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古代指四角的,也指墙角、角落、边远之地。《诗·燕颔》中有“朱颜淡薄尽,料非芳菲隅”的诗句,指的是女子的容颜消逝,只留微薄的美感。《水经注·天文》中有“八方,即四面四隅”的说法,指的是指四角八方。
“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诗经·大雅·小宛》中有“蹇之隅,其在中也。”一语形容了“隅”的状态,暗喻了一种被困难所束缚的局面。它也被作为一种描写的手法,用它来描述某物的边缘或角落,表示这物处于边缘、角落之中。
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被描写,如《西游记》中描写了沙和尚与唐三藏在蒙古草原那里宿营时,把营地建在一块凸出的小地方,叫做“草原隅”。《红楼梦》中揭露了贾宝玉与林黛玉在宝钗家中小亭子里的见面,即“荷花隅”。
在民间文化中,“隅”也有许多流传,比如“四隅须令家,六隅为天下”,表达的是“四隅”指的是家庭的友谊和安宁,“六隅”指的是社会上的友谊和和平。还有“九隅十方,万家千里”,表达的是社会上的友谊与和平等。另一句话“四隅敛羞恶,八隅护拙谨”,表达的是家庭中的节制和拙谨,让家庭更加和谐。
此外,“隅”还有着宗教的含义。《楞严经》中有“六隅自在,七处无忧”的语句,指的是在修行道路上,要自在自在,无忧无虑,不受外界干扰。《菩萨地藏经》中有“八隅不贪,九隅无求”的话,指的是修行之人应该离开贪婪,不要追求世俗的物质利益,只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