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森林近日一则更换标签的致歉声明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其称乳茶产品标识和宣传中未说清“0蔗糖”与“0糖”的区别,因此包装将从原来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
元气森林一直主打无糖饮料,其“0糖”、“0蔗糖”使用的甜味多来自于赤藓糖醇等代糖。代糖又叫做甜味剂,从之一代甜味剂糖精,到如今的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甜味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众多日常食品和饮料中。
随着无糖饮料的兴起,代糖成分是假甜、并不能帮助减肥、影响代谢等传言也在网上兴起,使得人们对代糖产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实际上,代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低糖饮食的倡导和消费者自身对控糖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高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是直接而明确的,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现阶段来看,想要吃点甜的,代糖是比较好的选择。
被广泛应用的甜味剂
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市场了解到,目前饮料企业所使用的较为主流的两类代糖分别是阿斯巴甜与赤藓糖醇。阿斯巴甜曾因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推出的零糖产品中使用而受到关注,而赤藓糖醇则因元气森林而被外界知晓。
可口可乐旗下的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百事可乐旗下的百事可乐无糖产品,以及一款名为“afri无糖可乐汽水”的产品,主要采用的是阿斯巴甜作为代糖。元气森林旗下的无糖产品、健力宝纤维+橙蜜味运动饮料、怪兽Monster无糖能量饮料等采用的是赤藓糖醇。此外,维他奶在2019年4月推出的豆奶产品“青亲地球”,则采用了提取自天然甜叶菊的甜叶菊糖苷。
公开资料显示,甜味剂目前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包括天然来源的和人工合成来源在内,目前全世界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糖醇类,例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高倍甜味剂,例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天然甜味剂,例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
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分为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合成类以甜蜜素、阿巴斯甜、安赛蜜等为主;天然类以甜菊糖苷为主;糖醇类以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为主。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介绍,与蔗糖、果葡糖浆等添加糖相比,甜味剂有多个特点。首先是甜度高,大多数甜味剂的甜度相当于蔗糖的数十至数千倍不等。其次,能量更低。甜味剂通常不提供能量或只提供较少的能量,人们在享受甜味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能量摄入。此外,甜味剂的水溶性和加工稳定性好,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方便。最后,甜味剂可以减少因糖摄入带来的龋齿风险,比如我们现在常吃的口香糖就是用的木糖醇,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甜味剂。
消费品行业资深投资人吴晓鹏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代糖产品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厂家会很有目的性地进行推广和促销,迎合消费者认知和口味,而且很多代糖的甜度比传统糖高,还可以节省用量,所以食品饮料企业也乐意用代糖代替蔗糖。
根据东方证券研报显示,无论是可口可乐低糖/无糖产品全球销量持续两位数增长,还是国内无糖碳酸饮料销售额比重3年翻倍,减糖消费已成为确定性趋势,而疫情加速了这一生活方式的觉醒。气泡水的风口是全面减糖饮食趋势加速的缩影,推动甜味剂需求加快增长。
甜味剂发展已历经六代
其实,近几年频繁引发争议的代糖已经在食品工业中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包括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产品在内,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等,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学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甜味剂”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任何能够产生甜味而且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物质的统称。从最早的糖精开始,目前已经有很多种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的甜味剂。
1879年美国人C.Fahlberg 和I.Remsen发现了之一代甜味剂——糖精,1884年,糖精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应用的人工甜味剂。曾经一段时间,出于对安全性的质疑,糖精曾被多个国家拉入“黑名单”。直到上世纪90年代,糖精的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1991年,美国FDA撤销了禁用糖精的提议;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作出决定,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剔除,含有糖精的食物再也不用挂着警示标志;2010年美国环保署将糖精从有害化工品名单剔除。
在糖精之后,甜蜜素于1937年被发现,并于194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甜蜜素是目前国际上争议相对较大的一种甜味剂。因曾在大鼠试验中,出现过致大鼠患膀胱癌的现象,因此被美国、日本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使用。
1965年,美国化学家Schlatter发现了阿斯巴甜,并于1981年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截至目前,可口可乐零度可乐等无糖产品依然使用阿斯巴甜做甜味剂。
1967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1983年,英国批准其用于食品工业中,1988年,美国批准其在食品中使用。而后,三氯蔗糖与纽甜,分别在1976年、1993年问世,被业内认为是第五代甜味剂。
如今,不少产品选择使用不参与人体代谢、能量系数为0的赤藓糖醇,以及源自天然植物的甜菊糖苷等作为代糖,至此,甜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
阮光锋表示,使用低能量的甜味剂已成当前食品行业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在低热量的消费需求以及部分国家推出“糖税”的作用下,食品商通过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无糖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这是大势所趋。
按标准添加甜味剂是安全的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以及元气森林等新兴企业在内,其代糖产品在热销的同时,都曾因其代糖成分受到过质疑。虽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1981年就批准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并且许多研究机构探索十几年都没有找到阿斯巴甜的罪证,但由于被贴上“人工合成”的标签,美国部分消费者认为阿斯巴甜具有引发癌症、焦虑、苯酮尿症等潜在风险。而在阿斯巴甜之后,赤藓糖醇也曾引发质疑。有人认为其虽然不含热量,但是也不会产生糖带来的满足感,也就可能导致人们吃下更多其他的食物。
吴晓鹏认为,人造甜味剂毕竟从未出现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的生理、膳食、肠道微生物系统都还很新,关于其安全性、人体代谢过程都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目前允许添加的部分人造甜味剂,是在一定统计样本和某个概率之下的理论安全值,科学家之间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各国 *** 关于什么是安全人造甜味剂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时有调整。
尽管甜味剂还面临着诸多争议,但其在规范使用下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据中国科协等单位共建的科普平台——中国数字科技馆中的科普文章显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机构对所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也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更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2018年,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六家专业机构联合发布了《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称按规定使用甜味剂是安全的,消费者在购买前应当仔细阅读食品标签。
实际上,代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是国家对低糖饮食的倡导和消费者自身对控糖的需求。2019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强调了糖尿病在我国的多发性,并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该计划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而从现在的科学证据来看,高糖对于健康的不利影响是直接而明确的,这也促生了代糖行业的发展。阮光锋认为,甜味剂市场还会继续增长,毕竟在健康中国、减糖(三减)的背景下,肥胖率增加,人们对控制体重、吃得健康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对代糖食品的选择会越来越多。现阶段来看,想要吃点甜的,甜味剂依然是比较好的选择。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付春愔
来源:新京报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选购时这几点要关注→健康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无糖食品逐渐开始走红,诸如0糖0脂碳酸饮料、无糖低脂饼干等等。然而,“0糖”“无糖”是否真的不含糖?是否可以敞开了吃?来看标称“0糖”“无糖”食品随机采样检测结果↓
01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样品选取了市面上常见的声称为无糖食品和普通食品各6批次,分别为:夹心饼干/0糖夹心饼干、运动饮料/无糖运动饮料、碳酸饮料/0糖碳酸饮料、充气糖果/无糖口香糖、含乳果冻/0糖果冻、纯蛋糕/无蔗糖蛋糕。
02 结果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产品如若声称“无糖”或“不含糖”,需要符合“每100g固体食品或者每100 mL液体食品中糖的含量不超过0.5g”要求。而此处的“糖”是指单糖、双糖之和,即用于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示的糖只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双糖组分,“无糖”声称并不代表食品中不含其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
实验结果显示,#1-2、#2-2、#3-2、#4-2、#5-2样品中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单/双糖组分检出值均低于0.5 g/100g(mL),符合“无糖”“0糖”声称的相关要求。
虽然符合相关要求,但是这些食品真的不含碳水化合物吗?
#1-2样品检出蔗糖含量为0.27g/100g,使用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代替白砂糖,广义上确实减少了产品中的“糖”含量,但细查该食品配料发现,之一位为小麦粉且第五位明示另外掺入了淀粉,可推测产品中可能含有大量淀粉。淀粉在人体内经一系列反应后会转化为葡萄糖,仍能产生较高的热量。
#4-2、#5-2样品中同样使用了呈甜味物质完全替代白砂糖和果葡糖浆。但为保持良好的口感以及降低成本,甜味替代物质难免会由多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复配,若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6-2样品配料中使用海藻糖、麦芽糖浆等6种呈甜味物质代替白砂糖,升糖指数虽相对较低,但实际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量未明显减少,且与普通蛋糕并无显著区别,因此该“无蔗糖”声称,仅具有表象意义,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结论
检测结果显示,“0糖”、“无糖”并非真的没有糖,“0糖”“无糖”声称也并不代表食品中不含其他类型的碳水化合物,例如,标称“0糖”的样品含有果葡糖浆,同样会升高血糖、产生能量,对减肥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没有实质意义。
03 消费提示
很多消费者认为“0糖”“无糖”食品不影响血糖、不会长胖,但事实上,有些“0糖”“无糖”食品中的油脂、淀粉等高产能物质含量并没有想象中少,过多食用也会造成糖分、脂肪的积累,对健康有害无益。
消费者在选购“0糖”“无糖”食品时,建议多关注产品的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
添加糖醇类代糖物质的
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物质的代谢过程基本无需胰岛素参与,升糖指数较低,对血糖影响不大,但此类物质在体内代谢缓慢,长期过量摄入,也会引起腹胀、腹泻等不良症状,糖醇不耐受者、孕妇及儿童不建议食用。
添加人工合成甜味剂的
很多“0糖”“无糖”而又呈现甜味的食品,大多添加了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赛蜜等,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编辑:文茜婷
资料:上海发布
中秋快到了,聊聊糖醇“被滥用”这件事儿上周,知乎为用户、KOL 等邮寄的定制月饼,被用户反馈食用后出现腹泻。9月8日,其官方微博发文致歉,表示在采购环节经验不足,忽略了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对于出现不适的知友,提供补救与服务,并召回已发出的月饼。
根据知友「钱程」的分析与猜测,“知乎月饼的麦芽糖醇添加量可能在 20~30% 之间,一个月饼 75g,麦芽糖醇可能含有 15~22.5g。”这样的剂量对于糖醇较低剂量耐受度的人来说,确实很容易引起腹泻。但因为目前我国法规对于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液、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液、赤藓糖醇添加在月饼中没有设置更高 *** ,所以理论上这款产品是合规的。
很多消费者因此产生困惑:是否需要明确剂量标识,或是食用量标识,否则顾客怎么知道自己食用了多少?
其实,这个问题在 2006 年,关于北京消费者食用稻香村无糖月饼后接连出现腹泻时,就引起过关注和讨论。有消费者反应吃完后腹泻,稻香村月饼售后服务热线给到的反馈是:公司让店面销售人员,告知了正确的食用量为每块的 1/4 或 1/5 左右。消费者却认为:厂家不在包装上说明食用量,顾客怎么会知道?如今,我们在网上看到稻香村 2021 年版无糖月饼,依然没有任何标识或提醒。
在今年8月,南方都市报联合京东发布的《2021月饼市场新消费趋势报告》中,无蔗糖的低脂健康月饼,受欢迎程度占据 23.55%。在烘焙业内以糖醇代替蔗糖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所以赶在中秋之前,我们以此为引,来聊聊糖醇这些事儿?
根据欧盟法规,有7种糖醇被定义为营养甜味剂:山梨糖醇、甘露糖醇、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正如开头引言所说,目前国际上并未对糖醇设置 ADI 值,也就是每日摄入量没有设限。既然如此,是否意味着糖醇在食品中的添加量也不受限制呢?
我们查阅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其中关于糖醇类的使用,适用于面包、糕点、饼干类的,目前只有麦芽糖醇(Maltitol)、山梨糖醇(sorbitol)、赤藓糖醇(Erythritol)、木糖醇(Xylitol)。所以下面的内容,我们也将围绕这4款进行展开。
目前这4款糖醇,在面包、糕点、饼干、焙烤食品馅料及其表面挂浆中使用,都未规定更大使用量。其中,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麦芽糖醇、麦芽糖醇液在冷冻鱼糜制品中的更大使用量为 0.5g/kg。山梨糖醇和山梨糖醇液在冷冻鱼糜制品中的更大使用量扩大为 20g/kg,在生湿面制品(如面条、饺子皮等)中为 30g/kg。
根据GB2760明确规定:月饼是糕点的一种。因此在面包和月饼中,均未设置以上4款糖醇的更大使用量,商家可按需添加。
○摘自《Warning and Advisory Statements and Declarations》
当我们放眼国外,已经出台的标准中,澳大利亚新西兰在《Warning and Advisory Statements and Declarations》法规中要求,A类中麦芽糖醇、木糖醇在食品 ≥10g/100g(10%),B类中山梨糖醇、赤藓糖醇在食品中 ≥25g/100g(25%),均需要标注「可能会致泻」;当 A、B中的糖醇组合使用时,取上限较低值,也就是只要超过 10% 的添加,就需要注明「可能会致泻」。
在美国 FDA 规定,山梨糖醇在烘焙食品和焙烤混合物中的更高添加量为 17%,在冷冻乳制甜品及其混合物中,更高添加量为 12%。当合理可预见地食用量可能导致每天摄入 50g 山梨糖醇时,标签上需注明「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腹泻」。
在加拿大,批准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用于部分碳酸饮料中,添加上限为 1.5%。而在欧盟,赤藓糖醇在饮料中的添加上限为 1.6%。(大家可以看下自己手中的代糖饮料)
根据整理自 *** 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人体对麦芽糖醇的耐受量较小,以体重 50kg 为例,每日摄入 15g 非常容易致泻。再结合前面预测的月饼中约含有麦芽糖醇 15~22.5g,导致食客腹泻也就不足为奇了。大家也可使用上方表格的数据,结合自身体重进行换算,作为摄入量参考。
目前,可以预见的是,糖醇类在国家标准中的更大使用量,短期可能不会有较大的变更。但不知是否可参考国外,当使用量大于百分之几,或是含量高于多少克时,需进行标识,方便消费者食用时心中有数,也能有效避免食用了多种含糖醇食物时,叠加总量较多引起腹泻的情况。
当然,撇开极端较高剂量的摄入情况,糖醇在中国、欧盟、美国,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一直被视作可以安全地添加到食品中。而在甜味剂市场上,糖醇的市场规模增幅也一直较为可观。根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糖醇总产量达到 137.46 万吨。那么糖醇到底为何备受青睐呢?
首先,全世界人们对低热量食物的消费急剧增加,糖醇作为甜味剂,一种糖的替代品,首要条件就是低卡、低热量。如果将蔗糖的甜度视作基准 1,那么我们讨论的这4种糖醇的甜度和热量如下:
从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糖醇类作为甜味剂,虽然甜度上有所下降,但其热量值普遍低于蔗糖。其中,赤藓糖醇的热量尤其低,仅 0.2kcal/g,这也是国内外饮料中,普遍选择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的一大主要原因。
第二点,则是因为糖醇类的低 GI(升糖指数)值。通常,将葡萄糖的 GI 值定为 100。当升糖指数 >70,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快,血糖迅速升高,被视作高 GI 食物;当升糖指数 ≤55,食物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慢,血糖升高慢,人体有足够时间调动胰岛素的合成和释放,血糖不致于飙升,被视作低 GI 食物。
将糖醇类食物与葡萄糖的 GI 值进行对比,会发现糖醇很小引起血糖波动,即便是数值更大的麦芽糖醇,升糖指数也仅为 35。因此国内外市面上,会将糖醇替代糖类,提供糖尿病患者也能食用的产品。
此外,糖醇类不受口腔内微生物作用,即便被口腔细菌当做食物,但细菌体内没有分解糖醇的酶,导致口腔细菌无法将其代谢产酸(或产酸很少),无龋齿性。因此糖醇类是口香糖中最为常见的甜味剂。
不过正如在章节一中提到的,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糖醇的耐受度不一,因此需要对食用剂量进行关注。另外,患有肠易激综合征 (IBS) 的人群,也需要尽量避免食用糖醇。如果肠胃敏感、或不小心食用量较多引起了腹泻(就像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会拉肚子),也不用太紧张,一般情况下停止食用即可。
此外,纽约大学斯坦哈特分校营养学副教授 Lisa R. Young 表示,赤藓糖醇可能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味道和类似于喉咙痛的感觉。目前市面上也有报道过个例对赤藓糖醇的过敏反应(皮疹、瘙痒等),但案例较少。
还是那句话:撇开极端高剂量的摄入情况,糖醇在世界范围内经过了严格评估,被认为可以安全地添加到食品中。
既然糖醇,是较为普遍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在食品领域,那么最后这部分,我们就将眼光聚焦在糖醇对烘焙制品的影响上。下面可以对4款糖醇逐一来看:
麦芽糖醇对热及酸都比较稳定,粘度比木糖醇、山梨醇大2倍。因此麦芽糖醇可代替蔗糖广泛应用于无糖馅料、无糖食品中。
○摘自文献《麦芽糖醇对面包贮藏品质的影响》
通过《麦芽糖醇对面包贮藏品质的影响》实验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添加了糖醇的面包具有高水分含量、低水分活度的特点,有助于改善面包品质,不仅延长了面包货架期,也让面包在贮藏期间能保持较好口感。
不过因为麦芽糖醇,粘度较大,也不宜过量添加。此外,麦芽糖醇加热至 150℃ 不着色,与氨基酸一起加热不引起美拉德反应,所以完全使用麦芽糖醇替代糖,不利于面包上色。
根据国标,山梨糖醇可作为甜味剂、膨松剂、乳化剂、水分保持剂、稳定剂、增稠剂应用到食品中。
添加了山梨糖醇的面包硬度和咀嚼性有所下降,对面包的口感有改善作用。同时山梨糖醇因其具有保湿作用,也提高了面包的持水性,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面包老化。
但山梨糖醇对面筋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且对面团发酵速率有一定的抑 *** 用,同样需要酌量使用。
赤藓糖醇是唯一一款接近零热量(0.2kcal/g)的糖醇,且因为不参与代谢,不影响 GI 值。
○摘自文献《利用NMR研究赤藓糖醇对糙米面包贮藏期间保水性的影响》
在焙烤食品中,更好使用粉状或者粒度精细(<200um)的结晶,更易给产品带来平滑、圆润的口感。应用在面包上,相比蔗糖具有更佳的保水性,和较低的水分活度,可以抑制面包中微生物的增长,延长货架期。
同样,赤藓糖醇耐热耐酸,在 200℃ 以下也不会发生分解和变化,也不参与美拉德反应。所以在考虑将其替代蔗糖使用时,也需要兼顾面包上色的需求。
一般来说,木糖醇会抑制酵母的生长和发酵活性,所以通常不用于发酵食品。
虽然添加适量的木糖醇,还是有助保持面包水分,延长面包货架期。但将木糖醇添加到面团中,会改变面团流变学特性,降低面粉吸水率,增加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所以即便出于延缓老化、增加面包货架期的需求,一般也会优先选择其他糖醇类。
以上,就是今天关于糖醇的一些探讨了。
简单总结来说就是,糖醇被视作一类安全的原料,也确实为控制热量需求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拓宽了选择路径。目前国内对大部分糖醇在食品中的更大使用量未进行规定。如果大家有摄入量的困扰,可以参考上图的数据(emm,再重放一遍),结合产品包装上的信息进行换算。若包装上没有注明糖醇的使用量等有效信息,也可以直接咨询 *** 获取。毕竟,对待入口的食物,再怎么认真都不为过。
当然,如果以后国家出台更为细致的标准,比如单个包装食品糖醇含≥XX克,需标注「过量食用可能致泻」等信息,就再贴心不过啦~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将代糖食品视作控制热量摄入的万灵药,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摆在面前的一个是标方吐司,一个是代糖吐司,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标方吐司,毕竟代糖吐司失去了美拉德的香气,那食用面包的乐趣也就少了一大半了。况且,控制热量摄入,也不是单方面将某些食材列入黑名单那么简单,而是均衡营养摄入的基础上,再有所取舍,当然,多运动,也是极好的。
躺赢这件事,可不要太仰仗上天的眷顾哦~~可太难了
文 | Mogu
图 | CIB绘制 & ***
banner | munkpack.com
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
Sugar alcohols—their role in the modern world of sweeteners: a review,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Warning and Advisory Statements and Declarations,foodstandards.gov.au
CFR -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accessdata.fda.gov
Sorbitol can cause hives,annarbor.com
《利用NMR研究赤藓糖醇对糙米面包贮藏期间保水性的影响》,杨柳,陈宇飞,张一
《麦芽糖醇对面包贮藏品质的影响》,杨柳,王磊,张一,陈宇飞
加拿大扩大赤藓糖醇的使用范围并制定 *** ,食品伙伴网
如何看待知乎月饼吃了拉肚子事件?-钱程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Sugar Alcohols, ***
木糖醇-Baidu百科
——————————————————————————
我们是一个好奇心辽阔专注于探索面包科学的组织,在技术前沿试验不止,也穿梭于面包历史的长河不停回溯,我们乐意与你分享和探索一切面包的可能。更多一手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烘焙技术研究所(ID:CI *** CN)
代糖虽好,也不可贪吃“来一包木糖醇口香糖!”“来一杯奶茶,代糖的那种!”
现在,一些便利店、奶茶店或者 *** 平台,代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控糖人群”的追捧,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的确,代糖的出现,似乎缓解了一些“控糖人群”的纠结——既要健康,又放不下对甜食的念想。那么,代糖真的是“控糖人群”的福音吗?如何合理选择代糖食品?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从事营养健康研究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
代糖可以降低能量摄入吗
甜点、零食、奶茶、冰激凌都是90后李梅的更爱。她每天纠结的是——吃还是不吃?少吃一点还是再来一口?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能量物质。而在人们的饮食中,甜味又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之一。放肆吃甜食而不长胖,是李梅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代糖食品已广泛应用于糖果、甜点、饮料等食物,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糖成分是否足够健康,成为“李梅们”关注的问题。
代糖不是糖,为什么吃起来会有甜味呢?
“之所以能感觉到甜味,是因为代糖的空间结构具有和糖类似的物质,可与舌头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从而向大脑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甜味。”马冠生解释说,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几十、数百,甚至数千倍。要达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只需在食品中添加极少量的代糖,但又能大大降低食品中糖类的能量。
“代糖又被称为甜味剂,是可以为食物增加甜味的一类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代糖主要有三类:人工合成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类。”马冠生介绍,从成本上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性价比高,因此大多数代糖食品是以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为主要成分,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蔗糖素)等,当然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明确标准。
在天然代糖家族中,有甜菊糖、罗汉果苷、甘草甜素等,它们大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甜度虽高但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糖醇类代糖则包括赤藓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不但能预防龋齿,还可以对肠道微生物调节起到助益作用。”马冠生说。
代糖可能“欺骗”了你的大脑
吃甜食让人心情愉悦,幸福感倍增,这是消费者喜欢甜食的原因之一。
而立之年的王福是一个甜食爱好者,但在去年的体检中被查出了糖尿病。王福也“启动”了他的甜食“节制”模式。
但当听说一些甜食已经使用代糖取代蔗糖后,王福对甜食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一直在控糖的他给自己点了一杯奶茶,据他描述,口感和含糖奶茶一样,没什么区别。
替换甜食的代糖,真的可以任性吃了吗?
在人体内,大多数非营养型代糖的分解产物不含葡萄糖,也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这么看好像是控制了糖类摄入,但却会让我们产生吃了代糖就可以随意多吃其他东西的补偿心理,反而摄入了更多食物,增加体重超重的风险。”马冠生解释道。
在专家看来,虽然代糖本身不产生能量,但其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过多食用代糖,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比如当人体摄入代糖,大脑会误认为身体摄入了糖分,进而分泌胰岛素,但却没有等来与葡萄糖的“相遇”。久而久之,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信号日渐迟钝,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随之增高。
有研究还发现,一些代糖食品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如果用此类代糖食品取代葡萄糖,那原本需要用葡萄糖来维持自身生长的菌群就会被杂菌取代。长此以往,肠道内的菌群环境就会被破坏,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00后小姑娘马文,很喜欢喝甜味饮料,尤其在夏季,各种品牌的冰镇饮料几乎成了标配。前不久,一项研究报告引起她的关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的一项超过45万人的跨国研究指出,大约每天摄入软饮料(不含酒精的饮料,编者注)量大于500毫升的人群,与每月少于250毫升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率高17%。
对此,马冠生特别指出,代糖并不等于无糖,不能毫无节制地食用。
适度食用 过犹不及
尽管目前市面上合格的代糖食品,添加的代糖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长期大量食用。对代糖,我们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适度食用,过犹不及。”马冠生表示。
在不少专家看来,对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代糖是不错的选择。适度的代糖能解馋,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可以选择一些天然非营养性代糖,比如甜菊糖、罗汉果苷等,这都是相对安全的。”马冠生介绍,“孕妇和儿童抵抗力较差,需要补充足够营养以保持免疫力,这两类人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代糖食品。”
多年来,“舌尖上的诱惑”让不少人付出了“甜蜜的代价”。针对国内民众饮食中的含糖量,马冠生团队发文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为30克,3-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仅从饮料添加糖中摄入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世卫组织建议,人均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或糖量不超过25克。
那么,25克糖量相当于多少实物?“大约相当于大半听可乐,或者半杯奶茶,或者一杯酸奶。”马冠生说。
这些年,我国“小胖墩”日益增多。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少女性也意识到——糖可能是导致皮肤暗黄、胶原蛋白流失的“元凶”。
要想真正控糖,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马冠生给出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少吃类似糕点、甜点、冷饮这样的甜食,因为其中添加进去的糖、油都不少;炒菜做饭少放糖;选购预包装食品,也要看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含糖量低的产品;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糖量摄入。”(记者金振娅)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食品饮料中添加的糖正在变化来源:【中国食品报】
从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最初使用的人工合成高倍甜味剂,到现在的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以及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天然甜味剂,在食品饮料行业中,代糖产业一直在迭代升级。
总体来看,早期的阿斯巴甜、安赛蜜出现下滑或增速放缓的趋势。有关数据显示,2015—2019年,安赛蜜产量复合增速仅为9.8%,而阿斯巴甜产量更是逐年下滑,复合增速为-14.1%。同时,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近年来的增速较快。
赤藓糖醇据沙利文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赤藓糖醇的消费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2018年,赤藓糖醇消费量增长率达到了89.7%,2019年的增长率达到100%。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全球范围内控糖、减糖意识的逐步普及和渗透,赤藓糖醇在未来的消费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天风证券也在研报中指出,未来赤藓糖醇或将代替5%的白糖市场,那么仅国内潜在需求空间就有望达到80万吨。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赤藓糖醇的产量仅8.0万吨,这也意味着市场应有10倍左右的增长空间。
罗汉果苷罗汉果的甜度是蔗糖的10—20倍,且口感更接近蜂蜜和糖,同时具有不含热量的优势。
目前罗汉果苷在美国和中国已经得到了认证。在美国市场,罗汉果在乳制品、饮料、烘焙制品以及谷物产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消费者表示出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三氯蔗糖据业内统计,全球三氯蔗糖市场需求规模约15000吨左右,在高倍甜味剂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数量规模仅次于阿斯巴甜。据估算,2021年,我国三氯蔗糖的产量在13000吨左右,而2010年产量仅在1200吨左右,由此可见需求量增长速度之快。
甜菊糖甜菊糖作为一种天然甜味剂,近年来在食品饮料产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全球范围内推出的含甜菊糖成分的饮料产品持续增长,其中亚太地区最为明显,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甜叶菊消耗更大的市场。
阿洛酮糖 目前阿洛酮糖作为一种配料仍然非常小众。在过去的4年中,全球新推出的食品饮料中含阿洛酮糖的主要类别是谷物、糖和甜味剂,二者分别占新品数量的36%。
从目前来看,饮料中代糖的空间非常大,但在使用的时候,很多代糖还不能达到蔗糖的作用,所以完全靠代糖来取代蔗糖是不可能的,还需要一步一步来解决。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无糖饮料的持续扩容,代糖市场还会持续增长。
(来源:食品饮料行业观察)
《中国食品报》(2022年07月11日06版)
(责编:杨晓晶)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低糖、无糖”背后的甜味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低糖产品如今更受到青睐。《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建议,居民蔗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倡导使用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甜味剂既能满足市民对甜味的渴求,又能做到低糖、无糖,近年来颇受市民追捧。记者调查发现,甜味剂不仅普遍存在饮料中,各类食品中也存在,甚至连腌制类的咸菜都会使用甜味剂。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本月发布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钠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有关糖和甜味剂对人体的影响,学术界也有着不同的声音。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调查 超市食品和饮料中普遍有使用甜味剂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糖控糖的相关政策,代糖由此走进公众视野。代糖指的是人工甜味剂,如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以及天然提取物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等,还有一些糖醇类功能糖如赤藓糖醇、麦芽糖醇等。
在政策引导和国民健康意识提升的驱动下,食品饮料行业掀起了低糖、无糖的消费热潮,记者探访多家商超发现,甜味剂在食品和饮料中普遍存在。记者查看多款无糖、低糖饮料上的包装信息,发现人工甜味剂频频出现在配料清单中。某超市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喝无糖、低糖的饮料。市民王女士表示:“无糖饮料不含糖却有甜味,满足了我既想减肥又想吃甜食的愿望。”
无糖产品的线上销售也同样火爆。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无糖饮料”,发现多个品牌的饮料产品都推出了无糖系列。据艾媒咨询2022年调研,中国消费者对碳酸饮料含糖的看法主要为偏好低糖(55.7%)、偏好无糖(23.0%);还有调查显示,某电商平台站内“无糖、低卡、低脂”等关键词的主动搜索量2年来增长了34%。
不只饮料,食品中也普遍存在甜味剂使用情况。记者在某超市食品区看到,一款咸味花生就添加了甜蜜素、糖精钠等多种甜味剂;而在一款饼干中则添加了山梨糖醇、赤藓糖醇等甜味剂。记者随后查阅各种食品包装发现,面包类、果冻类、水果罐头类、调味料类、脱壳熟制坚果等产品均有甜味剂的身影。意想不到的是,连咸菜类腌制食品也有使用甜味剂作为调味。
检测 甜味剂超范围、过量使用现象依然存在
记者了解到,尽管甜味剂被允许使用,但也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的情况。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关于1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中,一款麦香酥麻花的糖精钠检测值就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记者查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抽检报告了解到,在蔬菜腌制品、水果蜜饯、坚果及炒货、冷冻饮品以及果冻中都有出现甜蜜素超标,不仅农贸市场、非品牌、散装食品中存在,正规超市的产品也存在违规添加甜味剂的情况。去年8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对某企业进行处罚,因其经销的进口橙汁检出安赛蜜不合格。而按规定,果蔬汁属于食品添加剂例外产品,安赛蜜属于不能添加到果汁里的甜味剂之一。
今年5月19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10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称,广东某食品企业生产的逍遥八仙果,其甜蜜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属于超 *** 使用;今年3月17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26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也直指甜味剂超 *** 使用问题:某食品厂生产的脆甜荞头,其糖精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深圳市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实验室对2020年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清远市市售的16类、合计1018份食品样品中甜蜜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显示,蜜饯凉果类、腌渍的蔬菜类、糕点类和饮料类4类食品中部分样品的甜蜜素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限值,风险较高。
此外,年轻人喜欢的奶茶和烟火味十足的豆浆也存在违规使用甜味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在使用了不得添加于饮料类食品的糖精钠,其次是超 *** 使用甜蜜素。而街边小店所卖的馒头也存在类似问题:今年2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57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称,数家点心店加工自制的馒头,其甜蜜素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监管 允许使用甜味剂 一旦滥用将严厉查处
对于甜味剂的应用,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更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指导意见》,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含餐饮服务提供者)严格按标准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防止超范围超 *** 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别提到,积极推行减盐、减油、减糖行动,科学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蔗糖含量,倡导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同时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食品原辅料控制和检验,对食品原辅料中包含的食品添加剂合并计算,防止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 *** 使用。
在甜味剂混合物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多种甜味剂组合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醒,我国食品中甜味剂的联合使用现象普遍,有45.61%的食品使用2种及以上的甜味剂,最常见的前5种甜味剂依次为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三氯蔗糖和糖精钠。
甜味剂一旦发现被滥用,相关部门也将严厉查处。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已要求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进行调查处理,责令企业查清产品流向,采取下架、召回不合格产品等措施控制风险,并进行整改;同时要求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将相关情况记入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按规定在监管部门网站上公开相关信息。
甜味剂并非必然选择
天然甜味剂相对安全风险更小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人体正常需求。”在他看来,不是甜味剂或糖本身不好,而是过量不好。“一些市民为了克制能量摄入过多而选择零卡的甜味剂替代高能量的白砂糖,但如果日常能遵守膳食指导,做到能量平衡,那就不需要刻意规避白糖,也不需要选择甜味剂来代替。”
华霄认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都属于食品添加剂,如果按照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来使用,可以认为都没有安全问题。“但如果在长期摄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天然甜味剂更健康,因为天然甜味剂已经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其结构更容易在各种代谢途径中被代谢掉,不会累积在人体内。”
华霄介绍,天然甜味剂一般是指从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主要有三种,其中在全世界用得最多最广泛的天然甜味剂是甜菊糖苷,它是从南美洲一种菊科植物的叶片中提取出来的天然物质,而我国是世界更大的甜叶菊种植国和甜菊糖苷生产国;此外,罗汉果里面的罗汉果苷以及甘草中的甘草酸也是天然甜味剂,但这两种甜味剂目前因为种植量和生产成本问题,价格相对较高,没有大规模推广。
但即使是天然甜味剂,在学界也存在争议。华霄说,目前已有很多科学研究认为甜菊糖苷具有正面的生理功效,如调节代谢、对抗心血管疾病等,但也有观点认为包括甜菊糖苷在内的甜味剂欺骗了大脑的甜味神经,可能会引起胰岛素分泌混乱,但该说法还没有被证实。“总之,各种甜味剂在法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但长期摄入的话,理论上天然甜味剂安全风险更小一些。”
对于市民选购带甜味剂的食品或饮料,华霄建议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的。“天然甜味剂的原料是植物,并且有较长的食用历史,像甜菊糖苷在人的大肠中可以被微生物发酵代谢;而人工甜味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的,人体一般不能代谢,安全性存在一些疑问。”(周伟良)
来源: 广州日报
网红代糖赤藓糖醇“塌房”了吗?还能放心吃吗?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饮料圈的广告语传递的信息普遍是这样的:赤藓糖醇,天然来源的健康甜味剂,几乎没有热量负担,不会影响血糖波动,也不易制造胃肠不适……买它!
不过,最近英国权威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负责的研究,表示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这一观点迅速引发了业界关于赤藓糖醇是否真的有危害的讨论和争议,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这个“红”了好几年的代糖赤藓糖醇,以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它。
赤藓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较其他糖醇类其优势有4点
以添加剂形式应用于食品的赤藓糖醇,是以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利用解脂假丝酵母或丛梗孢酵母或类丝孢酵母经发酵转化为赤藓糖醇,再通过精制等工艺得到的食品添加剂赤藓糖醇晶体产品。
不同于阿斯巴甜这类“非营养性甜味剂”,赤藓糖醇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类似,属于“营养性甜味剂”,即食用后并非完全不提供能量。既然并不是零热卡,为何赤藓糖醇会在各种糖醇中脱颖而出被热捧呢?因为它的4个优势:
能量低:仅0.21kcal/g(是蔗糖热卡的5%),显著低于其他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是2kcal/g(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麦芽糖醇是2.1kcal/g。
甜度高: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80%,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回味”。
具有天然性: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如甜瓜、西瓜、梨、葡萄等)以及发酵食品(如奶酪、酱油等)中,人体耐受性较高,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35克)不容易引发胀气、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它的更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他糖醇(以木糖醇为例,是木糖醇的2倍。即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
有益于口腔健康: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不会导致龋齿,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
同时,它具备了其他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0和2,不会引起血糖波动,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
此外,既往的小规模、短期人体内研究,以及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赤藓糖醇有助于延迟胃排空和饥饿感,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及小血管内皮功能。因而认为赤藓糖醇具有潜在的抗糖尿病和抗肥胖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代糖。
赤藓糖醇的食用安全性如何?
盘点有关联的官方信息
1999年6月,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设立的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的机构)批准将赤藓糖醇作为食用甜味剂,且无需规定每日可接受摄入量(简称ADI,指一个人一生中每天可以安全食用的这种物质的量)。
1997年,赤藓糖醇获美国FDA安全食品配料GRA认证,在美国含有赤藓糖醇的食品包装上均允许标注“有益于牙齿健康”的标识。
2001年后,美国FDA逐渐批准将赤藓糖醇用于各种食品中,作为甜味剂、稳定剂和增稠剂,如面包店馅料、蛋糕和饼干、冷冻乳制品甜点、布丁、酸奶、口香糖、糖果以及低热量饮料。
200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是安全的,几年后容许将赤藓糖醇用于所有食品。
我国国标《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对更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而是简单一句话:“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目前,赤藓糖醇已通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等国际权威组织和多国监管部门的安全性评估,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生产中。
这类研究的质疑合理吗?
研究本身有漏洞吗?
再说回那篇引发争议的研究文章,发布后近一周余,陆续有利益相关方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该研究有局限性,安抚消费者完全不必恐慌。理由是:只是前瞻性研究,只涉及相关性,并非因果关系;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本身就存在较高心血管风险的中老年人群,并不具备普适性;8名志愿者试验中,一天30克的赤藓糖醇摄入量,在亚洲人的生活中,很难通过进食含有赤藓糖醇的饼干、咖啡方糖等加工食品吃进这么多。“如果不是单次吃超大量的食品,很难达到研究中的摄入量”。志愿者试验中,虽然血浆赤藓糖醇水平骤升,但不会长时间持续高位,第二天就会明显下降,并在7天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我认真读了原文,也认真检索了有关赤藓糖醇的一些研究和综述,感受是《自然·医学》的这篇“研究”总体设计是比较严谨的,讨论也较为深入,并没有那么不堪。不过,该研究团队在队列研究部分,确实没有对饮食史做详细收集。而血液循环中赤藓糖醇的量确实包括了天然食物来源和通过食品添加剂形式的外源摄入。因此,缺乏了饮食史,确实不能将血液赤藓糖醇直接等同于外源摄入量。但是研究团队对这方面是有严谨清晰的声明的,也并没有断言血液赤藓糖醇的量都是经由代糖形式摄入。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只是研究团队提出的一种可能性和警告。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可以定论为因果关系,还是需要更多高质量人类研究来探讨证实的。虽然既往的言论几乎是一边倒地称赞赤藓糖醇的“利多弊少”,但是,支持赤藓糖醇作为“有益膳食成分”的长期对照临床试验几乎完全缺乏——这一点,在很多针对赤藓糖醇的试验和综述中都有提及。赤藓糖醇对我们真的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吗?真抱歉,目前还不能定论。
赤藓糖醇代糖饮料还能不能喝?
避免“大量喝”和“连续喝”同时发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没有定论,赤藓糖醇代糖饮料到底还能不能放心喝了?我个人的答案是:可喝、适量地喝、有选择地喝。
正如这篇研究文章的作者总结的那样,虽然发现赤藓糖醇的持续摄入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并促成了血栓形成,但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因果关系”。同时需要对各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确保我们吃进肚的东西不会是催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因此,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风险或者已经诊断了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们,你们在饮用这类含有赤藓糖醇的饮料时,尽可能避免“大量”和“连续”这两条的同时发生。例如,如果今天想喝,能选择200-300毫升容量的,就不选择550-600毫升容量的。
而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没有家族史的朋友们,你们或许可以在单次饮用量和饮用频率上适当放宽一些。但是,依旧需要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避免又大量又持续。
关于代糖、零卡糖及其食品的
几个必须知道的注意事项
1.无糖饮料以及使用零卡代糖调味的“无糖食品”,不能减肥。
它只是帮助我们控制了来自这一瓶液体的能量摄入,而不是来自我们吃喝进肚的所有食品的能量。更何况,一部分使用代糖作为甜味剂的食品饮料,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和/或高脂肪的。使用代糖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它们自身能量“炸弹”的现实。
2.低热卡或零热卡甜味剂,不是添加糖的完美解决方案。
随着人类对代糖使用量和年限的增加,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代糖也被曝出越来越多令人类震惊的健康隐患或伤害。虽然它们或许各有优劣势,正如添加糖也有自己的优劣势一样,但终究无法帮助人类实现“甜味自由”。而且,一部分代糖甚至会加剧人类的“甜瘾”,让人类更加欲罢不能,让人类大脑对甜味越来越上瘾而诱使我们进食更多的高碳水、高脂肪、高热量食品,来满足大脑对阈值不断升高的 *** 的需求。从而,让我们越来越胖。如果使用代糖导致我们对食品更加不节制,那就只能是个BE(忧伤的结局)。
3.无糖饮料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主要“补液”途径。
清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所有生物的最宝贵的液体,我们应该珍惜和善用。当然,在个体耐受前提下,适量的清茶、咖啡、花草茶等,也都可以作为怡情的补充。
文/刘遂谦
(科普工作者、临床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年货饮料少不了 科学选购很重要农历辛丑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过大年,是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这个时刻,少不了一桌美味佳肴来增添节日气氛。而饮料,似乎也成了美味佳肴里的“一道经典菜系”,也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配角,几乎每个人都要来上一杯,特别是对不喝酒人士来说是更佳的替代品。
饮料是指经过定量包装,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不超过0.5%的食品。市场上饮料琳琅满目,包括果蔬汁类饮料、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等。那过年究竟要喝点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饮料,该如何挑选到又健康又好喝的呢?不同饮料适合什么人喝呢?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
年夜饭以健康饮品代酒、代饮料
喝饮料本身无可非议。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饮用过多饮料,特别是含糖饮料会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可以用新鲜柠檬泡水、不添加糖的鲜榨果汁等代替含糖饮料,同时还可以在味觉上有一定的满足。如果追求甜的口味,可以选择使用安全性较高的天然代糖产品,比如从植物中提炼的天然代糖赤藓糖醇、罗汉果糖苷等。尽管如此,代糖饮料也不能无节制地喝,需要适量饮用。
代糖,泛指那些低能量的甜味剂。一种代糖是人工合成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糖精、阿斯巴甜等。糖精是一种甜味剂,制造原料主要是甲苯、氯磺酸等,这些都是石油化工产品。过量食用糖精,会导致人食欲不振、中毒、营养不良等。阿斯巴甜,虽然被广泛食用,但它仍然是非常有争议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主要是因为它会对神经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一种代糖是天然或天然再制,比如,糖醇、罗汉果糖苷、甜菊糖苷等。我们常听到的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就都属于糖醇,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
如果你还是喝了甜饮料,记得喝完后一定要用清水漱口,还要多运动。其实,说来说去,你知道最健康、最物美价廉的饮料是什么吗?是的,答案就是:白开水。如果想要更健康,建议大家还是以水代酒、代饮料。
果蔬汁类饮料不能替代水果和蔬菜
果蔬汁类饮料是以水果或蔬菜(包括可食的根、茎、叶、果实)等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液体饮料。消费者可以通过食品名称及配料表的标签标示内容,确定相应果蔬汁类饮料产品的具体类别。
果蔬汁应根据产品标签说明,在适宜的条件下储存;开封后,应贮藏在0℃-5℃冰箱内,并在48小时内喝完。经巴氏杀菌或超高压杀菌的非复原汁,应低温冷藏,其保存时间较短,开封后尽快喝完,以避免贮藏期间微生物生长繁殖。
在以橙汁为代表的浑浊型果汁中保留了部分果肉和可溶性膳食纤维,但与新鲜果蔬相比会有部分营养损失。因此,喝果蔬汁不能完全替代每日对水果、蔬菜的摄入。
“非活菌型”乳酸菌饮料常温放置
乳酸菌饮料是含乳饮料的一种,是指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在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乳液中加入水、白砂糖,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茶等一种或几种配料调制而成的饮料。
根据是否经过杀菌处理,分为非活菌(杀菌)型和活菌(未杀菌)型。非活菌型乳酸菌饮料可常温储存;活菌型乳酸菌饮料的贮存、运输,必须保证在2℃-8℃冷链条件下,否则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饮品口感。
在国内销售的乳酸菌饮料,必须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明非活菌(杀菌)型和活菌(未杀菌)型。消费者在选购和贮存饮料时,可以通过标签标识进行区分。
儿童饮用加料奶茶应谨防噎喉
奶茶固体饮料是以茶叶提取物,或直接以茶粉、乳品为原料,可添加糖或甜味剂、植脂末等食品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经加工制成供冲调饮用的固体饮料。
奶茶固体饮料一般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在饮用热的奶茶饮料时,要注意避免烫伤。
椰果奶茶、珍珠奶茶、果蔬奶茶等,是用奶茶粉分别和椰果粒、珍珠Q果或红豆粒、红枣粒混合而成。3岁以下儿童或老人饮用以上饮品时,有吸入气管或支气管的风险。儿童须在家长的看护和指导下食用,老年人应小心饮用。
注意产品标签里的4个“核心营养素”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饮料标签内容应包括: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生产者和(或)经销者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贮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
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要注意产品标签,不购买或食用没有标签或标签信息不全、标签内容不清晰、超过保质期的产品。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在饮料标签上还会标示营养成分表,如能量和4个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含量及其占每日所需营养素参考值(NRV)。消费者可根据营养成分表选择适合的饮料。特别提醒消费者,春节期间美食多,更容易喝饮料超量。
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专家执笔人:陈芳(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赵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于航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代糖虽好,也不可贪吃“来一包木糖醇口香糖!”“来一杯奶茶,代糖的那种!”
现在,一些便利店、奶茶店或者 *** 平台,代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控糖人群”的追捧,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的确,代糖的出现,似乎缓解了一些“控糖人群”的纠结——既要健康,又放不下对甜食的念想。那么,代糖真的是“控糖人群”的福音吗?如何合理选择代糖食品?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从事营养健康研究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
代糖可以降低能量摄入吗
甜点、零食、奶茶、冰激凌都是90后李梅的更爱。她每天纠结的是——吃还是不吃?少吃一点还是再来一口?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自然界最丰富的能量物质。而在人们的饮食中,甜味又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之一。放肆吃甜食而不长胖,是李梅一直以来的愿望。
其实,代糖食品已广泛应用于糖果、甜点、饮料等食物,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糖成分是否足够健康,成为“李梅们”关注的问题。
代糖不是糖,为什么吃起来会有甜味呢?
“之所以能感觉到甜味,是因为代糖的空间结构具有和糖类似的物质,可与舌头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从而向大脑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甜味。”马冠生解释说,代糖与甜味受体的结合能力比糖更强,因此甜度可达糖的几十、数百,甚至数千倍。要达到和白砂糖相同的甜度,只需在食品中添加极少量的代糖,但又能大大降低食品中糖类的能量。
“代糖又被称为甜味剂,是可以为食物增加甜味的一类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代糖主要有三类:人工合成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类。”马冠生介绍,从成本上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性价比高,因此大多数代糖食品是以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为主要成分,诸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三氯蔗糖(蔗糖素)等,当然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有明确标准。
在天然代糖家族中,有甜菊糖、罗汉果苷、甘草甜素等,它们大多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甜度虽高但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糖醇类代糖则包括赤藓糖醇、山梨糖醇、麦芽糖醇、木糖醇等,不但能预防龋齿,还可以对肠道微生物调节起到助益作用。”马冠生说。
代糖可能“欺骗”了你的大脑
吃甜食让人心情愉悦,幸福感倍增,这是消费者喜欢甜食的原因之一。
而立之年的王福是一个甜食爱好者,但在去年的体检中被查出了糖尿病。王福也“启动”了他的甜食“节制”模式。
但当听说一些甜食已经使用代糖取代蔗糖后,王福对甜食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一直在控糖的他给自己点了一杯奶茶,据他描述,口感和含糖奶茶一样,没什么区别。
替换甜食的代糖,真的可以任性吃了吗?
在人体内,大多数非营养型代糖的分解产物不含葡萄糖,也不直接参与胰岛素的分泌,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非营养型甜味剂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这么看好像是控制了糖类摄入,但却会让我们产生吃了代糖就可以随意多吃其他东西的补偿心理,反而摄入了更多食物,增加体重超重的风险。”马冠生解释道。
在专家看来,虽然代糖本身不产生能量,但其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过多食用代糖,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比如当人体摄入代糖,大脑会误认为身体摄入了糖分,进而分泌胰岛素,但却没有等来与葡萄糖的“相遇”。久而久之,人体分泌胰岛素的信号日渐迟钝,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随之增高。
有研究还发现,一些代糖食品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如果用此类代糖食品取代葡萄糖,那原本需要用葡萄糖来维持自身生长的菌群就会被杂菌取代。长此以往,肠道内的菌群环境就会被破坏,可能出现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00后小姑娘马文,很喜欢喝甜味饮料,尤其在夏季,各种品牌的冰镇饮料几乎成了标配。前不久,一项研究报告引起她的关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表的一项超过45万人的跨国研究指出,大约每天摄入软饮料(不含酒精的饮料,编者注)量大于500毫升的人群,与每月少于250毫升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率高17%。
对此,马冠生特别指出,代糖并不等于无糖,不能毫无节制地食用。
适度食用 过犹不及
尽管目前市面上合格的代糖食品,添加的代糖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长期大量食用。对代糖,我们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适度食用,过犹不及。”马冠生表示。
在不少专家看来,对糖尿病患者等人群,代糖是不错的选择。适度的代糖能解馋,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可以选择一些天然非营养性代糖,比如甜菊糖、罗汉果苷等,这都是相对安全的。”马冠生介绍,“孕妇和儿童抵抗力较差,需要补充足够营养以保持免疫力,这两类人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代糖食品。”
多年来,“舌尖上的诱惑”让不少人付出了“甜蜜的代价”。针对国内民众饮食中的含糖量,马冠生团队发文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为30克,3-17岁常喝饮料的儿童,仅从饮料添加糖中摄入的能量就超过总能量的5%。世卫组织建议,人均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5%以下,或糖量不超过25克。
那么,25克糖量相当于多少实物?“大约相当于大半听可乐,或者半杯奶茶,或者一杯酸奶。”马冠生说。
这些年,我国“小胖墩”日益增多。多项研究结果提示,儿童期肥胖,会增加成年后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少女性也意识到——糖可能是导致皮肤暗黄、胶原蛋白流失的“元凶”。
要想真正控糖,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马冠生给出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饮料替代饮用水;少吃类似糕点、甜点、冷饮这样的甜食,因为其中添加进去的糖、油都不少;炒菜做饭少放糖;选购预包装食品,也要看营养成分表,选择碳水化合物或含糖量低的产品;在外就餐或外出游玩时更要注意控制糖量摄入。”(记者 金振娅)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代工知乎月饼,糖醇过量引发用户腹泻,中粮丰通未作回应9月8日,食用知乎月饼致腹泻冲上微博热搜,并在知乎平台引发热议。不少知乎用户反映,食用知乎赠送的月饼后,出现了腹泻的情况。随后,知乎官方账号发出长文回应,其称月饼符合食品质量标准,但忽略了麦芽糖醇部分人不耐受,并诚恳致歉进行产品召回。
知乎道歉
代糖超标引起用户腹泻
今年中秋,知乎为其用户和KOL等邮寄自家定制的月饼,该月饼委托中粮丰通代工生产,并选择了低糖配方,将原本占月饼总重量约20%的糖分全部换为糖醇。
随后,不少用户反映食用后出现了腹泻。相关领域的KOL也发出声明表示:之所以会导致腹泻,则是由于代糖即麦芽糖醇和赤藓糖醇使用过多导致。
其中更先为该事件发声、就职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知乎大V“Kelly Weaver”冯 *** 表示:知乎一块75g的桂花味月饼有50%的麦芽糖醇,而临床试验证据显示,单次摄入20g就能引起腹泻,摄入50g就能让一半人拉肚子。
另一位知乎大V注册营养师“初夏之菡”同样给出提醒,借鉴已有的澳新食品法规,作为较低耐受度的麦芽糖醇,每100g食品含有25g以内比较适宜,其称该款含糖醇至少20%的月饼,建议成人每次最多吃半个即35g,这样才相对安全。
对于中粮职员在知乎文档里解释:麦芽糖醇每日建议摄入量为60-70g,冯 *** 则直白解释称:耐受不代表“建议摄入”,中粮这是在不顾科学事实颠倒黑白。麦芽糖醇单次偶然摄入时,在人群中至少引起10%的人腹泻的阈值远低于60g。
知乎大V
随着事件愈演愈烈,知乎于8日当晚发文回应,其表示:向此事件涉及的知乎用户道歉,月饼是委托业内口碑较好的成熟企业,并选择了低糖配方,且符合食品行业相关质量标准,但忽略了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部分人不耐受。对此,知乎召回月饼,并尽可能补救与服务。
知乎月饼礼盒
代工厂产品配方被质疑设计不合理
尽管“知乎月饼导致腹泻”冲上热搜,将知乎平台推到了风口浪尖。但是,无论是冯 *** 还是其他一些知乎用户,更多将质疑指向了中粮丰通这一代工厂商身上。不少用户认为知乎免费送用户月饼,是好心办坏事,显然代工厂中粮丰通在产品设计 *** 上存在着疏漏。
目前中粮丰通并未给出官方回复,对此,记者采访知名法律博主、吴声威律师,其表示:大V和中粮之间系侵权法律关系,大V可以起诉中粮侵权;而大V和知乎之间是赠与合同法律关系,大V也可以起诉知乎违约赔偿;另外,知乎与中粮之间是采购合同纠纷,知乎也可以起诉中粮违约赔偿。综上,其实从结果来说,责任方系中粮。
随后,记者电联中粮丰通,其 *** 一直无人接听,据悉中粮丰通是中粮与日本丰田通商合资的企业,专门从事生产糕点类产品。
对此,食品饮料业内人士钱程先生表示:其对于该大型企业的成熟配方持疑,尽管合规,但食品研发一般不会这么做。“大家都知道加多了有腹泻的风险,食品专业本科生也知道糖醇摄入过多会引起渗透性腹泻,此前稻香村也有过类似事件。”
另外,钱程先生补充道:其实可以在包装上给出危害提示,比如某些人群可能会导致腹泻。比如欧盟规定赤藓糖醇在饮料中添加上限为1.6%,不过按照这个标准,我国几乎所有无糖类气泡水都不达标。
奥一新闻 见习记者 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