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瀑布下与龙华塔合影,或是在龙华塔下品一品桃花酥,还能偶遇“穿越”而来的“鸟友”,随着“五一”小长假拉开帷幕,“春日桃花”的故事也在千年古刹龙华寺旁展开。
紧挨着寺院墙根,短短几十米的“小巷”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有青年茶饮品牌开吉茶馆专门为2023上海龙华庙会推出联名款限定茶饮套餐,其中,桃花春茶由经冷萃浸泡后的新鲜桃花与乌龙茶、锡兰红茶等不同茶叶融合打造而成,搭配桃花酥和白桃乌龙茶冻,于龙华庙会的烟火气与暖暖春风中,食出桃香,喝出惬意;有国潮品牌龙心带来寓意吉祥文化的潮流IP——BUFF兔(八福兔)手作体验,以活力缤纷又极具未来感的场景吸引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现场陈列的NFT数字藏品及IP实体周边等,更带来从亘古到未来的中式潮流文化魅力;还有老字号品牌跨界创新的代表茅台冰淇淋携春夏新品入市,全球潮玩 *** 店楽时潮玩带来全国 *** 的桃花主题盲盒……现场,国风舞蹈、民俗糖画、非遗草编、汉服游戏Cosplay、民谣LIVE接续登台,上海龙华会借“妙会龙华”以商业之力传承地方文化根基,共同妙想徐汇龙华未来的文化与商业活力。
而在马路对面,上海龙华会建筑立面已逐渐展现,一朵巨型桃正探出“头”来,与千年古刹遥遥相望。据了解,作为沪上首座对望千年古刹的街区商业,上海龙华会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亮相。作为龙华地区首个大规模城市商业综合体,上海龙华会承担着街区商业复兴的重任。如何通过城市更新有效整合与利用资源、发挥属地优势是项目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团队希望项目能够与周边环境形成融合,不仅以建筑形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冲击,更希望通过悠久的历史积蕴、文化的多元视角、先锋的现代审美与业态,与品牌共同生长,使城市更新下的新型商业空间产生更多的文化魅力。
不同于以往“盒子”式的商业,龙华会为考虑城市风貌的协调一致,以龙华塔为轴心,延伸江南水乡的建筑特色,构建街区式建筑风格,地上部分错落有致的独栋建筑与街区巷道,为品牌创新及理念落地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机会。
未来,上海龙华会将持续以千年龙华为基底延续龙华民俗文化,以先锋主理者思维,承担起“城市空间运营者”的使命,持续呈现“三月三·桃花节”的季节限定景象、传承非遗文化的“龙华妙会”等主题活动,充分考虑城市、社区、街道与人的需求和感受,让不同的人都能在徐汇龙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共鸣,也将带来更丰富、有趣的商业体验。
记者:姚丽敏
编辑:宁平英
审校:韦丽
龙华庙会开市,龙华会携多个商业品牌亮相上海龙华庙会现场
阔别多年,龙华庙会再度焕新归来。4月29日-5月2日,2023年上海龙华庙会在徐汇龙华广场举行,本次庙会围绕“妙汇·新生”主题,京剧、评弹、越剧、昆曲、淮剧、沪剧、木版水印技艺、上海剪纸等近十个国家级非遗相继呈现庙会。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更新
据介绍,上海龙华庙会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庙会之一,它依托龙华寺而形成,在明清时期兴盛,是民间交流、商品市集、娱乐游艺等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庙会,也是一项颇具上海特色的民俗活动。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龙华庙会以行街祈运、庙市民俗、非遗展演、数字妙会等活动形式,依次展开“妙艺”“妙市”“妙戏”“妙展”“妙游”五大板块,龙华地下广场“塔影空间”也在庙会期间亮相,是一处集休闲、艺术展示于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可通过预约进入其内部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龙华庙会向传统回归的同时,也在积极整合区域的优质资源,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完成文化层面的更新。龙华寺、周信芳戏剧空间、朵云轩、上海龙华会等区域内的伙伴,打造“妙戏周”邀约市民游客免费看戏,打开“妙展览”欢迎市民游客走进朵云轩赏大展参与互动。
以商业的力量“妙会龙华”
作为龙华庙会参与方之一,上海龙华会携手开吉茶馆、龙心、茅台冰淇淋、楽时潮玩等多个品牌打造“妙会龙华”主题区域,在庙会“妙会龙华”主题区域,让“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逛庙会”的城市记忆重新回归,焕新千年龙华庙会的场景魅力。
活动现场“龙华会桃花”限时打卡
上海龙华会对望千年古刹龙华寺,由万科主导开发建造,印力上海负责商业管理及运营,商业面积约为8.8万平方米。项目以“观此新生,妙想未来”为定位,将打造一座民俗故事、文化碰撞、青年潮流、绿色生态兼容的复合型开放场域,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开业。
值得关注的是,龙华庙会本身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上海龙华会将接过这一重任,让街区实现商业复兴。作为一处城市更新下的新型商业空间,上海龙华会有望通过悠久的历史积蕴、文化的多元视角、先锋的现代审美与业态,与更多颇具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合作,碰撞出更多“火化”,带来更丰富、有趣的商业体验。
城事|上海龙华庙会时隔8年重启,五一参与人数逾6万人次4月29日至5月2日,上海老牌集市龙华庙会时隔8年在升级重建后的龙华历史风貌旅游区重启。视觉中国 图
“阳春三月,艳阳高照。千年龙华,祥云萦绕。塔影如故,百步吉兆。寰宇焕新,波生瑞涛……”五一期间,上海老牌集市龙华庙会时隔8年在升级重建后的龙华历史风貌旅游区重启。
4月29日至5月2日,上海老牌集市龙华庙会时隔8年在升级重建后的龙华历史风貌旅游区重启。IC 图
庙会现场游人如织。IC 图
龙华庙会是上海地区更具影响力及历史最悠久的民俗活动之一,明代时就已形成规模,并延续至今。每年三月初三前后,龙华寺内游客不断、寺外商贩云集,故有“三月初三上龙华”之说。清代文人秦荣光曾在《上海竹枝词》中写道:“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船帆白浪冲;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车水马龙连日盛,游人大半为探花”,形象地刻画了龙华庙会时的热闹景象。
戏剧表演《沙家浜》。IC 图
庙会现场的国风舞蹈。IC 图
民间艺人非遗技艺展示。视觉中国 图
以龙华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基础,京剧、评弹、越剧、昆曲、淮剧、沪剧、木版水印技艺、上海剪纸等近十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相继在庙会上一一展示。
剪纸艺术区,非遗项目“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孙继海老先生为游客表演剪纸。上观新闻 图
庙会上好吃好玩的摊头。上观新闻 图
民间艺人非遗技艺展示。上观新闻 图
国潮文创产品。IC 图
来自徐汇区的消息显示,从线下来看,从4月29日到5月2日,整整4天庙会期间,主会场龙华广场参与人数达6.95万人次,其中5月1日达到巅峰,当日参与人数达到2.5万人次;在分会场周信芳戏剧空间,一周六场大戏,共1200个免费赏戏名额在预约通道开启后一小时抢完;另一个分会场朵云轩艺术中心里,千年绝技与时尚潮展各有特色;同样受欢迎的还有龙华庙会妙游之旅路线,在4天庙会中,共1750人参与了妙游之旅,感受了古韵龙华的文化魅力。
民间艺人非遗技艺展示。视觉中国 图
庙会现场。视觉中国 图
京剧Q版娃娃。视觉中国 图
庙会现场游人如织。视觉中国 图
庙会现场。IC 图
游客排队购买文创产品。IC 图
今年适逢龙华历史风貌保护区成立20周年、上海龙华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周年,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非遗项目,此次上海龙华庙会从活动空间、运营形式、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全面“焕新”,积极推进上海知名节庆品牌高质量发展,推动徐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庙会现场游人如织。IC 图
(文字来源:中国新闻网,上观新闻)
上海龙华会秋季开街!50家品牌首轮官宣日前,上海龙华会首次官宣开业概念“Meet on Street 龙华街巷 妙会横生”,预计将于2023年秋季开街。这一新生商业,由上海万科主导开发建造,印力上海负责商业管理及运营,商业体量约10万方,与龙华寺和龙华塔仅一街之隔,将成为沪上首座对望千年古刹的街区商业。
作为龙华板块首发的城市级商业,龙华会的落成将填补龙华区域无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空白,加速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提升整个片区的商业价值能级和传播影响力。
品牌首店官宣入驻 大批街区“新居民”来袭
项目首轮官宣50家亮点品牌,含全国首家概念店、上海定制首店、区域特色首店等,以多业态首店的汇聚赋能商业,共同引领并迭代区域消费形态。
其中,在地文化和山系文化作为街区代表“居民”备受瞩目。在坔ZAIDI CENTER主题运营空间是万科与印力联手广州在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复合型社交生活开放空间,将落位白鳥之歌、OK Center、URBANCRAFT、Crying Center等品牌,为独立的审美志趣和小众社群培植土壤。山系文化将为所有热爱户外的人们搭建一个城市部落——“GOEASY 够意思”,集户外零售、品牌活动及社群分享为一体,带领大家从城市走向看得见天空的山野自然。
“Meet on Street”概念首发 生动传递街区内核
龙华会以“Meet on Street龙华街巷 妙会横生”鼓励人们走出家门,与朋友或陌生人在街头自发地、未经计划地会面,感受人与人之间随意、有趣、奇妙的碰撞,探索一种从忙碌回归到放松的当代生活方式。
“Meet”对照单字“会”——既呼应了“龙华会”,又可理解为“相会”,意指龙华会是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处,是本土品牌共创理想街区的集结地,更是多元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叠之所。“Street”对照“街巷里弄”,勾勒出龙华会空间形态的同时,也体现其开放、自然、足以承载无限想象的街区人文气息。与此相对应,“龙华街巷”点明项目所属板块和历史渊源,“妙会横生”既呼应了龙华庙会这一延续千年的非遗民俗,又渲染了品牌伙伴们集结于此、纵横生长的欣喜和活力。
“Meet on Street龙华街巷 妙会横生”以平实、工整的语言,呈现出龙华会独有的个性——承载着历史脉络,但不显得厚重;扎根于属地日常,但不落于平淡。
沿街围挡同步更新 重塑属地文化视觉表达
沿街围挡“换装”同步亮相,以隔街对望的龙华塔为轴心,沿龙华路展开,和建设中的龙华会一同串联起住宅区、盛大花园小学和龙华地铁站,以一种蓄势待发的生命力,成为一道瞩目的城市风景线。
不同于建筑效果图的简单直白、艺术插画式的抽象表达或巨型色块的抓马吸睛,龙华会的围挡取景于地标性建筑龙华塔、里弄杂货铺、徐汇滨江等地,以属地文化和街巷日常的场景融合作为主视觉,发起和城市居民的个性对话,展示出城市理想街区的无限可能。
龙华会围绕挖掘属地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百分百年轻心态的客群画像,聚集众多街区“新居民”,打造属地化公共空间。一方面,从物理意义上帮助品牌更加贴近城市里的人们,同时也通过属地化的品牌表达,充分融入龙华当地的人文语境,从精神层面与本地消费者形成链接,推动城市更新下的新型商业空间焕发更多文化魅力。
作者:徐晶卉
编辑:周渊
报!“小时候”的龙华庙会回来了,可小年轻们却说“好像还缺点啥”?用可以吃的面粉捏出“敦煌仙女”,用细细的绒线、亚麻线绣出一只眼神犀利的大老虎,吃着糖画猜灯谜——2019年2月19日,“龙耀琼楼?华璨玉宇”龙华元宵民俗庙会活动在龙华地区的新地标云锦天地举行,这也是龙华元宵民俗庙会首次走进徐汇滨江商务楼,为居民、白领和滨江建设者共同打造的一次传统佳节活动。
李茂君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看到,现场充满了浓浓的元宵氛围,不仅挂满了中国结和灯笼,庙会舞台一侧还专门设置了“灯谜区”,供广大白领和社区居民进行有奖竞猜,奖品则是一枚精美的中国结。在庙会“元宵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乔家栅中式糕点 *** 技艺传承人现场教授手工元宵。现场还设置扎灯彩、中国结等20个非遗项目摊位进行现场互动,白领和居民跟着非遗传承人现场学习扎兔子灯、编中国结等技艺,感受昔日龙华老街的传统盛景。
李茂君 摄
庙会现场,2016年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项目“面塑”的区级传承人李国庆正现场教授几位白领学做面塑水果。只见他轻巧地将一团粉色面团包裹进更大的一枚黄色面团里,稍加揉搓后,用刻刀轻轻按压,一个黄里透粉的寿桃跃然手中。点缀上两片嫩绿色的面塑叶子后,短短两分钟,一枚带着鲜嫩活力的寿桃就真正完成了,让现场白领大呼有趣。
李国庆面塑作品。 舒抒 摄
他告诉记者,作为面塑发源地——山东菏泽的面塑第四代传人,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跟随父亲李新发学习面塑技艺,经过几十年的工艺改良,李氏面塑具有经久不裂、色彩不退、可长久保存的特点。为了保存面塑最古老的 *** 工艺,他坚持用面粉 *** 面塑,为了使作品更易于长久保存,李氏面塑的面团中还加入了蜂蜜、食用防腐剂等原料,根据专门配比调制,这也成为李氏面塑的一大秘诀。李国庆介绍,眼下他正与相关厂家合作,探索批量生产面塑面团的可行性,以便将这一传统非遗技艺向更多学校和年轻人群推广。
徐月玲展示绒绣工艺。 舒抒 摄
去年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让绒绣这门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庙会现场,曾在上海红星绒绣厂工作30余年的徐月玲正在绘制一幅吉祥虎,一旁不少白领纷纷询问“这同十字绣有区别吗”“我能试一下吗”“真好看哪里可以买”。徐月玲介绍,绒绣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位于徐家汇的土山湾一带曾是绒绣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之一。上世纪50年代,高桥、红星两家绒绣厂在内上海崛起,一时间绒绣艺术精品和手工绒绣日用品成为上海定向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
徐月玲同时坦言,眼下上海像她这样专精绒绣技艺的“老师傅”最多不超过30人,但另一方面,正如庙会现场白领们的反馈,许多年轻人对绒绣地毯、绒绣家装饰品都很感兴趣,只因绒绣产品都需手工 *** , *** 周期长,量产的可能性极低。“希望更多人认识绒绣,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徐月玲展示绒绣工艺。 舒抒 摄
现场聚集了不少在云锦路、龙兰路等徐汇滨江新建商务楼工作的白领,一位手中拿着糖画的白领邹 *** 告诉记者,自己是从微信公众号上得知这次开设在商务楼内的“午间庙会”的,虽然是工作日,但没想到元宵节当天还能逛一逛小时候记忆中的庙会。不过她也提出建议,明年的庙会可否增加更多传统糕点、酒酿、糖葫芦、元宵的现场 *** ,同时希望有更多传统艺术能进驻这个新版本的龙华庙会,“一边吃一边逛,最像小时候的记忆。”
李茂君 摄
龙华是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老街区,上海龙华庙会是华东地区著名的传统庙会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08年,龙华庙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由礼佛的单一庙会逐渐发展为集旅游赏景、商贸饮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庙会集中了舞龙舞狮、古韵丝竹、荡湖船、吊香炉、欢庆高跷,行街表演等民间习俗,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龙华庙会的传承面临困难。因此近年来龙华街道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在白领中培养对龙华庙会以及传统习俗的兴趣,对近百首民谣进行抢救性挖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本次活动由徐汇区文明办,徐汇区文化局,徐汇区龙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办,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承办,上海东航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协办。龙华街道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推进“传统文化共享生活圈”和“徐汇滨江文化生活共同体”建设,将非遗文化送进楼宇,更好地让楼宇“动起来”、企业“联起来”、楼宇与社区之间“合起来”,让企业发展和区域提升有机融合,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人才在龙华汇聚。
舞龙队在后台准备
传统剪纸工艺展示
传统糖画 舒抒 摄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舒抒 题图来源:李茂君 摄
内文图片:李茂君 摄视频摄制:舒抒非遗民俗龙华庙会:江南古韵,焕新发展向何处?
在上海,提到“龙华”二字,大多人脑海里浮现出的是龙华塔的古韵景致。对于许多老上海人而言,“龙华”还是热闹、诚挚、欢乐的代名词,只因这里独有的地方盛事——“龙华庙会”。
庙会,本是农业文明时期重要的宗教、社交、文化和经济活动,是中国民间最热闹、最欢乐的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作为华东地区最著名的庙会之一,龙华庙会始于汉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延续至当代,是民间信仰、商品市集、民间娱乐等特质融于一体的综合庙会。
1991年龙华庙会历史影像 龙华庙会牌楼 徐汇文旅 图
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正式被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关于它的保护、传承、活化与传播也牵动着很多上海人的心。
秋高气爽之时,一场“龙华妙谈?论非遗民俗庙会的传承与发展”论坛将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汇聚一堂,共话新时代龙华庙会的焕新之道。
龙华庙会:承续千年,独特丰富的城市文化空间
千年历史是龙华庙会发展之路上最厚重且精彩的部分之一。教育部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回溯了庙会诞生的地理、宗教文化等多方因素。
他指出,龙华地方文明的开启标志是龙华寺和龙华塔的诞生,龙华庙会最初是对弥勒佛的祭祀活动。龙华寺被誉为弥勒佛的道场,农历三月初三,即弥勒化身和尚的“涅槃”之日,敬香礼佛的信徒云集,举行纪念法会。同时,这段时令正值春播,庙会成为了农用物品、技术交流的场所,渐渐地,人们涌向龙华寺周围,赶集设摊,逐渐形成市集,民间就有了“三月初三上龙华”的习俗。
清末的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还有赏玩、赏游的情致,也体现了江南诗意生活的雅兴。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龙华地区的桃花文化。“到20世纪20年代,龙华南北20里以内,‘桃林项背相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盛开之时,恰值龙华香讯与庙会,龙华桃花名声大噪”, 苏智良发言中提及,“踏青、赏花、观雪、购物、会客,名目繁多……龙华这一独特而丰富的城市空间,寺塔、庙会、楼台、烟雨,共同构成了江南的雅致风景。”
龙华桃花 徐汇文旅 图
谈及龙华庙会近现代的发展,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非遗评审专家、上海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勤建曾撰文《当代语境下庙会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及重构》, 文中写道: “数据显示,新中国以来70年中,各个时期龙华庙会活动因时代因素影响,其构成屡有变动。1953年, *** 首次参与组织龙华庙会,并将其易名为‘龙华物资交流会’。 1985年,‘交流会’复名‘庙会’。1987年,庙会升格为市级,称为‘上海市龙华庙会’。”
龙华庙会市集 徐汇文旅 图
一些影像资料让人们看到了昔日龙华庙会的盛景,赏桃花、看龙华塔、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场景热闹非凡。如陈勤建在会上的发言,“龙华庙会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规模更大的庙会,也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是研究上海都市民众世界观、生活状态、民俗民风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价值。”
龙华庙会踩高跷表演 《上海旅游年鉴》图
龙华庙会集市 一对母子逛风车摊 徐汇文旅 图
龙华庙会集书画展示 徐汇文旅 图
焕新与发展:守正创新,多维突破
随着上海城市的高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龙华庙会原来具有的许多功能性角色已经被当下形形 *** 的现代商业、服务业形式所取代,旧日模式已难以与时代契合,市民、游客参与庙会的积极性也相对减弱。事实上, 距离上一次龙华庙会举行,已有7年,非遗民俗类庙会正面临着发展瓶颈,亟待打开新思路。
苏智良认为,重塑龙华庙会,需深入挖掘龙华庙会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龙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等进行营建,在庙会的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
陈勤建指出,民众对龙华庙会期待的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意味,也就是其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意义与价值。这正是当下社会与都市中的“稀缺资源”之一。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寻找并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意象,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民众对龙华庙会的“品牌联想”。他提出,民俗庙会的传承保护,应在遗产经济学认知下展开,在传统与现代中融合重建,将龙华地区的古朴气质、桃花元素、龙华塔庙前广场空间等“内外结合”,同时联合龙华街区,策划日常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打造跨年龄、多元生动的庙会新貌。
论坛现场徐汇区非遗项目江南丝竹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论坛会上,传统企业、非遗项目传人和新科技和数字运营行业的嘉宾和代表围绕非遗品牌打造、市场开拓、非遗项目在新消费浪潮下经济价值的开发与转化、生态圈创新建设、非遗的数字化及数字非遗的经济转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尤其在龙华庙会的桃花元素衍生、非遗文创话题上都表达了各自的精彩论点。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张青仁表示,庙会为团结中国社会的多元主体,探索新时代文化共治理论与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 “要积极利用短视频、实时直播等新媒体技术,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 *** 空间这一更大范围的场域中,讲好庙会传统的中国故事,提升庙会在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提升庙会传统的经济价值,打造庙会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
惊喜的是,上海地铁“龙华站”文化长廊(11号线与12号线换乘通道)也已出现了一个龙华庙会的现代数字公益展示案例“妙会龙华——龙华庙会专题展”。人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图文展板了解龙华庙会的前世今生,也可从视频影像中看到昔日庙会现场动态,还能通过扫码参与有趣的知识问答。
上海地铁“龙华站”文化长廊(11号线与12号线换乘通道)“妙会龙华-龙华庙会专题展”,澎湃新闻记者 朱喆 图
据徐汇文旅透露,龙华庙会专题展将持续展出至11月10日。
龙华庙会回来了!非遗项目上海剪纸也来了,庙会将持续到5月2日随着龙华塔下两条飞龙“点睛”,2023上海龙华庙会在全新亮相的龙华广场开启。京剧、评弹、越剧、昆曲、淮剧、沪剧、木版水印技艺、上海剪纸等近十个国家级非遗登台亮相。持续到5月2日的龙华庙会,以妙艺、妙市、妙戏、妙展、妙游五大板块为内容,将古老民俗与海派风情深度融合,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美不胜收的文化体验。
今年75岁的徐峰出生起就住在龙华地区,是这里的老居民了,和龙华感情不一般。“那时都是摆摊,搭着毛竹棚,最热闹的地方在龙华宝塔下面”,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龙华还是郊区,是市郊结合部,江南风光浓郁,乡村气息浓烈。每逢龙华庙会,市区的上海人都喜欢来龙华踏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到龙华来打卡,呼吸一下乡村的新鲜空气,看看春天这里生气勃勃的景色,顺便逛逛龙华庙会,买点吃的用的自己心仪的东西。”
徐峰镜头里的龙华庙会
因龙华地区城市更新暂停的庙会如今回归体验如何?徐峰表示,形式蛮好,无论是国潮市集,还是糖人、剪纸之类的非遗手工体验,比较接地气的也能够恢复起来。“总体布置得十分漂亮,比以前任何一次的龙华庙会更亮丽,今年刚开始,是一个好的开端。”老先生告诉记者,昨晚他已经提前来庙会探营拍照,把秋江塔影下民俗特色浓郁的灯笼、供应美食的江南小屋等拍摄 *** 成美篇,和热爱龙华的老朋友们分享。
今年是龙华历史风貌保护区成立20周年,也是“上海龙华庙会”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周年。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民俗非遗项目,此次上海龙华庙会从活动空间、运营形式、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全面“焕新”,积极推进上海知名节庆品牌在时代新起点上高质量发展,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着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城区吸引力、文化传播力,推动徐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龙华庙会是我们国家的十大庙会之一,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影响都很大。”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表示,传统庙会是农耕文明的反映,随着时代发展,势必面临变革,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文化项目,必然要迈出前进的步伐,此次龙华庙会尝试在保持传统庙会的核心内容基础上,引入国潮元素,与当下生活结合,值得肯定。
“先恢复起来,再逐步改进。传统庙会也是面向大众,面向当时的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的庙会要把时尚内容和现在的生活结合。”陈勤建说。
据介绍,今年庙会期间,龙华广场全域以桃花元素营造场景氛围,留出龙华塔和塔影水池视觉主线,呈现完整的龙华古韵风流。广场沿线设立以新宋风和海派时尚风格为主的文化体验市集展位,一展新生碰撞之妙。六大戏曲情景式汇演好戏连台,银杏广场主市集好物云集,缤纷美食区好味满足你的味蕾。
首次亮相的“塔影空间”也值得探索打卡。隐藏在透明水域之下的展馆集休闲、艺术展示为一体,市民游客可通过预约进入,隔着水幕仰望亭亭古塔,在阅读区休闲品读,还可欣赏“壶兔有福”海派书画及紫砂壶联合大展。
针对小长假期间的游客需求,徐汇文旅也特别推出公益导赏、市场服务、自由行三种形式的龙华庙会“妙游之旅”。市民游客可跟随专业导游,深入了解龙华寺塔、龙华庙会的前世今生,也可自由打卡,探索隐藏在风貌区各处的独特细节。
百年牡丹花、萌宠猫“佛来”、一碗吉祥面……打卡分享“庙会时刻”,可以在文旅咨询区领取徐汇特色纪念文创。主办方还为参加微旅行的游客们准备了西岸美术馆·蓬皮杜中心-“明日之民”互动装置展览门票、朵云轩“潮象·上海潮流艺术展”门票、塔影空间免费观展名额、龙华寺素面兑换券、龙华禅食代金券、徐家汇书院“伴读杯”盲盒、幸福集荟 “一麻袋书” 盲袋、永璞盲盒周边等新鲜有趣、独具徐汇特色的限定好礼。
不妨趁着假期,来感受千年龙华的民俗风情,在“秋江塔影”前穿越古今,留下这份春日江南的美好体验吧!
记者:张文菁、朱亮、陈文卿
视频:白阳
编辑: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