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鱼,黄嘴鱼海鱼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0 0
惠州大亚湾首次拍到黄嘴白鹭

继黑脸琵鹭后,惠州首次发现并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朋友圈”又一次扩大。11月26日上午,有观鸟爱好者在大亚湾澳头街道大涌村旁的滩涂上偶然拍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嘴白鹭,它是鸟类中保护级别更高的一种鹭鸟,这也是在大亚湾境内首次发现并拍摄到该鹭鸟,经确认为非繁殖期黄嘴白鹭。(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马骏 通讯员:蕙萱)

来源: 广州日报

守护湿地精灵 | 南漳:湿地公园美 白鹭舞蹁跹

10月31日,湖北省南漳县城南湿地公园五彩斑斕,风景宜人。成群的白鹭来此停驻,或觅食嬉戏,或翩翩起舞,成为秋日里一道靓丽风景。

近年来,南漳县投资6.84亿元,改造建设城南湿地公园,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此栖息,以南漳为家。


成群的白鹭在湿地公园上空飞行。

白鹭在水中漫步。

落在银杏树上的白鹭。

白鹭在河中觅食。

白鹭刁鱼。

优美的黄嘴白鹭。

白鹭在水面上嬉戏。

爱打扮的白鹭在照镜子。

来源:云上南漳

阿瓦提公安救助一只“落难”黄嘴白鹭

中新网新疆新闻9月7日电(胡国华)9月6日,阿瓦提县公安局巡逻民警在路边发现一只翅膀受伤的白鹭,随即民警立即联系食药环侦大队民警进行救治后将其送到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进行康复。

当日,该局乌鲁却勒派出所民警在辖区巡逻过程中,发现路边一只鸟在不停挣扎,身体看起来很虚弱,翅膀部位有明显伤痕。随即立即联系食药环侦大队民警进行专业检查,经现场仔细辨认,发现该鸟为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身长60厘米,体重大约500克,右边翅膀有明显伤痕,因长时间未进食导致身体虚弱无法行动,民警立即对该黄嘴白鹭受伤部位进行消毒包扎,并将其送至野生动物救助保护站,待其伤势恢复后放归自然。

据了解,自夏季行动开展以来,阿瓦提县公安局食药环侦大队结合“昆仑2023”专项行动,不断加大野生动物宣传保护力度,群众保护野生动物意识明显提高,逐渐形成了人人参与、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救助野生动物已逐步形成常态,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冬天买带鱼,要分清“黑眼”和“黄眼”,区别还挺大,弄懂再花钱

冬天买带鱼,要分清“黑眼”和“黄眼”,区别还挺大,弄懂再花钱

快过年了,很多人都会买一些带鱼吃,带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而且没有小刺,吃起来比较放心。带鱼的做法很多,可以红烧、油炸、清蒸等,尤其是我家孩子就特别喜欢吃炸带鱼,外酥里嫩,特别香。

但有时候买的带鱼不好吃,肉很柴,腥味也重,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带鱼的品种。常见的带鱼有2种,区别是眼睛的颜色不同,一种是黑眼,另一种是黄眼,有啥区别呢?

这2种带鱼在口感、价格上都差别很大,喜欢吃带鱼的朋友一定要注意,搞清楚区别后再买,这样才不会花冤枉钱。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它们的区别。

黄眼带鱼和黑眼带鱼

1、产地

黑眼带鱼产自于北方水域,比如渤海、黄海、东海,属于冷水带鱼。而黄眼带鱼产自于南方水域,包括南海、以及其它温热带水域。

2、大小

由于北方水域年平均温度比较低,所以带鱼的个头比较小,一般只有1米长,而且头小、嘴小、眼睛小,身体也比较薄。

而南方水域年平均温度高,带鱼的食物比较丰富,因此带鱼的个头长得较大,超过了1米,而且身体比较厚,头比较大。

3、口感

冷水带鱼的肉质鲜嫩,腥味小,而温水带鱼的肉质比较柴,腥味大。

黄嘴鱼,黄嘴鱼海鱼-第1张图片-

4、价格

冷水带鱼更好吃,而且产量小,所以价格比较贵,一条能卖几十甚至几百块。温水带鱼产量大,但肉质差,所以价格很便宜,一斤才十几块,差距非常大。

5、做法

北方的冷水带鱼肉质嫩,适合多种做法,红烧、清蒸、干炸都很好吃。而南方的温水带鱼,适合红烧。

虽然冷水带鱼的价格贵,但更好吃,所以如果是自己吃,建议买这种带鱼。如果是餐馆,可以用温水带鱼,肉厚个头大,做出来的菜很漂亮。

下面分享2个带鱼的做法,找到合适的做法,味道才好吃。

【炸带鱼】

准备黑眼带鱼2条、花椒、大葱、生姜、料酒、食盐、生抽、孜然粉、五香粉、辣椒粉。

1、带鱼剁掉头尾,划开鱼肚子,去除内脏,洗干净后切成小段放入盆中,加入花椒、葱段、姜丝、料酒、食盐、生抽,用手抓拌均匀,腌制2小时。

2、碗里打一个鸡蛋搅拌均匀,再准备一盘干淀粉。腌好的带鱼去除调料,先裹一层鸡蛋液,再裹一层干淀粉。

3、锅里倒油烧热,六成热时放入带鱼段,中小火炸至微黄后捞出,油温升至八成热,再放入带鱼段复炸20秒,颜色金黄后捞出,撒上椒盐、孜然粉、辣椒粉,就可以吃。

【红烧带鱼】

准备带鱼段、食盐、生抽、老抽、料酒、陈醋、白糖、八角、葱姜蒜。

1、一包9.9元的带鱼段,都是黄眼带鱼,很便宜,回家后洗干净,加入食盐、生抽、料酒、姜末,抓匀后腌制20分钟,擦干水分。

2、锅里倒入适量油,烧热后放入带鱼段,小火煎至两面金黄,盛出备用。锅里重新加油,放入葱姜蒜、八角炸出香味。

3、加入生抽、老抽、香醋、白砂糖搅拌均匀,倒入适量清水烧开,放入炸好的带鱼段,小火炖10分钟,大火收汁,汤汁浓郁后撒上葱花、小米椒即可出锅。

并不是说黄眼带鱼不好吃,而是用选择正确的做法。买带鱼时除了看鱼眼,如果发现身上的鱼鳞大量脱落,千万不要买,肯定是不新鲜的带鱼。觉得我的文章不错,请给我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关注,下次见。

神奇叶子能捕虫 黑色地膜会消失

番茄新品种。

蘑菇工厂里的新品“金耳”。

能粘虫子的捕虫堇。

吊蔓栽培的甜瓜。

双色睡莲。

□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杨凯 周国林 王璐

6月2日至5日,2023年武汉种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种博会)精彩启幕。本届种博会以“耕耘之芯,农创先行”为主题,有300家科研院所参加,展示育种公司的3000个新优品种,多项种业黑科技将集中亮相。

据悉,本届种博会首次在主会场之外设立了3个分会场。其中,主会场活动在武汉市农科院北部园区,重点展示以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种业新科技。3个分会场活动分别设在高农生物园、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和汉南种业小镇,分别开展国家农创中心交流会、生物育种、数字农业、淡水渔业新品、大田及蔬菜种植业之“芯”展示。

种博会期间,南京、太谷、成都、广州4家农创中心汇聚武汉,召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交流座谈会,深入推进种业振兴战略,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交流合作,扛起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走好农业强国之路的艰巨使命。

那么,种博会上有些什么“新板眼”和“尖板眼”,长江日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 重视生态农业:神奇叶子能捕虫

在武汉市农科院北部园区2万平方米的展馆展区,集中展示了潮汐式育苗床、人工光植物工厂等前沿现代农业应用技术。

番茄、黄瓜、生菜、水芹、紫背天葵等蔬菜,在植物工厂内茁壮生长。仔细看这些种苗的根部你会发现,有的蔬菜是采用无土基质袋培育,有的则是采用深液流无土栽培技术。植物工厂育种专家介绍:“这些无土栽培技术目前都已成熟,在阳台等无土小面积地方均可使用,很受市民欢迎。”

在展馆中,记者看到了一些神奇的“叶子”,它的上面沾满了密密麻麻的小虫子——这就是今年种博会新增设的“食虫植物”展示区。

记者看到的“叶子”,其实是捕虫堇,长得像莲花台,层层叠叠的,属于多年生食虫草木,叶片具有黏液,小虫飞过来就会被牢牢粘住,无处可逃。

大家熟悉的食虫植物还有猪笼草,它叶片尾部卷须扩大成瓶状,瓶中分泌消化液,可捕食消化昆虫。此外,还有张着血盆大口、形似贝壳的茅膏菜,虫子进入“贝壳”里,“贝壳”就会合拢,分泌汁液把虫子消化掉。

“最近几届种博会,我们都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除了食虫草,还有光诱技术、异色瓢虫投放区,这些展示都是为了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种博会地展负责人说。

■ 强调可持续发展:黑色地膜神奇消失

传统的农业地膜,都是白色的,但是在本届种博会上,大部分的地块都采用了一种黑色的地膜。记者了解到,这款黑色地膜叫作全生物可降解生物膜,比传统的白色PE地膜增产效果更突出。

在辣椒春季露天大田短季节生产中,Ⅱ类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促进辣椒增产70%左右,而普通地膜只能增产60%左右。实验证明,黑色降解膜在植株株高、株幅、茎粗、根系方面也均有促进效果。

不仅如此,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生产原材料,主要来源于淀粉、纤维素、壳聚糖及其他天然多糖类材料,在自然界中可通过微生物100%降解。“我国从15年前开始研究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陆续解决了原材料稀缺关、成本关,特别是使用功能关后,这两年,已经开始在大江南北推广使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严昌荣介绍。

据介绍,这种黑色降解膜在作物罢园时,就已经明显进入降解阶段,厚度变薄、韧性消失。土壤翻耕之后,约35天降解率可达95%左右,地膜就这么神奇地在耕作层中消失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地膜的污染问题,对下茬作物生长也没有不良影响。

■ 畜牧水产首次参展:乌嘴青脚肉鸭达观赏水准

本届种博会实现全面升级,首次从农作物种业扩展到畜牧、水产等种业全领域,形成武汉市大种业格局。

在展会现场,记者看到了今年年初刚通过国家审定的畜禽新品种“武禽10肉鸭”。一般的鸭子都是黄嘴、黄脚、白羽,而“武禽10肉鸭”则是乌嘴、青脚、白羽,虽然是肉鸭,但颜值已经达到了观赏鸭的水准。

据了解,“武禽10肉鸭”是用优质地方品种连城白鸭、产肉性能强的奥白星鸭,以及适应性强的丽佳鸭为育种素材,具有瘦肉率高、肉质风味好、体型适中的特点。目前,“武禽10肉鸭”已经被放养到江汉平原的稻田里。

“它在田间的养殖时间为60天。它有着超强的运动能力,是稻田里除杂草、除虫害的一把好手,配合其他生物防治措施,能够实现不打农药、少施化肥、精准投喂的生态种养目标。希望通过本届种博会,让更多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了解我们这个好品种,加速优质品种的推广。”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总农艺师钱运国说。

除此之外,本届种博会还将集中展示“硒都黑猪”、“农湖2号蛋鸭”、鳙“中科佳鳙1号”、翘嘴鳜“武农1号”等近两年国家审定的新品种,并在武湖淡水渔业科技园集中展示“中科5号”鲫鱼、“黄优1号”黄颡鱼、长丰鲫、“先锋1号”鲌鱼等在汉科研院所研发的水产新品种近20种。

来源: 长江日报

“黄色的箱子”在水里翻腾,世界上最“方”的鱼是怎么游泳的?

(图片来源:wiki)

撰文 | 阿娴

审校 | Ziv


你会画鱼吗?

随便找一个小朋友,画出来的估计都是左图这种有着尖尖的嘴和细长身体的鱼,很少见到有人把鱼身画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然而,大自然中真的存在这种“异形”鱼

编辑:好看吗?我画的!(骄傲

右图这个外形浮夸、类似一个黄箱子的鱼,名字叫粒突箱鲀),俗名木瓜或者黄箱鱼。它们喜欢栖息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东部的珊瑚礁中,撅起嘟嘟嘴,主要以小型猎物(小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和礁石上的有机碎屑为食。

幼鱼体色是鲜艳的金黄色,身上遍布黑色的圆形黑斑,整只鱼就像一颗黄底黑斑的小圆球。随着鱼的长大,黑色斑点会越来越小,鱼身则呈现出蓝灰色的外观。由于黄箱鱼喜欢独居,胆子又很小,所以这种明亮的黄色和黑色斑点反而变成了它抵抗外界潜在捕食者的警告色。

当黄箱鱼受到攻击或者威胁时,皮肤还会释放一种箱鲀科鱼类特有的神经毒素(Ostracitoxin)。很多人尝试养它但都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如果它们身处相对封闭的水域,例如水族箱内,释放的毒素可能造成缸中其他鱼的“团灭”。

牛角箱鲀的骨骼示意图wiki

大多数的鱼,从鲈鱼到鲨鱼,都有适应水栖的柔软的流线型身体,可以让它们在水中畅游。但是黄箱鱼的鱼身却有着盒子形状的坚硬骨架,这和我们平时认识的鱼模样有着千差万别,甚至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进化哪里出了问题?毕竟凭借这种鱼身在水里游泳可太慢,太难了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看起来呆呆傻傻,但黄箱鱼的身手却极其敏捷,几乎可以算是珊瑚礁区域最敏捷的鱼类之一。它们是怎么游泳的呢?

图源参考资料<3>

2002年,一组研究人员使用3D打印的箱鲀模型来研究水是如何在它们的身体周围流动。他们发现,当水流侧向冲击黄箱鱼的时候,它们的骨质外壳附近会形成一些小的漩涡,从而稳定箱鱼的运动。这个巧妙的生存技巧对于减少黄箱鱼游泳时水流的扰动以及在湍流水域中保持稳定非常重要,人们也似乎终于找了一个可以解释黄箱鱼为什么长成如此异类还不会被进化淘汰的原因。

仔细观察你就能看到它紧紧贴住身体的尾巴YouTube

但是,研究人员似乎忽略了一个细节:如果黄箱鱼甲壳周围的漩涡可以给它提供方向上的稳定作用,航向上的任何变化都被漩涡抵消,那么它们将会变得太过稳定而无法快速转向来躲避捕食者。并且,根据人们对黄箱鱼的观察,它是一个非常灵活的“黄箱子”,遇到危险时会快速调转方向、窜入礁石中躲避。

黄箱鱼:我真的是个很灵活的月半子!不信你看!YouTube

S. Van Wassenbergh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反对了之前的漩涡理论,认为这些涡流产生的影响其实被黄箱鱼四四方方的骨架前所产生的力矩抵消了,黄箱鱼并不能以一个稳定的姿态游动,相反,它们非常容易“翻车”。黄箱鱼之所以非常灵活,其实是用背鳍、胸鳍、臀鳍快速翻腾(类似直升机的螺旋桨)帮助身体在流动的水中保持直立。当它们需要快速转弯时,只需将尾鳍向侧面弯折过去,它们的身体就会“翻倒”,帮助黄箱鱼在极小的空间转向。

也就是说,黄箱鱼的敏捷性是由空气动力学上不稳定的身体和鱼鳍运动方式的结合而形成的,再加上它们并不需要长距离游动,又身怀毒液和“盔甲”,所以放弃速度而选择敏捷性正是长期进化的选择。

2006年,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推出了其仿生概念车,其灵感就来源于黄箱鱼。Wiki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正常的鱼是怎么游的?如果你观察过鱼的运动方式,就会发现它们的运动方式都差不多,都是通过尾巴和鱼身的有规律的左右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鱼的胸鳍和腹鳍可以维持鱼在水中的平衡,和其他鳍不一样的是,胸鳍不是垂直而是水平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胸鳍会上下摆动,帮助鱼控制自己的浮沉。背鳍和臀鳍可以让鱼在水中保持直立,就像帆船底部的龙骨(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一样。

图源参考资料<4>

尾鳍既可以为鱼的游动提供额外的助力,又能帮助鱼改变游动方向。尾鳍向左摆动,鱼向左移动,尾鳍向右摆动,鱼向右移动。

不过,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差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鳍的功能和形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比如金枪鱼、旗鱼等鱼有着叉形或新月形(图一和图二)的尾巴,适合长距离、耐力的游泳;圆形尾巴则适合慢速游动。

图源参考资料<4>

看到黄箱鱼就想起一句歌词:“你说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图源YouTube)

参考资料:?

<1>https://australian.museum/learn/animals/fishes/yellow-boxfish-ostracion-cubicus/

<2>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if.2014.1146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17274a

<4>https://www.fishandboat.com/LearningCenter/PennsylvaniaLeagueofAnglingYouthPLAY/PLAY2002/Documents/fishswim.pdf

<5>https://en. *** .org/wiki/Yellow_boxfish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编辑:Atom

世界珍禽黄嘴白鹭在锦州“生儿育女”

夏日的锦州山清水秀,鸟鸣啾啾,一群群鹭鸟忙着“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勃勃生机。山林深处,一袭白羽的黄嘴白鹭正在给鹭宝宝喂食,在此巡护的野保志愿者欣喜地按动相机快门,将这个难得一见的画面拍摄记录了下来。这是10年来锦州市野保志愿者对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在锦州繁殖的首次观察记录。

在锦州西部一片山地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大白鹭、小白鹭、苍鹭、夜鹭等各种鹭鸟时而展翅飞舞,穿梭往来寻觅着食物,时而在巢边忙碌,悉心地哺育叽叽喳喳的宝宝。夏季,这里山幽林密,树木枝繁叶茂,成了众多候鸟繁殖的世外桃源。6月8日8点半左右,锦州市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余炼正在山上巡护,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的树林,看到有不少鹭鸟飞来飞去。突然,他发现了一只黄嘴白鹭的身影,只见它飞到了枝头一个半隐半现的繁殖巢旁,两只鹭宝宝正着急地张着小嘴等待妈妈喂食,不时还互相“掐架”。余炼赶紧拿起相机对准它们,将这温馨的瞬间摄入了镜头。

经余炼观察,就在这个巢附近还有黄嘴白鹭的2个繁殖巢,说明至少已有3对黄嘴白鹭在锦繁育生子。“这还是10年来我对黄嘴白鹭在锦州繁殖的首次观察记录,也是首次发现它在锦州的繁殖地。”余炼兴奋地告诉记者。在翠林之中,黄嘴白鹭身披洁白羽毛,姿态轻盈优雅,美如“白色精灵”。它体型如小白鹭一般大小,喜吃小鱼。繁殖季,它的头部、胸部有非常漂亮的细长饰羽,看上去超凡脱俗、仙气飘飘。

据余炼介绍,黄嘴白鹭俗称“唐白鹭”,是我国和东亚的特有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类熊猫”的美誉,堪称鹭类中的“稀客”“贵客”。余炼巡护多年,2013年秋季之一次在锦州小凌河口观察、拍摄到黄嘴白鹭,一般是两三只或四五只的小群,在整个区域大概有10多只。自那以后,每年他都观察记录黄嘴白鹭春秋季迁徙来锦情况,其种群数量在小凌河口比较稳定。

据了解,每年迁徙季来锦鹭鸟种类较多,共有15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和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大白鹭、小白鹭、草鹭、牛背鹭、池鹭等都在锦州有繁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在锦州迁徙经停。余炼介绍说,每年3月下旬各种鹭鸟陆续来锦,常看到黄嘴白鹭在滨海滩涂上觅食,4月中旬不见了踪影,8月初到10月下旬又现身小凌河口,有的三五成群觅食,有的是父母带着3只亚成体幼鸟,不知黄嘴白鹭以前是否在锦州有繁殖。

据了解,黄嘴白鹭一般是每年5月至7月在海岛上繁殖,大概到7月中旬结束育雏。黄嘴白鹭一般一年可繁殖4只雏鸟,预计到8月初鹭宝宝可以离巢活动,到秋季会跟随父母到我国南方福建、海南及东南亚一带越冬,第二年有可能还会再次回到锦州。余炼表示,世界级珍禽黄嘴白鹭在锦州繁殖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茂密的山林没有人为干扰,周围环境安全,还有充足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这些都是黄嘴白鹭选择这里繁殖的重要原因。此次找到了黄嘴白鹭在大陆上新的繁殖地,对其行为模式增加了新的认识和了解,过去黄嘴白鹭在锦州是旅鸟分布,现在是夏候鸟。黄嘴白鹭未来在锦州还可能有更多的繁殖地,他还会继续观察。(温旭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 崔治)

美“兔”秀秀|会飞的斑嘴鸭

1月28日,济南黄河北沉砂池。斑嘴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的鸟类,别名花嘴鸭、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等。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斑嘴鸭是中国家鸭祖先之一,野生种群极为丰富。 张清 摄

美“兔”秀秀|会飞的斑嘴鸭

美“兔”秀秀|会飞的斑嘴鸭

美“兔”秀秀|会飞的斑嘴鸭

美“兔”秀秀|会飞的斑嘴鸭

最漂亮的观赏鱼,嘴巴酷似鹦鹉生活珊瑚礁中,鹦鹉鱼有什么特别?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面包夹知识

编辑|面包夹知识

?——【·前言·】——?

观赏鱼作为海洋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以其多样的色彩和形态迷倒了无数人的心。而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海底世界中,一种别具特色的观赏鱼备受瞩目,那就是嘴巴酷似鹦鹉的鹦鹉鱼。

其奇特的外貌和活泼的行为使其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焦点。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鹦鹉鱼,探索它们的独特之处以及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鹦鹉鱼的基本特征·】——?

1.嘴巴的独特造型:鹦鹉鱼之所以得名“鹦鹉”,正是因为其嘴巴的形态酷似鹦鹉的嘴巴。这种嘴巴呈现出一种弯曲的外形,两侧上翘,中间凹陷,犹如一把剪刀一般。

这种嘴形在海洋生物中是极其罕见的,使得鹦鹉鱼在众多观赏鱼类中显得与众不同。这样的嘴形不仅在视觉上引人注目,还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功能。

2.嘴巴形态的生态意义:这种嘴巴的独特形态赋予了鹦鹉鱼特殊的觅食能力。其剪刀状的嘴巴可以帮助它们在珊瑚礁的缝隙中寻找食物。

这些缝隙中通常隐藏着各种小型底栖生物,如藻类和浮游动物,而鹦鹉鱼的嘴巴形态恰好适应了这种觅食需求。它们可以巧妙地张开嘴巴,将缝隙中的食物一口吞入,充分利用了这种独特的嘴形。

3.多彩的身体色彩:除了嘴巴的独特形态,鹦鹉鱼的身体色彩也是其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不同种类的鹦鹉鱼在身体色彩上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如红、橙、黄、蓝等,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4.色彩的生存优势:这些鲜艳的色彩在海洋中具有重要的生存优势。这些色彩可以帮助鹦鹉鱼进行保护色的伪装。在珊瑚礁的多彩底质中,鹦鹉鱼的色彩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环境,避免成为捕食者的目标。

这些色彩也起到了求偶和警示的作用。鹦鹉鱼可以通过改变体色来吸引异性,展示自己的健康和繁殖能力;一些种类的鹦鹉鱼通过鲜艳的色彩向捕食者发出警告,告诉它们自己是有毒或有害的。

鹦鹉鱼的嘴巴形态和身体色彩使其在海底生态系统中独树一帜。这些特点不仅为鹦鹉鱼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优势,也使其成为了人们深受喜爱的观赏鱼类之一。

?——【·鹦鹉鱼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作为珊瑚礁的居民之一,鹦鹉鱼在这个复杂多样的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从食物链到珊瑚礁的稳定性,鹦鹉鱼都在发挥着关键作用,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的平衡。

1.食物链的一环:鹦鹉鱼作为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小型底栖生物以及藻类等,连接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它们是中间消费者,将下一级食物链的能量传递到更高一级。

鹦鹉鱼常常以藻类为食,阻止了藻类过度繁殖,维持了珊瑚礁的生态平衡。它们也成为一些捕食者的猎物,为食物链中的捕食者提供了能量来源。

2.珊瑚礁的建设者:鹦鹉鱼不仅在食物链中扮演着角色,还在珊瑚礁的建设和维持中发挥着作用。部分种类的鹦鹉鱼具有啃食藻类的习性,它们会吃掉附着在珊瑚上的藻类,防止藻类过度繁殖。

这种行为有助于保持珊瑚的生长环境,防止藻类占据过多的空间,从而保持珊瑚的光合作用效率,鹦鹉鱼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珊瑚礁的建设和稳定。

3.生态平衡的维持者: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 *** ,其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鹦鹉鱼的存在和活动有助于维持这种平衡。通过调节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鹦鹉鱼能够防止某些物种过度繁殖,保持物种多样性。

如果没有鹦鹉鱼控制藻类的数量,藻类可能会过度生长,导致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鹦鹉鱼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单一的,而是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紧密相连。

4.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珊瑚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洋温度上升、海洋酸化等问题可能对鹦鹉鱼的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它们的繁殖和觅食行为。

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破坏性的潜水活动也可能威胁到鹦鹉鱼及其生态系统。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维护其中的鹦鹉鱼种群,显得尤为重要。

鹦鹉鱼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多重角色,从食物链的一环到生态平衡的维持者,再到珊瑚礁的建设者,它们都与整个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鹦鹉鱼所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严峻。保护鹦鹉鱼及其生存环境,维护珊瑚礁生态的稳定,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个美丽的海洋生态继续繁荣发展。

?——【·鹦鹉鱼的行为习性·】——?

鹦鹉鱼以其活泼好动的行为而闻名,它们的觅食、繁殖和社交行为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这些行为习性不仅与其生存策略紧密相关,也为人们带来了一份对海底世界的深入了解和欣赏。

1.觅食行为的多样性:鹦鹉鱼的觅食行为常常令人惊叹。它们具有多种觅食策略,以适应不同的食物来源。有些鹦鹉鱼是草食性的,主要以藻类为食;而另一些则是杂食性的,既吃藻类又吃浮游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

它们利用嘴巴的特殊形态,可以在狭小的缝隙中捕食,同时也会潜入水底沙砾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小型生物。这种觅食行为的多样性为鹦鹉鱼在珊瑚礁的丰富生态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2.社交行为的表现:鹦鹉鱼是社交性的生物,常常以群体的形式活动。在珊瑚礁的清澈海水中,可以看到一群群鹦鹉鱼在游弋、觅食或者进行繁殖行为。这些社交性的行为不仅增强了它们的生存能力,还有助于防范捕食者。

一些鹦鹉鱼在繁殖季节会聚集成大群,以进行求偶和繁殖行为。在这个时候,它们可能会通过改变体色、摆动身体等方式来吸引异性,呈现出绚丽多彩的一面,为海底的景象增色不少。

3.求偶行为的多样性:鹦鹉鱼的求偶行为同样令人着迷。每个种类的鹦鹉鱼在求偶过程中都有独特的行为表现。有些种类会在水中进行舞蹈般的翩翩起舞,展示自己的活力和健康;还有些种类会通过摆动身体、摆动鳍等方式来吸引异性的注意。

4.繁殖行为的关键:鹦鹉鱼的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部分。在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鹦鹉鱼会聚集在一起,选择适合的繁殖场所。它们通常会在珊瑚礁的凹洞或裂缝中筑巢,为后代提供安全的环境。

繁殖过程中,雄性会进行求偶行为,展示自己的魅力,争取雌性的青睐。一旦成功配对,雌性会产下卵,雄性则会负责保卫巢穴,防止捕食者的袭击。这种繁殖行为的协作和策略性使得鹦鹉鱼能够在珊瑚礁的复杂环境中繁衍后代。

通过对鹦鹉鱼的行为习性的深入了解,我们更加透彻地认识了这些活泼好动的海洋生物。觅食、社交、求偶和繁殖等行为展现出鹦鹉鱼作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这些行为不仅使鹦鹉鱼在海洋生态中找到了生存之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海底世界的认知。

?——【·鹦鹉鱼在人类观赏活动中的地位·】——?

鹦鹉鱼以其美丽多彩的外表和独特的行为习性,成为了人们喜爱的观赏鱼类之一。人们为了欣赏这些海底居民的美丽,纷纷投入到潜水和水肺潜水等活动中。

1.人类的观赏活动与鹦鹉鱼:鹦鹉鱼因其独特的外貌和行为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海洋观赏活动的热门对象。潜水者、水肺潜水爱好者和海底摄影师都纷纷涌向珊瑚礁,希望能够近距离欣赏这些绚丽多彩的生物。

2.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保护鹦鹉鱼及其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当今社会的责任。需要建立和维护珊瑚礁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鹦鹉鱼生存环境的干扰。这些保护区不仅可以减少人类的干预,还可以为鹦鹉鱼提供相对安全的栖息地。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人们正确的观赏方式和行为规范。通过增加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可以减少对鹦鹉鱼及其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

3.可持续观赏旅游的发展:为了平衡人类观赏活动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可持续观赏旅游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可持续观赏旅游强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观赏体验。

游客应该受到教育,了解正确的潜水和观赏行为,避免对海洋生态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人类观赏活动与鹦鹉鱼保护之间的良好平衡。

?——【·未来展望·】——?

鹦鹉鱼作为海洋生物中的瑰宝,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挑战。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着它们的生存环境。为了确保鹦鹉鱼及其生态系统的繁荣,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并在未来展望中寻找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1.保护的紧迫性:鹦鹉鱼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过度捕捞、破坏性的潜水活动、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可能会严重影响鹦鹉鱼的生存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和海洋酸化也可能对鹦鹉鱼造成不利影响。加强鹦鹉鱼的保护势在必行,以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2.建立保护区和管理政策:保护鹦鹉鱼需要建立和管理一系列的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保护区可以设立在珊瑚礁等鹦鹉鱼栖息地,通过限制潜水、游泳等活动,减少对鹦鹉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3.科研与监测:了解鹦鹉鱼的生态习性、迁徙规律以及种群状况,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至关重要。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追踪鹦鹉鱼的行动轨迹、记录其觅食行为等手段,深入了解其生态需求和生存状态。

4.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鹦鹉鱼保护的认识,是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和展览等方式,向公众传递鹦鹉鱼的重要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作者观点·】——?

保护鹦鹉鱼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广泛的宣传、积极的参与,才能让鹦鹉鱼在未来继续璀璨其美丽,为海洋生态系统增添光彩。让我们共同为保护这个宝贵的自然资源,为下一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海洋世界。

鲍鱼尾部是黄还是有毒的便便?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吃,中国人却不吃

被誉为“餐桌的海珍之冠”,鲍鱼在大家看来,无疑和珍贵、高奢、顶配这一类词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鲜鲍鱼还是干鲍鱼,在自古就有“食鲍”文化的中国人看来,鲍鱼几乎等同于价格高。

干鲍鱼太贵,那就吃鲜鲍鱼。太大的鲍鱼我们吃不起,那就选择小一点的,已经形成产业链的鲍鱼。吃鲜鲍鱼前的处理至关重要,把鲍鱼肉从壳中挖出来,去掉鲍鱼嘴,还有一块黄黑色的部分,是吃还是不吃呢?

事实上,大部分贝类拥有的黄黑色的“黄”都是内脏,因为鲍鱼吃的食物以海藻类居多,所以看起来颜色是黄中泛黑,黑中带黄,让人不敢下口。而鲍鱼的便便,位于尾部的位置,呈绿色。

鲍鱼的“黄”能吃吗?能,但有毒。一直以来都是饱受争议的鲍鱼内脏,在中国和日本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在中国,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与口感,通常会把内脏去掉,而日本、韩国却留下这部分,保留鲍鱼的完整风味。

那到底是我们对,还是那些吃鲍鱼内脏的人对?那要看你敢不敢吃鲍鱼内脏。鲍鱼内脏其实一块包裹了多种奇怪的“内脏团”,其中最影响口感,又含有毒素的是鲍鱼的中肠腺,也就是鲍鱼肝。

鲍鱼肝是如同河豚肝一样的存在,味道浓郁鲜美,但是往往含有毒素。在处理得好的情况下,鲍鱼肝的滋味可以非常鲜美浓厚,口感极佳,甚至可以做成鲍鱼肝的蘸料,增加其他食材的风味,在日韩两国不缺乏把它奉为堪比鹅肝的人。

鲍鱼肝的口感独特,还含有丰富的营养,蛋白质、牛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日本的老人们格外偏爱鲍鱼肝,而鲍鱼肝也常出现在高档的日料店里,也有人表示鲍鱼肝最适合孕妇食用。

在日本,鲍鱼内脏会被单独取下来,处理干净后直接生食,高级厨师则会将鲍鱼内脏研磨成泥,少量山葵调味,蘸着鲍鱼肉吃。而韩国人喜欢将鲍鱼肉切块,混合鲍鱼内脏一起煮成粥。

鲍鱼内脏的毒素怎么办?这是一种具有“光敏性”的毒素,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吃了鲍鱼肝,然后走在阳光下,鲍鱼肝的毒素很容易引起人类皮肤的炎症和毒性反应,即皮肤红肿过敏,但如果你是避光休息,出现中毒现象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这是因为鲍鱼毒素是海藻叶绿素衍生物的分解产物,鲍鱼吃掉了海藻,海藻里的毒素自然存在鲍鱼肝中,具有光化学活性。不过幸好这些毒素不是全年堆积在鲍鱼的肝脏里,一般在春季的2-5月份,鲍鱼肝积累的毒素比较多,不适合食用。

不过,日本人吃鲍鱼可没怎么管春季不春季,毒素多不多,也许是吃多了有了抗性,或是日本的厨师有自己独特的料理方式,总之日本人吃鲍鱼的时候,一定会把鲍鱼内脏留下来品尝。

顺便一提,世界上最贵的鲍鱼就在日本,即日本网纹鲍,一只四头的干制日本网纹鲍能卖到上万元的价格。而流通市场是中国的粤港澳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因为满足腰圆背厚、裙边有珠料等特点,日本网纹鲍成为干鲍收藏界的NO.1。

标签: 黄嘴 海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