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介绍的中药是青蒿。青蒿古名“菣”(qìn),意为“治疗疟疾之草”。
- 拼音
Qīng Hāo
- 别名
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细叶蒿
-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
- 性状
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
- 药性
苦、辛,寒。
- 归经
归肝、胆经。
- 功能主治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本品苦寒清热, 辛香透散,善人阴分,长于清透阴分伏热。治疗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阴液已伤,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不退等。
2.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本品有退虚热、除骨蒸的作用。为清虚热要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
3.外感暑热,发热烦渴。本品辛香发散,性寒,善于清解暑热。治疗外感暑热,头痛头昏、发热口渴等。
4.疟疾寒热。本品辛寒芳香,主人肝、胆经,善截疟,消除寒热,为治疟疾寒热之要药。
5. 湿热黃疸。本品苦寒, 主人肝、胆经,能利胆退黄。
- 注意
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用。
文字来源:《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国药典》、百度百科等
图片来源:东方IC、图虫创意
编辑:徐方悦
审核:陆雨婷
终审:傅红裕
进入四月,各类花卉开始争鲜斗艳。有一种花很多人都见过,也知道能吃,但是未必知道到底有什么用。
这花,能降压,能解毒,能明目,能治皮肤病,还能防中风!
这花,白白的,一串串的,很香甜,对了,就是槐花!不过,注意啦!它一般在每年4~5月开花,花期仅有10-15天左右,但降压效果却非常好!
据《本草纲目》,槐花乃“阳明,厥阴血分药也。故所主之病,多属二经。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槐花茶功效
★ 强化血管、降压、防中风 ★
山东省烟台市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的技术人员介绍:槐花清热解毒,凉血润肺,还能降血压、预防中风,高血脂症或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可以多食用。
槐花茶中的有效成分能软化血管,减少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及脆性,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对高血压病患者有防止脑血管破裂的功效。
槐花茶中的成分还能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循环、降低血压。
槐花茶做法
原料:干槐花10克(鲜品20克)。
做法:将槐花放入有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当茶饮用,一般冲泡3-5次。
★ 皮肤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槐花含芸香甙、槐花二醇、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及鞣质,有抗炎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致密,抑制渗出,在试管内对病毒及皮肤真菌有抑 *** 用。
★ 银屑病 ★
皮疹发生发展迅速,皮肤潮红,皮疹多呈点滴状,鳞屑掩盖不了红斑,痒甚,伴口干咽痛,便干尿黄。
做法:取生槐花配白茅根、生地、赤芍、紫草根,水煎服。清热凉血活血。
★ 日光性皮炎 ★
日光照射后,面、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伴发热、咽干、烦躁。
做法:取生槐花配银花、连翘、生地、丹皮、青蒿、生苡米、生石膏,水煎服。凉血解毒,清热除湿。
★ 通便、止血、杀蛔虫 ★
痔疮患者可以多吃槐花,中药学著作《日华子本草》记载槐花可以“治五痔”,清代药学著作《本草求原》中还记载槐花能“杀蛔虫”。
小编在这里再给大家介绍几种槐花的吃法~
01
槐花蒸菜
做法:新鲜的槐花洗净、控干水分(更好是用没完全开放的槐花),蒸锅水开后,槐花加入少量的面粉拌匀,蒸制5分钟,蒸好的槐花摊开晾凉。
锅中的油热后爆香蒜片,下入蒸好的槐花,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02
槐花糯米粥
做法:鲜槐花洗净,沸水焯一下捞出,糯米淘洗干净入砂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煨煮成稀粥,粥将成时,加入槐花用小火煨煮至沸即成。
四月开的一朵花,降压本领顶呱呱,有高血压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哦,也记得提醒更多的亲友,在尝鲜的同时,还保养好身体哦~
文章来源:转载·工人日报、养生中国
编辑:月半马尧、审核:怀楠、监制:王林、金可红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青蒿——因青蒿素而世界闻名,却在国内遭质疑青蒿,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的全草。
幼时个矮,趴在地上,叶子像羽毛,但身上没有白毛。长大后,个高一米,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沟,茎色绿不同于茵陈蒿茎紫。花黄密集像小米。
青蒿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一味中药,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为草蒿。
由于本草的混乱,历史上青蒿植物出现了很多品种,包括臭蒿、香蒿等。但以臭蒿应用最为广泛,古代本草统称为青蒿。到了明朝李时珍,考证了香蒿与臭蒿有别,便把臭蒿从青蒿中分出来,名为黄花蒿。
1856年以后,日本学者错误的将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而黄花蒿的拉丁名字为Artemisia annua,这种错误被很多著作引用,也被我国早期药典引用。
于是酿成了本草冤案:青蒿名字被张冠李戴,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 apiacea)其实不是中药青蒿,而真正的中药青蒿在植物学上叫做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黄花蒿非常常见,而且是青蒿的主要药物来源,与古代本草描述的“处处有之”吻合,而植物学的青蒿反倒不太常见。
很多医家对两种青蒿进行过考证,其中包括屠哟哟,她曾在1987年在《中药通报》杂志发表《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一文,指出青蒿正品为黄花蒿,后来也有很多医药学家呼吁给青蒿正名,但至今未果。
早期国家药典曾将臭蒿、香蒿都入药作为青蒿,后来进行了改正,仅仅承认黄花蒿为青蒿的正品。
黄花蒿的特点
黄花蒿是蒿属植物,年幼的时候也是个头很矮,趴在地上,叶子像羽毛,但身上没有白毛。
黄花蒿长大以后,个头会有一米多高。茎直立,有很多分枝,从这个特写图片上可以看到茎上有很多条纵沟,黄花蒿的茎是绿色的,老了会变黄,这是黄花蒿与茵陈蒿鉴别的主要点。
黄花蒿的叶子是互生的,长大后,叶子变化也不大,还会像小羽毛一样,不会像茵陈蒿那样变成线状的叶子。
黄花蒿的花自然是黄色的,小球形,十分密集,像小米粒似得。这种蒿草其实野外也非常常见。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青蒿的药用价值
清虚热,退骨蒸,解暑截疟。
有一种热,叫做骨蒸潮热。
这种发热不像感冒发热那样,伴随着怕冷;而是自己感觉发热,这股热从身体里边发出,如同从骨头缝里冒出来似的,所以形容为骨蒸热;
而很多骨蒸热发作有固定时间,像潮汐一样有规律,所以叫做骨蒸潮热。
出现骨蒸潮热,多提示阴虚,这样人常伴有手脚心热,时常心烦。
结核病人也会表现出很明显的骨蒸潮热。对于这种骨蒸热,不能用发表药,也不能用苦寒药,需要用能清虚热的药才行,青蒿就具有这种功效。
《神农本草经》称其治“留热在骨节间”。
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地骨皮、知母、银柴胡、胡黄连等。由这些药组成一个名方叫做清骨散,听名字就知道是治疗骨蒸热的方子。
临床也常用到,很多血液病患者常有骨蒸热的表现,小永临床中也常常用到青蒿来退这种热。
青蒿退热在温病中广泛应用,温病后期低热不退,用青蒿可以起效,它和鳖甲组成药对,出现在名方青蒿鳖甲汤中。
酥老师讲,青蒿鳖甲其实是柴胡鳖甲的演变。青蒿也被用来退暑热,还被用来退湿热,名方可见蒿芩清胆汤。青蒿因青蒿素而闻名,是治疗疟疾的良药,晋朝医书《肘后备急方》就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
青蒿的应用 ***
- 青蒿与茵陈蒿
青蒿本草的混乱,除了上述植物学青蒿作为中药青蒿使用外,还有茵陈蒿也曾作为青蒿使用,尤其是在北方,这种错误很普遍。
还记得“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的歌诀吗?
这首民间歌诀还有另外一种版本:“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歌诀中认为茵陈长大成蒿后就叫做青蒿了。
清朝康熙年间的医家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青蒿“茎紫者为良”,显然是将青蒿与茎紫红色的茵陈蒿弄混了。
由此可见,用青蒿幼苗当茵陈,用茵陈老枝当青蒿,在药市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也可从侧面理解为何民国张锡纯误把茵陈当作青蒿幼苗了。
- 青蒿素与青蒿
青蒿借助青蒿素而闻名,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被美国FDA批准认可。
这是中医界为人类做成的贡献,也是中医现代化的成功案例;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轰动一时。
中医现代化的另一成功例子是治疗白血病的亚砷酸,从中药砒霜中提取出来的,也在全球应用,被美国FDA认可。
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医为全人类做成的贡献。也正由于此,国家意识到中医能在国际上会出现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所以一直以来,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投入。
一些西医和反中医们愤愤不平,称青蒿素是成分单一化学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用方舟子的原话称作“获医学大奖的青蒿素跟中药没半毛钱关系”。
方舟子在风头上还在《中国青年报》上撰写一文《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文中特地强调:“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
小永起初对方舟子的科普文章还是很赞赏的,因为他写文章还有引证文献,不会随便瞎吵。
但这篇文章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呵呵,您对中药真的了解吗?就好比一个从没有出过国的人,看过几本介绍海外的书,就开始自称自己熟悉西方文化一样,太无知。
方舟子为了黑中医,竟然放弃了严谨的科学作风,只为博取眼球,真是混了头脑。
对于喷中医的西医们,青蒿素、亚砷酸不是中医的贡献,试问一下,咱不说CT磁共振,听诊器简单吧,是你发明的?去疼片平常吧,是你发明的?
我们每天用的任何一片西药,任何一个设备,都是国外西医创造的,没有任何一个药物和你西医有半毛钱关系,你只是人家的跟屁虫,你还有脸喷中医,真是笑话!
医家名解
农村人当猪草的茵陈,新鲜销售价也达20元1斤,开春可采《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轻舟补劳,驻颜色,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烧灰和石灰煎,治恶毒疮。
《本草图经》: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单用之。
《本草纲目》: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采以悬于门症内可辟邪气。治疟疾寒热。
《本草经疏》: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其气寒而芬芳,其性无毒。疥瘙痂痒恶疮,皆由于血热所致。留热在骨节间者,是热伏于阴分也。肝胃无热则目明,苦能泄热,苦能杀虫,寒能退热,热去则血分平和,阴气日长,前证自除,故悉主之也。诸苦寒药多与胃气不宜,惟青蒿之气芬芳可人,香气先入脾,故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故尔。是以蓐劳虚热,非此不除矣。简误:产后气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无毒。入童便熬膏,退骨蒸痨热。生捣烂绞汁,却心痛热黄。瘜肉肿痈,烧灰淋浓汤点;泄痢鬼利,研末调米饮吞。秋冬用之,取根与实。实须炒过,根乃咀成。愈风疹疥瘙,止虚烦盗汗。开胃明目,辟邪杀虫。
《药性解》:青蒿,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骨蒸劳热、虚烦盗汗、明目杀虫。
《本草备要》:泻热补劳。苦寒。得春木少阳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阳、厥阴血分。胆、肝。治骨蒸劳热,童便捣叶,取汗熬膏。蓐劳虚热,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芬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疥恶疮,鬼气尸疰。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
《本经逢原》:青蒿亦有二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火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如地肤子,专司甲乙之令,为少阳、厥阴血分之药,故茎紫者为良。其治骨蒸劳热,有杀虫之功,而不伤伐骨节中阳和之气者,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此与角蒿之性,大都相类。又能明目,善清在上之虚热。烧灰淋汁,和石灰,点治恶疮息肉黶瘢。苏恭生捣敷金疮,《经验方》和桂心治寒疟。但性偏苦寒,脾胃虚寒泄泻者勿服。
《本草求真》:青蒿专入肝、肾、三焦。性禀芬芳,味甘微辛,气寒无毒。阴中有阳,降中有升,能入肝、肾、三焦血分,以疗阴火伏留骨节。故凡骨蒸蒸热及风毒热黄,久疟久痢,瘙痒恶疮,鬼气盦疰等症,当须服此。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伏也。以其苦有泄热杀蛊之能,阴有退热除蒸之用,辛有升发舒脾之功,而又于胃中气不犯,以其得春升之令最早也。其形有类山茵陈,又能清上虚热,以治目疾。且烧灰淋汁,点治恶疮、瘜肉、黶瘢。生捣可敷金疮,止血止痛。但性偏寒不温,虽曰于胃不犯,亦止就其血虚有热服之得宜而言,若使脾胃素虚及见泄泻,则于此终属有忌矣。
《得配本草》:伏硫黄。苦、微辛,微寒。入手少阴、足少阳、厥阴经血分。其气芬香,与胃独宜。治妇人血气腹满,退阴火伏留。捣敷金疮尸疰鬼气。得豆豉,治赤白痢。配桂心,治寒热疟;配赤柽柳,祛时行邪热。佐龟甲,治温疟;但热不寒为温疟。佐人参,治虚汗。入滋补药,治骨蒸虚劳。和童便捣汁熬膏。
《本草新编》:青蒿,味苦,气寒,无毒。入胃、肝、心、肾四经。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开胃,安心痛,明目辟邪,养脾气,此药更佳。盖青蒿泻火热,又不耗伤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往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泻火之药动必伤阴,欲其泻火不损阴者,原无多味,乌可置青蒿于无用之地耶。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阴阳既不生长,势必阴阳不交而身病矣。倘不平其火,而徒补其阳,则火盛而阳益旺;不平其火,徒补其阴,则水燥而阴愈衰。故无论补阴补阳,总以平火为先务。然火又宜养,而不宜平。火过旺,则阴阳不生;过衰,则阴阳又不长。必寓补于平之中,而后阳得之安,阴得之而泰也。青蒿平火而又补水,此阴阳所以两宜之也。
或问青蒿退暑则有之,退虚热则未也,何以先之以其有臭气,必然散气故耳。是未知青蒿者也。青蒿生于火道之旁,常夏日之炎蒸,而色更青翠,其得至阴之气者多矣。况气臭入肾,青蒿为补阴之药无疑,而疑其不能退虚热乎。夫阳药补阳,阴药补阴。青蒿既得至阴之气,其非阳药可知。既非阳药,而谓不能退虚火也,此则所不信也。
或疑青蒿至贱,而吾子誉之如神,真所谓臭腐而出神奇矣。顾青蒿何尝臭腐哉。以青蒿为臭者,薄之辞也。余尝行田野间,往往有一种口气亲人,不见之,知气从青蒿中出,是青蒿气香,非臭也。且其气能辟蝇虱,凡案间有青蒿,蝇不集也。夫蝇逐腐,畏青蒿而不集,其非腐可知。惜其丛生至多,人皆贱之,倘或为鲜产之物,吾不知若荷珍之矣。青蒿实有至补之功,以臭腐轻之惜矣。
或问青蒿退阴火至速,何以前人并未用之,而吾子盛称其功效,亦又有所试而云然乎?曰:青蒿退骨蒸劳热,前人既言之,宁得不用之,何必余试而后信青蒿之退阴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其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
或问阴虚火盛者,用沙参、地骨皮,自是正法,今先生言青蒿退阴火,则用青蒿,可不必又用沙参、地骨皮矣?曰:是又不然。青蒿最宜与沙参、地骨皮共享,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别骨中之火行于皮肤,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本草思辨录》:青蒿有两种:一黄色,一青色,生苗于二月。其深青者,更异于常蒿,至深秋犹碧。其气芳香疏达与柴胡相彷佛,非少阳药而何?所以柴胡治疟,青蒿亦治疟也。青蒿芳香疏达则能升,开花结子于七八月得金气多则能降,升与降互为牵制,故升降皆不得逞而力微,但其主留热在骨节间,则更有至理焉。青蒿至立秋后便节节生虫,既生虫,仍开花结子,其虫不啮梗不溃出,循梗而下,入土化他物,若青蒿之力有以抑之者然,是则以治劳热骨蒸,可谓恰如其当矣。
说到农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总是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尤其是家里有养猪的朋友,可能很多人都做过割猪草这件事,在我们贵州把割猪草叫做打猪草,可能在贵州农村长大的80后,就很多都曾经干过打猪草的事情。
由于小时候贪玩,每天出去打猪草的时候,上山了就知道玩,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发现猪草还没有打到,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用木叶来凑满背篓、或者快到家的时候把少少的猪草抓起来看起来满满的,甚至还直接在背篓底下垫上支架,到第二天被发现的时候,也少不了一顿胖揍,如今想起来,还真的是非常的好玩。
好玩之余,在我们出去割猪草的时候,父母还会交代哪些是可以割的,哪些是不能割的,其实主要就是担心有的植物有毒,如果当成猪草,可能把猪毒死,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种事情,其实在农村经常发生。当然,可以割的植物自然是最多的,毕竟毒物是少数吧,而在放心的植物中,我们贵州人都很喜欢一种植物,那就是茵陈。
茵陈是什么?
在我们贵州,很多植物都有咱们贵州特有的名称, 比如今天我们提到的茵陈,如果是在咱们贵州农村地区,去说茵陈的话估计90%以上的人不知道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说的是蒿枝,那知道的人就多了,因为在我们贵州,根据蜂部落小编的了解,很多农村都把茵陈叫做蒿枝。
茵陈是一种农村常见的植物,具体分布有多广泛蜂部落小编不清楚,但是在我们贵州数量还是非常多的,从开春以后开始就慢慢长出来,长着羽毛状的带有大锯齿状的叶片,叶片和叶柄上都有白色的小绒毛,在我们贵州似乎唯一的用途就是喂牲口,尤其是喂猪的时候,很多粗糙的植物一般不会选择,但是茵陈是比较容易被选择的一种植物,也属于农村喂养牲畜放心的一种植物。
注意与青蒿区分
茵陈在我们贵州除了叫做蒿枝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专有名词,那就是白蒿,因为蒿枝实际上在贵州指代了两种植物,一种是白蒿,还有一种是青蒿,青蒿叶子的两面一般为青绿色或者淡绿色,开花的时候,通常茵陈的花朵为卵球形或者近似球形,但是青蒿的花一般为半球形或者近似半球形。
为什么茵陈会那么贵?
其实对于农村来说,如果一种植物变得有价值,要么这种植物能吃,要么这种物质有药用价值,白蒿也逃不过这两种结果,之所以白蒿会变得那么贵,蜂部落小编认为主要就是能吃和能入药两个原因吧。
①能吃:在过去吃白蒿的人并不多,至少在我们当地是这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人追求新鲜口味,并且通过 *** 之类的知道了白蒿的吃法,于是也开始自己就地取材,在家自己做白蒿菜肴。
白蒿的吃法其实在城里一直是比较普遍的,只是能够找到的太少,一般在城里只有少数的火锅店或者土菜馆才有,价格也相当昂贵,有的餐厅通常都是带有特色的才有,这对于茵陈的价格提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其次是白蒿的做法多种多样,还可以做凉拌菜、炒肉、煮粥、做窝窝头等等,可见白蒿入菜做法已经很多了,这也难怪现在白蒿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了。
②能入药:除了吃之外,茵陈更大的价值应该是入药吧,根据蜂部落小编在 *** 上查询的价格来看,国内一家比较出名的商城上关于茵陈做出来的产品已经很多,比如茵陈茶包、新鲜茵陈、干茵陈、各有各的价格,新鲜的也在20元1斤左右,如果是加工过的精品,更有达到百元以上一斤的,可见茵陈已经不仅仅是过去我们认为的猪草了。
虽然茵陈看起来有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可能除了作为猪草之外,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我们丰衣足食的今天,作为一种探索性菜品了,但是如果我们要用茵陈作为菜品,还要记得取幼嫩的作为原材料,老了的茵陈并不好吃,现在正是开春季节,这个时候茵陈正在冒头成长,属于吃茵陈更好的时间,我们喜欢的朋友,可要抓住机会了。以上就是今天蜂部落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你还知道关于茵陈的哪些故事呢?别忘了向我们分享哦,我们今天的内容就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我们明天见。
青蒿,当今世界治疗疟疾的要药,退虚热,清暑热,清湿热都具有之前我们讲到玄参的时候,说它有退虚热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清热凉血,稍有滋阴,从而达到退虚热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讲下退虚热比较强的中药,青蒿。
青蒿很多人估计都听过,因为我们的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女士而闻名。
青蒿出自《神农本草经》,为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各地均产,以重庆、四川、海南等地出产者质优。夏秋二季于花前期采收。生用或用鲜品。
青蒿的味苦、辛,性寒。归肝、胆、肾三经。具有退虚热,解暑热,清湿热,截疟的作用。
首先可以用于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的情况,或者是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的情况。
常和鳖甲、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解毒及滋阴退热药同用,以共收清热祛邪、养阴退热之效。
比如《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
它的退虚热作用比较强,可以和鳖甲,知母,地骨皮等滋阴、清虚热要同用,用于治肝肾阴虚,阳气无制,虚火内扰,症见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心烦红,盗汗遗精等。
比如《证治准绳》中的清骨散。
其次青蒿味苦辛,性寒,外能解暑热,内可清湿热。
治外感暑热,症见发热、头痛等,常与连翘、西瓜翠衣等辛凉透表药及清解暑热药同用。
如《时病论》中的清凉涤暑汤。
青蒿的功效很强的,可以解暑热,可以透热,还可以化湿热,特别适合暑热夹湿及暑热兼有外感的情况。
第三就是清湿热方面。
青蒿可以清肝、胆、脾、胃各个脏腑的湿热,常与黄芩、茯苓、陈皮、枳壳等清热除湿、行气和胃药同用。
如《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
第四个就是用于疟疾的情况。
青蒿能抑制或杀灭疟原虫,又可解热以解疟疾发作时的寒战壮热,为治疗疟疾寒热的要药。
单用较大量即可取效。
现代以青蒿的提取物青蒿素及其微生化合物制成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制剂内服。
或作栓剂,塞入 *** ,均有较好疗效。
现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表明:
①青蒿含青蒿素、青蒿甲素、青蒿酸、青蒿醇等多种倍半萜类,以海南、四川产者含量较高;并含多种黄酮类、香豆素类、挥发性成分及豆甾醇等。
②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及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有显著抗疟作用。
(上图是印度一个经常有小孩因疟疾死亡的村子,村民吃这个小河的水容易生病,但周围又没有其他水源。)
③青蒿有抑菌、抗病毒、抗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作用。
④青蒿有解热、血压、免疫调节、抗心律失常、抗辐射、抗硅沉着病作用。
⑤其挥发油有祛痰、镇咳、平喘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药科普就到这了,欢迎关注,每日了解一些中医知识。
植物-黄花蒿,清热、解暑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黄花蒿 拼音:huáng huā hāo
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别 称:草蒿、青蒿、臭蒿、犱蒿、黄蒿、臭黄蒿、茼蒿、黄香蒿、野茼蒿、秋蒿、香苦草、野苦草、鸡虱草、 黄色土因呈、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苦蒿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桔梗目 亚 目:
科:菊科 亚科:
族:春黄菊族 属:蒿属
形态特征
黄花蒿
黄花蒿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根单生,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径可达1厘米,多分枝,叶纸质,头状花序球形, 多数,总苞片3-4层,花深黄色,两性花10-30朵,瘦果小,椭圆状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生长习性
黄花蒿
黄花蒿喜温暖、阳光,忌水浸,不耐荫蔽。光照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对土壤质地及pH值要求不严,pH 值5.4-5.7对叶片产量及青蒿素含量无大的影响,但性喜开阔向阳的湿润环境,宜排水良好、微偏酸性的少宿根性草本植物的黄壤、冲积土和紫色土。
药用价值
黄花蒿
黄花蒿入药,作清热、解暑、截疟、凉血用,还作外用药,亦可用作香料、牲畜饲料。黄花蒿含挥发油,并含青蒿素 、黄酮类化合物等。青蒿素,为抗疟的主要有效成分。
一,茵陈蒿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茵陈蒿是正式中名,这个名称来源于《本草衍义》,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别名很多,在《神农本草经》等中记载为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在《中药志》中记载为白茵陈;俗称日本茵陈;在湖北叫家茵陈;在广西叫绒蒿;在江苏叫臭蒿、安吕草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菊科蒿属龙蒿组柔毛蒿系半灌木状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茵陈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通常在低海拔地区的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低山坡、干燥的地埂。
3,外形特点
为半灌木状草本,植物体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垂直或斜下生长;茎单生或少数,高度40-120公分,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多分叉,茎、枝幼嫩时密生灰白色或灰黄色绢毛,后逐渐脱落无毛;营养枝顶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生长,成莲座状排列;基生叶、茎下部叶和营养枝叶两面有黄色绢质柔毛;叶轮廓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到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4个,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上述叶在花期萎谢;
茎中部叶一到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通常细直;上部叶和苞片叶羽状5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头状花序卵球形,常排列成复总状花序,并且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7-10月开花结果。
二,茵陈蒿的主要用途
之一,药用。通常在早春二三月采摘基生叶和幼苗嫩叶入药,中药名“因陈”、“茵陈”或“绵茵陈”,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中药中药;根据资料记载它主要含有绿原酸、香豆精、咖啡酸、挥发油、茵陈滞、茵陈素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
第二,茵陈蒿的幼嫩枝叶作野菜食用,可以蒸食、凉拌或煮粥食用;
也可以制茵陈酒;茵陈蒿的鲜草或干草可以作家畜饲料。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图片)
《说文解字》第44课:萱草为什么会被称为“忘忧草”?其实我知道,写同标题的文章阅读量一定不会好,因为能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人不多,人们都喜欢新鲜的东西,但这个系列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大工程,是为了篆刻学习者了解和阅读《说文解字》起个开路作用,因此,这个系列一定会坚持写下去。说文解字540个部首,我们现在已经写到“艸”部,这是《说文解字》之一篇之内辖字最多的一个部首,学习这一部的字,像神农识百草,又像在读一部《本草纲目》,虽说没有故事情节,但在这里,自然界的各色各样的植物会一个一个走到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了解它,审视它,知晓它的前生今世,这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吗?
今天接着说文解字,每次6个字的进程,这次是这6个字:
(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
1、菔。读作f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蘆菔。似蕪菁,實如小尗者。”结合上一课的内容,我们知道,这里的蘆菔,其实就是现在的萝卜。《后汉书.刘盆子传》:“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鱼而食之”,挖萝卜,捕小鱼吃,这是宫女的生活状态。此外,菔还是兵器袋的意思。《集韵.屋韵》:“菔,刀剑衣”。萝卜太常见了,就不放图了,菔的小篆写法如图:
(菔的小篆写法)
2、苹。读作píng或者pēng。《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蓱也。無根,浮水而生者。”蓱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萍,很显然,《说文解字》中的苹,并不是现在的苹果的苹,中国原始时期的苹果称为“柰”“柰”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具体到这个字时再说,先说苹。苹的意思有几个:(1)本义就是浮萍,《尔雅.释草》称:“苹,蓱;其大者蘋。”可见苹和蘋并不是一种植物,苹就是指浮萍,蘋是另一种水生植物(下面会说到),浮萍的样子如图:
(浮萍)
(2)第二种意义是指藾萧,就是艾蒿。《尔雅.释草》中称:“苹,藾萧”郭璞给的注就是:“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我们平常记得《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的鹿吃的并不是浮萍,当然也不是吃野生苹果,而是指这种藾蒿。藾蒿的样子如图:
(藾蒿)
(3)第三种意义指的是蒲白。就是我们说的水葱,也叫葱蒲、莞草、蒲苹、水丈葱、冲天草(还是老问题,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指的可能是同一种植物),蒲白的样子如图:
(蒲白)
(4)第四种意义,苹还是一种古代战车的称呼,叫苹车,意思就是这种车,在车的周围用芦苇、皮革等材料加了保护层,相当于现代的装甲,因此这种车可以在对敌的时相候防止对方的弓箭和飞石。也有一说称拥有伞盖的车都叫“苹车”。这个不上图了,总之是一种古代的车。
此外,苹还读作pēng,用于专用词“苹濞”,也叫“澎濞”或者“滂濞”,指的是水流的声音。苹的小篆写法如图:
(苹的小篆写法)
3、茞。读作ché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就只简单的说是一种草,什么样的草呢,许慎没有说明,段玉裁的注也没有说清楚,其他注本也没有,或者我们可以根据读音或相近的字猜一下,这个字可能是“蔯”的意思,因为《说文解字》里并没有“蔯”字。如果是蔯,哪么这种草就应当指的是一种中草药,叫茵蔯,就是茵陈,各地也有不同的叫法如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等,样子如图:
(茵陈)
不过,这是猜想,并没有十足的考证价值,只当作猜想来看。因为是实在没有其他更丰富的解释,只好猜想一下,给大家一点内容,而不是只说是一种草(本套课程中凡猜想部分,均有注明,绝不与考证过的内容混同)。茞的小篆写法如图:
(茞的小篆写法)
4、薲。读作pí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大蓱也。从艸賓聲。”所谓的“大萍”,并不是指大一点的浮萍,而是指“蘋”,薲,在《玉篇.艸部》指出:“薲,同蘋”,不同的著作和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称呼,如宾草,大萍,芣菜, 四叶菜,田字草、破铜钱,四眼菜,四叶草,夜合草,水对菜,夜关门,水草头、水金花头、野连菜、十字草、夜里串、夜爬山、水羚羊、四瓣莲船,水浮钱、四蝶草、四面金钱草等,这些名字说的是同一种植物,就是种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也可以做猪饲料。样子如图:
(薲)
韩愈有一首诗叫《郓州谿堂诗》,其中有“谿有蘋苽,有龟有鱼。”的句子。薲的小篆写法如图:
(薲的小篆写法)
5、藍(蓝)。读作lán。《说文解字》释作:“染靑艸也。从艸監聲。”显然,这种草,就是专门用来染色的草,一般的解释就是现在的蓼蓝。蓼科,一年生草本,叶形似蓼而味不辛,干后变暗蓝色,可加工成靛青,作染料。叶也供药用,又泛指叶含有蓝汁可 *** 蓝靛染料的植物。如木蓝,菘蓝,马蓝等,上学时课本上有《荀子.劝学》里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就是这个蓝。蓼蓝的样子如图:
(蓼蓝)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用蓼蓝 *** 的颜料染出漂亮的服饰,非常有特色,如图:
(蓼蓝染出的服饰)
在古代汉语里,除了指草,还可以通“滥”即不加节制;也可以指事物的末尾,比如岁蓝,指的是年尾。现代汉语里的蓝,早已不再是指某种草,而是指一种颜色了,即深青色,如天蓝、蔚蓝等。蓝的小篆写法如图:
(蓝的小篆写法)
6、藼。读作xuā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令人忘憂艸也。从艸憲聲。《詩》曰:“安得藼艸?”蕿,或从煖。萱,或从宣。”这是一种神奇的草,叫忘忧草,《诗经》里说的“安得藼草”其实就是安得萱草。许慎这次说清楚了,就是萱。这在现在是常见的植物,属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状茎和粗壮的纺锤形肉质根。萱草同样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等(有些地方这些名字并不指萱草),英文中称萱草为“虎百合”。当食物用的时候,又大多被称为“金针”。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花形则是于开花期会长出细长绿色的开花枝,花色橙黄、花柄很长、呈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结出来的果子有翅,如图:
(萱草)
那么,为什么萱草被称为“忘忧草”呢?《诗经·卫风·伯兮》里的句子是“焉得“萱”(谖)草,言树之背,指的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 *** 院”她思念的对象是出征在外的夫君。萱又通“谖”,而谖是忘记的意思,人们种某种草,想忘记一些事情,当然是忘记忧愁(不管是何种忧愁)了。久而久之,萱草就成了“忘忧草”了,这种说法是文学演绎的成分居多,而真正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来自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里说萱草可以"安五脏、利心志、明目",它的花和根都可以入药,可以“祛温利水,除湿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开膈;令人心平气和,无忧郁。”可见他的药用价值也是忘忧的。
另外,古时称母亲的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比如萱亲、萱帏。
藼的小篆写法如图:
(藼的小篆写法)
有意思的是,现在很多女孩子起名叫萱,大概就是取的这个忘忧的意思,这就给篆刻出了难题,在篆刻应用中,刻到“萱”字时,就要问明印主的要求,《说文解字》并无“萱”字,或者生造一个“萱”字,或者刻作“宣”(二者互通)字,再或者就是依照《说文解字》,给刻成“藼”,当然,这时甲方说了算。
(【说文解字】第44课,部分图片来自 *** )
在黄河工作十多年了,从来没注意那些花花草草。也许是出身农家,对他们太熟悉罢了。今年春天,偶尔去黄河滩走走,见到一簇簇的小花格外喜人,虽没有家庭养殖的花大而艳,但也不失艳丽。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这些花花草草,出门格外留意他们,观察他们的成长、花开花谢、发芽枯萎,并给他们拍摄照片,让美好的瞬间留存。
田野里的花花草草种类繁多,有些能叫上名字,有些就不知其名。回来后,我把那些不知名的花草照片发到网上,咨询热心的专家们,他们会一一告知。几个月来,在黄河边拍摄了成千上万张野花草照片,并分类存放,标注科属、特型。真是,不深入不知道,身边的这些花花草草,种类、形态是如此之多,科属是如此难以区分。有些花草,生命力强大,遍布田野。有些花草,很稀少,害羞地藏在别的草丛中,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有些花草,夜间开花,白天只能看到枯萎的花瓣。有些花草,叶子形态极相似,让你叫错名字,但开花后就大不相同了,忽感上当。有些花草,朝见夕失,也许路人喜爱挖去了,也许成了牛羊的美餐,也许、也许,反正找不到了,要是没拍摄照片,会遗憾很久。
冬日来临,河滩堤坝上的花草相对少了,变化也少了。闲暇,编辑那些见过的花草,以飨朋友分享。如有不同见解,请指教,共同交流学习。
四、茵陈蒿
别称因陈蒿、因尘、野兰蒿、细叶青蒿、绒蒿、婆婆蒿等。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桔梗目、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蒿属,多年生草本。
茵陈蒿多生于低海拔地区河岸、海岸附近的湿润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区。药用价值高,含氯原酸,香豆精,咖啡酸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早春,茵陈蒿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绿色,全体密被白毛,绵软如绒,有特异的香气,味微苦,采收称“绵茵陈”。初夏以后,茵陈蒿的茎长高,且木质化,基生叶枯萎,株形与艾蒿、黄花蒿、青蒿等相似。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称“茵陈蒿”。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须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就是这个意思。幼嫩枝、叶也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或作饲料。
成株后的茵陈蒿半灌木状,茎圆柱状,直立单生,常有细的营养枝,粗5-8毫米,高40-120厘米或更长,红褐色或褐色,有不明显的纵棱,基部木质,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后期脱落;茎下部叶卵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通常细直,不弧曲,花期后萎谢;中部叶宽卵形、近圆形或卵圆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或丝线形,通常细直、不弧曲,近无毛,基部裂片常半抱茎,近无叶柄;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茎。
头状花序卵球形,多数,直径1.5-2毫米,有短梗及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侧生长,常排成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端组成大型、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序边缘为雌性花,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花序中央为两性花,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瘦果长圆形或长卵形。花果期7-10月。
黄河岸边的茵陈蒿较多,如艾蒿,因是多年生草本,全年都能见到,早春靠种子或老根发芽,秋季老茎上也能发芽,颜色灰白似春叶。秋天,其它草类都枯萎了,黄河滩区或堤岸也能发现艾蒿和茵陈蒿的幼苗,能越冬不死,孕育根,为来年春天发芽储存营养。
茵陈蒿的特征较多。一是幼苗与其它蒿不同,营养枝端有密集叶丛,基生叶密集着生,常成莲座状;基生叶、茎下部叶与营养枝叶两面均被棕黄色或灰黄色绢质柔毛。颜色灰白,民间常称白蒿。二是茎的颜色红褐色或褐色,不同于其它蒿绿色或黄棕色等。三是叶的末裂片多是狭线形或狭线状披针形,细直、不弧曲,如针,这三点是其主要的外观特征。(邵杰)
青蒿,喜温暖,爱湿润,不耐荫蔽,不耐涝,忌积水,常散生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沙地、山谷、林缘、路旁,也见于滨海地区,各地都有生长,主产在重庆酉阳,量大质优,享有“青蒿之都”的美誉。
一
青蒿,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主根单一,垂直,侧根少;茎单生,直立,高两三尺,上部多分枝,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
二
叶互生,两面青绿色或淡绿色,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有长叶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椭圆形,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之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四五枚,裂片长圆形,叶尾楔形,每裂片有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或为细小、略呈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先端锐尖,两侧常有两三枚小裂齿或无裂齿,中轴与裂片羽轴常有小锯齿,叶柄较长,叶尾有小形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无柄。
三
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半球形,有短梗,下垂,基部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三四层,外层总苞片狭小,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背面绿色,无毛,有细小白点,边缘宽膜质;中层总苞片稍大,宽卵形或长卵形,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顶端圆;花序椭球形;花淡黄色;外面为雌花,雌花一二十朵,花冠狭管状,檐部有两裂齿,花柱伸出花冠管外,先端两叉,叉端尖;内层为两性花,两性花三四十朵,孕育或中间若干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长于花冠,顶端两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至椭圆形。
四
青蒿,就是药材,味苦、辛,性寒;清热解毒,除骨蒸,截疟。
青蒿,也可以食用,南方人多做成面食,俗称“蒿团”。
有些地方叫它香蒿,我们老家叫它臭蒿,它是春天出来最早的野草,绿得耀眼,美得可爱,山里洼里,长得到处都是,似乎牛羊也不怎么喜食,就那么痴长了一年又一年,到了冬天就是很好的拢火柴。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