省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已累计超过1500万亩,其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累计推广种植近1000万亩。
希森集团请专家对5个马铃薯主产省的生产状况进行了评估,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改善。如引入大量喷灌设备,解决内蒙古自治区种植基地几十万亩地的缺水问题,针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配套不同的设施和种植技术。南方梅雨季节可能出现晚疫病流行,就提前配备好预防性药物指导种植户及时施用。
希森集团在全国共有190多位经销商,在20多个省(区、市)累计推广种植3150万亩,同时种薯还出口法国、英国、哈萨克斯坦等6个国家。
“把土豆吃法搞透,育种才能更有的放矢”
全链条——独具一格的育种模式
马铃薯曲奇、马铃薯面条、马铃薯麻花、马铃薯全粉……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制品。
与大多数育种企业不同,希森集团在育种、繁育的同时,还主动搞起了加工。
在商都县,希森集团建设了生产线,进行马铃薯全粉、马铃薯干片生产,加工出一批马铃薯产品,直销京津冀及乐陵周边县市的上千家超市。
看起来有些“不务正业”,里面有什么门道?
“育种,不能关起门来搞,要紧跟市场看需求。”梁希森说,“把马铃薯用途开发好,育种才能更有的放矢。”
同其他粮食作物一样,随着产量变动,马铃薯也面临着价格波动较大的现实情况。
希森集团请专家组团到5个马铃薯主产地调研,发现“希森”系列品种在这些地方推广以来,平均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多的能达到25%以上,相当于每亩增长上千斤的产量。如果“希森”优质种薯普及率大幅提升,“再造5个产粮大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如果5个马铃薯主产省马铃薯种植亩数多了,单产也提高了,集中上市后只靠鲜食消纳不了,种植户卖不上钱,就会造成丰产不丰收。
怎么办?
“只有千方百计搞加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梁希森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占马铃薯消费量的6成以上,而加工消费仅占8%。农业领域,由后端加工增值赋能带动前端品种繁育、种植,是公认比较可行的办法。
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李学洋告诉记者:“马铃薯的用途不容小觑。在粮食储备领域,马铃薯加工成全粉,可以贮存15—20年不变质,更适合作为后备粮食维系粮食供给。很多国家军队吃的压缩饼干、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食物,也都是由马铃薯制成。同时,马铃薯富含膳食纤维、脂肪含量低,在高端食品领域大有作为。”
但价格较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马铃薯全粉1吨要1万多元,贵的时候能到1.7万元,是面粉价格的三四倍,添加全粉后的产品价格难免会贵一些,直接影响全粉的推广。
“我把用了10年的全粉生产线卖了,今年打算生产一种全新的主食——生浆馒头。”梁希森说,生浆馒头就是直接将鲜马铃薯清洗去皮后打成生浆,然后跟面粉按照1:1的比例混合 *** 而成。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整个 *** 过程基本不用水。这样的 *** 工艺下,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同步下降了不少。
目前,生浆馒头在乐陵的一条生产线已开始试生产,在商都县的三条生产线也即将投产。
“以前,种植户是把个头大、薯形好的马铃薯卖掉,个头小的就直接丢掉。现在这些个头小的马铃薯可以送到加工厂,增加一部分收益。”梁希森说。
但并不是所有马铃薯都适合做成主食,要看品种。“具有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高、还原糖含量低、表皮光滑等特征的品种才适合机械化加工。”孔海明说,市场上的加工需求,也提示希森集团在前端育种时,把适合加工作为品种选育方向。
事实上,这也对育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尝试航天育种的同时,希森集团打算开始进行分子育种,根据市场需求育出更适用品种,同时对原有优质品种进行改良。
以“希森6号”为例,它作为国内少见的加工鲜食兼用的马铃薯品种,个头大,干物质含量达到24%,还原糖0.14%,适合加工成主粮产品。但它并不是完美的,而进一步改良它,单纯依靠传统育种方式很难做到。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和一位专门做马铃薯分子育种的专家沟通,准备把他引进过来。这位专家提出要组一支百人的分子育种团队,人不够就再花力气招。”梁希森说,虽然还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但只要能育出一粒好种子,就值得。“这些年国家对育种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 育种是越来越有信心。”
采访时,这位68岁的育种人,几次静静注视办公室里那幅马铃薯画——绿色枝蔓铺满薯田,白色花朵点缀其间,黄色土豆正在大地里生长。这就像梁希森10岁时的夙愿,正在一步步生长并成为现实。(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