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时节的诗词四句,霜降时节的诗句古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8 0
23日12时51分“霜降”:人间至此秋色尽,草木摇落露为霜

新华社天津10月21日电(记者周润健)“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10月23日12时51分将迎来“霜降”节气。此时节,金风瑟瑟,衰草疏疏,长空雁鸣,云淡天高。

海报 *** :方金洋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为“霜降”节气的开始。“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也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此时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变化加剧,昼夜温差增大,夜间往往会降至零摄氏度以下,空气中水汽凝华于地表和植被,形成细微的白色冰针或六角形霜花。

海报 *** :方金洋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说,此时节豺狼捕猎频繁,草木凋零加快,百虫开始冬眠。然而“霜降”毕竟为人们带来了最后一抹秋色,枫叶经秋霜洗礼变为橘红,在阳光照射下,层林尽染,如霞似锦;塘中衰荷虽经霜打,片叶枯萎下垂,但茎秆挺立依然,成为深秋中的另外一种美景。正所谓“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

海报 *** :方金洋

“霜降”时节,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十分重要。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进入“霜降”,气温骤降,是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及骨关节疾病复发的高峰期,除遵医嘱按时服药外,首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湿邪、寒邪侵入人体,而腰、背、膝、足的保暖尤为重要。户外锻炼应适时适量并持之以恒,以增强体质;老年人运动,应注意减少膝关节的负重。

深秋最宜平补肝肾,多食经霜打的蔬菜和水果,不但味道鲜美,亦可健脾养胃,益气滋阴。秋燥伤津,宜常食梨子、苹果、柑橘、石榴、柿子、芥菜、萝卜、板栗等,以利养阴润燥,宣肺止咳。

起居方面要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早睡,有利于秋季“ *** ”的收藏;早起,可顺应“阳气”的舒展。午间小憩十分有益,饭后轻眠半小时,不但精力充沛,而且可防秋郁,对人体保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来源:新华网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


《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唐代】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译文

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

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注释

1.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2.祭月:这里指霜降物候之豺乃祭兽现象。

3.仙菊:即像仙子一样洁白的菊花。中国历来有菊花仙子的民间传说。

4.重阳:即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阳佳节。

5.秋色:秋日的景色、气象。

6.疏木:稀疏的草木。

7.鸿鸣:本意鸿雁鸣叫。后来比喻灾乱流离之民的 *** 呼号。这里取本意。

8.百秋:犹百年。喻时间长。

赏析

这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一首霜降节气诗。

霜降降霜始(早霜),来年谷雨止(晚霜)。霜降的到来意味着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造物肃杀,大地一片萧索。

农谚则云: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霜降节气,庄稼必须收割完毕。

这样肃杀的季节,极易生发诗人的悲伤情绪。

一个“悲”字,可作全诗诗眼,贯穿全诗。

首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是说,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

风卷清云,是说霜降节气的一个特点。不但云清,连风也清。

《国语》里说:“(霜降)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吴韦昭也说:“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清风卷着清云而去,整个天空一片清朗澄澈。

天地之所以澄明,除了风卷清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小动物们都躲起来了,植物们也褪去碧绿的外衣,准备过冬。

万物寂寂,一切都在为蛰伏做准备。

这句也可视为对霜降三候之蛰虫咸俯的侧面写照。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所以大地才会如此澄清寂静。

清风之下,是万物肃杀之悲,是悲的起因。

颔联,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是说,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

野豺祭月,说的是霜降三候中之一候——豺乃祭兽。

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古人以为是野豺在祭月。

仙菊,即菊花。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重阳节就出现了“登高山,赏菊花”的雅事。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花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颈联,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是说,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

疏木,这里指草木黄落之后的景象。草木黄落是霜降三候之一,此时大地上的树叶都纷纷枯黄掉落。

尾联,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是说,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

在这样百无聊赖,一片萧索,令人悲伤的深秋,不如满上一杯酒,暖暖身子,将所有的忧愁与烦恼都抛之脑后,去换得短暂的快乐与宁静吧。

满目的秋色,令大诗人元稹都不能逃避悲伤的情绪,我们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从容不迫,宁静内敛的心态迎接霜降的到来。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二十四节气霜降,明丽诗词四首,霜降天宇晶,极目万山横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诗词四首: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节气迎来的霜降,“霜降”是个美丽的词,从文字和文学的感觉上,仿佛是霜从天上降落下来,带着雪花的轻盈。但是谁看见过真正的霜降落呢?然而你又不能说这个词是错的。当夜晚的寒气,将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霜华,你明显会感到一种收敛下沉的凝重感,当你看到霜时,霜已经存在,在草木的叶子上,不是施展魔力的霜神,将霜华落在大地,还有谁有这浩大轻盈的魅力?

节气的霜降,未必迎来真正的霜,其实古人早已经知道,除了古黄河流域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到草木上微薄的白霜,其实中国大部分中部和南方地区,夜晚的温度也很难形成真正的霜花,但是汉唐的天文气象官,仍旧用霜降来命名这段时间,是因为,一种如霜一样清新冷冽的时节,让晚秋更加高远而清凉。

“风卷晴霜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

元稹是中唐丞相,他刊行的二十四节气诗,以诗的方式描写节气的物候,将古老的节气知识和实际景象相结合,弥补唐朝历法的不足,是中唐时代非常流行的家常节气诗集。上世纪七十年代边疆出土的两种手抄本,印证了这组节气诗在当时的广泛流传。人们在诗里,感受节气,消除旅途的寂寞,回忆家乡,增长知识,陶冶身心。

那早上的风,将晨霜收卷干净,那霜到哪里去了呢,原来,那霜化作了青烟,洗亮了晚秋更加高洁的天空,那长天万里,晴光无限,仿佛如霜一样亮堂。

这写出了晚秋节气的天空之美,通常这段时间,如果霜露凝结,空气中的水汽更少,太阳光折射率低,阳光干净明丽,天空高朗明净,深邃旷远。由于此时北方的冷空气稳定占据了大部分上空,这种高朗之中还有特别的清凉深邃。所以这段时间的天空,又叫作"霜天"。

伟人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那天上的大雁,飞翔的鹰隼,翅膀更轻盈,视野更辽阔,而速度也就更加迅捷吧。

那么豺狼祭月是个什么典故呢?此时天气寒冷,山中的狼群往往结伴在夜晚猎杀动物,野生动物也依赖光亮,在月明之夜,互相用声音传递信息,尤其晚秋是许多野生豺狼繁殖的旺期,各种兴奋的叫声,回荡山谷,伴着厮杀猎逐。

在唐朝,可以称得上,地广人稀,繁盛其的人口六千万,且集中在城市,还有大片未被开发的山林,在驿路的两边。所以李白过三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人们依靠驿路交通,也时常穿山越岭,听到半夜的狼嚎。

而天上此时会阵阵飞过南飞的大雁,如果人在旅途,或可经常听到,穿越明净空气的大雁的叫声,它们成群结队飞往故乡。对于在旅途中颠沛的人,其实无时无刻不愿望一种安稳,怎么会不动容呢。

然而元稹却俏皮地用了一句,此时要多喝点酒哦,这样在季节里感受的萧条和悲伤,就会消散。

那么实际元稹也强调了这个季节是深秋走向晚冬。看起来天高气爽,实际已经走向寒冷了。

这个时候看美景,登高望远,都是正常的,但是一定要备好保暖的衣服和食品。

那么作为官方的节气诗,为什么元稹没有禁酒呢?

实际唐朝的酒水度数并不高,相当于家常必备的轻型酒精饮料,用粮食以及对应节气的养生草本共同酿造,是基本的日常饮食之一。比如中秋桂花酒,重阳菊花酒,目的就是以食品热量保暖养生。

所以他强调了此时,已经天冷了,不妨喝杯酒,抵御风寒,调节身心。如果元稹看到现在一杯高度酒,有真有假,还有可能喝出脑溢血,估计他瞠目结舌。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唐朝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时期的名相,胸中自然是气象万千,那么看看他霜降时节的诗,看看他眼中笔下的霜降之美,有何不同。

这是晚秋霜降时节,他登上广东韶关的一座高楼。

这个时节广东是看不到霜的,但是仍旧有霜降时节的秋美。

那湖泊之水下降收敛,露出了更低处的沙洲,而霜降时节,天空晶莹明丽,像透明的水晶一样。

我伏在栏杆上远眺,视线无碍,可以看到远方的水路,码头和道路,生出了无限悠远的情怀。

那浩渺的秋思,自天上来,在江山之外,我看见了落落斜阳,在斜阳远处,一片烟云叆叇。

这江山连绵不绝,天风如水滔滔,天地大美无声,反而显得我的一生碌碌无为。

我已经是衰老的中年,却被别人看作是穿着锦绣的高官。

我在尘世中如一匹老马,如樊笼中的鸟,为名声所累。

但是我看到这浩然爽朗的霜降秋色,回顾平生,多有遗憾啊。

实际我没有看到悲观,晚秋登高,在河山下会有忽然的自我,那是天地赤子忽然灵魂的回归,身心的洗涤,这也是历代许多人喜欢高秋旅游的缘故,是借助自然风光的壮美,舒展洗刷自己的心情。然后获得心灵的休憩,更好地投入真实的人生。

张九龄这首霜降的诗,也属于治愈系。

当你真正此时登高,看万里霜天,江河万里,人生如过客,且行且珍,也就觉得人生很多困扰无足轻重,用更开阔的心情面对。

”长江飞鸟外,主簿跨驴归。

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

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即日调殷鼎,朝分是与非。“贾岛《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

贾岛早年家贫,出家为僧。正是这种寒苦,使得他反而在寒苦的生活中产生了诗的清丽。

这点很难得,因为他代表的是最清贫生活的人的世界,然而他优秀在,用诗来过滤苦难,升华生活。虽然屡中进士不第,但是他还是中晚年得到了四川长江县一个文书主簿的位置。这种略微可以糊口的生活,反而让他更多精力投入沉浸创作,而绝对不是趋炎附势。不过正是由于他的清正,很快这个地方做不下去,被调往其他地方。

此时富贵高官令狐绹丞相体恤下吏,特地给下层官僚分发过冬的寒衣。而贾岛即将离任,调往其他地方,但是也获得了这份福利。

身为小官吏的贾岛不卑不亢,写了这首诗。

我在长江飞鸟尽的季节,得到了离开这里的调令,打算骑着破驴离开。

然而忽然接到了,丞相赐给秋冬厚衣的奖励。

这样的季节,是寒冷来临的时候。大雪即将覆盖青松,但是青松在雪里更加的青翠。霜降时节的寒冷,让月亮的光辉更加皎洁。

希望大人你朝堂之上,善于调和天下,辨别人间是非。

这是一首谢诗,表达对丞相赐予衣裳的感谢,但仅仅只是感谢。但是美在这一联,”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这当然不是吹捧令狐绹的,而是说自己的心志和状态。

已经够冷的了,连主簿这个位置也失去了。然而无所谓。从极寒的身世成长出来的贾岛,别有傲骨,人生之冷,他习惯并咀嚼。

不过就是风霜雨雪吧,我看到的是雪中松树,霜降中明丽的月色。

此时贾岛已经六十岁了。对于人生的起伏,他看得开。

但也是因为这首诗,打动了令狐绹,不久之后,将他提升一个到了 普州 司仓参军这样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贾岛没有进士功名,我想这是令狐绹能够尽力给他安排更好的位置和晚年。

他的诗,有一种骨骼清奇的美。相信他的人,也值得托付和信赖。

”玉宇无尘露气清。凭高极目万山横。

霜前白雁初传信,篱下黄花独有情。

乌帽侧,紫萸馨。尊前醉舞拥飞琼。

明年此会知何处,便合抟扶上玉京”。姚述尧《鹧鸪天》

《笔谈》云:北方白雁,似雁而小,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北人谓之霜信。老杜《九日》诗云:“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这是一首明丽的霜降节气的宋词。

虽然在词里没有霜降两字,但是诗人特地在备注中说明。

有一种北方的白色的雁子,深秋飞往南方,如果你看到这种白雁归来,就表示霜降节气到了,他还特地点出杜甫的诗有,故乡的白雁在霜降前飞来。

是,这是最美的晚秋,天空一点灰尘雾霾都没有,能感觉空气里如露水洗过那么清凉冷冽。

这时候登高,那是极目万里,万山连绵,横在视野当中。

那天上的白雁,告诉人们霜降时节来临,那篱笆边的菊花摇曳清秋,别有向人依恋的感情。

我和你明年此时应该在什么时候相会呢?

希望我们明年在京都过霜降,在北国的山上饱览江山!

霜降之美,切勿执着那些花草凋零的凄婉,那冷风入怀的悲伤。穿暖一点,带上干粮,一点饮用水,一点无伤脾胃的轻型酒水,去运动,去开阔的地方,去看长天万里,去看水落石出,去看黄花满地,去领略芦花之美。

季节在升级,你的心情,也要升级,让胸怀更广,更辽阔,更从容面对季节风霜和人生风雨。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霜降古诗词5首丨人间霜花白,从容向寒迈

霜降绝对是个地道的行动派,寒露之后天气说变就变,似乎就在为霜降节气的到来做好相应的铺垫。你且看,霜降以后,枫叶又要红起来,那赴死一样的红,不要命的红,多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人间霜花白,从容向寒迈。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植物渐渐失去生机,大地一片萧索。对于江南地区的上海来说,今年的国庆节还处于夏日炎炎,寒露之后一下子就进入了冬季模式,冷得有点吓人。

霜降节气并不是说天气会开始“降霜”,而是表示天气逐渐渐冷;冻则有霜,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我们的古人针对霜降也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墨宝,一起来欣赏吧。

首先还是元稹的《咏廿四气诗 霜降九月中》

唐代: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古人因为交通不便,霜降之后就开始返乡,因为要在春节来临之际回到亲人身边,所以对于暮秋和冬季来说,古人多是思乡情结。

《岁晚》

—— 唐 白居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

对于很多文人来说,秋季都是悲凉的,风雨萧瑟、叶落归根,一年将尽尾声,记得有一句谚语: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万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循环。白居易作为一个游子,五年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经历了官场的沉浮,诗人的心境如同这秋霜一样,一片清冷,就算此刻身在故乡恐怕也未能开心快乐,人生何必自寻烦恼,把很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养法十二条》

宋代:贾似道

养到天寒霜降时,附子煎汤冷浴伊。

常把盆中围得密,此时方用水窝儿。

俗话说:春捂秋冻,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有很多文明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在养生方面,所以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霜降前四日颇寒》

宋:陆游

草木初黄落,风云屡阖开。儿童锄麦罢,邻里赛神回。

鹰击喜霜近,鹳鸣知雨来。盛衰君勿叹,已有复燃灰。

霜降期间,草木黄落,蛰虫冬眠,该飘零的飘零,该潜藏的潜藏,万物寂然。但经过冰清玉洁的霜花打过的晚秋,反倒呈现出清甜之美。

《舟中杂记其十》

——元末明初 王冕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霜降过后,天气将进入“千树扫作一番黄”的晚秋。霜降一来,冬的味道就会在枫红菊黄中渐行渐近。伴着深秋的风,冬天的脚步声也已隐隐可闻。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时令即将到达霜降节气,江南地区的秋意色也逐渐浓厚起来。落叶纷飞、青草渐枯。缀景呈彩有霜红,那是火一样红的枫叶;还有悠悠飘香的菊花。四处,是一份淡雅的秋美!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李白《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音频:00:0005:12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霜降时节,秋风萧瑟,荆门的草木逐渐凋零,江面显得格外空阔;此时,秋风也仿佛在为“我”送行,使去越之旅途一帆风顺。

此次出蜀远行不是为了鲈鱼之美味,而是为了饱览名山大川,才想去往越地的剡中。

注释

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布帆无恙: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鲈鱼鲙:喻思乡赋归之典。典源语出《世说新语》:"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诗。

此诗写于李白之一次出蜀远游。表达了诗人饱览山河的豪情壮志与对心中理想的不懈追求。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这两句是说,霜降时节,秋风萧瑟,荆门的草木逐渐凋零,江面显得格外空阔;此时,秋风也仿佛在为“我”送行,使去越之旅途一帆风顺。这是写“下荆门之时间”。

“霜落”,言时间已至霜降时节。“荆门”与题目“下荆门”呼应。

一个“空”字,既表明了草木落尽,江面空阔之实景,也写出了山明水静,天地清肃之虚景。

“布帆无恙”是一个典故,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顾恺之)作殷荆州(殷仲堪)佐,请假还东,尔时例不给布帆,顾苦求之,乃得,发至破冢,遭风大败。作笺与殷云:‘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意思是,顾恺之从他上司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说布帆完好。李白这里用“布帆无恙”,是向家人报外出平安之意。

“挂秋风”,不说秋风吹帆,顺江而下,而说秋风为之送行,其意之高,远超一般诗人。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这两句是说,此次出蜀远行不是为了鲈鱼之美味,而是为了饱览名山大川,才想去往越地的剡中。这是写“下荆门之方向”。

理解这两句不能仅仅从字面来解读。我们看得见的是李白去剡中游玩,品味美食,看不见的是诗人心中的抱负与理想。诗人希望通过游历,开拓眼界,结交朋友,寻仙访道,提高名气,借以达到出仕报效国家的目的。

所以,李白固然是爱名山、爱鲈鱼的,但李白更爱的是他的壮志,是他的理想,是他的情怀。

不为美食,而为理想,正是孔子“饮水、饭疏食、曲肱而枕之”,将毕生精力用来“修德、讲学、闻义、改过”的一种生动体现,表达了李白出蜀时,一心报国的入世思想。

纵览全诗,语言优美,乐观豁达,壮志凌云,胸襟浩荡,理想高远,是为山水诗中的名篇佳作。

赏析来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作者:严勇。

霜降已至,了解一下古诗中的“拒霜花”

昨天是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开始昼夜温差开始加大,落叶树种也慢慢褪去了一身绿色。而在这深秋时节,仍有花朵姗姗来迟,当然我们这次说的不是菊,而是木芙蓉。

木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花大似芙蓉(荷花),因而得名。与同属的木槿相比,木芙蓉的花期要晚得多,直到天气有一丝凉意出现才长出花苞,盛放时节已是晚秋,迎着风霜与寒冷依然展露红颜,也有了“拒霜花”这一别名。苏轼还有一首十分有名的《和陈述古拒霜花》,描写了在秋季的一片枯黄中,只有木芙蓉仍在怒放。

木芙蓉的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的花朵,除了大的出奇,还会变色,花朵初开为白色,随着时间推迟转变为粉色,最后变为深红色,前后三变,极具观赏价值,被称为“三变花”、“转观花”,而更有趣的是“醉酒芙蓉”这个别称,形象地把花色的转变形容为喝醉酒后脸色由白转红的样子,极为贴切。木芙蓉不仅好看,还好养,它生长快速、耐水湿,甚至还能在河边滩涂种植,可防止水土流失,还耐二氧化硫,可作工厂绿化,因此在园林中被大量使用,还是成都市的市花。

木芙蓉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它的茎皮富含纤维素,可用于纺织造纸;花可食,可做成雪霞羹;叶则是民间常用草药,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复方木芙蓉涂鼻软膏里就有它。可见木芙蓉全身都是宝。

素材来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

部分素材来源于 ***

霜降节气大气美诗六首: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霜降节气美诗六首: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霜降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传统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往往应对公历的十月和农历的九月下旬。此时太阳直射越过赤道,继续南行,迫近冬天,夜长昼短,是真正让人感觉寒意的深秋。

二十四节气多半是用降水来确定节气名称,霜也是传统降水的一种的形式,古人认为,那是地表草木中含着的水汽,因为遇到冷,而凝结在草木物体的上头,认为和露是同一种形式的不同状态。其实这点和现代科学相隔不远。

霜的凝固点和露不一样,需要零度的低温。也证明古代这个时期,有的地方,尤其是汉唐以北方为都城的地区,此阶段夜晚已经出现的零度的可以凝结霜华的低温。白露为霜,说的就是这个时段,晶莹的露水,已经变作了白色的霜。

霜降这个节气名称是在汉朝开始官方固定,但实际霜降这个词,这个节气用语应该早在秦汉之前。

诗经有美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这固然可以只是当作普通人记录晚秋蒹葭露水的变化,实际也点出了季节是在晚秋的水边。那风吹动苍茫的芦苇,那簌簌的声音,穿越了2000多年,仍旧仿佛近在耳边。

屈原两次使用霜降。

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

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先秦楚国屈原《远游》

我担心岁月的流淌季节的变化,太阳已经慢慢向西行走,我担心那霜降,马上会真正降临到地面,我可怜那芳草更先凋零。另外还有一句在九章里“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屈原是春秋时期历法最完善更先进的楚国的大夫,他笔下的霜降,很有意思,首先是霜降,霜降之后,还用了动词,下沦和下戒,那么实际那个时候,霜降已经是节气了,在霜降节气,看见霜下落到芳草之上。而且他写写出了霜降时节重大的草木特征,就是芳草之类的小草本,会在霜降,或者有霜的日子因为严寒过甚,纷纷枯黄萎谢,自然也包括他最喜欢的兰草。

那么流传下来的七十二候实际也是先秦时代积累的节气知识,关于霜降的三候,有 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说的是豺狼野兽此时开始捕捉猎物,大多数草木开始变黄凋落,小的昆虫动物开始蛰伏。

其中最直接的特征,就是草木黄落。

所以屈原在霜降节气悲叹,他喜欢的芳草,开始枯萎,对于热爱芳草的他无疑是件悲伤的事。

而正是屈原这种将自己的心情融入自然变化中,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诗章,成为了后世文人悲秋的文化源头。

但是霜降真的是个很悲哀的时段吗?

绝对不是,因为此时正是古代农业更大收获的季节,有霜降来临,固然很冷,但是有些果树经过秋霜,反而甜度更高,营养更丰富,比如传统的梨,橘子,枣类,而霜降时节,正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地表或者近地面,往往白天非常的干燥晴朗,利于粮食的收割,晾晒以及储藏。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宋朝苏轼《梨》

霜降时节的梨子已经成熟,那柔软的枝条上挂着累累的果实,仿佛不胜其重。

虽然梨子此时成熟,解决不了夏天的那种渴,但是那种冰润的感觉,犹如春天的冰一样清凉。

霜降时节的诗词四句,霜降时节的诗句古诗-第1张图片-

梨子本身充足的水分,就可以缓解霜降初冬时节,因为人体水分流失,空气寒冷带来的那种干燥。经过霜降的秋梨,不仅是秋冬可口的水果食品,而且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止咳润肺,预防和治疗秋冬感冒。

这是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无论季节如何变化,总会有一种 *** ,一些草木让你平安度过最不适应的时期。

“老树转斜晖,人家水竹围。

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沽酒心何壮,看山思欲飞。

操舟有吴女,双桨唱新归。”元朝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霜降时节还是各种水生鱼类虾蟹的肥美期,所谓菊黄蟹肥,此时正是母蟹多子饱满的时期,也是黄花鱼这类鱼进入繁殖期的时段,水温的骤降,让这些水生动物拼命积攒营养,结果却成了人类的美食。

农业的秋收自然还包括这些在寒冷中迅速生长的动物,牛羊肥美,一个鲜字,代表羊肥鱼嫩,正好补充人们夏天丢失的营养。

虽然草木是进入了大面积的发黄凋零期,那是为来年的繁荣作休整和准备呀。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唐朝白居易《岁晚》节录

白居易这首诗很大气地写出了霜降那种循环中的收敛之美。

霜降时节,水都慢慢减少消失,它们归藏在深山岩石里,北风吹落树叶,那是落叶归根,返回山林。时光流走,一年就要过去了,万物,都开始归零,回到最初的源头和状态。

我虽然作为游子,五年没有回家,但是我觉得自己应该安于命运,在这样的季节,少折腾,不要去想不能够自然而然达到的事,就是顺应了自然的变化。

虽然白居易不明白,山中的水,是怎么来的,他认为这霜降时节,流水减少,山林的水源进入了收敛阶段,不再奔腾豪放,而是一种休养。从某种角度也说得过去。

最美的,是他没有将落叶写成无聊之悲,他认为叶子回归到了自然。对于山林来讲,落叶是更好的肥料,可以变作腐土,一方面保护岩石不被风化,另外一方面,落叶提供着来年所需草木的营养。

在白居易看来,霜降是天地间万物归零休养的开始,有一种宏大自然的美。

联想到他本身,更佳的选择当然是能够回到故乡,和亲人有温度地过秋冬,但是如果时间和安排实在与愿望违背,那么像霜降时节的一切,少折腾,顺应自然的变化,守在原地,也不失为一种不伤身心的做法。

他的这种人生现实主义的态度,实在是比宋玉在秋天里痛哭哀嚎来得节制和绵长,健康又理智。

霜降时节,更是一种高秋之美。因为此时的空气更澄明清新,阳光更明丽,山凋落木,水瘦长河,更有种天旷地远的辽阔清明之美。

“倚槛穹双目,疏林出远村。

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

天地供吟思,烟霞入醉魂。

回头云破处,新月报黄昏。”宋朝江定斋《列岫亭》

那么此时登高远眺,你会比重阳节或者其他时段,更能领会一种真正的秋的骨骼和大气。

靠在栏杆上,眼睛可以看到天尽头。

可以看到遥远的地方,藏在林子里的村落,此时都在太阳和萧条的树木间,露出了久藏的身影。

最美的是可以领略到山林那种嶙峋的骨骼之美,因为大部分树叶在凋零,显示了山真正的轮廓,以及在秋林中显出的苍茫遒劲。

在霜降之后,水位降低,甚至露出河床中的石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这样的清明峻美吧。

这样的高天长地,如同在静止的水晶球里,却又不是那么冷,因为太阳和晚霞会渲染出天地恢弘的秋色。

你回头一看,哦,还有月亮,月亮再也不会被树林遮住,她露出最明净的笑容,如果你有幸,你会看到此时,日月同天的那种黄昏美。比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夜更加大气动人!

如果你不是局限在小的一花一木的凋谢和悲伤里,如果你愿意冒着点轻寒,去接受霜降,你会发现一个更浩大壮美的秋天。

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希望那中间,有你,有你不畏惧霜寒的心和灵魂。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霜降节气之花木芙蓉五首: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霜降节气美花木芙蓉诗词五首:芙蓉一朵霜秋色,静对西风脉脉

晚秋还有另外一个节气,悄然而至,那就是霜降。重阳节之后,人们会发现天气越来越冷,如果没有风雨,白天格外的高爽明丽,就是晚上,有点受不了,感觉冷飕飕有了冬天的感觉。

这就是霜降,太阳继续越过赤道南行,可以分明感受白天变短,黄昏早早来临。北方的早上起来,会发现草木上偶有薄霜,虽然此时霜并不重,遇到太阳就化去,但可以分明感受空气里那丝丝冷冽的寒意。但如同有雾有露的天气,往往白天更加明丽干燥,这是典型的晚秋金秋时段,又叫霜秋。

如果说菊花是农历九月之花,重阳之花,那么还有一种花木,也盛开在晚秋,比菊花高大,别有艳美,这就是霜降节气之花,木芙蓉,雅号“拒霜”。

木芙蓉实际很古老,只是它生长的原始区域比菊花范围要小,古代主要产地在湘楚四川一带水汽茂盛的山林水边,所以在唐朝之前,没有菊花有名。

但是隋唐大一统的版图,便利的交通,让这些藏在边缘地方的花木得以进入京城,并传播到其他地方。

有理由相信早唐时代,京城就有木芙蓉,当然更多的是木芙蓉的制品,因为白居易“芙蓉帐暖度春宵,可不是说的荷花,是用木芙蓉的纤维制成的帐子,用木芙蓉花染成的绯红的颜色,绣上芙蓉花的图案,这当然是地方的贡品和特产,小众享受,比如杨贵妃。当然木芙蓉苗木也会自然进入唐朝大流通。

只是木芙蓉生长最合适长江中下游和南方,水泽多的地方,在晚秋茂盛而鲜艳,所以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毫不犹豫在江边挖了棵开花的大木芙蓉,移入他在湖南的官舍,爱的就是在人生命运的秋天,遇到了最动人的晚秋风霜里的木芙蓉,如此典雅,明艳。

白居易在江西的浔阳江边,也看到了这种高大艳美的晚秋之花,水莲花尽木莲开,以他农民一样爱好天然植物的情怀,不带上几棵跟随他的仕途北上,实在是说不过去。白居易当然见多识广,最后成为京城的园林专家,大凡贵族府邸,都要他过去指导指导,于是樱花,白莲,木芙蓉,就很快安家在北方,并成为园林新宠。

到了五代蜀国, 皇帝孟昶在绿化宫廷和城市时,和爱妃花蕊夫人,特地选用了木芙蓉,在成都遍种木芙蓉,四川膏腴的地气,让木芙蓉秋天开遍全城,成都就有了芙蓉城的美誉。当然作为木芙蓉的原始故乡湖南,则拥有更大气的名字,叫做“芙蓉国”。

那么木芙蓉和霜降节气,有什么关系呢?

木芙蓉和菊花一样,是典型的秋花,光照时间要求在6到8个小时,温度低于25度,水分充足,适合生长开花,而且耐小寒。也就是说,光照温度湿度决定了它只能是晚秋之花。

由于木芙蓉是木本,比菊花高大坚韧,花期同时,但是木芙蓉则更长久,盛花期集中在晚秋下半旬和初冬,所以菊花是自古重阳之花,而木芙蓉稍微靠后,是霜降节气之花。

那么拒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还真不是民间的叫法。

一是,白居易有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名句,木芙蓉花开,绿帐红花,特别有春天的感觉,仿佛将风霜拒绝抗拒在花丛之外。

二是,宋朝喜欢研究唐朝的野史,在五代十国之后,更注重汉唐文化的传承,有时候会找些典故。野史中说唐朝皇帝有次看到这美丽的芙蓉花,口头说了一句,这是拒霜啊。拒霜是在宋朝初年士大夫的文坛兴起的。

三,宋朝早年,木芙蓉已经是京城北方常见的园林花木了,在重阳节前后的晚秋时段,赏菊花和木芙蓉是一种标配。

“芙蓉一朵霜秋色。

迎晓露、依依先拆。

似佳人、独立倾城,

傍朱槛、暗传消息。

静对西风脉脉。

金蕊绽、粉红如滴。

向兰堂、莫厌重深,

免清夜、微寒渐逼。”宋朝·晏殊《睿恩新·芙蓉一朵霜秋色》

这是宋朝早期的丞相,写的木芙蓉,可以看到这里木芙蓉是宋朝宫廷和庭院的花木。

在霜秋的早上,木芙蓉一朵朵先后拆苞开花,那高大清秀的样子,像佳人有着倾城之色,带露凌霜,在豪华的雕栏画栋边生长。

这个暗传消息,是什么意思?是传达霜降节气的来年,木芙蓉花开的时候,就是霜秋到了。

所以清朝纳兰性德也有一句,谁传消息到拒霜?

而且木芙蓉开花,意味着北雁南来,,就是等到的归人即将回来。充满了团圆的欢喜。

木芙蓉静静对着寒冷的西风,绽放着金色的花蕊,那粉红的花朵娇嫩美艳。

它守护着佳人所住的秋天的房间,用层层绿叶和花朵,抵挡着外面的霜露和寒气,给佳人一个温暖如春的小环境。

这首词,其实也写了木芙蓉耐霜耐寒的特性,但是非常大气,因为它将自己做成了最美最温暖的芙蓉帐啊。

“芳菲能几时,颜色如自爱。

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蕙兰殒秋香,桃李媚春醉。

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

莫笑黄菊花,篱根守憔悴。”宋朝·欧阳修《拒霜花》

宋朝的欧阳修比晏殊小16岁,仕途当然也稍微晚一点,他是宋朝流传下来的木芙蓉中,之一个使用拒霜花名字的。

一个证明,木芙蓉在北宋是重要的园林花木,第二,因为前代吟咏木芙蓉的诗句较少,所以木芙蓉的种植和欣赏,在宋朝有一个高峰。这些士大夫也很能弥补某些空白。

这是歌颂木芙蓉的。

那美丽的木芙蓉是一种自爱的花,它不浪漫在春天。

在霜降霜秋的时节,花朵在早上开放,袅袅有着风姿。

此时兰蕙这样的草本都不能忍受秋天的寒冷,而桃李只开放沉醉在有春风的时候。

这些花都有自己的季节。

但是木芙蓉是开在霜秋里呀,此时菊花都憔悴了,只有木芙蓉独立秋霜。

可以说欧阳修,对于木芙蓉叫做“拒霜花”这种雅称的推广,功不可没,因为他是当时贡生的主考官,门生弟子遍天下,天下文章由他定夺,苏轼就是他的门生弟子。

“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

开元天子千秋节,戚里人家承露囊。”宋朝·王安石《拒霜花》

王安石是晏殊之后的名相,他也认可木芙蓉叫拒霜的别名。

说木芙蓉是群花落尽之后,独自芬芳。

那美丽的红色的花朵,抗拒着秋天的严霜。

那么这个拒霜是怎样的来历呢,他说,是唐玄宗时代秋天的千秋节就有,百姓家里都种植木芙蓉,好承接太平雨露。

实际这多半是野史传说加上附会。但是无疑也给木芙蓉加了分。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宋朝苏轼《和陈述古拒霜花》

这是木芙蓉最有名的一首宋诗,文豪苏轼所写。

当晚秋霜降时节,千林万树都变作了黄色黄叶,落木萧条,只有芙蓉独自明翠芬芳。

苏轼写得有道理,因为菊花是草本,木芙蓉是木本,归于林树之类,所以只有芙蓉,不算是欺压草本的菊花。

说木芙蓉唤作拒霜,我觉得没有说出木芙蓉这种耐霜的特点,因为拒霜,有拒绝霜寒,害怕霜寒的含义,我想来想起,这木芙蓉,叫宜霜才对呀。

宋朝诗词中的“拒霜花”就特指了木芙蓉。

“鼓盆庄叟赋情浓,天遣霜华慰此公。

想见尚能迷蝶梦,移栽闻说自蚕丛。

酒倾玉醆垂莲尽,鱠簇金盘下箸空。

秉烛栏边连夜饮,全藤折与卖花翁。”宋朝|作者:黄庭坚《再赠陈季张拒霜花二首之一》

黄庭坚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弟子,但是和苏轼关系好,黄庭坚也对木芙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陈述古和陈季张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不清楚,但是这两个陈姓朋友都和木芙蓉相关。这里是黄庭坚亲自送了开花的木芙蓉给朋友。

如果苏轼是从名字上赞美木芙蓉,那么黄庭坚就带着点考古的味道。

这美丽霜降节气的花朵就像下凡来安慰我们的。

你看见它美丽的花朵,足以让人如在蝴蝶梦里,不辨春秋,令人迷离。

听说这种花是产自四川。那么黄庭坚肯定是想到的五代蜀国的成都木芙蓉,那里的芙蓉究竟和湖南是什么关系呢?

一种说法,是古代蜀国自有木芙蓉花,一种说法是湖南带过去的。

但想必黄庭坚认为木芙蓉产自四川的可能性也大,因为木芙蓉也有许多种类,比如层叠花瓣,颜色多变的木芙蓉,很可能就是在四川培植出来的变种。

宋朝还有不分男女四季簪花的风俗,这也无疑推动了花卉的培植。

你说深秋不仅有菊花可以插满头,那沉甸甸如牡丹的木芙蓉,插在头上可是另类的壮观和喜气啊。

这不,黄庭坚也不吝啬,喝酒看花之后,将花枝折下,全部送给卖花的老翁,可以想象得到,这些花朵,多少能变点钱出来,而且,会从小小奇葩时尚演变成潮流。

穿越到宋朝,晚秋人们头上戴着菊花之外,还有硕大红艳的木芙蓉,你心情一定大好。

托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和黄庭坚的福,木芙蓉自然有了“拒霜”和“宜霜”两种别称。

总的说来,宋朝早期就肯定了木芙蓉是霜降节气之花,是霜秋之花。而重量级士大夫的赞美加持,无疑对于木芙蓉的培植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霜秋除了菊花,还有高大的木芙蓉点缀秋色,秋天里也有无尽的春色,如同每个人的人生,每一处,都有绝佳的风景,绝好的坐标,治愈你在低迷时候的悲伤和沮丧。

让我们晚秋时节,看着菊花和木芙蓉的笑脸,霜秋霜降何所惧,处处花开是美秋!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霜降四首


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就要来临了。霜降后,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霜降到来,树叶开始枯黄,被秋风吹到地面上,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霜降属土,以淡补为原则,补血气以养胃。

霜降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寒落植被结层霜,

初现大地浅银装,

不禁哆嗦大雪飘,

又思东方红太阳。

霜打绿叶被变色,

生息逝去回不来,

留下枯萎苍桑没,

待等春归子接班。

寒随秋风悄然来,

白露温柔润叶怀,

寒露冷珠晶莹在,

霜降初白雪徘徊。


寿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法如霜降老姜辣,

久经风霜筋骨硬,

万里冰霜梅芳华。

霜降:此岁将暮,淡暖清欢,人间至此秋色尽,草木摇落露为霜

霜降,是蒹葭苍苍的茫,是草木摇落的荒,是三千繁华尽处凉到底,是一枕孤梦醒时的怅惘。

霜降,随了一枚叶,落尽岁华;从了一场雨,凉过纸张;化了一滴墨,染开雨巷。

转眼,又是一年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风一动,寒一重,秋已深,冬将至,此岁将暮,此心安然,愿时光渐凉处,岁月安暖。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去看一次夕阳,吟一风,醉一月,眉间种满一番欢喜。

去听雨打残荷,滴一声,愁一点,清夜落下一枕新凉。

去见一次白露,垂一珠,凉一夜,心中拨亮诗歌的炉火。

去拾一片秋叶,红一句,绿一句, 脉络里写下季节的痴缠。

时光的脚,走出微凉的诗行,多少姹紫嫣红,多少烟柳画桥,终于老成荒烟蔓草,老成苍凉的月色,老成破碎的从前。

总以为,生命该带着些冷的底色,就如秋天,寒烟,缺月,冷露,清霜,萧萧打叶雨,簌簌落花风,空山一声钟,古驿一树鸦。

总以为,人生该有一些忧伤的情绪,就如秋天,清夜笛,寒山钟,巴山雨,昨夜风,披一身或明或暗的月色,等一个或来或不来的旧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苍翠的时光,渐次凋零,只留下疏落的寒枝,刻满岁月的苍凉。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年岁递增,心事怅惘,曾被时光催促,曾追赶时光,历过红尘悲欢,尝过苦楚风霜,岁月添了新凉。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或许生命原本就带着伤感的色彩,带着残缺而荒凉的美。相遇的人太多,留下的却太少;相识的人太多,珍惜的却太少。

阿难对佛祖说:“我爱上了一个女子。”

佛祖问:“有多爱?”

阿难:“我愿化身石桥,爱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打,但求此女子从桥上走过。”

苍翠的时光里,我们都有过那样缱绻的心事,那样痴心的爱恋,那一场白衣胜雪的青春,那一段疼痛而甜蜜的往事。

命运磨去我们的棱角,光阴吞噬我们鲜衣怒马的念想,唯有那点心事,不曾老去,在那些狼狈不堪的时光与远方里,不困顿,不迷失。

路遥马疾的人间,多少人,渐行渐远渐无声,多少事,渐老渐淡渐生凉。

我们总会在一缕秋风里,在一片落叶上,念起一些人,念起一些往事,念起时光的旧,念起岁月的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生,总该有一些动人的时刻,在秋水岸,念一个人。像诗心跌落人间,散作枯草秋霜,浮在月色里,如画旖旎;坐在书页上,如诗行婵娟。

那些落在草上的霜,惹着凉意,带着纷纷扬扬的寂寞,落在额头,是光阴的故事;跌进颈间,是岁月的信笺。

往事纷纷,人影绰绰,某个黄昏,某个落日,一段思量,一指寒凉,是某段路,某个街口,某个一闪而过的背影,一霎老在你眼里。

愿这一季清秋,你安好,我亦无恙

风一朝冷,露一夜寒,时光落笔处,秋色已晚。

每一个季节,都是岁月深处寄来的一封信,读至落款处,纵发间有雪,十指苍老,仍能翻回一页页往事,翻回百花深处的故事,翻回花开的痴,叶落的念。

不论生活安排怎样的悲欣交集,怎样的荆棘密布,愿日子,终能从容而美好,带着诗意,带着温暖,闻到草木的清芬,看到月色的美。

愿你我,在秋声里承欢相见,又在时光的水岸清心相别。

标签: 霜降 时节 古诗 诗句 诗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