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餐饮连锁店,韩国餐饮连锁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8 0
2023港澳米其林指南发布!Ta Vie新晋三星,龙景轩遭“降星”

延迟数月发布的米其林指南,终于回归。此次榜单共95家餐厅摘星,其中三星10家,二星18家,一星67家,绿星奖项4家。自 2009 年以来一直维持三星的龙景轩被降至二星。

题图: ***

整编:陈兰

2023年4月26日,2023香港澳门米其林指南公布完整榜单。这是第15届港澳米其林,形式也从去年的线上发布回归到线下典礼,在澳门新葡京正式举办。

今年,除了场地变化外,发布会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都是直接公布星级餐厅,今年还做了个小小的论坛,并邀请到了大班楼店东叶一南先生及Andō主厨Augustin Balbi在内的业界人士一起探讨 “美食+旅游”的新机遇与未来发展。

而在奖项的设置上,除了前几年增设的环保取向绿星奖外,今年更是出现了更佳侍酒师奖、更佳服务奖及更佳年轻主厨等分类奖。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看《2023港澳米其林指南》的完整榜单情况。

《2023港澳米其林指南》榜单详情

此次榜单共有95家餐厅摘星,其中三星10家,二星18家,一星67家、必比登推介72家、绿星奖项4家。

值得关注的是多年来几乎无变动的三星榜单,在今年却出现了异动,来自香港的Ta Vie 由二星晋升为三星。而自 2009 年以来一直维持在三星的龙景轩,曾拥有史上之一家三星中餐厅的荣誉,则在这次米其林榜单中被降至二星。

△图片来源: ***

除此之外,本次榜单还出现了许多的新面孔。新晋的二星餐厅Bo Innovation 厨魔、丽晶轩、Rùn 潤均来自香港。首次出现在一星榜单中的8家餐厅则有2家来自澳门,分别是蜀道、淮扬晓宴,其中由淮扬菜大师周晓燕主理的淮扬晓宴成为港澳米其林榜单史上首家淮扬菜餐厅。

△图片来源: ***

在餐厅奖项之外,本次港澳米其林还颁发了侍酒师大奖、服务大奖、年轻主厨大奖等个人奖项,这些奖项则分别由来自香港富临饭店的Jacky Luck,澳门川江月的Kit Li,以及香港Hansik Goo餐厅Steve Lee获得。

以下为完整的榜单详情(加粗为新上榜餐厅):

米其林三星榜单

香港7家:Caprice、L’Atelier de Jo?l Robuchon、8 1/2 Otto e Mezzo BOMBANA、唐阁、富临酒店、Sushi Shikon 志魂、Ta Vie(2星↗3星)

澳门3家:天巢法国餐厅、8、誉珑轩

米其林二星榜单

香港13家:Amber、Arbor、Ecriture、L'Envol、龙景轩、Octavium、新同乐鱼翅酒家、Tate、天龙轩、营致会馆、BO Innovation厨魔(新搬迁)、丽晶轩(原欣轩)、润(1星↗2星)

澳门5家:杜卡斯、风味居、泓、川江月、永利轩

米其林一星榜单

香港56家:Andō、Arcane、Beefbar、Belon、Chaat、都爹利会馆、épure、福临门 (湾仔)、富豪、吉地士、Hansik Goo、何洪记(铜锣湾)、铸·铁板烧、御宝轩(尖沙嘴)、苏浙汇(湾仔)、甘牌烧鹅、留园雅叙、六福菜馆Louise、万豪金殿、文华厅、文华扒房+酒吧、明阁(旺角)、Mono、New Punjab Club、彭庆记、珀翠、Roganic、Ryota Kappou Modern、家全七福香宫、嘉麟楼、夏宫、鮨·斋藤、Sushi Wadatsumi、Takumi by Daisuke Mori、The Araki、Tosca di Angelo、Vea、Whey、新荣记、Yardbird、一乐烧鹅、逸东轩、夜上海 (尖沙嘴)、甬府、Zest by Konishi、浙江轩、瑞兆、Estro、Godenya、Kappo Rin 割烹凜、Nagamoto 长本、Neighborhood、大班楼、厨魔名人坊

澳门9家:8 1/2 Otto e Mezzo – Bombana、丽轩、玥龙轩、大厨、永利宫、帝影楼、紫逸轩、蜀道、淮扬晓宴

米其林绿星榜单

香港-Roganic、香港-Amber、香港-Mora 摩、澳门-澳门旅游学院教学餐厅

侍酒师大奖

香港-富临饭店-Jacky Luck

服务大奖

澳门-川江月-Kit Li

年轻主厨大奖

香港-Hansik Goo-Steve Lee

此外,今年港澳米其林共有65家食肆入选必比登推介名单,其中澳门有7家,香港则有 6家香港食肆为全新上榜,他们分别是分别是鱼事者(北角)、西关老祖、Saya、船记、两姊妹凉皮有限公司(太子)、一家。

△图片来源; ***

入选必比登推介名单的店家,均以实惠的价格提供优质美食,让消费者能在香港以低于港币$400,或在澳门以低于澳门币$400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三道菜式美食(不包括饮料)。

“米其林”背后的大厨们

而在这些上榜餐厅荣誉的背后,与各位大厨的辛勤与智慧也密不可分。

在米其林三星中,晋升为三星餐厅的香港餐厅Ta Vie(旅)主厨佐藤秀明,可谓是头角峥嵘。佐藤秀明将“纯粹、简约、时令”奉为其烹调信条。他对烹饪充满热情,他以实验的 *** 来准备及配对食物,并利用日本的一流食材, *** 出了创意非凡的菜式,如炭烧赤鯥配米饼、青海苔酱等。

富临酒店的行政总厨黄隆滔有超过 40 年的资深品牌经验,他从不自我设限,一方面延续鲍鱼大师的技艺和精神,同时积极与本地或国际团队合作;2022 年 9 月甚至与香港米其林一星印度餐厅 CHAAT 总厨 Manav Tuli 联手创造「中╳印品尝菜单」,足见其开放的作风。

△图片来源;富临酒店官方公众号

在米其林二星中,厨魔是一家备受赞誉的餐厅,于 2022 年搬迁至新址。他就像一件散发着本地特色的艺术品一样,老板和主厨梁经伦以俏皮创意的方式向香港饮食文化致敬。该餐厅的菜单设计灵感,大都来自中国元素和世界著名画作,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金宝罐头汤。

今年,由米其林一星晋升为米其林二星餐厅的润,其餐厅主厨洪师傅有超过20年的烹饪经验。洪师傅最看重食物的质量和精湛厨艺,擅长以传统方式炮制来自世界各地的时令食材,并以现代手法摆盘呈现。

香港法餐女王刘韵棋(Vicky Lau)同时也是港澳首位二星女主厨,今年也守住了二星的佳绩,她名下还经营着 Date by Tate 生活选品与甜点店。值得一提的是,她在 2022 年初推出的餐厅新作 MORA(摩)开业 3 个月,便成为米其林即时新增名单的成员,更在今年摘下一星的荣耀、作为香港食物银行的董事会成员,刘韵棋致力从零售商、分销商和制造商手中尽力回收多余的食物,并将其重新分配予有需要的人。

已经连续两年摘星的万豪金殿行政总厨邓家濠(Jayson),今年也延续一星荣耀。身为香港粤菜界的新生力量,邓家濠一方面致力传承几近消失的传统粤菜,同时乐意展现香港粤菜的包容性,5 月初他将与同为一星的韩国餐厅 Hansik Goo 主厨 Steve Lee 合作特别餐会,跨越菜系的藩篱创造粤菜与韩食结合的独特味道。

香港JW万豪酒店官方微博

淮扬晓宴是今年澳门唯一一家新入选的米其林一星餐厅。厨房团队则由知名烹饪大师周晓燕掌舵,他擅长烹制精致的淮扬菜,以每周两次从家乡引进的食材如新鲜河鱼等烹制,包括清风炒三虾及香酥梁溪脆鳝等菜式都是例子。

结语

《2023港澳米其林指南》榜单已落下帷幕,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全球旅游业的恢复,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餐饮市场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景象,虽然此次的评选中有餐厅遗憾降星,但也有无数的新星在冉冉升起。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港澳的餐饮市场也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年的精彩景象。

最后,值得大家关注的是,米其林指南官方已宣布将于5月30日在杭州发布米其林指南,这则消息一出便引起了无数热议,许多人都表示非常关心被誉为“美食荒漠”的杭州能否被米其林拯救?

那杭州究竟有哪些餐厅能上榜呢?留言区一起来猜猜看。

220万家餐饮零售企业,倒在了解封的黎明前

今年说起实体商业,话题的开始和结束,似乎永远都是“疫情”和“封控”,大家都在猜什么时候是个头,却又都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尾。


最近的政策有点看不懂。一边是日增阳性几百的上海、深圳加码布防:上海将进入餐馆的核酸要求缩短到了48小时,深圳10个区则要求餐馆、饭店、KTV等密闭场所限流50%。


另一边是日增阳性大几千的广州、北京等地却通知,进出商场不再查验核酸证明。


但从大方向来判断,相信大家能看到,用大规模“封控”和“静默”来构筑抗疫防线的日子,快到头了。各地政策的摇摆,在中央统一定调的背景之下,最终将通往解封和开放。


只是可惜的是,在“开-关-限流”的来回往复中,大量的企业、个体户没能够熬过这个艰难的螺旋,最终选择了退场。


据企查查数据,截至12月1日,2022年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49.6万家;零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190万家;儿童相关企业注销吊销2万家。


作为对比,2019年全年,全国企业注销总数是280.31万户,今年尚未过去,上述3个行业的注销量已经超过当年疫情前全行业注销数的85%。


今年5月,上海临解封前,我们盘点了疫情下的实体店阵亡清单和我们仍看到的希望。如今,在全国有望迎来防疫“新形势、新任务”之际,我们再回头看看,倒在下半年的实体门店们。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闭店盘点。



01 商场类


大洋百货

重庆店停业


今年国庆节的前一天,在开业14年后,重庆杨家坪大洋百货发布闭店公告,宣布在2022年10月31日22:00营业结束后正式停止运营。

重庆大洋百货 | 来源: ***


新世界百货

云南昆明店停业


11月3日,“香港新世界百货昆明店”微信公众号发布《云南新世界百货有限公司终止经营告知书》,宣布将于11月20日正式停止营业。

云南新世界百货 | 来源: ***


西单商场

新疆乌鲁木齐店停业


9月,乌鲁木齐铁路局西单商场发布公告,宣布于11月30日关门闭店。这是继红山友好百盛、友好昊元上品购物中心后,今年乌鲁木齐第三家闭店的商场。


百盛

连关两店退出太原


4月30日,太原百盛长风店贴出停业公告表示,宣布于5月31日起停止营业。

5月12日,太原百盛梅园店也同样发布了停业公告,宣布将于7月9日起停止营业。


伊藤洋华堂

成都春熙店停业


10月末,成都伊藤洋华堂有限公司发布供应商告知函,称接到春熙店房东通知,将结束物业租赁业务,为此,伊藤洋华堂春熙店将于12月31日后终止经营。这座开业25年的春熙路头牌商场,也将就此离开。

成都伊藤洋华堂春熙店|来源:品牌官网


金鹰

南京竹山路店停业


11月,开业才刚满1年的南京金鹰GE66贴出闭店通知,宣布即日起正式闭店。内部几乎已全部搬离撤空。

百度上搜索金鹰GE66,显示“暂停营业”,名称也变成了“宜悦里G66”。

空空荡荡的金鹰GE66 | 来源:南京楼市


其它区域型商场


10月9日,位于广东东莞的海雅百货南城店正式闭店歇业。


11月,河南开源大未来商业公司发布公告,宣布河南漯河大未来购物中心于11月15日关闭。


02 超市卖场类


家乐福

三个季度闭店50+,退出河南市场


在今年3月关闭超1万平米、曾是亚洲更大超市的中关村广场店后,截至今年9月末,家乐福超市仅余151家,较2021年减少54家。而在过去三年,家乐福超市总共才关店49家,这也意味着,家乐福超市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关店量已超过去三年之和。


9月30日,家乐福河南郑州金水路店、浙江宁波江东店、天津南开区白堤、新安两门店和深圳红宝店5家门店同时关闭。


11月15日,随着品牌在郑州的最后一家门店国贸360店关门,家乐福退出已经营16年的河南市场。

家乐福国贸360店 | 来源:大河报


永辉超市

关闭多家门店


据第三季度财报,永辉超市单季度亏损扩大至7.75亿元,连续四个季度营业利润计为负数。


8月,永辉关闭了在起源地福州经营超10年的两家老店。厦门永辉民生超市有限公司金潮店,也已于11月21日22点起停止营业。


近日,开业仅仅2年的永辉超市昆山经开万达店宣布将于12月15日起停止营业;邢台万达店也将于12月1日起停止营业。

已关闭的永辉福州浦新店 | 来源:福州帮


沃尔玛

持续关店+关闭大陆首店


今年11月,沃尔玛深圳洪湖店宣布闭店,这是品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开出的首家门店。


而整个11月,沃尔玛关掉的店并不止这一家:


  • 11月9日,沃尔玛扬州四望亭路店停业;
  • 11月16日,沃尔玛新余分宜县店停业;
  • 11月23日,沃尔玛惠东万隆商业中心店停业;
  • 11月24日,沃尔玛新余抱石公园店停止营业;
  • 11月30日,沃尔玛赣州八一四大道店停止营业。


京东七鲜7FRESH

连关两店,退出长沙


10月10日,京东七鲜长沙大悦城店正式闭店,该店于2021年9月30日正式开业,仅支撑了一年时间。


在此之前,京东七鲜长沙溪悦荟店也于8月30日宣布闭店调整。至此,京东七鲜在长沙的两家门店均已闭店,


京东七鲜长沙溪悦荟店 | 来源: ***


每日优鲜

关闭全国门店


曾被称为生鲜电商头位的每日优鲜,在今年7月爆发经营危机后,全线关闭全国门店,配送时间由原本支持的30分达改为最快次日送达。


至11月每日优鲜披露的最新消息,仅剩 *** 员工55名,而去年底的这个数据为1,925名。

人去楼空的北京线下配送点 | 来源:央视财经


国美电器

被申请破产,净关370家店


昨日,国美电器因拖欠供应商数百万货款,经催要不能偿还,被向北京市之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据今年年中报,国美负债规模约585亿元,品牌连续5年净利润为亏损状态。


2022年上半年,国美零售关闭门店562家,新开门店192家,净减少门店370家;另外,该公司新退出60个城镇。


宜家

关闭贵阳、上海门店


今年4月关闭贵阳店后,7月宜家中国宣布关闭上海杨浦店。该店位于国华广场B区的一、二层,于2020年3月开业,2021年3月重装升级,实际营业时间还不到2年。


官方公众号上,宜家中国指出关闭上海杨浦店的主要原因:市场变化、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消费者偏好,以及自身原因。


居然之家

济南北园店停业


8月,居然之家济南北园店发出闭店通知,称因亏损严重,居然之家北园店决定正式停止营业,撤出济南市场。


红星美凯龙

关闭5家门店


10月10日,红星美凯龙咸阳人民路商场宣布正式闭店,闭店原因是作为轻资产项目,委托方根据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及区域规划调整,终止了与红星美凯龙的委托经营管理关系。


今年上半年,红星美凯龙已经关闭了4个门店。而其它家居卖场,在疫情和地产下行的双重冲击下,也生存压力巨大。


  • 3月,山东青岛富尔玛建材广场闭店;
  • 6月,四川乐山美巢家居关门撤场;
  • 7月,阿里旗下精选家居品牌Homearch首店停止营业。



03 项目动态


海底捞火锅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中期业绩,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开业18家餐厅,关停26家餐厅。加上去年下半年发起“啄木鸟计划”以来的关店潮,相比去年同期,海底捞门店数量净减少162家。


贤合庄火锅

全国门店数量腰斩


巅峰期门店数曾突破800的贤合庄火锅,在陈赫退股之后,加盟商关店进一步加速。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门店数仅余400家左右。


电台巷火锅

全国门店数量腰斩


经历了上海疫情的冲击后,电台巷火锅开在人民广场的上海首店停业。此外,静安店也停止营业了。据媒体报道,其门店规模从更高的70家萎缩到了30家左右。


喜茶

降价、关店、结束品牌


继今年两次降价,将产品控价在30元以内,喜茶在门店经营上也有所调整。


旗下平价茶饮业态“喜小茶”在经历两年多发展,开出超20家门店,到今年11月被全部关停。上周,去年9月才在深圳文创热地:南头古城的喜茶全国首家手造店宣布闭店结业。


同月,喜茶更是确认开放加盟,首选非一线城市。

已经关闭的喜茶手造店 | 来源:品牌官微


卡乐星

关闭所有直营店


11月21日,进入中国12年之久的老牌美式汉堡卡乐星关闭上海所有仅剩门店。卡乐星上海办公室表示,后续也没有再开业的计划。


目前仅存的卡乐星,是位于上海和青岛机场的加盟店。


时萃咖啡

全线闭店


在去年7月得到近亿元战略融资的时萃咖啡,高峰期门店数量约12家,覆盖广州、深圳、佛山。


今年11月,时萃咖啡几乎全线闭店,仅存佛山岭南天地店,品牌起步的小程序商城同样关闭。

时萃仅存的岭南天地店 | 来源:品牌小红书


其它一些老牌集团的咖啡业务也在调整。4月,来自韩国的A Twosome Place途尚咖啡,关闭了中国地区最后3家门店。


11月,百胜中国在其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会上透露,将逐步退出直至终止旗下咖啡品牌COFFii & JOY在中国市场的运营。


菲律宾餐饮集团快乐蜂宣布,结束“唐恩都乐咖啡”业务在中国的运营,北京的7家咖啡餐厅也都已终止运营。


味千拉面

半年关店超9%


味千中国发布的半年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味千拉面净关店68家,超过其门店规模总数的9%。


仍在维系的店面营业状态也并不乐观,根据其披露的数据,味千中国第三季度同店销售同比下降11.1%,快速休闲餐厅业务销售同比下降14.7%。


其他集团的日式快餐也同样面临下滑窘境。8月31日,吉野家在临时报告书中宣布,旗下品牌“花丸乌冬面”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吉野家在今年上半年也关闭了约30家。

窄门餐饮数据显示,2020年在内地有45家连锁门店的“丸龟制面”,目前仅剩4家门店营业,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各剩1家。


虎头局渣打饼行

放弃部分区域,放弃直营


网红新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渣打饼行”去年连续完成多轮融资,并曾对外公开表示,2022年将计划开店150家,涵盖多个一线及新一线核心城市。


但品牌最新发布的消息是陆续关闭了在成都、重庆的6家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则是在营时间不足半年,而在北京的10家门店也已全部关闭。


品牌目前全国拥有约50家门店,距高峰期数量缩减了近30家,并决定放弃直营,开放加盟形式。


04 零售、配套类


GAP

多地撤店,出售中华区业务


今年三季度,GAP被曝光称大规模收缩线下门店,包括北京领展购物中心店、上海凯德晶萃店、南京水游城店、杭州金地广场店、长沙百联奥莱店,以及深圳、佛山、中山等地多家门店均清仓撤柜。


11月,GAP以4,000万美金将整个大中华区业务甩卖给了宝尊电商,包括在大中华区生产、推广与全渠道销售Gap产品的权利,和中国产品设计权。


Tesla

关闭中国首店


11月初,特斯拉中国首家旗舰展厅——北京侨福芳草地体验中心关闭。据媒体援引相关人士信息称,关店的原因是原店铺租金太高,没有续约。

Tesla北京侨福芳草地体验中心 | 来源: ***


Off-White

连续关店


8月,媒体曝称,Off- White近期连续关闭4家门店,分别位于上海芮欧百货、上海国金中心ifc、成都仁恒置地广场和西安中大国际。


滔搏运动

关店850+,裁员8,000+


根据滔搏公布的2022财年中期业绩,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滔搏运营6,928家直营店,与2月底相比,总门店数净减少了767家,降幅超过10%。


其中,与去年同期相比,关闭了857家门店,同时裁员超过8,000人。


太平鸟

半年关店559家


根据太平鸟最新发布的中期报告,今年上半年,太平鸟直营门店新开55家,关闭168家;加盟店新开211家,关闭391家;总计门店数净减少近300家。


多家上市零售企业同样处于闭店通道中,根据各家公司披露,森马今年共计新开661家门店,关闭了860家门店。


美邦服饰上半年新开直营门店3家,关闭直营门店77家;新开加盟门店40家,关闭加盟门店317家;合计净关闭351家。

红豆股份新开门店27家,关闭门店98家。


李宁销售点较去年底净减25家。


即使是这些风头正劲的FILA,今年6月相较去年底,也减少33家门店至2,021家。


美宝莲

关闭线下门店


7月底,美宝莲纽约发表声明,称将关闭中国市场大部分线下店,关店规模涉及全国近80家购物中心门店。


莎莎

关店超过50%


根据莎莎最新业绩公告,截至9月30日,莎莎国际零售店铺总数由原来的234家减少至193家。其中中国内地门店关闭最多,减少了35家,剩余42家门店。


而根据莎莎官网显示,莎莎中国内地销售点为35个。按此计算,从9月至今,仅两个月时间,内地门店又关闭了7家。


一条生活馆

全面退出线下


依靠短视频入局,高峰时期在全国开出18家门店的“一条生活馆”,到今年6月,也关闭了位于北京荟聚购物中心的最后一家门店,全面退出线下市场。


其它多家新锐 *** 店也在过去两年的高歌猛进之后,面临增长乏力的巨大考验。


7月初,THE COLORIST调色师关闭了北京大部分的门店,仅剩的一家也进入了暂停营业的状态。与之同属KK集团的KKV,也关闭了北京王府井的APM门店。


全品类新零售品牌“番茄口袋”三里屯形象店已于8月底撤店,而这距其开业还不到10个月;位于北京合生汇的全国首店,也已撤店围挡。


韩国餐饮连锁店,韩国餐饮连锁-第1张图片-


05 其他门店


上述的不完整清单,反映的更多是品牌的收缩,既有叱咤多年的老牌,纵横全球的洋行,也有近年来崛起的新零售。


而比起他们,更多的注销和倒闭,来源于不知名的小型连锁、独创品牌,以及个体户老板们。


根据《开菠萝财经》团队的调研,打开闲鱼APP,搜索“奶茶设备”字眼发现,二手奶茶设备几乎是以分钟为单位作为商品发布出来。

闲鱼APP商店二手奶茶设备 | 来源:开菠萝财经


而同样在大规模折价 *** 的,还有电玩城、健身房、干洗店、蛋糕店……这些卖家背后,无疑是一个个创业梦想触礁沉没的故事。


无论是因为疫情导致的人口流动减少,门店乏人问津;还是干脆由于禁令而无法完整经营或甚至无法开业,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的收入端巨大缺口,都是难以挽回的。


而仍在持续发生的租金、人工成本,则同样是实打实难以避免的。


这也就难怪,虽然就快看到阳光了,还是有大量餐饮店铺选择“放假回家,提前过年”。


郑州华丰源烩面已闭店过年 |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06 项目动态


当然,每家门店的关闭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些品牌、商场本身也就处于日落西山的衰退之中,不能把他们的没落,完全归咎于疫情和封控。


我们也能看到,有些品牌在如此寒冬情况下面,还成功地实现了逆势增长;也有些新的品牌,就在疫情下实现了线下门店的从0到有,开始萌芽生长。


比如我们过去几个月里曾经访问过的超级种子、上森派系、凡几、OLEADA。


但我仍想说的是,我们需要去正视和关注,这些在“黎明前”倒下的品牌们。


因为一家家小店的消失,带来的是整个线下实体商业的萧条;这些烟火气与繁华感的缺失,恐怕要到全面解封之后才能慢慢弥补。


11月23日傍晚北京某社区餐饮街 |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12月2日上午的上海安福路 | 来源:自摄


也因为每一家大店、小店倒闭之下,失业甚至离开这座城市的千千万万打工人,带来的是对未来消费预期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人口与消费力的缺失,恐怕需要比这个冬天更漫长的时间来填平。


更因为这几百万倒下的企业不仅仅是数据,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案例,与难以磨灭的记忆。无论他们是坚持了3年,还是没熬过半年,这份坚持与倔强,甚至这种“对峙过绝望”之后的绝望,都值得我们用更多的人、更多的时间,去温暖和铭记。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陆陆续续解封了,虽然一切的调整不会那么顺利,全面的复苏也不会那么快,但希望总是令人愉悦的。


正在拆除路障及解封后的广州实景|来源:摄影@林泽君


希望每一个即将熬过实体商业漫长黑夜的企业,都能重新焕发生机,春暖花开,肆意生长。


也希望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能够有健康的身体、有稳定的收入、有成长的兴趣、有消费的时间。


最后的最后,在还没有迎来全面放开和复苏,仍然需要坚定、坚守和坚持的日子里,分享一段,我非常喜欢的,来自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女士的发言:


“困难时期咬牙坚持每天前进20英里,不会因为天气恶劣而蜷缩不前,也就是要把基础的事做到、做好。顺风期也不得意忘形,不会因为风和日丽而走过多的里程,也就是不追求过度的、透支的数据增长。


保持这样的节奏,让我们有确定的聚焦点,这对动荡市场周期的企业增长和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接受不确定性是市场常态,变化是恒常,在不确定性中建立确定,才会为团队创造安全感。归根结底,确定性和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也只有自己才能给。”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的闭店盘点。




出品:Mall先生 | 编辑:Elaine

烘焙店火一家倒一家, 韩国网红B&C能摆脱魔咒吗?

| 董 ***

编辑 | 乔芊

出品 | 36氪未来消费

微信ID | lslb168


甘愿排队两小时、进店后疯狂选购,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忘打卡拍照,这就是网红烘焙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12月底,一家名叫“B&C”(黄油与面包)的网红烘焙店落地成都,立即引发排队潮。冲着开业当日低至4.9折的折扣,顾客们络绎不绝到来,“工作日下午来的,排了一个多小时”、“排了两个小时终于买到”。甚至还有黄牛叫价100元帮 *** 。

此前B&C在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等地陆续开业,门店达到12家。这家网红店主推牛角包、法式甜点、精品咖啡和茶饮等,单店SKU多达近百个。频繁上新产品、独特的品牌logo和轻奢风格,B&C被不少粉丝称作面包界的“爱马仕”,争相涌入门店。

不满足于研发爆款美食和拓店,B&C还推出了新的副线品牌。今年1月,另一家B&C旗下的高端品牌“松露与面包”火速登场,于成都和上海两地开业。与B&C相比,“松露与面包”新增了黑松露系列,成功将产品的定价拉高一个水平。

高端路线、网红元素、适合打卡,这些都是B&C等一批网红店出圈的关键词。不过在这些背后,盈利难、过气快和异地扩张难,始终困扰着烘焙玩家。对网红品牌来说,掌握流量密码可能仅仅只是长久生存的之一步。

出圈秘籍:排队、打卡、网红化

B&C创立于韩国首尔,定位法式轻奢,主打牛角包系列、烘烤饼干、甜点和饮品。从门店外观到产品研发,这家店可以是说把网红元素武装到脚,备受年轻人的追捧。

门店设计上,B&C呈现黑金色调,安装水晶吊灯、珠宝设计展柜、桌椅布局等,一间华丽轻奢的门店就此诞生。而印有品牌标记“&”的装饰品和绿色包装袋,让B&C堪称行走的流量收割机。

从上海、北京开到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每逢新店开业,B&C必会出现排队潮。2021年1月,B&C在上海新天地开出之一家,立刻上演排队长龙。2021年12月底,B&C在首次进入北京,选址于潮流地标三里屯,出现排队长达3小时的状况,有的产品被黄牛炒到上百元。

作为新玩家,面对周边众多烘焙品牌的竞争,B&C可以说通过排队营销这一方式成功出圈。

B&C的抢购热潮,也与品牌采取一些 *** 、限购等做法有关。B&C的营业时间从12点开始,产品当天现烤,限时供应且部分产品 *** 购买。为了避免店内拥挤,B&C规定人数分批进店,一旦当天的产品售罄,等待进店的顾客只好改日再排。

此外,为了给新店开业造势,B&C推出长达一个月的开业折扣活动,从4.9折到8.9折,鼓励顾客发朋友圈进行传播,符合条件即享受折扣。顾客自发在小红书、抖音上进行打卡分享,为B&C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目前小红书上关于B&C的笔记已经超过1万篇。

营造品质感是B&C做产品的杀手锏。门店提供70多个SKU,包含招牌牛角包、法式甜点和主食面包等,还有精品咖啡和柠檬茶,其中58元的惠灵顿牛排牛角包、22元的巧克力蝴蝶酥等均为爆款。为了保证口感,B&C采用优质黄油、动物奶油和鲜果等 *** ,拉高了 *** 成本。客单价在85元左右的B&C,远高于人均消费在40-60元的好利来和原麦山丘。

B&C还擅长紧跟潮流趋势,玩转IP联名。B&C在去年2月上新8款产品,8月份又上新21款产品,采用黑松露、苏丹王榴莲等成本更高的食材和一些当季水果,对涵盖拿铁和柠檬茶在内的饮品也做了全线升级。遇到万圣节、圣诞节等,B&C会上线节日限定款,此外还联名梦龙和野兽派打造新品。

堪称开一城便火一城的B&C,会结合当地特色打造概念店和研发新品。例如B&C的北京首店,推出加入北京烤鸭的牛角包和牛排包。B&C去年在上海张园开设的新店,定位面包市集,除了提供经典甜品和面包,还新增法式小食和沙拉。

B&C显然已经成功掌握了流量密码,但这些策略并非时刻奏效。B&C常常因排队时间过长遭到许多顾客吐槽,此外,溢价过高、口味一般也是不少顾客的评价。

开新店、推副牌,网红店能火多久

2022年,许多线下餐饮商家纷纷收缩时,B&C却加快扩张速度,一年开出10家新店。除了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还向杭州、南京、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布局,目前共拥有14家门店。

在近期新开的门店中,还包括B&C推出的全新高端副牌松露与面包(T&B),已在成都和上海拥有2家门店。松露与面包整体延续了B&C的黑金色调,并融入白金色调,打造华丽复古风格。在产品线上,松露与面包将门店SKU扩充到96个,新增了10款黑松露系列。在价格上,松露与面包比主品牌更上了一个台阶,例如最贵的和牛黑松露惠灵顿招牌牛角包,价格从58元提升至80元。

松露与面包门店,图源B&C小红书账号

不断试水新方向,能否延长B&C的网红寿命?实际上烘焙是门难盈利的生意,尤其是走高端路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规模化扩张。首先打造一间网红店的成本极高,许多品牌入局后,往往花钱买吆喝最后亏损闭店,例如曾经的彻思叔叔、宜芝多,还有新中式点心虎头局等,都接连走入困局。

拿B&C来说,B&C以直营模式进行开店,主张“一城一旗舰店”,进军中高端商圈,意味着开店成本极高。B&C走大店模式,面积在150~300平方米之间,算上租金、装修以及占大头的人力和食材成本,成本远高于打造一间普通连锁店。在大量投入的情况下,门店需要匹配足够多的客流量,才能覆盖成本创造盈利。

对网红店而言,维持生意火爆比拓店来得更重要。曾经红极一时的烘焙品牌原麦山丘,成立前三年只开了13家线下店,达成单店月流水过百万的目标后,才开始搭建新工厂并加速扩张。B&C品牌主理人李墨曾对媒体表示,B&C的日均单店业绩在7万至10万。照此计算,B&C的月均营业额可达200-300万元,在行业内算得上出色。

走红的下一步是考虑扩张。从规模来看,放在西式烘焙赛道,目前仅有14家门店的B&C,远远不及头部品牌。一些走中端定位的鲍师傅、85度C等,均发展出上百家门店,好利来则超过1100家。

烘焙品牌走向规模化,前提是具备供应链能力。包括好利来、85度C等,均采用“中央工厂+门店”模式,由中央厨房集中生产与集中配送,将烘焙成品和冷冻半成品等送至前端门店,再由员工现烤和售卖。此外还有前店后厂模式,特点是加工和门店的一体化,后端 *** 加上前端销售。例如B&C就采取这一模式,但效率比起前者仍显不足。

除了规模化难题,网红店在成功出圈后,频繁被山寨也是一大困扰。烘焙行业本身进入门槛低、产品迭代快,当一家烘焙店打造出爆款,其他品牌便火速跟风。例如当年鲍师傅招牌的肉松小贝,已经被各家复制。B&C原创的惠灵顿牛排牛角包走红后,市面上的同款扎堆涌现,一些商家还推出了预制类产品,售价更低。还有一些抄袭门店设计、品牌logo的山寨门店冒出。

在行业竞争激烈的当下,决定网红店生存的关键还是产品研发能力,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来吸引消费者。例如靠着源源不断的新品和IP联名迎合Z世代,好利来顺利渡过“中年危机”。而对于“新晋顶流”B&C来说,这条路还很长。

外媒:韩国餐饮服务机器人,七成由中国制造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张静】据韩国《每日经济》28日报道,在韩国与中国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中国产服务型机器人受到韩国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欢迎。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因为人力不足和更低工资持续上升,很多商家越来越喜欢使用服务型机器人。同时,疫情之后,越来越多人喜欢“非接触服务”,这也进一步让服务型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

报道援引韩国机器人产业协会的报告称,2022年韩国仅餐饮店中运行的服务型机器人就多达5000台,比2021年增长67%,其中七成是由中国制造。中国企业凭借价格优势正迅速占领韩国机器人市场。

据报道,中国产机器人的价格通常在1000万韩元—300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之间,比韩国同类产品便宜1/5。韩国机器人企业的相关人士表示,在价格方面无法与中国竞争,中国产机器人更受韩国市场的欢迎。该人士还称,虽然韩国机器人企业也想通过高质量来克服价格方面的劣势,但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实际上,中国机器人企业和韩国企业并没有体现出多大技术差距。

目前,韩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的资料显示,韩国服务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今年的5.3亿美元(1美元约合7.29元人民币)增长到2026年的10亿美元。目前,韩国 *** 对购买服务型机器人的客户还提供至多70%的补贴,但这种援助并不区分是否为韩国本土制造。这也是众多餐饮店热衷购买或租赁价格更便宜的中国产服务型机器人的原因之一。

韩国有媒体此前报道称,韩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已被中国企业主导。根据业内的统计数据,中国产品在韩国扫地机器人市场销售量创下新高。以韩国7月份扫地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小米以23.8%位居之一,中国石头科技旗下产品以23.5%排名第二,LG电子以19.0%排名第三。仅排名之一和第二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47.3%。

韩国业内承认,中国扫地机器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比如最近一款中国扫地机器人甚至装备了能对物体进行3D识别的功能,这样可以避免空间识别错误并清扫更彻底。虽然韩国企业也有类似产品,但价格方面则欠缺吸引力。对此,有专家建议,韩国家电企业应该加大对扫地机器人的投资和产品开发力度,以提高产品竞争力。

餐饮连锁企业资本化指引参考手册:点燃资本引擎,穿越疫情寒冬

中国餐饮行业空间广阔,受疫情影响后仍呈稳步增长态势。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在 2019年达到4.7万亿元,2016-2019年CAGR为9.3%。

2020年受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 情冲击,市场规模同比下滑15.4%至4.0万亿元。在经历了短暂下滑后,我国餐饮行业快 速调整、逐步克服疫情影响,已回归长期增长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8.6%至 4.7万亿元。

疫情给餐饮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机遇,未来中国餐饮行业市场规 模有望进一步增长,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5年将达7.6万亿元,2020-2025年CAGR为 14.0%。

01

大赛道雪厚坡长

资本化初现曙光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从最初追求“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 如今注重体验和健康,人们的食品和餐饮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我们认为 餐饮行业未来将呈现以下趋势:

趋势一:品牌化连锁化

2019-2021 中国餐饮业的连锁化和市场集中度起点低,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增长空间广。 近年来,头部中式餐饮企业开始呈现出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的特征。

据美团数据,从2018至2020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从12.8%增长至15.0%,诸多头部直营模模式餐企门店数大幅增长,而加盟模式的头部餐企中,也陆续出现了更多 “万店俱乐部” 成员。

然而,对标海外发达国家,日本、韩国的餐饮连锁化率均超过40%,美国的餐饮 连锁化率超过50%,中国的连锁餐饮仍具备显著增长空间。

然而,中华美食博大精深,菜系相对分散,不同菜系的原料供应、区域化口味偏 好往往具备属地化特征,如何能够在“使众口不再难调”的同时,缩短产品开发迭代的周 期,避免“Fashion risk”,成为了众多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

同时,在已实现爆款产品、 跑通单店模型基础上,”从1到10”,寻求全国化布局与跨区域扩张的过程,对企业的组 织与内部协同能力、供应链能力、产品标准化与服务标准化能力等角度也提出了新的挑 战。

趋势二:利用国潮风建设品牌形象

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洋品牌”,中 国消费者对于本土品牌的热爱成为中式餐饮崛起的契机。

诸多细分赛道品牌企业都选择了借助国潮风建设品牌形象,通过中国风的品牌IP、装修和产品设计、以国潮为关键词 进行 *** 营销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尤其是90后及更为年轻消费者。

餐饮业国潮风的盛行 既反映了中式餐饮的崛起,是中国餐企由单纯开餐馆到做餐企、进行企业形象建构的象 征,同时也反向助推了中国餐企的品牌建设。

趋势三:性价比与品牌

溢价路线并举 在价格带选取的角度上,存在追求性价比与品牌溢价的两种路线。

前者着眼于消 费者的基本需求,专注消费人群广、消费频次高的“国民品类”,多以薄利多销的加盟模 式迅速拓店,“以需求促供给”,寻求供应链规模效应以保障盈利水平;

而后者具有相对 精准及细分的目标受众,用较低的开店数量天花板换取更高的客单价与单店坪效,以直营模式保障服务的标准化与产品的严格把控,此类企业专注于维护品牌势能,通过深层 链接消费者寻求长期稳定的利润空间。

趋势四:数字化

餐饮数字化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将餐饮行业内涉及到的复杂多变的实体店业务信息, 转成可以衡量评估的可观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指定具体经营措施和策略。

作为传统服务行业,过去的餐饮行业数字化程度普遍不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 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加快数字化布局。

疫情的爆发加速了 人们数字化消费的习惯,已有数字化布局的餐饮展现了更高的抗风险能力。

未来,数 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带动餐饮企业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盈利能力。

趋势五:餐饮零售化

疫情期间,传统餐饮的线下门店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餐饮品牌零售化很好 地培养了用户习惯,帮助企业渡过阶段性难关;疫情逐步恢复后,预制菜品类、IP周边 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企业探索新增长曲线的重要领域。

餐饮品牌零售化是传统餐饮业与新零售的融合创新,一方面能够更好满足当前市 场环境下基于“便利”与“品质”的新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餐饮企业的品牌基 础、产品口碑和门店渠道,较纯零售初创品牌更容易启动市场。

因此,近年来无论是 在市场已声名远扬的餐饮行业巨头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生网红品牌,纷纷发力探索 零售领域,有不少品牌在新零售渠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趋势六:供应链日益完善

我国的餐饮供应链日益完善,助力连锁餐饮规模扩张。餐饮供应链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建设:

上游食材供应企业自上而下进行全国化产能布局,高性价比是核心优势;

中间流通环节的配送企业多依靠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化整合,利用高周转率和高毛利率构 筑行业壁垒;

下游餐饮企业自下而上拓展供应链业务、积极赋能门店的同时将供应链服 务开放给其他餐饮企业,开创收入增长第二曲线。

冷链是餐饮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配送的速度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运抵时间,间接影响 了产品品质和成本。

近年来,伴随着智能温控、冷链溯源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餐饮冷链运输系统逐渐完善。此外,全国范围内专业的餐饮供应链服务企业诞生并快速发 展。

总的来说,食品与餐饮行业是一个逾十万亿规模GDP的基础产业,穿越周期表现佳,抗风险 能力强,资本化潜力大,近年来在品牌化、连锁化、数字化等方面进步显著,不少品 牌也在国潮风、新零售等方面有很成功的探索。

我国的食品工业和连锁餐饮即将迎来黄金时代,行业仍将持续稳健 增长,优秀品牌有望破局而出,有志于长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的企业家,可以借 助资本力量,更好的利用社会化的资源、资金、人才,推动企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02

资本助力,加速成长

1、资本化对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价值

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通常会经历初创、成长、发展、成熟和衰退/再次发展等阶段, 在不同的时间,企业面临的问题、挑战和重点任务都不相同,因而对资本/资源、竞争/ 品牌、能力/要素和组织/人才的需求都各有差异。

由上表可见,资本是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要素,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作为 企业密不可分的两种经营行为,共同助力企业做成、做大、做强、做久。

目前食品餐饮 行业的资本化基础相对薄弱,谁能率先打通产业与资本的路径,谁就能在融资、品牌、 商业 *** 、内部管理、人才吸引、合规发展等方面,获得更多的资本和资源,成功的概 率自然就会更大。

特别的,相较于短期投资属性更强的财务资本,产业资本背后通常还带有深厚的 产业资源和赋能服务,有助于企业少走弯路、加速发展。

2、 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在企业上市前的私募阶段,通过资本化引进外部资金和产业投资人,有助于企业 在早期阶段获得充裕资金和协同资源以加速业务扩张和收入增长,这一时期是企业迅速 积累自身实力、打造和树立品牌形象的绝佳机会。 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与投资人的深入交流、各项数据和信息的披露、研究员的关 注和广泛覆盖将助力企业品牌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并快速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在上市之后,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人力等优势,把握市场机遇,寻找 第二曲线,恰当地运用产业并购整合等工具,从而不仅实现业务扩张和业绩发展,也显 著利好于企业品牌价值的推广、市场地位的增强。

3 、提升企业内控管理与合规运营水平

要发挥上市企业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重要作用,需要强化企业合规经营意识,打 造治理有效、业绩突出、优势明显的上市公司。资本化助力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合规建设, 并发挥市场资本的优势将企业培育为同行标杆。

资本化对企业合规运营、高效治理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各个阶段:上市前的私募过 程、上市中的保荐工作及引入的专业投资机构、上市后的持续督导工作等都会引导公 司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帮助公司持续规范运行,从而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上市前的资本化过程为公司引入专业投资人,进行财务、法务等方面 的尽职调查,另有派驻董事等举措,均能发挥规范公司治理、提升公司实力的作用。

上市环节中,企业面临多种证券市场监管规定,这些规定要求企业自身无重大违规历 史,只有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才能成功上市并进行后续的资本运作。

上市时和上市后 的再融资过程中,公司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进行日常经营、业务转型、发展壮大等, 从而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谋求进一步发展。

4、上市企业的信用背书能力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上市不仅是扩大融资规模、获取资金的渠道,更是扩大企业 影响力、增强信用背书能力的机会,上市企业相比非上市企业而言,拥有更多元的融 资渠道,同时依靠信用背书能够享受更低的融资成本,这为企业募集资金、发展业务、 转型升级等提供了保障。

5、克服疫情影响,把握潜在机会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零售餐饮、住宿旅游、生鲜物流等各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 的冲击,给宏观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食品餐饮行业受人流、物流受限而遭遇了较大 挑战,在应对疫情冲击、把握时代机遇的过程中,上市企业往往能借助资本市场的优势, 实现更快、更高效的发展和新生,化危为机,逆势发展。

03

食品与餐饮行业上市与战略

1、食品餐饮企业A股主板上市

除去已完成A股挂牌上市的食品及餐饮企业,2021年以来,亦已有多家优秀企业 已经开始辅导备案的流程,全力冲刺A股IPO 目前A股餐饮上市企业相对较少,共有5家餐饮企业成功登陆A股。

随着2020年7月 民营餐企同庆楼的成功上市,为餐饮企业在A股的IPO树立了典范,进一步增强市场对 餐饮企业成功实现A股IPO的信心。当前A股上市餐饮企业均为传统中式餐企,具体如下:

2 、食品餐饮企业港股上市

香港资本市场食品餐饮行业IPO非常活跃,迄今为止,已经有近50家餐饮企业登陆 香港联交所,包括百胜中国、海底捞、九毛九等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相继在港股完成上市。 按市值计,排名前五的企业如下:

2022年初,包括海底捞分拆的特海国际、杨国福麻辣烫、七欣天及捞王等多达8 家餐饮企业在港交所递交A1申请,使得港交所再次迎来餐饮企业上市潮。

3、 食品餐饮企业北交所上市

截至2022年8月7日,北交所共有108 家企业完成挂牌上市,其中食品企业5家,平均市值约7.3亿元,尚未有餐饮企业完成上 市。

此外,目前有10家食品企业完成了北交所的辅导备案登记,同样尚未有餐饮企业 完成。已完成上市食品企业信息如下:

4、搭建境内境外双资本市场平台成为趋势

企业的上市并不仅仅在于搭建一个上市的融资平台、提高融资能力以及企业形象。 完成挂牌也并非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终点。如何进一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继续发挥 自身的潜能是许多已经成功上市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双资本市场平台的资本运作路径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5、上市后的资本战略

建设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基础。自建或者与稳定的供应商合 作,有助于更大化规模效应、优化采购运输成本结构、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提升 门店运营效率。

部分头部餐饮企业依靠IPO成功带来的强劲资本实力,不断对行业上下 游进行整合。

以上内容出自由网聚资本、中金公司、德勤中国、君合律师事务所推出的《食品与餐饮连锁企业资本化指引参考手册》,私信小编,获取完整内容手册。

-END-

复合调味料引领者,日辰股份:小产品大市场,聚焦连锁餐饮再出发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财通证券 余剑秋

1 复合调味料引领者,聚焦国内连锁餐饮再出发

1.1 定制和标准调味全能,业务布局日渐多元

国内最早的专业复合调味料龙头之一,主要生产酱汁类调味料、粉体类调味料以及少量食品添加剂。

1)按产品分:主营酱汁类调味料(收入占比 74%)、粉体类调味料(收入占比24.4%)和食品添加剂(收入占比 1.6%)三大业务。

2)按渠道分:2B 业务面向食品加工和餐饮类客户,2C 业务以自有品牌“味之物语”为主, 在商超、电商等终端消费市场进行布局。

复盘:从单一面向对日出口型禽肉加工食品企业客户,为其提供调味品,逐步转型升级为面向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及零售终端市场的复合调味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1)2001-2007年,起步和发展阶段:

面向对日出口的鸡肉调理品加工企业。2001年由日本食品服务株式会社出资设立,主要为对日出口鸡肉调理品的加工企业提供调味料。凭借多年来对日出口市场中积累的技术研发优势及食品安全控制优势,在国内鸡肉调理食品的辅料生产领域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

2)2008-2012年,转型调整阶段:

发展战略转向国内+自创品牌。2008 年,受日本“毒饺子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冲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影响,我国加工食品对日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型食品加工业进入了深度的调整,公司凭借多年对日出口服务积累的技术研发、食品安全优势,逐步确定国内市场战略重心的地位,并自创“味之物语”品牌。

3)2013年-至今,恢复及全面发展阶段:

聚焦国内餐饮,业务多元化。面向国内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连锁企业拓展个性化调味料定制服务,其中餐饮企业客户收入占比由 17 年的 30%提升至 21 年的 43%,开拓了呷哺呷哺、味千拉面、鱼酷等连锁餐饮客户,未来公司业绩增长点仍将集中国内市场的优质餐饮连锁客户。

1.2 业绩短期承压,静待后续改善

2017-2021年盈利水平整体提高,2022 年短期承压。17-21 年,收入由 2.1 亿元稳步增长至 3.4 亿元,复合增速为 13%;归母净利润由 5604 万元增长至 8129 万元,复合增速为 10%。

17-19年由于客户结构优化(如连锁餐饮企业价格敏感度低于食品加工企业)、以酱汁为代表的产品结构升级、以及期间费用管控严格等带动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归母净利润增速明显快于收入增速。

2020年由于疫情冲击,业绩受到影响,2021 年有所恢复,营收增速显著提升。

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2.9%,归母净利润同比-26.7%,主要是受各地疫情的反复和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上涨的影响,业绩短期承压。

毛利率超 40%,净利率约 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1 年日辰股份毛利率 43.4%,较上年下降 3.5pcts,主要系原料价格上涨等原因所致,但仍显著高于同行业公司安记食品 21.6%、海天味业 38.7%、颐海国际 32.4%、天味食品 32.2%。

同等条件下,调味料产品的复合化、定制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企业越倾向于凭借产品差异化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率,其利润率会高于相对基础化、标准化的产品。

公司凭借对调味品口味、生产工艺拥有的长期设计与研发经验,致力于协助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偏好的新产品,更新既有产品口味,每年有 90%左右的产品系为客户定制研发。

对客户而言,公司为其定制的复合调味料是其食品风味特色的重要来源,这种功能是标准化调味品无法实现的,因此毛利率明显高于行业均值。

销售费用率低于同行业企业,管理费用率略高于同行。

日辰食品以直销为主,其中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销售占比接近 90%,这两类客户的维护与开拓以产品的品质和口碑效应来获取客户的认可,不需要投入大量的广告费用。

2021 年由于薪酬体系改革、销售队伍的扩大、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等,使得职工薪酬增长较多,同时上线 SAP 软件等使得实施顾问费用、软件使用费增长较高,导致公司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同比有较大增幅。

1.3 控制权和管理权合一,高管团队深耕行业

控制权和管理权高效合一,子公司分工明确。

日辰股份控股股东为青岛博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目前持股比例 56.2%,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华君。第二大股东为持股 9.1%的青岛晨星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张华君持有 40.22% 股份)。

公司与呷哺呷哺共同成立合营企业日辰食品(天津),提升与呷哺呷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并为扩充产品品类打下坚实基础。

复合调味料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

董事长、总经理张华君先生与主管销售、生产、研发的副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均具有多年食品或调味品行业经验,张华君还具有在日本调味料企业长期工作的履历。公司管理层对行业拥有深刻的理解,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

2 复合调味料景气度持续,2B2C 不断渗透增速亮眼

2.1 小产品,大市场,单一向复合调味料过渡

中国调味品行业具“小产品,大市场”特征。

根据《调味品分类》,调味品按终端产品分类可分为: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精、芝麻油、酱类、豆豉、腐乳、鱼露、蚝油、虾油、橄榄油、调味料酒、香辛料和香辛料调味品、复合调味品和火锅调料共 17 类,细分领域产品众多。

日辰股份招股说明书显示,中国每年调味品营业额约占食品工业额 10%左右,市场规模大、增速快,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4-2020 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 7.3%,2020 年同比高增达到 3950 亿元,疫情使家庭烹饪场景增加,提升了 C 端调味品需求。

不同品类单位产值的差异比较明显,复合调味料、鸡精(粉)、火锅调料的价位较高,每吨大于 1 万元,而食用盐的价位相对较低,每吨小于 2500 元。

国内复合调味料起步晚于日本,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复合调味料是以基础调味料为原料,经过进一步加工,成为具有特殊风味的调味料,20 世纪 60 年代初,日本首先制成复合调味料且很快普及到家庭和食品加工业,标志着现代化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开始。

我国实现复合调味料的工业化生产在 20 世纪 70 年代,市场规模于 2018 年突破 1000 亿元,正处于发展的高速通道。

复合调味料的品种多样,可满足不同烹饪方式。

从用途来讲,既可以用于炸、炒、烹,也有用于蒸、煮、炖;从形态来讲,既有液态调味料,也包括固态(包括块状、粉末状、颗粒状)、半固态(包括膏状、酱状)调味料。

复合调味料可直接应用于方便食品、肉制品、调理食品、休闲食品等食品生产中,以及餐饮、家庭菜肴的烹调和佐餐,在现代食品工业、餐饮业和现代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行业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商,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和传统调味品制造业。农产品原材料多为大宗商品,全球化定价,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受种植情况、天气状况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较大。

行业下游主要是食品加工行业、餐饮行业,以及商超、电商等零售行业,近几年来,新兴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市场需求迅速提升,为复合调味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市场空间。

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对标国际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复合调味品的市场规模从 2011 年的 432 亿元预计增长至2022 年的 1786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3.8%。

复合调味品能将 *** 美食的过程简化,口味更像餐厅,在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餐饮消费逐步复苏,未来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有望持续快速增长。

从复合调味料人均年度消费来看,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中国从 2010 年的 26.5 元增长到 2015 年 54.6 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 83.3 美元和 85.5 美元。

从复合调味品渗透率来看,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0 年美国和日本的复合调味品渗透率更高,分别为 73%和 66%,中国渗透率更低,仅为 26%。所以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上涨空间广阔。

复合调味料中,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速更高,集中度较低。

复合调味料又分为鸡精、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西式复合调味料和其他。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1 年中式复合调味料规模为 302 亿元,约占复合调味市场比例为 17%;2016-2021 年鸡精、火锅、中式复合和西式复合调味料规模复合增速分别为 14.1%、13.8%、16.5% 和 14%,其中中式复合调味料增速更高。中式复合调味料市场集中度较低,不足 10%,2019 年前三分别是天味食品(3.8%)、颐海国际(3.1%)和日辰股份(1%)。

2.2 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为复合调味料增长奠定基础

中国城镇化率提升带动人均收入水平提升,从而为复合调味料高增长奠定基础。

我国调味品市场的终端需求主要来源于食品制造业、餐饮业和家庭消费三方面。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餐饮业、家庭消费和食品制造业对调味品的需求均保持旺盛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 65%,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3 年的 1.8 万元增至 2021 年的 3.5 万元。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社会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中青年人群的消费观念在改变,对健康饮食以及便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既有助于调理食品消费、外出用餐消费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家庭烹饪从单纯使用传统调味品到使用复合调味料的升级。

2.3 餐饮行业升级推动复合调味料增长

2.3.1 连锁化经营蓬勃发展创造商业机会

“中央厨房+门店”的连锁经营模式催生对复合调味料的巨大需求。餐饮经营模式连锁化已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以“中央厨房+门店”的标准化连锁经营模式最为普遍。

该模式下,具备研发能力、可以提供定制化调味料服务的复合调味料企业可以根据餐饮企业的要求为其定制适用于某款菜品烹饪的调味料,不仅大大简化了厨师工作,更让餐饮企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成为可能;甚至还可以全面为餐饮企业提供菜品研究策划、成本控制、烹饪流程优化、品质控制等精细化服务,帮助餐饮企业研究分析消费者偏好,不断推出新的菜式,指导厨师使用标准化调味品,从调味产品的供应商变为调味料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2015-2021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复合增速为 7%,其中连锁餐饮增速最快。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21 年我国大陆地区餐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19%至 5.05 万亿元(受统计口径影响,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略有差异)。其中,连锁餐饮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23.6%至 9233 亿元,显著高于行业增速,占餐饮市场总规模 18.3%。

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连锁餐饮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 Euromonitor 数据,2015-2021 年我国大陆地区餐饮连锁化率从 12.4%提升至 18.3%, 2021 年美日韩餐饮连锁化率均超过 50%;2015-2021 年连锁餐饮人均年消费额从 56 美元提升至 101 美元,增速显著,但仍远低于美国的 1045 美元和韩国的 740 美元。

无论是从持续展店提升连锁化率,还是从增加消费频次或客单价角度,中国连锁市场仍有极大发展空间。

2.3.2 外卖市场高速发展加速产品需求

外卖市场加速了快餐连锁餐饮企业对复合调味的产品需求。互联网在餐饮行业不断渗透,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随之改变,而快餐餐饮企业对标准化、快速化程度要求高,对复合调味料需求量大,因此复合调味料市场受益于外卖市场的快速增长。

根据《2021 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2016-2020 年中国外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规模从 2016 年的 1663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6646 亿元,复合增速为 41%;外卖产业渗透率从 2015 年的 4.2%上升到 2020 年的 14%,增长约 10 个百分点。

3 复合化、定制化程度高,深度绑定客户需求

3.1 产品:74%酱汁类+24%粉体类+2%食品添加剂

日辰股份主营酱汁类调味料、粉体类调味料以及少量食品添加剂,共千余个品种。

2021 年产量近 2.2 万吨,主要产品及收入贡献分别为:酱汁类调味料 74%、粉体类调味料 24%、食品添加剂不足 2%。

2021 年,1)酱汁类调味料贡献营收 2.5 亿元,同比增长 29%;2)粉体类调味料贡献营收 8246 万元,同比增长 28%;3)食品添加剂贡献营收 549 万元,同比增长 12%。

除食品加工和餐饮类客户之外,公司还拥有“味之物语”自有品牌,在商超、电商等终端消费市场进行布局。

(1)酱汁类调味料:收入占比超 7 成,量价齐升

2018-2021 年,酱汁类调味料收入复合增速为 17%,毛利率 43%。

1)从收入看,贡献收入逐年提升至 7 成以上。2018-2021 年,酱汁类调味料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6%、73%、74%、74%,从客户结构明显看出,酱汁类调味料主要得益于餐 饮客户快速增长,贡献酱汁类过半收入。一方面原有餐饮客户销售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开拓呷哺呷哺、味千拉面、鱼酷等龙头连锁餐饮客户。

2)从盈利看,毛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疫情的影响,餐饮行业受到冲击。2018-2021 年,酱汁类调味料毛利率分别为 51.8%、50.7%、47.0%、43.2%,毛利率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反复的影响,餐饮渠道收入占比下降,食品加工渠道收入占比相对上升,而食品加工企业客户对复合调味料销售单价相对敏感,因其长期稳定合作且销售规模较大,价格相对优惠,使得食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低于餐饮客户。

(2)粉体类调味料,收入占比 2-3 成,价格较为稳定

2018-2021年,粉体类调味料收入复合增速为 6%,毛利率约 40%。

1)从收入看,贡献收入为 2 成以上。

2018-2021年,粉体类调味料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9%、24%、24%、24%,2019 年收入占比明显降低。2019 年公司粉体类调味料销量同比下降 3.5%,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3.4%,主要是受国内鸡肉价格上涨,下游鸡肉调理类食品加工客户出口订单减少所致,预计后续消费恢复,能通过加大内销推广,弥补出口冲击。

2)从盈利看,毛利率较为稳定,定价弹性小。

2018-2021年,粉体类调味料毛利率分别为 43.4%、45.4%、44.2%、42.0%,基本保持稳定。从客户构成来看,粉体类调味料 90%以上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该类客户与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利润空间较为稳定,因此粉体调味料定价弹性较小。

(3)食品添加剂:收入占比较低,毛利率高

2018-2021 年,食品添加剂收入复合增速为负,毛利率超 75%。

1)从收入看,贡献收入 2%-5%,占比较低。2018-2021 年,食品添加剂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4.6%、2.9%、1.9%、1.6%,2019 年公司食品添加剂销量和收入均同比下降 25%, 与粉体类调味料类似,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下游鸡肉调理类食品加工客户,2019 年受国内鸡肉涨价的影响较为明显,2020 年鸡肉调理品出口受到疫情影响。

2)从盈利看,毛利率超 75%远高于其他品类。2018-2021 年,食品添加剂毛利率 分别为 78.9%、79.4%、78.0%、75.5%,有所下降但远高于酱汁类和粉体类。

公司研发能力强,研发人员占比不断提升。

研发部由粉类产品研发科、酱类产品研发科、汤类产品研发科、产品应用科、专项技术拓展科、工艺设计与标准化科等多个研发科室组成。

产品创新是调味料企业的生命力,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调味品的创新、升级开发,需要企业对消费者口味变化和下游食品企业产品动向具备较高敏感性,在生产工艺、品种、口味、品质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具备差异化的新产品。

3.2 渠道:98%直销+2%经销,渠道布局逐步完善

日辰股份采用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模式进行销售。

1)直销客户:包括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客户,为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2)经销客户:主要分为小型餐饮渠道的客户,以及商超、流通渠道的客户。

1)直销模式:主要为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提供定制服务,辅以自有品牌

2021 年直销模式实现营收 3.3 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98%。其中:

①餐饮渠道贡献营收 14650 万元,同比增长 32.7%,占比 44%,开拓了呷哺呷哺、鱼酷、 陈钢餐饮等连锁餐饮客户,未来公司业绩增长点仍将集中国内市场的优质餐饮连锁客户;

②食品加工渠道贡献营收 14370 万元,同比增长 22.1%,占比 43%;

③品牌定制贡献营收 3829 万元,同比增长 47.9%,占比 11.5%,公司不断加大品牌定制业务;

④直营电商和商超分别贡献营收 154 万元和 152 万元,同比均有所下滑,共占比 1%。

2018-2021 年,直销模式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0.7%、93.8%、93.5%、98.0%。

2)经销模式:均为买断式经销

2021 年经销模式实现营收 679 万元,经销商数量同比增加 11 家。公司对部分产品采取经销的模式,且均为买断式经销。经销商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由销售部进行拓展与管理,日辰上海负责全国性的经销商拓展与管理。

小型餐饮渠 道经销商主要从公司采购定制化产品,零售商超、流通批发渠道经销商主要从公 司采购标准化产品。

2018-2021 年,经销模式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9.3%、6.2%、6.5%、2.0%,2021 年公司对客户渠道分类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划分,按调整后口径,2020 年经销占比 1.1%,2021 年经销渠道占比 2%,同比有所上升。

经销模式毛利率高于直销,主要是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差异所致。

1)直销模式下,公司主要客户为食品加工企业客户、餐饮类客户以及商超等,其中食品加工企业客户销售占比 40%以上,公司毛利率较低的粉体调味料主要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给食品加工类企业客户,此类客户多为大型企业,如正大集团、圣农食品等,长期稳定合作且销售规模较大,因此往往价格上有所优惠。

2)经销模式下,销售的产品主要为毛利较高的酱汁类产品,粉体类调味料占比较低,且经销商大多为中小型商贸企业,公司享有较高议价权。

营销 *** 渠道建设,显著加强销售及服务能力。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中,“营销 ***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升级建设公司营销总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级区域营销中心,新建大连、长沙、成都、西安四个二级区域营销中心,及 28 个营销办事处。

同时公司将建设八个营销体验中心——未来厨房,将之打造成公司对外重要展示窗口,具体为在营销总部、一级区域营销中心建设四个一级未来厨房,在二级区域营销中心将建设四个二级未来厨房。预计 2023 年底完成,营销 *** 的建设有利于公司对各区域市场进行深入开发和维护。

3.3 客户:增强老客户粘性,积极开拓新客户

客户结构多元化,覆盖工业+餐饮+商超类。伴随国内外食品及餐饮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公司从单一面向对日出口型禽肉加工食品企业客户,为其提供调味品作为食品加工辅料,逐步转型升级为面向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及零售终端市场的专业复合调味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1)2B 端:新客户不断涌现,在下游餐饮业的知名度和市占率不断提升。

连锁餐饮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央厨房+门店”的经营模式为复合调味料企业,特别是具备研发能力、可以提供定制化调味料服务的企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

此外预制菜行业和外卖行业需求迎来迅速增长,带动社区团购等新的销售渠道发展,公司通过 OEM 形式为众多知名品牌开发定制产品,积极抢占下游市场。

食品加工企业:包括肉类、海鲜、蔬菜等预制食品加工企业。对于食品加工企业客户,公司销售的酱汁、裹粉、裹浆等复合调味料作为其加工调理食品的辅料,客户包括以圣农发展为代表的南方出口型肉制品加工企业和以龙大肉食、正大食品、诸城外贸集团、青岛九联、春雪食品等客户为代表的北方食品加工企业。

连锁餐饮企业:包括中式餐饮、日式餐饮、韩式餐饮、西式餐饮等。2012 年以来,公司较早的发掘和瞄准了国内餐饮业市场,为连锁餐饮企业提供复合调味料定制业务。伴随着国内连锁餐饮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央厨房集中采购和配送模式的广泛采用,该项业务迅速成长,2019-2021 年餐饮企业客户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 42.1%、42.0%、43.3%。

公司拥有呷哺呷哺、味千拉面、鱼酷等一批国内优质连锁餐饮企业战略客户,建立了核心客户群,拥有稳定且优质的客户结构,节省了销售费用。其中与呷哺呷哺合资的天津复合调味料及调理食品数字化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已经开工,是与呷哺呷哺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互惠共赢的新起点。

2)2C 端:家庭餐饮复合调味料渗透率提升。

终端消费者,特别是一二线年轻消费群体对家庭复合调味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因此直面终端消费者的零售商超、电商平台也逐渐成为重要销售渠道。

目前公司 C 端市场以长三角、华东地区为主,规模较小但不断扩充销售人员,同时成立相对独立的团队开发。

自有品牌:公司优选配方推出“味之物语”系列,代表性产品黑椒烧汁、烤肉酱、照烧汁等,主要面向零售终端消费者,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 *** 布局日益完善,产品品类不断丰富,未来市场空间潜力很大

4 定增扩产叠加股权激励,显现未来发展信心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产能募投项目实施进度滞后。

公司复合调味品生产线的 生产能力上升到 16,500 吨,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年产 15,000 吨新型复合调味品” 的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复合调味汁、复合调味酱及复合调味汤料,以丰富公司的 产品线;“年产 5,000 吨汤类抽提”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畜禽类抽提物、水产类抽提物和果蔬类抽提物,汤类调味料多选用浓缩原汁,无防腐剂等添加剂,市场需求旺盛。

但因项目实施主体和地点的变更以及疫情影响,项目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时间调整为 2023 年 12 月。

2022 年非公开发行加码产能布局,丰富产品结构并拓宽品类。“年产 35,000 吨复合调味品”生产线将新增佐餐酱、冷冻汤、辛辣料、色拉汁、卤料、固态调味料等多系列复合调味品,实现从以非辣、日式风味为主,向辣味、西式、中国地方特色等其他风味产品的拓展,同时完善在长三角区域的生产布局;“年产 30,000 吨调理食品(预制菜)”生产线有助于公司抓住预制菜行业快速增长的市场机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年产 20,000 吨预拌粉”生产线以烘焙预拌粉(已有技术储备)产品为主要方向,抓住烘焙市场快速发展机遇。 预制菜赛道增速亮眼,公司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具备优势。

根据餐宝典统计,2021 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3,058.8 亿元,2015 年至 2021 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达 31.6%。

预计 2025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 8,264.7 亿元,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调味品是预制菜的灵魂。

预制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多方面的难题,特别是口味复原程度、口味稳定性、产品多样化等方面。

公司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复合调味品生产企业之一,拥有先进的产品研发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智能化的食品制造中心,具有多年服务日本终端市场的品质保障能力和服务国内餐 饮市场的市场感知能力,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具备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深度绑定核心员工。

在 2021 年已经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基础上,公司着眼于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再次实施新一轮股权激励,向 71 名激励对象(包含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授予 200 万份股票期权,激励对象范围更广、数量更多,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内生发展动力。两次股权激励目标均以 2021 年为基准,2023-2025 年营收或净利润目标增长率分别为 30%、69%和 119%。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5.1 盈利预测

收入端:预计 2022-2024 年增速分别为 1.0%、28.8%和 31.8%

供给分析:预计“年产 15,000 吨新型复合调味品”和“年产 5,000 吨汤类抽提”生产线项目于 2023 年底建成投产,公司产能压力得到缓解,同时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在复合调味料市场的市占率得以稳步提升,“年产 30,000 吨调理食品(预制菜)”生产线项目 2 年后建成投产,我们预计 2024 年底释放少量产能,为公司收入带来增量。

需求分析:2B 业务视角看,连锁餐饮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央厨房+门店”的经营模式为复合调味料企业,特别是具备研发能力、可以提供定制化调味料服务的企业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此外便利店和外卖业务的增长,也加剧复合调味料的需求。

2C 业务视角看,家庭餐饮复合调味料渗透率提升,终端消费者,特别是一二线年轻消费群体对家庭复合调味料的需求持续增加。

利润端:预计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 41.8%、43.5%和 42.9%

毛利率有所波动,主要得益于公司积极拓展连锁餐饮龙头客户,餐饮企业客户占比逐渐提升,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企业客户占比逐年降低。餐饮企业客户定制化要求高、对复合调味料销售单价敏感度低于食品加工企业客户,因此毛利率较高。

费用端:预计未来规模效应逐步显现,费用持续优化

销售费用:随着自有品牌知名度逐渐提升,预计公司通过强化营销投放、扩充销售团队等强化品牌端布局,同时公司营收增长速度较快,预计销售费用率稳中有降,2022-2024年分别为 6.4%、6.3%、6.2%。

管理费用:随着公司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和管理组织架构优化,预计管理费用率有下降空间,2022-2024 年分别为 9.5%、8.9%、8.4%。

5.2 估值分析

我们选取调味品赛道的可比公司千禾味业、海天味业和天味食品。

海天味业和千禾味业的产品属于传统的、大众的基础调味料,天味食品专注于川味复合调味料,均与公司有可比性。

日辰股份拥有二十年复合调味料生产和研发经验,受益于下游餐饮连锁化趋势以及家庭餐饮复合调味料渗透率提升,公司在 B 和 C 端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

受疫情影响,预计 2022 年业绩有所下滑,但随着国内餐饮逐步恢复,预计未来业务将触底回升。

我们预计公司 2022-2024 年收入 3.42 亿元、4.40 亿元、5.81 亿元,同比增长 1.0%、28.8%、31.8%;对应 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68 亿元、0.97 亿元、1.27 亿元,同比增长-16.6%、42.6%、31.8%。

EPS 分别为 0.69 元、0.98 元、1.29 元,参考 12 月 22 日收盘价,对应 PE 分别为 58、41、31 倍。

6 风险提示

食品质量安全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复合调味料的定制、研发、生产与销售,下游客户主要是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较多,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均可能产生影响食品安全的随机因素。一旦公司因质量控制出现疏漏或瑕疵而发生产品质量问题,不仅负有赔偿责任,还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信誉和产品销售。

市场竞争风险:

2012 年以来,公司大力发展针对国内餐饮服务企业的复合调味料定制化业务。伴随着国内连锁餐饮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央厨房集中采购和配送模式的广泛采用,该项业务迅速成长。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也正在吸引包括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其他调味料企业纷纷进入,公司未来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经营战略,在市场营销、新产品研发、成本控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可能面临市场占有率降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风险。

配方改进和新产品开发风险:

公司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厨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裹粉、腌制料、腌制酱、菜肴烹饪料等主要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开发,并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但消费者对食品、调味品的口味、营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公司新产品开发面临客户认可、公司营销能力等方面的挑战。

商超、电商等渠道营销发展相对不足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实现公司产品多样化和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除食品加工企业类客户和餐饮企业类客户以外,公司近年来针对个人终端消费群体进行了布局,包括产品以直销或经销的方式进入商场超市销售,通过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等。

目前公司在商超和电商渠道的收入占比较低,如果这些渠道营销发展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无法将广大居民消费群体转化为直接客户群,无法形成在终端消费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将对公司经营战略的实施和企业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报告下载|战略报告|管理报告|行业报告|精选报告|论文参考资料|远瞻智库

韩国料理如何力压中餐、日料,成为高端餐饮新宠?

如果要去餐厅享受一顿精致美食,你会选择什么菜系?法国菜、意大利菜还是日本料理?

无论如何,韩国料理应该并不在人们更先想到的几个选项之中。但这种「老观念」似乎是时候改变了,许多证据表明,和音乐、电影领域一样,高端餐饮界正在刮起一股「韩流」。2022 年 10 月,获得《米其林美食指南》评星的 72 家纽约餐厅中,有 10 家属于韩国风味,其中有 3 家获得二星。

洛杉矶韩国城餐厅 Ham Ji Park 的韩国料理。? travelandleisure.com

作为文化大熔炉,纽约一直是餐饮界的风向标。日本的寿司和板前料理就是从纽约起步,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份米其林榜单意味着,韩国料理首度超过日本料理和其他民族菜系,成为高端餐饮市场最受瞩目的细分品类。

并不仅仅在纽约,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韩国料理都被认为是高端餐饮界的崛起势力。2022 年 4 月,来自首尔的米其林三星餐厅 Mosu 在香港开设了分店,地点选在城中最热门的文化目的地、西九龙 M+ 美术馆的三楼。开业前半年,想要吃一顿饭需要排队两个月。香港媒体认为,是韩国流行文化的风靡和疫情期间的旅行限制,带动了这股韩国料理热潮。毕竟,用英国作家尼古拉斯 · 兰德尔(Nicholas Lander)的话来说,「点菜就是更便宜的旅行方式」。

Mosu 香港是首尔餐厅 Mosu 的之一家海外门店,位于九龙城 M+美术馆三楼,提供韩国风格的精致餐食。? Mosu

但仅仅靠《鱿鱼游戏》和 K-Pop 的热度,真的能帮助这些韩国高端餐厅在异国站稳脚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高端餐饮界的「韩流」背后,是韩国国内餐饮业和海外韩国人持续十余年的努力,甚至可以追溯到韩国总统直接推行的国家形象塑造项目。

2008 年,曾经在韩国现代集团工作的李明博当选韩国总统。2009 年 1 月,韩国 *** 宣布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Presidential Council on Nation Branding,缩写为 PCNB),直接向总统负责。这一委员会致力于向全世界宣传韩国,负责的事务小到更正旅游景点的错误英文标识,大到在韩国内外举办展会和活动。韩国的国家电视台开始积极在外国举办拼盘演唱会,PCNB 也筹划着向国外的高端餐饮界推广韩国美食。

1982 年,美国福禄寿餐厅的食客与创始人江孙芸交谈。福禄寿于 1962 年开业,让美国人认识了中餐。? NEAL BOENZI

Samuel Goo 是这些活动的发起人和负责人。这位能说一口流利英语、总是以英文名出现在媒体上的韩国人曾经是《韩国先驱报》的记者,后来担任过首尔旅游组织的负责人,还在很多国际机构工作过。让他印象深刻的是 1970 年代在意大利工作的经历。1970 年代初,刚到罗马的时候,城市里只有三四家中餐馆。等到 1974 年期满离开之际,中餐馆的数量已经增长到几十家。Samuel Goo 发现,因为中餐馆的缘故,城市里的市民开始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

2009 年 Samuel Goo 开始负责 PCNB 活动,那时中餐和意大利菜都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放眼世界的大部分角落,中餐里的面食、点心,意大利菜中的披萨、通心粉都不再需要被特别介绍。但无论是中餐还是意大利菜,都不是韩国料理想要对标的对象。在 Samuel Goo 和其身后的 PCNB 看来,中餐的流行场合是街角的超市和小吃店,换句话说,虽然普及度高但鲜少跻身高端餐饮界;意大利菜的流行除了持久的文化、艺术、时尚输出,更依靠散布在海外,特别是美国数量庞大的侨民。在行动之初,PCNB 就为韩国料理规划了清晰的路线 —— 瞄准高端餐饮界,以一种高效的方式打开世界知名度。

2019 年起,首尔市 *** 开始举办面向消费者的「首尔味道」美食周活动。? orld.seoul.go.kr

从 2009 年开始,PCNB 开始组织名为「首尔美食」的美食周活动。他们在首尔的禅寺和高端餐厅以精美的食物招待来自北美、拉丁美洲和欧洲的知名厨师,其中包括旧金山餐厅 Benu 的创始人、韩裔厨师 Corey Lee。与此同时,这些拥有米其林二星、三星的主厨也会在首尔开设大师班,每场大师班能吸引上百名韩国本土年轻厨师。

也是在 2009 年,韩国食品基金会(已更名为韩国食品促进组织)成立,向远道而来的国际大厨推广韩国食品,目标是要像西班牙的橄榄油、火腿一样,让韩国食材在高档食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泡菜是大多数外国人心中的韩国美食。? myeclecticbites.com

美食周起步之时,韩国食物留给大部分人的印象还是廉价和骇人的。腌了几十年的泡菜、蘸着鱼卵的大虾、发酵的生鱼……这些味道不仅西方人很难欣赏,连韩国国内的高端餐饮市场也不感冒。在当时,大多数韩国高端餐饮还是以法餐为主的创意菜,食材绕着松露、鹅肝和鱼子酱打转。

一直到 2012 年,也就是「首尔美食」活动办到第 4 年,BBC 还颇为犀利地点评了韩国料理:「韩国在向国外观众出口流行音乐、江南风格以及电影、电视剧方面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成功,但有一种文化产品还没有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 那就是食品。」那一年,PCNB 照例邀请了 7 位国际顶级厨师访问首尔,包括拥有米其林三星的德国厨师 Thomas Bühner 和以运用亚马逊雨林食材而著称的巴西顶级厨师 Alex Atala。

旧金山米其林三星韩国风味餐厅 Benu 的主厨 Corey Lee。

李明博在 2013 年结束总统任期,PCNB 也随着这位总统一起退出了政治舞台。但是围绕美食所做的努力开始逐渐显现出成果。2014 年,《米其林指南》授予 Benu 餐厅三星评级。这不仅意味着 Benu 成为旧金山之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也意味着作为首位荣膺三星殊荣的韩裔厨师,Corey Lee 和韩国风味餐厅都创造了历史。

和 Benu 一起,一批韩国高端餐饮在美国的大城市崛起。2011 年,Jungsik 在纽约翠贝卡开业。2015 年,首尔出生的厨师 Brian Kim 在纽约开设 Oiji。2017 年,美国杂志《GQ》评选的 10 家年度更佳新餐厅中,就有两家属于韩国风味,分别位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和明尼阿波利斯。2021 年,曾经在纽约 Jungsik 工作的厨师 Ki Kim 自立门户,在洛杉矶开了一家只有 20 席的餐厅 Kinn。像是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韩国风味高端餐厅开始出现。

Jungsik Seoul 餐厅的开胃小菜,灵感来自被称为「饭馔」的韩国传统佐餐小菜。? Jungsik Seoul

与兢兢业业恪守传统的日本寿司、怀石料理不同,出现在高端餐饮界的韩国风味餐厅无一不打着「创新」的旗号。

Jungsik 的主厨 Yim Jung-sik 在纽约的美国烹饪学院(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受训 ,2009 年在首尔开了之一家 Jungsik,后又把版图拓展到纽约。他从韩国的家常菜 Kimbap(紫菜包饭)、Bibimbap(韩式拌饭)、Gujeolpan(九节板)和 Bossam(生菜肉包)中汲取灵感,但舍弃了韩国料理中数量繁多的 Banchan(饭馔),采用西餐道式,5 道菜的套餐叫价 115 美元,3 道菜 80 美元。

在 2012 年为 Jungsik 所做的食评里,《 *** 》还委婉地表示,餐厅不菲的价格和食物的某些 *** 味道,对于美国人来说还需要适应。但在之后短短几年里,这些厨师和餐厅都寻找到了与本地市场和食客交流的方式。

Oiji 餐厅最著名的一道菜 Kong-guksu,以传统韩国冷面为基础改良创新,寻求传统风味与西方口味的平衡。? Oiji

Oiji 尝试在正宗韩国风味和西方人熟悉的口味中寻找一种平衡。主厨 Brian Kim 认为,传统韩国料理都会配着米饭一起吃,所以调味会相对比较重。因而作为单独享用的菜品,Oiji 在调味上会轻盈许多。比如店中最著名的一道菜 Kong-guksu,虽然用的是韩国传统冷面的名字,但 Brian Kim 用薄而有弹性的 Capellini 面条、腰果榨取的植物奶和腌制的西红柿进行了现代化处理,最后在表面点缀上鳟鱼子。这道菜口味清淡明亮,和人们传统想象里充满了辣椒、大蒜气味的韩国料理相去甚远。Brian Kim 不止一次向媒体表示,希望能向世界证明,韩国料理和世界上其他料理一样,充满可能性和创意。

在今年年初进行的一次访谈中,Samuel Goo 不无自豪地表示,十年前参加过「首尔美食」大师课的年轻厨师们,如今正成为推广韩国美食的主力。这些新一代的厨师,对韩国食材有更强的认同感,也融汇了现代料理 *** ,有更宽阔的眼界。首尔米其林一星餐厅 Soigne 的菜单上,沙参通过小火慢煮,与鼠尾草牛油和葵花籽粉融合,形成焦糖化,这种多纤维、味苦的传统药材因而获得了新的口感。Soigne 主厨 Lee Jun 说,自己从来没有尝试将韩国料理现代化,因为自己是现代人,所做的一切本来就属于现代的。「是时候向前看,用传统食材来创造新的菜式。」

韩国生鱼发酵美食洪鱼脍。洪鱼脍使用鳐鱼发酵,具有类似氨的 *** 性气味。? m.blog.naver.com

在新菜式之外,韩国食材中经典的配方,经过包装,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健康饮食风靡的时候,韩国餐厅努力放大韩国料理使用大量蔬菜和鱼类的印象。近两年,康普茶和发酵成为美食界的新潮流。韩国料理中的泡菜、生鱼发酵又被反复提起。类似的宣传和造势,本就是「韩流」信手拈来的长项。更何况,十余年积累下的实打实的厨师和餐厅,足够为这些看似轻飘飘的概念,提供可感知的依据。

参考资料:

《Fine Dining Specialists Discuss Korea's Role in Global Haute Cuisine》,Yoon So-yeon

《Discovering New York’s High-end Korean Food Scene》,FINANCIAL TIMES

《Meet The Chef Who Is Changing Korean Fine Dining in America, The Manual》,Hunter Lu

《Kinn, A Modern Korean Restaurant, Opens in Korea Town》,Stephanie Breijo

《Korean Food Options in Hong Kong Grow, With Fine-dining Restaurants and More Supermarkets, Thanks to The Pandemic and The Korean Wave》,Park Ji-won

《Seoul Food: The Faces of Contemporary Korean Cuisine》 ,Rachel Tan

《Korean for The New World》,NEW YORK TIMES

《Nation Branding Led by Government?》,Park Min-young

美国炸鸡品牌Wingstop挑战韩国市场,继江南后在广域开设第二家店

美国炸鸡品牌“Wingstop”进军韩国炸鸡市场。据Wingstop韩国代表宋相民透露,继首尔江南区的之一家门店后,计划在本月内在首尔市广域市的首尔大入口站附近开设第二家门店。

Wingstop自199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创立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000家门店。去年,其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16%,达到27亿美元(约3.6万亿韩元)。

在竞争激烈的韩国炸鸡市场,Wingstop的竞争优势在于其菜单结构。Wingstop没有“一整只炸鸡”的概念,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炸鸡的部位和数量。这种菜单适合觉得一整只炸鸡份量和价格过大的消费者。第二家门店选址在单身家庭、上班族和学生需求较多的首尔大入口站附近。

韩国炸鸡市场已经饱和。据公平交易委员会统计,去年韩国炸鸡品牌共有683个。炸鸡 *** 店数量为29,373家,仅次于韩式餐厅(36,015家)。

在这种情况下,Wingstop凭借其菜单结构和性价比展开竞争。Wingstop单人套餐包含6块炸鸡、配菜、饮料和酱料,价格为8,900韩元。在韩国汉堡和炸鸡连锁店,类似的套餐价格通常在1万韩元以上。Wingstop相关人士表示,其价格比韩国炸鸡品牌更便宜。

Wingstop还计划根据韩国消费趋势调整其运营方式。韩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于使用手机下单和在餐厅内使用平板点餐。Wingstop已经在星巴克之前引入了非接触式手机订购和支付系统。目前,Wingstop正在开发类似的系统,以支持顾客在门店内下单和使用。

Wingstop对之一家门店开业后的初期销售业绩给予了积极评价。过去四个月,共接到38,000份订单,累计销售炸鸡79,254块。宋相民表示:“预计本月第二家门店开业后,销售量将突破10万块。我们已经初步确定了第三家门店的位置,计划按年度和季度逐步开设新门店。”


文章转自奋韩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韩国的麦当劳,汉堡里没生菜了

转自央视财经

持续攀升的物价让韩国民众“菜篮子”压力越来越大,受到极端天气影响,韩国部分蔬菜产量出现下滑。最近,不仅快餐店里的生菜不见了,白菜价格的涨势更是凶猛。

在韩国,最近不少人发现一些连锁店的汉堡、三明治里没有生菜了。日前韩国麦当劳在官网贴出公告,由于生菜供应不稳定,部分门店的汉堡中可能少放或不放生菜。除了麦当劳,乐天利、赛百味等多家快餐连锁店也表示生菜可能会中断供应。

受今年高温、暴雨及台风天气的连续影响,韩国生菜产量大幅下滑,价格随之上涨。韩国烤肉店的生菜通常免费无限供应,不过最近在一些烤肉店,如果想续加生菜,则要额外付费。同样因天气减产的还有白菜。尽管中秋节期间,韩国加大市场上白菜的供应,但依然没有遏制住白菜价格的涨势。最近,韩国10公斤白菜的批发价达到约合人民币172元,较一个月前翻了一倍。

白菜变成了“金菜”,萝卜、大葱等腌泡菜用的辅料也大幅上涨,顿顿少不了泡菜的韩国民众将视线转向成品泡菜。在旺盛需求带动下,韩国知名泡菜企业官方网站上的成品泡菜已经断货一个月,部分超市的泡菜专柜也出现商品短缺的情况。

然而,由于食品原材料及物流等费用上涨,泡菜企业也难抗压力。韩国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泡菜企业在前天及下月1日,分别把旗下成品泡菜提价约一成,这也是两家企业今年第二次涨价。韩国农业部门本月就曾表示,计划在本月内追加供应3000吨白菜,以稳定白菜价格,减轻民众和企业的负担。

一片涨势之下,中国泡菜在韩国人气攀升。韩国关税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泡菜的进口额同比增加27%,8月份的进口额更是同比激增超四成,中国产泡菜已然成了韩国餐饮业界的首选。

来源: FM93交通之声

韩国品牌【多乐之日】逆袭出海!CJ集团TOUS les JOURS火遍全球!

数据说明,图片来源:CTC餐树咨询

FranchiseTimes Top500,图片来源:restaurantnews

2022年,多乐之日被列入《特许经营时报》年度500强,标志着这个韩国品牌首次在国际著名品牌名单上占有一席之地。该年度报告是按全球全系统销售额对美国500个更大的特许经营系统进行独家年度排名。该项目是五个月研究和报告工作的结果,最终得出了最可信和最客观的特许经营排名。TOUS les JOURS多乐之日首次亮相#122,超过了其他几家受欢迎的面包店连锁店。

多乐之日美国,图片来源:多乐之日官网

1997年韩国第1家多乐之日店开出,1999年开店100家,2002年拓展到350家门店。2004年美国LA多乐之日1号店开业,开启了多乐之日的出海进程。2005年多乐之日来到中国北京。如今,多乐之日共计在全球8个地区开设了1,650多家门店,涵盖韩国、美国、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截止至2023年5月,多乐之日在美国拥有90家门店。

多乐之日,图片来源:CTC餐树咨询

在2022年底,在美业务总销售额(TSS)增长了36.5%,净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35.2%,TOUS les JOURS在之一季度延续了销售增长趋势,TSS增长了56.7%。与2022年之一季度相比,YOY净收入增长了349.4%。

多乐之日门店,图片来源:多乐之日官网

这家来自韩国的品牌如何打入美国市场,进行本土化建设的呢?

TOUS les JOURS在法语中的意思是“每一天”。顾名思义,品牌连锁店提供各种烘焙食品—每天在店内新鲜烘焙,并承诺为客户带来新鲜和高质量的食物。TOUS les JOURS继续在所有市场扩大和拥抱创新。凭借其特许经营专业知识和团队的持续支持,品牌还在持续扩张中。

TOUS les JOURS持续推出新品菜单,加上其咖啡项目扩展,品牌研发专家亚历山德拉·哈格(Alexandra Hager),获得了“美国更佳咖啡师”的称号(美国咖啡锦标赛是咖啡界更大的年度比赛)。

多乐之日还与Innersloth等品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Innersloth的热门游戏《Among Us》为原型, *** 一款特色蛋糕,吸引了大量的 *** 粉丝。

多乐之日开业,图片来源:多乐之日官网

Commerce, CA (RestaurantNews) TOUS les JOURS, a French-Asian bakery café chain offering more than 300 different kinds of artisan pastries, gourmet cakes and desserts baked in-store daily, was recently named to Franchise Times’ Annual Top 500 Franchises Report, marking the brand’s first time occupying a spot on the prestigious list. The annual report is an exclusive annual ranking of the 500 largest U.S.-based franchise systems by global systemwide sales. The project is the result of a five-month research and reporting effort that leads to the most credible and objective franchise ranking available. TOUS les JOURS debuted at #122, surpassing several other popular bakery chains.

After ending 2022 with a 36.5% increase in total system sales (TSS) as well as a 35.2% jump in net income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TOUS les JOURS continued the impressive sales growth trend in Q1 with a 56.7% rise in TSS. Even more, the popular chain reported a 349.4% increase in YOY net income compared to Q1 2022.

TOUS les JOURS means “Every day” in French. As the name shows, the chain offers a wide range of baked goods – artisan pastries, gourmet cakes and desserts, and handcrafted beverages – baked fresh in-store every day. The brand takes pride in sourcing and using carefully selected ingredients and promises to bring freshness and quality to its customers. TOUS les JOURS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embrace innovation in all markets. With its franchising know-how and continuous support from the team, the brand is getting a lot of attention from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etting up their own *** all businesses.

Complement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tore count, TOUS les JOURS continues to see the popularity of its brand grow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ozens of new menu items, plus the expansion of its coffee program, led by award-winning in-house Beverage R&D specialist Alexandra Hager, who earlier this year earned the top spot in the “U.S. Coffee in Good Spirits” category at the U.S. Coffee Championships, the coffee community’s largest annual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to an array of new menu offerings, TOUS les JOURS continues to launc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brands such as Innersloth. Earlier this year, TOUS les JOURS announced an alliance with the prominent game studio to create a specialty cake modeled after Innersloth’s wildly popular game Among Us, allowing the bakery to reach Innersloth’s large network of devoted fans.

#海外开餐厅#海外加盟麻辣烫#海外加盟火锅 #海外加盟餐饮#餐饮全球化#餐饮本土化#海外招商#特许经营#中餐出海#海外开店#海外餐饮加盟#海外加盟奶茶#開放海外加盟#餐饮咨询# *** #餐饮加盟#海外投资#海外移民#投资移民#餐饮出海#餐饮品牌出海#餐饮人#海外创业#海外创业项目 #海外加盟奶茶

标签: 韩国 餐饮 连锁店 连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