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康健杂志
文/黄惠姗 图/康健杂志
「鱼肝油跟鱼油是不是一样?」许多人都曾有这样的疑惑,其实鱼肝油、鱼油的来源、成分完全不同,保健功效也大不相同,若误将鱼肝油当鱼油吃,一旦摄取过量,会有中毒风险。
虽然鱼油跟鱼肝油仅一字之差,却包含不同的营养素。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营养室主任苏秀悦表示,鱼油是从多脂鱼脂肪萃取出的油脂,含有丰富的Omega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鱼肝油则为萃取自鱼肝脏的物质,主要为脂溶性的维生素A与维生素D。
鱼油防血栓、抗忧郁
Omega3脂肪酸中的EPA可保持血管弹性、降低三酸甘油酯、抑制血小板凝集反应,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硬化、心脏病、稳定情绪、抗忧郁。
Omega3中的DHA则是人体神经突触生长的要素,可维持脑神经细胞间正常讯息的传递,是儿童脑部细胞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对老年人则有改善脑神经萎缩,减缓脑部衰退的功效。
多脂鱼体内所含的Omega3脂肪酸并非自行制造,而是深海中的虾、蟹、浮游生物先吃了含有Omega3的海藻、植物,这些鲑鱼、鲔鱼、鲭鱼等再吃进虾、蟹, Omega3脂肪酸才逐渐在体内累积。因此,从特定海藻萃取出的海藻油,也含有Omega3脂肪酸。
想要摄取足够的Omega3脂肪酸,其实一周吃2~3次鲭鱼、鲑鱼、鲔鱼、秋刀鱼、沙丁鱼等多脂鱼,就能满足身体所需,若没有特殊需求,并不需要额外补充。
素食者则可从植物性的亚麻籽油、核桃等摄取Omega3脂肪酸,这些食物中所含的α次亚麻油酸,可在体内转换成DHA和EPA,不过,转换效率较有限,振兴医院营养治疗科营养师涂蒂雅指出。
她特别提醒,由于鱼油具有抗凝血功能,美国心脏协会建议Omega3每天摄取不可超过3公克,以免肠胃不适、增加出血或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上升等副作用。如果要食用大量鱼油需与医师讨论。
若本身凝血功能不佳,或平时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民众,不适合服用鱼油。
鱼肝油护眼、顾骨骼
搞懂了鱼油,那么鱼肝油呢?苏秀悦表示,鱼肝油主要成分是脂溶性的维生素A、D。维生素A可以维护视力健康,若不足,就容易有夜盲症;维生素D则是人体骨骼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可帮助钙质吸收,预防骨骼发育不完全的佝偻症。
要注意的是,由于维生素A、D属于脂溶性,摄取过多并不会自动排出体外,会累积在肝脏,若是误将鱼肝油当鱼油补充,长期下来就有可能引发中毒的状况。
涂蒂雅指出,一般成人每日维生素A建议摄取量,男性为每天600微克,女性则为500微克;维生素D建议摄取量,19~50岁为5微克,51岁以上则是10微克。
据卫台湾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取量数据,维生素A及D的上限摄取量,分别为3000微克及50微克,摄取过量会引发中毒。维生素A若摄取过量会出现头痛、掉发、食欲不振的症状;维生素D摄取过多,则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状况。
事实上,许多天然食物本身就富含维生素A、D,维生素A可以从蛋、肝脏、深色叶菜类、胡萝卜、木瓜、红心甘薯、柑橘等食物摄取。
维生素D只要每天日晒15分钟以上,体内就会自行合成,也可以从牛奶、鸡蛋、鲑鱼、鲭鱼等食物获得。若没有特殊需求,只要三餐饮食均衡,也不用额外摄取维生素A、D。
提醒民众食用保健食品前,先咨询医师或营养师,以免摄取过多身体不需要的营养素,不但无益健康,还有可能吃出一身病。
鱼油降血脂到底靠谱吗?长期服用有风险鱼油能否降血脂的问题,很多人关心,甚至希望能够通过补充鱼油来代替药物控制血脂异常的情况,但需要说明的是,鱼油降血脂,可以作为治疗血脂异常的辅助治疗,代替药物降脂,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临床证据。
鱼油降血脂的原理和功效
在深海鱼油中,能够具有血脂调节功能的,主要是两种不饱和脂肪酸,通常我们把它们叫做DHA和EPA,DHA就是二十二碳六烯酸,EPA就是二十碳五烯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的不饱和键较多,通常对于血脂调节来说,优于坚果、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作用机制主要是DHA和EPA能够促进酸性及中性胆固醇自粪便中的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在临床上,高纯度的鱼油制剂对于血脂中的甘油三酯的降脂作用较好,通常被推荐高甘油三酯的患者应用。
鱼油降血脂都有哪些剂型?
很多人都不了解,只知道有保健品的鱼油。其实对于鱼油降血脂,除了市面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治疗参次不齐的保健品鱼油外,临床上,还有一种国药准字的鱼油制剂,它的名字叫做“多烯酸乙酯”,经过国家食药监局对于标准的多次修订后,目前市面上药字号鱼油的DHA与EPA含量可达80%以上,这种高纯度的鱼油制剂对于甘油三酯的降脂效果更明确,当然如果可以买到靠谱的保健品鱼油服用,也是可以的。
鱼油可以随便吃吗?
鱼油是深海鱼提炼的不饱和制酸油,听起来好像是食补一样,又有降血脂的效果,是不是就能随便吃,一直吃,多吃呢?当然也不是,不论什么东西,吃的太多都会有不良风险,不推荐抑制吃大剂量鱼油调节血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目前临床上调节血脂的基础用药和疗效最明确的药物还是他汀类药物,鱼油对于血脂调节功效的具体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持;
- 长期服用鱼油,有导致出血的风险,因此,有消化道溃疡的朋友或者有出现倾向的朋友,应慎用;
- 大剂量的吃鱼油,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血统控制。
因此,总体来说,作为控制血脂的辅助用药,鱼油可以吃,如果条件允许,跟推荐大家每周吃两次深海鱼类,这比起天天吃鱼油保健品,更加安全,降脂效果也会不错。
鱼油因为有调节血脂、血压、保护心脏等功效,近年来备受大众的青睐。鱼油具有如此功效得益于它特含有的DHA和EPA。EPA也称为二十碳五烯酸、DHA又称为二十二碳六烯酸,都属于ω-3系列的脂肪酸,是人体不能自己合成,但又是身体所必须的一种脂肪酸,对于维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我们人体自身不能合成DHA和EPA,所以必须通过额外摄取来获得。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鱼油产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鱼油?
对于正常成年人来说,吃鱼油胶囊是获得丰富的DHA和EPA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因为DHA和EPA是从鱼里提炼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够经常摄入鱼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DHA和EPA,还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蛋白质以及多种矿物质。另外,在吃鱼时更好选择深海鱼,因为深海鱼的DHA含量比淡水鱼高,深海鱼类主要食物是藻类,藻类本身就能够合成DHA等ω-3系列的脂肪酸。而且深海鱼类生活在温度较低的环境里,体内脂肪主要为熔点低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利于人体的分解和利用。
而对于需要补充DHA和EPA的人群,如“三高”人群、有血栓、脑溢血及中风等迹象或已患病者,通过吃鱼获取的DHA和EPA已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这时就需要额外补充鱼油胶囊来获取。对婴幼儿来说,食量较小,补充鱼油可以快速的获得DHA和EPA,而且鱼油的纯度高、污染小,补充效果比吃鱼要好。
近几年国内保健品市场飞速发展,产品质量混乱、鱼目混珠,让消费者不知该如何选择才好。洪昭光?张永国际养生中心的养生专家曾经指出,如果长期服用质量不达标的鱼油,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副作用 ,有可能会造成重金属中毒,特别是汞中毒,尤其是孕妇和儿童如果服用过多质量不达标的鱼油制剂,危害会更大。那么,如何选择优质鱼油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鉴别鱼油的优劣:
一看标签:鱼油胶囊属于保健品,外包装必须要有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正规的鱼油胶囊产品标签上会标明生产厂家地址、经销商名字、联系方式等信息。详细的标签可以保证消费者出现疑问时,方便进行咨询和沟通。
二看含量:鱼油制品的主要保健作用在于DHA和EPA的含量。因此购买时,首先从产品的标识看DHA、EPA的总含量,含量越高证明产品的档次越高。一般情况下只有含量达到每1000mg含DHA251.7mg,EPA304mg时,效果才会不仅仅用于日常保健,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低于此含量的鱼油只能用于日常的保健。
三看色泽:较好的鱼油制品呈淡黄色或红棕色,胶皮光洁度好、不含杂质,颗粒均匀、晶莹剔透、内含油脂通透性好、色泽清纯。
四尝味道:可任挑一粒鱼油丸咬破或刺破品尝,好的鱼油产品应该是稍有鱼腥味,无酸败和腥臭味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
五冰箱冷冻:将鱼油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30分钟,劣质鱼油在零摄氏度以下就会凝固结冰,而高品质的鱼油就不会凝固结冰,具有很好的流动性。
最近几年,鱼油在我国卖得非常火爆,受到众多中老年人喜爱。商家宣称,鱼油能调节血脂,降低血压,保护肝功能,增强免疫力以及保护心血管等。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使得众多老年人忐忑不安,为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而每天大量吃鱼油。不过,最新研究表明,鱼油有可能增加房颤发病几率。
鱼油会影响心脏健康吗?
近日,《循环》发表了一篇美国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的研究,主要针对7项临床试验作分析,涉及到8万多名志愿者。得出来的结果是,用海洋生物欧米伽3脂肪酸营养补充剂跟房颤发生风险升高25%有关,尤其是每天摄入量超过1克的志愿者使效应更加显著。
换句话说,补充的鱼油量越多,患鱼油的风险就越高。房颤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因为心房各部位发信号无规律,使得部分心肌随意收缩,从而造成心跳速度加快或心跳杂乱无章,最终导致血栓和脑卒中,严重时可诱发老年痴呆症。
鱼油到底还能不能吃?
于大多数人群而言,欧米伽3脂肪酸有益于心血管健康,主要得益于DHA和EPA。适当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能溶解血栓,避免血小板聚集,促使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欧米伽3脂肪酸也能降低坏胆固醇水平,提高好胆固醇含量,维持血管弹性;DHA能强化大脑细胞,延缓脑细胞退化,降低患痴呆症风险。
如何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
1、鱼油
通过服用鱼油能直接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但必须在正规商场购买,认准原产地,不能贪图一时便宜而选择三无产品;一般质量好的鱼油散发出香味,只是有轻微的腥味。选购不透明瓶子装的鱼油,避免鱼油受到紫外线照射,延长鱼油保存时间。值得提醒的是,鱼油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每天控制在1克以内就行。
2、多吃深海鱼
鱼油保健品价格昂贵,最实惠的 *** 就是吃深海鱼。鱼油提取过程中易出现氧化,使得部分鱼油损失,同时仅含欧米伽3脂肪酸。鱼肉中不仅含欧米伽3脂肪酸,而且也含有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年人每人每天应吃40~75克水产品,比如三文鱼、沙丁鱼和金枪鱼等。
家医君寄语
鱼油保健品纯度达到85%以上时才有益于机体健康,因此购买时一定要谨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服用鱼油,尤其是出血倾向者或对海鲜过敏者;鱼油经肝脏代谢,婴幼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同样也不能吃鱼油;如果每天大量摄入海产品,也无需吃鱼油。
若因为某些因素而补充鱼油,那么需从正规渠道购买口碑较好的,纯度达到85%~90%以上,保证包装有良好的透气性以及遮光性。值得提醒的是,鱼肝油并不等于鱼油,前者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A和D,能预防夜盲症,促进钙吸收,所以不能买错。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警惕鱼油的三大“误区”鱼油作为一种保健食品,在现阶段非常受欢迎。然而,很多人对鱼油却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将揭示鱼油的三大误区,并提供相应的解答和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鱼油,正确选择和使用。
误区一:进口比国产好
近年来,许多人认为进口的鱼油质量更好,因为鱼油更先在国外开始流行。然而,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了。我国的omega-3脂肪酸工业发展迅速,在高纯度鱼油技术方面不亚于国外。
实际上,我国首款高纯度处方药鱼油与高纯度EPA处方药均来自于国内生产企业——国为医药(成都国为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为旗下生产企业)。而进口产品在高纯度鱼油领域市场上市时间较短,并且大多数仍被归类为食品,没有宣传的保健功能。因此,进口并不一定优于国产。
误区二:rTG剂型比EE剂型好
很多商家宣传rTG剂型的吸收速度更快,但从实际的临床研究来看,rTG剂型与EE剂型在长时间吸收方面并无差异。事实上,EE剂型具有长效缓释的特点,更适合日常补充。而且,最新的指南中也明确指出,EE剂型才被归类为处方级,而rTG剂型并未被提及。
△《2023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误区三:大瓶装比小包装好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鱼油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包装越大瓶便越实惠便利,但对于鱼油来说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omega-3脂肪酸是极其不稳定的,其中的EPA和DHA二者含大量不饱和键,极易受到空气、水分、光照的影响而氧化。而被氧化的鱼油不仅会导致EPA和DHA等有效成分大量流失,还会 *** 人体产生自由基、过氧化脂质,如反式脂肪酸等,增加心血管问题危害人体健康。
而大瓶装的鱼油每次开启都会和空气中的水分、灰尘接触,非常容易造成未使用的鱼油发生氧化。因此真正专业的鱼油会匹配防光、防尘、防氧化的独立包装,尽量减少鱼油氧化所带来的危害。在购买鱼油时也要注意尽量选择避光+独立封存的包装,减少鱼油氧化带来的风险。
总结:在购买和使用鱼油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鱼油的特点,并避免以下误区:
1. 不要盲目认为进口的鱼油比国产的鱼油好,我国的高纯度鱼油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2. 不要被商家吹嘘的rTG剂型所迷惑,EE剂型长效缓释更适合日常补充。
3. 不要以为包装越大瓶越好,选择避光+独立封存的鱼油更重要。
最后,建议大家在购买鱼油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确保买到更正规和安全的鱼油产品。
甘油三酯高不控制,或会带来6个危害,尽快调理甘油三酯含量高是诊断高血脂症的重要指标,对人体带来不同程度危害。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堵塞或者形成血栓因子。不妨来了解一下甘油三酯高会带来哪些疾病。
甘油三酯高易得哪些疾病?
1、高血压
多种因素会引起高血压,当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时会分泌太多的血管紧张素原,此类物质不仅能收缩血管而且可增加血液量,当血管受到紧张素因素而导致血压升高。
2、冠心病
甘油三酯高会让大量脂肪在血管周围附着,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当冠状动脉硬化时血管中会形成斑块,从而诱发冠心病。
3、肥胖症
甘油三酯是重要的脂肪成分之一,几乎所有肥肉里面含有甘油三脂。甘油三酯是由甘油和3个脂肪酸结合而成的,当摄入太多脂肪时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增加脂肪数目,慢慢的形成肥胖症。
4、糖尿病
甘油三酯分解中会产生大量脂肪酸,引起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升高时会 *** 脂肪酸生成,增加胰岛素抵抗,让胰岛素功能恶化,甚至不能控制血糖。甘油三酯高可能会引起胰腺炎或者糖尿病。
5、痛风
甘油三酯被分解时会产生酮体,同体不能让尿酸排出体外。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时,尿酸也会在体内慢慢沉积,从而引起痛风。
6、动脉硬化
甘油三脂高会引起各个部位动脉硬化相关的症状,四肢动脉硬化时会出现肢体冰凉疼痛以及麻木,肾动脉硬化时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硬化时引起脑梗死或者脑出血。
甘油三脂高该如何控制?
合理搭配饮食中糖分、膳食纤维以及脂质摄入,脂肪量占到总销量的15%左右,糖类占45%,膳食纤维占40%左右。尽量选择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膳食纤维,能降低甘油三酯浓度。改变生活方式,积极的控制体重,多参加体育锻炼,戒掉吸烟喝酒的坏习惯。
温馨提示
保持适度运动以及体力活动能下降甘油三酯水平,因为运动时能增强身体代谢,提高脂蛋白酶活性,帮助分解甘油三酯。若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应合理的使用药物治疗。控制胆固醇和脂肪酸摄入,限制烟酒。保持积极乐观心态,不能让情绪过于紧张,可以长时间服用卵磷脂和深海鱼油。
长期吃鱼油会怎样?5种身体变化等着你,最后一种意料不到鱼,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而关于鱼油,现在也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通常认为鱼油是一种特别好的东西,而很多人就比较好奇了,如果长期吃鱼油的话,对身体是否有好处呢?
一、长期吃鱼油会怎样?5种身体变化等着你
1、降低甘油三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上升了,但是因为很多人在饮食方面都是比较随意的,经常就会出现一些疾病,例如血管方面的。而鱼油中含有的不饱和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对人体来说好处是不少的。
2、预防心脏病
我们知道,心脏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吃鱼或者鱼油的话,也是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了。
3、动脉粥样硬化
鱼油更大的作用就是在于心血管方面,鱼肉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缓作用,所以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东西,但是对颈动脉无效。
4、预防老年痴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鱼油中含有DHA,而这种DHA有助于大脑和视力的发育,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有一定的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5、长期过量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如果长期过量的吃鱼油,可能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免疫功能下降等等问题。其次,我们知道,鱼油一般是从肝脏或者是鱼皮提取的,如果不合格的产品的话,可能会含有污染成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直接吃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鱼油哪些人不能多吃?
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鱼油对于我们身体来说好处是不少的,但是鱼油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对此相关医生建议大家,下面几种人群要注意少吃:
1、肝脏疾病
现在肝脏疾病在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而肝脏哟疾病的话,在饮食方面也是需要比较注意的,建议不要多吃鱼油,不然可能会出现出血的情况。
2、对鱼类过敏
鱼油,原材料就是鱼,如果是对鱼类会有过敏情况的话,建议就不要多吃了,以免出现过敏等情况。
3、糖尿病
我们知道,鱼油是一种不错的东西,但是如果是对于糖尿病来说的话,是不建议多吃的,因为可能会影响到血糖的稳定。
4、高血压
相信很多人也知道,鱼油有一定扩张血管的作用,如果高血压这时候还吃着降压药的话,个别人可能会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从而引发危险。
三、鱼油的正确食用建议
对于鱼油这类东西,相信现在大家也是比较了解了,其实,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在吃鱼油的时候,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适量使用
相信大家都知道,无论是什么东西,都不是吃的越多就越好,鱼油也是如此,过量的吃鱼油反而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的出现。
2、选择合格产品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在选购东西的时候,是应该多看看生产企业的,特别是鱼油这种东西,因为多是从肝脏或者是鱼皮提取的,容易出现污染成分,所以选择正规企业生产的比较有保障。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口腔溃疡、皮肤病、肾虚等等,怎么调理最有效?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文章最上方的 红色「关注」按钮 关注我们!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趣味的健康知识,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更多健康资讯,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进行查看。
■按:我们吃的鱼油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健康杀手?
?
鱼油,一直以来被称为“血管清道夫”,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让它深受广大中老年人群体的青睐。
但是,酸败变质、含重金属等安全问题同样让消费者提心吊胆。那么,我们吃的鱼油究竟是灵丹妙药还是健康杀手?
2020年3月,《消费者报道》向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送检了11款热销的鱼油产品,为大家一探究竟。
测试产品
测试指标
功效成分:DHA和EPA,两种具有降血脂效果的脂肪酸。
过氧化值和酸价:判断鱼油新鲜程度,超标的话会引致鱼油酸败变质。
胆固醇:血液胆固醇过高,容易引发高血脂症。
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铬:一种胶囊里常见的重金属。
测试结果
1、除Swisse和健安喜外,其余9款鱼油的胶囊外壳中均含有重金属铬,不过含量都在标准范围内,正常食用是安全的。
2、康恩贝、康富来、修正、中粮可益康等4款鱼油EPA和DHA的实测总含量均只有标称值的50%左右,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降血脂功效要明显打折扣。
3、健安喜酸价超出标准,鱼油或已酸败变质,影响消费者健康。
4、11款鱼油都检出了不同含量的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其中,海王鱼油胆固醇含量高达978mg/100g,几乎为鸡蛋的两倍;修正鱼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则超过10%。
5、综合测评中,美澳健表现较优,不推荐健安喜、康恩贝、康富来、修正及中粮可益康。
康恩贝、康富来、修正等4款鱼油或虚假宣传
理论上,DHA、EPA等脂肪酸与血液中胆固醇结合后,能将高比例的胆固醇带走,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血栓形成,调节血脂水平。
有专家指出,通常鱼油产品中EPA+DHA的总含量越高,其效果越好。消费者一般只能从其外包装上获知含量,但其真实含量则不得而知。
鱼油类产品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进行监管,仅在水产行业推荐标准《SC/T 3503-2000(多烯鱼油制品)》中要求:市售鱼油的DHA和EPA含量不能低于宣称值。
此次送检的11款鱼油产品,除了外国品牌外,国内品牌基本上都是采用了企业自身的标准,但这些标准并不公开,对于DHA和EPA的要求自然无法知晓。
检测结果显示,Swisse、澳佳宝、善存、汤臣倍健等4款鱼油的DHA实测含量轻微低于各自的宣称值(相差均在0.7g/100g内)。
值得注意的是,康恩贝、康富来、修正、中粮可益康等4款鱼油EPA、DHA的实测含量均远低于宣称值。
如果从EPA+DHA的总含量来看,康富来、中粮可益康、修正的实测值分别只有宣称值的47%、51%、55%,缺斤少两高达50%左右。
理论上,一般来讲,有效成分的实测值跟宣称值之间都会存在一部分机器和测试 *** 所造成的误差,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接近50%的差距应该就不属于误差了,有可能是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所引起。
那么,EPA、DHA的实际含量“缩水”对消费者有无影响?
有专家表示,鱼油属于保健食品,理论上在出厂前经过动物实验证明过其宣称的EPA、DHA含量可以辅助降血脂,但如果实际含量远低于宣称值的话,就意味着鱼油的功效也要打折扣。
健安喜或已酸败变质
在食品学上,过氧化值和酸价是衡量鱼油新鲜度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用来判断鱼油是否氧化变质。
专家指出,鱼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数值越低就说明鱼油越新鲜;如果超标的话,说明鱼油的氧化比较严重,或已酸败。
水产行业标准《SC/T 3503-2000(多烯鱼油制品)》要求鱼油:酸价≤1.0 mg/g,过氧化值≤5 mmol/kg(甘油酯型)或≤ 7.5 mmol/kg(乙酯型)。
检测结果显示,如果参照上述行业标准,11款鱼油的过氧化值都在限值内;除了健安喜之外,其他10款鱼油酸价也在标准之内。
健安喜酸价达到1.7mg/g,高于《SC/T 3503-2000(多烯鱼油制品)》限定值(≤1.0 mg/g),说明鱼油或者已经酸败变质。
由于长期食用酸价超标的油脂可能会导致人体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因此,酸价超标的鱼油并不建议消费者食用。
综合酸价和过氧化值两个指标,美澳健的新鲜度指数更高,达到1.6;修正的新鲜度相对较低,只有0.6。
海王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鸡蛋两倍
参考《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预防高血脂症(血液胆固醇过多)、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相关疾病,每天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不要超过300mg。
吃鱼油的人群,通常都是高血脂症的高发人群,或者是已经患有高血脂症的病人,他们对食物中的胆固醇摄入量是比较敏感的。
不过,鱼油是一种动物脂肪,动物脂肪通常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所以,吃鱼油到底是降血脂还是升血脂?
检测结果显示,11款鱼油均含有胆固醇,修正的含量更低(173mg/100g),海王的含量则更高(978mg/100g)。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版)》,普通红皮和白皮鸡蛋的胆固醇含量都是585mg/100g,所以,海王鱼油的胆固醇含量几乎是鸡蛋的两倍。
这个含量水平对健康有无影响?以海王为例,每日建议吃2次,每次2粒,总摄入的胆固醇为39mg,大约是高血脂症病人限制摄入量(200mg)的20%左右。
膳食中,普通畜禽食物的胆固醇也并不低。一两(50g)的猪脑、猪肝、鸡蛋、鸡肉、鸭肉、牛肉、猪肉的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286mg、508mg、293mg、53mg、47mg、42mg、40mg,一日三餐都吃肉的话,比较容易就达到200mg或300mg的限制量。
因此,如果再加上吃鱼油所摄入这20%的胆固醇,那么对有于患血脂或希望预防高血脂的消费者来说,无疑会增加不少的健康风险!
修正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10%
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当前每年约有50多万人因摄入过多反式脂肪(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脂肪)而死于心血管疾病。
专家指出,氢化过程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油脂在高温处理下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比如烹调中的爆炒或反复煎炸食物。
鱼油富含EPA、DHA等不饱和脂肪酸,且它的生产也需要经过精炼、脱臭等高温工艺,因此,鱼油是否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检测结果显示,11款鱼油同样都检出反式脂肪酸,且含量差异较大。
澳佳宝、Swisse、海王、健安喜、美澳健、汤臣倍健、善存等鱼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均低于1%,其中澳佳宝更低,只有0.07%。
康恩贝、康富来、修正、中粮可益康等4款鱼油反式脂肪酸含量都在6%以上,其中,修正的反式脂肪酸高达10.9%。
这些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属于什么水平?参考《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2013年)》的数据,13类常见食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比较高的是巧克力、糖果及植物油,但都低于1%。
可见部分鱼油的反式脂肪酸水平已经达到巧克力、糖果等食品的6~10倍,不过,由于鱼油每日的食用分量跟这些食品不同,所以产生的健康影响也可能不同。
WHO目前建议,每日摄取来自反式脂肪酸的热量不应超过食物总热量的1%,大致相当于2克反式脂肪酸,中国的健康机构也采用了这一建议。
以修正为例,每日建议吃2次,每次一粒鱼油胶囊,那么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为0.22克,是建议限制量的10%左右。
因而,消费者应该选择低反式脂肪酸的鱼油。
9款鱼油胶囊含有污染物铬
鱼油胶囊外壳的来源一般是明胶,但有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会使用工业明胶替代食用明胶或药用胶囊,因此“毒胶囊”的事件屡有发生。
铬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质,如若使用劣质原料生产的胶囊一般铬含量都比较高,长期服用危害颇大。
六价铬是一种有害污染物,摄入量越低越好,胶囊中的这些铬绝对量并不大,但这是人们可以通过合格产品避免摄入。
《中国药典》和《GB 6783-2013 明胶》均规定:胶囊中的铬应该≤2.0 mg/kg。
检测结果显示,除Swisse和健安喜外,其余9款鱼油的胶囊外壳中均含有重金属铬,其中澳佳宝含量更高(0.9mg/kg)。不过,9款样品的铬含量都在标准范围内,正常食用是安全的。
【特别声明】: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
反式脂肪危害大,减少摄入护健康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呼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食品中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并设立了2023年底前实现全球范围内全面禁止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的目标。今年1月23日,WHO发布的《2023年倒计时: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全球消除反式脂肪酸报告》称,目前全球有50亿人受反式脂肪酸威胁而有增加患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
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人体非必需脂肪酸。其来源包括:反刍动物瘤胃中细菌的生物转化;油脂部分氢化或选择性氢化工艺而得到的半流体和固体脂肪,用于生产人造黄油、起酥油及其他食品;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植物油或鱼油的精炼脱臭工艺;烹调时油温高于220℃。对于植物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和来源于反刍动物的天然反式脂肪酸的健康效应,研究相对较少。WHO呼吁消除的反式脂肪酸是指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通常存在于烘焙食品、油炸食品中。
严重威胁心血管健康
反式脂肪酸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摄入过多时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摄入来源于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会使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6%。有报道称,女性若将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降至占总能量的2%,可使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53%。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WHO的报告指出,全球每年有50万人因摄入反式脂肪酸过多导致冠心病而过早死亡。反式脂肪酸还会干扰必需脂肪酸的代谢,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健康。
摄入总能量不超过1%
WHO建议每天反式脂肪酸摄入的能量占比不超过当天食物总能量的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也建议: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膳食中,每天来源于食品工业加工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更高限为膳食总能量的1%,约2g。
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指出我国总体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很低。但是考虑到我国膳食的西方趋势化明显以及城市中反式脂肪酸高消费人群的增加,对于反式脂肪酸给健康带来的危害不能掉以轻心。
少油炸看配料多留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1.减少油炸、油煎等高温烹饪方式;2.少吃油炸食品,如炸糕、炸藕合、炸鸡、麻花、油条、油饼、炸丸子、炸春卷等;3.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如饼干类、奶油蛋糕和奶油面包(表面可见奶油)、派、膨化食品等;4.学会看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加工食品。配料表中含有以下名称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精炼植物油、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棕榈油、氢化菜油、氢化脂肪、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人造酥油、人造脂肪、植物奶油、植物酥油、植物黄油、奶精、起酥油、植脂末、精炼植脂末、代可可脂、固体植物油、固体菜油、麦淇淋等。
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当反式脂肪酸的含量≤0.3g/100g或100mL时可以将反式脂肪酸在营养成分表中标示为0g,但不代表不含反式脂肪酸,只是含量较少,如果大量食用还是有可能导致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via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 广东12320
鱼油≠鱼肝油!一字之差吃错是小事,过量中毒是大事!宝妈们在琢磨着给娃补钙、补VD的时候,常听到说鱼油、鱼肝油。乍一听,只有一字之差,你是否也会觉得相差无几,甚至以为二者提供的营养元素也差不多呢?
答案是否定的!
鱼油和鱼肝油的提取以及作用功效都不同,想达到的目的达不到。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因混淆概念而给宝宝误食错误用量,后果可要比你想象的严重很多!
鱼油和鱼肝油是什么?
想要正确给孩子营养添加不吃错,首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两种营养剂的区别在哪里~
什么是鱼油?
● 鱼油是深海鱼类脂肪的萃取物,通过压榨法、蒸煮法等萃取工艺得到,是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成分是DHA和EPA,即一般统称的Ω-3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
● 鱼油中的DHA对眼睛视力及脑细胞有好处,可活化脑细胞,改善记忆,能增加眼睛感光细胞活性并改善视力;而其中的EPA会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动脉硬化、中风和心脏病。降低人体血液中坏胆固醇( 又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 又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防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因此有血管清道夫之称。
什么是鱼肝油?
● 鱼肝油则是鱼的肝脏萃取物,在0℃左右脱去部分固体脂肪后得到的,是脂溶性维生素。鱼肝油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及维生素D。
● 鱼肝油中的维生素A维持机体正常生长、生殖、视觉、上皮组织健全及抗感染免疫能,对防范夜盲症有帮助。需注意,维生素A缺乏时可能引起小儿骨骼发育迟缓、牙齿不健全、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的各种感染。其中维生素D促进钙质吸收可预防佝偻症。
混淆鱼油和鱼肝油有什么危害?
鱼肝油与鱼油在使用时可千万不能混淆,将鱼油当作鱼肝油吃,由于剂量小,影响相对较小。
但如果将鱼肝油当鱼油吃,可能会导致维生素A与维生素D这两种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的大量蓄积而产生副作用。对于维生素A、维生素D来说,需要确保每天的摄入总量不超过“可耐受更高摄入量”(UL),成人维生素A、维生素D的UL值3000μgRAE/d(即每天10000国际单位)、50μg/d(即每天2000国际单位。
如果维生素A和维生素D长期过量摄入,会增加中毒的风险,特别是维生素A,如果过量,可能导致造成肝脏损伤,在动物实验中,长期维生素A过量还可导致骨矿物质丢失,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同样过量服用维生素A影响婴幼儿骨的发育,使软骨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妈妈们不要把鱼肝油和鱼油弄混淆,也千万不要给孩子盲目喂食大量的鱼肝油,主要还是听从医生指导。
哪些人群适合吃鱼油?
1、孕妇、学龄前幼童、青少年
DHA和EPA的主要来源是深海鱼类,比较少能够从其它食物中获取到。DHA作为人体大脑神经细胞成长的必须物质。孕妇、哺乳妈妈,以及幼儿和儿童,是可以吃适量鱼油的。
2、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会渐渐减退、脑神经细胞会有萎缩、衰退、死亡,导致脑容量减少的现象。DHA是维持视网膜细胞、脑神经细胞存活的重要营养素,适量补充,可以改善症状的恶化。
3、这些人不适宜
患有血友病或凝血障碍的人,以及患有痛风病症的人群不适宜服用鱼油。
哪些人群适合吃鱼肝油?
1、3岁以下的幼儿
三岁以下宝宝适合服用鱼肝油。母乳和牛奶中维生素A、D的含量都比较少,包括母乳中的维D比较少,很难满足宝宝生长的需求。
所以可以从孩子出生后3~4周起,加服浓缩鱼肝油或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开始每天一滴,逐步增加,具体的量建议咨询医生。
2、早产儿、双胎儿以及患消化道疾病的新生儿
对于他们,应从出生后第2周就开始添加鱼肝油,每天最多不超过5~7滴,一个月后改为每天3~5滴。同时可服适量钙剂,每天不超过0.5克。
注意
在服用鱼肝油的过程中,要观察孩子的大便,若发现有消化不良现象时应适当减少鱼肝油的用量,待孩子适应、大便正常后再逐渐增加。
最初两年内,小孩子生长发育最快,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是剧增,两岁后,孩子户外活动日益增多,接受太阳照射的机会增加,太阳光中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下的脱氢胆固醇转换成为维生素D。所以一般认为,当孩子两岁以后,就不必再吃鱼肝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