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是指客家人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的自觉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流行于民间,为大众自觉传承。
客家人的哭嫁场景( *** 配图)
客家人自古以来,一直遵循中原汉民族的节日传统,依照月份顺序排列,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客家人的婚嫁习俗比较隆重,也是承袭中原汉族的封建礼俗,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婚姻形式有:“大行大嫁”和“童养媳”两类。其中大行大嫁的婚礼较为繁琐,通常经过相亲、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而且讲究门当户对、生肖属相相配,讲排场、摆阔气,耗费很大。如今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姻、包括“童养媳”的旧俗已基本破除,但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礼节,如双方在自由恋爱基础上,婚嫁仍需征求双方家长同意,才能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然后举行适当的婚礼完婚。
客家地区的丧葬习俗大致有3个方面:一是客家妇女丧后,墓碑上的称谓与其它不同;二是通常采用土葬习俗;三是墓地选择比较慎重,一般要请风水师选墓地,坟墓的风水和形式比较讲究。客家人有爱唱山歌的习俗,它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如荣昌的“夏布神歌”等。俗有“自古山歌从口出”的说法,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创作,属于口头唱诵的一种民歌形式,它在全国客家人居住区域均有流传。
荣昌清江举办的尝新节
荣昌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移民文化的活化石”。600多年来,荣昌移民将原乡文化习俗与本地文化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各种包容性极强、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民俗文化,如年猪文化节、尝新美食节、七夕河灯节、庙会年货节等等,这些特色民俗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品牌,并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和传承。
荣昌的客家移民和其他地区的移民一样,必然会产生自己独特的移民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其中客家民俗是客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荣昌客家民俗继承了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又与南方的特殊环境相适应,如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重节俭、讲礼仪等风气。
客家人祭祖场景( *** 配图)
荣昌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穿着、住房、婚娶、丧葬等方面。例如,逢年过节必须祭祀祖宗;逢年过节团聚必须讲客家话;客家人只与不同姓氏的客家人联姻。在语言表达上,客家人主要用客家话来交流思想;社交形式主要有 *** 、看戏、唱山歌和请客、送礼、打三朝等。新中国成立后,荣昌大部分客家人已融入汉民族大家庭,这些旧俗也基本消失,仅有少数地区如盘龙镇还保留着部分客家旧俗。2015年,客家风俗被列为荣昌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场欣赏攻略
(一)交通线路
1.高铁:重庆(成都)站至荣昌北站,再乘坐荣昌区内公共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2.汽车:重庆(成都)旅游集散中心(长途客运站)前往荣昌,再乘坐荣昌区内公共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3.自驾:重庆(成都)中心城区经渝昆高速(或渝蓉高速)在荣昌出口下道后,导航到达具体目的地。
(二)非遗民俗
春节系列(杀年猪、打铁花、鞭春牛等),尝新节、七夕节、放河灯、中秋节、重阳节,禹王庙会、铜鼓庙会、火神庙会,客家祭祖、家族祭祖、赵家祭祖,客家风俗、养猪习俗、祝寿习俗,书院祭孔、陶神祭祀、窑王祭祀等。
(三)非遗美食
1.美食:卤白鹅、黄凉粉、铺盖面(炸酱面)、羊肉汤、猪油泡粑、旱蒸牛肉、 *** 牛肉、蒋氏白砍兔、刨猪汤、全鹅宴、豆豉鱼、粉蒸鱼、客家九大碗、灰水粽、艾粑、河包粉条(酸辣粉)、油炸汤圆、麻圆、灰水粑;2.饮品:烧酒坊白酒、直升白酒、清升白酒、糟酒;3.食品:“秦老五”麻花、脆麻花、榙海椒、百草花蛋、椿林火锅底料。
(四)欣赏景观
万灵古镇、安陶小镇、夏布小镇、荣峰河风景区、昌州故里、昌州八景园、玉带河生态公园、海棠公园、香国公园、濑溪河体育公园、渝西植物园、古佛山风景区、清江河中岛、仁义三奇湖/百果玩、河包白塔/真原堂等。
(五)土特产品
荣昌折扇、夏布织物(服装、鞋袜、包袋等)、夏布工艺品(夏布书画、夏布折扇、夏布饰品等)、精美陶器、荣昌猪肉、卤白鹅、烤乳猪、河包粉条、荣昌茶叶、麻竹笋、盘龙生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