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治愈存活30年,骨肉瘤治愈存活五年后还会复发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13 0
什么是软组织肉瘤?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建议及时就医!

“你明天带我去趟医院吧,最近背上的疙瘩越长越大了。”这天周女士一回家就听到父亲这样一句话,顿时吓得不轻,连忙上前询问。

原来多年前老周的背上就有个疙瘩,只不过不痛不痒就没怎么重视,但是最近疙瘩长得很快,他只好向女儿寻求帮助。周女士听完赶紧带父亲去医院,经过详细的检查医生建议老周做切除手术,好在手术顺利且术后恢复良好,两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医生看过病理病例结果后怀疑是脂肪肉瘤,建议继续放疗和化疗,可老周今年已经70岁,自觉不能再接受治疗就出院回家了。

谁知3个月后,老周发现手术位置周围又长出一个小疙瘩,便和女儿再次前往医院。在经过心脏彩超、增强CT等检查后,老周被告知患有恶性软组织肉瘤

两人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疾病,连连询问医生,医生解释道:“这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可能需要综合治疗。”

朋友们,你们对软组织肉瘤的了解有多少呢?其实它的发病率很低,属于罕见的肿瘤,正因如此才会被人忽视。今天恰逢头条健康联合广东省润希靖南抗骨癌基金共同发起的#被遗忘的癌症#旨在共创权威肉瘤健康科普,呼吁关注肉瘤患者健康。来和大家说说陌生又危险的软组织肉瘤

一.软组织肉瘤只占恶性肿瘤的1%,危害却不容小觑

我们要说的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不同病理、临床特征的间叶来源的肉瘤,可分为骨肉瘤和软组织来源的肉瘤。软组织肉瘤来自于全身的间充质细胞,可能会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例如腹膜后、头颈部、躯干、四肢等。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等都属于软组织肉瘤的常见类型。其中恶性纤维肿瘤多发于成年人,而滑膜肉瘤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值得注意的是,软组织肉瘤的的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很多人会因此忽视这一疾病,殊不知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伤害。

患上软组织肉瘤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约为50%,晚期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多数患者会因为肉瘤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所以它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小觑,更不应被遗忘。

而且由于软组织肉瘤有众多亚型、生物学行为多样,所以诊断的难度比较大,公众甚至非专科的医生也难以认识,等到发现时往往病情已比较严重

除病人不能接受手术、不可切除的病灶等情况外,治疗软组织肿瘤的重要方式还是手术,不过也会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措施。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身体有异常,不能像开头的老周那样不重视,而是要及时咨询医生,避免病情恶化。

二.查出软组织肉瘤建议及时就医,以综合治疗为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软组织肉瘤的生物行为认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逐渐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那么你知道应用于临床的综合治疗都有哪些吗?

手术切除是软组织肉瘤的重要 *** ,例如囊内切除、根治手术、边缘切除等。

单一的手术治疗方式虽然不适应肉瘤的治疗,但对于软组织肉瘤来说,手术治疗仍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低度恶性的肉瘤来说,像囊内切除、根治手术、边缘切除等都是常见的手术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软组织肉瘤治疗需要兼顾疗效和对身体的损伤,也就是说在取得同样的疗效又不损伤机体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手术切除,还要辅助以其他的治疗。

术前放疗能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增加局部肿瘤控制率。

如果患者的软组织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那么术前放疗或能起到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增加局部肿瘤控制率的作用。但是若采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而且术后切口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所以对于术前放疗的患者来说,距手术3~6周的间歇期,可以减少放疗急性损伤、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术后放疗可抑制残留的微小亚临床病灶,但对于团块状的巨大肿瘤难以奏效。

如果患者的软组织肉瘤组织学分级高,那么术后放疗通常是合理且需要的。不过术后放疗的效果有限,主要抑制残留的微小亚临床病灶,对于大结节形、团块状的巨大肿瘤,往往很难发挥效果。

对于小于5cm复发率较少的肿瘤来说,放射治疗并不是必须的,还需要听取医生的建议,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三.随着综合治疗的进步,精准外科理念也在逐渐更新

综合治疗的技术不断进步,精准外科理念也在随之更新。我们都知道手术是软组织肉瘤的主要根治手段,但是术后局部复发可能会影响软组织肉瘤的远处转移,所以,外科追求的是肿瘤切除为目标的外科切缘与保肢和重建之间的平衡、兼顾。

而综合治疗在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同样给手术切缘提出了新挑战,要知道合理的手术切缘能反映局部治疗成功与否,还是预测局部复发风险的关键因素。

根据2021年发布的《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整合了外科边界、综合治疗、肿瘤的生物学特征等,提出根据软组织肉瘤的不同生物学行为,进行外科分层治疗。若患者的软组织肉瘤处于安全外科边界下,且切除后不会对肢体重大功能造成影响,主要还是手术治疗。

若患者的软组织肉瘤对于传统的放疗化疗比较敏感或极度敏感,其治疗则以放疗化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助。即便如此,治疗软组织肉瘤仍以手术为重要方式,而对于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还要注意影响软组织肉瘤预后的因素

四.注意!这些因素会影响软组织肉瘤的预后

局部复发是评价手术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

如果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那就意味着肿瘤的局部治疗失败,因为评价手术质量的主要指标就是局部复发。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治疗手段的进步,虽然能够把肿瘤的复发率控制在20%以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术后局部和复发仍旧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

因为影响复发的因素有很多,肿瘤的大小、分级、分型、病人的年龄等都可能会增加复发的风险。例如对于纤维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腱鞘膜患者来说,由于这类肿瘤亚型的边界不清,复发的风险也会比其他类型高,其中纤维肉瘤可能会达到2.5倍

而且手术治疗是肉瘤治疗的主要方式,如果患者出现复发的情况,很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

肿瘤分期是影响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不同分期存活率存在差异。

和其他疾病一样,肿瘤的分期同样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例如一期患者5年的存活率为90%,二期患者的存活率为70%,但是四期患者5年的存活率仅为10%。由此可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软组织肉瘤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远处转移是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或受肿瘤大小的影响。

要知道发生远处转移是软组织肉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肿瘤的分级、大小、手术切缘等都是影响肿瘤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

就拿肿瘤的大小来说,根据一项报告显示,直径>5cm且<10cm的肉瘤发生转移的概率为34%,当肉瘤的直径≥15cm且<20cm,出现转移的概率为58%!这也会影响软组织肉瘤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亚农, 陈勇. 软组织肉瘤诊治热点和难点问题.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3(2):5.

<2>殷静综述, 杨锡贵审校. 软组织肉瘤综合治疗进展. 实用癌症杂志, 2009, 24(3):3.

<3>石远凯, 郏博. 软组织肉瘤治疗进展. 中国肿瘤临床, 2014, 41(24):5.

<4>周宇红, 牛晓辉. 软组织肉瘤的精准化诊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2(005):011.

癌友幸存11年?新疗法有效率达80.3%

随着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免疫治疗声名大噪,更是成为了癌症治疗舞台的C位。但对于大部分实体瘤肿瘤患者来说,效果却差强人意。


目前,针对实体瘤另一开创性技术--TILs疗法在国际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1

接受TIL疗法的患者至今已幸存11年


2009年,41岁的梅琳达·巴契尼(Melinda Bachini)被确诊为胆管癌。确诊后的第3周,Melinda做了手术,切除了2/3含有癌性胆管部分的肝脏。


然而不幸的是,3个月后癌症转移到了双肺,尽管接受吉西他滨和顺铂的化疗后,阻止了癌症的进展,但是副作用让她痛不欲生。


之后,她选择接受基因测序和肿瘤免疫相结合的治疗。两周之后,困扰了Melinda很久的慢性咳嗽开始缓解了。


治疗后仅仅1个月,她全身肿瘤开始迅速缩小,体力恢复很快。


在接收第2次治疗前肺部布满的肿瘤,第二次TILs治疗20个月后复查,这些肿瘤都非常显著的缩小了。


如今已晋升为祖母,成为首位晚期胆管癌超过10年的幸存者!

02

转移性肿瘤完全消退!


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领导的转移性宫颈癌研究中,一名患有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接受了多种联合化疗方案,包括顺铂、长春新碱和博来霉素,然后用吉西他滨加顺铂联合放疗。


随后发现转移,包括主动脉旁,双侧肺门,颅下和髂骨部位。治疗后,肿瘤在所有部位完全消退。(见图A和图C)


另一患者患有转移性腺癌,但对化放疗无效,而且肿瘤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和肝脏表面。


在TILs治疗前,在腹膜后、腹壁、肝旁和盆腔等多处存在肿瘤转移。治疗后,出现完全的临床缓解,肿瘤消失。(见图B和图D)

03

细胞疗法:TILs大放光彩


TILs疗法与一般的细胞免疫疗法存在很大差别。TILs的免疫细胞来自于肿瘤组织,这直接决定了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的能力。


通过确定患者肿瘤中特定的突变,之后利用突变信息找到能够最有效针对这些突变的T细胞,最后提取出患者肿瘤中细胞突变的T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后,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


最重要的一点是TILs细胞具有精准识别癌细胞的能力。这种新疗法可以被认为是为患者“量身定制”,所以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04

肺癌:肿瘤病灶直径平均缩小38%


在2021年的AACR会议上,由美国知名癌症中心莫菲特癌症研究中心(H. Lee Moffitt )主导的Ⅰ期临床结果公布:


在12名可评估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TILs疗法可达到25%的总缓解率。


在平均随访1.4年时,3名患者病情缓解,其中2名患者达到持久的完全缓解,并且已超过一年。


值得振奋的是,大部分患者在接受TILs治疗后,肿瘤病灶都有所缩小,在接受治疗后的之一次CT扫描时,肿瘤病灶直径平均缩小38%!

05

转移性乳腺癌:肿瘤完全消失


在2018年《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关于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一名难治性激素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了4种突变蛋白(SLC3A2,KIAA0368,CADPS2和CTSB)的TILs治疗。


治疗22个月后,肿瘤完全消失且4年后未出现进展或复发。


06

宫颈癌:首次获FDA突破治疗指定


在一项LN-145用于晚期宫颈癌的II期临床研究中,入组的患者大多接受过2-3种治疗,但效果均差强人意,属于难治性病例。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时,LN-145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为44%,疾病控制率为85%,其中3名患者肿瘤完全消失,9名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12例患者中有11例持续应答,并且没有任何发送严重的不良反应。


基于此临床试验的惊艳数据,美国FDA授予LN-145针对晚期宫颈癌突破性疗法地位,这意味着FDA对该疗法的重视,药物审批也进入快车道,以最快的速度惠及癌症患者。


07

结直肠癌:转移灶完全消失


在2016年发表的研究中,一名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了靶向KRAS G12D突变的TILs治疗后,患者肺部的7个转移灶中有6个明显缩小,其中3个完全消失。


患者在4年后疾病没有发生任何恶化。


08

卵巢癌:曙光初现


由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在卵巢癌中一直没有成功。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进行治疗。


6例晚期转移性高级别浆液性OC的患者接受了ipilimumab后进行手术,接受TILs疗法,再接受低剂量IL-2和nivolumab。


结果显示,一名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其他五名患者经历了长达12个月的疾病稳定期。


初步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TILs疗法结合是可行和安全的。

09

黑色素瘤:疾病控制率80.3%


在2021年ASAO会议上,基于TILs细胞的创新型疗法LN-144(Lifileucel)更新了黑色素瘤的临床结果,再次引起了轰动。


结果显示:疾病控制率高达80.3%;客观缓解率达到36.4%,其中2名患者完全缓解,23名患者部分缓解,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2年后,肿瘤完全消失。


更引人注目的是,患有PD-L1阴性的患者也有响应,这说明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仍能获益于TILs疗法。


对于PD-1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几乎没有其他治疗选择,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几乎无与伦比。

10

骨肉瘤:生存期翻倍


研究人员首次公布了TILs和PD1疗法联合治疗骨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这项研究中,有30例患者接受了PD1治疗,另外有30例患者接受了TILs+PD1疗法治疗。


结果显示:只接受PD1治疗的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评估中死亡,平均总生存期为6.6个月。


而接受TILs+PD1的30名患者中有10名存活,客观缓解率达到33.3%,并且10例患者中有2位患者出现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完全消失。


平均总生存期为15.2个月,对比仅接受PD1治疗的患者,生存期翻了一倍多!

11

五大优势


1.杀伤能力更强TILs的免疫细胞来自于肿瘤组织,直接决定了免疫细胞识别及杀伤肿瘤的能力更强。


2.治疗更精准利用肿瘤杀伤性TILs淋巴细胞进行癌症免疫治疗具有特异性,针对性杀死癌细胞,肿瘤病灶明显缩小。定向筛选过程,确保只扩增识别肿瘤细胞的免疫细胞。


3.抗复发性强:对于手术后残存肿瘤细胞的清除,对于手术后抗复发性与转移治疗,配合放化疗更有显著疗效。


4.适应癌种广:适应症广,对原发肿瘤、转移灶均有明显疗效。体外试验后回输,安全性高,回输次数少,副作用小。


5.联合效果倍增:研究团队联合使用TILs疗法和PD-1抗体,通过PD-1/PD-L1抗体可以解除免疫抑制,让回输的TILs细胞更加“愉快”的杀死癌细胞。

TILs疗法在卵巢癌、肉瘤及头颈部等恶性肿瘤中发挥出巨大潜力,相信以后在其他癌症的治疗中也可以发挥同样作用;


目前各项临床研究表明,TILs疗法将有待不断改进和发展,最终将成为人类抗癌的新武器。


除了TIL技术,此外还有TCR-T技术、CAR-T技术、naCTL等技术也表现出了优秀的临床效果,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来看,未来可期。


期待免疫细胞疗法取得更多突破,给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奇迹。



病理性骨折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之一医院骨肿瘤科

作者:尹军强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其预后差。目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70%,转移患者则更低。多种因素已被证实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病理性骨折(pathologic fractures,PFs)是骨肉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图1),但PFs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针对该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文献回顾和讨论。

图1. 右肱骨近端骨肉瘤的病理性骨折(来自Xie L,J Surg Oncol.2012.)


骨肉瘤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原因有哪些?

PFs在骨肉瘤患者中发生率约为5%-10%,尤其好发于高级别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肱骨和股骨多见(图2)。骨肉瘤患者发生PFs的原因包括:组织分化程度、细胞密度、骨皮质破坏、骨基质丢失、活检或化疗后肿瘤坏死致骨机械支撑强度减弱等。

图2.骨肉瘤病理性骨折发生部位(来自Bramer JA,Eur J Cancer.2007.)


病理性骨折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吗?

以往认为,PFs对骨肉瘤患者的疾病进程有不利影响。主要理论依据为PFs通过形成血肿导致肿瘤细胞扩散并污染相邻软组织、关节或进入血管系统,促进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多项研究探讨了PFs和骨肉瘤预后之间的关系。

Coley, Lee等人报道,PFs骨肉瘤患者的总生存率降低,并将其归因于肿瘤扩散。然而,Haynes L等其他研究者报道,PFs未增加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患者的总生存率也未受到PFs的影响。

因此,关于PFs和骨肉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Table 1),各研究结果的差异原因值得深思。那么,PFs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确切影响是什么? 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策略是否需要调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篇关于PFs和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代表性文献。

SEAN P等人2002年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了52例PFs和55例NPFs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PFs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升高。并且多因素分析显示,PFs是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但Xie L、Haynes L等人的研究显示,PFs对患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均无明显影响。

对比三项研究可发现,在SEAN P等人的研究中,只有63%的患者在术前接受了化疗,而Xie L和Haynes L等人的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新辅助化疗(Table 2)。此外,Xie L和Haynes L的研究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在15岁以下,并且Xie L的研究中,骨折组儿童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骨折组。这提示我们,年龄和新辅助化疗是各项研究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

以往关于病理性骨折与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研究很少有涉及年龄因素的亚组分析。那么,PFs对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与年龄、新辅助化疗及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是否真实存在呢?接下来分享的两篇来自Schlegel M和Kelley LM等人的文章对进一步理解PFs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Schlegel M和Kelley LM等人2018年在Oncology发表了一篇关于PFs和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文章,该文章首次对儿童和成人骨肉瘤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了PFs分别对儿童和成人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作者回顾了单中心2000年-2011年诊断为骨肉瘤(OS)和尤文肉瘤(ES)患者,对患者生存率和局部复发进行了整体分析和年龄亚组分析。

骨肉瘤患者的整体分析结果显示,PFs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24),局部复发率明显增加(P=0.042)。对成人组患者的分析结果与整体患者分析结果一致,并且成人组PFs对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影响的显著性较整体分析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P=0.004;5年局部复发率,P=0.024)。但儿童组分析显示,PFs对5年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均无明显影响(5年生存率,P=0.806;5年局部复发率,P=0.573)。尤文肉瘤患者整体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一致,PFs对ES患者的5年生存率(P=0.436)和局部复发率(P=0.320)均无显著影响(图3)。

图3. 生存分析(来自Schlegel M,Oncology.2018.)


该文章结果提示,成人组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都受到PFs的影响,但PFs均不影响骨肉瘤儿童组患者和各年龄尤文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为何PFs影响骨肉瘤成人患者预后,而非骨肉瘤儿童,对尤文肉瘤患者预后普遍影响较小呢?我们认为,可能原因有:

1)根据以往研究,与骨肉瘤患者相比,尤文肉瘤患者对化疗更敏感。这篇研究也再次证明这点,47.6%的骨肉瘤对化疗反应良好、尤文肉瘤高达73.6%(P<0.05)。

2)骨肉瘤儿童患者比成人患者对化疗更加敏感?在这篇研究中,骨肉瘤成人组中46.4%患者对新辅助化疗反应良好,骨肉瘤儿童组患者为65.4%(P<0.05);此外,儿童骨肉瘤患者的化疗敏感性(65.4%)和尤文肉瘤患者化疗敏感性(73.6%)相近。

Schlegel M和Kelley LM等人2018年的这篇文章提醒我们,PFs对OS儿童和成人预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影响,可能是由化疗敏感性差异引起,这也突出了新辅助化疗对PFs患者尤为重要。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原因,例如儿童和成人患者的血肿微环境、免疫反应等差异。

为进一步明确上述发现,Schlegel M和Kelley LM等人扩大样本量,回顾性分析了2847例1980年-2010年间治疗的原发性高级别四肢骨肉瘤患者,并于2020年发表在著名杂志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这是迄今为止评估PFs预后价值规模更大的骨肉瘤患者队列研究。该研究评估了PFs与骨肉瘤换预后之间的相关性,除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外,还对成人和儿童组骨肉瘤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整体分析显示,PFs患者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无PFs患者,PFs在整个队列中具有显著的阴性预后价值(5年OAS,P=0.007;5年EFS,P=0.026)(图4)。

图4. 整个队列骨肉瘤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自Kelley LM et al, J Clin Oncol. 2020.)


成人组分析结果和整体分析结果仍一致,并且PFs对成人组骨肉瘤患者预后影响的显著性更高(5年OAS,P<0.001;5年EFS,P<0.001)(图5)。但儿童组分析结果显示,PFs对儿童骨肉瘤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5年OAS,P=0.649;5年EFS,P=0.604)(图6)。在局部复发率方面,整体分析显示,PFs患者的局部复发率显著增高(P=0.065),在成人组分析也得到一致结果(P=0.007),但儿童组,PFs并未增加局部复发率(P=0.689)(Table 3)。

图5. 成人组骨肉瘤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自Kelley LM et al,J Clin Oncol.2020.)


图6. 儿童组骨肉瘤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自Kelley LM et al,J Clin Oncol.2020.)


Schlegel M和Kelley LM等人的这篇研究再次说明,PFs主要影响成人骨肉瘤患者的预后,而非儿童患者。那么,PFs对骨肉瘤儿童和成人患者预后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从这篇研究中我们可发现,59.5%的骨肉瘤儿童患者对新辅助化疗反应良好、达到1-3级,但骨肉瘤成人患者中,对新辅助化疗反应良好的仅占44.4%(Table 4)。因此,化疗敏感性差异可能是导致PFs对骨肉瘤儿童和成人患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之一。


综合各研究,PFs对骨肉瘤患者预后和局部复发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OS成人患者中,PFs对OS儿童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OS成人和儿童患者的化疗敏感性差异可能是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之一。然而,化疗反应是否为PFs影响OS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仍有待研究进一步证实,针对化疗反应的亚组分析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有必要的。


伴发病理性骨折的骨肉瘤患者可以安全地进行保肢手术吗?

考虑到PFs有导致疾病进展的风险,PFs过去被认为是骨肉瘤患者保肢治疗的禁忌症,并与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和不良预后相关,其主要原因为:

1)局部血肿形成,导致肿瘤细胞扩散至周围组织和邻近关节;

2)微循环损伤可能促进转移。

但是,近年来,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发展,病理性骨折似乎不再认为是保肢手术的禁忌证。几项研究比较了PFs骨肉瘤患者保肢手术和截肢手术的局部和全身结果,显示了保肢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SEAN P等人2002年发表了首篇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保肢手术和截肢手术的PFs患者的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图7)。随后,Zhu J等、Malagelada F等、Haynes L等的研究以及多项Meta分析也得出一致的结果。

尽管也有研究报道,保肢手术的局部复发率高于截肢手术,但两种手术方式在生存率或转移性扩散方面无显著差异。目前关于骨骨肉瘤PFs的治疗 *** 的对比研究较少,多中心和前瞻性研究是必要的,将有助于这一患者群体的治疗。

图7. 保肢和截肢手术骨肉瘤患者的生存分析(来自SEAN P et al,J Clin Oncol.2002.)


第二节内容中提到,PFs对骨肉瘤儿童和成人患者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化疗敏感性可能是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突出了新辅助化疗对于该类患者的重要性。也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选择决策时,化疗反应是预测整体生存和局部控制的指标之一。

此外,对发生PFs的骨肉瘤患者,分层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尤其对于成人骨肉瘤患者,如何优化化疗方案,提高化疗敏感性是减少PFs对其预后影响的有效措施。但是,对化疗耐药的成人患者,在选择保肢手术时需更加慎重。

局部复发和预后与包肢手术中肿瘤切缘之间存在相关性。对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骨肉瘤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新辅助化疗,并尽可能通过获得安全的手术边缘实现局部控制和肢体功能的保留。同时,优化化疗方案、提高化疗敏感性是消除PFs对骨肉瘤患者预后影响的有前景措施。

有理由认为,保肢手术是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病理性骨折的首选治疗 *** 。在合理的化疗方案和严格的病例选择条件下,发生PFs的骨肉瘤患者可以安全地接受保肢手术治疗。同时,PFs骨肉瘤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程度,化疗后是否能获得良好的外科边界;

2)骨折粉碎程度;

3)骨折是否累及血管神经结构;

4)非包裹性血肿,肿瘤或血肿对周围组织和邻近关节的侵袭程度;

5)术中能否获得安全的手术边缘;

6)有无多发转移扩散;

7)单发或多发骨折,能否一期全部切除并重建肢体功能;

8)周全的围手术期计划等;

9)患者及家属意愿。

参考文献

<1> Huvos AG et al. Telangiectatic osteogenic sarcoma: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24 patients. Cancer. 1982.

<2> Carsi B. Primary osteosarcoma in *** s older than 40 year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3> SEAN P. Pathologic fracture in osteosarcoma.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2.

<4> Bramer JA et al. Do pathological fractures influence survival and local recurrence rate in bony sarcomas? Eur J Cancer. 2007.

<5> Xie L. Pathologic Fracture Does Not Influence Local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in High-Grade Extremity Osteosarcoma With Adequate Surgical Margins. J Surg Oncol. 2012

<6> Zuo D, Zheng L, Sun W, Hua Y, Cai Z. Pathologic fracture does not influence prognosis in stage IIB osteosarcoma: a case-control study. World J Surg Oncol. 2013 Jun 24;11:148. doi: 10.1186/1477-7819-11-148. PMID: 23799947; PMCID: PMC3711896.

<7> Salunke AA, Chen Y, Tan JH, Chen X, Khin LW, Puhaindran ME. Does a pathological fracture affect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of the extremitie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ysis. Bone Joint J. 2014 Oct;96-B(10):1396-403. doi: 10.1302/0301-620X.96B10.34370. PMID: 25274928.

<8> Malagelada F et al. Pathological fracture in osteosarcoma: is it always an indication for amputation? Ortop Traumatol Rehabil. 2014.

<9> Deng ZP, Ding Y, Puri A, Wang EH, Gulia A, Durban C, Niu XH.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Nonmetastatic Extremity Osteosarcoma with Pathological Fractures. Chin Med J (Engl). 2015 Oct 5;128(19):2605-8. doi: 10.4103/0366-6999.166025. PMID: 26415798; PMCID: PMC4736862.

<10> Chung LH, Wu PK, Chen CF, Weng HK, Chen TH, Chen WM. Pathological fractures in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6 Dec 28;17(1):503. doi: 10.1186/s12891-016-1351-x. PMID: 28031047; PMCID: PMC5192576.

<11> Salunke AA, Shah J, Gupta N, Pandit J. Pathologic fracture in osteosarcoma: Association with poorer overall survival. Eur J Surg Oncol. 2016 Jun;42(6):889-90. doi: 10.1016/j.ejso.2016.02.255. Epub 2016 Mar 14. PMID: 27012998.

<12> Haynes L. Pathologic fractur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steosarcoma: 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7

<13> Zhou Y, Lu Q, Xu J, Yan R, Zhu J, Xu J, Jiang X, Li J, Wu F. The effec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a meta- *** ysis of 14 studies. Oncotarget. 2017 Aug 21;8(42):73037-73049. doi: 10.18632/oncotarget.20375. PMID: 29069847; PMCID: PMC5641190.

<14> Zhu J, He T, Wei Z, Wang Y. Retrospective *** ysis of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complicated by pathological fracture by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limb salvage surgery. J BUON. 2018.

<15> Schlegel M. Impact of Pathological Fractures on the Prognosis of Primary Malignant Bone Sarcoma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05 Patients. Oncology. 2018.

<16> Zhu J, He T, Wei Z, Wang Y. Retrospective *** ysis of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complicated by pathological fracture by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limb salvage surgery. J BUON. 2018 Nov-Dec;23(6):1809-1815. PMID: 30610807.

<17> Lozano Calderón SA, Garbutt C, Kim J, Lietz CE, Chen YL, Bernstein K, Chebib I, Nielsen GP, Deshpande V, Rubio R, Wang YE, Quackenbush J, Delaney T, Raskin K, Schwab J, Cote G, Spentzos D. Clin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Pathologic Fracture-associated Osteosarcoma: MicroRNA profile Is Different and Correlates with Prognos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9 Sep;477(9):2114-2126. doi: 10.1097/CORR.0000000000000867. PMID: 31389890; PMCID: PMC7000091.

<18> Kelley LM et al. Pathological Fracture and Prognosis of High-Grade Osteosarcoma of the Extremities: An Analysis of 2,847 Consecutive Cooperative Osteosarcoma Study Group (COSS) Patients. J Clin Oncol. 2020.


作者简介

尹军强

中山大学附属之一医院骨肿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中山一院柯麟菁英人才。

骨肉瘤治愈存活30年,骨肉瘤治愈存活五年后还会复发吗-第1张图片-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创新转化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肿瘤微创学组、骨盆、四肢学组委员等。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线观点。

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进展

01 肉瘤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展

周宇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

【摘要】骨与软组织肉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具有复杂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子遗传学特点。化疗虽然是进展期或转移性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基因测序和药物研发的深入,多种靶向药物的疗效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试验和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部分新药获得适应证批准或进入优先审批。这些药物或可改变我们当前和未来的临床实践。

【关键词】肉瘤 ;靶向治疗 ;新药

引用本文:

周宇红.肉瘤靶向治疗新药研究进展.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4):1-7.


02 软组织肉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宋正清,周宇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肿瘤内科,上海 200032)

【摘要】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是一组分型复杂、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虽然化疗是复发转移STS患者的姑息一线治疗选择,但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治疗在STS中进行了广泛探索,本文将就STS的免疫学特征,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疗法、肿瘤疫苗等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及技术在STS中的应用进行梳理。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性细胞疗法 ;肿瘤疫苗

引用本文:

宋正清,周宇红.软组织肉瘤的免疫治疗进展.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4):8-12.


03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刘梦梦,卢秀霞,杨静,徐步舒,张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广州 510060)

【摘要】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是一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且病理亚型分类繁多。目前STS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传统治疗手段对于晚期和复发患者的疗效尚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STS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以及药物作用靶点得以被发现。针对不同通路和特异性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也被证实有显著临床疗效,为晚期不能耐受手术和化疗的STS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简要阐述近年来STS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关键词】软组织肉瘤 ;靶向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

引用本文:

刘梦梦,卢秀霞,杨静,等.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4):13-18.


04 二代测序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田凯,姜亚飞,华莹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之一人民医院 骨科 上海市骨肿瘤研究所,上海 200080)

【摘要】二代测序是一种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测序的技术,常用的二代测序技术包括全外显子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和RNA测序等。在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利用二代测序不仅可以辅助诊断临床上常规诊断 *** 难以鉴别的肿瘤类型,并且可以通过测序发现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肿瘤驱动基因和突变,从而有助于实现精准治疗。本文主要阐述二代测序常用技术及其特点,并就二代测序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二代测序 ;骨与软组织肿瘤 ;辅助诊断 ;靶向治疗

引用本文:

田凯,姜亚飞,华莹奇.二代测序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4):19-24.


05 分子靶向治疗前的骨巨细胞瘤药物治疗

李远,徐启明,徐海荣,牛晓辉(北京积水潭医院 骨肿瘤科,北京 100035)

【摘要】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多样生物学特性的原发交界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部分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较高的复发率。骨巨细胞瘤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清楚,主要表现为溶骨引起的临床症状。其治疗策略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栓塞及药物治疗等为辅。骨巨细胞瘤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干扰素、抑制破骨细胞导致骨吸收的双膦酸盐及可阻断破骨细胞成熟从而抑制其溶骨的地舒单抗。干扰素在骨巨细胞瘤的治疗中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文献均为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对照组,证据级别不高。目前双膦酸盐主要用于骶骨、脊柱和骨盆部位的骨巨细胞瘤,包括局部治疗困难、术中出血风险高、复发率高等高危患者。但由于缺乏足够证据的临床试验,其使用时限、不良反应等也仅限于个人经验。近年来地舒单抗用于骨巨细胞瘤的药物治疗,并显示出优异的治疗效果,有逐渐替代双膦酸盐的趋势。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骨巨细胞瘤复发,治疗不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骨巨细胞瘤。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干扰素 ;双膦酸盐

引用本文:

李远,徐启明,徐海荣,等.分子靶向治疗前的骨巨细胞瘤药物治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21,7(4):25-30.

每日一味抗癌中药——狗脊,配伍组方可有效应对肿瘤骨转移腰痛

狗脊

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产于福建、四川、云南、浙江等地。秋冬两季采挖,除去细根、叶柄及金黄色绒毛,酒浸一日,蒸后切厚片,晒干。

别名】金毛狗脊,金毛狗,金狗脊,金毛狮子,猴毛头,黄狗头。

性味】苦、甘,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腰脊,祛风湿。

应用

  • 肿瘤治疗

本品主要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的腰痠腰痛。常与杜仲、牛膝、骨碎补、延胡索、土茯苓、地鳖虫等配伍。

  • 其他应用

(1)肝肾亏虚兼感风寒湿邪所致的腰痛脊强、足膝软弱:常配伍萆薢、杜仲、续断,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风寒湿痹、足膝关节疼痛,可与川乌、萆薢等祛风除湿之品配用。


(2)肾阳不足之小便过多、妇女白带过多及男子肾虚遗精

年老小便过多者,可单用或配益智亡、茯苓、杜仲等以益肾缩尿;

妇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可以与芡实、白果、白蔹同用,以温肾固摄,祛湿止带;

男子肾虚遗精,腰酸腿软,则配远志、杜仲、当归等。

此外,狗脊外用可治疮疡肿毒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小便黄赤、口苦舌干者忌服。

文献论述

神农本草经》:主腰背强,机关缓急,周痹寒湿,膝痛。

本草纲目》:强肝肾,健骨,治风虚。

骨肿瘤有哪些类型?发现骨肿瘤后要如何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内的肿瘤,根据组织学类型和肿瘤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1、骨肉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长骨的干部,最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

2、骨转移瘤:是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到骨骼的一种类型,常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和甲状腺癌等。

3、骨巨细胞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成年人的长骨或骨盆。

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恶性骨肿瘤,通常发生在成年人的长骨或骨盆。

5、骨样骨瘤: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长骨。


除了这些骨肿瘤以外,还有很多骨肿瘤的类型,如尤文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瘤、软骨母细胞瘤等等,具体可以进一步通过就诊询问医生。


当发现骨肿瘤时,进一步的诊断需要通过临床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质和类型。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和PET-CT等,其中MRI和PET-C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更好地确定肿瘤的范围、浸润和转移情况。


对于骨肿瘤的治疗,具体方案需要根据肿瘤类型、良恶性质、患者年龄、肿瘤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有时也可以采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减轻症状和提高生存率。

碳量子点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触发骨肉瘤143B细胞系凋亡论文

Yang Jiao,1 Yimin Guo,2 Yingcong Fan,3 Rui Wang,1 Xiang Li,1 Hao Wu,1 Zhichao Meng,1 Xin Yang,1 Yunpeng Cui,1 Heng Liu,1 Liping Pan,1 Talatibaike Maimaitijuma,1 Jiazhen Zhang,4 Yahong Wang,5 Yongping Cao,1 and Tao Zhang2,6

1北京大学之一医院骨科,北京,100034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191

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研究所,北京100142

4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69

5哈尔滨成程生命与物质研究所,哈尔滨150500

6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

目的:碳基纳米材料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治疗癌症等复杂疾病方面。在此,我们报告一种新型碳基纳米材料,命名为碳量子点(CQDs),它具有治疗癌症的潜力。我们对CQDs在体外和体内对骨肉瘤143B细胞系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 。使用细胞计数法、中性红检测法、乳酸脱氢酶分析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Annexin V/碘化丙啶(PI)来检测CQDs对143B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和凋亡作用。用氧化敏感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用JC-10法检测CQDs作用下143B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MMP)。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细胞色素C、caspase-3、裂解caspase-3、PARP1和裂解PARP1分析CQDs对143B细胞系的影响。以荷瘤雄性BALB/c裸鼠为实验对象,研究CQDs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体重变化、血液学检查和主要器官组织学分析,验证CQDs在雄性BALB/c小鼠体内的生物安全性。结果。CQDs对143B细胞系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和诱导凋亡作用。CQDs还可显著提高143B细胞内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CQDs增强凋亡蛋白表达,通过触发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143B细胞凋亡。CQD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肿瘤体积抑制率为38.9%,肿瘤重量抑制率为30.1%。所有生物安全性试验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主要器官未见坏死和炎症。结论。CQDs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途径诱导143B细胞系的细胞毒性。CQDs不仅具有抗肿瘤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CQDs作为一种新型的碳基纳米材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型癌症治疗 *** 。

1、简介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恶性骨肿瘤的35%。近年来,随着保肢手术、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的发展,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逐渐提高至80%以上。然而,这些治疗方案尚存不足,如肿瘤复发、切口感染、费用昂贵,以及其它副作用。

近年来,碳基纳米材料已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相比他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效应而备受关注,如密度低、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毒性低、细胞穿透力强。新型碳纳米结构已被应用于药物传递、抗菌活性、临床检测、抗肿瘤活性、及生物工程。然而,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利用度有待进一步研究。迄今为止,很少有研究表明碳基纳米材料具有不同的细胞效应。

在此,我们描述了新的碳基纳米材料,命名为碳量子点(CQDs),以及它们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CQDs为片状结构,可通过独特的脉冲过程简单制得,纳米碳颗粒由羟基覆盖。碳粒子的平均直径约为5.58?nm,纳米片的厚度相当于多层石墨烯。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胶体CQDs对体外肿瘤细胞影响,以评价其细胞毒性,同时使用异种移植模型,检测其体内抗肿瘤作用

2 材料和 ***

2.1 CQDs的制备与表征

采用石墨板(100×30×5mm,纯度99.9%,JXSHA, Co., Ltd., China)作为碳源。以高温纯化石墨板为碳源,采用液相脉冲电解法制备碳量子点(CQDs)。高温纯化步骤如下:将携带待净化石墨板的石墨舟置于高温炉内,在氩气环境下升温至2800℃,保温240小时,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纯化后的石墨纯度可达99.999%。具体的电解 *** 是将两块高温纯化石墨板平行放置在水箱(150×80×60mm)中,板间距为10?mm,然后注入500?ml去离子水,然后将两块石墨板连接到单极性脉冲电源(Jingxin Co., Ltd., China)的正负极上,最后电解(电压=5V,频率=20KHz)180小时后,制备出浓度为1mg/ml的碳量子点溶液。为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将CQDs浇铸在铜网上(300目,Ted Pella Co., USA)。在空气中干燥后,通过在200KV下操作的JEM-2100F透射电子显微镜(FTEM, Tokyo, Japan)观察样本。将样本滴到硅板上,并在空气中干燥。通过FTEM获得的颗粒直径,使用成像软件(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9000 Rockville Pike, Bethesda, Maryland, America)测量一次颗粒尺寸。使用动态光散射(DLS)光谱仪(DLS-7000, Otsuka Electronics Co., Inc., Osaka, Japan)评估样本的粒径分布。图1(a)显示了CQDs的基本特性。我们制备了3种浓度的CQDs,低浓度(69μg/ml)、中等浓度(138μg/ml)和高浓度(276μg/ml))用于研究。

图1

碳量子点的基本特性及其对143B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和凋亡作用。(a) CQDs在胶体溶液中的TEM图像及其颗粒尺寸分布。(b) 在24, 48, 和72?h,用光学显微镜(40倍放大倍数)观察CQDs(276μg/ml)作用下143B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通过(c)CCK-8分析,(d)NR分析和(e)LDH渗漏测定CQD处理143B细胞在24、48和72小时的细胞活力。(f)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仪分析CQD诱导143B细胞凋亡,柱状显示细胞凋亡率。结果为三次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 < 0.05; ??p < 0.01 )。

2.2 细胞培养

人骨肉瘤143B细胞系购自KeyGEN BioTECH (Nanjing, China)。将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FBS, Gibco, USA)和1%青霉素/链霉素(PS, Gibco, USA)的Dulbecco改良Eagle's培养基(DMEM, Gibco, USA)中于37℃、5% CO条件下培养。

2.3 细胞计数检测

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Dojindo,Japan)评估细胞存活力。将细胞以每孔5×103个细胞的密度种植在96孔板中,并用CQDs培养24h、48h和72h。然后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 Gibco, USA)洗涤细胞两次。每个孔加入CCK-8操作液,并在5%的CO2,37℃条件下再保持2小时。使用多功能酶标仪(SYNGENE, Cambridge, UK)在450nm处记录吸光度。

2.4 中性红检测法

中性红检测法(NR, Beyotime, Shanghai, China)同时用来检测细胞活力。将细胞以每孔5×103个细胞的密度种植在96孔板 100?μl培养基中,然后加入CQDs。在培养24、48和72h后,用含有20μl中性红溶液的200μl培养基代替培养基再培养2h。然后加入200μl细胞溶解液提取染液。在540nm处记录吸光度。

2.5 乳酸脱氢酶泄漏检测

通过乳酸脱氢酶(LDH, Beyotime, Shanghai, China)渗漏测定细胞膜完整性。将细胞以每孔5×103个细胞的密度种植在96孔板中。暴露在CQDs下24h、48h和72h后,从各个孔收集上清液并离心该溶液。将来自单个细胞的120μl上清液收集到另一个96孔板中,加入60μl的LDH测定试剂,然后培养30分钟。在490nm波长处记录吸光度。

2.6 细胞凋亡检测分析

将143B细胞接种并在6孔板中培养。然后用高浓度(276?μg/ml) CQDs处理细胞。处理后,在第24h、48h和72h使用FITC Annexin V凋亡检测试剂盒I(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USA)定量细胞的凋亡率。收集细胞并用冷磷酸盐缓冲盐水(PBS, Gibco, USA)洗涤两次,然后再悬浮于浓度为1×106/ml的1X结合缓冲液中。然后,将100μl溶液(1×105个细胞)转移到5ml培养管中。加入5μl的FITC Annexin V和5μl的碘化丙锭(PI)。轻轻涡旋细胞并在黑暗中25℃条件下培养15分钟。最后向每个试管中加入400μl的1X结合缓冲液,并用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s, San Jose, CA, USA)进行分析。

2.7 细胞内活性氧测定

用氧化敏感荧光探针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 Beyotime, Shanghai, Chin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被动扩散到细胞中,被酯酶脱乙酰形成非荧光2′,7′-二氯荧光素(DCFH)。通过DCFH与ROS反应生成荧光产物2,7-二氯荧光素(DCF,绿色荧光),测定细胞内ROS的含量。将143B细胞以1×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12孔板中。暴露在CQDs下12h、24h和48h后(细胞内ROS的变化早于细胞凋亡,因此我们提前了检测时间),从培养基中取出细胞并用PBS洗涤细胞3次。用无血清培养基将DCFH-DA稀释至终浓度为10μm,加入培养物中,并在37℃下培养20分钟。然后除去DCFH-DA稀释剂,用无血清培养基洗涤细胞3次。用多功能酶标仪(SYNGENE, Cambridge, UK)在485nm处读取荧光激发,在530nm处读取荧光发射。

2.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采用JC-10法(Solarbio, Beijing, China)检测143B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MMP)。JC-10是一种亲脂的氰菁阳离子染料,可以选择性地穿透线粒体,在膜电位降低(?Ψm)情况下,释放红色荧光逆转变为绿色荧光。健康细胞具有很高的膜电位;在健康细胞中,JC-10选择性地积聚在线粒体中,形成显示红色荧光的聚集物。在凋亡细胞中,JC-10为显示绿色荧光的单体。将细胞以3×105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加入CQDs (276?μg/ml)培养12h、24h和48h。将细胞用JC-10缓冲液并在黑暗中培养20分钟。然后用缓冲液冲洗细胞两次,然后使用多功能酶标仪记录荧光强度(对于绿色荧光单体485nm激发和530nm发射,对于红色荧光聚集体525nm激发和590nm发射),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2.9 免疫印迹分析

免疫印迹用于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细胞色素C、Caspase-3、裂解-Caspase-3、PARP1和裂解-PARP1)的表达。细胞在CQDs (276?μg/ml)培养72小时。取细胞,在裂解缓冲液中提取总蛋白。总蛋白用4-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预制胶(SurePAGE, Genscript, Nanjing, China)分离,并转移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Millipore Corporation, USA)上。在室温下用5%牛血清白蛋白(BSA)在Tris-缓冲盐水-Tween(TBST)溶液中封闭1小时,然后与抗Bax、Bcl-2、细胞色素C、Caspase-3、PARP1和裂解-PARP(Abcam, USA )和裂解-Caspase-3(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 USA)的一抗在4°C培养过夜。细胞膜在室温下与二抗(LABLEAD, Beijing, China)培养1小时。使用增强化学发光检测系统(GBOX-CHEMI-XT4, SYNGENE, Cambridge, UK)观察蛋白表达。

2.10 免疫荧光法

固定和渗透的143B细胞在室温下用1% 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封闭1小时,然后与一级抗体在4℃下培养过夜。在室温下,将细胞与二抗在黑暗中培养1小时,并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O *** MPUS, FLUOVIEW, FV1000, Japan)进行观察。

2.11 体内试验

健康雄性BALB/c小鼠(6-8周,18-20g)和雄性BALB/c裸鼠(4-6周,16-18g)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研究开始前,让所有小鼠在受控温度和12h亮/暗循环条件下习惯1周,并提供可自由获得的食物和水。该实验设计和程序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大学之一医院动物护理和使用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道德准则: J201808)。

2.11.1 抗肿瘤作用

通过20只雄性BALB/c裸鼠右侧缘皮下注射含143B细胞的200μl PBS,建立荷瘤小鼠模型。4周后,平均肿瘤体积约为340mm3。然后将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PBS)和CQDs组。各组荷瘤小鼠经胃灌注0.2ml的PBS或高浓度(276?μg/ml) CQDs,每日1次,连续4周。每组小鼠每周称重一次,并根据体重调节胃灌注量。胃灌注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小鼠。

肿瘤体积用以下公式计算:V(mm3)=L(mm)×W(mm)2/2,其中L表示肿瘤的最长直径,W表示肿瘤的最短/最宽直径。

肿瘤抑制率用以下公式计算:(/V对照)×100%,其中V为肿瘤体积。

肿瘤重量抑制率用以下公式计算:(W对照l-W治疗)/W对照)×100%,其中W为肿瘤重量。

2.11.2生物安全性评价

将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1月组和3月组,n=30),每组又分为3个小组(n=10):69μg/ml CQDs组,276μg/ml CQDs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10)经胃灌注生理盐水(NS)0.2mL,每天1次,连续4/12周。高浓度组(n=10)和低浓度组(n=10)的动物经胃灌注给予0.2ml高低浓度的CQDs,每天一次,连续4/12周。每组小鼠每2周称重一次。胃灌注4/12周后,处死CQD处理的小鼠和未处理的小鼠,收集血液用于血清生化检测和全血板试验。全血板试验检测血液(50μl):白细胞(WBC)、淋巴细胞( *** )、单核细胞(MONO)、中性粒细胞(NEU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其余血液离心取血清进行生化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胃灌注12周后,从各组收集组织。检查的组织包括心、肝、脾、肺、肾、脑。将样品固定在10%福尔马林中用于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器官样本被加工成石蜡切片,切成5毫米厚的切片,用H&E染色。使用显微镜(O *** MPUS, Japan)获取图像。

2.12. 统计分析

在cellaur实验中,使用GraphPad Pri *** 6.0 (GraphPad, San Diego, CA, USA)对至少三组独立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SD)进行数据表达。动物实验中使用SPSS 24.0版本统计软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测定各组间的显著性差异。基于双尾Student's t -检验,统计显著值为p < 0:05。

3 结果

3.1 CQDs抑制143B细胞增殖并提升细胞凋亡率。

将143B细胞置于CQDs 24、48、72h后,通过光学显微镜观测,CQDs在72h抑制143B细胞增殖(图1(b))。 为了证实CQDs可能抑制143B细胞增殖,进行了CCK-8分析(图1(c)), NR分析<图1(d)>和LDH渗漏试验法(图1(e))。经72h处理后,置于低浓度CQDs(69μg/mL,138μg/mL)的143B细胞活性无显著变化;然而,置于高浓度CQDs(276μg/mL)的细胞增殖显著下降(图 1(c)–1(e))。接下来,我们使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检测在高浓度CQDs(276μg/ml)处理24、48和72小时后细胞凋亡率。经高浓度CQDs(276μg/ml)处理,143B细胞凋亡率增加(图1(f))。这些结果表明,CQDs可降低细胞活性并增加其凋亡率。

3.2 CQDs激活活性氧(ROS)介导的线粒体途径

如图2(a)所示,高浓度CQDs (276?μg/ml)显著增加细胞内ROS水平。使用JC-10法检测经CQDs处理和未经CQDs处理的143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如图2(b)所示, 相比与对照组,置于高浓度CQDs在12、24和48小时,可显著降低143B细胞的MMP水平。

图2

置于及非置于CQDs处理中的143B细胞的ROS和MMP。(a)图显示143B细胞内ROS水平。(b)图显示143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相比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图像于40倍的放大倍数下拍摄。

3.3 CQDs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途径诱导143B细胞凋亡

与对照组相比,经CQDs处理的143B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表达明显升高。PARP-1表达也高于对照组。经CQDs处理的细胞Caspase -3被激活,产生裂解-caspase-3。CQDs组裂解-caspase-3表达高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经CQDs处理的143B细胞系PARP1的表达降低,裂解-PARP1显著升高(图 3(a) and 3(b))。以上数据表明,CQDs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诱导143B细胞凋亡。

图3

143B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a) 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经CQDs处理的143B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为三次实验的平均值±标准差。相比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b) 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43B细胞凋亡蛋白及600倍放大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进行观察。

3.4 CQDs具有抗肿瘤作用及良好的体内生物安全性

建立模拟人骨肉瘤的小鼠异种移植模型(图S1)。处理前,CQD(276μg/ml)处理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46:7±36:5mm3和332:6±55:2mm3。处理4周后,所有荷瘤小鼠均存活,与对照组相比,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变化(图4(a))。CQD处理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分别为2734:6±282:0mm3和4038:6±342:6 mm3;图4(b))。肿瘤体积抑制率为38.9%。CQD处理组肿瘤重量为2:0±1.1g,明显轻于对照组(2:9±0.9g)。肿瘤重量抑制率为30.1%

图4

CQDs体内抗肿瘤作用及生物安全性。(a) 荷瘤小鼠经CQDs或生理盐水处理4周后的体重。(b) CQDs处理的荷瘤小鼠皮下肿瘤解剖图像。(c) 经CQDs或生理盐水处理12周后BALB/c小鼠体重。(d) CQDs处理4周和12周后,对BALB/c小鼠进行全血板试验和血液化学分析。(e) 灌胃CQDs12周处死小鼠的H&E染色器官标本图像。图像于400倍的放大倍数下拍摄。结果为10个样品的平均值±标准差。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于CQDs的生物安全性,处理4周和12周后,所有BALB/c小鼠均存活,各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体重减轻<图4(c)>。经CQDs处理4周和12周,进行了血液化学分析结果和全血板试验。所有测试指标均在参考范围内(图4(d))。然而,CQDs组ALT、AST、Cr值均低于对照组。主要脏器用H&E 染色。经CQDs处理后,未有受试器官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学损伤(图4(e))。

4 论述

本研究采用人骨肉瘤143B细胞系,研究新型碳基纳米材料(CQDs)在体外和体内的潜在细胞毒性。经CCK-8、NR测定和LDH渗漏测定表明,当细胞置于高浓度(276μg/ml)CQDs时,在细胞活性上具有细胞毒性。结果表明,CQDs对143B细胞活性有相应的降低。

线粒体参与了细胞内死亡信号(比如氧化应激,DNA损伤)启动的整合和循环,调节细胞死亡途径,并发挥中心作用。诸如辐射、一氧化氮、砷、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阿霉素、汞和铜纳米结构的细胞毒性剂诱导凋亡时,线粒体参与其中。这些 *** 导致线粒体膜上形成孔隙。由于线粒体外膜(OMM)孔的形成,线粒体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导致线粒体膜电位(MMP)降低,并释放两组主要的促凋亡蛋白。其在正常状态下是隔离在细胞质中的膜间空间。就此,ROS的过量生成导致脂质、核酸和蛋白质的氧化,结果MMP的损失产生了明显反应。

ROS增加与细胞活性降低之间的相关性表明细胞内氧化应激与CQDs的细胞毒性有关。作为氧化应激的指标,活性氧的增加是其他碳基纳米材料造成细胞损伤的常见机制。当ROS诱导抗氧化防御机制,氧化应激会影响细胞完整性,并诱导细胞蛋白失活、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障碍和DNA损伤,最终很可能造成细胞凋亡或坏死。 过去研究表明,碳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引发氧化剂和抗氧化剂之间的不平衡来诱导细胞内氧化应激。由于其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原始石墨烯表现出活性氧介导的毒性作用。我们的结果显示,置于CQDs的143B细胞系,其MMP呈剂量依赖的降低,表明线粒体功能的降低。过量的ROS产生是线粒体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破坏了细胞内ROS的平衡。同时,MMP在维持ROS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CQDs诱导MMP的损耗会增加ROS的生成,导致细胞毒性。在其他类型的碳纳米材料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原始石墨烯可通过降低MMP并增加细胞内ROS来诱导细胞毒性,进而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触发细胞凋亡。线粒体是ROS产生的主要来源,过量ROS通过破坏MMP诱导细胞凋亡。通过研究细胞MMP来评估,CQD引起的ROS是否可能由损伤的线粒体功能所导致。置于CQDs可降低细胞MMP水平,表明线粒体功能性减低。过量的ROS生成在线粒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而MMP在维持ROS稳态中起关键作用。综上所述,CQD引发的MMP损耗可增加ROS的产生,导致细胞毒性

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多种相互联系的细胞途径,导致细胞内成分的损伤和细胞色素C的释放。细胞色素C释放后,线粒体凋亡途径被激活,导致细胞凋亡。凋亡体启动procaspase-9,一种caspase引发剂,被分裂成caspase-9。结果,caspase-9触发了诸如caspase-3的caspases执行者,助力核DNA分裂,攻占细胞骨架和核层,迫使细胞成为凋亡的球形结构。线粒体膜上有Bcl-2蛋白,通过蛋白间相互作用 *** 或抑制细胞死亡。促凋亡蛋白,例如Bax和Bad,有助于mPTP(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通过。抗凋亡蛋白,如Bcl-2和Bcl-xL,通过结合和阻碍促凋亡蛋白来抑制细胞死亡。Caspase-3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效应蛋白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被开裂和激活。Caspase-3反过来裂解多种细胞基质,尤其是PARP。PARP有助于修复单链DNA缺口,裂解PARP是一种有用的凋亡标记物<36>。高水平的辐射可引起PARP-1的过度激活,这种高水平的PARP-1可以激活凋亡诱导因子(AIF)的释放。AIF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可促进细胞核内DNA断裂和染色质聚集,导致细胞凋亡

石墨烯可通过降低MMP和增加细胞内ROS诱导细胞毒性,并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引发细胞凋亡。另一份报告指出,碳基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线粒体损伤。我们假设CQD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与对照组相比,CQDs处理后143B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ax表达明显升高。CQDs组PARP-1表达高于对照组。经CQDs处理的细胞组Caspase-3被激活,产生裂解-caspase-3。CQDs组裂解-caspase-3表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CQDs处理的143B细胞系PARP1的表达显著降低,而裂解-PARP1明显升高。这些结果表明,CQDs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激活凋亡蛋白并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

我们还评估了CQDs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在BALB/c裸鼠右侧皮下注射143B细胞系建立了异种移植模型。CQDs处理4周后,荷瘤小鼠全部存活,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CQDs处理组的肿瘤体积小于对照组,且肿瘤体积抑制率为38.9%。我们的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CQD处理组肿瘤重量小于对照组,且肿瘤重量抑制率为30.1%,与其他纳米材料的研究相似。

接下来,我们对CQDs的生物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处理12周后,所有小鼠均存活,各组均未见明显体重减轻。血液化学分析和全血板试验均在健康小鼠参考范围内。这些数据与其他纳米材料的研究相吻合。然而,CQDs组的ALT、AST和Cr值低于对照组。CQDs是否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尚待研究。不同于石墨烯和其他纳米材料,在高浓度下表现出生物毒性。CQDs无明显的体内毒性。

我们的研究尚存一些不足。比如,我们在体外只研究了一个HOS细胞系;没有使用动物肿瘤组织来测量一些关键凋亡蛋白的表达,也没有探索CQDs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我们尚未表明是否ROS清除剂能抑制CQD诱导的ROS产生和凋亡。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减小,但这可能是由于CQDs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虽然小鼠的大脑被H&E染色,显示没有明显的组织学损伤,但这可能是因为CQDs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这些重要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5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CQDs对骨肉瘤143B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及其体内抗肿瘤作用和生物安全性。CQDs通过线粒体凋亡信号途径,诱导体外细胞毒性。同时,CQDs不仅具有抗肿瘤作用,而且具有很高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一种新型的碳基纳米材料,CQDs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癌症治疗 *** 。

这几种最常见的骨肿瘤,你了解多少?

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是常见病。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其确切病因不明;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在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肿瘤有如下几类:

之一、骨软骨瘤,这类疾病主要发生于青少年,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会逐步的增大,但是在人体生长发育结束之后,其生长也会停止。此类疾病一般常在长骨的干骺端,也就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这些部位。

第二、骨囊肿,是一种单腔的骨内的囊样的病变。这种囊性病变主要表现为骨内的囊样缺损,其内部有一些浆液或者是血清样的液体,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第三、骨巨细胞瘤,此类肿瘤是一类交界性,或者行为不确定的骨肿瘤,可分为巨细胞瘤和恶性巨细胞瘤。

第四、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后发部位位于股骨的远端、胫骨的近端以及肱骨的近端。

(这里提到的骨肉瘤与之一点软骨瘤,都是好发于青少年人群的恶性骨肿瘤,二者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在某个阶段是类似的,但组织细胞学表现不同,治疗上是有区别的。

骨肉瘤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而软骨肉瘤好发部位为四肢长管状骨,骨盆,脊柱,肩胛骨等部位;骨肉瘤的治疗强调术前化疗手术及术后化疗,而软骨肉瘤,恶性程度相对低,发病缓慢,术前不用进行化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第五、转移性的骨肿瘤,这类肿瘤往往见于中老年人,多来自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之类的转移。

关注我,了解更多骨肿瘤健康知识。

恶性骨肿瘤治疗效果不好,还有哪些高科技的救命稻草?

昨天我在做完手术后,收到了一位小患者妈妈的微信,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袁医生我的小孩还能够活多久?”

看到这个问题,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因为这个小朋友患的是一种恶性骨肿瘤,骨肉瘤,目前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们在用了标准的治疗 *** 后,肿瘤还在生长和扩散,情况不是很乐观。他妈妈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直接给她一个数据,那么这冰冷的数据可能会带给她和她的家庭沉重的打击。但是我们医生也不能欺骗她说:“没什么关系。”所有的医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

患者的恢复除了治疗外,还包括患者的信心和良好的情绪,这些都很重要。患者有信心、很乐观,能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其实也是一种促进身体康复战胜肿瘤的力量。过于负面消极的情绪,会对孩子和她的家人都产生影响,所以我就给她解释了这个疾病目前的现状。

我给她发了很多语音,她也听明白了,和我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难道就没有一个别的 *** 还可以再试一下吗?

今天我借着这个话题跟大家聊一聊,如果患了恶性骨肉瘤,标准治疗方案失败之后,还有没有一些救命稻草可以抓一抓?还有没有一些高科技的 *** 可以试一试?

好消息确实是有,但这些 *** 都还处于试验性阶段,没有用于临床的标准方案之中,目前成功率不是太高,并且一般费用很昂贵。

1、基因检测的 *** 。

骨肉瘤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变异,无限增值、转移,摧毁了人的呼吸系统,让人不能呼吸,心脏无法跳动,从而终结了人的生命。如果通过基因检测到患者的骨肉瘤是哪个基因突变的,而且刚好又有相应的药物能够治疗这个基因突变,那么治疗效果就会非常好。我们有一些患者的运气好,刚好找到变异基因,又找到了匹配药物,治疗效果就一下子变得很好。

但骨头瘤有很多奇怪的基因变异,并且每个病人的基因变异都不太一样,即便是找出绝大多数的变异基因,也没法获取所有匹配的药物,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影响,也需要反复持续论证,所以这个 *** 到目前来说,绝大多数是失败的,

2、裸鼠癌细胞移植的药物实验。

这个 *** 就是把患者骨肉瘤细胞取出来移植到裸鼠身上,裸鼠是一种没有免疫系统的老鼠,细胞种在这个老鼠身上,裸鼠不能够用免疫系统去杀灭它,就会在裸鼠身体里面长出一个肿瘤,这个肿瘤因为是用患者的细胞长出来的,所以它的细胞的成分跟病人一样。我们在老鼠身上针对这个肿瘤来进行治疗,如果哪个药物能够把这个肿瘤给杀掉,那么这个药物用在病人的身上也应该很好,因为是同样的细胞来源。

这样的实验已经有一些可喜的报道,但是为什么还没用在人类身上?因为首先裸鼠是没有免疫系统的,其次老鼠与人体结构差别很大,很多时候我们在老鼠身上用的药特别好,但用在人的身上可能没有什么效果。

3、模拟基因突变的老鼠实验

随着科学的发展,可以在正常的老鼠身上构建针对骨肉瘤的基因突变。骨肉瘤主要是tp53、rb1这样一些基因的突变,在老鼠的身上把tp53和rb1基因进行突变能让老鼠长出骨肉瘤,面向相同的基因突变进行治疗是不是就可以了?实验表明这个治疗效果依然不好,老鼠肿瘤的部位跟人也不一样,人一般长在膝盖周围,包括股骨远端或者胫骨近端,老鼠主要长在了下颌骨,就是下巴的位置上。位置不一样,治疗效果也不一样,老鼠还是不能够完全模拟人的骨肉瘤情况。

4、人源性的老鼠骨肉瘤模型

这种 *** 就是把病人的免疫系统移植到老鼠身上去,让老鼠拥有病人的免疫系统,然后在这个老鼠的身上再构建出骨肉瘤。这样老鼠的身上就有了同样的肿瘤,有了同样的免疫系统,再在这个老鼠身上用各种药。这个药用上去效果好,理论上它和患者的体内环境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在老鼠身上成功,在病人的身上也应该会成功。

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能有效在人体外够培养和模拟出人体内部环境,但是现阶段,技术越先进费用也越昂贵,很多家庭几乎不可能支付到实验的成功。这些技术我们都在探索之中,我相信未来这些难题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这些超级运算力工具的应用和生物医疗技术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会一一攻克。不过3-5年内我们依然看不到很明媚的未来,只能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试着去抓一下这样的救命稻草,毕竟在我们治疗的很多病人中,有些效果很糟糕的患者他们也确实抓到了,只是现阶段这种概率并不高。

抗癌知识:读抗癌名篇《每个人的战争》有感

“整整一年,接受健康计划的人每天都摄入维生素E、维生素C和硒,一克ω-3脂肪酸;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徒步30分钟,每周6天;做瑜伽,放松;参加互助小组。12个月后,只接受监护的49人,PSA含量平均值上升了6%,6人病情恶化;而改变生活方式组,没有一个人恶化,且PSA平均值下降了4%,这说明肿瘤正在退化。而且,他们的血液阻止癌细胞生长的能力比对照组高7倍。

这些研究,以及学界更多实验表明,最多只有15%的癌症死亡病例是由基因导致的。康奈尔大学教授科林·坎贝尔提出,癌症起始、生长和变化的三个阶段类似杂草的生长。起始期相当于在泥土中放入一粒种子,生长期相当于种子长成了植物,变化期则是植株成为到处蔓生不受控制的杂草。基因会种下种子,但种子是否成长,则要看环境是否适宜。人类近些年的生活方式,无疑给癌症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每个人的战争》

1、抗癌环境

最近50年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有三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的饮食中增加了大量的高精制糖类;动植物的种植、饲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0年后,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化学产品。


·食物改变

今天,西方营养学调查显示,我们身体56%的热量来源于三个方面:精制糖、漂白面粉、植物油。专家认为,如果肿瘤周围的环境中没有生长必须的炎症因子,肿瘤就不能成功扩散。而炎症因子,直接来源于我们的饮食。精制糖会提高促进炎症的胰岛素和IGF的含量。

·食物链底层的变化

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肉蛋奶的消费也突飞猛进。但今天的肉蛋奶和我们祖先在狩猎时代所消耗的已经大大不同。

从前,奶牛、母鸡在草原,在田间自由自在地吃着富含ω-3的草和天然饲料,而今天,层架式养殖取代了牧场,几乎不含ω-3脂肪酸且ω-6脂肪酸含量丰富的玉米、大豆、小麦成了动物的主食。

ω-3和ω-6脂肪酸被称为生命的要素,ω-3有助于神经系统的生长,令细胞膜更柔韧,并限制脂肪细胞的生成;ω-6则有助于储存脂肪,提高细胞硬度,会促进炎症和凝血。人体的生理平衡主要取决于体内ω-3和ω-6脂肪酸的平衡。

人体无法合成它们,所以我们体内的脂肪酸直接来源于我们的食物,而食物肉蛋奶中的脂肪酸又取决于牛和母鸡的食物。

另外,氢化脂肪,人造黄油,反式脂肪等在加工食物中的使用,让本来已经失衡的ω-6脂肪酸含量进一步急剧飙升,为癌症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致癌化学物质

除了食品,我们盛放食物的器具,培育、加工食物的过程,都充斥着可能致癌的化工制品的身影。PVC遍布于我们的杯子、饭盒、婴儿奶瓶、罐头中,而一旦加热,PVC就会分解出双酚A,那是一种已经被证实会妨碍癌症药剂效果的有害成份。而有害的杀虫剂、食品添加剂也在食物生长、生产过程中屡见不鲜。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署曾公布一项清单,列出95种确定的“已知的致癌物质”。有些物质仍然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生产者对此辩解说:消费者一般接触到的量是使动物中毒剂量的1%。可事实上,人们生活中接触到的致癌物质,绝不止于一种或几种,而是几千种。当这些物质累加,总量甚至会达到动物中毒的37到75倍。而且,不同的物质相遇,还会产生“鸡尾酒效应”:即单独研究时似乎无害的物质,调和在一起后却具有很强的毒性。

但是,很明显,这样的研究仍然是稀少的,不同专家代表各自行业的利益,也常常会得出相互抵牾的结论,让公众不知所从。

医生也是一样,夹在两股强大的产业势力之间,制药企业不愿意医生鼓励病人自己解决问题,食品工业唯恐利益受损,也会阻止医生过于直白地宣扬食物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制药业和食品工业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很不希望有任何改变。

但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改变。改变有害的饮食习惯,改变适宜癌症生长的身体环境。

2、抗癌食物

食物可以催化癌症,也可以抑制癌症,只看人们的选择和取舍。

管理世界上更大的从事癌症生物学研究的分子实验的理查德·贝利弗博士,常常会在位于儿童医院的实验室外被儿童医院的父母们拦住询问:“我们还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还有什么新 *** 可以试试吗?我们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这些期望之声和最亲近的朋友的遭遇,催促着贝利弗从测评化学分子的工作转向研究各种食物提取物的抗癌效果。

·浆果

他发现覆盆子和草莓等浆果中含有的鞣花酸,具有延缓血管生长的潜在效果,可以大大延缓老鼠体内的肿瘤生长。这是完全契合福克曼提出的抑制血管生成策略的天然物质,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完全无毒副作用。这样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因为它不是药物分子,所以不会有专利,也不会有资金赞助。

·绿茶

除了覆盆子和草莓,人们还发现绿茶含有大量名叫儿茶酸的多酚物质,也是阻止癌细胞生成新血管最有效的分子之一。每天喝两到三杯绿茶足矣。绿茶和大豆搭配食用,更会效果倍增。

·橄榄油

地中海饮食中常见的橄榄油中也含有延缓癌症发展的抗氧化剂。

·姜黄

而印度、中国咖喱中最主要的姜黄可以有效减缓炎症。

·蘑菇、核果

美味的菌菇可以有效 *** 免疫系统,桃子、李子等核果抗癌效果最近也得到证实。

·香草、蔬菜

香草、十字花科蔬菜、葱蒜等食物中可富含调节血糖的成份。

·葡萄酒、黑巧克力

葡萄酒、黑巧克力的抗癌功效早就广为人知。

除了以上抗癌食物,针对前文所述的不健康饮食,我们也可以采用对应的解毒食谱。比如,少吃糖和白面粉,用龙舌兰花蜜、洋槐蜂蜜或椰糖替代;少吃猪肉及饲料饲养的红肉,选用牧草或亚麻喂养的动物肉类;选购不含药物残留的有机蔬菜;使用陶瓷器皿。

3、抗癌之心

目前为止,没有详实的证据证实心理因素会导致癌症。但是,这只是说,单纯的心理因素不会从无到有制造癌症种子。事实上,正如营养、锻炼、空气、水一样,某些心理状态会对“种子”生长的土壤造成深刻影响。

其中,影响癌症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就是无助感。

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大卫·史皮格尔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们把一些病情类似的,被判定只有数月寿命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分成几组,其中一组被要求成立互助小组,成员每周见面,分享自己的情绪和应对疾病的 *** 。另外的几组则不做任何互动。

后来,当史皮格尔打 *** 给组成互助小组的成员家庭回访时,有3人亲自接了 *** ,此时,距离她们发现癌症已经过了10年。而对照组的人员已经全部去世。而且,在同样去世的人当中,参与互助小组的平均存活时间是其他人的2倍。

·无助感的生理学

曾经,人们认为,消极情绪并不会直接产生生理作用,而是伴随消极情绪的高危行为,比如灰心丧气的人可能出现的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疏于锻炼、忘记服药对身体造成直接的生理影响。

近年来,研究发现情绪不仅通过行为间接作用于身体,还存在一种以激素为媒介的身心直接联系的生理机制。当人们感到无法掌控生活时,就会通过无助感释放压力激素,比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白细胞表面带有受体,可探测到这些压力激素,并使白细胞根据血液中激素含量的波动做出反应,释放出炎症因子,成为癌性肿瘤的养料。NK细胞则会受到阻碍,被牢牢钉在血管壁上,无法攻击病毒或异常的前体癌细胞。

·专注于当下的求生意志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白细胞对无助感极其敏感,当人类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之后,免疫系统也会缴械投降,失去作用。可只要我们重燃求生意志,寻回生命的力量,免疫系统就会重新工作。

澳大利亚一位年轻的兽医伊恩·高勒,刚刚毕业就发现自己长了一颗危险的骨肉瘤,常规治疗一年后,他截去了大腿,癌症仍然在扩散,逐渐长到了臀部和胸腔,造成了明显的骨骼畸形,医生预测他活不了几周了。可他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投入密集的冥想练习中,经常一派祥和,反正也没什么可以失去了。配合严格的饮食,几个月后,他的骨骼畸形居然完全消退了。如今,36年过去了,伊恩仍然健康地活着。

过去的5000年,无论是瑜伽、冥想还是太极、气功,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内心和身体功能,只需要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当下,识别自己的需求,抚慰自己。调控生理机能过程的之一步,就是学会集中精力并转向自己的内心。

关注呼吸是通向自我的一种好 *** ,它不依靠意识的活动,又很容易受意志的控制。

4、驱除恐惧,开始改变

大卫说,人们真正被判定癌症时,会出现奇怪的麻痹感,懵了。那其实是恐惧的本质。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被狮子锁定时,神经系统会发出一种信号,让它一动不动。但是,静止在地,癌症并不会放过我们。恐惧只会在我们需要死命逃跑的时候抑制我们的生命力。

人们面对癌症时,很容易被恐惧淹没,对虚无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拖累别人的恐惧,对丢下亲人的恐惧,对未竟之事的恐惧,好像面对这些,患病之人完全无能为力。但事实上,这些恐惧有的可以用行动戳破,有的则只是无法验证的臆想。

当我们从当下起,重视、爱护、尊重自己的身体,让它接受本该做的锻炼,跑步、武术、打球;关爱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圆满,开始新的生活;直到最后,带着尊严和真诚回首往事,平静地和世界道别,就是更好的人生,无需恐惧,亦没有悔恨。

我们总是为以后的幸福而担忧,而不是为当下拥有的而幸福。因为人们以为,总有时间去追寻幸福。

癌症有时能够治这种病。当然,如果不用癌症就能治,更好。

其实,人和癌症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和自己的战争。

胜负取决于你有多大程度上能听命于自己,取决于你能否吃健康的食物、按时休息、经常锻炼,增强自己的体势,消灭癌症生长的环境。

如果不能听命于自己,那就只能任由命运。

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深入地了解自己,倾听身体的声音,为当下的每一刻活着,关爱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战争”。

编辑于 2021-12-02 16:20

标签: 肉瘤 存活 治愈 复发 年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