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中药材,它的药用迄今有千年的历史了,众所周知,它可以用来补气,人们经常将其泡水、熬粥或者炖汤用,民间也有流传“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还有一些动物和细胞试验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抑制癌症细胞,所以在朋友圈和网站上也能看到很多关于黄芪抗癌的科普文章。那么黄芪真的可以抗癌吗?
黄芪有哪些功效?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中医将其归脾、肺经,以往的临床实践表明,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本止汗,健脾利水,脱毒排脓,生肌的功效。在以往的中医治疗中,黄芪主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疾病。
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发现,黄芪主要含有多糖、黄酮、皂苷、氨基酸、硒元素等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造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扩张血管、镇静、镇痛、抗衰老、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那这么说,吃黄芪是不是就可以防癌抗癌吗?
黄芪能抗癌吗?
目前对于黄芪抗癌作用的研究基本上仍然停留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用于人体的证据并不充分。而相关的人体临床试验中,黄芪制剂主要是作为肿瘤化疗药物或免疫药物的辅助用药,用来提高人体免疫力、诱导癌细胞凋亡、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癌症的治疗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也不能单纯靠喝黄芪水就能防癌治癌。如果患癌,还是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长期吃黄芪要注意什么?
(1)热毒炽盛应慎用,孕妇禁用
黄芪虽好,但不是人人都能喝的。因其性温,所以有满面通红、咽疼口苦、红绛、褡黄燥、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表现者,慎用。而且虽然黄芪比较滋补,但是孕妇不能服用。
(2)出现“上火”应停止用
黄芪长期服用可能会出现面红、心烦、睡眠差、咽痛、血压升高或头晕等"上火”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停用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与其他药物配伍。
(3)用量要控制
黄芪虽然可以泡水喝,但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一般在白开水中放几片就可以了。如果没有任何疾病,仅仅是用来保健,常规用量6-9克即可。如果患有疾病,应该去找专业医生辨证施治后服用。
总结
黄芪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中药材,但是并不能将其单独用来治疗癌症,还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参考文献
<1> 荣震,陈羽娜,王同彪,甘芷川,闭雪瑶. 黄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癌症治疗的Meta分析
<2> 马良宵,Roberto González,牛婷立,Silvia Allende,Emma Verastegui,徐荣廷,杨洋,杨学智,牛欣. 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对临终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一项中墨联合临床研究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应用广泛,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滋补药材。
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可生用或蜜炙用。产于山西绵山者,称“绵黄芪”,为道地药材。
?临床应用
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
临床上常将黄芪与其他中药材如下配伍使用——
1.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常配白术或人参。
2.肺气虚弱,短气喘咳:常配五味子、人参等。
3.中气下陷,久泻脱肛:配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4.气虚水肿:多配防己、白术等同用,如防己黄芪汤。
5.气虚阳衰:常配附子补气助阳。
6.表虚自汗:常配白术、防风同用,如玉屏风散。
7.气虚血亏:配当归补气生血,如当归补血汤。
8.阴虚盗汗:与生地、黄柏等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9.便血崩漏、痈疽难溃:配人参、龙眼肉等,如归脾汤。
10.久溃不敛:配当归、人参、肉桂等同用,如十全大补汤。
?食疗附方
1.参芪糯米粥
做法:将生黄芪、党参、甘草浓煎取汁;另用糯米、大枣煮粥。待粥将熟时,兑入药汁,再煮至熟即可。
功效:可以治疗神疲乏力、自汗等症,中老年人体虚者可经常食用。
2.砂仁黄芪猪肚
做法:猪肚洗净,将砂仁、黄芪装入猪肚内,加水炖熟,调味食用。
功效:益气健脾,消食开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胃脘疼痛。可用于胃下垂及慢性胃炎病人。
3.归芪鲫鱼汤
做法:鲫鱼下锅,将黄芪、当归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并放花椒、小茴、葱、姜片、大蒜、精盐等调味品。炖至鱼熟。
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贫血和肾炎浮肿,以及产后、病后体弱者。浮肿者盐量宜少。
?温馨提示
1.《医学入门·本草》:“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2.《本草经疏》:“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气,气实者勿用;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3.《药品化义》:“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至於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4.《本草新编》:“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供稿丨楚雄州中医医院(作者:余秋虹)
我们医院研制的冰樟四黄膏制剂
主要用于早期瘀肿疼痛等
这次,我们就来聊聊组成成分的黄芩
历史沿革与变迁: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云:“生秭归川谷及冤句。”冤句即今山东荷泽县。陶弘景云:“秭归属建平郡,今之一出彭城(江苏徐州),郁州亦有之,圆者名子芩为胜,破者名宿芩……惟取深色坚实者为好。”《新修本草》云:“今出宜州、鹿州(陕西中部)、泾州(甘陕交带处)者佳,兖州(山东兖州)大实亦好。”《图经本草》云:“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亦有之。”古代黄芩主产地主要在于甘肃、陕西一带。黄芩古代已分有子芩、枯芩(宿芩)两种,《本草纲目》云:“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今所谓片芩……,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
一、黄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
产地:主产于河北等。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采收,以生长三四年的最合适,太小的质量不够,年限长的则空心较大。将根挖取后,去除地上部分及泥土,堆在场上,闷一二天使其反潮,发散水分,待外皮稍干,就开始撞皮。撞皮须在晴天下进行,要随撞随晒。切忌撞至中途便堆放起来,以免变质,撞后再晒至全干。
▲黄芩
经验鉴别:根呈圆锥形,常扭曲不直,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纹或不规则的网状纹,根头部粗大,呈喇叭状,顶端具茎痕或残留短圆柱状的茎基,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的中心常呈棕黑色的枯心,习称“枯芩”。若根条壮实、断面无空心者称为“条芩”或“子芩”,气微、味苦。
▲黄芩(枝芩)
▲枝芩表面观
▲枝芩断面观
▲黄芩(枯芩)
▲黄芩纵切片
二、家种黄芩
来源:同黄芩。
产地:主产于山东及河南,为栽培品。
采收加工:种植二年后采收,挖出根,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晒干,撞去外皮。
▲黄芩种植园
经验鉴别:形态与野生品有较大的区别,呈长圆柱形,多为单枝或有分枝,长8-15cm,直径0.6-1.5cm。根头部膨大不明显,表面呈暗黄色,稍带绿色,较光滑。质坚实,断面实心,呈黄色带绿色,苦味较小。
三、滇黄芩(非正品)
别名:云黄芩。
来源: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
性状鉴别:呈圆锥形的不规则条状,常有分枝,表面黄褐色或棕黄色,常有粗糙的栓皮,有皱纹。断面显纤维,鲜黄色或微带绿色。
▲滇黄芩
四、甘肃黄芩(非正品)
别名:小黄芩。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甘肃黄芩 Scutellaria rehderiana Dieis的干燥根。
性状鉴别:如火柴枝大小,长3-7cm,直径为0.2-1cm。表面可见棕褐色厚粗皮,具深纵沟纹及灰色和棕褐色组成的不规则的快状或交织样纹理,质硬而松脆,易折断,断面多不规则裂隙或呈层片状,有的中心具白色的髓。气微,味苦涩。
▲甘肃黄芩根
▲甘肃黄芩根断面观
▲甘肃黄芩根表面观
▲甘肃黄芩根茎表面观
五、粘毛黄芩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粘毛黄芩Scutellana viscidula Bge 的根。
性状鉴别:本品多细长、圆锥形或圆柱形,长7-15cm,直径0.5-1.5cm。表面与黄芩相似,很少中空或枯朽。
▲粘毛黄芩
六、品质评价
黄芩以色金黄,条粗大而内心充实,枯心少者为佳。野生品优于家种品,野生品中习惯认为河北承德地区所产的“芩王”质量更好。山东产的子芩条均匀,结实不空心,质量亦佳,空枯大或空破成瓣者质较次。家种品中各地所产其质量差距亦较大,主要是其所含有效成份黄芩苷高低有时甚为悬殊。
七、说明
⑴ 黄芩来货家种居多,由于栽培时间短,直径多不符合药典标准。不收就没卖的,直径符合的太贵不好卖,因为其他家都卖图2那样的。只能不收太细的(如图3)和发绿的(如图4)。
⑵ 黄芩饮片加工要煮或蒸,目的是防止变绿。可药典饮片性状却说切面可以是黄绿色,那么图4的是正品还是劣品?我们一直是当劣品处理的。
图1 黄芩(野生)
图2 黄芩(家种,直径不够1cm)
图3 劣黄芩(家种,多数直径不及1cm)
图4 劣黄芩(断面发绿)
八、功效应用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⑴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
⑵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⑶ 痈肿疮毒。
⑷ 血热出血。
⑸ 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药理作用:黄芩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 用;黄芩苷、黄芩苷元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 *** 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过敏介质的释放,具有显著抗过敏作用。
2药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平喘,兼抗细菌抗病毒西医治疗呼吸道感染,从病因上治疗主要集中在抑制或杀灭细菌和病毒,长期使用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很容易引起细菌病毒的耐药和变异。中医中药在抗感染、抗瘟疫等方面历史悠久,更能从整体的角度改善全身症候,兼具抗细菌抗病毒的作用,不容易引起耐药。如常用的金花清感颗粒、清肺消炎丸等。
金花清感颗粒
金花清感颗粒,由金银花、石膏、麻黄(蜜炙)、青蒿、黄芩、知母、连翘、浙贝母、牛蒡子、苦杏仁、薄荷、甘草组成。具有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外感时邪引起的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咽红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咳嗽或咳而有痰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适用于各类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所引起上述症候者。
金花清感颗粒,由中药方剂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而成,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肺炎的主要方剂,出自《伤寒论》,是治疗温病的经典方,全方用药四味,分别为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其主要功效为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银翘散主要功效为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麻杏石甘汤,作为金花清感颗粒的组成部分,清宣降化四法俱备,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化痰行水之功。研究发现,它能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抗流感病毒作用,如影响病毒的吸附,甚至直接杀伤病毒,减少宿主细胞的凋亡等;还发现与治疗给药相比较,麻杏石甘汤作为预防给药的效果更优。不但在体内外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而且还能够调节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保护免疫器官,降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在抑制流感病毒增殖方面也有功效。
方中金银花属于寒性药物,能够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常用于暑热、泻痢、肺痈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具有明显的抑 *** 用。金银花中的金银花多糖,能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反应,对流感病毒感染起到防治作用。金银花中的木犀草素,对登革病毒、流感病毒等具有抑 *** 用,在感染的早期使用,可以发挥干扰病毒的复 *** 用。
黄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研究证明它在体内外实验中都具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黄芩中的黄芩苷,可减轻支气管的炎性细胞浸润,抑制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对肺炎所造成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麻黄味微苦,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退肿等功效;生石膏味辛、甘,性寒,善清泄肺胃之火以生津。麻黄、石膏相制为用,辛温与辛寒,既能宣肺,又能清泄肺胃之热,且能生津止渴、顾护正气。麻黄与杏仁开宣肺气,能够解除肺中郁热,驱邪达表,使人热退身凉。
现代研究表明,金花清感颗粒不但在缩短退热时间和改善流感主要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还在降低患者的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方面有显著功效,并且能够大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中药一般有两种抗病毒的途径:一种是清热解毒类中药,可以直接抑制病毒;另一种是间接发挥抗病毒作用,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或抑制病毒介导的炎症反应。金花清感颗粒能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发挥作用,对于治疗各型流感病毒有很好的效果。
清肺消炎丸
清肺消炎丸,由麻黄、石膏、地龙、牛蒡子、葶苈子、人工牛黄、苦杏仁(炒)、羚羊角组成。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痰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部感染者见上述症候者。
清肺消炎丸,由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加减化裁而成,麻黄辛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火,与麻黄相制为用,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苦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地龙清热平喘;葶苈子化痰止咳,泄肺平喘;羚羊角、牛黄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解毒,兼治咽喉肿痛。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主治痰热壅肺之咳喘。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可在免疫途径中抑制多种炎性因子产生,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牛黄则对急性渗出性炎症有明显抑 *** 用;苦杏仁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多重功效。该药可明显延长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咳嗽次数,促进痰排泄,具有较强的止咳、祛痰、抗炎和平喘作用。
在治疗流行性感冒等疾病时,清肺消炎丸相对于阳性对照组(磷酸奥司他韦),咳嗽缓解时间更短且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磷酸奥司他韦等抗流感药,清肺消炎丸无消化道不良反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经国内外相关文献检索,未发现清肺消炎丸应用后致不良反应报告。
目前西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常采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止咳和祛痰药,且常常联合用药,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清肺消炎丸通过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不产生耐药性并且具有消炎抗菌作用,能够与抗菌药物同时应用。
立秋后进补,这味中药材补气还不容易上火立秋之后,广州的天气还是很热,此时补身体,若补品功力较猛,进补之后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喉咙疼痛等。那么有没有比较温和的适合夏日进补药材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介绍,太子参就是一味补气不易上火的中药材,特别适合此时用。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肺经。可以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据史料记载: “太子参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参之小者,故名童参。”
但目前所用的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同为补气药,但相对于人参、红参、党参而言,太子参的补气力量并不是很强。
太子参没有过多的燥性,不会引起上火等问题,适合气虚且易上火的人群使用,尤宜小儿和老人。故民间有用“太子参太子也吃不坏”作比喻,常用量为9克-30克。
食疗方
●太子参泡水
*** :水的温度更好在90℃,每次10克代茶饮,其次就是用太子参打散装袋,6-10克代茶饮。
●黄芪红枣太子参汤
功效:补肺健脾,适宜反复感冒的人群。
材料:黄芪10克、红枣7枚、太子参10克。
做法:将黄芪、红枣、太子参加适量水煮30分钟,可以清晨空腹时喝或一日频服。
●太子参蜜枣煲猪瘦肉
功效:养肺益胃,滋阴益气。对咽干久咳,气短乏力,精神不振者尤佳。
材料:太子参40克、蜜枣3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小儿、大人可一起用,分量够3~4人食用。
做法:太子参浸泡半小时、蜜枣去核、猪瘦肉洗净。把材料一起下瓦煲,加入清水2000毫升(约8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1个半小时,加少许食盐。
●太子参百合汤
功效:益气健脾,理气消滞。对脾胃虚弱,胃口不佳,烦躁,有口气者尤佳。
材料:太子参15g,百合10g,白扁豆10g,麦芽15g,山楂6g,陈皮3g,瘦肉100g。小儿、大人可一起用,分量够1~2人食用。
做法:先将药材稍浸泡,猪瘦肉切成小块。然后将所有食材一起与生姜下入砂锅内炖,加热开水250毫升,加盖隔水炖1小时左右。
●太子参炖鸡
功效:益气健脾养阴。对脾虚气弱、胃阴不足引起的体倦乏力、饮食减少、口渴咽干、形体瘦弱者尤佳。
材料:鸡肉90克,太子参30克,淮山药15克,大枣25克,枸杞15克,生姜3片。小儿、大人可一起用,分量够1~2人食用。
做法:将鸡肉去肥油,洗净切块,太子参、淮山药、生姜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炖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隔水炖1~2小时,调味即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许咏怡
图/视觉中国
中药古今研究:黄芩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创疽蚀,火疡。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平、大寒,无毒。主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治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平,性寒无毒,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主崩淋热疽,痛痢恶疮,解毒收口,去翳明目,调经安胎。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滋化源,除热于膀胱。
芩,枯飘者有上升之象,故入肺,坚实者有下行之理,故入大肠诸经。
《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隔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苦,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酒炒)
黄芩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心者火脏也,十二官之君,诸热之主也;苦平清心,故主诸热。黄疸者,湿热乘脾之症也,脾为太阴湿土,土湿热,则本色现而发黄疸;黄芩苦平清肺,肺亦太阴,太阴湿热退,而脾疸亦平也。
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则肠澼泄痢;黄芩清肺,肺清则通调水道,而湿热下逐,肠肺复其燥金之气,而泄痢愈矣。肺司水道,热则肺失清肃之令,而水道不通,水因而蓄焉;黄芩清肺,则化气下及膀胱而水下逐矣。
血闭者,实热在血分而经闭不通也;心主血,味苦清心,则能下泄,所以主之。
恶疮疽蚀者,疮疽败坏溃腐而不收口也;火疡者,火伤疮也;皆心火有余而腐坏肺之皮毛也。苦平清心肺,所以主诸痛痒疮疡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苦,气寒,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清相火而断下利,泻甲木而止上呕,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
二、现代研究:
成分: 主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去甲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中国药典》规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9.0%,饮片不得少于8.0%。
作用:本品有解热、抑菌、抗炎、缓解气管收缩、保肝、利胆、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过敏等作用。
药理:
①抗炎抗变态反应: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险表现协同;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此种
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松弛作用。
②抗微生物作用:有较广的抗菌谱,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 *** 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PR8株以及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效力。
③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以及利胆、缓解肠管痉挛等作用。
临床报导:
①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黄芩煎液,1岁内每日6毫升,1岁上每日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感51例、急性气管炎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1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②治疗高血压:用20%黄芩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芩药对小结
黄芩——栀子;黄芩——知母;黄芩——厚朴;黄芩——白芍;白芷——黄芩;黄连——黄芩;黄柏——黄芩;青蒿——黄芩;白术——黄芩;麻黄——黄芩;桑皮——黄芩;砂仁——黄芩;柴胡——黄芩等。
白术配黄芩
黄芩苦能燥湿,泄热下气,寒能胜热,凉血解毒。入肺则泻火,消痰利气;入胆则清少阳邪热;入胃、大肠则燥肠胃湿热,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之品,尤善泻肺经之热,又能清热止血,安胎。《内经》曰:白术 “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化,得升则健。
二药合用,一补一泻,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清热凉血、补脾统血、泻火利湿、安胎力量增强。
【临床应用】:1.胎动不安。用于怀胎蕴热,或湿热引起的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者尤宜。若兼气虚者,配伍党参、黄芪;若兼血虚者,配伍当归、熟地黄;若兼气滞者,配伍砂仁、苏梗;若兼肾虚者,加续断、杜仲;若由于跌扑损伤所致,配伍菟丝子、桑寄生等。2.热伏冲任,内扰胞宫所致之滑胎,配伍当归、白芍、阿胶、甘草等。3.痢疾后调理,配伍甘草。4.热迫血行所致的月经先期出血证,可配伍当归、白芍、川芎等治疗。现代临床见于先兆流产以及习惯性流产。
白术配黄芩的方剂
白术黄芩汤(《医方类聚》卷一四一)
组成服法:白术一两,黄芩七钱,甘草三钱。上?咀,作三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
功能主治: 去湿热,和中活血。主服芍药汤痢疾除后,更宜此方调和;疹后痢疾。
坤顺丸(部标十二册)
组成服法:人参60g ,白术(麸炒) 75g ,茯苓 150g,甘草 75g ,熟地黄 150g ,当归 150g,白芍 150g ,川芎 150g ,阿胶 75g,地黄 150g ,木香 75g, 砂仁 75g,香附(醋炙)150g ,乌药 150g ,沉香 150g,化橘红 150g ,紫苏叶75g ,琥珀 75g,牛膝150g,益母草 900g ,黄芩(酒炙)150g。上药打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理气调经。用于气血不足,肝郁阴虚引起:经期不准,行经腹痛,月经量少,手足心热。
21世纪全球视域下的黄芩科研知识图谱来 源:郭旭东,晏 伟,席少阳,杨莉萍,姬 捷,马晓辉,黄璐琦.21世纪全球视域下的黄芩科研知识图谱构建及可视化分析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之一。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可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等病症<1>。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芩有抗炎、抗菌、保护心脑血管及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黄芩是常用的补脾益气的中药,目前国内外对于黄芩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其相关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未见报道,故本研究针对黄芩相关研究领域,收集2000—2021年的中英文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的 *** ,对21世纪以来黄芩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论文是科研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而文献计量学则是一种以已发表的论文为数据,将某一个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副引文 *** 图谱上,是研究其发展状况以及预测未来发展变化的手段<3>。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使用Citespace或VOSviewer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4-8>,但使用单一软件无法全面挖掘数据,故本研究采用多软件结合的 ***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已发表黄芩相关文献为基础,厘清黄芩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的发展动态。以期全面、立体、多方位反映黄芩知识领域的研究现状、变化规律,为黄芩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检索WOS数据库中2000—2021年所有包含“Huangqin”“Scutellariae Radix”“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英文文献。收集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使用一组开发的检索词,集中在黄芩相关的研究领域,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语言仅限于英语,文献下载格式为纯文本格式。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3个数据库中2000—2021年所有包含“黄芩”的中文文献。3个核心库的数据收集时间同英文文献检索,语言仅限于中文,文献下载格式为Refworks格式。
1.2 数据预处理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的 *** ,使用Coocation 9.9(以下简称为COOC)、VOSviewer等软件深入挖掘数据,对黄芩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国内、国外)、发文趋势、合作 *** (国家、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解读,以此来反映黄芩研究领域研究的发展变化。
在原始数据中经常会发现重复的、无意义的项目,故文献数据的预处理是获得可靠分析结果的关键。若处理不当,词频可能会被低估或计算错误,从而得出不可信甚至相反的结论。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文献计量系统中深度文本预处理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新型文献计量软件COOC<9>,通过对导出条目的综合抽取来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同时人工再次检查筛选,以免出现数据的纰漏。处理筛选标准:①删除重复的文献;②删除无意义的项目(包括与本研究统计无关的文献如人物介绍、科普宣传等,关键词等关键信息缺失的文献,文学作品);③合并同义关键词。经软件及人工筛选后,纳入分析的英文文献1560篇、中文文献22 214篇。
2 结果
2.1 黄芩国际科研产出的总体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分布变化可以反映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知识积累和研究重点。从WOS数据库中所统计的数据来看,自21世纪以来与黄芩相关的记录有1560项,共有42个国家、1259个机构、7902名科研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如图1所示。
2.1.1 高产国家、机构、作者及学科类别
统计显示黄芩英文文献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分别是中国、韩国、美国、日本、波兰、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其中,中国的发文量在国际上占主体地位,如图1-a所示。发文量前10的机构分别为中国药科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庆熙大学,韩国)、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的科研院所与中医药类高校在黄芩领域中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图1-b所示。发文量前10的作者有GUO Qinglong、LU Na、LI Zhiyu、YOU Qidong、LIU Wei、ZHAO Li、ZUO Zhong、ZHANG Li、ZHOU Yuxin、ZHANG Lei,如图1-c所示。
21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研究环境中关于黄芩主题的文献涉及10个主要类别:pharmacology & pharmacy(药理学与药学)、integrative & complementary medicine(整合与补充医学)、chemistry and medicinal(化学、药学)、chemistry and *** ytical(化学、分析)、plant sciences(植物科学)、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cal research methods(生化研究 *** )、medicine,research & experimental(医学、研究与实验)、chemistry and multidisciplinary(化学、多学科)、oncology(肿瘤学),如图1-d所示。
2.1.2 发展阶段
2000—2021年国际上与黄芩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稳步增长的演变过程,说明21世纪以来黄芩备受关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科学研究人员对黄芩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功效、组方规律等领域的研究日益浓厚。将该领域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①初级增长阶段(2000—2006年),②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1年),③全面发展阶段(2012—2017年),④成熟发展阶段(2018—2021)。
(1)初级增长阶段:发表论文总数从2000年的28篇增加到2006年的245篇,年均发表35篇。首先,研究人员深入分析了黄芩的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Hua等<10>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高速逆流色谱、薄层色谱、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在分离和测定黄芩苷、黄芩苷、汉黄芩素和木犀草素A等主要活性成分的 *** ;Yin<11>从黄芩的干燥根中分离到1个新的黄酮和黄酮苷化合物;Wu等<12>利用HPLC-ESI-MS/MS *** 对黄芩中的2种黄酮类碳糖苷异构体进行了表征。
(2)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年发文量增长加快。2011年,论文发表量首次突破500篇。此后,黄芩领域发表的论文呈多元化增长趋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黄芩有效成分的药动学、抗肿瘤、细胞层面的作用研究等,10种学科类别均快速增长(图1-d)。
(3)全面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黄芩相关研究继续深入推进,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对黄芩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在化学预防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黄芩有效成分对神经的作用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和脑缺血也有较大的进展。
(4)成熟发展阶段:经过前期发展,黄芩相关研究趋于成熟,研究热点开始降温。但由于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暴发使科研人员对其研究有所回暖。如Song等<19>对黄芩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了临床前研究,研究发现黄芩素在体内外均能抑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诱导的损伤,因此,推测黄芩素可能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药物。
2.2 黄芩国内科研产出的总体分析
统计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从2000—2021年与黄芩相关的研究共计22 214项,包括34个省级行政区、7988所机构、45 530名科研人员参与相关研究,如图2所示。
经统计显示国内发文量排名前10的省市为广东省、山东省、陕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上海市、甘肃省、河南省、江苏省(图2-a)。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图2-b)。发文量前10的作者为王斌、刘健、李敏、杨明、张敏、李静、泰雪梅、杜冠华、张颖、李伟(图2-c)。国内学术期刊中主要涉及的10个学科类别为中药与方剂、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兽医、化学、临床医学、化学工程、作物、药学、基础医学、水产(图2-d)。将黄芩领域在国内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初级增长阶段(2000—2005年),②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3年),③成熟发展阶段(2014—2021年)。
2.2.1 初级增长阶段 国内发表论文总数从2000
年的299篇增加到2005年的2839篇,年均发表论文473篇。研究人员研究分析了黄芩的药理作用和药性,且侧重研究了其主要有效成分含量、黄芩苷等的药理作用等方面,为深入探索黄芩药理作用、药性开辟了道路。汪晓军等<20>观察了黄芩苷对模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和肝组织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芩苷可降低血清ALT、AST水平并增加肝组织CAT活力;路通等<21>通过测定了大鼠ig水煎剂后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质量浓度,为后续相关药动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2.2 快速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年出版增长加快可能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中医药相关政策有关。例如,2009年国务院出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22>,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3>等助推中医药行业发展。在此阶段黄芩研究领域累计发文量首次突破10 000篇,2013年国内黄芩研究发文量达2000年以来顶峰,黄芩研究呈多元化发展,此后年发文量有所降低,研究热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黄芩在资源和种植、质量评价、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活性研究相关领域获得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但技术手段发展的限制对于该研究的创新有一定的限制,并且近年来对于珍稀濒危、民族药的研究趋势有所增加,故对于大宗药材的研究热度有所下降。该阶段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黄芩有效成分的抑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解热等药理作用研究且逐步细化推进。
2.2.3 成熟发展阶段
由于此前黄芩领域研究已较为完善,在此阶段开始转化前期研究成果,故而研究热度开始下降,各国有关黄芩领域的论文数量开始下降。但在2019年国务院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26>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加之黄芩有抗病毒、抑菌作用,科研人员对其研究有回温现象<27-28>。此阶段黄芩研究方向主要细分在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作用。此外还发现黄芩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有潜在价值<29-30>。
2.3 共现与合作分析
2.3.1 黄芩研究领域的全球合作分析
为了明确黄芩领域国际合作情况,利用VOSviewer与Scimago Graphica软件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全球共有45个国家/地区参与了黄芩研究。图3展示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地理分布合作知识领域,节点代表不同的国家,其大小代表该国的领域活跃度和文章产出,各种颜色代表基于相应国家的共同创作矩阵的不同集群。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表示他们的知识合作,线的粗细表示合作的程度。故两个节点之间的线条越粗,两国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就越紧密。中国的国际合作程度最强,说明我国在该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且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很紧密,中韩两国次之。
2.3.2 黄芩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分析
(1)国际间机构协作分析:机构协作可以反映不同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VOSviewer软件,对不同机构进行频率和共现分析(图4)。在国际间的机构合作中China Acad Chinese Med Sci(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贡献度更高,其次是China Med Univ(中国医科大学)。有较强子群联系的有China Acad Chinese Med Sci(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科大学、Kyung Hee Univ(庆熙大学)为核心的几个团体。
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与Univ Valencia(巴伦西亚大学)、Karl Franzens Univ Graz(格拉茨大学)、Tokyo Univ Pharm & Life Sci(东京大学医药与生命科学)之间的合作紧密。中国医科大学与Natl Taiwan Univ(台湾大学)、Taipei Med Univ Hosp(台湾大学医学院)、Kyorin Univ(杏林大学)合作紧密。庆熙大学与Chonnam Natl Univ(国立全南大学)、Seoul Natl Hosp(国立首尔大学医院)、Duksung Womens Univ(德城女子大学)合作较为紧密。由此可见国内黄芩主要研究机构与国际合作较为密切且在国际黄芩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而韩国主要研究黄芩的机构与其国内机构合作较少。
(2)国内机构间协作分析:国内机构合作如图5 所示,各机构间合作比较散乱,而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不仅是更具生产力的机构,也是处于领域核心的机构,此外将机构频次提高到20以上进行绘图时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贡献度提高;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合作较为密切。
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已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中医学院(已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已更名为江西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合作较为密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哈尔滨商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合作密切。国内各省机构间合作较为广泛和密切,有利于各省资源利用取长补短,更值得注意的是黄芩虽在甘肃省列为十大陇药之一,但在甘肃省内的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及研究机构对其研究贡献度并不高。
2.3.3 黄芩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分析
(1)国际研究作者协作分析:合作作者 *** 图可以为分析该领域作者的贡献和联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探索未来黄芩研究中潜在的合作团队和合作伙伴。由于黄芩研究涉及118个类别,在WOS数据库中有超过7000名相关作者。如图6所示,有一些紧密合作的作者集群具有很强的子群联系,分别以Guo Qinglong、Li Wei和Zhao Li为核心。然而,大多数合作主要发生在相同国籍和具有相同机构背景的作者之间。因此,在黄芩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应强调跨背景、跨机构、跨国家的合作以及跨学科的作用,这有利于不同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有助于黄芩研究领域的跨越式、多元化发展。
(2)国内研究作者协作分析:据统计,国内参与黄芩研究的人员超过了4.5万人,故此处统计了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研究人员。由图7可以得出有一些紧密合作的作者聚类,具有很强的子群联系,分别以谭永基、王斌、黄璐琦和林建强为核心。但谭永基、肖永兵、潘伟健、劳志华、黄丽仪等发文量较高且合作联系最为密切,其团队主要研究中药微量元素且研究较为系统。王斌、李敏、李静等合作也较为密切,其主要研究方向在 *** 药理学、黄芩苷与栀子苷<31-33>。黄璐琦、袁媛、张莉、张磊等合作较为密切,其研究方向主要在中药材、道地药材和药用植物等方向<34-36>。林建强、林慧彬、王晓、刘伟、谭晓梅等合作的研究方向主要在黄芩不同种质、黄连解毒汤等方面<37-38>。
由此可见虽然国内对于黄芩有关方剂临床研究较多,但对其经典方剂的研究开发还不够完善,相关团队之间的合作较为散乱。结合国际研究来看目前对黄芩药理作用及黄芩苷的研究已较为完善,国内对中医药有着较好的政策支持,各研究团队可发掘研究黄芩有关方剂,同时随着中药经典名方工作的开展<39>,此方向可能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热点方向。
2.4 研究热点分析
2.4.1 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1)黄芩国际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通过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用来描述黄芩学术领域的核心内容和结构,分析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相似研究主题的热词以相同的颜色聚集。国际黄芩研究主要有3个核心集群:黄芩苷元等的抗炎、神经保护药理作用机制(红色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等的药动学方面的研究(绿色团),黄芩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蓝色团),见图8-a、b和表1。
此外,通过共现密度热图,可以直接反映高频关键词之间的频率密度。2个关键字的共现频率越高则相关性越强,主题领域信息的可靠性越高。高度相关的项目在共生矩阵中显示出很近的距离,并且被分类到相同的集群单元中。如图8-c所示。色调由红变黄表示密度逐渐降低。结合密度术语图可得出黄芩苷元等的抗炎、神经保护药理作用机制(红色团)为黄芩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由此可见黄芩国际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主要在黄芩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
(2)黄芩国内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黄芩国内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也主要有3个核心集群(图9-a、b和表2)。分析发现国内黄芩研究领域热点主要在黄芩中药效成分的药理作用、黄芩现代化研究及其有关方剂研究等方面。相较国际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偏向中药方向,这与国内中医药文化与政策倾斜有较大关联,依托于此国内对黄芩研究方向更为广泛且深入。
2.4.2 时间视角下的黄芩研究热点分析
(1)国际研究热点分析:将国际上黄芩相关领域研究从4个阶段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2000—2005年黄芩的研究方向主要有3个聚类,2006—2010年黄芩的研究方向主要有5个聚类,2011—2016年黄芩的研究方向主要有5个聚类,2017—2021年黄芩的研究方向主要有4个聚类。国际上有关黄芩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芩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机制等方面,并且国际上的黄芩研究也从各成分(黄芩苷、黄芩苷元、黄酮类化合等)的药理作用向具体的疾病转换(抗肿瘤、神经保护、阿尔茨海默症等),如表3和图10所示。
(2)国内研究热点分析:将国内黄芩相关领域研究从4个阶段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每个阶段均有3个聚类。前期主要侧重于黄芩有关方剂的临床应用、临床疗效、质量标准相关研究;后期主要侧重于黄芩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黄芩相关药理研究等方面,如图11和表4所示。
3 讨论
3.1 研究热点与前沿
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21世纪以来黄芩相关领域的科学协作关系,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明确黄芩研究的趋势与热点内容,为黄芩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应用COOC、VOSviewer等知识图谱软件,对WOS数据库中检索到的1560篇英文文献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2 214篇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可以直观地看出近年来黄芩领域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趋势、国际/国内合作、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等方面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黄芩在国际、国内的发文量在2014年以前每年的发文量逐步上升,在这之后开始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一直到2019年开始关于黄芩的研究呈现回温状态,发文量有所增长。有关黄芩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这也与黄芩是我国传统中药这一情况相符合。在国际合作分析中发现主要是中国与美国合作,而在国内各机构间的合作较为散乱,大多为各省内部合作,后续对黄芩的深入研究应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创新。
英文文献研究热点集中在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细胞凋亡、抗肿瘤、治疗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各种抗炎研究。中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以中医相关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揭示黄芩传统功效作用机制。此外,在黄芩相关配伍、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测定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均有大量的研究。综合国内外黄芩领域文献研究,黄芩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1黄芩抗炎作用机制
中药成分复杂、机制不明等问题是多年来一直阻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基于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筛选中药有效成分,明确中药作用机制成为可能。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抗炎作用,而炎症发生的机制涉及各个方面,相互交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 *** 。刘金霞等<40>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能够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减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调节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2和白三烯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的目的。
高光武等<41>通过药理实验得出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其作用可能与减少炎性组织中前列腺素E2的生成、抑制组织炎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形成和降低NO的活力有关。Duan等<42>推测黄芩苷可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可能与其增加miR-200b-3p的表达来抑制ERK/JNK通路的激活有关。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数据库的完善,各种新技术趋于成熟,雷奇林等<43>运用 *** 药理学的 *** 推断黄芩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MAPK1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1A(TNF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1A,TNFRSF1A)、E-选择素(E-selectin,SELE)等靶点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炎症反应的启动等,最终发挥抗炎效应。崔涛等<44>也利用 *** 药理学技术推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EGFR、胱天蛋白酶8(Caspase-8,CASP8)、CASP3是黄芩3种有效成分的交集靶点,同时发现PIK3CA、CASP3与黄芩苷、汉黄芩苷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3.1.2 黄芩防治阿尔茨海默症机制
阿尔茨海默症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持续的综合智力受损、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和行为异常以及无法独立生活或工作。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原因有β-淀粉样蛋白过度沉积、炎症机制、胆碱能假说等。而中医药具有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节以及不良反应小等优势。研究发现黄芩对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有积极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抑制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Lu等<45>发现黄芩苷可以抑制Aβ纤维体向寡聚体的转化从而达到对Aβ的调节作用;Lin等<46>发现黄芩苷可以作为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和N-甲基- D-天冬氨酸受体(NMDA)的受体缓解Aβ诱导的神经元去极化;Gu等<47>研究发现长期口服黄芩素的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脑内β-分泌酶减少,Aβ生成减少,Tau蛋白磷酸化减少,可改善突触可塑性和记忆障碍;崔晓燕等<48>发现黄芩苷可以对Aβ诱导的大鼠原代海马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王瑞婷等<49>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可以调节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和抗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Aβ引起的神经元凋亡。
(2)抑制免疫炎症反应:JIN等<50>研究发现黄芩苷通过抑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和Toll 样受体 4(TLR4)/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有效地抑制了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促炎因子的分泌,减少神经元凋亡;Lee等<51>发现汉黄芩素在局部缺血模型中也被发现可以抑制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
(3)抗胆碱能作用:崔晓燕等<52>发现黄芩提取物可以通过增强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大鼠脑中乙酰胆碱酯酶、乙酰胆碱转移酶的活力,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来改善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4)其他:除此之外,Zhang等<53>发现黄芩可以改善海马神经损伤;王文潇等<54>发现黄芩素可以调节神经传导相关蛋白的表达来改善模型鼠的认知功能障碍;Jeong等<55>发现黄芩提取物可改善Caspase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对于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已然成为黄芩的研究热点,但安全是药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并且随着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公众对于中药安全的关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相应药物不良反应及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如杨辉等<56>总结了含黄芩苷的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用药后的局部损伤、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害、消化道反应等不良症状,但对于黄芩苷所致的不良反应相关机制研究较少。建立相应的毒理研究体系可以为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基础,为中药全产业链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3.1.3 黄芩质量标准研究
*** 等<57>通过对甘肃所产黄芩进行生药学鉴定及含量测定,说明了甘肃陇东为历史上黄芩的道地产区之一。宋双红<58>对黄芩进行了种质资源的调查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及气相色谱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类型、不同采收期和不同加工 *** 的黄芩中有效成分。赵渤年等<59>在已有中药质量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客观有效的评价黄芩内在质量的新模式,提出了一种谱-效相关的新模式。柴冲冲等<60>比较了黄芩酒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黄芩酒炙后没有新增或消失成分,但成分含量有所变化。胡恋琪等<61>整合 *** 药理学与代谢组学 *** 预测分析得到黄芩苷、千层纸素A-7-O-葡萄糖醛酸苷为生黄芩潜在质量标志物;黄芩素、汉黄芩素为酒黄芩潜在质量标志物。
中药的质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是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前提<62>。黄芩作为大宗药材,其种子种苗、栽培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趋于成熟,但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目前单一成分的质量控制模式无法全面评价中药质量。故对于黄芩的质量评价还需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研究。
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前期数据收集阶段考虑到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文献资料内容与学术期刊在内容上可能存在重复,以至于影响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故本研究分析所用中、英文文献数据均来自学术期刊。但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著作,是收 *** 利用的重点。同时对于单味中药来说,分析创新药物与该药物相关专利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梳理其发展现状至关重要。目前除文献外,其他类型的科研数据还未有与之相对应的整合分析软件,因此开发相关分析软件也是文献计量突破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持续关注黄芩相关研究所发表期刊,定期收集整理。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的 *** ,应用COOC、VOSviewer等软件对21世纪以来黄芩相关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地反映了2000年以来黄芩的研究热点及研究现状。本研究为今后黄芩研究的选题和前沿识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课题组将持续关注黄芩研究领域相关动态,客观地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推动甘肃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科技成果成为黄芩产业的核心动力。
食材小常识:黄芩和黄芪有什么区别、北芪和黄芪是一样的吗黄芪是我们在生活中都比较熟悉的,是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一种中药,对于北芪很多人是不怎么了解,很多人都是以为黄芪和北芪是一种药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
一、红芪和黄芪的区别、黄芪和北芪有什么区别
北芪是黄芪的一种,是生长在北方的黄芪。也有南芪,南芪效力与北芪相仿,但没有它温热,十分适合南方补益之用。而黄芪是正名,北芪是冠以产地名的称谓。中药以产地、形状冠名的有很多,比如川连、鸡爪连都是黄连,因其产于四川、形似鸡爪而得名。黄芪的别称还很多,比如北芪、锦芪(金井玉栏)、绵芪、二皮、炙芪、红芪等等不一而足。
南方人管北方生产的黄芪统称为“北芪”,不过“北芪”和“正北芪”可不是同一个东西。正北芪只有山西浑源才能长出来,所含皂苷含量是其他黄芪的几倍,而且还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因此可以发现北芪是更好的一种中药材了,如果有条件的话,那么就可以选择更好的中药材来吃。
一般黄芪普通人吃吃还可以,如果是老年人或者体虚的人吃了几乎没什么作用。但是正北芪的功效却非常好,特别是中老年人吃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家就常会用黄芪来熬汤喝,之前我家的黄芪都是在超市选购的,后来有朋友给我推荐了意康德的黄芪,感觉比超市的质量好,之后就一直选购他们家的了,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红芪和黄芪的区别在于:红芪就色泽方面来看是比较红润的,而且其特性是比较温和的,味道给人一种甘甜的感觉,其功效主要有补气升阳、利尿消肿以及止汗等等方面,所以可以发现红芪的功效非常不错,对人体的健康来说有很大帮助,而且如果说直接用生的红芪来治疗病症则主要治疗的是盗汗、浮肿等等病症,如果说用针灸的方式来使用红芪则可以达到益气和治疗内伤的效果,要是有拉肚子、气虚等等情况用红芪也是能够看到成效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通过红芪来促进健康。黄芪的颜色是黄白色的,味道跟红芪有点相似,都是甜甜的,其更大的功效就是能够补气,当然,在升阳方面和止汗方面也是有非常不错的效果的,另外,如果需要安胎使用黄芪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孕妇不能够长时间的或者是大量的食用黄芪,另外,如果说感冒发热的人群食用黄芪则有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所以相对来说还是红芪更好一些。
二、黄芩和黄芪有什么区别、北芪和黄芪是一样的吗
北芪和黄芪的关系上面已经有了详细介绍,黄芩和黄芪都是中草药,它们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很多常常将它们当做一种药材,但其实它们是两种药材。它们的功效与主治有土壤之别,接着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1、形态区别
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它的根茎为肉质肥厚根,也是入药部分,叶片坚硬纸质,呈披针形,花序在茎或枝上顶生,花色是紫红色或蓝色。而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叶片呈羽状复叶随着,有十几片以上的小叶丛生,花序较密,多十几或二十几朵丛生,这点和黄芩有明显的区别。
2、成分区别
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药材,所以它的药性和成分皆不同,黄芩主要含有黄芩素、黄芩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等成分,性味苦寒,是清热败火的药材。而黄芪主要含有苷类、多糖、黄酮、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性微温,是补气养元的药材。从以上成分即可看出,它们而且药性不同,功效与作用区别极大。
3、功效作用区别
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肺炎等病,也可治疗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芪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气虚体乏、食欲减少、腹痛腹泻、盗汗等症。
4、适宜人群区别
黄芩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适宜湿热的人群,所以适宜痈肿疮毒患者,血热出血患者以及胎动不安的孕妇使用。而主要功效是补气升养,它的主要适宜脾气虚弱,面色苍白或黄萎;中汽下陷导致脱肛,子宫下垂、慢性风湿性的关节炎人群。
如果想要购入黄芪,给大家推荐一家叫意德康的,他们家专门做传统天然滋补品的,这个品牌的产品没有深度加工,产品质量定位高端,黄芪我也购入了几次,给我的感觉都不错,大家可以试试看。
看完上面的介绍,对于黄芪与北芪哪个效果好以及北芪与黄芪的区别,相信大家已经明了,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了解一些这些方面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来进行选择,对身体做出更好的调养和滋补。
一味“清热燥湿”的良药,入药还有这作用,你知道吗?黄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曰:“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黄芩在经方中使用率较高,共有26方有黄芩,主要取其清热解毒、凉血安胎之功。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为中药中有名“三黄”之一。古代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宿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子芩(条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主治湿热泻痢腹痛。而今多不再区分。
作为传统的清热药,黄芩可用于治疗高热烦渴、身热咳嗽、泻痢、黄疸、头痛、腹痛、淋浊、目赤肿痛、吐血、衄血、子宫出血、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等病症。
那么黄芩的药理作用有什么?
抗炎作用
黄芩对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 *** 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组胺释放及抗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对黄芩抗炎作用的研究报道中,大多数研究者对某学者提取的有效单体黄芩苷进行了研究,具有涉及范围广、多角度的特点,分别从抗炎机理、体内动力学参数、等同感染模型中化学物质测定、不同菌群等方面解释了众多作用环解。
解热作用
研究表明,适宜剂量黄芩茎叶总黄酮腹腔注射和灌胃给药对实验动物的感染性和肺感染性发热皆有一定的抑 *** 用,大多数作用强度高于以临床剂量折算试验剂量的阿司匹林、安痛定注射液及柴胡注射液。
抗过敏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芩苷、黄芩素对豚鼠过敏性哮喘、致敏豚鼠的离体回肠、气管等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均具明显的抑 *** 用;对同种或异种抗原所引起的被动过敏反应也有抑制效果。
有实验提示,黄芩素是通过抑制巯基酶的活性而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黄芩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体外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抑 *** 用,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一定的抑 *** 用。抗菌有效成分是黄芩素和汉黄芩苷元。黄芩有抗病毒的作用,对流感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有抑 *** 用。
黄芩被誉为“清热燥湿要药”,如果和其他中药联合用药的话可谓是画龙点睛。那么现在有联合黄芩及其他中药药物的中成药吗?
有,此中成药为众生丸。组方包括蒲公英、黄芩、赤芍、紫花地丁、牛黄、柴胡、防风、白芷、胆南星等共17味中药。
图源 *** ,侵删
方中蒲公英和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效果明显,是清热良方;黄芩则在清肺利咽、清热燥湿方面效果明显;赤芍可活血通络;胆南星可消肿排脓、清热化痰;牛黄可清心解毒;柴胡可疏肝理气,具有使药之效;防风与白芷则可宣散郁火,疏风透表。诸药合用可共起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止痛之效。
众生丸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临床疗效较好,有“中药抗生素”的美誉,众生丸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并且副作用较小。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使用众生丸。
结语
黄芩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对其抗氧化和抗HIV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开发黄芩及其活性成分作为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药物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资料:
<1>胡聪,韩聚强,徐铮,等. 黄芩苷对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2>李素婷,石艳华,杨鹤梅,等.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肝脏MDA生成的影响
<3>李素婷,石艳华,杨鹤梅,等.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肝脏MDA生成的影响
<4>罗德生,郑红花,刘琴,等. 黄芩煎剂对大鼠CCl4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5>周杰,荣向路. 众生丸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