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在广东和广西是很常见的,
它们主要分为三大品种,分别是:土鲮、泰鲮和麦鲮。
这三种鱼虽然长得不太相似,但口味是差不多的。
都是属于杂食性的鱼种,基本上什么饵料都吃。
当然,只是在鲮鱼正常开口的情况下。
如果遇到气压低的时候,鲮鱼是不怎么开口的。
这时如果用的饵料不合它们的口味,那么鲮鱼是不会咬钩的。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可以在饵料上面做一些调整,,
比如加一些小药在饵料里面去增强它的味型,
用这种比较浓烈味型的饵料,去 *** 鲮鱼开口,
这样往往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那么,钓鲮鱼用什么小药更好呢?
接下来就给大家推荐一款不错的鲮鱼小药,以及饵料配方。
钓鲮鱼用什么小药和饵料更好?
钓鲮鱼,老钓友都知道用老三样,
就是蓝鲫+九一八+速攻2号,
而比例方面,我比较喜欢以下这样子的:
蓝鲫40%+九一八腥味版40%+20%速攻2号,
然后我还会在里面加入3%鲮鱼开口诱,用来增加腥味。
接着加入1:1的水开成搓饵来作钓。
这份饵料的状态很好,入水后会有持续的雾化,诱鱼效果是不错的。
而且还加了鲮鱼开口诱这种小药,
这小药是专门针对鲮鱼的口味来 *** 的,
所以对鲮鱼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用这款饵料,更高纪录试过一小时钓获15尾大土鲮,
而且全都是半斤以上的,拉得非常爽,
如果你喜欢钓鲮鱼的,真的可以尝试一下。
以上就是钓鲮鱼效果很好的饵料配方,
有钓友可能会问,钓鲮鱼用什么鱼竿好呢?
接下来我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鲮鱼的力气很大,尤其是发力的那一瞬间,
如果用的鱼竿太硬,很容易就会切线。
所以我建议大家,更好选偏软一点的鱼竿作钓,
比如东道鲫28调的那一款就很合适。
这样的鱼竿可以很快的把鱼的力气卸掉,而且非常护线。
尤其是在鱼口轻的时候,我们要用细一点的线去钓,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避免切线跑鱼的情况发生。
(如果找不到上面的小药和鱼竿,可以问我)
伊犁河狗鱼:寿命267岁重达40公斤,身材苗条,性情“残暴”寿命是最烦人的2个字,怎么才能“长生不老”呢?
人类都是有寿命的,平均寿命一般是80多岁,老寿星超过100岁。
没有永恒的生命,没有永恒的物质,人类、动物、植物都会老去。
鱼类同样也如此,我们对于鱼类的寿命不是很了解。
但是有文献记载一些海洋鱼类的寿命长达几百年。
淡水鱼类的寿命超过100岁的很少,淡水肉型鱼类的寿命相对于其他鱼类的寿命更长些。
其中狗鱼的寿命,有文献记载的比较长。
1974年,苏联清理莫斯科近郊的皇后湖时,曾捉到一条大狗鱼,它的鳃盖上还挂着一个金环。
上面刻“沙皇鲍里斯多罗维奇放生”的字样。可见这条狗鱼最少在湖中生活了200年左右。
狗鱼最长的年龄可达200岁以上,在德国发现最长寿的狗鱼年龄达到267岁。
鱼类都有自己的寿命,只是说有长有短罢了!
有没有被惊到?狗鱼竟然能活这么长时间,狗鱼真是鱼类中的“老寿星”。
但是鱼类有它的局限性,因为鱼类要时刻面对各种危险。
这些危险有可能来自其他大型鱼类的捕食,也可能是来自人类的捕杀。
它们“寿终正寝”,的几率太渺茫了,这个几率不知道多少万分之一。
狗鱼除了长寿以外,它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水域中的“饿狗”。
为什么被称为水域中的“饿狗”?咱们先从了解狗鱼开始说起。
长寿的狗鱼,寿命令人羡慕
一、了解狗鱼
狗鱼可能很多人对于它比较陌生,因为狗鱼并不常见,很多人并没有见过。
1)、为什么狗鱼不常见?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面积相聚遥远,温度相差很大,鱼类的种类根据温差也是千差万别。
由于温度的不同鱼类可以分为温水性鱼类、热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
温水性鱼类:有鲫鱼、鲤鱼、草鱼、鳊鱼等。
热水性鱼类:有罗非鱼、鲮鱼、塘鳢等。
冷水类鱼类:有青海湖裸鲤、裂腹鱼、石头鱼、狗鱼等
狗鱼为冷水类鱼类,在水温过高的地方无法生存,这是很多人对它陌生的原因。
狗鱼为冷水性鱼类
2)、狗鱼在哪生存以及适合生长的水温是多少?
狗鱼广泛分布于青海、 *** 、甘肃、新疆、黑龙江和四川西部等地。
伊犁河、额敏河、博乐塔拉河、额尔齐斯河、黑龙江、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都有狗鱼的生存。
额尔齐斯河更高水温也才23℃,很适合狗鱼生长。
这些地方即使在夏季温度也比较低,水温一般不超过25°,也是适宜狗鱼生长的水温。
额尔齐斯河
3)、狗鱼长什么样?
那么狗鱼长什么样?首先狗鱼有苗条细长的身体,身材非常好,体表光滑。
狗鱼口像鸭嘴大而扁平,下颌突出,鱼唇厚,上唇具皱褶,下唇具乳突和深皱褶,下颌匙状。
狗鱼全身细长,尾巴短小,头部比较的尖,它的牙齿十分的尖锐。
狗鱼身上的鱼鳍比较的小,这种体型让它们游动速度非常快,能够瞬间加速捕食。
狗鱼的外观很漂亮
4)、狗鱼分几种?
狗鱼又被叫做鸭鱼,属鲑形目的一种,狗鱼科,狗鱼属。
在中国主要有白斑狗鱼和黑斑狗鱼两种。
白斑狗鱼:白斑狗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黑斑狗鱼:主要分布在俄国远东、北美、蒙古和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水系以及库页岛的淡水河中。
我国只有两种狗鱼
5)、狗鱼的产卵有多少?
狗鱼的产卵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成活率不高
狗鱼每年3月底开始在浅水水草处,或者砂砾处产卵,产卵过程可以持续数周。
鱼体越大,产卵量越大,大型雌鱼一年甚至可以产卵,100万枚。
但是雌鱼产卵后,由于消耗了自己的体力,会出现吞食鱼卵的情况。
显微镜下的鱼卵
6)、狗鱼的生长速度怎么样?
狗鱼生长速度比较慢,这是冷水性鱼类的通病,生长非常慢,但是胜在它们生命周期比较长。
在野生环境下3龄鱼重量也不过1公斤。雄性成熟的年龄为2岁,雌性在4岁
狗鱼生长的年龄非常长,在图文开头也有提到,能够形成巨大个体,体长可达1.5米,更大狗鱼能达到40公斤。
狗鱼在野外没人打扰的情况下能够长的很大
7)、狗鱼的食物是什么?
狗鱼为肉食性鱼类,幼鱼性情温顺常成群生活,成鱼性情凶猛单独栖息。
幼鱼:狗鱼在幼鱼期间成群活动觅食,以轮虫、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
3厘米后开始转食,开始捕食其他鱼类幼苗。
5-7厘米后即可捕食其它鱼类,8-15厘米自相残杀严重。
15厘米以后,自相残食现象基本得到控制,但成鱼阶段食物缺乏的情况下还会出现。
成鱼:狗鱼成年以后独立活动,基本什么都吃,只要是经过自己身边的鱼类、蛙类、水鸟或者同类,它都会啃几口,要么吃饱,要么噎死。
经常出现报导,狗鱼因为贪吃被噎死的画面,这个下面会提到。
狗鱼捕食
狗鱼属于冷水性鱼类,不太适合温度高的水域生存,所以在水温高的地方不常见,有很多朋友都没听说过狗鱼的名字,但是狗鱼臭名昭著!
?二、狗鱼的捕食方式
狗鱼为什么“臭名昭著”?主要它的捕猎方式,以及它的进食方式,给他带来的“恶名”,让它很残忍,咱们从狗鱼产卵开始说起。
1)、狗鱼产卵后吞食同类和鱼卵
狗鱼由于产卵需要的时间长,雌鱼产卵快完时,雄鱼慌忙逃离,以免被雌鱼咬伤吞食。
逃之不及的雄鱼就成了雌鱼美味的食物,即使雄鱼逃跑以后,鱼卵也成为了它的食物。
“虎毒不食子”这句话对于狗鱼来说,形同虚设,这也是说它们为“饿狗”的原因之一。
凶残的狗鱼
2)、狗鱼鱼苗孵化以后“自相残杀”
狗鱼孵化以后,鱼苗期间成群活动,这时候它们已经开始“博弈”,真正是适者生存。
一些病伤,或者弱小的狗鱼,就成为强大狗鱼鱼苗的食物,淘汰掉一大批狗鱼苗。
狗鱼苗在8-15公分大的时候,“自相残杀”最为严重,直至生长到15公分后缓解。
即使成年的狗鱼,在食物稀少的情况下,还是会自相残杀,适者生存在狗鱼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它们的这种生存方式虽说淘汰弱小,但是也比较残忍。
狗鱼捕食鱼饵
3)、成年狗鱼独立生活“什么都吃”
成年狗鱼独立生活后,真正是什么都吃,只要有食物在它的视线范围内,都会发起攻击。
即使是水鸟和野鸭这些天上飞的,碰到大型狗鱼一样不安全。、
它们降落在水面,或者进入水内,一样会受到狗鱼的攻击,一样会被吞食。
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有同类经过身边,狗鱼也会主动出击,胜者为王。
狗鱼什么都吃
4)、被“噎死”的狗鱼
经常看到有些被噎死的狗鱼,都是过于贪吃,吃了自己吞不下的食物,或者同类。
它们觅食的食物太的情况下,导致自己咽不下去,挣扎几天后死去。
下面这条狗鱼就是,吞食太大的鱼类导致自己“噎死”。
被噎死的狗鱼
5)、狡猾的狗鱼
狗鱼十分狡猾,善于伪装自己,利用自己身上的斑点,躲避入水草内。
当鱼类靠近它的时候,它猛的窜出“一击致命”。
在在没有水草的水域,狗鱼捕食的时候也善于“隐藏”自己。
它会用它的鱼鳍搅动泥浆,形成浑浊的水域。
它就躲藏在浑浊的水域内,静静等待食物的到来,然后发动突然攻击,咬住猎物。
狡猾的狗鱼
6)、疯狂觅食的狗鱼
狗鱼有多贪食?在有食物的时候,它们疯狂觅食,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阻挡不了它们觅食的脚步。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狗鱼每天都要吃掉和自己身体一样重的食物,这吃的也太多了,也不怕消化不良。
事实上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它们就排出体外,为下次进食做出准备。
狗鱼张开大嘴觅食
7)、狗鱼的“藏食”
狗鱼对于食物的需求很“贪婪”,实在吃不下的猎物,它们就会藏起来。
什么?它会藏食物?对,你没听错,它确实会藏食物。
并且它藏的食物,其他鱼类能看到,但是吃不到,那么它把食物藏在哪呢?
狗鱼实在吃不下食物的时候,会把食物挂在牙齿上,留着下次吃。
你说这鱼狡猾不狡猾?这又一次为它的“臭名昭著”的名号“添砖加瓦”。
狗鱼觅食同类
狗鱼虽说不管是对于同类,还是其他动物或者鱼类都很凶猛。但是它们能够一直繁衍下去,也自然鱼它的道理,也可以说它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存方式,只是我们不理解罢了,但是也不得不佩服它们的这种存活方式,“适者生存、优胜略汰”。
综合:狗鱼十分凶猛,在冷水水域内,为大型惊食性鱼类,也就是肉食性鱼类,冷水鱼水域内的食物比较稀少,造成狗鱼的这种生存方式,它们一直能够生存到现在,也就证明这种生存方式很成功。
同类相残:这种方式生存,有忧患意识,能够时刻保持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自己不被同类觅食。
什么都吃: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什么都吃,能够保证自己更大限度的生存,而不被环境所淘汰。
狗鱼的这两个优点保证了它们不被环境淘汰,同样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淘汰,自己强大起来才能更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的更出色。
另外:狗鱼的肉质非常美味,不管是红烧、清蒸、还是烧烤都不错,这是肉食性鱼类的优点,肉食性鱼类一般味道都不错。
这是光头对狗鱼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水库垂钓收获了一条大土鲮,这么大的土鲮不常见吧?力气是真不小前段时间一直是阴雨连绵的,整天待在屋子里面,感觉自己都快要长蘑菇了。出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连钓鱼的心情都没了。最近连续几天的大晴天,顿时又让我体内想钓鱼的洪荒之力控制不住了。难得有了好天气,不出去钓鱼,也对不起这大太阳和万里无云的天空啊,所以早早的就整理了一下装备,甚至还“捡几个快递”!当然,其实都是自己买的钓鱼装备,不过给家里人说的,就是自己捡到。只求那天老婆不要让自己出去给捡个LV的包包就行了,钓鱼人真是不容易啊!回到正题,昨天终于万事俱备,可以出钓了。目标钓点是附近的一个水库,水面还是比较大的,所以需要找一个好的钓位才行。目标鱼是鲫鱼和鳊鱼,不过从打探来的消息看,钓到鳊鱼的机会不大,因为最近大家都没有钓到过,所以主要还是以钓鲫鱼为主。
早晨还有太阳呢,结果到了钓点后,又出现了云层。好在看云层的厚度应该不会下雨,只是把太阳给遮住了。多少还是有些影响钓鱼的心情的,可能是这段时间太脆弱了,外界环境的一点变化,总是会让内心产生一些波澜。好在钓鱼本身就可以缓解我们的压力,让我们的身心变得愉悦起来。所以钓了一会鱼后,心情就好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鱼口不错,虽然没有钓到鳊鱼,但是不仅收获了鲫鱼,还收获了不少的土鲮鱼。不得不说,钓土鲮鱼的手感真的是一级棒!
值得一提的就是,收获了这条大土鲮鱼,虽然只有一斤多不到两斤的样子,但是在水里面的力气是真不小。遛了差不多十来分钟,才把它抄上了岸。和其它品种的鲮鱼不同的时,土鲮鱼的个头普遍都比较小,所以过斤的土鲮鱼,就已经算是非常大的了。平时垂钓的时候,这么大的土鲮鱼可不常见。而且从味道上来说,几种鲮鱼里面,更好吃的应该就是土鲮鱼了。当然,刺多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很多人不喜欢吃鲮鱼,就是因为刺太多。
鲫鱼的个头也不算小,而且都是漂亮的野生鲫鱼。这个季节用腥味的饵料来钓鲫鱼,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不说连竿,至少不会明显的断口。感觉这个季节钓鲫鱼的话,根本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饵料,只要用蓝鲫开上一团拉饵就可以了!
本文由四海钓鱼原创,感谢钓友分享自己的钓鱼经历,欢迎更多的钓友私信分享钓鱼经历。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钓友分享,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一个钓鱼爱好者,有近10年的钓鱼经历,很高兴有能和大家分享的机会。
鱼群在水体活动必然会张开嘴巴进食,而这一动作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进而冒出水面,形成一种粘性的气泡。而这些气泡就是我们所谓的鱼星,也就是鱼泡,而根据鱼星的形状和大小,通常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判断出鱼的大小以及种类,学会识别鱼星是对钓鱼极其有帮助的。但是往往就连一些钓鱼的好手都不一定能够准确的判断鱼星,所以,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讲怎么通过鱼星来识别水下鱼种及大小。
首先具体的讲讲鱼星的形成过程,我们都是知道的,鱼类的呼吸作用,并不是通过鼻子和肺(鲸鱼是个例外的),而是通过口腔不断去吸水。当水流经过鳃孔排出的时候,由鱼鳃中的毛细血管与溶在水中的氧气进行碳和氧的交换而进行的。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鱼星的形成是与鱼的呼吸毫无关系的。然后,我们需要知道,当鱼发现食物并且准备觅食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就必须先把鱼鳃关闭,然后再张开最,这个时候自然口腔中就会含有碳的气体了。而这种气体是轻于水的,自然就会从口中吐出形成一个个形状不同的小气泡,慢悠悠的浮出水面。这就是鱼星形成的整个过程。
当鱼群比较集中的时候,它们会互相争夺食物,抢食的速度也会加快,自然也就会像开锅的米粥一样气泡停不下来。这是进你的塘窝中觅食的鱼类会特别多,其中甚至包括龟、鳖、虾、蟹。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个不同的种类泛出的鱼星都是有一定的特征的,而当你钓鱼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很自然的通过鱼星就能判断出它是什么鱼,而且就连大小你都能基本判断出来。
接下来就该给大家总结下,常见的鱼种都是什么样的鱼星了。
1、鲫鱼
泡稍微有点不均匀,有大有小,但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通常单泡或者双泡存在,也就是它每次只会吐出一个大一个小的泡,不会一连串的吐出。
2、罗非
罗非鱼的泡就比较的密而且通常都是比较的小,这里也可以用泡的连不连串判断出罗非的大小,大的罗非泡成串,而小罗非基本是不成串的,而且数量会很多,片状比较明显。
3、鲤鱼
鲤鱼一般就是七八个小的如同黄豆大小一样的,大的有小葡萄那么大,而且泡的大小也比较的均匀,就像水烧开了的时候的碎泡。
4、草鱼
通常是单个或者双个甚至有时也有5、6个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的,并拢在一起上浮,气泡的大小如同枣子那么大,不会成串的。
5、鲮鱼
泡泡小而且密,不会成串,多数是一小片的杂乱无章的浮出。
6、青鱼
泡泡密而且小,就像小珍珠一样的,数量比较多,同时比较碎。
7、鳊鱼
气泡比较的小,范围也比较的小,是陆续的上浮,比较分散的不够集中。
8、鳝鱼
泡泡的个体如同红豆那么大,三四个的出现不等。
9、鲶鱼
这个和鲤鱼的泡泡差不多。
10、甲鱼
泡泡成带状的,中心大一些,边缘小一些,缓缓的移动。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请记得关注、收藏、转发下,谢谢。
说起麦瑞加拉鲮,广东的钓友肯定都很熟悉。麦瑞加拉鲮简称为麦鲮,是珠江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从孟加拉国引进的外来物种。上世纪90年代,麦鲮在广东、广西两省得到了大力推广,现在已经成为南方地区的重要养殖品种。
麦鲮
没想到的是,养殖的麦鲮逃逸到野外之后便迅速繁殖扩张,分布范围越来越大。在短短的30年间,麦鲮几乎遍布了整个珠江流域,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之一。
麦瑞加拉鲮侵入珠江,数量排在之一位
在2019年8月,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珠江流域多个支流对外来鱼类进行了调查。这次调查共采集到5867尾鱼类样本,其中外来鱼类的数量达到了927尾,占渔获物总量的15.8%。
经统计,珠江流域最常见的外来鱼类主要有10种,分别是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罗非鱼、革胡子鲶、短盖巨脂鲤等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麦鲮,以407尾的数量占据榜首,是绝对的优势物种;紧随其后的是尼罗罗非鱼(360尾)、齐氏罗非鱼(118尾)。
珠江部分支流中外来淡水鱼的数量排名
这次调查结果大体上能反映出珠江流域外来鱼类的现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当地钓友也反映,麦鲮、食蚊鱼、罗非鱼是出现率很高的几种外来鱼,比当地的四大家鱼还要常见。在北江、东江、西江等多个江段,麦鲮的种群数量都能排进前三位,是入侵最“成功”的外来鱼类之一,比罗非鱼还要难缠。
珠江罗非鱼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江的临武、佛山九江等多个采样地点,发现并登记的外来鱼类只有麦瑞加拉鲮一种,这似乎意味着——和罗非鱼等外来物种相比,麦鲮有着更广的分布范围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
麦鲮
比如在北江的临武码头,研究人员共采集到1533尾鱼类,经鉴定后将其分为23个物种,其中外来鱼类仅有麦瑞加拉鲮一种,数量足足有300尾,占渔获物总量的19.6%。这种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在麦鲮的生态特性上也能找到“端倪”。
麦鲮为什么会在珠江泛滥?
麦鲮是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温水性鱼类,不耐低温,在北方地区无法顺利越冬,这一点和罗非鱼相似。而麦鲮能在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混得风生水起,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珠江
从自然因素来看,麦鲮的生态特性决定了这一物种的扩张能力。
麦鲮食性杂,幼龄期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体型的增加还会转变食性,多方位收割底层资源。成年麦鲮以植食性饲料为食,比如水生植物的茎叶、碎屑等,这些食物资源在珠江流域“唾手可得”。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麦鲮也能够取米糠、豆饼、花生饼等饲料,几乎不挑食,很容易成活。
麦鲮具有耐低氧、生长快、抗病力强、食性杂等特点,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这些特点均是麦鲮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麦鲮的自然产卵量也很高,一条一公斤重的成熟雌鱼能够产下10~15万枚卵子,而且体型越大,产卵量就越高。还有资料显示,野生的麦鲮寿命可达12年,在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都能自然繁殖。
麦鲮的受精卵胚胎
从人为因素来看,两广地区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也会源源不断地为野生群体提供“后备资源”。因此,想要彻底消灭麦鲮并不现实,更好的情况也只是控制现有的种群规模,防治进一步向北方地区扩张。
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即便泛滥也没关系?
可能有人认为,麦鲮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即便泛滥了也没关系。这种观点对吃货们而言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对广东河道的本土鱼类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广东的土著鱼中,最典型的“受害者”莫过于本土鲮鱼。
和麦鲮一样,本土鲮鱼也属于鲤科鲮属,这两种鱼不仅亲缘关系较近,而且分布区域也高度重合(鲮鱼主要分布在珠江、闽江、澜沧江等南方水域)。鲮鱼的食性也很杂,有“水中清道夫”之称,和麦鲮位于相同的生态位,种间竞争在所难免(而且相当激烈)。
本土鲮鱼
然而,麦鲮的适应能力却比我国本土的鲮鱼更胜一筹。麦鲮的抗寒能力更强,当水温下降到7℃时,本地的鲮鱼就会因温度过低而死亡,而此时麦鲮还能够存活。这意味着在水温较低的水域,麦鲮能够取代本土鲮鱼,进而对后者产生抑 *** 用。生存竞争虽然不至于导致本土鲮鱼走向灭绝,但种群数量却会因此大幅下跌。
国内有研究显示,麦鲮的临界致死低温为3℃,在广东北部的山区中能够自然越冬。更强的耐寒能力使得这一物种可以适应纬度更高的自然水域——包括长江。
今年4月份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一篇研究指出,研究人员在长江安庆江段发现了野生的麦鲮,根据数量将其定为“一般种”。在湖北段以及下游的镇江段,麦鲮也均被发现,种群数量亟待评估。
2016年,长江安庆段水位暴涨,市民纷纷到江边捞鱼
长江流域的麦鲮虽然不会像珠江麦鲮一样在30年间就成功“上位”,成为绝对的优势种,但泛滥的风险同样不容小觑。目前长江流域正处于十年禁渔期,严禁一切生产性捕捞。因此在未来10年,长江流域的麦鲮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至于是否会发展成为优势物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养殖的麦鲮是“宝贝”,合理规范是关键
麦鲮比本地鲮鱼生长速度更快,产肉更多,因此更受养殖户们的青睐。当年繁育的麦鲮鱼苗只需经过8个月的养殖,平均尾重就能达到0.4~0.5公斤;而在当年年底,麦鲮的平均尾重就可超过1公斤,效益不可谓不显著。
麦鲮起捕
在拉网捕捞时,麦鲮会产生应激并转移到水体的中上层,如果池塘水深在1米之内,单网的起捕率可达85%以上,捕捞的人力成本更低,这一点也是麦鲮比本土鲮鱼更有优势的地方。总之在养殖端,麦鲮是名副其实的“宝贝”。
然而,人工养殖同样也是麦鲮逃逸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鱼苗供应充足、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麦鲮的失控风险也会随之升高。因此,对麦鲮养殖业进行合理规范尤为重要。
草鱼、麦鲮混养
一方面,渔业主管部门可以加强技术指导,通过利用防逃设备、推广室内养殖、教授配套技术等措施来减少逃逸事件;另一方面,在珠江洪涝灾害的高发时节,提前让养殖户加强防范,及时上市处理或因地制宜错峰养殖,减少洪水灾害带来的生态隐患,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手段。
对于鲮鱼的泛滥与防控,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5种鱼都是“外来户”,却常被人当成土著鱼,钓鱼人也未必知道前言
导读:5种鱼都是“外来户”,却常被人当成土著鱼,钓鱼人也未必知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而在水里面就有数不清的鱼类。
虽然近些年因为环境变化,还有过去过度的捕捞,好些鱼类变得少见了,但是也有一些鱼却从之前的少见变得常见了。
其中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么几种鱼,因为过于常见,常被人认成是“土著鱼”,殊不知它们都是“外来户”,只是如今反客为主变得常见了而已,甚至连一些钓鱼人也未必知道。
之一种:大肚鱼
对于俗称“大肚鱼”的鱼类,估计很多人都认识,甚至还厌烦它。这种鱼虽然名字很霸气,却是一种非常小型的鱼类。
大肚鱼在有些地方也叫它柳条鱼,大肚子鱼,山坑鱼等,它的学名叫食蚊鱼。别看这种鱼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无论是水塘、河流,还是小溪里面,都有它的身影。
并且它还很贪吃,让许多的钓鱼人烦恼不已。
可是大肚鱼却是一种入侵物种,它是原产自美国的一种温暖性的小型鱼类,当初引进它就是因为大肚鱼爱吃蚊子的幼虫,平均一条大肚鱼每天要吞食约2000余只蚊子的幼虫。
这种鱼在引进国内以后,因为适应能力很强,再加上强大的繁殖能力,所以在国内很多地方得以快速繁殖。
目前在长江以南的各省份基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了,在有些地方甚至还呈现泛滥的趋势。
第二种:麦鲮
北方的朋友们对于这种鱼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在南方很多的水域都有出现了,不光是有养殖的,而且在野外也有不少分布。
麦鲮的学名叫麦瑞加拉鲮,这是原产自印度的一种淡水鱼,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引进国内。
在南方很多的钓友,常在野外钓到一种酷似草鱼的野生鱼,而它多数就是麦鲮,不少钓友不认识它,叫它野草鱼,并且还把它当成是一种“土著鱼”。
就像草鱼在我国是四大家鱼一样,而麦鲮在它的故乡——印度和孟加拉国也一样是被广泛养殖的鱼类,另外在缅甸、巴基斯坦、越南、老挝和尼巴尔等国家,这种鱼都有养殖。
其实麦鲮和草鱼的分辨只要掌握了 *** 还是很容易的,其中更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眼睛,因为麦鲮鱼的眼角是红色的。
第三种:罗非鱼
这应该算得上是入侵我国最成功的的一种外来鱼类了,它不仅在国内被广泛养殖,还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罗非鱼是一种原产自非洲的热带鱼类,因为它长得很像我国的鲫鱼,再加上野生的罗非鱼也有不少,特别是在两广的一些河流、湖泊里面,这种鱼更是快要泛滥了。
好些不太了解罗非鱼的人,就常认为它是土著鱼类。
罗非鱼在我国虽然养殖的比较多,但是却并不怎么受待见。而这些养殖的罗非鱼,大部分都是加工成鱼片、鱼排等产品出口到国外了。
因为罗非鱼的鱼肉鲜美,鱼刺少,蛋白质含量高,并且还富含了人体所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特别高。
在日韩和欧美等国家就很受欢迎,它还有着“白肉三文鱼”、“21世纪之鱼”的美称。
再加上它养殖成本低,产量高,近年已成为两广地区养殖、加工、出口的热点之一,可是在当地它甚至被钓鱼人称之为“垃圾鱼”,就是因为这种鱼常在臭水沟也能生存,一些人认为这种鱼很脏。
第四种:埃及胡子鲶
看图片是不是以为这是鲶鱼呢?很多人都会把这种鱼当成是鲶鱼,即便是一些经常钓鱼的人也不例外。
其实这种鱼是来自肥皂尼罗河水系的埃及胡子鲶,在民间也叫它革胡子鲶,埃及塘鲺等。
如今这种鱼在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并且在市场上也常见,因为养殖它的人不少。但是它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在1981年才从埃及引进养殖,后来在两广地区推广养殖。
和我国本土的鲶鱼相比,埃及胡子鲶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耐低氧的特点,即便是在臭水沟里面也能存活。
其实这种鱼和我国的鲶鱼相比,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其中主要的不同点就是埃及胡子鲶的生长快,个头大,而且体色发黑,尤其是它嘴巴附近有8根胡须。
近些年有些不良商贩,确实会把半大的埃及胡子鲶冒充土著的鲶鱼来卖高价,不懂得区分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希望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提高警惕。
第五种:笋壳鱼
最后这种笋壳鱼,估计很多资深的钓鱼都会以为它是本土的鱼类。只因这种鱼长得和我国的一些鱼类太像了。
笋壳鱼的学名叫尖塘鳢,是尖塘鳢属鱼类,它是虾虎鱼家族中的一员。
这鱼原产自东南亚诸国及澳洲大陆,之所以有笋壳鱼这鱼奇怪的名称,是因为这种鱼长得非常有意思,它的头部较大尾巴较小,身体又是圆柱形,看起来很像是竹笋壳,就连它身上的斑纹也很像竹笋壳,所以就得名。
笋壳鱼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从国外引进的,当时主要是在珠三角地区当成特色鱼类养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样鱼是默默无闻的,并且它没有像福寿螺、清道夫、小龙虾等入侵物种那样造成大的危害,所以很少人知道这种鱼。
再加上它很像我国的土著鱼,所以很多人就先入为主地把笋壳鱼当成了我国的原生鱼类。不过因为笋壳鱼太过于鲜美,受到了不少吃货朋友的青睐,现在野生的笋壳鱼数量并不多。
结束语
以上这5种鱼类,虽然比较常见,很多人也常把它们当成了本土鱼类,可是它们却都是名副其实的入侵物种。大家如果在野外垂钓、捕捞到了,可不要轻易放生了。
那么以上这5种“反客为主”的鱼类,大家认识几种呢?又吃过几种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图片来源 *** ,仅供参考,侵权可删除)
鲮鱼“口下位”,注意饵料状态和调漂,连竿上鱼不是难事鲮鱼是珠江水系及以南常见的鱼类,北方貌似没有。鲮鱼的种类比较多,最为常见的应该是土鲮,虽然品种上稍有不同,这点跟鲫鱼有点类似,其实鲫鱼的品种就非常多,但是在习性、进食特点上几乎一致,所以在垂钓 *** 上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手竿钓鲮鱼, *** 得当的连竿上鱼, *** 不当多锚鱼,而其中的原因跟调漂和饵料状态有极大关系。
一、鲮鱼的主要习性
鲮鱼也是鲤科鱼类的一种,典型的底层鱼类。在习性上跟黄尾鲴非常类似,如果您会钓黄尾鲴,那钓鲮鱼应该在不在话下。鲮鱼是淡水鱼中力气比较大的鱼种,这也导致手竿垂钓非常有乐趣。鲮鱼的更大特点是口下位,通俗的说就是上嘴唇比下嘴唇长很多,上下颌的前方有坚硬的角质化边缘,会刮取水底附着物。自然水域中的鲮鱼,会刮食水底生长的藻类,还会进食淤泥中的有腐殖质、植物碎屑。所以根据鲮鱼的这种进食特点,导致了调漂对钓这种鱼非常重要,用饵和打窝也非常关键。
二、调漂技巧
1、选漂
首先注意的是鲮鱼的进食习惯,导致了鲮鱼的进食不凶猛,刮食水底藻类,所以进食动作比较斯文,简单来说就是浮漂的漂相不会像钓鲤鱼那么夸张。所以要选择一支合适的浮漂,这样才方便传递这种比较斯文的进食动作。所以更好选择细长身的浮漂,顿口和顶漂都会比较清晰,不宜选择横截面积大的浮漂,也就是漂身比较粗的浮漂,动作会不太明显。长脚、细长身、细硬尾的浮漂是钓鲮鱼的首选。吃铅不宜大,子线不宜长。
2、调漂
调漂才是钓鲮鱼的之一关键技巧,鲮鱼的进食特点是在水底刮食,所以绝对不能钓灵,否则百分百空钩,就算中鱼也基本都是锚鱼。还需要考虑到鲮鱼的进食动作斯文,所以不宜钓的太钝。比较常用的 *** 就是空钩调平水,钓2、3目,这样的好处是双子线在水中微微弯曲,双饵完全躺在水底,十分适合鲮鱼的进食特点,有极高的中鱼率。通常来说,根据鲮鱼的进食特点,漂相以顿口居多,所以提竿时机主要抓之一口的小顿口。部分时候还有顶漂,但是这种漂相比较少见。
三、诱饵
1、窝料
在部分地区有使用猪粪、牛粪打窝钓鲮鱼的习惯,因为鲮鱼喜欢进食水底的这些腐殖质、植物碎屑等,所以这些重口味的窝料可能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不够口味重很多钓友也不喜欢使用。鲮鱼不挑食,对食物没多大的要求,常见的花生枯、颗粒饲料、麸皮、菜籽饼都可以用来 *** 窝料。介绍一个很多钓友都说不错的窝料配方,可以使用花生枯粉或者菜籽饼粉,加一点颗粒饲料,用糯米粥搅拌后弄成团,晒干后使用。
2、饵料
钓鲮鱼的饵料也比较多种,通常来说钓鲫鱼的饵料钓鲮鱼效果都非常不错,还可以在饵料中加上一点绿藻粉,更能起到诱鱼效果。但是钓鲮鱼的饵料关键在于状态,因为鲮鱼水底刮食的特点,不是一口就能把饵料吃进去的,需要饵料有极好的附钩性,否则鲮鱼一口下去饵料就散了,自然无法钓到鱼。或者说,不管钓啥鱼,真正钓到鱼的是附着在鱼钩上的饵料残留。所以不管使用何种饵料配方,记得钓鲮鱼的饵料要粘软,附钩性一定要好。
啥叫附钩性好呢?换饵提竿,发现鱼钩上有少量絮状物,这个状态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注意饵料还要软一些,提升适口性。更需要注意,饵料硬并非附钩性就好。以上是钓鲮鱼的调漂和用饵技巧,鲮鱼的进食习惯和特点跟黄尾鲴极度类似,所以手竿钓黄尾鲴也是这么玩的。喜欢请收藏关注,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
这种鲮鱼没多少人听过,肉质比土鲮鲜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钓前段时间,一位广西阳朔的钓友在桂江(西江更大支流之一)钓鱼时,可以说运气爆棚,钓获一条极为罕见“奇鱼”。这奇鱼有多奇呢?鱼体全身呈一层青色,又有略带红纹的鳞片,显得非常的瑰丽优雅。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这种鱼,这位钓友以前也没钓过它,也见过它,觉得非常新奇。
其实,这鱼并不是什么奇鱼,它是桂华鲮。石鲮、土鲮、麦鲮、泰鲮,南方的钓鱼人基本都钓了个完,基本都认识,也钓到过,对它们了如指掌。对于桂华鲮,南方的钓鱼人不要说钓过,大部分钓鱼人连名字都没有听过,北方的钓鱼人更不要说了,根本接触不到桂华鲮。因为,桂华鲮的生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它是南方的特有鱼种,但并不是所有南方水域里都有,它只生长在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和其他少数水域里。
说起桂华鲮,它是鲮鱼中的极品,是更好的鲮鱼了,它肉质最鲜美,卖价也一值班升,且价格不低。在上世纪80年代初,桂华鲮的卖价就要15~20元每市斤,这个年代初期,刚好分田到户,很多人饭都吃不饱,在吃不r饱的年代能卖20元一斤,可想而知这鱼的价值多大。如今它的价格随随便便超过100元以上一斤,而且,即使高达100元一斤,也并不一定能买到,因为依然有价无市.....
钓过土鲮的人都感受过“炸竿”的现象,土鲮的力气大,1斤左右的鱼能把竿子拉得呼呼响,形成大弯弓。桂华鱼比土鲮更猛,力气更大,钓起来会更有手感,老一辈钓鱼人经常垂钓它。目前桂华鲮野外的数量越来越少了,所以钓鱼人一年都钓不到一条。需要说明的是。桂华鲮不是保护鱼类,完全可以合法垂钓,但是,很多钓鱼人根本不知道怎样垂钓。
了解桂华鲮
桂华鱼,又叫青衣、扁青衣、沉香鱼,广东、广西民间叫法最多的是青衣,为鲤形目、鲤亚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的鱼种。
桂华鲮的身体修长呈菱形,稍侧扁,腹部圆。吻稍钝,密布珠星。口宽呈下口位,带弧形。吻皮边缘具细缺刻,近口角处外露,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边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具颏沟。下颌角质缘略外突。嘴角两边长有胡须一对,须极小,成鱼吻须退化,颌须位口角深沟内。背鳍无硬刺,最长鳍条大于头长。
桂华鲮的更大特点是“变色”,它刚钓上来时体色青黑带绿,背部深,腹部黄白色,体侧鳞片中心有红点,各鳍浅黄(红)色。当它离水死后,身体变成体灰黑色,背部较深而腹部浅,每个鳞片有微黑外框,中央较淡,组成多数淡灰色直条。幼鱼沿侧线具一微黑色纵行条纹直达尾鳍基。
桂华鲮的生活环境与其他鲮鱼完全不一样,它主要栖息于石底激流的江河或山溪。它的食物又与其他鲮鱼差不多,主要以藻类、青苔及有机碎屑为食,经常刮食这些食物。
桂华鲮会在每年的3~4月集群产卵,靠卵繁殖后代,桂华鲮最常见的个体在0.5~1kg之间,但它不算是小个体鱼类,它的更大个体可以达到8~10斤,有些个体甚至可以达到10斤以,以前一直是两广地区的经济鱼类。
桂华鲮的分布范围非常小,国内只分布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其中又以西江水系为主。在湖南的洞庭湖及其附近大型湖泊中和洞庭湖上游的河流中也有分布。国外分布只见于越南的红河水系。其他地方很少见有它的踪迹。
怎样垂钓桂华鲮?
刚才也说了,很多人都不懂钓桂华鲮,这也是不认识桂华鲮的原因之一。我们平常钓鱼,基本都是用鱼竿鱼线,找一个缓水的水域里垂钓。这样可以钓到很多种类的鱼类,但这种钓法并不适合垂钓桂华鲮,或者说,它并不是更好的垂钓 *** 。那要怎样才能钓到桂华鲮呢?
1、钓点的选择
桂华鲮喜欢栖息于石底激流的江河或山溪,所以钓点首先要选择在有点急流的水域里。其次,水里需要有大石块(乱石多)的地方,或者有竹子(竹排)、朽木多的地方,(比如,成片竹子倒进急水里)。石头上或竹子朽木上长着很多藻类,这些正是桂华鲮的食物。钓点必须要选择在有急流且大石块多的地方。
2、垂钓时间
桂华鲮还有一个习性是群居性的觅食时间。在每天的8~9点和下午的4~5点是它们的觅食时间。每当到达这两个时间段里,桂华鲮会成群浮游在急水水体上层的岩石或木排周围,用下唇刮食附着的藻类, 吃饱之后又会回到急水的深水区栖息。所以更好的垂钓时间是每天的早上7~10点和下午的3~6点两个时间段里,其它时间基本不开口。
3、垂钓饵料
桂华鲮是素食性鱼类,喜欢香味偏甜的饵料。很多人钓鱼都是用商品饵,不是说商品饵不行,只是商品饵再怎么调配,都很难抵抗急流的冲刷。所以用商品饵很难钓到桂华鲮,只能靠自制饵才能抗急流的冲刷。
自制饵有两种 *** 。一种 *** 是直接用蕃薯或香芋,蕃薯更好选用紫心蕃薯。把它们切成大小如同尾指大的小块,然后放窝里蒸。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完全蒸熟蒸烂,半生熟或三分之二熟即可。这样可以增加它们的香味和甜味,又可以很好地抗急流的冲刷。
还有一种 *** 就是饭团。用米(更好用糯米,粘性大)蒸熟不要太烂,然用毛巾或布把米饭包裹,尽力揉搓,把饭粒搓成粄状,再捏成小粒状,大小可包裹鱼钩即可。在揉搓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商品饵来增加它的香味、甜味和改变饭团的颜色。
据经验,紫色或者淡黄色的饵料对桂华鲮更有诱惑力,但对于为什么会这样本人解释不清,只是垂钓中得出的自己经验。
4、垂钓 ***
桂华鲮更好的钓法就长江钓(不是拦河钓,有少许不同)。可以取一根长约10米(长短需根据水域来定)的8号PE线,每隔一米装一个子线约50~60厘米长的鱼钩,可以装4个以上的鱼钩。当线组装好以后,挂上鱼饵。
施钓时顺着水流逐步放线,当把线放完以后,把线的头绑于固定的小树枝上或者固水里,然后坐在水边坐等鱼的上钩。
桂华鲮的吃饵很容易观察到。由于没有用浮漂,只能观察主线的移动来判断是不是中鱼。桂华鲮吃饵最明显的动作就是只能左右游动,形成一个S型的线路。吃饵动作反馈到主线上时,线会突然间被拉紧拉直,并且线还会左右移动。当看到这种动作时,可以马上收线抄鱼。需要说明的是,鱼钩一定要选择带倒刺的伊势尼,才不容易跑鱼。
写到最后
垂钓桂华鲮,用传统钓法很难钓到,因为它是生活在有急流的水域里,在静水水域里很难有它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大部钓鱼人没钓过的原因。如果要垂钓它,必须要根据它的生活习性去垂钓它,只有选择一个好钓点,注意使用饵料,再注重钓法才能钓到它。
目前,由于桂华鲮的经济价值极高,遭到大量的乱捕现象,造成今天数量越来越少的结局,几乎濒临消失,西江这样的河流里都难得一见了。在所有西江钓鱼的人群里,很难听到有钓获桂华鲮的消息了。在主要栖息地的西江里都很少了,在其他地方只有更少。建议每年3~4月更好不要垂钓它,让它能更好地繁殖后代。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需要文明施钓。而且,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
别看这些鱼长得很像,但口味天差地别!钓鱼人十有八九都分不清海洋鱼类品种很多,但是常见的淡水鱼类,很多人都分不清
鱼类的种类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鱼的种类约36000多种。
我国鱼的种类3000多种;其中海水鱼类约2100种左右;淡水鱼类1000多种。
鱼类的种类具体有多少种,无法统计!因为水底的世界相对于我们来说还很陌生。
鱼类的数量一直在以每年新发现500种左右的速度增加,这么多种鱼类想要全部分辨清楚,是不可能的。
即使我们钓鱼人,最常见的鱼类,最普通的鱼类,很多钓友也分不清楚!
垂钓中最容易搞混的鱼类有6种,今天咱们聊一聊这6种鱼类都有什么区别。
一、错把工程鲫认作土鲫鱼
鲫鱼虽然是我们经常钓获的鱼类,但是很多人分不清土鲫鱼与工程鲫的区别,以至于觉得土鲫鱼怎么这么大,或者觉得大鲫鱼都是工程鲫。
这条是什么品种鲫鱼?
土鲫鱼外观:土鲫鱼鱼体瘦长,嘴唇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难免有些野生鲫鱼长得肥大。然后是看带侧线的鳞甲,土鲫鱼侧线鳞片有28或29片。
土鲫鱼口感:土鲫鱼肉质紧实,有嚼劲,烧汤鲜美,并且营养价值高,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钓鱼的朋友都喜欢食用土鲫鱼。
和土鲫鱼明显差异很大
工程鲫外观:工程鲫外观和土鲫鱼区别很小,只是它身体比较宽,背部隆起,嘴唇稍厚,靠近尾鱼鳍的鳞片稍显杂乱,养殖情况下当年鱼苗可达1公斤左右。
工程鲫口感:养殖长大的工程鲫的口感很差,一条一斤的鲫鱼红烧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肉,加热后鱼肉容散了,大家不信的话分别食用它们试试口感。
土鲫鱼、工程鲫更大的不同:首先个体差异巨大,工程鲫能够生长到5公斤,土鲫鱼1公斤就不错了;工程鲫脊背很高,土鲫鱼顺滑;工程鲫肉质面软,土鲫鱼肉质细嫩。
二、错把麦鲮认作土鲮
土鲮和麦鲮在南方很多地区比较常见,是钓友们的主要目标鱼,虽然它们长的像双胞胎,其实相差甚远。
土鲮鱼鳃后面的蓝色鱼鳞
土鲮外观:土鲮是我国本土鱼类,背部稍微隆起,腹部圆,头比较小,嘴圆钝,鱼嘴呈现天包地的结构,并且有胡须,鱼鳃后面有一条蓝色斑点,这是和其他鲮鱼更大的不同。
土鲮口感:土鲮的肉食细腻,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深受广大钓友的喜爱,唯一不足的是土鲮的鱼刺比较多。
麦鲮的外观
麦鲮外观:麦鲮和土鲮体型相差不大,只是麦鲮鱼体更圆润,近似于草鱼。麦鲮鱼鳃后面没有蓝色斑点,麦鲮原名为麦瑞加拉鲮,不是我国的本土鱼类,1982年由印度引入我国。
麦鲮口感:麦鲮由于生长快,口感比较差,(话说生存速度快的鱼类口感都一般),很多钓友钓获后放流,也是因为不好吃。
麦鲮、土鲮更大的不同:麦鲮体型呈纺锥形,土鲮背部稍微隆起;麦鲮全身无斑点,土鲮鱼鳃后有颜色“纹身”;麦鲮肉质很柴,土鲮肉质较好。
三、错把鳊鱼认作鲂鱼
鳊鱼和鲂鱼在河道内不常见,钓到的几率比较少,更容易搞混,总以为都是鳊鱼,其实它们名字、外观并不一样。
鲂鱼的外观,你觉得这条鲂鱼有几斤?
鲂鱼的外观:鲂鱼的身体呈菱形,脊背比较高,鱼嘴呈马蹄形。体表颜色比较深,有黑色花纹,或者呈银灰色,个体比较大,体重能够达到5千克以上。
鲂鱼的口感:鲂鱼的口感不错,是我们平时能够吃到的鱼类,菜市场卖的比较多,并且价格并不贵。
这条是鳊鱼还是鲂鱼?
鳊鱼的外观:鳊鱼的体型较鲂鱼稍长,宽度没有鲂鱼宽,体表没有纵横的花纹,鱼体呈现银白色,鳊鱼没有鲂鱼个体大,鳊鱼更大不过3千克左右。
鳊鱼的口感:鳊鱼和鲂鱼的口感相差无几,只是菜市场售卖的鳊鱼比较少,不知道是鳊鱼生长太慢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鲂鱼鳊鱼更大的不同点是:颜色,鲂鱼的颜色比较深,鳊鱼呈银白色;体型,鲂鱼近似菱形,鳊鱼比较长,也就是鳊鱼宽度没有鲂鱼宽。
四、错把太阳鱼认作过山鲫
过山鲫是我国的本土鱼类,太阳鱼并不是本土鱼类,它是入侵鱼类,它们两个外观差别很小,也是造成认错的原因之一。
过山鲫略呈长方形
过山鲫的外观:过山鲫身体略呈长方形,尾巴比较短,并且扁平,体表为灰色,或者灰绿色,有黑色斑点,在鳃内部上方具有辅助呼吸器官,能够让它在缺氧或者离水的情况下呼吸。
过山鲫的口感:光头个人认为过山鲫肉质口感还不错,不论是烧汤还是红烧都可以,特别是个体大的过山鲫,唯一不足的是鱼鳞太硬,不易祛除。
太阳鱼外观
太阳鱼的外观:太阳鱼听名字就知道,这种鱼色彩斑斓,鱼体椭圆形近似于罗非鱼。头胸部至腹部呈橙红色或橙黄色,背部淡青灰色,头部比较小,脊背很高,肉质很厚,另外太阳鱼原产于美洲中南部。
太阳鱼的口感:太阳鱼肉质鲜美,鱼刺比较少,尤其是香煎太阳鱼真的很美味,即使是烧汤,味道也是不错,相对于养殖的工程鲫来说,味道好太多。
过山鲫、太阳鱼更大的不同:过山鲫身体像长方形,太阳鱼有点像罗非鱼;过山鲫鳞片很难去除,太阳鱼祛除鳞片简单;过山鲫鱼刺较多,太阳鱼鱼刺较少。
五、错把埃及塘鲺认作土鲶鱼
埃及塘鲺是从埃及引进我国的鱼类,土鲶鱼是本土鱼类,它们都是无鳞鱼类,并且食性相同。
埃及塘鲺鱼,身体发黑
埃及塘鲺:埃及塘鲺鱼体长,头部扁平,鱼体表光滑无鳞有侧线。体色一般呈灰褐色,黑色,体表有许多灰白色的纹状斑块和黑色斑点,腹部为白色,触须上下各2对。对生存水质要求很低,在污染的水域也能生存,但是不耐低温。
埃及塘鲺鱼口感:埃及塘鲺鱼土腥味十分重,烧汤几乎无法食用,即使红烧也能吃出它的土腥味,以前流行的碳烤鲶鱼就是塘角鱼,现在早已退出烧烤舞台。
土鲶鱼身体偏黄或者暗黄,有花纹
土鲶鱼外观:土鲶鱼体表光滑无磷有粘液,嘴大,嘴内有细齿,体表有花纹,外观呈淡黄色或者黄褐色,幼鱼胡须3对,长大后逐渐退化,成鱼须2对,耐低温,分布比较广泛。
土鲶鱼口感:土鲶鱼味道非常好,有句俗话叫:“鲶鱼烧茄子、馋死老爷子”,说的就是鲶鱼的美味,鲶鱼红烧的时候肉质细腻,鱼刺很少,口感非常好,只是被塘角鱼稿臭了名声。
埃及塘鲺鱼、土鲶鱼更大的不同:首先颜色,埃及塘鲺鱼颜色较深并且发黑,土鲶鱼颜色偏黄,暗黄,身体有花纹;塘鲺鱼触须有8个,土鲶鱼触须4个(6个触须的是另外一个品种);埃及塘鲺鱼土腥味很重,土鲶鱼土腥味较轻。
六、错把牛尾巴认作昂刺鱼
昂刺鱼比较普通,钓友们经常钓到,但是牛尾巴数量比较少,其中“黄河牛尾巴最为出名”,它们小时候个体相差不大。
昂刺鱼也叫嘎牙鱼
昂刺鱼外观:昂刺鱼无鳞,体表偏黄,或者暗黄色,头大嘴大,身体两侧以及背部有骨刺,肚子大,并且骨刺有轻微毒性,几乎没有钓友不被它的骨刺扎过,被扎后的痛苦令人记忆犹新。
牛尾巴外观:牛尾巴也是无鳞片,有3根骨刺,嘴大,身体为黄色,或者黄褐色,身体细长,看起来很瘦,光头曾经钓获过50几公分的牛尾巴,但是重量没有,因为太细长。
牛尾巴身体细长
昂刺鱼口感:昂刺鱼的口感非常不错,红烧的时候鱼肉结实,烧汤的时候鱼汤鲜白,味道非常不错,昂刺鱼即使是养殖的价格也不低。
牛尾巴口感:牛尾巴口感和昂刺鱼相差并不大,最起码光头吃不出来,但是牛尾巴的价格太贵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它们的价格几乎相差一倍。
昂刺鱼、牛尾巴更大的不同:昂刺鱼比较肥壮,肚子大,牛尾巴身体纤细,肚子很小;昂刺鱼河道内分布比较多,牛尾巴比较少见,通过它们身体的长短,一眼就能分清。
不管什么鱼,吃的时候才知道好吃不好吃
综合:由于鱼类的种类很多,不管是我们钓鱼的时候,还是购买鱼类的时候,很多鱼类都容易搞混,这些只是经常见到的鱼类,不常见的鱼类,更容易搞混!这些鱼类你都能认识吗?
这是光头对于6种不容易辨别鱼类的理解,不对之处各位兄弟多多指出,光头一一改正,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大家觉得有用的话可以收藏,点赞,转发了解更多关注头条号《光头鱼司令》谢谢大家。
注:口感方面只是光头钓食用中的口感,仅代表光头自己的口味,另外你分辨哪种鱼类?你觉得哪一种鱼类口感好一点?
?
杭州小伙捕获109斤的鲮鱼,出价260万,竟有几十人上门求购前言:
近日,杭州市一名年轻小伙的捕鱼经历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年仅25岁的小伙名叫张宇,他在西湖附近的一次垂钓活动中,捕获了一条惊人的巨型鲮鱼,令人瞠目结舌。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出价260万元将这条鲮鱼收入囊中,而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竟然引来了数十位求购者前来上门,希望能够一睹这位“捕鱼达人”的风采。
鲮鱼,作为淡水鱼类中的珍稀品种,一直以来都备受钓鱼爱好者的追捧。而这次由张宇捕获的109斤鲮鱼,则是在钓鱼界引起轩然 *** 的存在。据悉,张宇平时并非职业钓手,而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
他对钓鱼的热爱源自小时候,经常和父亲一起垂钓的经历。正是这份深厚的情感,让他一直保持着对钓鱼的浓厚兴趣,每逢周末都会寻找机会来到西湖畔,与渔船为伴,一展钓技。
就在那个晴朗的周末早晨,张宇像往常一样来到了西湖,准备度过一个宁静的钓鱼时光。
然而,这一天的运气似乎格外好。仅仅垂钓了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感受到了异常的拉力,仿佛有一条巨兽在水中挣扎。他稳住心态,沉着应对,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拉锯战,他终于成功将这条巨大的鲮鱼拖上了岸边。
眼前的一幕让他目瞪口呆,这条鲮鱼的体型之庞大简直难以置信。在旁边的渔友帮助下,他们用绳索将鲮鱼固定,将其带到了附近的一个测量站。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他们测量了这条鲮鱼的长度和重量,结果令人震惊:109斤!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人惊呼不已。
与其它鱼类相比,鲮鱼的生长速度较慢,而且在野外的存活率也相对较低。
因此,能够捕获如此庞大的鲮鱼实属罕见。张宇的运气之所以如此之好,不仅在于他的耐心和技巧,更是因为他一直以来对钓鱼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注。他在野外钓鱼时,总是遵循“捕放原则”,即捕获后会尽快将鱼放回水中,保护鱼类的繁衍生息。
然而,这次的捕获让张宇陷入了思考。109斤的鲮鱼,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令他心生敬畏。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这条鲮鱼进行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支持当地的生态保护项目。
这一决定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对于这位年轻小伙的善举表示赞赏,纷纷表示愿意为了这条鲮鱼而竞拍,希望能够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而在8月初的一个周末,拍卖正式开始。
据了解,这次拍卖由当地一家慈善机构主办,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许多热心公益的企业和个人纷纷加入,使得这场拍卖的氛围异常火热。最终,经过激烈的竞价,这条109斤的鲮鱼以260万元的高价成交,成为了这次拍卖的最终获得者。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只是故事的开始。
随着这一消息的传出,竟然有数十名求购者前来张宇的家中,希望能够以高价购得这条鲮鱼。这些求购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收藏家、有商人,甚至还有一些特地赶来的游客。他们之间的竞争可谓激烈异常,有人不惜开出天价,希望能够将这条鲮鱼纳入囊中。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张宇感到有些意外,但他并没有急于作出决定。他表示,虽然这条鲮鱼的确具有非凡的价值,但他更希望通过这次事件能够唤起更多人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因此,他决定将这些求购者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关于生态保护的话题,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传递出更多正能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张宇在自家的花园中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会议。
与会的人们不再是求购者和卖家的角色,而是一个个关心生态环境的普通人。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张宇也分享了自己的钓鱼经历以及对生态保护的认识,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通过这次特殊的会议,求购者们逐渐认识到,这条鲮鱼所代表的远不仅仅是一种珍稀的鱼类。
它背后蕴含的是对于生态平衡的呼唤,是对于自然环境的珍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将自己的求购意愿转化为对生态保护事业的捐赠,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生态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总结:
在这个特殊的夏日,一条109斤的鲮鱼引发了一场关于生态保护的思考和讨论。一个年轻的小伙,因为一次捕鱼经历,走上了一个更加宽广的道路。
他的善举唤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或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它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心中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