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鳖甲汤功效与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11 0
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文章来自~《现代养生》2018年第11期

作者:刘小静 张 赛 郭晓艳

中国人民 *** 二五二医院中医科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 要】目的:通过研究整理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归纳总结出中药治疗狼疮性血管炎的思路 *** 。 *** :回顾近10年来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的研究概况。结果:发现以六味地黄丸为代表的中药复方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有一定疗效。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是整体调节和辩证论治,治本多于治标,在增强疗效减少激素的副作用,预防感染减撤激素稳定病情防止复发,实现整体康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中药复方;狼疮性血管炎;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并累及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炎既是它的病理基础,又是它的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将之称为狼疮性血管炎(Vasculitis of Lupus Erythematosus)。其基本病理认为是免疫复合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在血管壁,引起栓塞、缺血、坏死目前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物药物。一般都需要长期治疗,且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而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血浆置换等其它治疗只见于少数的病例报道,缺乏大规模的临床比较对比试验,效果并不十分确定。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来源方便,疗效确切,多靶点,毒副作用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现对近 10 年来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研究成果作一简要回顾。

1 中医对狼疮性血管炎的认识

狼疮性血管炎并无相对应的中医名称,但通过从其症状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学中 “蝴蝶斑”的范畴,病位在经络,病因邪实正虚为主,虚实夹杂。其病机为热毒壅盛、气滞血瘀兼有阴虚。由于人体内热毒炽盛、气血运行不畅受阻形成瘀血,故表现为皮肤肿胀、紫暗,遇冷后症状加重,严重者肢端末梢出现坏疽。血管病变以小血管炎为最多见(80%~90% ),特别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少部分累积中血管及大血管<1>。中医治疗以活血解毒,益气滋阴为主要原则。

2 中药复方治疗狼疮性血管炎

2.1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为儿科专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所载,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等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滋补肝肾、益气养阴。

练颖<2>等观察六味地黄丸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SLE干预作用,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显著提高强的松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病情的复发。这可能是六味地黄丸有提高血清的GR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激素与其受体结合的水平。杜明瑞<3>等通过计算机检索,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251 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六味地黄丸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的总有效率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组相当,合并的OR值为 2.07,95%CI=<0.96,4.44>;六味地黄丸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合并的OR值为 0.13,95%CI=<0.07,0.24>。宋宇 <4>等用碳粒廓清法检测六味地黄丸不同样品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发现六味地黄丸原剂型组及2号新工艺组能显著地增加小鼠碳粒廓清指数K及吞噬指数α,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六味地黄丸及其不同工艺提取物均能显著促进正常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

2.2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主方由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阴虚邪伏,有养阴退虚热之功。

林宁等将32只8~10周龄的雌性MRL/lp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另取雌性C57BL/6小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中药组予青蒿鳖甲汤加减浓缩药液灌胃,激素组予醋酸 *** 片水溶液灌胃,联合用药组同时予青蒿鳖甲汤加减和糖皮质激素,安慰剂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7周。每周测量并记录小鼠的体重,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早期MRL/lpr小鼠可能对其体重增长有不利影响,合用青蒿鳖甲汤加减可能减缓这种影响

2.3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汤最早见于华佗《神医秘传》,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活血化瘀功效,是古代用于治疗脱疽的良方。

蒋熙等用四妙勇安汤加味,治疗热毒内炽,营血耗伤型SLE一例。迭进80余剂,面部红斑完全消退,身热降至正常,皮疹及关节痛均见好转,ESR:33mm/h。强的松逐渐递减。管师以此方化裁,用于SLE早、中期有热毒内郁之表现者,有效的治疗SLE患者血管内凝血及血栓形成。李伟东等 *** 急性炎症模型,观察四妙勇安汤及其不同提取部位对急性炎症的影响,结果原方和氯仿萃取部位对小鼠耳廓肿胀度有明显的抑 *** 用,氯仿萃取部位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有明显的抑 *** 用,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2.4 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由升麻、当归、蜀椒、甘草、鳖甲、雄黄等六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瘀的功效。

王雪华等通过实验结果首次证实:应用经方升麻鳖甲汤,按临床给药剂量及10倍于临床给药剂量,小鼠均无死亡现象,提示升麻鳖甲汤的毒副作用较小。钱康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应用此方,结果表明升麻鳖甲汤可通过调节Th1/Tstrong 细胞因子之间的失衡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2.5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由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调养营卫,和血同痹之功效。

许正锦等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激素的标准疗程进行撤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统计两组的治愈率与复发率,评估临床效果。经卡方检验,两组的复发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LE激素撤减期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以显著提高SLE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

2.6 自拟方剂

苏晓等将9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予养阴清热中药复方:生地黄、积雪草、接骨木、猫爪草、丹参各 30g),西医组(予环磷酰胺CTX),中西医结合组(予中药复方联合 CTX)治疗,每组各30例,疗程6月,总有效率分别为:中医组96.70%,中西医结合组93.33%,西医组80.00%。3组在治疗蛋白尿方面均有疗P<0.05,P<0.01,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升高白细胞作用优于中医组P<0.05。3种疗法均有升高血红蛋白作用P<0.01。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治疗均能降低血沉P<0.01,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治疗均能降低抗双链 DNA 抗体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升高C4 P<0.05。可见养阴清热中药复方具有免疫抑 *** 用,联合CTX 治疗SLE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张志广将 104例SLE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养血补肾方,2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ANA、抗ds-DNA 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血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 SF-36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方治疗SLE疗效显著,可能与该方能够改善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抑制免疫炎性反应有关。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药物反应情况,提示该方治疗具有安全性及可靠性。顾军花等将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 *** (中药复方自身清),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但治疗组激素量持续递减,组中阴虚型与热毒型比例均有减少P< 0. 05;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激素剂量很难减少。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SLE患者,可减少激素用量,减少合併症的发生。杨桂华等将确诊为SLE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斑解毒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新昌等临床选择SLE患者45例,随机分单用激素组和并用中药组(狼疮定),结果发现SLE患者的Bax/Bcl-2基因表达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活动期低于缓解期P<0.05;治疗后两组Bax /Bcl-2基因表达比值明显上升,而并用中药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单用激素组P<0.05。并用中药治疗,能明显提高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ax/Bcl-2基因表达比值,这可能与其诱导淋巴细胞调亡、调节免疫内环境的作用有关。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文献研究,补气、滋阴、清热、解毒是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系统性红斑血管炎的主要治疗大法,这对以后中药复方治疗本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根据SLE血管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注重使用肾、心经药物,引药直达病所,靶向治疗,使疗效更加显著。根据SLE血管炎的发病机制,把握用药规律,提示在进一步研究更有效的治疗SLE血管炎处方时,宜选择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作为主药进行科学筛选和合理配方,在发病的不同时期用药有所侧重,同时注重复方的合方运用,既利于中医辨证论治经验的推广,又有利于新药的开发,使SLE血管炎的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Calamia KT,and M. Balabanova,Vasculiti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is.Clin Dermatol,2004,22(02):148-156.

<2>练颖,郑萍,官晓红等.六味地黄丸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预作用的研究.四川中医,2006,24(02):20-21.

<3>杜明瑞,郭志忠,张静,王济华.六味地黄丸对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减毒增效作用的Meta分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06):24-27+32.

<4>宋宇,宋颖,段冷昕,赵文杰,刘小熙.六味地黄丸及其不同工艺提取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6):385-388.

含有五味中药的方剂

1.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

2.大黄牡丹汤:大黄,桃仁,牡丹,冬瓜仁,芒硝。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

3.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主治:火毒结聚之疔疮。

4.清胃散:黄连,生地黄,当归,牡丹,升麻。

主治:胃火牙痛。喜冷恶热,口气热臭。

5.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牛膝,麦冬。

主治:胃热阴虚。

6.青蒿鳖甲汤:青蒿,知母,鳖甲,生地,丹皮。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

7.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主治: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

8.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冰糖,玉竹。

主治:胃阴受损。

9.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川芎,知母,甘草。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

10.易黄汤:白果,车前子,黄柏,芡实,山药。

主治:脾肾两虚,湿热带下。

11.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栀子,神曲。

主治:六郁证。

12.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

主治:痰气郁结之梅核气。

13.桃核承气汤:桃仁,炙甘草,芒硝,桂枝,大黄。

主治:下焦蓄血症。

14.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炙甘草,干姜。

主治:血虚韩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15.五苓散:泽泻,白术,茯苓,猪苓,桂枝。

主治:太阳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内停。

16.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主治:水热互结证。

17.五皮散: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

主治: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

18.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主治:阳虚水泛,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

19: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乌梅。

主治:痰湿证。

邓中甲 方剂学讲稿 36 白头翁汤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36 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 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


芍药汤


功用

清热燥湿,调和气血。


前一节课讨论到芍药汤的主证的病机分析,它涉及到湿热痢,湿热壅滞肠道造成气血不和,所以功用是清热燥湿,调和气血。在这方制定的刘河间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里边,对这个治法他提出了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这一点,这个治法,对于解除痢疾病人症状上产生的痛苦,也就是通过调气和血,更有助于湿热的排出。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医学史上治疗痢疾的一个进步。


所以这一点,尽管过去有些医家把痢疾涉及气分,涉及血分来区分,就是芍药汤和后面要讲到的白头翁汤,不同时代产生方剂的区别。我觉得不能绝然这样区分,芍药汤实际上是湿热为主的,有气滞血瘀,多少也涉及到血分,也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仅仅不同于在调气和血这种治法,创新治法的结合运用。所以在后面的变化运用里,就包括白头翁汤变化运用,现在临床上还是把调气合血的这种治法,和一些结构结合进去的。


芍药


方解

君 黄芩 清热燥湿

黄连 清热燥湿

臣 芍药 活血止痛

当归 活血止痛

木香 行气止痛

槟榔 下气导滞止痛,疏通水湿

佐 大黄 泻下积滞

肉桂 使寒凉方凉而不郁,防止药病格拒,温化津液

使 炙甘草 养胃气,调和诸药


芍药汤方义分析,历来也有些认识的不同。我们现在把黄芩、黄连作君药,六版七版都这样。历代把黄芩、黄连做君药的,也有一些医家。但有一部分由于它是叫芍药汤,以芍药、当归作君药。五版就是这样定的。


作为湿热痢疾,应该是清热燥湿。黄芩、黄连治痢之最。治疗湿热泄泻,湿热痢疾,往往首选的这些。黄芩、黄连应该作为主体,方中的君药,比较适合。如果放在清热剂,而且又是以芍药作君药的话,那芍药不是符合清热剂,以清热药物为主,治疗里热证这个定义。


既然一类方剂用药特点,治疗证候特点,由这个定义来做界定,应该尽可能符合。有些比较难处理。比如过去固涩剂,之一个方玉屏风散,一位固涩药都没有,最后一个方,完带汤,也没有固涩药。所以以固涩药为主组成,治疗气血津液滑脱散失的证候的,这类方叫固涩剂。我有时开玩笑,从头到尾都没有固涩药,之一个方到最后一个方。中间方当然有了。


像这个方也存在这个问题,过去讲到芍药汤,说芍药、当归作君药,学生说的是,那你的定义里头不对呀,这也是黄芩、黄连应该作君药的理由之一。


对于湿热痢疾,黄芩、黄连作君药,名正言顺。臣药有两组,芍药、当归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又能止痛。木香、槟榔能够行气,行气也能止痛,木香行气主要作用于胃肠,槟榔是下气导滞而且又能疏通水湿,对解除湿热有一定的帮助。两个药联用,起到通过行气,针对了气滞,调气则后重自除。


佐药里,大黄、肉桂的配伍,在芍药汤里有些特定的意义。大黄可以泻下积滞,湿热搏结气血,以及肠道的一些积滞,通过大黄泻下,排出湿热以及热毒。所以这个方里配伍大黄,也是“通因通用”治法的一个典型。


肉桂,一方面在整个方义苦寒为主的方里,使得全方凉而不郁,第二个方面,肉桂是温性的,而这类苦寒药作用于胃肠,胃肠道湿热积滞,加上用苦寒药,包括槟榔、大黄、黄芩、黄连这类运用,容易引起药病格拒,所以用肉桂它还有一个反佐的意义,防止药病格拒。第三个,肉桂还可以温化津液,有助于除湿,但它偏温,在整个寒凉的方里面,它的辛温之性也被一定的制约。这是佐药,大黄、肉桂的作用。


甘草,养胃气,可以防止苦寒药物伤胃。又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热共投,重在“热者寒之”。


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应该说是一个主治方剂,针对病机的特点,主治方剂是个很典型,考虑很仔细的一张方。配伍特点归纳,首先,气血并治,体现调气和血。第二,体现通因通用。同时运用了肉桂的反佐,寒热共投,寒热并用,整体上是个热者寒之。所以虽然我们两句话总结,实际上用药配伍特点里有三个点,一个体现调气和血,在痢疾治疗方面,在当时时代一个创新的 *** 。第二,通因通用,第三个是反佐用法。这三点是本科同学,在学习芍药汤配伍关系上的,三个要注意的重点内容。


运用

辨证要点

便脓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赤白相兼,苔腻微黄,脉弦数。


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共同特点。痢下赤白,而赤白相兼,这是湿热痢疾的特点。在加上舌像,脉像。由于湿热,苔腻微黄,脉弦数。


对芍药汤,过去解释有一些它家当归、芍药,也从肝脾角度去解释过,因为中医传统理论对于腹痛,经常联系肝来认识,肝脾不和,腹痛,这里面加芍药,当然芍药可以有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


我自己觉得,不是说只要有腹痛就联系到肝,那样就机械了。联系到肝来解释它,也说得通,因为历来古代医家在方论里,对于方解,或病机分析,到用药,这个分析,往往绕个圈圈就要把它说到就算啦,这个我们要针对实用,而且尽可能学员学习的时候,他可以简捷,只要这知识点够了,就可以不要去绕圈圈。


这个方里如果也说到肝脾不和腹痛,芍药是有柔肝缓急止痛作用,但这里调和气血,调血作用个主要的。并不是一有腹痛,就把肝要联系上。要看有没有肝脾不和的这种病机。这个主要在胃肠。像大承气汤,又没有腹痛呀?腹痛拒按,痛得也挺厉害,由于那四味药实在牵不到肝上头去,所以不讲它肝脾不和。


方剂学作为基础课,在基础学习阶段,我主张之一个实用,第二个简捷,所以这个方里,历来的方论里各种各样说法是很多的,配伍当中的关键,一个理解到湿热是主要的病因,气滞血瘀是湿热搏结气血所造成的一个病理过程。然后才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这些症状。所以芍药汤采取的调和气血,通因通用,反佐用药等等,都是针对了具体的病机和病理过程。


随证加减

这是提供一些临床常用的加减 *** 作为参考。

白多赤少: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

赤多白少:去肉桂、当归,加丹皮、地榆、白头翁

热盛伤津:去肉桂,加乌梅

兼食积,苔腻脉滑,热重者:加白头翁,银花。


湿热痢疾酿成热毒,涉及到一定程度热毒,热毒可以有轻重的不同。赤白下痢的白多,脓多,一般认为是湿偏重,湿滞气机容易突出,所以加厚朴、砂仁、车前、泽泻,都有化湿、利湿的作用。赤多白少说明血分郁滞较重,湿热或热毒搏结气血,在血分郁滞较重,因此加的一般凉血活血,凉血解除血分热毒,丹皮、地榆、白头翁这一类。汲取白头翁汤的清热凉血解毒。肉桂、当归一类,那是调血,肉桂温通血行,当归养血、活血、调血。这围绕着赤多白少,可以考虑这个方面。


如果热盛伤津,阴津损伤,肉桂可以去掉。本来肉桂用量就是小量的。如果有饮食积滞,胃肠道疾病兼有食积,苔腻脉滑,热较重,湿热,热较重又有食积,这类既要加上清热解毒药,也要有一点消导,消食导滞,有一定消食导滞的药结合。


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就我们前面谈到逆流挽舟法。


黄连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白头翁汤和芍药汤,势历来看作治疗痢疾的两个类型,也是一对方,它出自《伤寒论》,给后世提示了一个治疗痢疾的基本治法及配伍。

组成

君 白头翁 凉血

臣 黄连 清热解毒

黄柏 清热解毒

佐 秦皮 收涩津气,清热解毒凉血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热毒蕴结,深陷血分。

热毒痢─赤多白少,渴欲饮水。


白头翁汤针对的是热毒较重,我们叫它热毒痢,或疫毒痢。这个方药味较少,药味较少的方,有时候分析也可以从这个药开始。从药物分析归纳它功效,然后这类功效针对什么主治,以及证候的特点。。这个是提示一个 *** 。学了芍药汤以后,再讨论白头翁汤,可以把两个方的主治和病机作一个比较。


白头翁汤强调的是疫毒痢(热毒痢)。总是强调热毒,疫毒强调一种传染性。白头翁汤适合用的,一个热毒较重,热毒深陷血分,一个应该说有一种爆发史,爆发疫毒,来势较凶,涉及人群,一下子爆发较广了。它是个基础方。


从痢疾特点来讲,虽然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都有,但整体可以有发热,可以在下脓血方面,以这种血痢、赤痢为主。所以一般说它赤多白少,反应出热毒深陷血分,可以有一定的津液损伤,津气损伤。人体正气受影响也较快,所以或者形成像中毒性的这类的较快,反应出阴伤,渴欲饮水。这些出现得也较快。


白头翁汤和芍药汤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整体有发热,加上赤多白少,发作比较急。芍药汤的湿热痢疾,散在式的,而且临床上这个变化起来慢一些。


对于热毒较重,在治法方面,要强调清热解毒和凉血。清解血分毒为主。全方集中在清热解毒凉血。治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说它基础方)。白头翁汤是清热凉血解毒力量很强的。黄芩、黄柏增强白头翁的清热解毒作用。同时又能燥湿,联合起来,成为治疗痢疾的一个最基本结构。


这方里的秦皮也是苦寒的。其性较涩,收涩,当热毒或湿热阻滞在肠道,搏结气血,收涩应该说是不适合的。秦皮苦涩,但实际上根据历来用的经验,它能够用于痢疾,那就要从它药的一个具体功效上,药物的特点上去说明它,所以历来就有一个说法,叫秦皮收涩。它的收涩不会影响病邪,而是收涩走散的津气。这个也是一种说理工具。


实际上它还是有比较强的清热解毒凉血作用。由于它本身有涩的特点。所以说它不是收涩的,影响气滞血瘀。而它这个收涩,能够选择性的收涩走散津气。下痢,热毒痢下痢比较急暴,也就是说一天次数比较多。病程发展比较快,热毒较重,而且赤多白少。伤血分,伤阴比较快。认为秦皮能够收涩走散津气,防止正气过分损伤。


这个解释,相对来说有点牵强。秦皮因为在其它方面,没有讨论到这些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里,历来是这样解释的。这解释只能做一个参考。


这个方现在除了用于痢疾,作为基础方,爆发式热毒型痢疾,其它热毒上攻,这些也可以用。像急性结膜炎,白头翁汤不但能够内服,也可以外用,而且效果相当好。历来统计数字疗效很好,病例很多。也就是说,在眼科方面,也经常用的。它清热解毒凉血力量比较好。


运用

辨证要点

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


随证加减

兼有表邪:加葛根、连翘、银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槟榔,枳壳

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夹食滞:加焦山楂,枳实

阿米巴痢:和桂圆肉包鸦胆子同服。


因为深陷血分,所以症状比较重,伤正比较快。因为疫毒它有外来感染因素,尽管有些消化道感染,涉及到外邪,由于热毒搏结气血,初起阶段,造成营卫不和,有一定的表证特点。但这个是一种热毒为主的。所以加一些银花连翘。


里急后重甚者,因为这四味药调气作用几乎没有,不侧重在这里,所以撷取芍药汤后世调气这些特点,木香,槟榔,枳壳这些基本上涉及芍药汤的用法。脓血较多,加强凉血。这里侧重是在赤多。常用赤芍、丹皮、地榆这些,有凉血作用。协助清解血分热毒,通畅血行。饮食积滞,用焦山楂,枳实,消导积滞。至于鸦胆子用于阿米巴痢,这是一个辨病。


山楂


前面在胃肠方面讨论了五个方。两个治牙痛的。三个治或者热泻,或者热痢的。证型反应都不同,而且反应了一些基本配伍的结构。


清脏腑里热的,针对某一脏腑,一类病证,组成不多的这类方,小方比较多。学习当中主要掌握这类针对性的疾病的证型特点。


一个牙痛,这两个方,清胃散,玉女煎。反应出清胃凉血治法。针对的胃中积热化火上攻,涉及血分这种特点。玉女煎涉及到的是少阴不足,阳明有余,肾阴不足,胃火上炎。胃火程度以及它涉及到血分的深度,应该说不如清胃散,但它兼有肾阴不足。所以表现出来阴伤程度较重。所以也可以用于消渴,消谷善饥,消渴证。治法和针对的证候有区别。


三个治疗热痢热泻的方,白头翁汤,芍药汤主要用来治疗痢疾,一个湿热痢,一个侧重在热毒痢,疫毒痢。葛根芩连汤又可以治疗热泻,也可以治疗热痢。现在实际上治热泻更多。因为配伍上它是以升清阳的葛根,以及黄芩、黄连的清胃肠湿热,这种结构,对湿热泄泻更适合。


芍药汤体现湿热痢的调气和血为特点,临床现在用在湿热痢疾是主要的。中医的痢疾概念很宽,要注意,它不是现在西医诊断的痢疾,就是中医的痢疾。中医的痢疾包括现在慢性结肠炎.


结肠炎很多这个方用得很好。我们用芍药汤有开始认为慢性结肠炎,后来诊断结肠癌,用芍药汤一阶段,定期,比如说十天两三付,吃汤药。平时就吃丸药。芍药汤结合这个,加一些调肝的,平实根据体质,治半年左右.


开始说结肠炎,后来华西医科大学检查是结肠癌,但最后我们也弄不清是什么?因胃半年后又去检查,又把癌排除了。体检发现,有腹痛,有脓血,治疗半年以后,恢复了。至少是慢性结肠炎基本恢复。这类报导很多,所以它不光用于痢疾。


白头翁汤,解毒凉血力量很强。也不是仅用于疫毒痢,热毒痢。眼科也用得很多。

这是清脏腑热的这类方剂了。


第五节 清虚热


虚热

温病后期,邪热不甚,阴液已伤

肝肾阴虚,虚热内生


我们的教材,清虚热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汤,当归六黄汤。一类方就一张,青蒿鳖甲汤作为代表。其它两个都是三类方。


鳖甲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既可以用于温病后期,温病在后期,邪热不重了。到后期,伤阴为主了。热病后期,阴液已伤了。它暮热早凉,热退无汗,又这种特殊的一个热型。但这是作为温病常用的,这个热仍然是实热。


所谓的虚热,是指的热的程度,热到后期,强弩之末,相对于温并在早期,中期,热势盛,那个实热来讲它虚,所以从《温病条辨》原书用的这个热,虚实的界定上,仍然是个实热。这是之一个。在讨论到虚热当中,特别青蒿鳖甲汤针对的虚热,学生一开始就是,究竟这是实热还是阴虚发热,容易弄不清楚。这方能不能用于阴虚发热呢?可以用。内伤杂病中的阴虚发热也可以用。它养阴透热。所以用青蒿鳖甲汤来作代表。


主治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阴液已伤


证见

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温病条辨》少这样描述,温病后期,邪伏阴分,暮热早凉,热退无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说明阴液已伤,时间较常,或者说程度较重,这时的特点,一个邪在阴分,第二个特点,阴伤。《温病条辨》描述的症状,暮热早凉,进入晚上发热,早上热退,但热退又没有出汗。


它的意思反应了邪伏阴分。因为人体的阳气白天出表,晚上入里,白天在阳分,晚上在阴分,邪热,既然温热病邪,这个邪热还是实热,不是阴虚的发热。邪热本身伏在阴分,到后期了,到入暮,暮热,到晚上,阳气回到阴分,阳入于阴,两阳相争,伏在阴分的邪热,和人体的阳气回归阴分,在阴分两阳相争,发热。所以有暮热的特点。“阳入于阴为之寐,阳出于阴则寤”。


所以晚上睡觉了,眼睛一闭,阳气入里,这时候温热病邪在后期,邪伏在阴分,两阳相争,发热。到早上,阳气出于表,阳气到阳分,那和邪伏阴分的邪脱离接触,这样不发热的。并不是热退是随著作汗。正气鼓舞出汗,可以使得热随汗出,随着汗退。说明病邪伏阴分,是邪没又透出来。说明阴分还有邪。这八个字,两句话,简要的反应了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的特点。


阴液损伤是温病后期的特点,所以舌红苔少,脉细数。


功用

养阴透邪


方解

君 鳖甲 滋阴清热(清邪伏阴分之热)

青蒿 清热透散

臣 生地 滋阴清热

知母 滋阴清热

佐 丹皮 辛散透热(血中之热,虚热)活血散瘀


这个透热,是说你邪伏阴分,只能向外透。透,也包括清解。鳖甲、青蒿这两个药配伍,有个分工合作的道理,邪在阴分伤阴,鳖甲有滋阴退热作用,有的说鳖甲擅长通络,能够透热,实际上主要是滋阴清热。鳖甲主要作用于阴分。这种邪伏阴分,这是实邪到温病后期强弩之末,邪并不重了,但是在阴分了。鳖甲可以滋阴清热。但有很多阴虚而又内热,它也可以滋阴,清阴分的虚热。所以鳖甲是常用的。包括像清骨散、秦艽鳖甲散这些里头都是用它滋阴。


青蒿带有芳香特点,可以透散,青蒿严格讲,偏于有辛散,苦寒的特点。能够清热,又带有芳香透泄的作用。青蒿自身清热作用主要是气分,但有透热这特点。阴分伏热要往外透,青蒿透热挺好,和鳖甲同用,吴鞠通说它能入阴分透热。“青蒿不能独入阴分”因为它是阳分药。“有鳖甲领之入也”。那就是鳖甲青蒿同用的话,可以既能滋阴,又透出阴分之热。鳖甲、青蒿配伍有这个关系。“鳖甲不能独入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这也是吴鞠通讲的。


我体会这两句话呢,有它自己特定的意思。写的像对联,有些不太理解,本来邪伏阴分,鳖甲在阴分算了,它到阳分来干什么?实际上,这两句话有个意思,一个相互分工合作,这是相辅相成。鳖甲、青蒿合用,主要目的从阳分透热达外,但鳖甲擅长走阴分,说它不能出阳分,是认为在阳分有热的话,鳖甲比较滋腻,和青蒿同用,就滋而不腻了。既扬长又避短,这个意思。


所以这两者又有一个相反相成。鳖甲领青蒿入里,透阴分之热,鳖甲、青蒿合用,鳖甲就滋而不腻。吴鞠通这话说的是绝对的,古人写东西,文字上喜欢写得像对联一样,很好听。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实际上是写了两者,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分工合作,又能制约的关系。 这是在理解青蒿鳖甲汤里边,方义分析当中,吴鞠通那两句话的意思。我自己理解的一个体会。


生地和知母,能够滋阴清热,生地养阴清热,知母一般说它比较滋润。都是能够补充温病后期的伤阴,阴不足,来养阴滋阴,同时清热。


丹皮,能透热,丹皮辛散,它偏寒凉,能够清热,丹皮既能透散血中之热,也能透虚热。透虚热,方经常也用。凉血热也常用。而且这里是全方偏凉,他这种活血散瘀作用,使阴分滋阴养血退热同时,整个方滋而不腻,有这个特点。


青蒿鳖甲汤里,历来常用的退虚热的药,透热的药不少。鳖甲、知母、丹皮这类,都常用来退虚热,青蒿对虚热能够透热达外,用的透热的特点。所以不但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这种虚热,而且青蒿鳖甲汤对于阴虚引起的发热,也可以运用。所以运用当中加地骨皮、银柴胡这类结合起来,也就成为了一个常用的退虚热方。


像青蒿、鳖甲这类的结构,既清又透,在其它清虚热方里经常也有。


青蒿鳖甲汤不但可以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的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这种虚热,也可用于阴虚发热。一般用青蒿鳖甲汤,病程都比较长,而且服用时间长,更好还是加一点理气化湿的,使它能够服用较长不碍脾胃。


配伍特点

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鳖甲比较滋腻,配青蒿以后,滋而不腻了。这方里的清虚热药,结合养阴祛邪不伤正。


运用

辨证要点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随证加减

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

兼肺阴虚(反应出阴虚咳嗽),加沙参、麦冬

小儿夏季热,加白薇,荷梗


因为温热病邪深伏在阴分,也有可能阳分还有余邪,其表现主要是口渴,口渴不渴?如果邪在阴分,一般来讲口干而不渴,如果邪在气分,还可以口渴。所以暮热早凉,如果说汗解渴饮,就是汗多,有明显汗,特别口渴,那涉及到有一些气分的津液损伤,加天花粉。


虚热,小儿夏季热,往往反应出很多虚热特点,可以增加透热,透虚热,白薇,荷梗都能对外透热。


使用注意

阴虚欲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我们说阴虚虚热,青蒿鳖甲汤也能作为基础方用。但动风,引起要动风,一般不用。


青蒿


  • 清骨散

清虚热的方还有清骨散,常用于骨蒸劳热的,它以透热、骨蒸比较深了,清热透热结合。特别集中了大队的清虚热药,清透虚热的药做为一个配伍的特点。清骨散,三类方,我们只作个提示。


  •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比较特殊,这方涉及到我们常用治疗自汗的法,可以数法结为一体。比如方里用量很大是黄耆,但黄耆不是君药。黄耆起固表作用。历来的解释认为既然阴虚火旺盗汗,而且这种盗汗日久,反复发作,随着汗出,卫气也会耗伤。所以开始可以是阴虚,但由于汗出导致了卫虚。继发病机里有阴虚火旺,火胁迫津外泄,又有表卫不固。不仅仅是盗汗,虽然原本盗汗,可以兼有自汗因素。所以用生地、塾地这一类,滋阴清热。


从滋阴 *** 、滋阴涵阳这种 *** ,和固表相结合。由于火旺,阴越虚,火越旺,用三黄来清热,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种清解实热,也是治疗汗出的一个方面。滋阴清热也是治疗虚热盗汗的一种 *** 。固表止汗是治疗气虚不摄,自汗的 *** ,这是集中起来了。是反应了,只要汗出日久到最后,由于是一开始是实热引起汗出,出汗伤阴,这时候再产生热的话,有实热因素,也有由阴伤产生这个热的因素了。


当然 *** 汗,又有表虚的因素。几个结合。所以当归六黄汤在病机上,历来教材不好写,讲课不好讲,学生说,你是阴虚,虽然有养阴清热的,不是清虚火药,而是清实火的药;你既然要清实火,你又用大剂量黄耆固表,怎么回事?


实际上,这个方运用的时候,它是反应了三个方面,清热降火的,滋阴的,益气固表的。临床上出汗,盗汗、自汗相互可以影响。这个方盗汗日久,引起了包含有自汗的因素,针对盗汗,结合强有力的降火或大剂量的固表。这种 *** 治疗。


  • 牡蛎散

你再比一下,另一个方牡蛎散。那是先自汗,自汗日久,汗为心之液,心阴损伤,心阳相对失去潜藏,最后又兼有盗汗。那就是说,阴不足,阳偏亢,汗为心之液,那是阳亢以后,热迫津外泄。这时候又产生盗汗因素。这种病人,你要说他是盗汗,他也有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那有时候动一动,白天也出,自汗,也有。所以由自汗日久,继发盗汗,自汗、盗汗同见。


那像青蒿鳖甲汤,可以有盗汗,又继发表卫不固,又有自汗因素。所以这反应出一种基本病机,和具体气机变化以后,复杂的复合病机的一种关系。如果纯以基础病机来解释,是不好解释。但临床上,这类复杂情况最多,所以初学方剂运用的时候,往往容易建立在基础病机的这个依据上。而不容易基础病机形成以后,进一步可能向哪些发展,考虑较少。


而当归六黄汤和牡蛎散这类,它是治疗临床常用方。对一些具体证型,常用方疗效较好。过去有的教材当归六黄汤作附方,或者是不要了。后来大家觉得这临床很好用,还是要摆在里面作三类方。清虚热讲一个重点,就是青蒿鳖甲汤。其余方只作提示。

趣谈中医(19)青蒿鳖甲汤的青蒿鳖甲,好比泰坦尼克的杰克露丝


【作者简介】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整理】赵馨,田智涵,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

青蒿鳖甲汤是《温病条辨》的一首经方,由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牡丹皮组成,具有养阴透热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主要表现为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方中的青蒿与鳖甲均为君药,两药配伍可养阴清热,内清外透,是清透阴分伏热的经典药对。吴鞠通称之为“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按照阴阳属性区分,人体体表属阳,人体体内属阴;阴阳之中又可分阴阳,青蒿、鳖甲虽均为寒凉药,但又有不同,青蒿辛寒属阳,鳖甲咸寒属阴。正常情况下,青蒿走阳分而不入阴,鳖甲走阴分而不出阳,但为了清透阴分伏邪,二者互为“引路人”,才有吴鞠通的经典论述。


那么,如何用比喻的方式理解吴鞠通的这句经典论述呢?我们都看过好莱坞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男主人公杰克是普通百姓,女主人公露丝确是贵族美女,两人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两人在船尾相识后,相互作为“引路人”,走入对方的世界,这才有了露丝带杰克参加贵族晚宴,杰克带露丝参加三等舱舞会的经典桥段。讲到这里,您是否感觉杰克和露丝这种关系,像极了青蒿和鳖甲,都体现了互为“引路人”的这层关系。你品,你细品



诚然,这样的比喻不可能完全概括青蒿鳖甲汤中药物的配伍精髓,也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对于普通大众和中医爱好者认识和学习中医,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不当之处,还请指正。最后,希望笔者的这种取类比象的研究思路和 *** ,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青蒿鳖甲汤的理解,也友情提示大家学习中医,努力按照中医的思维去认识疾病和方药,让学习中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欢迎睿智的您在评论区留言、评论、转发。

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

只要是经常去农村的朋友,对于青蒿肯定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这种植物生长比较广泛,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夏季常用的清热解暑中药。因此,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 ,尤其是夏天人们感觉酷暑难耐的时候,可以试试这种青蒿,帮你平安过夏天。

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青蒿性寒,味苦、辛;归肝、胆经。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清热退蒸

用于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症,常与鳖甲、生地、知母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常与鳖甲、地骨皮等同用,如秦艽鳖甲散。

清热解暑

用于暑湿外感,发热无汗,可与连翘、香薷、滑石、甘草等同用。若小儿夏季发热,也可与地骨皮、白薇、知母等同用。

凉血止血

用于鼻衄、紫斑,治鼻衄可用鲜品捣汁加开水冲服,治紫斑可与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当归等同用。

青蒿这样用:1.治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榨取汁熬膏,加入人参末、麦冬末,熬稠做成绿豆大丸。每天饭后米汤送服。2.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全部服完。3.治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与豆豉一同捣烂,做成饼,晒干。每次取一块饼,取水一盏半煎服。4.治阑尾炎,胃痛:青蒿(焙黄)、荜茇等量,共捣成末,每天饭前白开水冲服2克,一日三次。5.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6.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口。7.治蜂蜇人:青蒿捣敷之。

青蒿这样吃——青蒿粥

材料:鲜青蒿或干青蒿,粳米,白糖适量;做法:1、先将鲜青蒿洗净,绞烂取药汁30~60毫升;2、煮粳米粥,粥熟后,倒入青蒿汁(干品要先煎汁,再用汁煮粳米粥);3、加糖搅拌,再煮沸即可服食。功效:本粥具有清热退烧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阴虚发热、恶性疟疾的发热等。

青蒿这种苦寒之药对胃家不利,故胃虚者慎用。凡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者忌用。另外青蒿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以上讲了青蒿的功效和作用,真得让人大开眼界,从青蒿的药食两用特点,我们明白了,以后农田里的这种草别光用来喂猪。因为青蒿有清热退蒸,是夏季很好的解暑中药,用它来煮粥吃更能清热解暑。具体的应用 *** 这里为你讲得很明白,大家赶紧收藏起来,以后说不定就会帮上忙呢。

常见的抗癌中药——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效力强

鳖甲又名上甲、团鱼甲。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的作用。鳖甲的抗癌成分可以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急性白血病、脑胶质瘤等恶性肿瘤中属于肝肾阴虚证者,并可缓解癌性发热。

一些肝癌患者表现为肚子胀满,肚子上青筋暴露,四肢消瘦或者浮肿,稍微活动一下就感觉气不够用,呼吸急促甚至气喘,这些患者还常常伴有面颊一阵一阵发红,口干,大便干,不想吃东西,中午12点以后或者一到夜里就出现低热或仅仅是患者自己感觉到发热,手心脚心发烫,心烦,入睡困难,睡着以后出汗较多,晚期患者还可表现为神志不清,鼻子出血,或牙齿出血,或大小便带血,这些症状可归结为中医“肝肾阴虚证”。应该使用滋补肝肾之阴的中药进行调治,鳖甲就是代表药之一。

鳖甲归肝、肾经,具有滋养肝肾阴液,软化消散肿块的作用,临床上常用鳖甲与生地黄、麦冬、沙参、枸杞子、五味子、山萸肉等药物配合使用来治疗肝癌。出血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白茅根、丹皮等,出现身体发黄,眼睛发黄,小便发黄的患者,可加用茵陈、栀子、黄柏等;患者口干,大便干,鳖甲生用,可加用生龟板、女贞子、旱莲草;阴虚日久,累及阳气,出现怕冷,肚子胀大,四肢水肿,腰酸腿软的患者,可加用桂枝、附子、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等。

鳖甲还常用于治疗癌性发热,患者往往表现为夜里发热,早上体温又恢复正常,退热时也不出汗,舌质红,舌苔少。鳖甲咸寒,能够通过滋阴来退虚热,再配合青蒿、生地、知母、丹皮同用,即为中医名方青蒿鳖甲汤的配伍,患者发热的症状得到缓解以后,胃口、精神状态也都会随之好转。

生鳖甲质地坚硬,有腥臭味,清热养阴的作用较强,一般用于癌性发热的患者。鳖甲用醋炮制以后,会变得酥松干脆,能祛除生鳖甲的腥味,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还能增强药物入肝消积,软坚散结的作用。所以用于缩小肝癌肿块时多选用醋鳖甲。

注意:偶尔会出现过敏反应,停药后就会消失。鳖甲性寒,所以孕妇更好不要服用,胃口不好、解稀便的脾胃虚寒的患者也不适合服用。

罗大伦:人体阴津大伤,后期用青蒿鳖甲汤来救

人体阴津大伤,后期用青蒿鳖甲汤来救


其实我讲的这些方剂都不是没事儿想起来就讲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看抗病前线发回来的患者舌头照片,根据这些舌头照片,我们会分出类型来,提供咨询。给大家讲一讲,介绍一下,这也是一种帮助吧。


青蒿鳖甲汤,名医吴鞠通的名方


本节讲的这个方子叫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这本书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其实,温病学的奠基人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他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温热论》就是他的著作。


这本书是由叶天士口述,他的弟子顾景文记载下来的。


叶天士在《温热论》里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这么一个框架,我们现在看这本书,真是字字珠玑,非常精练,遗憾的是内容特别少。


而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就写得特别详尽,把温病非常系统地论述了一遍,创造了三焦辨证的体系。


青蒿鳖甲汤这个方子就出自于这本书。


青蒿鳖甲汤主要针对的是患了温热病以后阴津大伤,尤其是阴分伤得厉害,邪气进来、潜藏在阴分里的这种情况。


那么人体阴津受损,阴分又伤得很厉害后,对应的证候是什么呢?


之一个是夜热早凉。

就是一个人晚上身体发热很严重,但到了早晨,身体就凉下来了。


第二个是热退无汗。

也就是早上热退了,但没有汗,有的人退烧是因为出了一身汗。


但这个不是,人没有出汗,身体就不热了。热退无汗的人,舌头一定是红的,苔薄或者没有苔。脉细数——脉很细,跳得很快。


以上证候就是典型的阴虚,同时有邪气进入体内。其实外邪入侵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最后会出现不同的格局状态,取决于什么呢?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体质,虽然也跟外邪、跟当时的环境有关系,但最终是这些因素叠加的结果。


如果一个人本来体质就是阴虚,或者有阴虚倾向,而外界环境又存在热的因素,那么邪气侵入以后,身体里的斗争就会更容易消耗身体的阴。


什么是阴呢?


阴是人体内主静、主润的液体类物质,比如津液、精血等。如果本来您的阴就不怎么足,外面环境又酷热,让您的毛孔张开,容易出汗,导致您体内阴液流失,那么,您的津液就不足了。


这时候您还要跟外邪斗争,就更加消耗阴的物质,阴虚就会更严重。


为什么这样的人晚上会热得厉害,早晨就凉下来了呢?或者说白天温度正常,到了晚上就开始烧呢?


这是因为保护身体的阳气、卫气,白天在体表巡行,到了晚上会往里收,要开始休息了。


但是现在有邪气在您的阴分里潜藏着,本来就有浮热,当阳气往体内一收,与这个邪气相争,这时候当然就热起来了。


何况您的阴本来就不足,要知道,一般来说,身体阴阳平衡才不会发热。


所以这样的人到了晚上体内就会有很多热,结果就是晚上发烧,又叫夜热。


到了早晨,阳气又开始往外走了,所以这个时候您会觉得没事儿了,身体好像凉下来了,安静下来了。


为什么会热退无汗呢?

因为您的身体阴虚太严重了,已经津液大伤了,身体没有汗往外走了——正常的人体温降下来是出点儿汗,汗一出,体温就降了,但现在汗没有了,只是有节律而已。所以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阴亏状态。


给大家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比说一对夫妻,妻子属阴,丈夫属阳。


白天丈夫要出去干活,晚上回来休息,白天再出去干活……这是每天的节律。但这位妻子最近身体不好,只能卧床休息。


这个时候家里进来了很多虫子(外邪),在屋里飞来飞去,如果是平时,这位妻子把它们消灭就没事了,家里一切如常。


但是现在不行,妻子卧病在床,只能忍着。


等丈夫劳作完晚上一回来,一看屋子里有很多虫子飞,本来他要休息,这回休息不了,于是夜里就开始打虫子,这就是夜热,夜里热闹起来了。


到了早晨,丈夫也没休息好,又要出门干活了。他一走,妻子还是打不了屋子里的虫子,但屋里却暂时安静下来了。这就叫“夜热早凉”。


对于阴虚状态的诊断,我们的具体辨证 *** 就是看舌头,这样的人舌头非常红,没有苔,或者苔很薄,然后脉细,跳得很快。


又因为患的是外感病,所以体内还会有邪热。针对这样的患者,就可以用青蒿鳖甲汤。


身体出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前期治疗外感病的时候没处理好,最后导致人的阴液大伤、正气不足,这已经发展到温病后期了。


此时,不但邪气没有被赶走,自己的阴液也严重不足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一定也是补。


我在本书中提了很多补法,告诉大家要扶正气,要滋阴。前面我讲的人参败毒散,是补气。


正气不足,邪气一来,我们要赶快补气,把邪气往外打。等后来打着打着物资匮乏了——我把阴液比喻成物资,粮草、金钱都没有了,这已经是战争后期了,这种情况下,再打仗就非常艰难,所以要补充物资,也就是要把阴液给补足了。


滋阴的同时再祛邪,这样效果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调理的思路跟补气是不一样的,它首先是要滋阴。


青蒿鳖甲汤有什么绝妙之处


这个方子的构成是什么呢?原方是青蒿六克,鳖甲十五克,细生地十二克,知母六克,丹皮九克。


下面我给您详细讲讲这个方子是怎么回事。


之一味药是青蒿,大家都知道,对它的一个研究成果——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青蒿是寒凉的,性味苦、辛、寒,入肝、胆经。它有什么作用呢?清热解暑,如果身体有热邪在内,它会往外清,是专门治温病的,可以治疗骨蒸潮热、疟疾等。


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透发肝、胆经的邪热。


吴鞠通讲“以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这句话特别有名,青蒿的作用被吴鞠通这么一讲,大家全记住了。


“从少阳领邪外出”,要祛邪,邪气就得有出路。要知道,中医治病,不是说把邪气给灭了,而是得让邪气出去。


让邪气往哪儿出呢?从“少阳领邪外出”,意思是青蒿可以从少阳经由里往外透邪。


鳖甲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甲鱼壳,把它洗干净晒干就是药。鳖甲的性味是咸的,有点儿寒,入的是肝、肾经。有什么药用价值呢?主要是养阴清热的。


它的之一个作用是滋阴、养阴;


第二个作用是清热,能够把阴虚导致的骨蒸潮热——虚热给清掉;还可以平息肝风,也可以软坚散结(当我们体内有结块的时候,方子里加鳖甲,能够把结给散掉)。


吴鞠通在讲这个方子的时候,给鳖甲赋予了一个使命,什么使命?他说“鳖甲蠕动之物”,用它“入肝经至阴之分”——因为它本来就是入肝经的、养阴的,就让它进入肝经,最阴、最里面的地方。


干吗呢?“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就是进入最细微的地方,把这个邪热给搜出来。


青蒿和鳖甲这两味药一配就有意思了,吴鞠通这个论述是后世我们学中医的人都要谨记的,讲得非常精到。


他说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能够清肝经的邪热,但它“不能直入阴分”,它进不去,那么“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则能往里面直走,但却“不能独出阳分”,它不能把邪气给顶到阳分来,这时,“有青蒿领之出也”。


所以他说青蒿、鳖甲好像是一对药搭档,配合起来能够把人体阴分的邪给搜出来。这是吴鞠通讲的这个方子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其他药都是打配合的,比如说细生地,什么是细生地?现在您去药房一抓就是生地,实际上生地在古代分成细生地、大生地和鲜生地(鲜地黄)。


其中,鲜生地清邪热,就是透邪,往外清热;大生地滋阴的作用特别强,因为它大且厚重;而细生地既能滋阴,又能往外透邪,但是作用没有另外两种强。


所以在古代,您要是治温病,要真正往外透邪的话,就用鲜生地;如果只是滋阴凉血,就用大生地;如果又想滋阴,又想往外透邪,那就用细生地。现在我们买生地就行,您挑的时候,可以挑点儿小的。


那么这里面的丹皮、知母有什么作用呢?丹皮泻血中之浮火,泻肝经之热,因为肝藏血,当阴分不足的时候,邪气容易潜藏在肝经,有浮火,所以用丹皮泻肝火。而知母也是清热的。


您看,这几味药中,主要是青蒿、鳖甲配起来以后透邪热的作用很强,再配上一些滋阴清热的药,效果就很不错了。


那么,我们今天要用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减,比如往里再加点儿滋阴的药,让它滋阴的力量再强一点儿。


对于青蒿鳖甲汤的治疗方向,其实也很明确,只要这个人是阴虚体质,同时有邪热在里,都可以加减使用这个方子。


现在,青蒿鳖甲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发热的病证,特别是那些莫名发烧的情况,只要看这个人的舌头是红的


(多提一句:如果是晚上发热,白天不发热的话,这个人白天舌头就没有那么红;只有到晚上发热时,舌头才会变得很红,所以白天和晚上的舌象会有点儿不一样,您要详细观察)、


舌苔很薄或者没有舌苔的发热情况,就可以判断有可能是邪热潜藏,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青蒿鳖甲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病是一阴一阳两个思路


我说讲方子,其实讲的是一个治疗方向,比如此方就是脱邪外出的一个方向:给您滋阴,为您提供弹药、提供资金粮草,干吗用呢?让您把邪气往外顶,在往外顶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技巧,用青蒿、鳖甲配合起来往外透这个邪气。


在清末医学家柳宝诒写的《柳选四家医案》中有论述,说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用细辛、附子温阳,来把这个邪气往外顶,这是治疗伤寒的思路。而用滋阴的方式把邪气往外托,是我们治疗温病的思路。


所以青蒿鳖甲汤的思路是,邪气不是进来了吗?不是潜藏起来了吗?那好,补正气,我补阴,然后把这个邪气一点点地往外顶,这也是温病的思路。


所以说,青蒿鳖甲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阴一阳两个思路,都非常有意义。


这个方子对有些患者的退热效果非常好,有的医生就用这个方子来加减,把患者的烧很快就退掉了。


所以您记住了,一定是舌头红、舌苔很薄或者没有舌苔时,才可以考虑这个方子。


其实,古人这些方子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今天我们再用到实践中去,确实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我把这个思路讲一讲,或许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摘自:家庭抗外感指南 不易感,不侵邪,不招毒

作者:罗大伦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牡丹皮,凉血活血的要药,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妄行,清血热

今天我们来讲下牡丹皮这味中药。


牡丹皮很常用,前两天我们讲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是个凉血活血的中药。

牡丹皮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小灌木植物牡丹的根皮。主产于安徽、山东等地。在秋冬季节采挖栽培3~5年后的根部,剥取根皮入药。生用或炒用。现在采挖正当时。


它的味苦有点辛,性微寒。归心、肝、肾经,尤其是肝肾二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的功效。


根据它的功效,我们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地方。

首先是用于温热病热入血分,也就是血热

牡丹皮能清血分邪热,性辛散能除血中瘀滞,并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妄行的特点,常用血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的各种出血或者斑疹

常与生地黄、水牛角等凉血、解毒、止血药同用,既可增强清泄血中邪热之力,又可避免凉血止血药寒凝留瘀之弊。尤其适合那种出血,瘀血留于体内的情况。

其次就是这个活血化瘀的功效被广泛用在妇科的问题。

比如瘀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腹内癥块等等。


因其性偏于微寒,故较宜于瘀而有热之证,如《妇人良方》丹栀逍遥散

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疏肝健脾活血清热。

牡丹皮的寒性不重,可以说稍微偏中性的药,所以也有用在寒性的疾病的时候,但一般会加上温性的药,比如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桂枝温通,茯苓行水湿,其他都是活血化瘀的。适合子宫肌瘤一类。

牡丹皮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作用,也有用于疮痈肿毒的,但一般要和其它清热解毒药同用,不然力度不够。

如《圣济总录》中的牡丹汤

与栀子、大黄、黄芩等泻火解毒、消痈散结之品相配。


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汤

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通便排脓活血,治肠痈腹痛。

还有就是牡丹皮的清虚热作用了。

牡丹皮能入肝肾以退虚热,可以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液损伤,出现阴虚火旺的情况,可以和养阴药以及其它退虚热药同用。

养阴的我们这两天讲了挺多,比如生地,鳖甲,龟板之类。

清虚热的昨天还讲到了一个玄参,还有知母等。

如《温病条辨》中的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牡丹皮。用于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低热持久不退。

如《医宗金鉴》中的知柏地黄丸

知母,黄柏,山药,熟地,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治肝肾阴亏,症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


青蒿鳖甲汤功效与作用,-第1张图片-

现代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牡丹皮含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芍药苷、氧化芍药苷等多种苷类,并含挥发油,苯甲酸,植物甾醇、鞣质及多种糖类等成分。

①其对心血管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缺血、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作用。

②对中枢神经有镇静、解热、镇痛、抗惊等作用。

③有消炎、抑菌、抗凝血、增强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降血压、抗早孕、利尿等作用。

好了,今天的中药科普就到这了,欢迎关注,每日一起打卡,欢迎在评论区补充相关知识

清虚热剂——代表方: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鳖甲、知母、生地、牡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阴伤邪伏证,症见夜热早凉,夜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特点:滋清兼备,清中有透,养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青蒿、地骨皮、鳖甲、秦艽、知母、胡黄连、甘草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症见骨蒸潮热,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秦艽鳖甲散

组成:柴胡、鳖甲、地骨皮、秦艽、知母、当归

功用: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主治:风劳病,症见骨蒸潮热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午后潮热,困倦,咳嗽,舌红少苔,脉细数


当归六黄汤

组成: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芪、黄柏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旺盗汗证,症见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特点:滋阴与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则耗阴无由,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结合。

补阴药(又称滋阴药) 12、鳖甲

12.鳖甲、

鳖甲能疗阴液耗,

退热除蒸疗效高。

瘕癥积聚脾肿大,

软坚散结痞可消。

【注释】鳖甲可以治疗阴液损耗引起的疾病,具有退热除蒸的疗效。用于瘕癥积聚,肝脾肿大,通过软坚散结可以是痞块消退。

【按语】鳖甲甘、咸,寒。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的功效。临床用于:

1. 肝肾阴虚证。本品亦能滋养肝肾之阴,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阴虚内热、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诸症。对阴虚内热症,本品滋养之力不及龟甲,但长于退虚热、除骨蒸,故尤为临床多用。治疗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者,常与丹皮、生地、青蒿等品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治疗阴血亏虚,骨蒸潮热者,常与秦艽、地骨皮等品同用。主治阴虚风动,手足瘈疭者,常与阿胶、生地、麦冬等品同用。

2.癥瘕积聚。本品味咸,还长于软坚散结,适用于肝脾肿大等癥瘕积聚。常与活血化瘀、行气化痰药配伍,如鳖甲煎丸以之与丹皮、桃仁、厚朴、半夏等品同用,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成块。


药理研究:鳖甲能降低实验性甲亢动物血浆CAMP含量;能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增强免疫功能;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能促进造血功能,提高血红蛋白含量;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故可消散肿块;有防止细胞突变作用;还有一定镇静作用。

标签: 鳖甲 青蒿 功效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